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年表
西方著名哲学家年表

西方著名哲学家年表西方著名哲学家年表西方著名哲学家年表(分期众说纷纭,此按一般分法;年表按辞海)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二世纪泰勒斯(Thales,约前624-约前547,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前610-前546,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前588-约前525,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约前565-约前473,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学派第一个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约前480与470之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爱非斯学派创始人)克拉底鲁(Kratylos,前五世纪,古希腊爱非斯学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六世纪末-约前五世纪中叶之后,古希腊埃利亚学派唯心主义哲学家)留基波(Leukippos,约前500-约前44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说奠基人之一)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前500-约前428,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芝诺(埃利亚的)(Zenon Eleates,约前490-约前436,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生)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前490-约前43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修辞学创始人)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3-约前375,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前481-约前411,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留基波并称原子说创始人)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前435-约前370,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创始人)亚里斯提卜(Aristippos,约前435-前360?古希腊哲学家,昔勒尼学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第欧根尼(锡诺帕的)(Diogenes o Sinopeus,约前404-约前323,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皮浪(Pyrrhon,约前365-约前275,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伊壁鸠鲁(Epikouros,前341-前2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芝诺(季蒂昂的)(Zenon Kitieus,约前336-约前264,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创始人)罗马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五世纪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约前55,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约前一世纪,古希腊逍遥派哲学家,因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而著称)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皮浪的思想继承者)斐洛(Philo Judaeus,约前30-约后45,古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4-后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爱比克泰德(Epiktetos,约66-?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琉善(Loukianos,约125-约192,一译卢奇安,古希腊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古罗马皇帝[161-180],新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约二世纪中叶,古罗马哲学家,怀疑论者)德尔图良(Tertullianus,150-160年之间-约222,基督教教父之一)奥利金(Origenes,约185-约254,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rtius,约200-约250,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的编纂者)普罗提诺(Plotinos,约204-约270,古罗马时期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重要代表)波菲利(Porphyrios,233或234-约305,古罗马时期生于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门徒)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希帕蒂亚(Hypatia,约370-约415,罗马帝国女数学家、天文学家,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伊提乌(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约480-524或525,古罗马晚期唯心主义哲学家)中世纪时期:公元五世纪——十四世纪末埃里金纳(Johannes Scotus Erigena,约810-877,欧洲中世纪前期经院哲学家)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实在论主要代表,有“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之称) 洛色林(Roscellinus,约1050-约1112,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香浦(Guillaume de Champeaux,约1070-1121,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实在论者)阿伯拉尔(Petrus Abailardus,1079-1142,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概念论”者)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1193或1206或1207-1280,中世纪德意志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天主教多明我会僧侣)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约1214-约1292,英国思想家,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西格尔(Sigerus de Brantia,约1240-1281至1284,尼德兰哲学家,阿威罗伊主义者)爱克哈特(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约1260-1327,中世纪德意志神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邓斯·司各脱(Johannes Duns Scotus,约1265-1308,中世纪苏格兰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或Ockham],约1300-约1350,中世纪苏国经院哲学家,执著名的“奥康剃刀”,唯名论者) 胡斯(Jan Hus,约1369-1415,捷克爱国者和宗教改革家)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十六世纪末但丁(Dante Alighièri,1265-1321,意大利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之一)薄伽丘(Geovanni Boccàccio,1313-137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保尔(John Ball,?-1381,英国民间传教士,瓦特?泰勒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约1320-1384,英国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行者)尼古拉(库萨的)(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哲学家,枢机主教,泛神论者)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彭波那齐(Pietro Pomponazzi,1462-1524或152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约1469-1536,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文主义者,原名盖哈尔脱·盖哈尔兹(Gerhard Gerhards),生于荷兰鹿特丹)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闵采尔(Thomas Münzer,约1490-1525,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的领袖,德意志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法国人,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加尔文宗的创始者)特勒肖(Bernardino Telesio,1509-158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1592,一译蒙台涅,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思想家和散文作家) 沙朗(Pierre Charron,1541-1603,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哲学家)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空想共产主义者)伯麦(Jakob B?hme,1575-162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格劳修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兰资产阶级法学家,自然法学派早期理论家,对法学、神学、历史、文学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以国际法研究著称)瓦尼尼(Lucilio Vanini,1584-16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 近代哲学时期:十七世纪初——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哲学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今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利维坦》作者)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一译伽森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唯理论者)勒卢阿(Hendrik van Roy,法文名Henri Le Roy,拉丁名Henricus Regius,1598-1679,荷兰医生,哲学家,早期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温斯坦莱(Gerrard Winstanley,约1609-约165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掘土派运动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李尔本(John Lilburne,约1614-16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平均派领袖)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 斯宾诺莎(Baruch [后改名为Benedictus] Spinoza,1632-1677,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泛神论者)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经验论者)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培尔(Pierre Bayle,1647-1706,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考尔德(William Coward,1656-1725,英国自然神论者)梅叶(Jean Meslier,1664-1729,法国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空想共产主义者)维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托兰德(John Toland,1670-172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舍夫茨别利(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1671-1713,英国自然神论者)柯林斯(Anthony Collins,1676-1729,英国自然神论者)博林布罗克(Henry St. John Bolingbroke,1678-1751,英国自然神论者)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
西方哲学家年表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利维坦》作者)
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一译伽森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格劳修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兰资产阶级法学家,自然法学派早期理论家,对法学、神学、历史、文学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以国际法研究著称)
瓦尼尼(Lucilio Vanini,1584-16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
近代哲学时期:十七世纪初——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哲学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今
温斯坦莱(Gerrard Winstanley,约1609-约165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掘土派运动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
李尔本(John Lilburne,约1614-16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平均派领袖)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
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约前55,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
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约前一世纪,古希腊逍遥派哲学家,因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而著称)
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皮浪的思想继承者)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唯理论者)
卢梭介绍.

