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思考
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完善,让文学叙事走出时间的桎梏,让创作的空间性尝试与叙事的空间化表达得以实现。空间的身体化与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成为空间重构与叙事转向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空间叙事的根本在于,它可以通过恰当的文字为身体建构存在的空间,运用独特的叙事为空间唤回身体的本源。空间叙事的身体性营构预示着文学空间已经进入身体的时代,它不仅让空间与身体在文学叙事中实现融通,而且让文学回归自身更加自然、更为原始的起点即空间与身体上来。
标签:空间;空间叙事;身体
一、空间与文学叙事
思维方式决定叙事理路。传统思维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始源形态是空间,空间叙事是中国传统文学主要的叙事方法与路径,比如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与之相对,西方传统叙事学因受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影响,沿袭以时间为主的线性叙事模式与逻辑,时间性成为理解和把握西方文学叙事的根本视角与核心参照。莱辛对文学艺术时间性和造型艺术空间性的规定,正是西方文学观念由时间主宰的最好例证。西方文学不谈空间只谈时间的传统,以及叙事学的西方源头,造成空间叙事研究在中国的隐匿。因而,谈及西方文学叙事的空间转向,不可越过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理路而不顾。
凸显时间的叙事功能与艺术价值,表明时间已经固化为文学叙事的主要模式,情节已经内化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由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内容所构成的情节自然而然地成为西方文学经典叙事模式的格式化推进路径与存在形态。作为标示人类客观存在和现实体验方式的空间,则因此遭受遮蔽、遭遇冷落,尽管空间表面上看起来一直非常自然地存在着。与时间相比,空间明显地处在西方文学叙事的边缘,无论是定位与地位,还是认可度与接受度,均与前者相差甚远。严格来讲,空间只是作为时间的附属物而隐性地存在着,无法真正独立承担属于自身的文学使命与叙事担当。时间的在场和空间的缺席,这样的不对等地位与不平衡局面几乎构成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叙事的整体格局与普遍观念。
时间的必然性与空间的偶然性,使得西方文学叙事的话语体系牢牢地由时间所建构和把持。但是,空间的缺失并不意味着空间的消失。20世纪以降,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受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的深刻影响,时间在叙事学中的绝对话语地位开始出现松动,文学叙事的时间一统观念逐步瓦解。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完善,为空间进入作家视野和文学世界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文学创作的空间性尝试与文学叙事的空间化表达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迅速崛起,并导致西方“文学研究观念和批评方法的空间化,空间批评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①。与之相契合,空间叙事正在成为当下西方文学叙事研究的热门与焦点,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均取得相当的研究成果。但是,文学叙事确实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双重特征,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往往以时间作为叙事的基
础。
空间及其叙事丰富多元、变化多端,所以对空间叙事的把握与阐释也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来进行。当前,学界在对空间叙事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依然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有待进一步探讨。这其中,对空间与身体相互关系的必然性和空间叙事的身体始源性等方面的研究,虽有极个别提及,但缺乏系统的梳理、深入的剖析和专门的论述。作为人类思维共同基点的空间与身体,彼此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显示出哲学思辨向自身原点回归的强烈愿望与迫切需求。从精神到身体、从时间到空间双重转向的发生,均取决于人类思维的内在逻辑和人类生存的现实经验。因此,从身体视角考察空间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空间,具有很大的批评实践意义与理论创新价值。
二、文学叙事的空间转向
空间转向促进空间话语的建构,并形成可以与时间话语相抗衡的局面,空间的内涵不断得以发掘,空间的价值持续得以高扬,空间的地位获得空前提升。“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②,当今世界已经开始从被时间支配的年代走向由空间定义的时代,不仅时间具有了空间的特性,而且周围的一切存在也似乎空间化了。空间开始摆脱时间的束缚与遮蔽,走向开放、独立与增值的道路。以往给予时间的青睐与重视,开始转移到空间上来。空间被赋予更深层的内涵和更多维的含义,空间性成为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继时间性之后新的话语标准与行为准则。
