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问候话语分析对比
2018年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篇一: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形式及禁忌浅谈英汉问候语的形式及禁忌【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问候语包括: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赞式问候。
英汉问候语的习惯性表达有一些禁忌,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就会使交流产生困难,造成误解。
【关键词】英汉;问候语;形式;禁忌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人们每天不断重复这一交际行为不但有社会原因,还有一定的社会活动效果。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开始的标志和认定。
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所以,熟人见面,不论是在什么地点和场合,都要互相问候。
人们不约而同地遵守着问候的规范,是因为他们重视交流,希望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说英语国家,语言问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候形式。
因为问候能体现出礼貌、身份和地位,而且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就可在礼貌的问候中表现出相关的内容。
是否能够得体问候是关键。
胡文仲教授在《中英文化习俗比较》一书中把语言型问候形式分为: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谓式的问候、称赞式问候。
英汉语的问候通常都离不开以上几种问候。
1 英汉祝愿式问候语汉语中,早晚见面多说“您好”、“早安”、“早上好”、“您早”、“下午好”、“晚上好”、“晚安”。
这些问候语大都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在城市人群中。
新年问候除“新年好”外,中国式传统的祝愿式问候语还有“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
看望病人时,可以说“祝早日康复”。
对新婚夫妇可说“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
英语中的祝愿式问候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这样的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英汉直译汉语对话和常用型总结
英汉直译汉语对话和常用型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英汉直译是一种翻译方法,通过直接将英语句子逐字翻译成中文句子,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初学者或需要快速翻译的场合。
下面将提供一份关于英汉直译汉语对话和常用型总结的文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翻译方法。
一、英-汉直译汉语对话1. A: Hello, how are you?直译:你好,你好吗?B: I'm fine, thanks. And you?直译:我很好,谢谢。
你呢?A: I'm good, thanks for asking.直译:我很好,谢谢你问。
二、常用型总结1. 问候Hello, how are you? 你好,你好吗?I'm fine, thanks. And you? 我很好,谢谢。
你呢?2. 询问喜好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你喜欢什么颜色?My favorite color is blue. 我喜欢蓝色。
3. 询问来自Where are you from? 你来自哪里?I'm from China. 我来自中国。
4. 职业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I'm a teacher. 我是个老师。
5. 语言能力Can you speak any other languages? 你会说其他语言吗?Yes, I can speak French and Spanish. 是的,我会说法语和西班牙语。
通过以上的例句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英汉直译的特点是直接将英语句子逐字翻译成中文句子,虽然有时候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快地理解英语句子的意思。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
第二篇示例:英汉直译是指将英文对话逐字直译成中文,这种翻译方式可能会导致表达不够自然或者不太符合中文习惯。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先称呼对方的姓名或称谓,然后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感谢,并在结尾再次表示感谢或祝福。
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则更加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恭维,通常使用各种尊称和谦称,使谈话双方感到和谐而舒适。
以下是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1. 问候英语中的问候通常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简单的短语,而汉语中则更多使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尊敬的语言。
英语: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汉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
2. 称呼英语中的称呼通常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或者使用诸如"Mr."、"Mrs."、"Ms."等尊称;中文称呼则更加注重使用各种敬称如"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
英语:Mr./Mrs./Miss/Ms. + 姓氏;First name / Last name.汉语:尊敬的+ 姓名;敬爱的/ 亲爱的+ 姓名。
3. 请求英语中请求的方式通常比较直接,例如"I would like to..."、"Can you..."等句型,而中文中通常更多地使用加上谦词的委婉表达方式,如“如果没有别的安排,麻烦您能否……”;“不知有没有这个可能,请您帮个忙……”英语:I would like to... / Can you.... / Could you... / May I...汉语:麻烦您... / 烦请您... / 请您帮个忙... / 如果方便,麻烦您….4. 感谢英语中通常使用"Thank you"、"Thanks"、"Appreciate it"等简洁的语言表达感谢之情,而中文则通常通过使用多个谢词和谦语表达谢意。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论文关键词:问候语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
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
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
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
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本文旨在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两种文化及其语言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对于提高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本文以英汉问候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英语和汉语的教科书、口语教材、电影、电视剧以及实际交际场景中的英汉问候语使用情况,来探究其差异。
差异分析1.语音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发音一般较为简单,通常是升调,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发音相对复杂,调型多变,有时甚至会出现降调。
2.词汇方面:英语中常使用“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词来表达问候,而汉语中则倾向于使用“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词。