朴素派 (原始主义) Primitivism 1890 背景 ︰朴素派画家一词的由来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出现 的所谓 「星期日画家」(Sunday Painters), 另一 别名即为「素人画家」。由于19世纪晚期社会生 活形态的变迁,画家个性的主张 与社会性往往分 裂为二,不能互相适应,于是「朴素派」 画家便 在这种情形下产生, 他们的出现有如一种自然产 生的缓冲作用。此一流派 事 实上不能冠以派别的 名称,因为他们并无特定的组织或 共通的主张, 完全是个自独立作画。 特色 ︰朴素派的作品有相同的倾向:单纯、朴素。 朴素 主义的画家们所作的画,大都描写细密;而此派 画家的写实则是基于内心要求的写实,将梦与现 实揉而为一。
朴素艺术的旗手 --亨利 卢梭 Henri Rousseau (1844~1910)
亨利 盧梭 Henri Rousseau
(44~1940)
卢梭幼年家境并不富裕,1871年进入巴黎市政府海关处担任收税员,而终其一生, 就是担任这个安份的公务员;他的闲暇嗜好,就是创作绘画,曾经获准在罗浮宫 美术馆临摹。曾经参加官方的沙龙展,却未曾入选;但他仍自得其乐的不断创作。 卢梭于 1855 年从巴黎一所收费站中退休后,始全力作画,因此博得“关税员” 的称号。别人常把他归为“原始的”、“素人的”、“周日画家”之列,他却光 明正大地认为自己是不折不古的专业画家。 1891年起常至植物园观赏温室里的热带景物,创作了许多充满幻想式的作品, 如“睡眠中的吉普赛女郎”、“梦”等,1893年退休之后,生活清苦,却全心投 入绘画创作;他充满想象的作品,却获得了诗人的赞赏及毕加索等前卫画家所推 崇。 卢梭画的主题包罗万象,除了巴黎市郊,还有手法率真直接的人像,瑰丽的 寓言性作品,花卉、尤其是一批富异国情调的大幅幻想式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常 逛巴黎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所激发出来的。 卢梭创作热衷于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他的艺术很难归到哪一派,但他的画 法属超现实主义。他似乎总是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幻想的 天真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天真烂漫,他的画具有原始童话般的魅力。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简介

五、自然教育思想
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
的教育。 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 教育。 從周遭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
五、自然教育思想
事物教育即具體的環境、周遭的事物對
受教育的影響是部分為我們所決定的, 而人為教育即人對人施加有意識有目的 的指導模式是完全由人所控制的,所以 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適應於自然 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它這個人 的天性,而不是適應它本身以外的東西。 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
五、自然教育思想
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不被
欲念、偏見、權利所指引,而用自己的 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 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 自然人是以天性為師 。 崇高的教師是進行社會教育培養的主體。 周遭的事物對我們產生的經驗 。
五、自然教育思想
按照兒童得天性、身心特點去施教,培
上 流 社 會 : 社 經過深沉的反思,最終又使他離開他們。 政 會 治 人 社 法 會 律 契 約 宗 論 教 : 自 然 教 人 育
四、盧梭思想及其生平
家庭:父親名依薩克· 盧梭,一個修表匠,是仁
慈的,但性情暴躁,是一個游蕩者和冒險者的 混合體,而且有讀書的癖好。 盧梭的母親由於生他時的難產而在他出生後幾 天便去世了。 父親對他的影響極大。常過度的流覽各種小說, 甚至徹夜不止,習以為常。“有時父親在晨光 微曦中聽到醒來的燕群的鳴聲,不免有愧色的 說:‘讓我們睡覺吧;我還比你更多孩子氣呢。
五、自然教育思想
盧梭的思想與當時的主流思想最大的不
同,在於他主張人是一種「自然人」, 而不是一種「社會人」。 崇尚“歸于自然”的思想,他認為人的 天性是善良的。
雅克卢梭介绍

