正视网络舆情新态势 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作者:吴靖平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3年第12期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这为我们突出宣传思想工作重点、加强网上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加强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建立大网络体系增强网上舆论引导总效应互联网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我们能否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应从战略上思考,从体制上改革,从机制上创新,从方法上突破,强化领导体制、完善组织架构、壮大网络队伍,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传播主动权,增强网上舆论引导总效应。
强化领导体制,有效驾驭全局。
互联网导致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要有效应对和驾驭这种复杂局面,必须加强党对互联网工作的领导,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有力有序有效的领导体制,强化网上舆论工作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和话语能力。
各级党委及其宣传部要成为网上舆论工作的指挥中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的根本方向,做到举旗抓纲、驾驭全局。
完善组织架构,实现纵横贯通。
目前,互联网管理存在组织分散、力量分散的状况,不能形成合力和优势。
要有效统筹和整合互联网管理资源,必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上舆论工作组织架构。
“纵”,就是强化从中央到地方对网上舆论工作的有效管理,确保上下贯通、一纵到底。
“横”,就是加强各部门、各机构的配合协作,确保网上舆论工作左右互动、一横到边。
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形成点对点、网格化、齐抓共管、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
壮大网络队伍,夯实管理基础。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尤其需要建设一支信得过、靠得住、打得赢的网络队伍。
应重点加强网络宣传管理、网络评论引导、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形成梯度合理、专兼结合、全域覆盖的网上舆论工作力量。
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学习心得1500字
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学习心得1500字面对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网络舆情,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提升网络舆情管理的水平。
在学习心得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了解了解网络舆情的本质和特点对于舆情管理至关重要。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一种公众情绪和舆论集中体现,具有传播广泛、危害大、情绪化等特点。
而且,网络舆情的主体十分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和价值观的纷争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在处理舆情时考虑到多方面因素。
二、深入了解舆情管理的基本原则舆情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单位参与、舆论引导、自我约束。
其中,实事求是是舆情管理的根本,只有真实客观地把握舆情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单位参与强调各单位在处理舆情中应当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舆情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舆论引导是指通过信息发布、网上互动等方式,引导公众对于事情的关注和态度。
自我约束则是指每个舆情管理人员需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不给舆情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提高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是舆情管理的基础。
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能力越强,我们掌握的信息也越全、越准确,从而针对舆情做出的决策也越妥当。
信息收集渠道要多样化,包括资料库、政策法规、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同时要注意及时性和真实性。
信息分析的过程要科学、严谨,从多个角度分析,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全面掌握舆情形势。
四、重视与公众沟通互动舆情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舆论场中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而公众是舆情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因此,舆情管理者应该与公众加强互动,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需求,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主动引导公众的情绪和舆论方向。
同时,要注重个人形象,避免与公众发生不必要的摩擦。
五、加强团队合作舆情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方面利益关系,需要实现团队协作。
团队需要成员间高效沟通,在舆情管理过程中,团队成员要形成合力的互动关系,做好艰苦的思维碰撞和人际协调。
加强团队建设并维护稳定的团队关系,有利于舆情管理的开展和舆情工作的有序展开。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
”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
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
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
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
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
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
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已把人类带入一个多维的信息化时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间的距离,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物件”。
每一个人都崇尚自由、追求幸福。
自由靠什么来实现和维护?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自由意味着责任”。
就网络舆情而言,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并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运用得好,可以让网络舆论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可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
如何管理好网络,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网络监督管理部门的智慧。
一、主要问题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如何甄别真伪,对复杂的网络主体如何评判良莠,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是网络舆情管控思路定位不当。
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多个部门,但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现象,各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大都从宏观管理制度入手,倾向于“看网”,至于如何妥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导致线性管理、多头管理时有发生。
这样既无法实现日常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舆情的预警,更无法把握深层次的网络舆情演变规律,从而在危机舆情爆发时,事前无预兆,事后无头绪,发展态势难以判断,应对和引导找不准切入点,进而在危机舆情的处置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网络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
