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在我国的古建筑历史上,彩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建筑彩画是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又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
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六朝和隋唐时期则是彩画发展的高潮,到了宋朝,宋式彩画在《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记载。
清朝,彩画发展到了高峰。
下边,一起来了解下彩画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发展和特征吧!1、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与建筑彩画此时期的殿堂和庙宇,均在墙壁表面施色涂饰,广泛流行墙面涂白,但也有佛寺中用红色涂壁的,如洛阳北魏永宁寺塔“内壁彩绘,外壁涂饰红色”。
南朝建康同泰寺和郢州晋安寺,也用涂饰红色的做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题材,仍沿袭汉制,以云气、仙灵、圣贤为主。
佛教题材的壁画,早期仅有维摩、文殊等诸菩萨相,至南朝梁武帝时渐趋兴盛。
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此时期砖石墓内壁彩画更是丰富多彩。
建筑构件彩画,由于此时期地面木构建筑实物早已不存,故只能从绘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了解其概况。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胡统寺和高阳王寺的“朱柱素壁,甚为佳丽”、“白壁丹楹,窈窕连亘”,以及考古发掘的同时期墓葬材料等,可知其木柱多涂饰朱红色;《洛阳伽蓝记》记载及敦煌莫高窟的彩画情况是在门楼彩画云气纹和绘出神灵奇异之象,木塔之柱子和斗栱也施以彩画。
替木、散斗、栱和栌斗皆以土红为地,石绿界边,以黄色绘忍冬纹和流云纹。
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和石绿相间的卷草纹。
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人了“晕”或“晕染”的绘画技法,如梁丹阳一寺门楣上所画凹凸花纹,为文献记载的“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常如凹凸,就视即平”相符。
这种画技在敦煌石窟中也有实例,即画青绿山头时,趁湿在石绿峰峦边缘加染石青,使二色相接,使二色形成渐进的过渡。
使单色涂饰更进一步,在木构件表面形成五彩缤纷的彩画(图1)。
2、隋唐五代时期彩画隋唐时期彩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浅析古彩的继承与创新——读施于人教授的作品感悟
陈 隽①
( 景德 镇 陶瓷 学院 , 江西景德 镇 3 3 3 0 0 0 )
摘 要: “ 继承与创新” 是 3今 - 中国各个领域及 文化 中常谈的 问题 。 " 陶瓷 艺术也一样。 古彩要如何将古代 的精 华揉进现代文
化 当中, 才能充分地展现具有 中国特 色的、 又符合现代 审美的作品 , 是 当下陶瓷艺术继承与创新 的重要的课题。 施 于人先
上, 将装饰风格和材料加 以变革 , 在欣赏 时给 人耳 目一新 的感
觉: 一方 面是 吸收外来艺术 的表 现形式和造型 手法 , 将这 些凝
第2 8卷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景德镇高专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d e z h e n Col l e g e
VO 1 . 2 9 NO . 2
Ap t . 2 01 3
浅 析 古彩 的继 承 与创 新
— —
读施于人教授的作 品感悟
古彩装饰语言特点 中的程式化构 图 、构成式的设色 都具
的彩料绘画纹样 , 之后在低温炉 中第二次焙烧而成 。由于它红
绿分 明, 层次较 少 , 彩色鲜明透彻 , 故称硬 彩。
有强烈的 民族文化印迹和浓郁的东方气息 ,具有独特 的审美
古彩 脱胎于宋代的红绿彩 , 到 了明 代中后期和清代前期 ,
中图 分 类 号 : T Q1 7 4 . 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i 1 0 0 8 — 8 4 5 8 ( 2 0 1 3 ) 0 2 — 0 1 2 0 — 0 3
随 着人们 的物质 生 活水 平 以及陶 瓷审 美情趣 的不 断提 高, 对于古彩这门陶瓷装饰艺术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传统的古
论古彩艺术继承与创新
论古彩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摘要: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彩艺术瓷画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古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无论从内容取材还是形式美感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创新。
本文分析了古代传统古彩陶瓷艺术的特点,探析了古彩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古彩艺术现代古彩艺术特征继承与创新在众多闻名于世的景德镇艺术陶瓷中,古彩瓷画绝对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品种。
古彩,即古典陶瓷彩绘艺术。
古彩陶瓷釉上装饰技法一向被公认为陶瓷装饰艺术之首,这种技法为景德镇独创,其艳丽的色彩,简洁的线条,浓郁的装饰型和色彩与骨架的鲜明对比,使之衍生了诸多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
把古彩成为陶瓷艺术装饰的“母体”也是不为过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业不断的繁荣与发展,这为古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代又一代的陶瓷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古彩艺术的基础上,很好的将古彩装饰技法与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相结合。
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古彩作品。
一、传统古彩的主要艺术特征在清代,古彩陶瓷釉上装饰技法基本成熟与完善,这个时期的古彩陶瓷装饰艺术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征:(一)线条。
古彩艺术的线条刚劲有力,呈现出一种力量与张力。
流畅的线条是这种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古彩中用线因不同的对象也会使用不同的线条,使得线条变化多样,刻画的人物形神兼备。
例如画仕女线条圆润流畅,画武将则刚劲有力。
传统的古彩装饰对线条要求严格,强调线条一气呵成,转折刚健,使得线条行走流畅有节奏感。
利用线条长短粗细,疏密转折等手段表现人物神态和内在气韵,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色彩。