《新爱洛漪丝》
Tip:初次发表时书名为《阿尔卑斯山麓—小城中两个情人的书简》
谴责了封建制度门当户对的思想,主 张感情自由,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制度 压制人性的罪恶,要求人性解放,呼 吁自然的爱的结合
同时也表达了卢梭对社会、政治、戏 剧、音乐等方面的卓越意见
[ 1]
《新爱洛漪丝》 La Nouvelle Heloise 1761
第八卷(17481755)卢梭开始讲 述他的一连串不幸 的遭遇。工作,家 庭,还有初登文坛 都让他痛苦不已
《忏悔录》
第十二卷 (1762-1765) 开始了他黑暗的 逃亡生活,《忏 悔录》也在这段 时间开始谱写
第七卷(17411747)写道:卢 梭从夏梅特到巴黎 后,通过布洛格力 夫人介绍后去威尼 斯当德·蒙台居伯爵 的秘书。
第九卷(17561757)开始了 他的隐居生活, 专心于他的写作
第十卷(17581759)因与埃皮 奈夫人矛盾过大, 搬出隐庐,搬去了 蒙莫朗西。受到卢 森堡元帅夫妇照顾 第十一卷(17601762)仍在元帅府 中,《新爱洛依丝》 《爱弥儿》《社会 契约论》陆续出版, 《爱弥儿》的印刷 问题暗示他的不幸
1778
著作篇章
• 漫步之一:介绍卢梭当时的处境 (论迫害与孤独) • 漫步之二:因体力衰退,在梅尼蒙丹被一条丹麦狗撞倒后差点酿成大祸 • 漫步之三:人生到了晚年,特别眷恋生命,其实老年人最需要学会死亡 (论道德与宗教) • 漫步之四:卢梭对谎言进行思考——偷窃丝巾反而诬陷女仆
(论真理与谎言)
• 漫步之五:回想起在瑞一个怎样的人,是可耻可恶绝对不会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会 掩藏:我将我那你所无法看见的内心赤裸裸地露出来。上帝啊,将我那数不清的同类召 唤到我身边来,叫他们听一听我的忏悔,叫他们因为我的丑恶而叹气,叫他们因为我的
卢梭简介

人性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理想国家 的公民教育
自然主义 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
论女子教育 自然教育的 方法与原则 自然主义 教育的实施
•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 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 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 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 专制、暴政。 •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 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 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 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 • • • •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 往往是我们自己。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 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 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 人的礼貌的。
•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 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 一种工具。 •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 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 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 自由地发展 。 •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流程概述
• • • • • • 个人简介 故居介绍 人生经历 思想观点 主要著作 名言
• 中文名:让· 雅克· 卢梭,外文名:法语: Jean-Jacques Rousseau国籍:法国出生 地:瑞士日内瓦出生日期:1712年6月28日 (壬辰年)逝世日期:1778年7月2日(戊 戌年)职业:思想家、哲学家、作家、作 曲家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政治哲学、 音乐、教育、文学公共意志、自尊、性本 善代表作品:《社会契约论》,《论科学 与艺术》。
卢梭的生平

卢梭生平卢梭(1712.6.28—1778.7.2)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
● 1712年6月28日卢梭生于且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生他时去世,他从小由姑母抚养,这是其人生的第一大不幸。
● 1722年,其父与市政议员发生争执,卢梭的父亲离开了,留下年仅10岁的小卢梭。
卢梭被寄居在舅父家,托付给姨妈照管,在此期间卢梭读过两年书。
● 1727年在零件刻缕师那当学徒,受到奴役。
也因偷窃经常挨打受骂。
● 1728年被华伦夫人收留。
1728年由于游玩误了时辰,城门关上了,他害怕回去后会遭到挨打,未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后被华伦夫人收留。
1740年卢梭离开了华伦夫人,一直颠沛流离,受过教育,学会作曲,做过仆从、家庭教师、秘书等等,但始终籍籍无名。
● 直至1750年,这也是卢梭生平转折的一年,他参加全国论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他的哲学家的生涯也因此开始了,声誉如日中天,社会交往也日渐增多,但卢梭不善交际,深感不自在。
卢梭也因此疑心周围的那些朋友设计合谋毁掉自己,觉得他们表面上似乎在努力使我幸福,实际上却努力使我成为笑柄。
他开始胡思乱想。
● 1756年,声望日高,但鄙弃与贵族为伍的卢梭与瓦瑟迁往退隐庐,告别了巴黎,在乡间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此时的他一边倾慕着瑟瑞斯,一边又开始了对乌德托夫人的热恋。
也正是因为乌德托夫人之缘故,卢梭怀疑狄德罗从中毁掉他的名声(即将平时告知的秘密传给他人),于是与他绝交。
他激进思想及行为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侣们的的不安,也使其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决裂。
● 1757年,因与乌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他离开了退隐庐,住到了卢森堡元帅家,受到卢森堡夫妇的保护。
● 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也就是《爱弥尔》与《社会契约论》发表,这两本书给卢梭招致了严重的后果,他本人被谴责,书被查禁和焚烧,为逃避当局的逮捕,卢梭从此逃出巴黎,之后四处逃亡,几近举世共弃。
卢梭

