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影响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2000字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引言在人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一直被视为规范行为的两个重要维度。
法律是一种由国家或社会制定和实施的规则体系,而道德则是一种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法律与道德的定义与区别法律是一套由国家或社会强制执行的规则和准则,用于调节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它通常由政府或立法机构制定、修改和实施,并通过执法机构进行强制执行。
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且对违反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与之相对,道德是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对于善恶、对错的判断和界定,涉及人对自己和社会他人的行为负责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基于个人的内心感知和判断的,没有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但它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法律和道德在定义和性质上存在一些区别。
法律是由外部权威(如政府和立法机构)制定和实施的,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而道德是由个人内心决定的,没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另外,法律通常是明确的、具体的规则,而道德更多是模糊的、主观的原则。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法律与道德通常有许多重叠之处。
很多法律规定都是基于社会共识和道德准则而制定的。
例如,对杀人、盗窃等行为的法律禁止,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财产等具有高度道德价值的事物的保护。
此外,一些道德原则也可以成为法律的基础,例如对言论自由、人权等的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法律与道德也存在着独立和不一致的情况。
有时法律规定可能与个人的道德判断相悖,甚至与社会的道德共识相违背。
例如,某些国家的法律可能允许死刑的执行,但在某些人的道德观念中,死刑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此外,道德准则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存在不同的解读和适用,而法律则需要统一地适用于整个社会。
法律对道德的作用法律在社会中起到重要的规范和维护秩序的作用。
它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法律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引言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法律是社会权威机构制定的规则和准则的总称,它具有强制执行和可量化性的特点。
而道德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具有约束力和普遍性的特点。
法律与道德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现实中的意义。
正文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为了维持秩序和稳定而产生的规范体系。
它们共同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起到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法律通过明文规定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通过人们内心发展的行为准则来约束个体。
其次,法律和道德都强调了公平与正义。
法律通过审判程序来保障人们的权益,而道德则教导人们要做到公平正义。
最后,法律和道德都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法律通过惩罚违法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而道德通过人们的内心修养来减少矛盾和冲突。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尽管法律和道德有共同点,但它们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法律具有强制性质,而道德则是自愿遵循的。
法律制定者有权利强制执行法律,而道德只能通过个体内心的自觉遵守。
其次,法律是可量化的,而道德是主观的。
法律可以通过具体的条文来确立规范,而道德往往是模糊且没有明确边界的。
最后,法律注重外部行为,而道德关注内心品质。
法律主要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则更强调个体内部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观念。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与道德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社会规范体系。
首先,法律可以基于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制定。
法律往往根植于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保障公正和人权。
其次,道德可以影响法律的执行。
法律的效力往往依赖于大多数人对道德的认同,如果社会上普遍缺乏道德基础,法律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法律与道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的制约力和道德的感化力相辅相成,使社会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法律与道德的现实意义法律和道德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辩论材料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辩论材料引言在社会中,道德和法律两个概念都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道德是指个体对于善恶、对错的判断和行为规范,而法律则是由政府制定并具有强制力的规则和制度。
然而,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这场辩论中,我将阐述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观点,并提供相关论据进行支持。
主体1. 道德深刻地影响个体行为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标准,它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法律不同,道德来自于内心真实的信仰和价值观,而不是外部的强制力。
它是对善恶、对错的独立判断,是人们自愿接受的正确行为准则。
2. 道德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而设立的,它对于全体人民有一定的约束力。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法律可能无法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情况和复杂的伦理问题。
相比之下,道德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它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解决真实世界中的伦理困境。
3. 道德具有更高尚的价值和意义道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灵魂和基石,它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良好运转。
道德标准的确立和遵守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
相比之下,法律更多地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权益,强调的是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4.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支撑道德是法律的基石和支撑。
法律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而这些规则和制度往往反映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
法律的制定需要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否则它将失去其合法性和公信力。
因此,道德比法律更具有重要性,它为法律提供了根本的支持和指导。
结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因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行为,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高尚的价值和意义。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支撑,为法律提供了根本的支持和指导。