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7月末,中国网民已达5.95亿,境内网站已达320多万家,每天通过微博、微信、论坛、评论发出的声音就达千万条。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互动性、多变性等特点,加之相关网络运行、管理过程中法律的空白和盲点,有些网民甚至有些网站不分事实与否,专挑捡一些抢抓眼球事件来讨论,致使有些发声就失去了底线,夸大其词,谣言四起,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的危机舆情,致使网络的良性互动秩序缺乏安全性。
基层反映:基层建议: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层反映:基层建议: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的几点建议今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基层建议: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工作的几点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科学管理和妥善处置网络舆情既是关注民生、维护民权的生动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实现社会共治的有效形式。
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网上舆论环境。
(一)强化领导,提高认识,构筑全员防控格局。
针对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及影响大的特点,政府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及时成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由专门机构牵头,组建自上而下的专业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将队伍建设、政务建设、保密工作、宣传工作与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机结合,齐抓共管;大力宣传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网络安全防范和网络舆情处置专题讲座,开展网络舆情的警示教育,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和危机感,提高领导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洞察力和应变力。
(二)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着重内控体系建设。
一是要保证专门机构有职有权,切实担当起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领导、指导、监管、检查的职责,及时制定出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有章可循、有备无患、有条不紊。
二是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对外宣传和公共信息发布审批程序,严格程序化管理,对进入互联网的信息实行准入制度,保证在互联网上的报道宣传不存在泄密及有损政府形象的现象发生;同时,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监控维护,发挥门户网站宣传的阵地作用。
三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重大的公共事项和舆情发布要形成通稿,做到口径一致,避免造成异口杂声引发负面效应。
(三)突出预防,深化沟通,壮大舆情监看队伍。
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及时疏通社情民意,理性化解矛盾纠纷,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群众的监督。
要深入研究网络态势,多渠道地加强与各网站监管人员,包括一些热点论坛、社区版主的联系与沟通,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把握沟通方式,使之成为我们政府工作的志愿者和同盟军,保证我们的监控耳聪目明,防控网络严密有效。
议程设置与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议程设置与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作者:刘伯贤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力、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堪称当前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核心问题。
主动设置议程,巧妙吸引受众的“眼球”,积极引导受众思考,对于牢牢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至关重要。
契合时代节拍,组织主题活动网上舆论经常众声喧哗、群言鼎沸,各类噪音、杂音充斥其间。
在舆论常态下,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首先必须善于通过组织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努力形成主调昂扬、主导有力的正面舆论声势,充分发挥主旋律的“领唱”作用,以之引领网上舆论正向发展。
如果主调不明、鱼龙混杂,舆论主导权则无从谈起。
近两年来,广西网络媒体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清洁工程、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抗冻救灾、抗震救灾、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形成了高潮迭起、声势浩大、连贯有序的主导性舆论。
作为“议程设置”,这些契合时代节拍、紧扣中心工作的主题宣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受众视域,决定了网上舆论走向。
在特殊的舆论环境特别是在网上“舆论战”中,要把握舆论主导权,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主动凸显目标议程,大力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比如,在涉奥运网上舆论引导中,针对境外某些媒体就我国人权状况、空气质量等问题发表的不实报道和攻击性言论,我们并未与之纠缠,而是组织国内网站刊发了大量全面、客观的报道和评论,利用强大的正面舆论声势迫使负面报道成为“沉默的螺旋”。
当德国《柏林日报》对“张丹红事件”的内情作了独家披露后,国内各大网站纷纷在新闻板块显著位置予以转载,并有不少论坛、QQ群等组织开展热评,迅速形成了互相应合的舆论强势,迫使个别外媒的恶意批评逐渐边缘化。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思考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性、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监管是指对网络上各种言论、信息进行监控、评估、引导和管理的工作。
在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任何一条舆情信息的传播都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及时监测并引导网络舆情,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的失控可能导致公共安全事态的发生。
有些恶意传播、谣言炒作等行为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威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会恐慌和人员伤亡。
通过网络舆情监管,可以及时掌握舆情动态,遏制谣言扩散,有效维护公共安全。
3. 政府决策: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舆情的发酵也迅猛,政府需要及时了解舆情的动向,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网络舆情监管面临的挑战然而,当前网络舆情监管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1. 舆情监测技术的不足:随着网络的发展,舆情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监测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对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控。
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监测技术,发展更加智能、精准的舆情监测工具。
2. 监管法律法规滞后:网络舆情监管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因为舆情监管涉及到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然而,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舆情监管的需求,无法形成权威性和约束力的舆情监管框架。
3. 舆情引导技巧的提升:对于一些负面舆情和谣言,仅仅删除和封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
舆情监管部门需要加强舆情引导技巧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及利用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及利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及利用李源潮同志指出:“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就要提高干部在网上的公信度,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涉及各个层面海量信息的集聚地和传播媒介,影响颇大,加上各级对组织系统宣传工作的日益重视,“开门办公”、“晒政绩”、“晒财务”等做法也越来越受追捧,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及利用,成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正确明辨舆情,不能“随风倒”。