卢梭热度:48卢梭让·雅克·卢梭年代:古代欧洲生卒年: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职业:文学家历史评价:卢梭对教育的观念---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网友印象: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着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现今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
卢梭10岁时,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扞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
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
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
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1] 1750年,卢梭在38岁时一举成名。
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
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对于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自传体小说《忏悔录》的作者。
生平经历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家庭中,小时候失去了母亲,父亲也因为对财产的争夺而不得不离家出走。
他的童年因此过得十分苦难,但同时也培养了他对孤独和思考的习惯。
15岁时,卢梭成为了一个无业游民,在不断的流浪和奔波中,他开始自学文学和音乐,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1732年,卢梭来到巴黎,开始担任一些小职务,而他的才华和学识也很快得到了认可。
他成为了瑞士驻法国大使的秘书,并开始在文学和哲学领域探索自己的道路。
1750年,他著作了《盛宴》和《新赫洛伊斯》两部歌剧,受到了鲜明的成功。
随着他的声望逐渐增加,他也开始辞去一些职务,专注于自己的著述和思考。
卢梭的晚年生活十分困苦。
由于他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悖离,他一直备受斯文·格拉韦尔的打压并多次被迫流亡。
1778年8月2日,卢梭在埃尔马利的一家小旅店中逝世,享年66岁。
主要思想作为一位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卢梭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由、平等、人性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认为,人类原本处于一种自由的自然状态下,并且具有天赋的道德和知识,但是由于私有财产的产生,社会不平等也随之产生。
为了避免这种不平等带来的矛盾和压迫,人们应该通过一个社会契约来建立一种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这个社会契约可以让个人将自己的自由与权力归于整个社会,而整个社会也会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得到平等的保护。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于后来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也被后世的一些著名人物所推崇,如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和法国革命家罗伯斯庇尔。
著作介绍卢梭的著作涵盖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领域,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
卢梭

圣· 普乐的信,终于被尤丽母亲发现,她气极而死。尤丽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幸 福,迫于父亲的压力,和一个年近五十的大贵族德· 伏勒玛结婚。尤丽向丈夫坦 白了过去的恋爱,得到丈夫谅解。他丈夫主动把圣· 普乐请回,担任他们儿子的 家庭教师。尤丽与圣· 普乐日日相见,他们表面上似乎彬彬有礼,相安无事,实 际上,仍然相互爱恋,极力克制内心的感情的波涛。为了屈从社会偏见,忍受 着感情上的痛苦,各自蒙着虚伪的面纱。一日,尤丽为搭救落在水中的儿子, 染病死去。在给圣· 普乐的遗嘱中,她说:“现在我依然对你怀着爱情,过去的 事,虽然坦白了,但不感到耻辱……。”尤丽死后,圣· 普乐愤怒地给她父亲写 了一封信,指责他说:“残酷的父亲,请想一想,您为了自己的偏见而牺牲了 她的幸福。”
卢梭
一.生平与创作
让-雅克卢梭(1712-1778),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 文学家。
1.1712年6月28 日,出生于日内瓦,母去世,有姑母抚养 2.1727年,在零件刻镂师那当学徒,1728年华伦夫人收留他 3.18 世纪30 年代初,自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明了记谱 法 4.1750年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出《论科学与人生》,一举成 名,风俗的堕落和文明进步的关系;1752年《乡村卜师》大 获成功;1755年《论不平等的根源》对私有制提出疑问 5.1756年,与百科全书派产生矛盾,住到“退隐居” 6.1761年,发表《新爱洛依丝》获得巨大成功 7.1762年,出版《社会契约论》论述了专制、最高权力和法律、 政府及其形式、特殊建制,对法国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影 响了以后的民主政体 8.1762年,发表《爱弥儿》,论述了儿童教育,主张让孩子自 由发展
故事情节
圣· 普乐是一个敏感、渊博、俊美的平民知识分子。贵族小 姐尤丽的母亲发现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主动聘请他 为尤丽的家庭教师。圣· 普乐最初对教育聪明而又温柔的 姑娘非常自信,没想到会有感情上的波澜。不久,他就不 由自主地陷入恋爱的苦恼之中。平民的身分不准许他向贵 族小姐求婚,他只能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热烈的爱情。
卢梭

生平
• 中年
•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 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 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 • 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 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 的起源》《埃罗伊兹的故事》《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所 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 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 式),具有浪漫激情。 • 1752年,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 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笔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 由,就刻意回避,遇到普遍的谴责。《乡村占卜者》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 梭从中获益很少。 •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 •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 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 休谟,其主要原因是 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样。
简介
• 让-雅克·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 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 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 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 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 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新爱洛漪丝》、《植物学 通信》等
生平
• 早年
•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 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 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捍卫正义与向 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 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他有一个兄 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 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 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 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 缉流亡国外。 •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
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__ (1844~1910)