古彩又称五彩,它只用红、绿、黄、蓝、紫五中颜料,在古彩常使用红绿、蓝金、紫黄、黑白几组色彩,它们相互对比却又和谐统一,虽然用色不多,但巧妙的对比色的运用使得古彩瓷器给人以鲜艳明快,古朴大方的印象。
“单线平涂“是古彩的最大特点之一,即先用红黑两种油料勾线,干后填色,所填颜色只是平填,并没有明暗渲染。
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古彩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及发展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经济领域渗透至文化领域,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如何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重大课题。
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陶瓷古彩作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需要当代人珍视与保护。
近年来,一些陶瓷艺术家创造性地将现代陶艺应用于陶瓷古彩的创作中,为陶瓷古彩开辟了一条新的传承、发展道路。
一、陶瓷古彩的当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是精神与技艺的传承,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
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当代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国是陶瓷的故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陶瓷古彩。
陶瓷古彩发端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明清时期在景德镇发展成熟。
陶瓷古彩在清康熙时期达到顶峰,之后逐渐衰退。
其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延续、传承至今,保持着一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文化气息。
如今,陶瓷古彩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操作难度大,熟练掌握和学习陶瓷古彩的人越来越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古彩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必须加以积极保护。
陶瓷古彩在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域外因素的影响,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土生土长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审美特质、思维倾向。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古彩,对于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我国陶瓷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经历着现代化转型。
陶瓷古彩以极具民族气息的特点在世界陶瓷装饰中独树一帜,保护陶瓷古彩具有重大的意义。
陶瓷古彩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一方面,陶瓷古彩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与其他类型的陶瓷艺术区别明显;另一方面,陶瓷古彩为当代其他类型的陶瓷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元素和灵感源泉,为提升当代陶瓷艺术的审美表现和民族韵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当代古彩的几种发展模式谈其创新方向及文化本质
从当代古彩的几种发展模式谈其创新方向及文化本质作者:何科丁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12期何科丁古彩作为一种古老的瓷上装饰形式,经历了从宋代红绿彩到大明五彩、康熙五彩直至现代古彩的发展过程。
从其发展面貌来看,主要表现出古朴自然、内劲外秀的风格特点。
事实上,在所有瓷绘形式中,古彩是一种个性色彩较为浓郁的工艺种类,尤其是其苍劲的线描轮廓及对比强烈的色彩表现,更是体现出与粉彩、新彩等瓷绘形态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然而,在其发展的相当长时间内,古彩的装饰面貌并未发生较大改变。
尤其是经历了大明五彩的发端,康熙五彩的成熟之后,古彩逐渐形成了一条平直的发展轨迹。
“直到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其稳定的风貌才开始发生变革、异化。
”这种变化不仅是形式上的蜕变,更是基于文化层面的内省与自觉过程。
正如其它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在当代开放性、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古彩的传统固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对于当代古彩创作者而言,这样一种艺术观念及思想的变化同样带给他们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在主体自觉意识的精神引领下,反观古彩的艺术发展形态,并试图以一种新的渠道和载体去加以突破。
一、当代古彩的创新表现1.表现渠道及手法的创新当代陶瓷绘画的表现渠道主要呈现出两种特点,一是泛工艺性,二是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而后者则十分具体直观地概述了当代古彩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对于传统古彩的单一绘画及装饰方式而言,当代古彩在展现方法上更具灵活性。
首先,当代古彩更加注重画面主体与载体的“交互性”,即绘画中的形色表现与陶瓷造型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陶瓷绘画器型单一、重画面不重形体的局面。
如图 1所示的方旺生的古彩瓷雕《喜悦》,便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作者不仅以古彩的色泽绘制出材质表面的纹饰,同时还以抽象仿生的手法塑造出表现对象的立体造型,形与色的互动与对话,使得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直观。
事实上,陶瓷属“五行艺术”,若仅仅只是将其视作绘画的某种材质或载体,而未能在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空间上予以全局把握,便失去了陶瓷创作的一个重要意义。
当代陶瓷艺术中的古彩运用探析
