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打印

初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打印

初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打印一、古诗词1.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文言文1.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是初中语文的起点,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对七年级语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础知识1. 字词知识:理解字义、辨析词义、识记字形;2. 词语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形近字等;3. 语句成分与语法:句子成分、常见短语、从句、主谓一致等;4.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5. 修辞手法:比方、描绘、抒情、议论等;6. 修辞技巧:排比、反问、设问、总结等;7. 古代文学常识:词、曲、文言文的特点、作家及其作品等。

二、阅读理解1. 故事类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主题等;2. 描述类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场景描写、主题概括等;3. 议论类阅读:分析作者观点、理解文中论述、总结文章要点等;4. 说明类阅读:理解事物特点、分析原因结果、概括主旨要义等;5. 诗词赏析:理解诗词意境、分析诗词技巧、鉴赏诗词情感等。

三、写作1. 记叙文写作:选材、构思、写作结构、描写人物、情感表达等;2. 说明文写作:选择主题、分析原因、阐明特点、编写步骤等;3. 议论文写作:选择立场、分析观点、论证说理、拟合结尾等;4. 诗歌创作:抒发情感、塑造形象、遣词造句、行文气韵等;5. 日记写作:记录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总结经验等。

四、其他知识点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2. 国内外文学常识: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3. 古代文学常识:词、曲、文言文的特点、作家及其作品等;4. 文化常识:传统节日、文化典故、优秀人物等。

以上就是七年级语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系统学习和反复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全部总结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全部总结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全部总结
语文学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深刻地
反映和表现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初中阶段的学生,
掌握语文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一、语法知识
1. 词性和词汇变化: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情态动词、助动词、介词、连词、感叹词等。

2. 句子成分和句式: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并列句、复合句、简单句、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

3. 语法规则:主谓一致、时态、语态、虚拟语气、省略、倒装、比较等。

二、修辞手法
1. 辞藻: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以小见大、渲染气氛等。

2. 修辞方式:包括描写、叙事、议论、说明、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夹叙夹议等。

三、阅读技巧
1. 阅读理解: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段落大意、语言表达的意义
和情感等。

2. 阅读策略:包括预测、略读、深度阅读、归纳、推理和分析等。

四、作文能力
1. 写作结构:包括开头、结尾、段落、过渡等。

2. 内容表达:包括选材、表达方式、有效信息等。

3. 语言表达:包括词汇语法、句型修辞等。

五、文学常识
1. 文学史:包括文学发展历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
学等。

2. 文学家和作品:包括文学家的生平、主要作品、文学思想等。

综上所述,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涵盖了很多方面,这些知识点是
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

希望同学们在
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这些知识点,努力提升语文能力。

部编版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语文基础知识1.汉字基础知识: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部首、音、义、形。

2.拼音知识:拼音字母、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规则。

3.词汇基础知识:词语、词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词义、词性等。

4.句子基础知识:句子的组成、种类、成分、主谓结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等。

二、文言文1.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特点、阅读方法等。

2.文言文常用句型:倒装句、比拟句、典故典例、夹叙夹议等。

3.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复、排比等。

4.文言文的阅读策略:了解背景、明确中心、注意句子结构、理解上下文等。

三、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基础知识:现代文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特点、阅读方法等。

2.现代文的常见文体:议论文、说明文、日记、说话等。

3.现代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设问等。

4.现代文的阅读策略:了解背景、倾听作者声音、抓住关键词、解读段落逻辑关系等。

四、写作技巧1.内容表达:如何选题、如何思考、如何组织、如何防止无脑打字等。

2.语言表达: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如何用好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等。

3.篇章结构:叙事文的情节、议论文的分论点、说明文的结论等。

4.写作注意事项:审题、拓展思路、准确表达、语言简练、注重文采等。

五、文学常识1.古代文学:《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2.现代文学:鲁迅、莫言、余华、米兰·昆德拉等的作品。

3.文学常识:文学流派、文学史、文化背景、文学现象等。

4.阅读技巧:识别小说中的人物、了解小说的叙事技巧、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构思等。

六、文化修养1.传统文化知识:诗词歌赋、典故故事、历史事件等。

2.现代文化知识:音乐、电影、美术、时尚、生活技能等。

3.艺术鉴赏:民族音乐、美术绘画、舞蹈、话剧等的欣赏方法和鉴别标准。

4.社会常识:国情政治、社会事件、环保知识、安全知识等。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语文。

1. 字词积累。

- 重点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释义。

如“确凿(záo)”“菜畦(qí)”等。

- 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

- 形似字的辨析,像“辩、辨、辫”等字的用法区别。

2. 语法知识。

- 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等的识别。

例如“美丽”是形容词,“跑”是动词。

-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如“小明(主语)高兴地(状语)吃(谓语)苹果(宾语)”。