這幅畫特顯其獨樹一幟的繪畫 風格-------天真無邪 風格 天真無邪
作品特色
盧梭的作品, 盧梭的作品,常常以樹林或森林為題材 喜歡描寫熱帶叢林的風景、家鄉的人物、 喜歡描寫熱帶叢林的風景、家鄉的人物、夢想裡的世界 作品充滿神秘的氣氛 往往以一種主要色調的明度變化來表現景物 充分表現出景物的層次感和空間感 作品給人的感覺是親切的、現實生活裡的、純樸的。 作品給人的感覺是親切的、現實生活裡的、純樸的。 他的畫描繪的很細膩,也很寫實,卻和實際的世界不一樣。 他的畫描繪的很細膩,也很寫實,卻和實際的世界不一樣。
------------ 他的自畫像
這幅畫曾被畢卡索買過 ------------兩人因而認識
赤道地帶的原始林 ﹝The Equatorial Jungle﹞ ﹞
這些大型的葉子、 這些大型的葉子、盛開 的花朵、野獸、 的花朵、野獸、飛鳥均 為盧梭空想的產物
入睡的吉普賽女郎 ﹝La Zingara Addormentata﹞ ﹞ 女郎和獅子的姿勢、顏色的選擇, 女郎和獅子的姿勢、顏色的選擇,以及似乎將 人物懸掛於巨大空間的技巧, 人物懸掛於巨大空間的技巧,創造了一種神祕 的氣氛。 的氣氛。
盧梭有如童稚一般的繪畫心境, 盧梭有如童稚一般的繪畫心境,他對新興的事物充滿了 興趣,他的作品題材非常多樣,其作品題材涵蓋極廣, 興趣,他的作品題材非常多樣,其作品題材涵蓋極廣, 包括靜物、小市民的城鄉生活、風景肖像、歷史事件、 包括靜物、小市民的城鄉生活、風景肖像、歷史事件、 熱帶叢林幻想等。在當時,滑翔機、輕氣球、飛船、 熱帶叢林幻想等。在當時,滑翔機、輕氣球、飛船、鐵 塔是尚未被畫壇認為可以入畫的近代機械文明產物, 塔是尚未被畫壇認為可以入畫的近代機械文明產物,盧 梭卻饒有興致地在風景畫中, 梭卻饒有興致地在風景畫中,具體而實際地畫出所有的 細節。 細節。 樸素、原始、 他常以一些不知名的樹木及野獸為主題 ,樸素、原始、 神秘、 而且天真爛漫。 神秘、不可思議 而且天真爛漫。
卢梭

•1764年发表9封《山中来信》。
•1765年3月-1767年8月撰写《忏悔录》。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 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 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 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 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 《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 会 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他阐明政府必须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 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 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
•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 以转让,不可分割。主权 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 籍着法律而行动。法律是 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 的行为。虽然公意总是对 的,但是它并非总是能作 出明智的判断,因此也并 非总能找到共同利益之所 在,于是立法者的存在就 是必要的。然而立法者本 身并没有权力,他们只是 指导者。他们起草和提出 法律建议,只有人民自己 (或者说主权者、公意) 才有权设立法律。
第一卷 论述了社会结构 和社会契约 第二卷 阐述主权及其权 利 第三卷 阐述政府及其运 作形式 第四卷 讨论几种社会组 织
• 卢梭认为社会秩序 乃是为其他一切权 利提供了基础的一 项神圣权利。 • 约定是一切合法权 威的基础。 • 社会秩序来源于共 同的原始、朴素的 约定。
第一卷 论述了社会结构 和社会契约 第二卷 阐述主权及其权 利 第三卷 阐述政府及其运 作形式 第四卷 讨论几种社会组 织
第一卷 论述了社会结构 和社会契约 第二卷 阐述主权及其权 利 第三卷 阐述政府及其运 作形式 第四卷 讨论几种社会组 织
•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 通过投票来表达。不 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 举模式,例如:人民 大会、保民官、独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官等,历史上的 共和国古罗马、古希 腊,特别是斯巴达, 教导了我们这些形式 的价值。宗教是国家 的基础,在任何时候 都在公民的生活中占 主要地位。
卢梭~6A239