然而,道德和法律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
在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对道德的敏感和警觉,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我们的行为,并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坚持以道德为基础,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
法律大于道德辩论赛案例(3篇)
第1篇正方立场:法律大于道德反方立场:道德大于法律辩论赛题目: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究竟哪一方占据主导地位?正方一辩:(开场陈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正方团队坚信,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大于道德。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保障。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论点:1. 法律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而道德则较为模糊和主观。
2. 法律是社会共识的体现,道德则可能因地域、文化、时代等因素而异。
3. 法律具有强制力,而道德主要依靠个人自觉和社会舆论。
正方二辩:(论点一展开)首先,法律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法律通过立法程序制定,明确了权利与义务,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例如,刑法规定了哪些行为是犯罪,哪些行为应受到何种处罚。
而道德则较为模糊,不同的人对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道德判断。
这种模糊性容易导致社会冲突和混乱。
正方三辩:(论点二展开)其次,法律是社会共识的体现。
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
道德则可能因地域、文化、时代等因素而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具有更高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正方四辩:(论点三展开)再次,法律具有强制力,而道德主要依靠个人自觉和社会舆论。
法律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处罚。
道德则主要依靠个人内心的良知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约束力往往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而法律可以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反方一辩:(开场陈词)于法律。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内在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论点:1.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不能脱离道德而存在。
2. 道德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而法律则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
3. 道德对人的心灵具有深刻的影响,而法律主要关注行为的外在表现。
反方二辩:(论点一展开)首先,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的核心价值在于维护公平正义,而道德正是这一价值的基础。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理学界的难题。
二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二者间存在联系,其相同点都是调整人们的行为,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许多区别。
关键词:法律;道德;价值法律与道德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哲学界、法学界甚至在社会科学界一直都是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问题。
法律与道德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发挥这两种资源的配合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法律与道德的内涵1.1法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解决纠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产生了法律。
法律是指国家认可并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它的特点在于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对全社会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形式,而且紧紧的跟着时代的步伐。
1.2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观念标准,其作用是衡量某种行为是否正当。
有了道德,人们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荣誉与耻辱。
道德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一是道德具有认识作用,它教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尽到的义务,在帮助人们树立健全人格的同时,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能够使人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是道德具有调节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个时候道德充当着润滑剂的功能,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减少摩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总的来说,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主要是思想方面的,比如人生目标、生活意义等。
相对来说,法律则是从精神方面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加注重对行为的控制。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的,如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篇一《论法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在众多社会群体的几千年的文明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的,如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
纵观历史,无非是过激的法治或者德治,但是两者中的任何一者从未消失,反而总是在另一者的极端终结时,以更重要的方式出现。
而在高文明的现代,很多社会群体都实现了法治的根本原则,同时紧抓道德的建设,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得社会群体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和谐融洽。
而本文着重通过对两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点进行比对,使得二者关系更加明朗,使法与道德两者更好的促进社会群体的融洽发展。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治;德治一、法与道德本质的共同点以及区别分析了解法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要深入剖析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同点以及区别,从而才能更明了两者衍化出的各种社会形态,最终对其掌握,充分的为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和目标实现作出正确导向和决策指导。
(一)法与道德的本质共同点1.两者都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系统的概念,道德起源于最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群体生活习惯,没有明确的准则,一切出发点均为习惯。
同时,也依靠大多数成员的习惯进行着调整。
由于其存在着相当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改变的属性,所以存在着更多的无方向性。
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成员关系的层次和相互关系逐渐复杂,各自成员的观点也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实现大多数人的意愿,道德则顺势而生。
但是,当社会规模与复杂关系发展到更大的阶段,为了继续维护社会群体成员关系的稳定,就必然需要带有广泛,有力,强制色彩的形式出现,于是,产生了法律,以更明确,更广泛,更有力的方式对社会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约束和指惩治。