当代陶瓷艺术中的古彩运用探析江华彬*(古艺华彩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古代色彩是中国传统瓷画的一个重要范畴㊂由于许多具体的原因,它的发展一直很缓慢,甚至相对停滞不前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艺术观念对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具有浓郁传统韵味的古代色彩得到了迅速发展㊂笔者从当代艺术发展的大环境出发,试图在此背景下分析古代色彩转换过程的形式和文化方面㊂关键词陶瓷古彩当代艺术运用价值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872(2021)05 0128 02古代色彩作为古代瓷器的一种装饰形式,经历了从宋代的红㊁绿到明代的艳彩,从康熙的艳彩到现代的古代色彩的演变㊂从整体外貌来看,古代人才主要表现为淳朴的天性㊁内在的力量和外貌特征㊂事实上,在所有形式的瓷画中,古代的色彩表现出相似的装饰形式,并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色彩更加丰富,尤其是线条生动㊁色彩简单的色彩㊂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古代色彩的装饰外观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㊂特别是从清朝中期到80年代,古代色彩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㊂之后,古老的天赋似乎指引你走过了一段最伟大的创新和活力时期㊂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古代色彩传统也受到了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文化思潮的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㊂对于当代和古代的色彩创作者来说,这些艺术观念和思想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观点㊂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作者回顾了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㊂试图打破传统色相与古代色相,展现古代色相的创新风貌㊂1当代艺术语境下古彩的创新面貌1.1当代艺术语境的产生背景这里的 现代 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文化对话与交流的进程加快的时期㊂ 从当代艺术背景下的背景现象来看,80年代的艺术转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 85运动 为分水岭㊂第一阶段比较复杂,第二阶段比较复杂㊂ 新浪潮艺术 运动主要在其中,后期在1985年至1986年最繁荣的时期趋于缓和㊂ 其实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运动是不一样的㊂它对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拓宽了当地艺术家的思想范围㊂从许多现象来看,这一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有强烈的理解西方各种思想的愿望㊂诸如尼采,德里达,海德格尔等许多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家都相继翻译了他们的作品,这深深吸引了这个时代的艺术家㊂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反思最终变成了实际行动[1]㊂1.2当代艺术语境下古彩的创新表现长期以来, 艺术家 一直是 老派 的一个有争议的同义词, 老派 是传统民间画派的代表,通常被归类为 习俗 ㊂但事实上,他们是一个专门从事技术行业的群体,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扎实的技术基础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原始的古代色彩 艺术家 逐渐转变为有意识的创新创造者㊂如画家出身的段茂发,在传统古代色彩技法的基础上,创新了色彩表现技法㊂他的古色古香作品比传统古色古香更美,更生动,色彩更饱和,并不同于传统的 硬色 表现,呈现出色彩鲜艳㊁细腻柔和的一面㊂再比如当代古董画家戴荣华,他的画在空间上有古典与现代的对话感㊂特别是在色调布局和空间构成上,打破了传统工笔画对丰满度的追求,刻意为绘画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摒弃并采用了传统的古代红绿结合范式㊂散见于冷暖中的色彩表现手法,透露出另一种带有文学气质的绘画特征[2]㊂除了艺术家社团,其他所有的艺术家社团都是学术社团㊂与民间艺术家不同,这一群体通常更容易遇到和吸收新的艺术概念和表现形式㊂他们的艺术思维通常没有很多固定的范式,愿意尝试新的媒体和格㊃821㊃(陶瓷艺术)2021年05月*作者简介:江华彬(1985 ),本科;研究方向为古彩绘画㊂式㊂代表人物有:方复㊁饶小青㊁朱㊁李㊁戴㊂与传统的古代色彩相比,它们的古代色彩通常表现出创新精神,体现在媒体㊁风格㊁主题㊁技术等多种元素的组合上㊂本质上,他的艺术精神已经从传统的对模仿主义的追求演变为对古代色彩艺术语言的重构㊂例如,80年代初,仿古作品 凤凰牡丹 被运用到人们身上,将传统的古代色彩与三种不同文化特征的表达相结合:杨柳青㊁惠山泥塑和高密度剪纸㊂其形状和特征工具 芙蓉 , 花 被用作辅助装饰品,重点放在一个男孩抱着一条鱼的吉祥寓意上,而古老的色彩则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以及碧星的文化涵义㊂2当代古彩的美学特征分析2.1 符号化 的审美形态转变从古代色彩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来看,它遵循着由整体到局部㊁由融合到分散的艺术路线㊂古代色彩的发展正逐步向一种 象征性 的艺术形式转变,从原来的 场景描绘 到现代装饰图案和各种现代图案的重构㊂这种发展不仅与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也与时代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㊂符号创造性表达是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结合㊂它对原有的具体形象元素进行分离和剖析,提炼出零散的元素,提炼出艺术话语的成分,再将这些元素重新构建成艺术家所赋予的语法结构㊂不同 符号 的规则排列和组合可以通过重复㊁叠加㊁对称等方法来实现㊂人工制品的主体是传统古代颜色图案,颜色和组成的 符号 组合㊂无论是三层空间的布局还是人物,树枝,树叶,装饰品等,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㊂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艺术的主流趋势㊂换句话说,工艺,技术,造型,色彩和装饰已成为叙事的 语言 ,成为艺术家用来实现情感表达的辅助工具㊂2.2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多向度嬗变当代艺术最明显和最重要的特征是,觉醒的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反映了传统的民间传说和贵族文化,寻求建立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艺术思维空间, 顾才在 现代 