《社会契约论》概括
• 《社会契约论》以反对封建专制、倡言民 主共和、主张人民主权为其主题和中心内 容,提出了富于革命性的宪政理论。卢梭 认为,自由的人们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 人们的行为受自然法支配。自然法以理性 为基础,赋予人类一系列普遍的、永恒的 自然权利,即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 福、获得财产和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的权 利。
•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 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 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 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 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 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 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 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 发展听觉。
《卢梭评判让雅克》
• 卢梭说他在《对话录》中是“公正地真实 地既不褒也不贬地谈论我自己”,“尽量 公正地不偏不倚地履行如此艰难的一项义 务,既不触犯公众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盲目, 也不自豪地赞美他们不承认的美德,也不 自责他们喜欢强加于我而我并没有的恶 行”。这样一个任务对他来说,肯定是十 分痛苦的事。他只能写一段放一放,再去 采集植物标本自我排遣一下,使自己的心 情平静一下,然后再继续写下去。
主要著作
惭悔录简介
1765年3月至1767年8月撰写出《忏悔录》前6卷, 叙述他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期,直到1740年前往 巴黎为止。后6卷写于1769年至1770年,从1741 年叙述到1765年离开圣彼得岛为止。 这是一部高度自我暴露性的回忆录。在整个作品 中,他相当彻底地暴露自己的灵魂,正是资产阶 级要求个性解放最突出最形象的表现。他提出了 人的敏感性这一全新的课题,给至今不为人知的 领域打开了探索的道路。
《新爱洛依丝》简介
• 一七五六年卢梭和泰蕾兹住进德比内夫人家的隐庐,开始 写《新爱洛依丝》。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 拉郎,平民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她的表妹克莱尔的 家庭教师。不久,朱丽和圣普乐相爱了,但遭到她父亲的 反对,因为他已经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甘 愿自动消失。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成为贤妻良母, 她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沃尔玛 的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圣普乐周游了世界, 6年后重新见到朱丽,他虽然想同朱丽鸳梦重温,但朱丽 没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 临死时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并与克莱尔结婚。但圣 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结婚
卢梭2011

《新爱洛伊斯》(1761) 新爱洛伊斯》 )
创作初衷: 创作初衷: 以上情节分散在163封书信中, 封书信中, 以上情节分散在 封书信中 在序言里作者谈到了对小说的理解 与创作初衷。 与创作初衷。 1、“应当给大城市的人演戏, 、 应当给大城市的人演戏, 给堕落的平民写小说” 给堕落的平民写小说”。教化作用
艺术突破
1、一反古典主义的理性说教,也突破了启蒙 、一反古典主义的理性说教, 文学中哲理小说的局限, 文学中哲理小说的局限,首次将人的感情世界作 为主要的描写对象, 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打开了文学作品抒发人的感 情的通道。“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情的通道。 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2、采用书信体的叙述形式,不以故事情节的 、采用书信体的叙述形式, 发展为线索,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表现故事, 发展为线索,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表现故事,局 部杂乱,整体却浑然一体。 部杂乱,整体却浑然一体。 3、为了烘托人物情感,作者有意识地将对大 、为了烘托人物情感, 自然的描绘放在突出位置,情为景发,景为情生, 自然的描绘放在突出位置,情为景发,景为情生, 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罗曼罗兰在《 罗曼罗兰在《卢梭的 生平和著作》中说到: 生平和著作》中说到: “一切现代教育的学说都 受到他的《爱弥儿》 受到他的《爱弥儿》和 同时,还抒发了对大自然壮 丽景色的赞美, 丽景色的赞美,使人物与环 境达到情景交融、 境达到情景交融、自然和谐 的境界。 的境界。
在他的《社会契约论》 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 他提出了建立民主式政府的政 治理论。 治理论。一切专制政府都违背 了自然法则,应予以废除, 了自然法则,应予以废除,然 后由公民选举的方式组成一个 政府。 政府。
小结
前两篇论文中, 前两篇论文中,卢梭的基本思 想是批判社会的不平等, 想是批判社会的不平等,并试图找 出不平等的原因,谴责“社会文明” 出不平等的原因,谴责“社会文明” 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提出“ 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提出“人与人 生而平等”的政治主张, 生而平等”的政治主张,并发出 顺乎自然、返回自然”的呼声。 “顺乎自然、返回自然”的呼声。
哲学家卢梭是哪个时期的

哲学家卢梭是哪个时期的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那么哲学家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哲学家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家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并不难回答,在简历上可以看到卢梭的生平以及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
一七一二年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七七八年在法国去世,这一段时间正是启蒙运动时期。
现在卢梭的墓依旧屹立在法国巴黎东北方向的小镇上,就像一座精神图腾静静的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敬仰。
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一系列著作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著作中卢梭所体现出来的反叛精神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质疑和批判。
而在那个人人信奉天主神学的蒙昧社会里,这种精神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卢梭就如同法国人民在精神上的引路人,指引着思想前进的方向。
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没有过多的批判旧社会的苦难等,他的目光长远的,提出了更多未来社会的建设。
所以有人曾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时代。
卢梭现在是法国人民公认的精神领袖,他留下了反叛精神,还留下人民主权的思想精华。
这就是卢梭在社会建设上的卓越贡献。
他在那个教会主掌一切的时候提出了人权,私有制产生的不平等,提倡人权是全体公民的意志等。
这些思想无不体现出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完全的解放自己的思维,不受世俗的约束,讨论哲学剖析社会,他的思想是对世界的一个启蒙。
卢梭与反叛精神卢梭与反叛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当时那个愚蒙腐朽的社会下,没有卢梭就没有反叛精神,没有反叛精神也就没有卢梭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卓越成就。
反叛精神以为卢梭发起,纵横了一个世纪,最后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一个永久的精神图腾。
卢梭的反叛精神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上。
在政治上卢梭提出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观点,他的社会契约论更是想象的阐述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契约面前人人平等,统治者应该遵循契约,在当时麻木的人群中间,卢梭的这个理论轰然炸响,指导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
卢梭98343