3.用法方面:英语中通常在首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使用正式的问候语,而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则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Hey”、“Hi”。
而在汉语中,无论面对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一般的问候语都是“你好”,只有在特殊场合如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才会使用较为正式的问候语。
原因探讨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历史、文化、语言地位等方面进行考虑。
在历史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问候语上。
此外,英汉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英语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英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简洁直接;而汉语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所以汉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温和礼貌。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地位也有所不同。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而汉语则主要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
这也导致了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启示与建议通过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首先,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交际过程中,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
其次,教育机构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法。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英汉问候语差异浅析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起步,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交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其问候语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语言基础、问候语差异、礼貌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英语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系统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此外,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
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也影响了问候语的表达方式。
在问候语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各有特色。
英语中的问候语通常简短明了,常见的有“Hello”、“Hi”、“Good morning”等。
而在汉语中,问候语则更加多样化,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有不同的问候方式。
例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你好”、“你们好”等等。
此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往往直接切题,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则更注重寒暄和礼节,例如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饭、最近工作如何等。
从礼貌程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称呼上的差异也值得我们。
英语中往往使用“Mr.”、“Mrs.”、“Miss.”等称呼,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老师”、“师傅”、“小姐”等称谓。
在敬意和谦逊的表达上,英语中的敬称和谦称相对较少,而汉语中的敬称和谦称则更为丰富。
例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汉语中往往被表达为“劳驾”、“承蒙”、“不敢当”等更具有谦逊意味的词语。
总的来说,英汉问候语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交际风格的不同。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技巧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问候方式和礼貌程度,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毕继万 两人第一次见面相互认识以后,或朋友、同事、相识者相见并有一定的时间在一起时,不能相对无言,总要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以表示热情礼貌。
因事会晤或拜访人时,一般也要寒暄几句再转入正题,以使气氛自然,易于引起正式话题。
这是世界各种语言寒暄语的共同特点。
寒暄的基本形式也往往大同小异。
以汉英寒暄语为例,两种语言都有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或称评论式)和回顾式。
当然,汉语还有一种嘱咐(或称劝慰)式。
但是,不同语言间寒暄语的出发点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汉语的询问式和嘱咐式在对外交往中就常会引起西方人的误会甚至反感。
有些初学外语和缺乏对外交往经验的人由于不太了解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常常照搬汉语寒暄语或将汉语寒暄语盲目地直译成外语,引起许多尴尬的误会甚至发生不愉快的文化冲突。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冲突就十分明显。
一、从英语国家的人的反映谈起11认为中国人喜欢探听和干涉别人的私事。
英语国家的人反映最为强烈的是中国人喜欢询问他们个人私事,如年龄、收入、所购物品的价格、婚姻和家庭、个人健康情况等。
一位英国女教师第一次走进中国某大学课堂时首先这样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是英国人,今年三十二岁,还没有结婚。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父母和姐姐是怎么恋爱和结婚的。
……笔者正好听了这节课,课后问她为什么要一上课就主动讲述这些个人私事。
她说:“我知道中国人对别人个人情况很感兴趣,所以干脆自己先主动讲清楚,免得他们以后再没完没了地询问这类问题。
”更有甚者,有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爱问别人的私事是因为“所有这些情况在中国等级社会中关系到个人的地位,需要了解清楚以后才能恰当地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21认为中国人爱问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或讲一些毫无意义的大实话。
例如,会见新来工作的外国人时喜欢问“你一定很累了吧”“您一路辛苦了”“你对这儿的生活还习惯吗”“你很会用筷子”。
有的人说:这些话“都不切题,都是完成任务式的大实话,引不起交谈的话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会使人感到厌烦”。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青岛科技大学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and Chinese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 ___月 ___日摘要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
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
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
