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难点解析之三:卫星的运动全解
20180810高中物理卫星问题知识梳理
高中物理“卫星问题”知识梳理中学物理中的“卫星问题”综合程度高、难度大,知识点又多,同学们大多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
为此,将高中物理“卫星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挑其重点总结,便于同学们系统认识全面提高。
包括:一、关于卫星的稳定运行与不稳定运行分析二.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关系三.关于三个宇宙速度四、卫星的轨道是如何改变的?五、卫星的轨道有哪些情形?六、关于地球同步卫星七、关于卫星的超重和失重八.关于卫星的能量问题九、卫星的能量与发射方向、发射场地址等问题(★★★★)其中第八、九两点是难点,请同学们注意。
下面具体说明。
一、关于卫星的稳定运行与不稳定运行分析参见图1,卫星的运行分为稳定运行和不稳定运行。
卫星在某个圆周轨道上的运行就是稳定运行,它的力学特征是:GMm/r2=mv 2 /r 。
卫星在椭圆阶段或在短暂的变速过程中是不稳定运行,它的力学特征是:GMm/r 2≠m v 2 /r ,如果供小于需就做离心运动,如果供大于需,就做近心运动。
下面分别详细说明对于稳定运行状态的卫星,①运动轨道是圆;②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GMm /r 2=mv 2/r 成立;③运行半径不变;④其它的运动物理量(如v 、ω、a 、T )的大小也不变,即在同一轨道上,卫星的的形状、大小 、质量、用途可以有差别,但v 、ω、a 、T 这几个量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运动物理量与运动轨道(由半径决定)是一一对应的。
对这种运动,解题的思路是:从引力(GMm/r 2)等于向心力(mv 2 /r )出发,得到以下几个基本关系:GMm/r 2=m v 2 /r=m ω2r=m4π2r/T 2 ,及R 3 ∝T 2 。
【例1】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
其卫星的质量为m ,轨道半径为r 。
求:⑴卫星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与r 的关系。
⑵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与r 的关系。
⑶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 期与r 的关系。
⑷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加速度与r 的关系。
第三章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与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第二节 GPS卫星星历
卫星星历是描述卫星运行轨道的参数,分
预报星历和后处理星历。
春分
1、预报星历
点
由卫星向用户播发。可用于实时定位。分
C/A码星历和P码星历。
内容:分三部分,开普勒六参数、轨道
3、偏近点角与真近点角的计算
偏近点角: E=M+e.sinE 真近点角:
1
tanV211eess
2
tanEs 2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4、无摄卫星位置计算
在轨道直角坐 标系中的位置:
卫星在轨道平面上的位置:真近点角V(变量);
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对定向:升交点赤经Ω;轨道面倾角i。 辅助参数平近点角M和偏近点角E。 M=n(t-t0)…………t0为卫星过近地点时刻。
参数说明 近地点角距——近地点与升交点的地心夹角。 真近点角——卫星与近地点的地心夹角。 升交点赤经——升交点与春分点的地心夹角。 轨道面倾角——卫星轨道面与天球赤道面的夹角。 升交距角——卫星与升交点的地心夹角,即真近点角与近地点角距之
和。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开普勒六参数
偏近点角E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2020高考物理总复习 专题 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1 深度剖析卫星的变轨讲义
深度剖析卫星的变轨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卫星变轨原理;2. 不同轨道上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关系。
难点:理解变轨前后的能量变化。
一、变轨原理卫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为万有引力,F 引=2RMmG 。
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向心力为:F 向=Rmv 2。
当:(1)F 引= F 向时,卫星做圆周运动; (2)F 引> F 向时,卫星做近心运动; (3)F 引<F 向时,卫星做离心运动。
二、变轨过程 1. 反射变轨在1轨道上A 点向前喷气(瞬间),速度增大,所需向心力增大,万有引力不足,离心运动进入轨道2沿椭圆轨道运动,此过程为离心运动;到达B点,万有引力过剩,供大于求做近心运动,故在轨道2上供需不平衡,轨迹为椭圆,若在B点向后喷气,增大速度可使飞船沿轨道3运动,此轨道供需平衡。
2. 回收变轨在B点向前喷气减速,供大于需,近心运动由3轨道进入椭圆轨道,在A点再次向前喷气减速,进入圆轨道1,实现变轨,在1轨道再次减速返回地球。
三、卫星变轨中的能量问题1. 由低轨道到高轨道向后喷气,卫星加速,但在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增加的势能大于减小的动能,故机械能增加。
2. 由高轨道到低轨道向前喷气,卫星减速,但在下降过程中,动能增加,势能减小,增加的动能小于减小的势能,故机械能减小。
注意:变轨时喷气只是一瞬间,目的是破坏供需关系,使卫星变轨。
变轨后稳定运行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其速度大小仅取决于卫星所在轨道高度。
3. 卫星变轨中的切点问题【误区点拨】近地点加速只能提高远地点高度,不能抬高近地点,切点在近地点;远地点加速可提高近地点高度,切点在远地点。
例题1 如图所示,发射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其送入同步圆轨道3。
轨道1、2相切于P 点,2、3相切于Q 点。
当卫星分别在1、2、3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1上的速率B. 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1上的角速度C. 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等于在轨道3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D. 在轨道1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在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思路分析:对卫星来说,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22GMm v m mr ma r rω===,得v =3rGM =ω,2r GM a =,而13r r >,即31v v <,31ωω<,A 不对,B 对。
高考物理必考难点-卫星运行特点分析及应用(含解析)
卫星运行特点分析及应用卫星运行问题与物理知识(如万有引力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及地理知识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是新高考突出学科内及跨学科间综合创新能力考查的命题热点,也是考生备考应试的难点.●难点1. 用m 表示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的质量,h 表示它离地面的高度,R 0表示地球的半径,g 0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ω0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则通讯卫星所受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的大小A.等于0B.等于m 220020)(h R g R + C.等于m 2300204ωg RD.以上结果都不对2.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人类航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因不能保障其继续运行,3月23日坠入太平洋.设空间站的总质量为m ,在离地面高度为h 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坠落时地面指挥系统使空间站在极短时间内向前喷出部分高速气体,使其速度瞬间变小,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下坠.设喷出气体的质量为1001m ,喷出速度为空间站原来速度的37倍,下坠过程中外力对空间站做功为W .求:(1)空间站做圆周运动时的线速度.(2)空间站落到太平洋表面时的速度.(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地球半径为R ) 3.