中说㊂首先,他们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二是在现代开放的艺术语境中㊂它深受新艺术与创意学院的影响㊂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必然会对各种形式的手工艺品和表现形式进行重构和重建,他们的手工艺品的结构也必然会发生多维度㊁多层次的变化㊂此外,由于古代色彩的创造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因素的影响,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往往取决于当地文化的变化㊂艺术发展的地域文化背景也是推动古代色彩非特异性演变的重要因素㊂2.3艺术表现语言的重构总的来说,西方的艺术观念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当代仿古色彩艺术的创作㊂一是强调艺术个性,二是反思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㊂作为回应,艺术家们开始设计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㊂他开始摆脱传统的技法㊁技法㊁构图㊁版式㊁色彩和装饰等表现元素,并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具体需要自由选择艺术表现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㊂他们通过创作实践,整合和重构各种艺术 词汇 ,进而重构出新的个性化的艺术 词汇 ㊂正是这种现代艺术基因的突变,最终为古代色彩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局面㊂3结语当代艺术语境是中西艺术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变化㊂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艺术思想对个性的强调,使得现代老式绘画呈现出多维度㊁差异化的发展㊂其次,崇尚自由开放的艺术发展的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变了原本是地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古代色彩,这些变化在文化多元化中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㊂工作水平㊂而在 语言 转化的过程中,古老的色彩工艺被改造㊂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兴趣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㊂顾斋的主题不再以民间天堂为代表,而是进一步融合了艺术家对生活和文化的兴趣㊂最后,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觉醒和艺术意识使这一过程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㊂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色彩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发展,正是艺术家自觉的个性所引导的转变过程㊂参考文献[1]张博.浅谈陶瓷古彩与现代陶艺结合的创新性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9):42.[2]胡文斌.陶瓷新彩艺术的发展与艺术特征[J].全国性建材科技核心期刊 陶瓷,2020(10):146-147.㊃921㊃(陶瓷艺术)2021年05月。
新古彩的变革现状与审美形式探究
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彩绘有粉彩、珐琅彩、青花、新彩等,其中古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这些陶瓷彩绘之中。
古彩自康熙时期达到高峰,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
古彩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虽然深受传统古彩的影响,但是这种摹古的形式难以符合时代审美特征,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彩都陷入发展的瓶颈当中。
随着艺术家的不断努力,改革开放后期古彩成功实现变革,形成了与传统古彩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称之为新古彩。
新古彩虽然在陶瓷历史当中形成与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全新的审美形式,拓宽了古彩瓷画的发展空间,符合当代的审美情趣。
新古彩瓷画,自改革开放之后建立在传统古彩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古彩装饰形式。
作为陶瓷历史当中的新概念,其可以从“新”和“古”两个概念出发,“古”自然指的是古彩,新古彩不管如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古彩的基础之上,是具有历史特征以及装饰特征的。
而“新”则指的是新古彩突破传统古彩的桎梏,在装饰形式上以及文化内涵上都有所创新。
新古彩更是由传统形式走向现代形式的全新尝试。
总之,新古彩是符合传承与创新两个概念的。
新古彩的出现绝非偶然,其不仅符合古彩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更是受到陶瓷产业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
古彩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以其厚重的历史享誉海内外。
但是历史的包袱大大影响了其创新属性,从而导致其发展至康熙时期到达高峰后,长期维持着康熙时期古彩的装饰风格,这使得古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突破。
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其不随着时代而发展注定要被淘汰。
古彩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古彩装饰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艺术体系,顺应古彩自身的发展规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使得古彩重新焕发了生机。
新时代的陶瓷艺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是需要科技与人文相互结合的。
而人才的涌现保证了新古彩的发展,新的材料以及技术的运用,使得新古彩保证了其创新的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之后,全中国都实现快速发展阶段,陶瓷产业也进入到高速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传统陶瓷实现快速复兴。
古彩创新的契机
形 象 , 不 是 以 写 实 或 细 腻 的 明 暗 变 化 见 长 ,而 是 以 富 有
要意 义。清雍 正朝 ,由于 粉彩 的盛行 且成 为彩瓷 发展 的
主流 , “ 五 彩 ” 便 逐 渐 走 向 衰 退 ,这 一 时 期 的 “ 五彩 ”
色 彩在古 彩中是通 过水 料平填 的工艺技 法得 以呈现 的 ,在 以线 条塑造 的装 饰形 象上进行 古彩水 料 的罩填 ,
古 大 绿 就 是 古 大 绿 、 水 绿 就 是 水 绿 , 一 块 颜 色 中 没 有 不 同 色 彩 相 互 衔 接 而 生 成 的色 相 或 色 阶变 化 。
从 传统 古彩所 呈现 的艺术特 征 中,可以看 到其受 木
版 画 、 织 锦 、 国 画 、 建 筑 画 等 艺 术 类 型 的 影 响 , 尤 以 明
材 料和 工艺特 征 ,因此在 谈及粉 彩 的起源 问题时 ,就 有
粉 彩 是 在 古 彩 的 基 础 上 受 珐 琅 彩 工 艺 的 影 响 而 产 生 的 学 术 观 点 ,可 见 古 彩 在 景 德 镇 釉 上 彩 绘 艺 术 中 所 具 有 的 重