(二)文学作品
1、教育小说: (1)《爱弥尔,或论教育》
(1762)
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进行体育教育 对两岁到十二岁的儿童进行感官
教育 对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
力教育 对十六到二十岁的青年进行道德
教育 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教育
(2)《新爱洛伊丝》(1761) 1)故事梗概:
朱丽、圣·普乐、沃尔玛 2)教育小说特征: 情感教育、美德教育 3)艺术特点: 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歌颂大自然
《社会契约论》《新爱 洛伊丝》《爱弥尔》
4、1770《忏悔录》
日内瓦
二、创作思想:
“自然”与“社会”的对立:
人生下来的时候是自然的、善良的、诚 实的、公正的,是社会使之变得造作、
虚伪、狠毒。
三、主要作品:
(一) 论著:
1、文化批判著作《论科学与艺术》 2、政治社会批判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3、国家学说《社会契约论》
(2)《一个孤独漫步
者的遐想》
四、卢梭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浪漫主义之父” 1、首先,他的一系列政治哲学著作,宣扬了天赋、平
等的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思想基 础。 2、其次,他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表现出对现代 工业文明的厌恶和否定,这个口号后来被浪漫主义运 动所借用。 3、卢梭在他的文学作品《忏悔录》、《新爱洛绮丝》 和《爱弥尔》中大胆地剖露作家自我和人物内心的丰 富细腻的情感活动,细致地描写、热情地讴歌自然风 光,这些特征都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自传性小说: (1)《忏悔录》
(The Confessions)
1)写作原因:
自我辩护
2)文学价值:
塑造“自我”形象
3)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2年
6月28日: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诞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法裔新教家庭。
父亲是钟表匠依萨克•卢梭,母亲是苏珊•贝尔纳。
卢梭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
出生后不久,母亲即死于产后失调,由姑母抚育。
1722年
10月: 有一次,父亲与人发生纠纷,诉讼失败后出走里昂。
卢梭寄居舅父贝尔纳家,不久被舅父送至日内瓦附近布瓦锡的朗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及绘图、数学。
1724年
回到舅父家。
不久便被舅父送到公证人马斯隆做事的地方打杂。
1725年
4月: 到一家雕刻匠铺子里做学徒。
1728年
春季:不堪师傅虐待而出逃。
经神父介绍投奔安讷西地方的德•华伦夫人,由其资助去意大利都灵,进“自愿领洗者教养院”,改奉天主教。
秋季:离开教养院,先后到韦塞利夫人、古丰伯爵家做仆役。
1729年
回到安讷西,寄居在华伦夫人家。
1730年
进神学院学习。
后伴随别人去里昂,返回时华伦夫人已离开安讷
西去了巴黎。
卢梭随即也离开了安讷西。
1731年
在日内瓦、洛桑、讷沙泰尔、伏沃、伯尔尼、里昂等地流浪。
1732年
前往尚贝里找到了华伦夫人。
在尚贝里做土地测量工作。
这期间自学数学,与乐师、音乐爱好者交往,研讨音乐。
1733年
继续寄居在华伦夫人家,开始涉猎学术著作。
1734年
做华伦夫人的管家,协助其家庭制药,开始接触植物学。
1736年
与华伦夫人一道前往尚贝里附近的沙尔麦特养病,研究洛克、莱布尼兹、笛卡儿等的著作。
同时,钻研音乐理论,作曲,并学习解剖学等。
1740年
4月:在里昂贵族官员马布利家做家庭教师,结识政治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布利和哲学家孔狄亚克。
1742年
8月:携带自己创作的《新记谱法》到了巴黎,被推荐到法兰西学院宣读,但没有得音乐界的广泛承认。
后结识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成为密友,并通过狄德罗认识了其他一些启蒙思想家。
1743年
靠教授音乐、抄写乐谱维持生活。
春季:完成歌剧《风雅的缪斯》,引起巴黎音乐界注意。
《新记谱法》以《论现代音乐》为名出版。
6月:随法国驻威尼斯大使赴意大利,任秘书。
1744年
8月:与大使发生矛盾,辞职返回巴黎,仍以抄写乐谱为生。
与戴莱丝•瓦瑟同居。
1745年
结识老一辈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1747年
完成喜剧《冒失的婚约》。
1748年
通过狄德罗结识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并经常参加其沙龙的定期聚会。
1749年