已知物体从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第二宇宙速度)v 2=RGm2,其中G 、m 、R 分别是引力常量、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已知G =6.67×10-11N ·m 2/kg 2,c =2.9979×108 m/s.求下列问题:(1)逃逸速度大于真空中光速的天体叫作黑洞,设某黑洞的质量等于太阳的质量m =1.98×1030 kg ,求它的可能最大半径;(2)在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内,物质的平均密度为10-27 kg/m 3,如果认为我们的宇宙是这样一个均匀大球体,其密度使得它的逃逸速度大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 ,因此任何物体都不能脱离宇宙,问宇宙的半径至少多大?●案例探究例1]用m 表示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质量、h 表示卫星离地面的高度、M 表示地球的质量、R 0表示地球的半径、g 0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T 0表示地球自转的周期、ω0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则:(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环绕速度v 为 A.ω0(R 0+h ) B.hR GM+0 C.30ωGM D.32T GMπ (2)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所受的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F 的大小为A.m 20020)(h R g R + B.m ω20(R 0+h ) C.m30204ωg RD.m 34416T GM π(3)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离地面的高度h 为A.因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地球自转同步,则卫星离地面的高度就被确定B.3220ωg R -R 0C.2204πGMT -R 0 D.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角速度虽已确定,但卫星离地面的高度可以选择.高度增加,环绕速度增大,高度降低,环绕速度减小,仍能同步命题意图:考查推导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1)把握不住解题的基本依据:地球对其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约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使问题难以切入.(2)思维缺乏开放性造成漏解.(3)推理缺乏严密性导致错解.解题:(1)设地球同步卫星离地心的高度为r ,则r =R 0+h 则环绕速度v =ω0r =ω0(R 0+h ).同步卫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G r v m r Mm 22=得v =h R GM rGM+=0 又有G 2rMm=m ω02,所以r =32ωGM则v =ω0r =ω0320ωGM=320ωGM =3202T GMπ故选项A 、B 、C 、D 均正确. (2)地球同步卫星的重力加速度为g ′=(hR R +00)2·g 0,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大小可认为等于同步卫星的重力mg 02020)(h R R +来提供向心力:即mg 0202)(h R R +=m ω02(R 0+h ) 所以h =320020ωg R -R 0F 向=m ω02(R 0+h )=m 3404020216)(4T GMm h R T ππ=+故选项A 、B 、C 、D 均正确.(3)因为h =320020ωg R -R 0,式中R 0、g 0、ω0都是确定的,故h 被确定.但ω0=02T π,所以h =2200204πT g R -R 0 故选项A ,B ,C 正确. 例2]1986年2月20日发射升空的“和平号”空间站,在服役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落在南太平洋.“和平号”风风雨雨15年铸就了辉煌业绩,已成为航天史上的永恒篇章.“和平号”空间站总质量137 t ,工作容积超过400 m 3,是迄今为止人类探索太空规模最大的航天器,有“人造天宫”之称.在太空运行的这一“庞然大物”按照地面指令准确坠落在预定海域,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和平号”空间站正常运行时,距离地面的平均高度大约为350 km.为保证空间站最终安全坠毁,俄罗斯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对空间站的运行做了精心安排和控制.在坠毁前空间站已经顺利进入指定的低空轨道,此时“和平号”距离地面的高度大约为240 km.设“和平号”沿指定的低空轨道运行时,其轨道高度平均每昼夜降低2.7 km.设“和平号”空间站正常运转时沿高度为350 km 圆形轨道运行,在坠落前沿高度为240km 的指定圆形低空轨道运行,而且沿指定的低空轨道运行时,每运行一周空间站高度变化很小,因此计算时对空间站的每一周的运动都可以作为匀速圆周运动处理.(1)简要说明,为什么空间站在沿圆轨道正常运行过程中,其运动速率是不变的. (2)空间站沿正常轨道运行时的加速度与沿指定的低空轨道运行时加速度大小的比值多大?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3)空间站沿指定的低空轨道运行时,每运行一周过程中空间站高度平均变化多大?计算中取地球半径R =6.4×103 km ,计算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命题意图:考查阅读摄取信息并结合原有知识解决新情景问题的创新能力,B 级要求. 解题方法与技巧:(1)空间站沿圆轨道运行过程中,仅受万有引力作用,所受到的万有引力与空间站运行方向垂直,引力对空间站不做功,因此空间站沿圆轨道运行过程中,其运动速率是不变的.(2)不论空间站沿正常轨道运行,还是沿指定的低空轨道运行时,都是万有引力恰好提供空间站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G 2rMm=ma 空间站运行时向心加速度是a =G2rM 空间站沿正常轨道运行时的加速度与在沿指定的低空轨道运动时加速度大小的比值是2212221)75.664.6(==r r a a =0.9842=0.97(3)万有引力提供空间站运行时的向心力,有G 2rMm=mr 224T π不计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G2RMm =mg ,有G M =R 2g 则指定的低空轨道空间站运行的周期为T =2πr =GM r =2πr gR r 2=g r R rπ2=s 104.66104.61064.614.32466⨯⨯⨯⨯⨯≈5.3×103s设一昼夜的时间t ,则每昼夜空间站在指定的低空轨道绕地球运行圈数为n =Tt空间站沿指定的低空轨道运行时,每运行一周过程中空间站高度平均减小 Δh =2.7 km/n =2.7 km/17=0.2 km●锦囊妙计卫星问题贴近科技前沿,且蕴含丰富的中学物理知识,以此为背景的高考命题立意高、情景新、综合性强,对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信息提炼处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亦是考生备考应试的难点.考生应试失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对卫星运行的过程及遵循的规律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难以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2)对卫星运行中力与运动量间,能量转化间的关系难以明晰,对诸多公式含义模糊不清.一、卫星的运行及规律一般情况下运行的卫星,其所受万有引力不刚好提供向心力,此时,卫星的运行速率及轨道半径就要发生变化,万有引力做功,我们将其称为不稳定运行即变轨运动;而当它所受万有引力刚好提供向心力时,它的运行速率就不再发生变化,轨道半径确定不变从而做匀速圆周运动,我们称为稳定运行.对于稳定运行状态的卫星,①运行速率不变;②轨道半径不变;③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GMm /r 2=mv 2/r 成立.其运行速度与其运行轨道处于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轨道都有一确定速度相对应.而不稳定运行的卫星则不具备上述关系,其运行速率和轨道半径都在发生着变化.二、同步卫星的四定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地球表面静止的稳定运行卫星.1.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非同步人造地球卫星其轨道平面可与地轴有任意夹角,而同步卫星一定位于赤道的正上方,不可能在与赤道平行的其他平面上.2.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3.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据牛顿第二定律有GMm /r 2=m ω02r ,得r =320/ωGM ,ω0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所以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4.24×104 km.其离地面高度也是一定的.4.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小为v =ω0r =3.08×103 m/s ,为定值,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难点训练1.