近年来,坊间流传一句顺口溜,“信访不如**,**不如上网”,可以看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中央、省、市“12380”监督网站的相继开通,以及网上各种信息渠道,诸如贴吧、微博、论坛等信息发布媒介的广泛普及,各种信息蜂拥而至,有苦诉冤者有之,恶意造谣者有之,仗义辟谣者也有之,令人目不暇接、真假难辨。
作为组工干部,更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纷杂的网络舆情中正确理顺态势,明辨真假,不能“随风倒”。
一是正确看待舆情。
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过街老鼠,不能怕,不能躲,更不能有抵触心理,视舆情为敌情,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网络舆情只是群众正常诉求的集中反映,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网络舆情,过滤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进行的****,公开、透明、严谨地接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吁请求。
二是坚定自身立场。
组工干部作为党性最强的干部,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在负面舆情来临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坚守阵地。
其次是要多层面、全方位了解有关组织工作的各类准确信息,拓宽信息储备量,从源头上杜绝一些虚假错误信息趁虚而入。
三是不要盲目跟风。
很多负面舆情大都是被一些**的人盲目炒起来的,比如年仅29岁就担任湖北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的周森锋将再被提拔的消息在网上传开之后,被质疑有后台、有关系、暗箱操作的负面信息在网上出现,很多网民便不加分析地盲目跟风,影响恶劣。
浅析如何掌握新媒体时代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动权
2018.5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八次提到互联网建设问题。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直面挑战、主动作为,牢牢掌握网上舆论斗争主动权,占领网上舆论斗争主阵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抓思想防线强基固本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往往从思想上开始,必须把筑牢思想防线,作为保底工程扎实抓好。
(一)强化使命责任。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社会等一系列新词不断出现,意在描述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便捷性及其先进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带给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料安全问题;虽然网络犯罪时有发生,但青少年所占比例相对更大,这与使用计算机特别是上网者年轻人居多有很大关系。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无限性等特点,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他们又往往受思想觉悟、人生阅历和辨别能力的限制,对外界诱惑的抵制能力相对较弱,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滞后,极易受到负面影响,萌发违法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要加大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清当前网上舆论斗争的严峻形势,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
着力讲清这是一场政治仗,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民族复兴伟业;同时也是一场军事仗,是舆论战在相对和平时期的实际展开,是锻造当代青年学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筑牢思想防线。
这场斗争的战场在网上,目标在心上。
心胜则兴、心败则衰。
所以,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紧紧扭住青年学生思想这个“总开关”。
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着力加大教育培养,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划清善恶、是非、美丑界限,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追求。
要注重对青年学生进行法律精神、法律观念的培养,通过组织学习“两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保密条例》、严密防范网络泄密“十条禁令”等制度规定,着力引导青年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支柱,对网上错误思潮,辨得清实质、站得稳立场、驳得倒歪理,做到任何时候都坚决听党话、跟党走。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思考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越来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迅速、广泛、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超大的信息量为我们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领导干部特别是广大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舆情,这是当前和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日益迫切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一)网络舆情的定义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达的各种情绪、态度、意见和意愿。
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论坛、博客等。
(二)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和民主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参政议政的队伍中,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管道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自身的合理利益的诉求。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这个具有更多的自由性和巨大影响力的平台来了解社会,表达自己的认知观点和看法。
据统计,我国现有网民数超过4.2亿,网站300多万个,居世界第一,而且还在不断地快速增加。
调查显示,以浏览新闻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网民占77%以上,而经常参与论坛和新闻跟帖的网民占45%。
网络已成为百姓了解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成为各级党政了解民意倾听民声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保障网络舆论自由与负责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保障网络舆论自由与负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愈发凸显。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使其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舆论的自由与负责并存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保障网络舆论的自由性和负责性,必须进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
一、理解网络舆情的本质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的涉及社会众多人群关注的言论和信息。
网络舆情主要包括社会热点事件、公共政策、行业发展、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内容。
网络舆情的态势变化迅速,对舆论引导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必要性1.保护网络舆论的自由。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允许各种思想观点的提出和交流,以实现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知情权、参政权和表达权。
2.促进网络舆论的负责。
网络舆情如果失去有效的监管,容易产生虚假信息、恶意攻击、谣言传播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综合治理网络舆情,可以有效抑制不良舆论的蔓延,保护公众权益。
3.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