2.法和道德都是规范了社会的比较具体的规范准则,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融相生,相互依存而发挥作用的。
论述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关系
论述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律相互关联,它们都是社会维护秩序、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工具。
思想道德是遵循德则和法令,礼仪规范,服从社会公认的尊敬老尊者、克己仁慈、耐心谦让、乐于助人的道德规范行为的总称。
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使社会环境充满正能量,赋予人类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渐渐形成友善和谐的社会风气。
正是依托于思想道德,社会才能开展正确合理的秩序。
法律,是指政府或国家机构关于如何处理国家和社会问题的一套法规。
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公民权益,法律必不可少。
只有依照法律维护正义,才能避免暴力行使;只有实施法律手段,才能重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可以塑造和谐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他们是紧密相连的,前者是法律的基础,后者是思想道德的约束。
因此,优质的思想道德和严谨的法律法规都必须被严肃正确地实施,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发展。
唯有在思想道德与法律相统一的条件下,社会秩序才能持续改善,社会文明得到不断推进。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高中政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和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的定义、相互联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规则和条例的总称。
它是通过立法程序形成的,并由法律机构执行和解释。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的行动,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
法律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明确的行为准则。
它确定了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权威和强制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公正性。
三、道德的定义和作用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它是社会共同认同的一套道德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道德是基于个人的良知、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它与人的内心感受和良心有关。
道德与法律相比更加主观和灵活。
它无法用强制手段来执行,但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约束力同样重要。
道德的作用在于塑造个人的品德与性格,增加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联系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和补充。
虽然法律和道德的出发点和形式不同,但它们都追求社会秩序和公正。
许多法律准则都源于道德观念,而道德标准也常常影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可以看作是对道德的最低标准化,它要求人们至少达到法定的行为规范。
法律通过明确的条文和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
而道德则更加宽泛和灵活,它要求人们在精神层面上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道德对法律的健康运行也至关重要。
道德的约束力能够填补法律无法涵盖的空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发展。
在一些道德观念相对成熟的社会中,公民的道德素养往往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五、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尽管法律和道德有相互联系,但有时候它们也会发生冲突。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第1章引言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社会治理中,根本上来说法律与道德要相辅相成,相互适应。
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的结合往往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状态,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二者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分析研究,针对我国社会现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法与道德关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以期为促进我国法与道德关系协调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以达到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2章法律与道德的概述2.1法律的概念和特征2.1.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它起到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作用,正义是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减少社会矛盾。
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为其服务。
法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1]。
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阶级斗争之间的产生、发展而出现,法律将随着阶级斗争之间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2.1.2法律的特征(1)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规范是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而是为人们规定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准则,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
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效,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2)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每个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由假定模式、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组成;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法律制度和不同法律部门构成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法律有法定的创制方法和表现形式,不同等级的规范文件之间有严格的效力和从属关系。
2.2道德的概念和特征2.2.1道德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看,道德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
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规范行为的方式,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涉及个体内心的道德操守和品德规范,而法律则是社会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制定的行为规则。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并分析二者相互关系以及相辅相成的特点。
一、道德在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道德是社会的基石,对于构建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道德规范约束个体行为,促使人们自觉遵循公平原则。
通过道德约束,人们在行为上会更加尊重他人的权益,不侵犯、不欺诈,从而增强社会公平性。
其次,道德观念对于社会的法律制定也起到指导作用。
道德观念的内化和传承,使得人们能够形成对公平正义的共识,为制定公平合理的法律提供基础。
例如,在民主社会中,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如平等、公正等,被纳入法律框架中,以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