设想人类开发月球,不断把月球上的矿藏搬运到地球上,假定经过长时间开采后,地球仍可看作是均匀的球体,月球仍沿开采前的圆周轨道运动,则与开采前相比A.地球与月球间的万有引力将变大B.地球与月球间的万有引力将变小C.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将变长D.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将变短2.地球同步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 可由r 3=22224πc b a 求出.已知式中a 的单位是m,b 的单位是s,c 的单位是m/s 2,则A.a 是地球半径,b 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 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B.a 是地球半径,b 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 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C.a 是赤道周长,b 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 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D.a 是地球半径,b 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 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3.(2000年全国,3)某人造地球卫星因受高空稀薄空气的阻力作用,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会慢慢改变.每次测量中卫星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圆周运动.某次测量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1,后来变为r 2,r 2<r 1.以E k1、E k2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的动能,T 1、T 2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则A.E k2<E k1,T 2<T 1B.E k2<E k1,T 2>T 1C.E k2>E k1,T 2<T 1D.E k2>E k1,T 2>T 14.中子星是由密集的中子组成的星体,具有极大的密度.通过观察已知某中子星的自转速度ω=60πrad/s ,该中子星并没有因为自转而解体,根据这些事实人们可以推知中子星的密度.试写出中子星的密度最小值的表达式为ρ=________,计算出该中子星的密度至少为_______kg/m 3.(假设中子通过万有引力结合成球状星体,保留2位有效数字)5.假设站在赤道某地的人,恰能在日落后4小时的时候,观察到一颗自己头顶上空被阳光照亮的人造地球卫星,若该卫星是在赤道所在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又已知地球的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试估算此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________s.6.(2000年全国,20)2000年1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卫星,其定点位置与东经98°的经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甘肃省嘉峪关处的经度和纬度近似取为东经98°和北纬α=40°,已知地球半径R 、地球自转周期T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视为常量)和光速c .试求该同步卫星发出的微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的时间(要求用题给的已知量的符号表示).7.经过用天文望远镜长期观测,人们在宇宙中已经发现了许多双星系统,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对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分布情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双星系统由两个星体构成,其中每个星体的线度都远小于两星体之间的距离.一般双星系统距离其他星体很远,可以当作孤立系统来处理.现根据对某一双星系统的光度学测量确定:该双星系统中每个星体的质量都是m ,两者相距L ,它们正围绕两者连线的中点做圆周运动.(1)试计算该双星系统的运动周期T 计算;(2)若实验上观测到的运动周期为T 观测,且T 观测:T 计算=1:N (N >1).为了解释 T观测与T计算的不同,目前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望远镜观测不到的暗物质.作为一种简化模型,我们假定在以这两个星体连线为直径的球体内均匀分布着这种暗物质.若不考虑其他暗物质的影响,请根据这一模型和上述观测结果确定该星系间这种暗物质的密度.参考答案: 1.BC2.(1)Rh gR 2(2)喷出气体后,空间站的速度变为v 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一方程,设空间站落到太平洋表面时速度为v 3,由动能定理建立另一方程,解得v 3=mW h R gR 99200)(121492++ 3.(1)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可知,任何天体均存在其所对应的逃逸速度v 2=RGm2,其中m 、R 为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对于黑洞模型来说,其逃逸速度大于真空中的光速 ,即 v 2>c ,所以R <22c Gm =283011)109979.2(1098.1107.62⨯⨯⨯⨯⨯-m=2.94×103m 即质量为1.98×1030 kg 的黑洞的最大半径为2.94×103 m. (2)把宇宙视为普通天体,则其质量 m =ρ·V =ρ·34πR 3 ① 其中R 为宇宙的半径,ρ为宇宙的密度,则宇宙的逃逸速度为v 2=RGm2 ② 由于宇宙密度使得其逃逸速度大于光速c ,即v 2>c③则由以上三式可得R >Gc πρ832=4.01×1026 m,合4.24×1010光年.即宇宙的半径至少为4.24×1010光年.难点训练]1.BD2.AD3.C4.3ω2/4πG ;1.3×10145.1.4×1046.解析:设m 为卫星质量,M 为地球质量,r 为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ω为卫星绕地心转动的角速度,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有,G2rmM =mr ω2式中G 为万有引力恒量,因同步卫星绕地心转动的角速度ω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有ω=T π2 因G 2RMm =mg 得G M =gR 2,r =(2224πgT R )31 设嘉峪关到同步卫星的距离为L ,如图7′-1所示,由余弦定理得,L =αcos 222rR R r -+所示时间为,t =cL(式中c 为光速)由以上各式得 t =cgT R R R gT R αππcos )4(2)4(31222232222-+7.解析:首先应明确此双星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7′—2所示。
高中物理必修2卫星系列问题复习分解
当卫星所受万有引力刚好提供向心力时,它的运行
速率就不再发生变化,轨道半径确定不变从而做匀速圆周 运动,我们称为稳定运行.
用M、m分别表示地球和卫星的质量,用R表示地球半径,r 表示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可以得到:
GM m r2
=
m
v2 r
=m
r 2
=
m
r
2π2 T
…………1
由此得出三个重要的结论:
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所必须具有的最小发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v1 =
GM = R
gR = 7.9×103 m /s
前提是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对应
的速度是唯一的
当v<v1时,物体落回地面; 当v>v1时,成为卫星,轨道不再是圆。
二、两种最常见的卫星
•近地卫星
轨道半径近似地可认为等于地球半径,速率v=7.9km/s, 周期T=85min。在所有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
I q t
而 Δm
Δq
=m q
可得
k
=
q m
F = Iv mIv 0.025N
kq
这个推力相当小,产生的加速度也非常小
(约10-4m/s2),但经过长时间连续加速,探测器得到的速度将是很
大的(每年增加3km/s)。 ②利用电流和荷质比可求得每秒消耗的氙的质量, 3年需要的总质量为M=Δm·T=82kg。
阻力,轨道高度会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飞船的动能、
重力势能和机械能变化情况将会是
A.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都逐渐减小
D
B.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不变
C.重力势能逐渐增大,动能逐渐减小,机械能不变
卫星的原理
卫星的原理
卫星是通过运用牛顿力学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轨道中运行的人造物体。