合理引导网络舆论,规范网络言论活动,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防范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舆论煽动犯罪和社会动乱。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原则1.坚持法治原则。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2.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网络舆情源头管理,对发布不实信息、哗众取宠、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追责,提高网络舆论参与者的责任意识。
3.保护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
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同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要服务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强调公开透明。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关切,增强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透明度。
四、构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体系1.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制度和网络舆情治理的组织架构与机制。
2.创新技术手段。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辨别真伪信息,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效果。
网络舆情
[摘要] 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各级劳教机关和场所执政能力的一个体现。
掌握话语权、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将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形成过程、传播特点的分析,探讨劳教机关和场所如何应对和处置好网络舆情。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而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处理不当,就会激化舆情,招来网民铺天盖地的批评,形成火力甚猛的监督攻势,常常置政府于被动局面。
如2008年的“俯卧撑”,2009年的“躲猫猫”,2010年的“咆哮哥”等网络热点事件。
劳教监管场所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日常执法和应对突发事件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国际人权组织和“三股势力”和“民运”等不法分子进行炒作,传播虚假信息,扩大事件本身,用以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法律政策、抹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恶意破坏社会秩序,威胁社会稳定。
如2009年“广东韶关群殴事件”发生后,被境外三股势力在网上大肆炒作,借机对中国进行攻击,煽动群众上街游行示威,境内敌对势力与其遥相呼应引发了“乌鲁木齐7.5事件”。
学习和把握好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发展和应对规律,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劳教(戒毒)工作的发展,已是摆在了我们劳教场所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与挑战。
一、认清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舆情发展与变化的复杂性博客、论坛、社区、微博等Web2.O标志性应用的诞生,使网民不再仅是传统互联网中的信息接收方,也是网络信息编辑、生成、发布的重要主体,网民意志得以更自由的表达,并形成具有普遍影响的网络舆论。
网络表达形式的快捷、信息的多元、便于互动交流,使其具备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网民3.03亿人,博客用户规模2.95亿人,域名总数866万,网站总数191万。
政府职能部门如何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导权
政府职能部门如何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导权(文章由专做互联网大数据搜集分析的捷讯安网络舆情监测云平台搜集整理)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便捷信息、享受生活服务、广泛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这种情况下,地方党委政府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用网管网意识,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使命担当创新网络社会管理,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导权,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从捷讯安的市场反馈总结:互联网发展也很快,网络舆情趋于复杂,我们应该坚持“规范、理性、净化”的导向,切实加强管理,努力使网络这片天空日益清朗。
一、在融入中创新网络社会管理。
网络具有开放性,对网络社会管理我们也应采取开放包容的管理方式。
管理不是一种管制,更多要把自身作为网络中的一个主体融入网络社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用网管网,更多地支持网络健康发展。
二、在沟通中创新网络社会管理。
网络是最大的民间舆论阵地,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基层一线的情况,倾听到群众的真实呼声。
所以,我们更多地以这样的视角看待网络社会,构建网络舆情的收集机制以及与网民的互动机制,在有效沟通中倾听民意,集中民智。
通关相关舆情软件,及时反映群众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根据数据分析图、数据报表做出科学的分析。
三、在协同中创新网络社会管理。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其管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健全互联网管理的领导机制,建立网络管理上下联动、左右协作的协同机制,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网络管理合力。
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网上舆情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知晓,形成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回应网民关切。
四、在净化中创新网络社会管理。
在网络热点舆情和事件中,往往都会夹杂谣言和不实信息。
我们在服务客户中发现,网上积极正面的舆论是主流,但一些网络谣言、“三俗”信息等负面内容无序传播的现象仍需警惕重视。
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现实空间,决不是可以不负责任的虚拟空间。
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学习心得1500字
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学习心得1500字在当下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观点、情绪的重要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频繁地在网络上发酵,容易引发社会舆论的热议,形成网络舆情。
而网络舆情的管理已成为政府、企业等各个领域必须面临的挑战。
对于民主法治的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维护来说,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为了避免泛滥的谣言和不良信息危害社会稳定,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机构要提高管理水平,提前预判、快速响应、精准引导网络舆情,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规范、理性的引导和管理,增强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网络文化素养,营造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帮助我们加深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更能够提高我们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在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网络舆情管理需要全民参与。
网络舆情的综合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仅政府和企业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关注问题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的学习不仅仅是一次课程的学习,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