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Abstract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Key words: greeting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content structure title目录一.问候语的定义 (1)二.问候语的功能 (1)三.英汉问候语的相同点 (2)1.关于双向 (2)2.关于主题 (2)四.英汉问候语的不同点 (3)1.内容差别 (3)2.意义差别 (3)3.结构差别 (4)4.称谓差别 (4)五.结论 (5)六.参考文献 (6)一.问候语的定义在人们见面的时候,为了社会关系的需要,会说出一种话语来拉近彼此的关系,这就是问候语,它又叫见面语、招呼语,它短小简单,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际口语。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汉英招呼语的差异
语文应用汉英招呼语的差异□毕继万 “招呼”语是两人相识后或相识者见面时的问候语,是说话人肯定自己与被招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志,是每种礼貌语言的重要方面。
相识者和熟人之间的招呼语一般有两种情况:每天或经常见面时的招呼语和久别重逢时的招呼语。
在对外交往中招呼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屡见不鲜,值得有关人士高度重视。
一、汉英招呼语的文化冲突在汉英交往中,许多中国人不了解招呼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习惯于将汉语招呼语直译成英语或者直接搬用汉语招呼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甚至严重的文化冲突。
主要表现有五:11有些招呼语被理解成了解信息的问题。
例如,汉语的“吃了吗?”,英语国家的人会理解成是要了解对方是否已经吃饭,因而往往被看成是请人吃饭或要求与对方共同进餐的发端语;在未婚青年男女之间使用则会被对方理解为幽会的要求语。
21有些招呼语又会被人理解为对别人私事的无礼探听和粗暴干涉。
例如“干吗去呀?”和“干吗去了?”,英语国家的人都理解为探听别人私事的问句,有些人甚至怀疑中国人都是特务,因为住在中国旅馆的外国人常常“会遭到中国旅馆服务人员的类似讯问”。
31也有些外国人抱怨中国人常常毫无意义地提出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
例如,见人买菜时问“买菜呀?”,见人正朝电影厅走去时问“看电影去呀?”,一位新西兰女士听到这一问题后就极不高兴地嘟囔道:“多么愚蠢的问题呀!”41外国人还认为中国人爱说一些奇怪的“大实话”。
例如,“吃饭去呀”“擦车啦”“您来啦”。
51中国人以“叫人”的方式打招呼也会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成为了要说什么而喊住对方,因此听到中国人叫他们时他们常常会停下来等候你的“下文”。
二、汉英招呼语对比汉英招呼语的基本功能并无区别,都是表示“我见到你了,我没有不理你”,都是愿意与对方交往的一种礼貌表示。
两种语言的招呼语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
11汉英招呼语的类别大同小异。
(1)汉英招呼语都有问候型。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候语普遍存在。
它们也是常规用语, 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
通过问候语的使用, 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
国外学者关于礼貌的研究, 已经有了Leech 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以及作为这些理论基础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国内学者顾曰国(1990) 也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礼貌准则。
布朗与莱文森(1978) 指出,问候语存在于各语言中。
高夫曼(1971) 认为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比如说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 “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 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与汉语相比, 英语的问候语则简单得多, 也抽象得多,而且往往是模式化的套语,如“ Hello ”、“ Hi”、“ How are you? ”、“ Good morning”等。
事实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 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
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 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 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 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
但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常常会产生误会。
比如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 把“到哪儿去”误解为对方在打听、干涉他的行动自由等等。
还有的外国朋友认为, 既然你已经看到人家“回来了”、“上班去”、“正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很显然, 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
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 和英语中的招呼语“ How are you?”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
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 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别与发展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英两种语言体系下的问候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发展及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中文问候语较为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敬语和谦辞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
如“你好”“再见”等。
而英语中的问候语则相对简单直接,常使用“Hello”“Hi”“Goodbye”等。
中英问候语在话题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文问候语中常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身体状况等,而英语问候语则更注重天气、新闻等公共话题。
中文问候语更加注重时间观念,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问候语。
如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等。
而英语问候语则相对较为笼统,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注重等级观念和群体意识,而英语国家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因此,现代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简单、实用的英语问候语。
中文问候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而英语问候语则更加注重口语化和简洁明了。
这种语言自身特点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问候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和语言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英问候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未来,我们应更加中英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两种语言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问候语作为交际的起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文和英文的问候语,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候方式。