卫星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球引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引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地球对卫星施加引力,使其保持在地球的轨道上。
2. 地球自转:地球以自己的轴自转,产生一个离心力,这一力对卫星的运行产生影响。
为了抵消离心力的影响,卫星需要维持一定的运动速度。
3. 圆周运动: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运行时,通常采用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原理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受到一个向心力,这个力的方向指向圆心。
通过适当的速度和距离,卫星可以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圆周轨道上。
4. 动量守恒:卫星的动量是守恒的。
即使没有其他力的作用,卫星的动量大小和方向也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卫星在地球轨道上沿着预定的轨道继续运行。
卫星的原理基本上是通过合理运用这些物理原理来实现的。
通过准确计算和控制卫星的速度和轨道,可以使卫星实现各种任务,例如通信、导航、天文观测等。
高一物理看卫星知识点详细
高一物理看卫星知识点详细卫星是指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天体,主要用于通信、天气预报、导航等多个领域。
在高一物理学习阶段,了解卫星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物理学习中需要了解的卫星知识点。
一、卫星的运行轨道卫星的运行轨道主要有地心静止轨道(GEO)、近地轨道(LEO)和中地球轨道(MEO)等几种。
地心静止轨道是指卫星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的轨道,通常用于通信和广播卫星。
近地轨道是指离地球较近的轨道,用于观测、科学实验等。
中地球轨道则位于GEO和LEO之间,主要用于导航系统。
二、卫星的通信原理卫星通信是通过卫星中继站实现的。
信号从地面上的发射站发送至卫星,然后再由卫星传送至接收站。
在这个过程中,信号会经过一系列的天线、频率转换器、放大器等设备。
卫星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领域。
三、卫星的天气预报应用卫星在天气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天气卫星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气象图像和数据,包括云图、温度图、降雨图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气象学家预测天气状况并进行预警。
卫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卫星提供的定位信号来帮助确定位置和导航的技术。
目前全球最知名的卫星导航系统是美国的GPS系统,它通过一组位于不同轨道上的卫星向地面用户提供定位和时间信息。
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
五、卫星的成像原理卫星成像是指通过卫星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
高分辨率的卫星成像技术使得我们可以从空中获得地球表面的细节。
成像卫星通常携带红外线、可见光或微波等多个波段的传感器,并通过处理这些数据生成图像。
卫星成像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六、卫星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未来的卫星可能会携带更先进的设备,用于探索外层空间、观测太阳系和地外星球。
此外,借助卫星的互联网覆盖计划,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将更加普及和便捷。
卫星的运动ppt课件
北
星 下 点 轨 迹
倾角
升交点
南
地球坐标系
周 期 (T) : 指 卫 星 绕 地 球运行一周的时间; 截 距 (L) : 连 续 两 次 升 交点之间的经度差。
L=T*15度/小时。 星下点:卫星与地球中 心连线在地球表面的交 点称为星下点。 轨道数:指卫星从一升 交点开始到以后任何一 个升交点为止环绕地球 运行一圈的轨道数目。
北
星 下 点 轨 迹
倾角
升交点
南
一、卫星轨道的分类
按轨道的倾角划分 前进轨道(顺行轨道)
倾角在0~90度之间,卫星顺地球自转方向,由西南向东北 或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运动。 后退轨道(逆行轨道)
倾角在90~180度之间,卫星逆地球自转方向,由东北向西 南或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运动。利用后退轨道可以实现太阳同步 卫星轨道。
图2-12 静止卫星的蚀示意图
(2)太阳干扰
如图2-12(a)太阳、卫星、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成一线时, 地面卫星接收天线对着太阳,进入天线波束期间,受太阳射 电噪声影响,接收电波受严重干扰,甚至收不到信号,这样 的干扰称为太阳干扰。
5、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优缺点 优点: (1)高度高,视野广; (2)对同一地区连续观测; (3)监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4)圆轨道,定位、处理、接收方便。 缺点: (1)不能观测两极; (2)高度高,精度难提高。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 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 量守恒。用公式表示为:SAB SCD SEK 对卫星的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卫星的矢径在地球上空扫 过的面积相等。
卫星的矢径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即面 积速度为常数)。
高三物理复习难点5 卫星运行特点分析及应用
高三物理复习难点5 卫星运行特点分析及应用难点提要卫星运行问题与物理知识(如万有引力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及地理知识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且卫星运行问题贴近科技前沿,以此为背景的高考命题立意高、情景新、综合性强。
考生应试失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⑴对卫星运行的过程及遵循的规律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难以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
⑵对卫星运行中力与运动量间、能量转化间的关系难以明晰,对诸多公式含义模糊不清。
一、卫星的运行及规律:通常,卫星运行过程中所受万有引力并不刚好提供向心力,此时,卫星的运行速率及轨道半径不断发生变化,万有引力做功,卫星运行不稳定;而当它所受万有引力刚好提供向心力时,它的运行速率就不再发生变化,轨道半径确定不变从而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稳定运行。
处于稳定运行状态的卫星,其运行速率、轨道半径不变;万有引力刚好提供向心力,即GMm/r2=mv2/r。
卫星运行速度与其运行轨道为一一对应关系。
而不稳定运行的卫星则不然。
二、同步卫星是相对地球表面静止的稳定运行卫星,其运行特点可概括为“四定”:1、地球同步卫星一定位于赤道的正上方,不可能在与赤道平行的其他平面上。
2、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3、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据牛顿第二定律有GMm/r2=mω02r,式中ω0即地球自转角速度,所以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4.24×104km。
,其离地面高度也是一定的。
4、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小v=ω0r为定值,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我国计划建设除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和四川西昌外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选址为海南,为什么?)歼灭难点训练1、用m表示地球同步卫星的质量、M表示地球的质量、R0表示地球的半径、g0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T0表示地球自转的周期,则地球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v可表示为;卫星离地面的高度h可表示为;地球同步卫星所受的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F的大小可表示为。
【物理】专题06卫星的运动(4大知识点7大题型)(课件)