第二,舆情管理需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网络舆情管理需要从源头上加以管控,切实防范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尽最大努力限制信息传递的压力点,引导信息的准确和透明,理性谈话才是解决网络舆情的关键。
第三,应该加强舆情应对机制的建立和应用。
防范和应对网络舆情困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操作性的工作。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并对机制中的各项运行规范进行科学指导。
在应对机制的建立中,必须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管理,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很难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第四,处置方案需要立见成效。
网络舆情的产生、引发和处理都需要针对的策略和实施,最终得到可衡量、可持续的管理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管理管理工作中得心应手。
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作者:许青云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许青云(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要: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规律,构建和谐校园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的特征和优势,提出了把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路径,概括起来为“四要四不要”,即以新的视野认识网络舆论,要重视不要漠视;以新的观念引导网络舆论,要回应不要回击;以新的手段管理网络,要作为不要作秀;以新的姿态真正解决问题,要坦言不要讳言。
关键词:网络舆论;应对;路径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095-02根据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数字,截止2010年3月底,中国网民达4.04亿人,居世界第一位,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30.2%,网络正走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产生了较强烈的社会效应。
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规律,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科学地认识网络舆论的特征和优势从加强建设和管理的角度看,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其一,网络是一个“舆论场”。
在这个“场”中,谁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成为掌控舆论的主人翁。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聊天室等多种平台,任意设定新闻议题,公开发布信息、发表看法、表达利益诉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记者,都是评论员,而且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能什么时候说。
在网络中,舆论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舆论的源头、内容、受众面都很难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委、政府的声音缺失,网络的自发舆论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
其二,网络是一个“传播器”。
短视频时代如何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短视频时代如何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短视频时代如何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网络舆论的主导权,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短视频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媒介。
在这个短视频时代,如何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成为了个人和组织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并熟悉短视频的规律和特点。
短视频的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易于传播和接受。
因此,在创作短视频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时效性,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精准度,使视频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分享。
此外,在选择短视频平台时,要根据用户群体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使视频更好地传播和影响目标群体。
其次,要善于运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性。
短视频多以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传播渠道,通过用户的分享、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使内容更快传播并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因此,在发布短视频时,要及时回复和参与用户的互动,与用户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视频的质量和影响力。
另外,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如标签、话题等,引导和组织用户的关注和讨论,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要保持短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短视频时代,诸如“爆料”、“炒作”等不实信息泛滥,误导了大批网民。
因此,对于短视频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而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追求真实的原则,不做虚假和误导性的信息。
传播短视频时要注意确保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并适度引用和参考相关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和研究报告,提高视频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只有保持真实可信的内容,才能够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扩大短视频的影响力。
此外,要注重短视频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引导。
短视频平台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平台,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影响社会舆论的工具。
因此,在创作和传播短视频时,要注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避免制作和传播具有负面和错误价值观的内容。
事业单位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办法
XX 事业单位舆情信息应急处置办法第一条总则为提高XX 单位舆情信息应急处置水平,明确舆情信息预防、预警、应对的组织机构和程序,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最大程度避免、缩小和消除因媒体报道可能对XX 单位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维护XX 单位对外形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作原则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
重大舆情信息发生后,主管部门和网络中心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向上级领导及卫生信息主管部门报送准确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情况,随时跟进,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2、强化引导,注重效果。
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舆情信息的宣传报道有利于XX 单位的工作大局,有利于涉及事件的妥善处置。
3、明确职责,严格制度。
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XX 部门统一协调指导,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具有较大影响的特别重大舆情信息的处置工作,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4、突出导向,分类处理。
舆情发生时,新闻宣传工作服从现场处置工作。