新的契机 ,古彩势必获得 “ 破茧”式的变化。
关键词 :古彩 ,工艺,创新 ,内容和形式
古 彩 的概 念
“ 古彩 ”明清两 代称作 “ 五彩 ” ,是 景德镇 三大 陶 瓷釉 上彩绘 装饰 之一 ,从明代洪 武朝 便开 始 了 “ 釉上 五 彩 ”的孕育 阶段 ,是景德 镇发展 历史 最长 的釉上 彩绘 品
有纯 粹景 德镇本 土地 域发展特 点 的釉上 装饰 。清康 熙朝 由于 釉上 黑料和 蓝彩 料 ( 古 翠 )的出现 而改 变了过去 由 青花 勾勒 线条 、 以青 花代替 蓝色 的工艺程 序 。由于 “ 矾 红 ”的制作 工艺 的繁 复 ,如今 古彩 中所使 用 的矾红 由新
浅析古彩艺术的发展
2012年第3期(总第139期)6月28日出版·双月刊《 》 ·18·古彩在陶瓷装饰中,属于釉上彩装饰。
古彩又名康熙五彩,起源于明代,成熟于康熙时期,其多种的纹样形式,丰富的创作题材,成熟的五彩装饰工艺,成就了五彩最辉煌灿烂的发展。
同样康熙五彩装饰风格也成为中华民族近代陶瓷色彩装饰的一个典范。
追根溯源,古彩以其特有的姿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传统民族气质和审美取向。
古彩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单线平涂”,即先用红黑两种油料勾线,干后再填色,所填颜色没有明暗渲染,只是平填。
古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的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 800-900度之间)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
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五彩之器,明乐制作始盛,是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研意巧,花样渐多。
大明五彩的产生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延伸,受传统中国画的影响最大。
从彩陶到汉代的彩绘瓷器,从宋代的红绿彩、磁州窑的铁锈花到元、明、清的青花、五彩等都受到文人风格的影响,由谢赫提出的书画六法,是中国画表现形式的精髓,而在陶瓷上运用毛笔彩绘纹样,一直是古代陶瓷艺人们的强烈愿望,而红、绿彩首开毛笔蘸料进行釉上彩绘的先河,把随类赋彩的形象思维第一次赋予了实践。
五彩瓷的出现,是古代陶瓷艺人有意识地把中国绘画搬上陶瓷器皿的主要想法。
五彩瓷在当时工艺条件的制约下,仍显示出对中国画装饰风格的直接追求,其巧思妙想,深含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意念,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般来说,五彩只有红、黄、绿、蓝、紫这五种颜色,用色虽不多,但是古代陶瓷艺人们却能巧妙地运用发色效果,尤其是红、绿两色的搭配,构成了对比强烈、鲜艳明快、古朴大方、协调统一的色彩特征。
大明五彩为完善古彩创造了必备的工艺基础和技术条件,五彩是先勾线作骨架以笔线传神言情共通的。
形式美在古彩的应用____
陶瓷美术论坛2012.12J I N G D E Z H E N’S C E R A M I C S34古往今来,古彩一直被人们所追捧的陶瓷装饰艺术,至今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陶瓷艺术品种。
古彩,以大红大绿、古色古香而著称。
故有“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 之称以及“一红顶万红”的美誉。
古彩它包含:“五彩”、“大明五彩”、“康熙彩”、“硬彩”等。
古彩诞生数百年来,为什么它一直受到收藏家们的追捧和收藏。
因为它是景德镇唯一的没有在外地落根的艺术瓷种。
而且清康熙皇帝都热衷于五彩艺术,由此推动了古彩的发展,故被称之“康熙彩”和“硬彩”。
如今古彩艺术,已是雅俗共享的民族艺术珍品。
“越有民族性,越具世界性”,这是个哲理,古彩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与它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联。
古彩取材广泛。
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鱼藻等图案都可作为描绘对象,内容反映较多的题材是:民间戏曲故事、古典文学情景、唐宋诗意的花鸟、山水风光、民间吉庆寓意、传说中的神话故事等。
由于古彩艺术的风格特点突出,艺术语言丰富,已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条刚劲、对比强烈、形象变化、构图平衡,是古彩艺术的四大形象特征,从古彩艺术风格中,细心品赏可以得出艺术形式上的绘画规律,这种规律是一种“形式美”。
形式美是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对某一种图文图像以抽象和概括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有规律的绘画技巧再加以创作,最终得出一种有规律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被称之为的“形式美法则”。
这种法则它主要包含: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如方复教曾俐荧授的《富贵大吉》其图案对称均衡,单纯齐一的原则在古彩图案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点、线、圈是其图案的基本表现手法,点与点组织紧密,线与线交织衔接,圈与圈连环对照。
线与圈相互衔接,线与点相互搭配,点与圈相互结合。
使画面均衡地彼此连续,自由活泼地向四方扩展,构成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古彩图案。
古彩图案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边角、地皮、斗方和地心。
清代釉上墨彩的起源及发展
代表作品:《乾隆 御制诗瓷板》、《 雍正御制诗瓷板》 等
影响:釉上墨彩对 后世瓷器装饰产生 了深远影响,成为 清代瓷器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
创新期
清代釉上墨彩的发展历程: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 创新特点:吸收了西洋绘画技法,注重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 代表作品:《雍正十二月令图》、《乾隆御制诗》等 影响:推动了清代釉上墨彩艺术的发展,成为清代瓷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期,釉上 墨彩的题材更加 丰富,包括人物、 山水、花鸟等, 技法也更加成熟。
发展期的代表作 品有《雍正十二 月令图》、《乾 隆御题诗》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 釉上墨彩的高超 技艺和艺术价值。
成熟期Βιβλιοθήκη 清代中期:釉上墨 彩开始流行,成为 瓷器装饰的主要方 式之一
清代晚期:釉上墨 彩技艺达到顶峰, 色彩丰富,图案精 美
色彩搭配: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色彩淡雅,具有水墨画的韵味
线条运用:线条流畅,富有动感,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美 画面层次: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搭配,营造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增加了画面 的立体感