感三十九号卫星、地球的同步卫星和月球绕地球飞行的轨道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遥感三十九号卫星的发射速度一定小于 B.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的角速度大C.遥感三十九号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大于24hD.所有卫星在运行轨道上完全失重,重力加速度为零
对A和C,因角速度相同,则周期相等,可知 对B和C,根据 可知 则 则 故D正确。故选BD。
9.地球半径为R,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某地球同步卫星(始终相对地面静止)位于赤道上空且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卫星正下方地面上有一观察者,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若不考虑大气对光的折射,春分(即太阳光直射赤道)那天在日落的时间内,此人观察不到卫星的时间约为( )
在1、2两轨道上运动的卫星的周期相等,则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2轨道的半长轴为R,则有 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有 3轨道上的线速度为 又 则有 故D正确。故选BD。
题型03: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磁道上物体的比较
7.(多选)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太空已经有了许多的飞行器。如图所示,卫星A是2023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卫星B是地球同步卫星,它们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P是地球赤道上还未发射的卫星。已知地球自转周期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飞船在轨道Ⅱ上绕月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答案】
【详解】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解得飞船在轨道Ⅲ上绕月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为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飞船在轨道Ⅱ上绕月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为
物理必修二卫星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卫星知识点总结一、卫星的基本原理1. 牛顿力学中的卫星运动根据牛顿力学,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其运动轨迹可近似看作是地球的球面上绕地球跑动的小点。
2. 卫星的发射和定轨卫星的发射是通过火箭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首先是火箭的垂直起飞,之后火箭会逐渐倾斜,并加速到达速度较快后,火箭会将卫星送入轨道。
二、卫星的轨道1. 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是指卫星的周期正好是地球自转的周期,使卫星的相对地球位置保持不变,适合用于气象卫星和通信卫星。
2. 地球绕轨道地球绕轨道是卫星运行地球上方的轨道,卫星绕地球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近,因此卫星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变化,适合用于导航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
三、卫星的运行轨迹1. 地球静止卫星地球静止卫星是指卫星绕地球正好是地球自转周期的轨道,因此卫星在地面上方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适合用于通信和气象观测。
2. 地球近地轨道卫星地球近地轨道卫星是指卫星绕地球的轨道高度较低,适合用于地球观测和导航系统。
四、卫星的通信1. 通信卫星通信卫星是指用于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通信传输的卫星,它们可以接收地面的信号并转发到目标地区。
2. 信号传输卫星的信号传输是通过卫星上的接收天线将地面信号接收并转发到目标地点,是一种非常便捷和可靠的通信方式。
五、气象卫星1. 气象卫星的用途气象卫星用于观测地球大气层的情况,包括云层、气压、温度等信息,以便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
2. 卫星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球大气层的信息,包括空气质量、气象情况等,对气象预测和天气灾害预警有着重要作用。
六、其他应用1. 导航卫星导航卫星用于提供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2. 地球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用于观测地球表面的各种情况,包括地形、植被、陆地等信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调查有着重要作用。
总结卫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通信、导航、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讲义:卫星的变轨问题及宇宙航行的几个问题辨析
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点点火加速,速度变大,进入椭圆轨道Ⅱ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轨道Ⅲ卫星变轨问题分析方法速度大小的分析方法.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某一点时,其速度满足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在两个不同圆轨道上的②卫星做椭圆运动经过近地点时,卫星做离心运动,m v2.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沿椭圆轨r道和沿圆轨道通过近地点时的速度大小(即加速离心.发射“嫦娥三号”的速度必须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周期与卫星质量有关.卫星受月球的引力与它到月球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绕月轨道上,卫星受地球的引力大于受月球的引力明白第三宇宙速度是指被发射物体能够脱离太阳系的最小发射速度,而“嫦娥三号”没有脱离太阳的引力范要熟记万有引力的表达式并清楚是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圆如图所示,发射同步卫星的一般程序是:先让卫星进入一个近地的圆轨道,然后在P点变轨,进入椭圆形转移轨道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为近地圆轨道上的P点,远地点为同步卫星圆,到达远地点Q时再次变轨,进入同步卫星轨设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v1,在椭圆形转移轨道点的速率为v2,沿转移轨道刚到达远地点,在同步卫星轨道上的速率为v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点变轨时需要加速,Q点变轨时要减速点变轨时需要减速,Q点变轨时要加速D.v2>v1>v4>v3练2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所示,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在轨道3上的运行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运行速率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卫星在轨道1上运动一周的时间大于它在轨道2上运动一周的时间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反思总结卫星变轨问题关键词转化二、有关宇宙航行的几个问题辨析辨析1.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比较(1)发射速度在地面以某一速度发射一个物体,发射后不再对物体提供动力,在地面离开发射装置时的速度称为发射速度,三个宇宙速度都是指发射速度.(2)运行速度运行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稳定飞行时的线速度,对于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半径越大,则运行速度越小.(3)有的同学这样认为:沿轨道半径较大的圆轨道运行的卫星的发射速度大,发射较为困难;而轨道半径较小的卫星发射速度小,发射较为容易.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高轨卫星的发射难易程度与发射速度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我们在地面上以7.9km/s 的速度水平发射一个物体,则这个物体可以贴着地面做圆周运动而不落到地面;如果速度增大,则会沿一个椭圆轨道运动.速度越大,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就越大;如果这个速度达到11.2km/s,则这个物体可以摆脱地球的引力.