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损害XX 单位形象的事件,由XX 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准确报道。
第三条组织机构设立舆情信息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络人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1、及时落实主要领导关于舆情信息的批示要求;2、对涉及XX 单位的舆情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处理与媒体的相关事宜;3、根据需要确定舆情信息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4、审定舆情处置预案,确定宣传报道内容,安排新闻发布,接待、引导采访事件的媒体记者;5、收集、跟踪、分析、处置境内外舆情,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通报舆情进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指导相关单位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6、向相关领导和部门及时上报舆情信息处理进展情况。
第四条舆情预警各工作部门要尽快组建一支能预测、善分析、助决策的舆情预警队伍,舆情评论员每天上网浏览关注有关XX 单位的相关信息,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受任何干扰、预先写好 随时发布、任意评论转载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2、主题内容上的宽泛性和集中性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3、传播途径上的快捷性和渗透性
一个网民上传稿件和拍摄的照片,发表自 己的意见和观点,只是半秒钟的时间;一 个网上稿件被另一家网站用抓取软件抓走 并上网的时间是53秒;一个重大事件从发 生到各大门户网站转载的时间不到1个小时。
(一)当前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
1、民主意识增强是本源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蓬勃发展的公共领 域是民主、平等、参与意识成长的基本条件。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2、利益诉求不畅是根源。
引导舆情
(一)当前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
◇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难达到权力中心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意上达作用尚不理想 ◇接待群众信访的效率偏低、严防死守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不足。 众多群体性事件、极端事件证明,当公众的维权之路 屡屡受到阻碍后,他们往往会选择以非理性的方式来实现,由 此引发网络“围观效应”,进而导致舆情事件转化为公共事件。
◆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生成特点
◆当前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与态势
◆积极探索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方法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生成特点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其中家庭电脑 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0亿人。手机网民达 3.18亿。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 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 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的注意
08年6月20日,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
09年2月28日,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2003年由于抗击 “非典”不力, 中央首次启动高 官问责制,原卫 生部长张文康、 原北京市长孟学 农相继辞职。
引导舆情
2005年因松花江流域污染,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问责辞职。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6.20石首事件中7万群众与军警对持
“天价烟”局长周久根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可见,不只是贪污腐败、失职渎职可以结束官员的政治 生命,导致企业的垮台,不懂媒体,不善于应对舆情,同 样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有专家断言,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 目前遇到两大危机及执政的难堪,一道是自身严重的腐败, 一道就是如何应对网络。可以说当前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像 网络媒体这样让各级领导干部感到几首和麻烦。正视一个 绕不开、躲不过、拖不得的话题。
案例:“李刚事件”在天涯论坛引爆,一夜之间在成千上万网民中传播开来。 网友开始“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我爸是李刚”成为本年度最流行网络语,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3、传播途径上的快捷性和渗透性
▲石家庄三鹿毒奶粉事件 ▲哈尔滨六警察打死一人 ▲王帅网上举报当地政府违法征地 ▲邓玉娇拼死自卫 ▲无不打上人们的维权、民主、 法制等烙印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4、影响方式上的积聚性和深远性 列宁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
网络把现实中分散的人们及信息积聚起来, 一旦形成共鸣,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山西娄烦矿难瞒报事件,被网络舆情监测人员直接上 报总理,才得以揭开盖子。 ☆邓玉娇案,无数网民异口同声地对邓玉娇的同情和 支持,以致左右司法机关改变对她的审理结果。
引导舆情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
过去 现在
电视新闻 报刊杂志 人工删选 二次传 播
博 客 跟 帖 直接发表 自然表达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2、主题内容上的宽泛性和集中性
舆情主体 舆情话题
舆情来源
社会各阶层、各个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外交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一)舆情与网络舆情
引导舆情
舆情是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 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 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 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 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 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5、后果控制上的暴力性和难控性
溺水 身亡
两三万群众参与其中的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些人砸县委、县 政府办公楼,烧毁多辆警车设备,给国家财产特别是党和政 府形象、威信造成了严重影响。
贵 州 瓮 安 事 件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认识舆情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正视网络舆情新态势 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2月19日,胡锦涛总书 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 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 发表重要讲话
引导舆情
进一步加强和 完善信息网络 管理,提高对 虚拟社会的管 理水平,健全 网上舆论引导 机制。
引导舆情
5、后果控制上的暴力性和难控性
孟 连 事 件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二、当前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与态势
掌 握 发 展 态 势 探 究 深 层 原 因 全面分析利弊 发挥积极作用
找出方式方法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二、当前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与态势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网络舆情与舆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 传统社会舆情则存在于民间和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
引导舆情
(二)当前网络舆情的生成特点 1、发生机制上的直接性和突发性
全省讲师团系统课程建设工程
认识舆情 面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