英汉问候语及习俗差异探析
英汉问候语及习俗差异探析人们花费精力、财力去学习这门或那种语言,其目的是为了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各种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而来的,任何民族在使用本族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注入到语言当中。
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和接受者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当中,就易于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可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建立明确的文化差异意识,而建立文化差异的意识必须首先弄清文化差异何在。
一、问候的习俗差异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问候语同样也是礼貌用语和常规用语的一种。
在交际中,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通过使用问候语而被突出并加以确定。
在任意语言中,不论地点、场合熟人相见都要互致问候。
问候大致都可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两类:前者是通语言行为进行的,如“您好”、“近来忙吗?”,有多种形式;后者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
下面详细介绍:(一)语言问候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和“Merry Christmas”等。
但由于各国文化习俗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英文中的“Good morning”(早上好)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
“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行为准则之一。
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若上午10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暗讽之意了。
2.关切式问候:关切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
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等均是。
此种问候语极为普通随便,问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起点。
中英问候语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本文将从问候语的构成、使用场合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问候语的构成中文问候语通常包括称谓和问候语素两部分。
称谓根据不同场合和关系有多种形式,如“老师”、“校长”、“亲爱的”等。
而问候语素则通常由“吃了没”、“好”、“在忙吗”等词构成。
在中文问候语中,称谓和问候语素的组合使用非常重要,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和场合进行相应的调整。
英文问候语则通常由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短语组成,如“Hello”、“Hi”、“How are you?”。
在英文中,人们往往通过简单的寒暄用语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友好,并不强调称谓的使用。
使用场合中文问候语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工作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
在家庭和私人场合,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吃了没”、“去哪里”。
在中国文化中,问候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日、季节和时间段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道贺“新年好”。
英文问候语的使用场合相对简单。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简单的寒暄和问候用语。
而在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或晚宴等,人们则使用更加正式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虽然英文中也存在一些特殊场合下的问候语,但总体来说不如中文繁琐。
表达方式中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多样化。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询问对方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在中国文化中,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声音适中也是表达友好和尊重的重要因素。
英文问候语的表达方式则相对简单明了。
在表达对他人的关心时,人们通常会直接询问对方的近况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在英文中,语气和声音的变化往往不如中文那样受到重视。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礼貌用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有效沟通,并展现个人的素养和文化背景。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言,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英汉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它们在形式、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问候语在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有“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这些问候语比较简洁直接,使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各种场合和关系。
例如,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陌生人之间都可以使用。
而汉语的问候语则更加丰富多样,并且会根据时间、场合和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早上见面可以说“早上好”,中午可以说“中午好”,晚上则说“晚上好”。
此外,还有“吃了吗?”“最近怎么样?”“忙啥呢?”等问候方式,这些问候语不仅是简单的打招呼,还可能包含着对对方生活的关心。
在正式场合,汉语中常用“您好”来表示尊敬。
这种问候语比较庄重,适用于对长辈、上级或者初次见面的人。
二、感谢语英语中的感谢语通常是“Thank you”“Thanks”,表达比较直接和简洁。
在程度上的区分,可以加上“Thank you very much”“Thanks a lot”等来加强感谢的程度。
汉语中的感谢语则相对丰富一些。
比如“谢谢”“多谢”“感谢您”等。
而且,在表达感谢时,中国人可能会更加委婉和含蓄。
有时候会说“麻烦您了”“给您添麻烦了”等,这些表达方式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感谢”,但实际上也传达了感激之情。
此外,对于别人的帮助,中国人还可能会通过回赠礼物或者请客吃饭等方式来表达感谢,而不仅仅是通过语言。
三、道歉语英语中的道歉语常见的有“Sorry”“I'm sorry”,如果想要更加强调歉意,可以说“I'm terribly sorry”“I'm so sorry”。
在汉语中,“对不起”“抱歉”“不好意思”是常用的道歉语。
英汉招呼语对比 Greeting
案例分析:
• 一位中国学生(A)在湖边碰见一位“老外”(B), 于是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 A: Hello,how do you do! • B: How do you do! • A: Have you had your supper?(您吃饭了吗?) • B:(疑惑): Why do you ask me that? What do you mean?(你为什么这个问?你啥意思?) • A(尴尬):Er.Er…I cannot explain it. In China,we often ask about eating when we see each other.