可见,无论以多大速度发射一个物体或卫星,都不会使之成为沿较大的圆轨道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高轨卫星的发射过程是一个不断加速变轨的过程,并不是在地面上给一个发射速度就可以的.【典例2】(多选)如图所示,在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过程中,卫星首先进入椭圆轨道Ⅰ,然后在Q点通过改变卫星速度,让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Ⅱ,则()A.该卫星的发射速度必定大于11.2km/sB.卫星在同步轨道Ⅱ上的运行速度大于7.9km/sC.在椭圆轨道上,卫星在P点的速度大于在Q点的速度D.卫星在Q点通过加速实现由轨道Ⅰ进入轨道Ⅱ辨析2.分清三个不同(1)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的运动周期有可能是20小时如图所示,地球赤道上的山丘e,近地资源卫星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v3,向心加速度分别为v2<v33<a2已知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小为近地卫星线速度大小为,地球同步卫星线速度大小为设近地卫星距地面高度不计,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约为地倍.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2019届高三物理一轮课件:专题4 剖析卫星运动问题中的“两大难点”(17页)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目录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1)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 .................................................. 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 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 ................................................ 难点之五:功与能 ...................................................... 难点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难点之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难点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难点之九: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难点之十:电学实验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泄。
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立的综合能力。
最新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热点难点重点卫星变轨问题深度解析
最新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热点难点重点卫星变轨问题深度解析最新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热点难点重点卫星变轨问题深度解析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热点难点重点卫星变轨问题深度解析(包教会)卫星变轨问题引例:飞船发射及运行过程:先由运载火箭将飞船送入椭圆轨道,然后在椭圆轨道的远地点A实施变轨,进入预定圆轨道,如图所示,飞船变轨前后速度分别为v1、v2,变轨前后的运行周期分别为T1、T2,飞船变轨前后通过A点时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T2,v1<v2,a1<a2B.T1<T2,v1<v2,a1=a2C.T1>T2,v1>v2,a1<a2D.T1>T2,v1=v2,a1=a2解答:首先,同样是A点,到地心的距离相等,万有引力相等,由万有引力提供的向心力也相等,向心加速度相等。
如果对开普勒定律比较熟悉,从T的角度分析:由开普勒定律知道,同样的中心体,k=a^3/T^2为一常数。
从图中很容易知道,圆轨道的半径R大于椭圆轨道的半长轴a,这样可得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2大于椭圆轨道的周期T1。
如果对离心运动规律比较熟悉,从v的角度分析:1、当合力[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速度比维持圆轨道运动所需的速度大)时,物体偏离圆轨道向外运动,这一点可以说明椭圆轨道近地点天体的运动趋向。
2、当合力[引力]超过运动向心力(速度比维持圆轨道运动所需的速度小)时,物体偏离圆轨道向内运动,这一点可以说明椭圆轨道远地点天体的运动趋向。
对椭圆轨道,A点为远地点,由上述第2条不难判断,在椭圆轨道上A点的运行速度v1比圆轨道上时A点的速度v2小。
综上,正确选项为B。
注意:变轨的物理实质就是变速。
由低轨变向高轨是加速,由高轨变向低轨是减速。
其基本操作都是打开火箭发动机做功,但加速时做正功,减速时做负功。
一、人造卫星基本原理1、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2、轨道半径r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速度vGMGMr3、周期T2、向心加速度a也都是唯一确定2rrGM的。
高中物理的卫星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的卫星运动教案学科:物理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卫星的基本概念,明确卫星的运动规律;2. 掌握卫星的轨道种类和特点;3. 能够分析卫星的发射和运行过程;4. 了解卫星在通信、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卫星轨道种类和特点。
难点:卫星的发射和运行过程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模型、视频资料等;2. 学生准备:课前复习和思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卫星发射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卫星这一概念的兴趣。
2.讲解:介绍卫星的定义、种类和运动规律,并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模型展示卫星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3.练习:请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卫星,分析其轨道特点和运行规律,并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通过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2.讲解:详细介绍卫星的发射和运行过程,分析其中涉及的物理规律和技术原理。
3.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卫星在通信、导航等领域的应用,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4.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教学评价: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巩固课堂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3.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扩展阅读:1. 《卫星通信原理与应用》2. 《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3. 《卫星遥感与地球观测》注:本教案仅为范本,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中物理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
A.vB>vA>vC C.FA>FB>FC
B.ωA>ωB>ωC D.TA=TC>TB
解答本题,要注 意物理规律的恰
当选用.
对三个物体 之间的各个 物理量进行 对比分析.
A
B
TA=TC>TB ; ωA=ωC<ωB
C
rA>rB>rC ; vB>vA>vC
aB>aA>aC ; FC>FB>FA
转 解析
【备选】 (多选)地球同步卫星离地心的距离为 r,运行速率为 v1,
加速度为 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a2,地球
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v2,半径为 R,则下列比例关系中正确的是( )
A.aa12=Rr
B.aa12=(Rr )2
C.vv12=Rr
D.vv12=
R r
比较a1和a2 比较v1和v2
同步卫星与赤 道上物体的角
速度相同
同步卫星与贴 近地面的卫星 皆由万有引力 提供向心力
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 同运行问题
三类卫星匀速圆周运动的比较
近地 卫星
(1)轨道半径:r同>r近=r物.
同步
卫星 (2)运行周期:T近<T同=T物=24h .
(3)向心加速度:a近>a同>a物.
赤道上