总而言之,道德的约束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二、法律在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法律作为一种正式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力,可以通过立法和司法机构的力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法律通过明确的规则和程序,为个体提供了平等的权利保障。
无论社会地位、财富差距,每个人都能够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保护,不受歧视。
其次,法律通过法律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保护个体权益,维护社会正义。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裁,对于违反公平原则的行为进行惩罚和纠正。
例如,反腐败法律的实施,不仅惩治腐败行为,还提供了一个廉洁的社会环境,推动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法律还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正的争端解决机制,通过司法程序公正地裁决争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人们才能够在公平和谐的社会中获得公正的待遇。
三、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道德和法律在社会公平正义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首先,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基于社会道德观念。
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法律应当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中政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中政治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作为一个公民,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它们在初中阶段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律和道德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调整公民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
它由法定机关制定,具有执行和强制力。
与之不同,道德是对于个人行为的正确与否、善与恶的判断和规范。
它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塑造了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和道德都是为了保护社会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而存在的。
尽管它们的具体定义和适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交叉和重合之处。
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相互影响:法律和道德相互影响并相互支持。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通常受到道德的指导和约束。
法律必须符合道德观念和普遍价值观,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另一方面,道德也可以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推行。
2.不同层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而道德是每个个体内在的行为准则。
尽管法律可以通过法律体系和机构强制实施,但道德更多依赖于个人的内在理念和自愿遵守。
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往往共同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和规范。
3.互不等同:法律和道德不是同一概念,也不存在绝对的一致性。
有时候法律和道德之间可能存在分歧,一些法律规定可能被认为不符合道德标准。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建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初中政治教育中的法律与道德的重要性作为初中生,我们正处于人格和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政治教育中的法律与道德的教育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1.培养学生合法行为观念:通过政治教育,学生应当了解法律的存在和重要性。
法律规范了公民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初中政治教育应当加强对法律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合法行为的定义,树立守法的观念,避免违法行为。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法律通常被视为道德的底线,是社会规范中最为刚性的部分。
它通过明确的规定和强制力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
当道德规范无法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道德影响法律制定与执行,指导人们行为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法律原则和规范都来源于道德观念,如公正、平等、诚信等。
同时,道德还通过舆论、习惯等方式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
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执法者也需要根据道德标准来解释和适用法律。
三、法律与道德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法律通过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而道德则通过引导和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四、法律与道德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法律和道德在许多方面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道德的因素,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另一方面,道德的发展和提升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维护。
没有法律的保障,道德观念难以深入人心;没有道德的引导,法律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五、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道德实施的基础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为道德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可以为道德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同时,一个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也是道德实施的重要保障,它能够确保人们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得到有效的救济。
六、道德观念影响法律发展和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
道德观念的变化对法律的发展和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
法律对道德辩论赛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邻里纠纷也日益增多。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探讨这一议题,某高校法学社团举办了一场以“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辩论赛。
以下是本次辩论赛的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某社区居民李某与邻居张某因房屋装修问题产生纠纷。
李某在装修过程中,未经张某同意,将房屋墙体打薄,导致张某家的房屋结构受到严重影响。
张某认为李某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李某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李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范围内进行装修,张某的损失应由自己承担。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二、辩论赛双方观点(一)正方观点:法律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道德在法律之外发挥作用。