文化内涵
清代釉上墨彩的 艺术风格:清新 雅致,富有诗意
色彩运用:以黑、 白、灰为主,色 彩淡雅,具有中 国传统水墨画的 韵味
初创期的代表作 品:《康熙五彩 花鸟图》、《雍 正粉彩山水图》 等
初创期的影响: 对后世釉上墨彩 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清 代瓷器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
发展期
清代釉上墨彩的 发展历程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初 创期、发展期和 成熟期。
发展期是清代釉 上墨彩发展的重 要阶段,这一时 期的作品数量和 质量都有了显著 提高。
绘画技法
笔法:运用中锋、侧锋、逆锋等笔法,表现线条的力度和质感
墨法:运用浓淡、干湿、深浅等墨法,表现画面的层次和空间感
中国传统古建筑彩画
目录一、彩画的起源 (1)二、彩画的发展历程 (1)三、唐代彩画 (2)1. 朱白彩画 (2)2. 关于“七朱八白” (3)3. 红绿彩画 (4)4. 五彩彩画 (6)四、宋式彩画 (8)五、清官式彩画 (10)1. 旋子彩画 (10)2. 和玺彩画 (13)3. 苏式彩画 (14)4. 清地方彩画 (14)一、彩画的起源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
建筑彩画与装饰的起源大致可归结于三个方面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关于功能的物质需要。
涂饰面层对木结构防腐防蛀的需要,而纹样则源于生产生活中编织、金工等活动。
第二个因素是关于意义的精神需求。
如作为巫术或宗教的图腾,权力的象征,以及后来更多的关于吉祥和趣味的追求。
第三个因素是纯粹的形式需求。
出于“秩序感”和“美感”的要求,纯粹的“艺术意志”的萌发。
二、彩画的发展历程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彩画的雏形,“纣为鹿台糟丘,,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
装饰纹样,夏朝就有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fu、ba”十二章纹样,并以五色绘制,以区分贵贱等级——“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
此时建筑装饰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建筑装饰类型,彩画、雕刻、绘画还杂糅不分,其中由于张挂织物和金属包镶所产生的装饰构图,在后来的装饰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后来彩画中出现的多种纺织类纹样等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秦汉时期已大规模应用,宫殿柱子上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西京赋》中描述长安建筑“彩饰纤缛,裹以藻绣,文以朱绿”。
出现了多种纹样,自然纹样,人物纹样,记事纹样,抽象纹样等。
色彩与绘制技法方面,主要是土红线条勾勒,并用青绿红黄等颜色简单凃染。
南北朝时期,此时广泛流行的彩画方式是墙面涂白,木面涂红的设色方法,“白壁丹楹”。
此时受佛教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建筑装饰图案,如莲花、忍冬、火焰、宝珠、万字、神佛等。
浅谈瓷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创新
1152024·第1期 总第209期瓷画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绘画语言,与各种材质的绘画有本质上的不同,它表达着创作者的精神内涵,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陶瓷艺术历史长河中,历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对瓷画的创作与创新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创作出很多佳作。
历经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首的艺术大咖以及“珠山八友”等陶瓷艺术家的探索实践,让陶瓷绘画进入一个“文人瓷画”的全新世界。
这类 “文人瓷画”作品,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通过作者对笔墨情趣的追求,尽显创作者的人品思想、才情学识,作品整体贯穿着一股浓浓的文人气息,开创了瓷画艺术的先河。
可以说,“文人瓷画”的全新出现,使单纯的陶瓷绘画、陶瓷装饰转变为瓷画艺术,实现了从陶瓷装饰到瓷画艺术的华丽转身。
从此,美仑美奂、精堪无比的瓷画艺术成为了“世界瓷都”皇冠上一颗璀灿无比的明珠。
瓷画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绘画语言,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注重作品的工艺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瓷画创作不能总围绕老的一套来做,传统的要认真地传承,技法上要努力创新。
瓷画有着与各种材质绘画本质上的不同,陶瓷材料完全可以模仿或复制并表现各画种的特色及风格,所以瓷画的表现手段极其丰富且多样,完全可以超越各大画种而自成体系,瓷画由于材质的特殊性与材料的丰富性而有别于其他艺术。
瓷是由水、土、火、气(气氛)、釉或料、色剂而形成,所以瓷画的形成是多样与复杂的,同时又有釉上、釉下、颜色釉、综合材料等。
对材料的选择与驾驭考验着艺术家的智慧、修养、境界及综合能力(所谓综合能力即艺术家的造型基础、艺术素养,及对各种材质的掌控与运用能力)。
因此瓷画是任何画种均难以可比的,尤其是材料的独特性,受科学与工艺的影响尤为突出,但因为此因素,瓷画常因工艺与材质的进步而与时俱进。
瓷画拥有与一般绘画的区别且具有的材质优势,并独具特色。
因此坚持瓷画材质的独特性价值,并以泥性各种可塑性可能与釉料在火的作用下的窑变效果,并以艺术观念、修养、文化认识及境界来驾驭瓷画,这些因素就充分彰显着瓷画艺术的核心价值。
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研究
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研究【摘要】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彩绘陶器,具有独特的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
本文从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其色彩特点以及蕴含的艺术和美学特征,分析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通过对唐三彩的色彩运用、造型技巧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其独特的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
这对今人在审美领域有重要的启示,也为未来对唐三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展望。
通过对唐三彩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进一步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丰富我们的艺术审美体验。