的物体
(4)动力学规律:
a.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都只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转解析
步卫星,d 是高空探测卫星,设地球自转周期为 24 h,所有卫星的
运动均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卫
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 的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g
高三物理高考难点突破难点之四 卫星问题分析
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
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由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致认知的负迁移,出现分析与判断的失误。
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理解混淆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学生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知识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
3、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洞;月球、地球、土星、火星、太阳;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赶、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
因为不清楚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时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
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曲线运动知识的不熟悉甚至于淡忘,以至于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高中物理难点解析之三:卫星的运动
难点之三卫星问题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
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由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致认知的负迁移,出现分析与判断的失误。
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理解混淆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学生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知识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
3、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洞;月球、地球、土星、火星、太阳;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赶、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
因为不清楚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时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
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曲线运动知识的不熟悉甚至于淡忘,以至于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之三卫星问题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
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由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致认知的负迁移,出现分析与判断的失误。
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理解混淆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学生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知识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
3、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洞;月球、地球、土星、火星、太阳;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赶、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
因为不清楚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时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
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曲线运动知识的不熟悉甚至于淡忘,以至于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5、不能全面把握卫星问题的知识体系,以致于无法正确区分类近知识点的不同。
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赤道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与同步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的不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月球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不同;由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构成的三个等量关系式的不同;天体的自身半径与卫星的轨道半径的不同;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L与某一天体的运行轨道半径r的不同。
只有明确的把握这些类近而相关的知识点的异同时才能正确的分析求解卫星问题。
二、难点突破策略:(一)明确卫星的概念与适用的规律:1、卫星的概念:由人类制作并发射到太空中、能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用于科研应用的无人或载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
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其抽象为一个能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
2、适用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天体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的规律、电磁感应规律。
均适应于卫星问题。
但必须注意到“天上”运行的卫星与“地上”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的根本区别。
(二)认清卫星的分类: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无须知道各种卫星及其轨道形状的具体分类,只要认清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相对静止)与一般卫星(绕地球运转)的特点与区别即可。
(1)、地球同步卫星特性:不快不慢------具有特定的运行线速度(V=3100m/s)、特定的角速度(ω=7.26x10-5 ra d/s )和特定的周期(T=24小时)。
不高不低------具有特定的位置高度和轨道半径,高度H=3.58 x107m, 轨道半径r=4.22 x107m.不偏不倚------同步卫星的运行轨道平面必须处于地球赤道平面上,轨道中心与地心重合,只能‘静止’在赤道上方的特定的点上。
同步卫星一般应用于通讯与气象预报,高中物理中出现的通讯卫星与气象卫星一般是指同步卫星。
(2)、一般卫星:①、定义:一般卫星指的是,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轨道平面、运行速度、运行周期各不相同的一些卫星。
②、、卫星绕行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由r v m r MmG 22= 得:r GMv =即 r v 1∝ (r 越大v 越小)③、、卫星绕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由r m r Mm G 22ω=得:3r GM=ω即31r ∝ω;(r 越大ω越小)④、、卫星绕行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由222⎪⎭⎫ ⎝⎛=T m r r Mm G π得:GM r T 324π=即3r T ∝(r 越大T越大), (三)运用力学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思维基础: ①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 9.46×1012千米 ②认为星球质量分布均匀,密度M V ρ=,球体体积343V R π=,表面积24S R π=③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约365天,折合 8760 小时),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