正方认为,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首先考虑法律的适用。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其在法律之外发挥作用。
在处理李某与张某的纠纷时,应依法判决,维护张某的合法权益。
(二)反方观点: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反方认为,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充分考虑道德因素。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在李某与张某的纠纷中,道德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判决应充分考虑道德原则。
三、辩论赛案例分析(一)正方观点分析正方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认为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以法律为准绳。
以下是对正方观点的分析:1. 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的权威性可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法律的普遍性:法律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不受个人情感、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的普遍性可以确保判决的公平性。
(二)反方观点分析反方观点强调道德在法律中的地位,认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以下是对反方观点的分析:1.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法律重于道德辩论赛案例(3篇)
第1篇正方立论:法律重于道德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始终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规范体系。
它们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然而,在讨论哪个更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时,正方认为法律重于道德。
以下将从法律与道德的定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法律与道德的定义1. 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 道德: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升华。
法律具有强制力,而道德则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往往相互交织,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和谐。
四、法律重于道德的理由1. 权威性与约束力:法律由国家制定,具有强制力,违反法律将受到国家机关的制裁。
而道德则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缺乏强制力。
因此,在权威性和约束力方面,法律优于道德。
2.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道德虽然也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效果往往不如法律显著。
3. 保障国家利益:法律是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在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法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虽然也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但其作用相对较弱。
4. 规范人们行为:法律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而道德规范往往比较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因此,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法律优于道德。
五、案例分析以下以一个案例来论证法律重于道德的观点:案例:某小区内,居民甲将垃圾堆放在公共区域,违反了小区管理规定。
居民乙认为甲的行为违反了道德,要求甲改正。
道德影响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日益紧密。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的交织使得许多案例成为道德影响法律的典范。
本文以“李某某诉张某名誉侵权案”为例,探讨道德对法律的影响。
二、案情简介原告李某某与被告张某系邻居,两家关系一直较为融洽。
2018年,张某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李某某的虚伪人生》的文章,指责李某某道德败坏、品行不端。
该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大量网友关注。
李某某认为张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遂将张某诉至法院。
三、法院审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以下事实:1. 张某在未与李某某沟通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发布侮辱、诽谤李某某的文章,导致李某某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
2. 张某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 李某某在诉讼过程中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名誉受到了侵害。
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名誉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法院判决张某赔偿李某某精神损害抚慰金、律师费等费用。
四、道德影响法律本案中,道德对法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规范了张某的行为。
在道德的约束下,张某应当尊重他人,不得侮辱、诽谤他人。
然而,张某在网络上发布侮辱、诽谤李某某的文章,违背了道德规范。
2. 道德引导了法院的审判。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道德因素,认为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名誉侵权。
这表明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3. 道德促进了法律的完善。
本案的审理结果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促使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也有利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名誉权。
五、案例启示1. 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公民应当增强法律意识。
在遇到侵权行为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跟道德关系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本文将以“见义勇为”为例,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城市发生了一起因抢劫而引发的命案。
受害者小王在遭受抢劫时,被歹徒刺伤。
路过的李先生见义勇为,上前制止歹徒,并在歹徒逃离现场后,拨打了报警电话。
然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李先生却因“故意伤害罪”被起诉。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层面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李先生在制止歹徒的过程中,对歹徒造成了伤害。
从法律角度来看,李先生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然而,我国《刑法》同时规定,对于在紧急情况下,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而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李先生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符合法律规定。
2. 道德层面从道德角度来看,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李先生在遇到抢劫事件时,勇敢地站出来制止犯罪,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见义勇为的行为,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见义勇为的行为有时会面临法律风险。
如本案中,李先生在制止犯罪的过程中,虽然出于善意,但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导致自身被起诉。
这反映出我国在法律与道德关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影响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法律是社会道德的体现,是道德的规范化。
