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及释义任之堂文课第一
《大学》全文及释义任之堂文课第一序言《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四书五经之首《大学》:精髓就这十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四书五经》之《大学》
《四书五经》之《大学》“四书”是儒要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所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yōng]》、《论语》、《孟子》这四本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céng cān】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大学》虽然只有2000多字,但却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
“三纲八目”是“大学之道”的核心。
“三纲”指的是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际上所有的儒家学说都是围绕着“大学之道”展开的。
懂得了《大学》,就好比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金钥匙。
格物致知是“大学之道”的第一个阶梯,是要我们研究了解每一种事物,这样的话心中的知识才有可能推究到极点。
人的心灵最为敏锐,能够认识各种事物;而天下的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寻,只是对这些道德深入研究,就能让知识充实。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而后才能安稳泰然,安稳泰然而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而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了结和开始,明确了它们的先后秩序,那么就与“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家庭;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的人,首先要使他心正不邪;想要心正不邪,首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四书五经全文
四书五经全文四书:四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经典之一,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些经典被视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文献,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这四本经典的全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民莫不畏其至矣,而骄且吝。
自反而不缩,自前而不躚,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以笃厚者,以其不居其位也;其所以辍学问者,以其恶乎小节也;德之厚者,志之大者也。
立志行道,守其德不忘,持其志不忍,由民而上。
夫受乎上者,不离礼仪;安乎上者,固序;率乎上者,效法;致乎上者,显德。
夫著乎前者,不可待以察其臧否;揖乎左右者,审以辨智愚;辩乎前者,不可不慎也。
《诗》曰:“审己度,以遏不能。
”未可去也!从其至也!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原思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四书)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四书)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
四书五经原文与解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它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
这些经典文献记录了儒家思想的重要观点和哲学思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四书五经的原文,并对其中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析。
《大学》是四书中的第一篇,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行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其中重要的观点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意味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真诚的心态,来达到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中庸》是四书中的第二篇,强调的是中和之道。
中庸是指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有时也被解释为中道。
这篇经典强调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在各种境遇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中庸之道,天下之大道也”,意味着中庸之道是人们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
《论语》是四书中的第三篇,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
这部经典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看法。
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备受关注,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而且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他人。
《孟子》是四书中的最后一篇,是一部记载了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并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
他通过讲述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义务。
除了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经》是最早的诗集之一,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人们对于情感、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尚书》是一部纪实性的文献,记载了商、周两代的历史事件。
《礼记》是关于仪式和礼仪的规范性文献,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节和道德规范。
《周易》是预测和卜筮的经典,通过六十四卦和爻辞来解答人们的问题。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传5)【注释】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
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益,更加。
【译文】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
绘图和体操。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大学》最全版原文及译文
《大学》最全版原文及译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现在如今流传最广的版本为朱熹版本。
朱熹画像小编友情提示:《大学》一书可以教给人为人的哲理,但一定不要照死硬背,硬学,有一大部分虽然准确无误,但也是儒学理学的糟粕,如果完全执行,及其可能称为二杆子(闲话闲话,不喜可以直接跳过),而且洗脑能力极强,小编背诵全篇是曾痛苦挣扎,思考伦理道德与社会的关系,好啦好啦,废话少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希望大家可以客观的理解以及学习这本书。
《大学》古籍欣赏,清代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
《大学》(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全文朗读《大学》全文(注音版)大dà学xué大dà学xué之zhī道dào ,在zài 明mínɡ明mínɡ德dé,在zài 亲qīn 民mín ,在zài 止zhǐ于yú至zhì善shàn 。
知zhī止zhǐ而ér 后hòu 有yǒu 定dìnɡ,定dìnɡ而ér 后hòu 能nénɡ静jìnɡ,静jìnɡ而ér 后hòu 能nénɡ安ān,安ān 而ér 后hòu 能nénɡ虑l ǜ,虑l ǜ而ér 后hòu 能nénɡ得dé。