④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是一个月(约28天,折合672小时;实际是27.3天)⑤围绕地球运行飞船内的物体,受重力,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⑥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
由于地球周围存在稀薄的大气,卫星在运行过程中要受到空气阻力,动能要变小,速率要变小,轨道要降低,即半径变小。
⑦视天体的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都是来自万有引力, 即v m T m r m r r v m m a r Mm G g m ωπω======'222224向 应用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
⑧发射同步通讯卫星一般都要采用变轨道发射的方法:点火,卫星进入停泊轨道(圆形轨道,高度200—300km ),当卫星穿过赤道平面时,点火,卫星进入转移轨道(椭圆轨道),当卫星达到远地点时,点火,进入静止轨道(同步轨道)。
如图4-2所示。
⑨明确三个宇宙速度:人造卫星在圆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的,但是发射高度大的卫星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多,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远的轨道,在地面上的发射速度就越大。
三、运用力学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基本要点1、必须区别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根据行星绕太阳(或恒星)运动的宇宙现象推知行星所需要的向心力必然是由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进而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推导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基础。
图4-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轨道形状、运动速度、转动周期、轨道半径等方面描述、揭示了行星绕太阳(或恒星)运动的宇宙现象,表明了天体运动运动学特征和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是从行星转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来源与本质上揭示了行星与太阳(或恒星)以及宇宙万物间的引力关系,描述的是行星运动的动力学特征与规律。
例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轨道的长轴比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短8000km,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是96.2min,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和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已知地球质量M=5.98X1024kg ).【解析】假想有一颗近地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GMm/R 2=m4π2 R /T 2 解之得 K= R 3/T 2=GM/4π2,再设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为a, 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为T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 K =(a/2)3/T 12 =(a/2+4000)3/T 22由以上二式得,a=1.47×107m. T 2=96.3 min.【总结】由于此题中有两个待求物理量,单纯地运用万有引定律或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难以求解,故而联立两个定律合并求解。
同时,再假想有一颗近地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关系求出卫星的R 3/T 2,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知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r 3/T 2值均相等,找出等量关系即可求解。
这种‘虚拟’卫星的思路十分重要,也是此题求解的‘切入口’。
2、必须区别地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以及向心力的不同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三者间的关系:地面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F 向=m ω2r=mr4π2/T 由万有引力F 引=GMm/R2提供,F 向是F 引的一个分力,引力F 引的另一个分力才是物体的重力mg ,引力F 引是向心力F 向和重力mg 的合力,三者符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大小关系是F 引≥mg>F 向。
例2: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地球质量M=5.98×1024Kg,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 2/Kg 2.试求挂在赤道附近处弹簧秤下的质量m=1Kg 的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多大?【审题】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4-6所示,弹簧秤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和地球对物体竖直向下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了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解析】在赤道附近处的质量m=1Kg 的物体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为F=GMm/R 2=6.67×10-11×5.98×1024×1/ (6.37×106)2 N=9.830N此物体在赤道所需向心力为 F 向=m ω2R=1×(60602414.32⨯⨯⨯)2×6.37×106 N=0.0337 N 。
此物体在赤道所受到的弹簧秤拉力为F 拉=F-F 向=(9.830-0.0337)N=9.796N 。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为F 拉=9.796N 。
亦即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也是9.796N 。
【总结】由计算可知,引力F=9.830N 远大于向心力F 向=0.0337 N ,而物体所受重力9.796N 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F=9.830N 相差很小,因而一般情况下可认为重力的大小等于万有引力的大小。
但应该切记两点:①重力一般不等于万有引力,仅在地球的两极时才可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但重力与万有引力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②不能因为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要的向心力很小而混淆了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的本质区别。
例3: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则地球转动的角速度应为原来的( ) 倍 A.g a B.a a g + C.a a g - D. ag 【审题】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的动力学本质为‘切入口,’即图4-5 图4-6可求出地球转动的角速度。
【解析】设地球原来自转的角速度为1ω,用F 表示地球对赤道上的物体的万有引力, N 表示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 mR N F ==-21ω ①由于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有mg G N == ②物体“飘”起来时,只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此时地球转动的角速度为2ω,有22ωmR F = ③ 联立①、②、③三式可得=12ωωaa g +,所以正确答案为B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