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问候话语分析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问候话语分析对比

河南新乡学院 彭 勤

[摘 要]本文在简要总结话语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比分析了英汉问候语之间的异同以及影响其产生差异的因素。[关键词]话语分析 英汉 问候语

1.引言

话语分析最早是由美国Z ellig Ha rr is提出的。1952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Disco ur se A naly sis”的论文,此后这个术语逐渐得到广泛使用。60年代起话语分析逐渐兴起,70年代发展很快。自80年代起,话语分析进入兴盛阶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于如何界定话语分析这个问题,语言学家们虽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都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对语境中语言如何用于交际所做的研究。Halliday把话语分析看作是“一门具体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即通过真实的话语活动交换意义的学问”(转引自朱永生,2003)。

话语是由发话人和听话人共同参与和合作所产生的社会交往,或者谈话各方相互协调谈话内容的交往过程,任何话语都是一定语境中的产物。但语境对口语和书面语的作用不同,对书面语来说,重要的语境要素是上下文;对口语则是前言后语,时间、地点和周围情景,说话人的共同生活经验或共知信息等。来自两个不同文化环境或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话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理解差异。

2.问候语及其社会功能

人们平时在见面时,不论何时何地,总是习惯互相问候或打招呼,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礼仪行为(杜学增,1999)。由此看来,问候语属于口头话语。根据Bro w n等(1987),问候语存在于任何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人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遵守问候的礼貌规范,就是因为他们非常珍视并希望能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杜学增,1999)。正如L av er(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Firt h(1972)也认为问候语是常规礼貌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认可,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3.问候语的分类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问候语大致可以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两类。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如“你好”,“Hello”等。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没必要用语言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或挥手等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单就前者来说,根据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可分为祝愿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交谈式问候、称谓式问候、称赞式问候等五类(杜学增, 1999)。还可以因使用时间不同而分为全时问候、实时问候、节日问候、引见问候、礼仪问候等五类。Leech等(1975)曾提出,问候语可根据正式程度分为正式问候、非正式问候和亲昵问候等三类。问候语在表达的内容和指向上有所变化。问候语按使用的社会场景不同分为服务问候、电话问候、广播电视问候和其他场合问候。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都有语源方面的变化,它们大多数是母语问候语,有些则是从其他语源吸收而来的,叫做外来问候语。问候语还有着地区性的差别,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其各自的问候语。非语言式问候语按照不同的体态动作可分为挥手问候、点头问候、欠身问候、脱帽问候和微笑问候等五类。当然问候语还可以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类,这里只列举这几类。

4.英汉问候语对比

英汉问候语的社会功能是一样的,但由于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形成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所以问候语间的差异很大。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1)问候内容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与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中国人长期以来温饱问题难以解决,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以致于见面时往往问候对方是否吃饭了。如今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但多少年来积成的问候习惯一直保留着,或许很多年后不再这样问候也未可知。见面时询问对方去哪里、去干什么等在汉语中属于礼节性的问候行为。可英美国家人对于这样的问候感到不可思议,认为是干预了对方的隐私。在英语中人们见面通常是Ho w are y ou?Hello!Hi!等一般性的问候,只是表达关心和亲切,不涉及隐私内容。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英语问候话语往往与时间有关(邓炎昌等,1989),如Go od mo rning/after noo/evening等,都相当于汉语中的“你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都会互相渗透。虽然汉语中现在在正式场合也说“上/下午好”,“晚上好”,但那是借用西方的习惯,即前面所说的属于外来问候语。

(2)称呼语方面

汉语中说:老李,你好!英语中则是:Hello,M r.L ee!英汉语中称呼语与问候语的位置相反。由于中国的家族文化等关系,汉语中的称呼方式要比英语复杂的多。如姑妈,姑姑,婶婶,婶娘,姨妈,姨,阿姨,舅妈,妗子等,这所有的称呼语在英语中只有一个词与之相对应:a unt。还如汉语中堂兄,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哥,表姐,表妹等在英语中全使用co usin这一个词语来表达。另外汉语中有单把称呼语作为问候语的,在见面时广泛使用亲属或非亲属称呼、职称或职务称呼等来问候,如“小王”“老张”“周总”“孟阿姨”“赵大爷”等。在校园里,学生见了教师会叫一声“老师”以表示敬意。相比之下,在英语中很少以这样的称呼代替问候。如果在英语中这样打招呼:“P ro fesso r Smith!”Smith听到以后一般是以为有事找他,因此他可能回答“Y es?”或“W ha t?”等,意思“什么事?”“怎么了?”这样的称呼在英语中就不是作为一般问候的表达了。

(3)礼貌标准方面

问候语涉及礼貌是语言文化的表现,但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社交方式,一种语言认为是有礼貌的话语在另一种语言中不一定有礼貌。文化背景差异可导致不同的衡量礼貌的标准。汉语的礼貌原则是态度热情与贬己尊人,英语国家人把尽量少赞誉自己视为礼貌。如中国人见面时问候:“你的衣服真好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般般!还可以吧!哪里!真的?”等。如果用英语回答英语国家人“Just so-so.M ay be.Real-ly?”等,他们就会有被噎到的感觉:难道我的眼光有问题?然后可能会悻悻走开,因为他们期望的回答是“T hank yo u”。

5.结语

通过以上对英汉问候话语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影响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因素,其他如交往者的知识背景、心理、身份、地位、场合、时间等等,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尽管问候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得体地道并非易事。因此搞清楚其中的影响因素,对于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 ow n,P.&S.Lev inson.Po liteness:So me U niver sals in La ng uage U sag e.Cambr idg e:Cambr idge U niv ersity P ress, 1987

[2]Firth,J.R.V er bal and Bo dily R ituals o f G reet ing and Par ting,in Fo nt aine(ed.),1972

[3]L aver,Jo hn D.M.H.L ing uistic Ro utines and Po liteness in Gr eeting and Pa rting,in Co ulmas(ed.),1981

[4]L eech,G.&J.Svar tv ik.A Communicative G ra mmar of Eng lish.L ondo n and N ew Yo rk:Lo ngman,1975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

[8]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外国语,2003(3)

92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