物wù有yǒu 本běn 末mò,事shì有yǒu 终zhōnɡ始shǐ,知zhī所suǒ先xiān 后hòu ,则zé近jìn 道dào 矣y ǐ。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ɡ明mínɡ德dé于yú天tiān 下xià者zhě,先xiān 治zhì其qí国guó;欲yù治zhì其qí国guó者zhě,先xiān 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 修xiū其qí身shēn ;欲yù修xiū其qí身shēn 者zhě,先xiān 正zhènɡ其qí心xīn ;欲yù正zhènɡ其qí心xīn 者zhě,先xiān 诚chénɡ其qí意y ì;欲yù诚chénɡ其qí意y ì者zhě,先xiān 致zhì其q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 格gé物wù。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三纲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七正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汉代时,四书被称为小经,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多数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孙中山这样评价《大学》: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由此可见一斑。
国学,安心聚魂的一剂方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已经走的太快太远,该回头审视我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国学引领我们向“内”用力,自强,勤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才是我们的魂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国学爱好者可进入我的主页品鉴。
《大学》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诰曰,「xxxx。
」『2』大甲曰,「xx明命。
」『3』xx曰:「xx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xx明明xx。
第二章『1』xx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xx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xx新民。
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章句序》解读大学章句序(宋)朱熹《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
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
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四书五经-大学完整拼音版
大 学❶. 大d à 学xu é 之zh ī 道d ào :在z ài 明m íng 明m íng 德d é, 在z ài 亲q īn 民m ín ,在z ài 止zh ǐ于y ú 至zh ì 善sh àn 。
知zh ī 止zh ǐ 而ér 后h òu 有y ǒu 定d ìng ,定d ìng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g 静j ìng ,静j ìng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g 安ān ,安ān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g 虑l ǜ,虑l ǜ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g 得d é。
物w ù 有y ǒu 本b ěn 末m ò,事sh ì 有y ǒu 终zh ōng 始sh ǐ,知zh ī 所su ǒ 先xi ān 后h òu ,则z é 近j ìn 道d ào 矣y ǐ。
古g ǔ 之zh ī 欲y ù 明m ín ɡ 明m ín ɡ 德d é 于y ú 天ti ān 下xi à 者zh ě,先xi ān 治zh ì 其q í 国gu ó;欲y ù治zh ì 其q í 国gu ó 者zh ě,先xi ān 齐q í 其q í 家ji ā,欲y ù 齐q í 其q í 家ji ā 者zh ě,先xi ān 修xi ū 其q í 身sh ēn ;欲y ù 修xi ū 其q í 身sh ēn 者zh ě,先xi ān 正zh èng 其q í 心x īn ;欲y ù 正zh èng 其q í心x īn 者zh ě,先xi ān 诚ch éng 其q í 意y ì;欲y ù 诚ch éng 其q í 意y ì 者zh ě,先xi ān 致zh ì 其q í 知zh ī;致zh ì 知zh ī 在z ài 格g é 物w ù。
四书五经(大学、论语)
《大学》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论 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学(四书五经之大学篇,大字,朗诵A4打印版)
明德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康诰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sh ì)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盘铭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邦畿章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mián mán)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qíyù)绿竹猗/猗(yī)。
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xiàn)/兮!赫兮喧/(xuān)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xi àn)兮者,恂/栗(xún lì)/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 ūhū)!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lè)其乐(lè)/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
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
无诸己�而後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榘之道也。
『�』所恶於上�毋以使下。
所恶於下�毋以事上。
所恶於前�毋以先後。
所恶於後�毋以从前。
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
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谓榘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辟则为天下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於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於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
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
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
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
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完)《大学》全文与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
只要明确人生目的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
万物都有主干和枝节�万事都有起始和结束。
知道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的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的本质了。
古往今来的圣贤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而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往往会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必须先竭力提升自己的品行�而提升自己的品行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摆正�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想要表现出虔敬般真诚�就必须获得真正的智识�获得真正的智识的方法�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治理好的事发生。
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想做好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康诰》里说�“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里说�“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帝典》说�“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成汤在《盘铭》铭文�“如果今日能使此盘涣然如新�就应该使它天天涣然如新�并一直保持下去。
”《康诰》里说�“激励世人去垢显新。
”《诗经》里说�“周朝之所以能存留到现在�其关键就在于能够时时保持着焕然一新的面貌。
”所以君子无处不追求完善以使光明的品质得到彰显。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