-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3. 文言文阅读。

- 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虚词“之、而、其、于”等。

例如“之”可作代词、助词、动词等不同用法。

- 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者,……也”)、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等情况)、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留(保留专有名词)、删(删去无实义的虚词)、补(补充省略成分)、换(古今异义词的替换)、调(调整语序)。

4.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阅读:-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法。

- 分析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

-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文章情节、人物的分析来把握。

- 说明文阅读:- 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 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了解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及其作用。

- 议论文阅读:- 找出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有的在开头或结尾提出。

- 分析论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 掌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5. 写作。

- 记叙文写作:- 学会选材,选择有意义、新颖的素材。

七年级语文知识

七年级语文知识

七年级语文知识七年级语文知识大全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集锦1.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2.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3.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4.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5.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6.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7.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司马相如8.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6.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7. 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18.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19.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2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21. 岁寒三友:松竹梅2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2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2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2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2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2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2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2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3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32.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36.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37.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38. 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3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40. 三代:夏商周41.三原色:红绿蓝42. 三体石经:尚书春秋左传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书写43.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44. 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

一、词语辨析1.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2.近义词、异义词3.形近字、音近字、形音字二、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三、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四、句子结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五、修辞方法1.肯定修辞方法:夸张、反复、排比、设问、反问、对偶等2.疑问修辞方法:反问、设问、排比等3.否定修辞方法:否定副词、否定前缀、否定词等六、修辞手法1.比喻:直喻、借喻、隐喻、拟人等2.拟声:纯音拟声、声音与物体拟声、动态与静态拟声等3.比拟:对物或现象的类比4.夸张:极大地夸张5.望体:通过对待故事人物的主观判断,来说明事情的一面或若干方面6.夸张:为引起注意和形象的响应七、修辞方法1.夸张2.迭加3.修辞问4.反问5.草率6.推理7.总结8.字幕9.同分类10.解释八、修辞目的1.写描写,描写事物的人2.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表达不满意的情感4.指出不对的意见和事实的错误5.说明事物的现状九、修辞手法1.单辞2.单句3.句子4.短距5.长段6.先设问再解答7.先举例再道理8.先结论再过程9.先总述再略述10.先先讲述再讲评十、修辞性质1.描写性2.叙事性3.议论性4.说明性5.数理化性6.问题性7.带情感性8.紀实性9.品味性10.期望性十一、修辞方法1.复方修辞方法:排比法、设问法、反问法2.比方运动:拟声、拟人等3.领会方法:夸张、夸张巧妙。

2024初一语文重点知识归纳

2024初一语文重点知识归纳
2
文学常识
朱自清:《春》、《背影》等老舍:《济南的冬天》等曹操:《观沧海》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王湾:《次北固山下》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
3
文言文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理解文意注重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提高语感通过做练习题,提高解题技巧
4
现代文阅读
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
2024初一语文重点知识归纳
序号
知识点类别
重点内容
1
字词
表示“看”的字词:瞥、瞅、望等表示“说”的字词:讲、讨论、议论等表示“叫”的字词:嚷、吼、嚎等表示“第一”的字词:首、元、甲、子等象声词:吱呀、喀嚓、扑哧等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头重脚轻、指手画脚等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鼠目寸光、谈虎色变等带有颜色的词语:桃红柳绿、万紫千红等表示颜色多的成语: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等表示形态多的成语:千姿百态、千姿万状等表示数量多的成语:不胜枚举、数不胜数等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等表示速度快的成语:一泻千里、一目十行等表示时间快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表示“慢”的词:慢慢、缓缓、冉冉等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一眨眼、一瞬间等表示“死”的词语:去世、已故、牺牲等表示“想”的词语:苦思冥想、静思默想等
5
古诗文鉴赏
了解诗歌手法、意象、主题等基本知识注重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做练习题,熟悉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思路
6
作文
注重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各种作文题型,如记叙文、议论文等,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多进行作文练习,提高写作速度和质量
7
语法知识
掌握词性、句式、标点等语法知识能够正确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写作和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知识点大全初一语文知识点大全初一语文知识点:包括叙述人称、叙述方式、描写、修辞、结构、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等重难点和基础知识的解析和总结,希望小编整理的这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对同学们呢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

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

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

“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

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

”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

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

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等等。

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五、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标点符号: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八、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九、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1、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

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十、其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二种抒情:1、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1)为抒发感情而选择某种形象 (2)针对形象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1)借人物之口来抒情。

(2)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连贯、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

三种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包括六种:①一般←到→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