开始为狄德罗、达朗贝尔筹备的《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条目。
10月:去巴黎郊外万森堡监狱探望因发表《论盲人书简》被捕的狄德罗,偶见第戎学院征文公告,决定撰文应征。
1750年
7月9日: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奖,年底出版于日内瓦,引起普遍重视,但也导致朋友间看法的分歧。
结识德国文学评论家格
里姆。
1751年
秋季,反驳对《论科学与艺术》的攻击,写成《答波兰国王对〈论科学与艺术〉的责难》。
1752年
10月:歌剧《乡村卜师》在丹枫白露上演成功。
回避路易十五的召见,并拒绝接受其赏赐的年金。
参加音乐界的论战,写成《论法国音乐的信》。
1753年
《论语言的起源》完成。
受到音乐界保守派的攻击,写成《皇家音乐学院一位乐队队员给乐队同事的信》。
冬季:第戎学院再度征文,题目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人类的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则所认可?"开始撰写应征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4年
8月:回日内瓦。
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献给日内瓦共和国,恢复新教信仰和日内瓦公民权。
但该文应征落选。
1755年
4月: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阿姆斯特丹出版。
11月: 《论政治经济学》发表于《百科全书》第五卷。
1756年
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奉赠伏尔泰,伏尔泰称之为“反
人类的新书”。
4月:移居蒙莫朗西森林的“隐庐”,开始写《新爱洛伊丝》。
1757年
因对狄德罗的《私生子》评价不同而与之发生争执,与其他“百科全书派”成员的分歧也开始加深。
开始写《爱弥儿──论教育》,以及《感性伦理学或智者的唯物主义》等。
1758年
迁居到蒙莫朗西边的蒙特路易。
3月:发表《论戏剧:致达朗贝尔信》,批判其对于日内瓦戏剧文化生活的意见,提出自己关于公民娱乐的设想。
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最后决裂。
1759年
开始写《社会契约论》。
1761年
《新爱洛伊丝》出版,受到热烈欢迎。
1762年
4月:《社会契约论》在阿姆斯特丹出版。
6月:《爱弥儿》在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出版。
巴黎大主教博蒙出面干涉《爱弥儿》的发行,禁止阅读此书。
11月:巴黎高等法院发出有关《爱弥儿》的禁令,并传出消息说要逮捕作者。
仓皇逃出巴黎,到了依弗东。
准备前往日内瓦,但日内瓦已在焚烧《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
在伯尔尼被逐,流亡至
普鲁士治下的讷沙泰尔邦的莫蒂埃村。
1763年
3月:发表上年11月写成的《日内瓦公民卢梭致巴黎大主教博蒙书》。
4月:取得讷沙泰尔邦公民权,放弃日内瓦公民权。
1764年
发表《山中书简》。
应科西嘉解放运动领袖邀请撰写《科西嘉宪法草案》。
完成《音乐辞典》。
1765年
9月:拒绝普鲁土国王腓德烈二世赠送的年金。
此时,讷沙泰尔掀起迫害风暴,逃往圣•皮埃尔岛。
不久被该岛驱逐。
(写完第一部)1766年
1月:随英国哲学家休谟到英国避难。
开始编撰《植物学术语辞典》。
不久,与休漠发生冲突。
3月:迁往英国的乌顿,写作《忏悔录》,并于年底完成前六章。
1767年
5月:潜回法国,匿名隐居于特利等地。
继续写作《忏海录》。
1768年
避居各地,抄写乐谱为生。
8月:在里昂附近的布古安与戴莱丝•瓦瑟正式结婚。
1769年
完成《英雄所需要的道德》。
11月:完成《忏悔录》第二卷。
1770年
6月:获赦回到巴黎,居住在普拉特里埃街,靠抄写乐谱维持生活。
年底,《忏悔录》后六章完成,手抄本开始流传。
1771年
4月:应波兰威尔豪斯基伯爵邀请,撰写《对波兰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计划的考察》。
1774年:
会见青年生物学家拉马克,相互开始交往。
1775年
写成《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
10月:歌剧《皮格马里昂》在法兰西歌剧院上演成功。
1776年
开始写《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1777年
健康恶化,停止抄写乐谱,生计艰难。
1778年
5月:移居埃美农维尔庄园。
不久,罗伯斯庇尔慕名来访。
7月2日:病逝,享年63岁。
葬于埃美农维尔附近的杨树岛。
墓地正面对着一座城堡,墓志铭为:“这里安息着一个自然和真理之人。
”
后来过了若干年,让-雅克·卢梭的棺椁被移入先贤祠。
法国人
为卢梭选择了精美的棺木。
棺木外形被设计成建筑的模样,从正面看,雕有一扇微微开启的门,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照亮了法兰西甚至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