法律通过对道德规范的确认,使道德规范具有强制力。
另一方面,道德是社会法律的基础,是法律的精神支柱。
道德的倡导和践行,有助于法律的实施。
(2)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制约法律与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方面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
一方面,法律规范对道德行为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道德规范对法律实施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
四、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引言: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两种不同形式。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而法律则是由政府制定的规则和法规,在社会中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
尽管道德和法律有着不同的来源和适用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和特点1. 道德的定义和特点道德是指人们对善恶、对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和评判,并在行为中遵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道德是个体内在的、主观的规范系统,它源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良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一定程度的变化。
道德行为通常基于自愿和自我约束。
2.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则和法规。
它是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交往中的体现,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规则。
与道德不同,法律是强制性的,违反法律会受到处罚。
二、道德和法律的关系1. 影响关系道德和法律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了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
道德行为通常是法律行为的先行者,即在制定法律之前,人们会先从道德准则出发进行行为,而后政府会将其纳入法律规范中。
此外,道德观念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如道德上的反对可能导致某些法律的修订。
2. 互补关系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个人行为和保障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互补作用。
道德准则是法律的基础,它们能够引导个体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而法律则提供了一个更具体和明确的行为规范,从而保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1. 确保社会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确保社会秩序的主要依据。
道德行为的遵守和法律的执行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宁,防止混乱和冲突的发生。
2. 保护个人权利道德和法律都涉及个人权利的保护。
道德准则鼓励个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法律则确保个人权利得到法律保护,当个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和补偿。
3. 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促使人们遵守道德准则。
法律被道德影响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两大基石。
在我国,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本文以某地“见义勇为”事件为例,探讨法律与道德的交织关系。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地发生了一起因道德冲突而引发的案件。
当事人张某在目睹邻居李某遭受暴力侵害时,勇敢地站出来制止,与施暴者展开搏斗。
在搏斗过程中,张某受伤,李某的财产也受到一定损失。
事后,张某因见义勇为受到表彰,但李某却以财产损失为由将张某告上法庭。
三、法律分析1.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此条款明确了见义勇为行为的合法性,保护了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2.财产损失责任的承担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5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避险人承担赔偿责任;避险人无过错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为了制止李某遭受暴力侵害,采取防卫行为导致李某财产损失。
由于张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根据法律规定,李某应承担相应的财产损失。
四、道德分析1.见义勇为的道德价值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在本案中,张某的见义勇为行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誉,体现了道德对法律的影响。
2.道德冲突与调解在本案中,张某的见义勇为行为与李某的财产损失产生了道德冲突。
为了化解这一冲突,当地政府、司法机关和社区组织积极开展调解工作,引导双方当事人以道德为前提,相互理解、宽容,最终达成和解。
五、法律与道德的交织1.法律为道德提供保障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为道德提供了保障。
在本案中,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使得张某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彰显了道德的力量。
2.道德引导法律完善道德对法律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案中,张某的见义勇为行为引发了社会对法律的关注,促使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
六、结论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两大基石。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影响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法理学难题,在二者关系上存在长久而深远的争论。
总的来说,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在调整社会主体行为上起到自身应有的作用。
法律由于是以道德为价值基础而产生的更加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范,所以在法律运行过程中,立法与司法都能对社会道德产生弘扬或者抑制作用。
而道德也以价值基础、理论基础、社会基础的身份出现在立法与司法过程中,不断地影响,引导着法律运行的走向,所以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通过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分析,讨论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影响,如何让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这种关系变成良性的相互促进,以及法律与道德如何相互借鉴与转化,即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
關键词:法与道德;矛盾;相互影响;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1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美丑、正义、诚信、公正等伦理价值,标准的总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规范。
有学者认为:道德体现的使“人类精神的自律”。
法律与道德都是用于调整社会主体活动的社会规范,不同的是,它们的约束力来源、强制性不一,法律由国家保证其实施。
而道德只是由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长期形成的,被自觉遵守的社会规范,其强制力弱,所有的道德都需要社会主体在内心信仰道德才能实现其调整社会行为的目的。
道德法律是一对联系紧密又相互矛盾的社会规范,法律一般以权利为本位,而道德主要以义务为主要内容,规定人们要应履行的各种义务。
法律主要是以授予社会主体权利的方式来调整秩序、保障人们权益的,而道德则主要要求人们承担义务来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法与道德的巨大分歧体现在,由于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价值追求使其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与指导存在不一致支出,而从历史性的视野中,法律与道德的和中不一致更是不可避免。