新年快乐!
恭喜发财!
儿童节快乐
• 和外国人第一次见面,最好不要说 “Hi!”. 或者“Hello!” • 可以说“How are you ?” (美国用语 AE) • “How do you do? (英国用语BE)
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还经常谈论天 气表达问候之意
Beautiful/Nice, isn’t it?
(黎明到午饭前) 比较正式:Good afternoon! (下午饭后到下午六点) Good evening! (下午六点后到晚上睡觉前)
早上好! 你早! 晚上好!
中午好?
Good day !
第三类:节日时间打招呼
Happy New Year! Merry Christmas! Happy Thanksgiving day ! Happy Halloween day!
• 一样的问题在西方人听来,均涉及到个人 的隐私,这在双方初次见面或交往不多的 情况下,是不宜谈论的。
总结
• 汉语中认为有礼貌的招呼语在英语中并不 一定有礼貌。12分 3分 2分1分4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问候话语分析对比
河南新乡学院 彭 勤
[摘 要]本文在简要总结话语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比分析了英汉问候语之间的异同以及影响其产生差异的因素。
[关键词]话语分析 英汉 问候语
1.引言
话语分析最早是由美国Z ellig Ha rr is提出的。
1952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Disco ur se A naly sis”的论文,此后这个术语逐渐得到广泛使用。
60年代起话语分析逐渐兴起,70年代发展很快。
自80年代起,话语分析进入兴盛阶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于如何界定话语分析这个问题,语言学家们虽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都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对语境中语言如何用于交际所做的研究。
Halliday把话语分析看作是“一门具体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即通过真实的话语活动交换意义的学问”(转引自朱永生,2003)。
话语是由发话人和听话人共同参与和合作所产生的社会交往,或者谈话各方相互协调谈话内容的交往过程,任何话语都是一定语境中的产物。
但语境对口语和书面语的作用不同,对书面语来说,重要的语境要素是上下文;对口语则是前言后语,时间、地点和周围情景,说话人的共同生活经验或共知信息等。
来自两个不同文化环境或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话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理解差异。
2.问候语及其社会功能
人们平时在见面时,不论何时何地,总是习惯互相问候或打招呼,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礼仪行为(杜学增,1999)。
由此看来,问候语属于口头话语。
根据Bro w n等(1987),问候语存在于任何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
人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遵守问候的礼貌规范,就是因为他们非常珍视并希望能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杜学增,1999)。
正如L av er(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Firt h(1972)也认为问候语是常规礼貌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
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认可,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3.问候语的分类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问候语大致可以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两类。
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如“你好”,“Hello”等。
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没必要用语言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或挥手等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
单就前者来说,根据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可分为祝愿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交谈式问候、称谓式问候、称赞式问候等五类(杜学增, 1999)。
还可以因使用时间不同而分为全时问候、实时问候、节日问候、引见问候、礼仪问候等五类。
Leech等(1975)曾提出,问候语可根据正式程度分为正式问候、非正式问候和亲昵问候等三类。
问候语在表达的内容和指向上有所变化。
问候语按使用的社会场景不同分为服务问候、电话问候、广播电视问候和其他场合问候。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都有语源方面的变化,它们大多数是母语问候语,有些则是从其他语源吸收而来的,叫做外来问候语。