作为对时间性和历史性的抗争,空间性在解构时间霸权地位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凸显与张扬,空間从静态的边缘与背景一跃成为动态的中心与前景。地位的变化带来空间含义的延伸和价值的深化,空间逐渐上升为各种理论的建构基础与动力来源,成为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与热门话题,备受理论家的欢迎与热捧。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福柯的“权力空间”、梅洛-庞蒂的“身体空间”、索亚的“第三空间”和巴赫金的“时空体”等理论,无不表明空间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空间在世界经验中受到的关注和所起的作用已经不可轻视,尽管时间依然非常重要。“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我们身处同时性的时代中,处在一个并置的年代,这是远近的年代、比肩的年代、星罗棋布的年代。我确信,我们处在这么一刻,其中由时间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连系着不同点与点之间的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③福柯对空间的重视与呼唤无疑是令人振奋的,空间经验在他看来比时间经验更丰富、更深刻,空间的重要性必将随着人类世界经验的积累和现实体验的并置而日渐凸显。福柯真正要强调的是,空间为当今的时代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开创了前进的新纪元。同时性与并置性使得空间概念更加明晰,空间体验也更加逼真,世界的时间性经验正在被空间性体验所延展化、丰富化。空间在整个社会中占有的份额和拥有的话语权,体现出自身具有不亚于时间的支配作用与优势地位,空间的价值正获得普遍的认可,属于空间的时代即将真正到来。1.空间的关系建构
空间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可见可触的物理或地理空间,也不是简单意义上时间的对照体与对立面,它像是摸不着、看不见而又无处不在的关系之网,或者更
为精准地说是无形无状却又充满多维动态感与多元丰富性的空间网络。“空间不再是永恒、静止的背景与框架,而成为意义丰富的前景和中心”④,它不仅关乎地理范畴与实体图景,更关乎心理表征、文化指向与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吗?当然是……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⑤列斐伏尔认为,“只有当社会关系在空间中得以表达时,这些关系才能够存在:它们把自身投射到空间中,在空间中固化,在此过程中也就产生了空间本身。因此,社会空间既是行为的领域,也是行为的基础”⑥。空间成为社会存在的方式与载体,空间可以有效界定、表达、生产各种社会关系;反过来,社会关系与实践也能够生产空间,也就是说空间又是社会及其所开展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卡夫卡《变形记》里的格里高生活在被异化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中,必然要直面异化的社会关系和异化成甲虫的自我。“空间本身既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与方式的各种可能性。”⑦空间中所交织的就是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空间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生产与再生产。简言之,空间和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类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错、相互表征、相互生产的复杂关系。空间的社会意义、文学价值与叙事潜力正在于此,这也是空间存在于文学的关键。
2.空间的叙事参与
空间转向的发生极大地增强了文学空间的叙事意向,激发了文学叙事的空间意识。空间的增值与“去时间化”,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文学叙事的空间转向。巴赫金率先在理论层面上阐释文学的空间意义,但其空间与时间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时空体。约瑟夫·弗兰克在其经典著作《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中,创造性地提出“空间形式”和“空间并置”等重要概念,专门强调文学线性逻辑之外的无序性和空间性。实际上,空间已经成为当下西方文学叙事主要的表达维度与表现途径,尤其是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话语体系下,西方文学叙事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空间的建构上。例如《星期六》是伊恩·麦克尤恩基于后“9·11”真实存在的一天所创作的作品,作家为其取了一个时间性很强的名字,却为读者呈现一个空间性更强的家园。但这并不能说明时间正在消失,只能表明时间的空间化存在态势,时间本身开始凝固在空间中。
只有在空间中铭刻上社会的印记,并将其视为社会化的空间性存在,文学才能够有较为充足的理由以空间为支点将自然、人类和社会在叙事中实现统一。因此,作为反映社会和表征现实的文学,其自身的创作与解读必然会越来越空间化。“空间具有生产性,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应该被看作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场域,而不是文化和历史叙事借以发生的僵滞、虚空的背景。”⑧具有较强生产性和再生产性的空间开始占据西方文学叙事的高地,空间的定位从传统意义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转而成为预示情节发展的前景。西方文学叙事中空间元素的植入和空间媒介的凸显,表明空间具有极为强大的叙事功能,而且这种叙事功能是时间所无法替代的。福克纳在《喧嚣与骚动》的开篇就为读者设定一个由栅栏围成的空间,奠定整部作品的叙事基调,决定整部作品的叙事内容。“空间不仅仅是事件发生的场所,而且大大丰富了故事的内涵。”⑨空间已经超越自己过去在文学中的功能定位,呈现出明显的叙事意识和强大的叙事表现力。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