【关键词】唐三彩、色彩艺术、美学特征、历史背景、艺术特征、艺术史、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色彩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为今后的陶瓷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旨在深入探讨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的色彩运用和美学表现。
通过系统研究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征,分析其色彩特点和美学内涵,揭示唐三彩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希望通过对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的详细解读,加深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认识,为后人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也探讨唐三彩对当代艺术的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
未来,希望能够对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其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推动唐三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3 研究意义唐三彩作为中国古代陶器的一种,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研究唐三彩的色彩艺术特点与美学特征,对于探讨唐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其色彩特点和艺术特征的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中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状态。
釉上花鸟的创新与发展
釉上花鸟的创新与发展杨华平【摘要】釉上花鸟可以用“百花齐放,创新繁荣”八个字概括,釉上花鸟装饰有古彩、粉彩、新彩、金银彩、电光彩、墨彩、广彩和刻瓷等品种,本文从几种主要的陶瓷釉上花鸟装饰的工艺和艺术特点阐述其创新和发展趋势.【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年(卷),期】2012(046)012【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釉上花鸟;工艺;艺术特点;创新;发展趋势【作者】杨华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一、几种陶瓷釉上花鸟装饰的工艺和艺术特点古彩、粉彩、新彩、红绿彩、金银彩、电光彩、墨彩等都属于陶瓷釉上花鸟装饰。
釉上花鸟装饰有三种艺术风格:写实、写意、抽象。
釉上花鸟作品以工笔和意笔为主要表现形式,釉上新彩、粉彩、古彩瓷画,以工笔写实为主。
釉上彩工笔瓷画,看似容易操作,而实际上却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才能创作出精美的力作。
古彩、粉彩、新彩等都是釉上花鸟装饰的主角,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古彩也称硬彩,古彩讲究构图严谨、形象概括夸张、鲜明、强烈,欣赏者在看古彩花鸟作品时,不难发现其纹样色彩的鲜明性,装饰性。
在现代陶瓷中,许多陶瓷艺术家在工艺上大大创新,像蓝国华的《硕果》、戴荣华的《荷香》,他们的釉上花鸟都加有粉彩染料的艺术效果,使得古彩的表现形式丰富许多;粉彩是在古彩之后的创新,粉彩吸取了铜胎珐琅彩的用色,增加了不少不透明玻璃白的颜色,如桃红、广翠等颜色。
粉彩装饰以粉润、别雅、纤细、柔和、细腻为著称,现代陶瓷艺术中,无论是色调,还是工艺或是技法上,粉彩花鸟都有许多新的变化与发展。
新彩发展是时间并不长,其是在1946年后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古彩、粉彩不同的是,新彩的发色稳定,烧成范围较宽。
新彩在粉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众多颜料,新彩颜料并不厚重而且鲜艳明快。
新彩颜料种类本身就较多,如果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料相互调和,又可以形成新的颜色品种,新的颜色品种大多是平时难发现的颜色,在烧制成品后,其颜色就成整件瓷器作品的亮点,所以,在现今陶瓷釉上,釉上花鸟装饰就大大利用这种特色,其装饰形式除手工彩绘外,还可应用于刷花、喷花、贴花和瓷相的描绘。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再认识
研究结论的应用与实践
02
在保护和修复古代彩塑壁画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研究成果对拨金工艺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03
在现代装饰品的制作中,可以借鉴古代拨金工艺的技艺和风格,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历史底蕴的作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丰富艺术表现手法
03
拨金工艺的运用,为古代彩塑壁画提供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拨金工艺在艺术审美中的价值
开创先河
拨金工艺在古代彩塑壁画中的运用,为后世艺术发展开创了先河,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传承与发展
拨金工艺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传承下来,并在现代艺术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的技术内涵
材料选择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金、银、铜等金属,以及相应的合金材料。这些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其装饰效果。
材料特性
金属材料具有高贵、典雅的特性,使彩塑壁画更显华丽。同时,金属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好,可以有效地进行电流和热量的传递。
拨金工艺的材料选择与特性
技艺手法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的技艺手法主要包括涂刷、压印、刻划等。其中,涂刷是将金属粉末与粘合剂混合后涂刷在壁画上;压印则是将金属片通过压制的方式印在壁画上;刻划则是用金属工具在壁画上刻画出各种图案和纹理。
流程
拨金工艺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制备金属粉末和粘合剂;其次是涂刷或压印金属材料;然后进行烘烤或晒干;最后进行刻划或描绘等加工。
元明清彩塑壁画拨金工艺
主要技法
元明清彩塑壁画拨金工艺主要采用“贴金法”,即将金箔贴在器物或画面的表面,以达到装饰效果。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泥金法”,即用金粉调入胶水后涂抹在画面上,以达到装饰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吴国华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4期