问候语还有着地区性的差别,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其各自的问候语。
非语言式问候语按照不同的体态动作可分为挥手问候、点头问候、欠身问候、脱帽问候和微笑问候等五类。
当然问候语还可以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类,这里只列举这几类。
4.英汉问候语对比
英汉问候语的社会功能是一样的,但由于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形成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所以问候语间的差异很大。
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1)问候内容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与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中国人长期以来温饱问题难以解决,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以致于见面时往往问候对方是否吃饭了。
如今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但多少年来积成的问候习惯一直保留着,或许很多年后不再这样问候也未可知。
见面时询问对方去哪里、去干什么等在汉语中属于礼节性的问候行为。
可英美国家人对于这样的问候感到不可思议,认为是干预了对方的隐私。
在英语中人们见面通常是Ho w are y ou?Hello!Hi!等一般性的问候,只是表达关心和亲切,不涉及隐私内容。
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
英语问候话语往往与时间有关(邓炎昌等,1989),如Go od mo rning/after noo/evening等,都相当于汉语中的“你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都会互相渗透。
虽然汉语中现在在正式场合也说“上/下午好”,“晚上好”,但那是借用西方的习惯,即前面所说的属于外来问候语。
(2)称呼语方面
汉语中说:老李,你好!英语中则是:Hello,M r.L ee!英汉语中称呼语与问候语的位置相反。
由于中国的家族文化等关系,汉语中的称呼方式要比英语复杂的多。
如姑妈,姑姑,婶婶,婶娘,姨妈,姨,阿姨,舅妈,妗子等,这所有的称呼语在英语中只有一个词与之相对应:a unt。
还如汉语中堂兄,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哥,表姐,表妹等在英语中全使用co usin这一个词语来表达。
另外汉语中有单把称呼语作为问候语的,在见面时广泛使用亲属或非亲属称呼、职称或职务称呼等来问候,如“小王”“老张”“周总”“孟阿姨”“赵大爷”等。
在校园里,学生见了教师会叫一声“老师”以表示敬意。
相比之下,在英语中很少以这样的称呼代替问候。
如果在英语中这样打招呼:“P ro fesso r Smith!”Smith听到以后一般是以为有事找他,因此他可能回答“Y es?”或“W ha t?”等,意思“什么事?”“怎么了?”这样的称呼在英语中就不是作为一般问候的表达了。
(3)礼貌标准方面
问候语涉及礼貌是语言文化的表现,但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社交方式,一种语言认为是有礼貌的话语在另一种语言中不一定有礼貌。
文化背景差异可导致不同的衡量礼貌的标准。
汉语的礼貌原则是态度热情与贬己尊人,英语国家人把尽量少赞誉自己视为礼貌。
如中国人见面时问候:“你的衣服真好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般般!还可以吧!哪里!真的?”等。
如果用英语回答英语国家人“Just so-so.M ay be.Real-ly?”等,他们就会有被噎到的感觉:难道我的眼光有问题?然后可能会悻悻走开,因为他们期望的回答是“T hank yo u”。
5.结语
通过以上对英汉问候话语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影响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因素,其他如交往者的知识背景、心理、身份、地位、场合、时间等等,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尽管问候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得体地道并非易事。
因此搞清楚其中的影响因素,对于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 ow n,P.&S.Lev inson.Po liteness:So me U niver sals in La ng uage U sag e.Cambr idg e:Cambr idge U niv ersity P ress, 1987
[2]Firth,J.R.V er bal and Bo dily R ituals o f G reet ing and Par ting,in Fo nt aine(ed.),1972
[3]L aver,Jo hn D.M.H.L ing uistic Ro utines and Po liteness in Gr eeting and Pa rting,in Co ulmas(ed.),1981
[4]L eech,G.&J.Svar tv ik.A Communicative G ra mmar of Eng lish.L ondo n and N ew Yo rk:Lo ngman,1975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
[8]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外国语,2003(3)
—
92
—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