随着近代中国大量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冲突愈发明显。
二者的矛盾与分歧是自古就有并持续至今的客观现象,首先二者存在不同的价值导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法律的快速变化是道德所难以及时追赶适应的,由于道德是内化于人心的社会规范,其变化必然也是缓慢的,无法及时调整,必然会滞后于社会和法律的发展。
法不能涵盖一切社会关系而独立调整整个社会生活,即使是在今天,道德的调整范围和作用依旧能覆盖法律所不能及的领域,在这个法律文明相比以前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关系的调和与畅通仍然依赖与道德的作用。
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虽然在表现形式、产生方式、实现方式、调整范围上法律与道德十分不同,但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是法律的价值、理论、社会基础。
法律认同道德中符合现政权统治利益和有利于社会稳定的部分,并把这些内容法律化,赋予其法律的强制力,不仅能提高法律的社会认可度,也能提高立法的科学性。
如果说道德的特点是自律(内在约束),那么法律的特点则是他律(外在强制)。
但在许多情况下,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法律的强制力来推行其提倡的道德,这样一来,“自律”与“他律”也就合而为一了。
把久经打磨的道德并早已被社会接受的道德纳入法律,能提高法律的推广速度,尤其是在以道德调整为主的偏远乡村地区,由于环境闭塞,法律很难触及这些地区,导致当地的秩序多是由乡里宗族主持的道德礼法来维系,所以在这些地区用以道德为主法律能更好的推广法律和维持原有秩序。
多数情况下原有道德维持的社会秩序对该国家或地区来说是最稳定的,如果新法律能尽量吸收良善的善良风俗,不仅能把已经经过实践考察的优秀道德规范纳入法律以增加立法科学性,还能切实的加快立法速度,甚至能获得最广大的群众支持以稳固政权。
所以提倡原有道德成为法律制定中的重要内容。
2 道德对法的影响在立法过程中,道德作为法律的价值来源,所以可以深刻的影响立法的内容和过程。
首先立法者生活在由道德维系的社会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或多或少会对现有的道德产生一定认同感,所以从个人价值取向上来说,立法过程中一定会体现立法者所身处的社会的道德价值观。
其次,道德作为长久以来能够被广泛认同,被自觉遵守,就证明其内在的合理性,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基本传统道德,是最适合社会秩序维系的规则。
所以法律要想得到立法者预期的效果,被广大社会主体接受,也为了统治阶层维护其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立法的过程中是一定会参照,吸收道德价值的。
西方现代法律就有对此的体现1863年的《撒克逊民法典》第858条规定:契约之履行,除依特约、法规外,应遵守诚实信用,依诚实人之所为者为之。
19世纪后期制定的《德国民法典》中的第242条规定:债务人须依诚实与信用,并照顾交易惯例,履行其给付。
《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义务,均应依诚实信用为之。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03条规定:”凡本法范围内之任何合同或义务均要求(当事人)必须以诚信履行或执行之。
”中国古代也有这种例子,《唐律疏议》在《名例》篇中就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作为唐律的指导思想。
所以才有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定罪量刑原则。
现代中国法律也深刻体现了道德的痕迹,比如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以上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特殊对待和宽容,不只是出于当事人刑事责任能力也就是对自己行为辨认及控制能力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华民族自古尊老爱幼,宽容待人的优良传统道德价值,这些都直接传承自古老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承。
从现实角度出发,这样的规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怀柔社会秩序。
3 法律对道德的影响从立法角度来看,法律对道德的吸收接纳可以看成是统治阶层的立法者对于传统道德的尊重和认同,以法律规范作为载体,通过这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力度来推广道德的价值观。
从司法角度看,通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法律化的道德的适用,可以继续深化道德的影响力,加强社会大众对道德的信服感。
但这仅仅是对于那些被写进法律的道德规范而言,有些没有写进法律条文的法律则在司法过程中被破坏。
虽然有学者认为:“在司法判决中,由于立法已对道德予以充分考虑、筛选和吸纳,就应当避免道德标准对司法判决的介入,不能用道德标准代替法律标准或是兼采双重标准。
”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生了彭宇案这种例子,证明了在立法中虽然已经考量了道德标准,但还是会出现在司法领域内法律规范所不能保证的公平与正义,这时道德的缺位,会对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
4 推进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对于法与道德在实践中的分歧和矛盾,不仅要从立法上对此种道德进行提倡和保护,规定纠纷的解决原则,也就是促进道德的法律化,而且要让这种道德化的法律深入人们心中,被司法人员,社会主体广泛信仰,也就是法律的道德化。
4.1 道德法律化首先道德对法律的作用需要法律道德化,“任何一种法律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一定的伦理道德基础,法律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基础和道德目的即必须获得道德的支持,缺乏道德支持的法律就与社会价值相冲突,就会遭到人们的反对,就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最终就会成为无用的法律。
法律也正因为有道德灌输其中才有意义和生机。
”正如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中的作用和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特殊规定,都是把一定的道德规范上升成为法律规范予以肯定和加强,并让司法机关能在审判中运用道德原则,缓解矛盾。
但在法律道德化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对需要法律化的道德规范进行充分评估,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才能被纳入法律体系,不能囫囵吞枣,若是把落后的,错误的道德引入,则会使社会和法治文明倒退。
把优良的传统道德法律化,可以提高道德法律化的科学性,使人们从内心信仰法律而自发的守法,有利于法的实施达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4.2 法律道德化法律实践需要人们把法律道德化,这不是公权力通过立法能够做到的,更多是一种社会整体法律意识的进步完善才能使每个人内心保有的价值追求,把法律作为道德一样,去自觉遵守,甚至去信仰法律作为一种处世的信条。
法律制定后如若不被信仰,不被遵守,则立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实现需要广大社会主体的守法。
而守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法律当作一种义务,一种道德义务去自觉履行,而不仅仅是摄于法律的威严而被迫履行。
做到最高层次的守法也就是所谓的法律道德化,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缓慢推进的过程,虽然现在我国公民的守法大多只停留在摄于刑罚惩处的低级阶段,但随着公众法治思维的培养,自觉守法,信仰法律会渐渐出现在人们心中。
在一些法治比较健全的国家也是经过漫长的积累演变,才使国民对法律的信仰达到现今的高度,才能几乎是完全自发的信仰法律,就如同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一般。
相信通过法律思维的不断培养,我国民众对法律的遵守会趋同于对道德的自觉信仰。
5 总结通过以上的论述分析可知,法律与道德这对相互联系、不断互相影响的社会规范,其相互转化是整体上趋于积极地,但在法律运行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法与道德的矛盾需要通过道德法律化来使道德规范内化吸收为法律,提高道德的强制力,再通过法律的道德化,使各个法律主体把法律当作道德观来遵守,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相信经过各方努力,立法司法守法各方在法治观念上的共同进步,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2).[2]吴汉东.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J].法商研究,1998,(2).[3]陈秀萍.试论带带中国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限制[J].南京社会科学,2008,(7).[4]崔永东,龙文懋.从中西立法看道德的法律化[J].政法论坛,2003,(1).[5]张中秋.傳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J].法律文化研究,2008,(1).[6]张晨,王家宝.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政治与法律,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