摘要:古彩艺术发端于明代,它是一种具有强烈民间艺术特色的陶瓷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古彩借鉴了唐三彩及宋代红绿彩的技法,吸收了版画和国画线描的特点,综合形成了专属于古彩的艺术特色。
现代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当代古彩艺术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不论是装饰形式还是表现技法等都有了创新的一面,更加的充满装饰的意味。
关键词:古彩艺术;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74-01
一、古彩的概念
古彩又名五彩,是先用珠明料,矾红料勾线,然后将黄,蓝,绿,紫,红等带有玻璃材质的色料,按照图案纹样的需要施予陶瓷上,最后放入烤花炉中经800度左右的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釉上装饰的技法。
由于古彩层次较少,红绿分明,颜色鲜艳,对比强烈,因此又称为硬彩。
古彩线条刚进有力,形象夸张概括,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
二、传统五彩的发展过程
古彩从大明五彩,康熙古彩发展到了现代古彩,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变得成熟。
大明五彩由成化斗彩,嘉靖青花五彩和万历青花五彩组成。
成化斗彩用青花双勾轮廓线,放入高温1300度左右的窑中烧成,然后再将古彩的透明料平涂填入轮廓内,再放入低温的烤炉中烘烤,烧成之后的作品既有青花的清秀又有古彩的明艳,对比强烈。
万历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五彩艺术,采用色彩鲜艳的红,绿,黄等色,线条充满力度,运笔洒脱,构图较为繁满,色彩艳丽,青花只是作为一种蓝色的底色来使用,配合着色彩鲜艳的五彩装饰显得更加的清新明艳。
康熙年间,釉上使用的蓝彩出现了,这时候在万历和嘉靖年间用青花作为蓝色背景的时代过去了,凡是需要用作蓝色的部分,都可以使用釉上的蓝色替代,色彩依旧鲜亮明艳。
康熙年间的古彩艺术在前朝的基础之上,将原来的色料的工艺进行了改造,使烧成之后的色彩更加明亮,透明。
康熙古彩的创作题材非常的广,从人物,花鸟,山水,到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等等无所不有。
大明五彩的装饰图案多为图案性质的,各种形象以图案的性质平铺在要装饰的部位上,而康熙五彩则比较偏向绘画艺术,画面讲究疏密的布局,远近的虚实。
雍正年间由于粉彩的盛行,古彩艺术开始推出其在陶瓷釉上彩装饰的主要地位。
而这一时期的古彩作品多为一些小型的器物,画面小巧,花纹精美,颜色受粉彩的影响开始走向淡雅。
三、古彩艺术的特点
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美在大红大绿,妙在古色古香。
古彩就是这样一种艺术风格鲜明的陶瓷釉上彩装饰方法。
虽然色彩不多,但是却又冷暖,色相等的变化,呈色清澈,色彩明艳。
古彩中唯一的红是用矾发色的矾红,这种颜色可以按照要求彩出浓淡明暗的变化,没有烤之前的这种颜色比较暗哑,而烤过之后的色彩光亮,鲜艳,而且随着时间的变久,颜色会越来越亮。
古彩的构图有两种特点,一种是地皮开光,这是古彩艺术中最传统的一种构图方式,借鉴古代织锦和建筑等纹样,往往有方,园,菱形等式样,这样的构图适合各种器物,尤其是适合大件的器物。
这种构图多根据装饰的需要而设计,比如一件器物上可以同时开出四个膛子,可以用来表现四大美女,或是四季美景等等,使作品的装饰意味更浓。
还有一种是在一些比较大型的器物上,为了配合器物的形状,突出装饰的主体,往往在口沿,边角等处画上装饰图案,多以二方连续为主,还有云纹,芭蕉叶纹等。
通常都含有一些吉祥的寓意,与画面相互映衬,构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古彩艺术的线一般比较粗,这是相对于粉彩而言的,呈现出一种强劲有力的感觉,多使用国画十八描中的钉头鼠尾描法,中锋运笔,方中有圆,有粗有细,顿挫有力,挺拔流畅。
但是古彩的线没有浓淡与深浅的区分,只有线条长短,粗细,疏密的变化。
有圈,点,线三个元素,古彩中的点要求要点的圆,点的正,点的活,点的立,圆要画的匀,线条要规整,要有节奏感。
常利用点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
表现事物的浓淡的时候往往还会加上线条的使用,这样可以使事物更加的立体,装饰意味也更加的浓厚。
在古彩艺术中常会提到单线平涂这个词,单线平涂的艺术就是用朱明料或矾红勾线,然后罩上透明的水料,不用渲染明暗变化,只平涂颜色,烧成之后的透明料色彩均匀,清澈透明。
四、当代古彩艺术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种艺术开始复兴,古彩艺术也得到了复兴和发展的机会。
传统的古彩艺术作品多为满足一些大官贵族们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而当代的古彩艺术从这一点上来说有着很大的不同。
无论是从器物的造型还是装饰手法上都与以往不一样了。
一些陶瓷工艺美术家们,在进行古彩艺术创作的时候,既保留了传统古彩艺术的那种纯朴艳丽的风格特点,又有经过自己的创作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风格。
如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先生的古彩作品,在继承大明五彩和康熙古彩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传统古彩的装饰形式,通过单线平涂,鲜艳明丽的色彩将古彩的那种充满装饰意味的艺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创作的素材多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传统古彩艺术吸收了国画与版画中的线条,借鉴年画强烈的色彩对比形式,而当代古彩艺术不仅仅是从这些艺术门类中吸取精华,同时还将剪纸,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入到古彩的创作中去。
同时当代古彩还与其他陶瓷装饰手法相互结合,比如与雕塑,高温颜色釉,粉彩等的结合,大大丰富了当代古彩艺术的装饰形式。
在器型方面,出了传统古彩艺术中常用的花瓶,盘子等之外,更加增添了具有现代艺术审美风格的陶艺作品,使当代古彩艺术的造型更加的丰富多彩。
古彩,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陶瓷装饰艺术,需要我们更多热爱陶瓷艺术的人们关注,当代的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陶瓷装饰技法,结合当代的审美眼光,通过各种创作手法的运用,创造出更多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古彩艺术作品,为古彩得到创新和发展而努力。
作者单位:景德镇国华陶瓷艺术工作室
作者简介:吴国华(1982— ),江西省乐平市人,本科学历,景德镇国华陶瓷艺术工作室。
参考文献:
[1]刘乐君,宁刚.传统陶瓷古彩装饰[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宁刚,刘芳.康熙古彩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赵彩泉.古彩线描艺术之美探微[J].中国陶瓷,2010.
[4]程幸,王亚红.浅谈色彩在古彩装饰艺术中的应用[J].景德镇陶瓷,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