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资料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资料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资料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概念、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词义往往发生变化。例如:pen最早是指"羽毛",古人用羽毛当笔,这样的笔就称为pen。现在人们用钢笔写字,书写工具由羽毛发展到钢笔,但名没有变,还是pen。这样,pen一词的含义就演变了。同样,manuscript原来是指"手稿",现在只要是作者送到出版社去的原稿,不论是打字机打的还是计算机打的,都可以叫做manuscript。

又如:古人挖木为舟,称之为ship,今天人类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称宇宙飞船为spaceship, ship一词的意义也演变了。喝汽水用的吸管最初是用麦秸来充当的,因此称为straw(或drink-straw),现在的吸管多数是用纸或塑料制成的,虽然还是称作straw,但straw这个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演变。有趣的是,汉语里"麦管"这个词的命运也是一模一样的。人们对有些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了,但仍然用旧的名称来称呼这些事物。英语中atom这个借词的原义是"不可分裂的",因为希腊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裂的粒子,就称之为atom。现代科学早已发现了原子的奥妙,原子本身是一个小小的微观世界,还可分成更小的粒子,但人们还是沿用atom来称呼原子,那么atom一词的词义就不得不有所改变了。又如:penny(便士)原指一英镑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在1973年英国币制改革以后,一英镑等于100便士,penny 的意义当然随之发生了变化。度量衡单位的许多名称,如acre(英亩),foot

(英尺),yard(码),bushel(蒲式耳)等都有类似的经历;汉语的丈、尺、寸、斤、两等词的词义也经历了类似的演变。

专门术语和普通词汇之间经常交叉使用,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了演变。例如:salt(食盐)到了化学词汇中便成了一切盐类,即酸中的氢根被金属元素取代后所成的化合物。normal(法线,当量),appendix(盲肠),base (碱),finish(抛光),mole(克分子)等专科术语都来自普通词汇,这些词的词义都发生了变化。专门术语变成普通词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scene原来只是个戏剧用词,表示"布景",现在可以用来指各种"场面";aloof (避开,远离)原来是个航海术语,即把船头调到顶风的方向,这个词的原始意义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2.社会环境与词义变化

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往往会便词的意义发生变化。例如:abdication的原义是"退位",在英国,Abdication可以特指英王爱德华八世1936年为了与美国离婚女子沃利斯·信普森夫人结婚而正式放弃王位。Accession Day(登基日)的原义没有特指的意思,但是现在的英国指的是1952年2月6日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之日,每年庆祝这个日子的方式是在政府各部办公大楼上升起英国国旗。

现在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教科书里介绍美国的情况比较多,对英国的情况介绍得比较少,学生对英国的情况知道也比较少。例如:在英国看电视新闻的话,晚上九点看的是Nine O' Clock News,晚上十点钟看的是

News At Ten,这是两套新闻节目的名称。英国议会(parliament)分为上院(Upper House或称House of Lords)和下院(Lower House或称House of Commons),上院的议长是High Lord Chancellor,而下院的

议长是Speaker。这些词语本来不是什么语言方面的难题,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外国人学英语的时候,也成了需要特殊记忆的内容了。这一类内容只有在有关国家的国情词典中才能查到。

3.社会阶级与词义变化

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因素也造成了词义褒贬的演变。Villain原来是指"村民"(villager),但封建贵族的剥削阶级偏见地把"村民"和"坏人"混为一谈,竟然使villain的意义演变为"坏人"、"反面人物"。clown(小丑)的原义是"农民",在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颂》(Ode to the Nightingale)里还保留了这样的意思:

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was heard

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

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

(我在今晚听见的歌声

古代的君王乡民也听到过:

也许就是打动露丝悲哀的心房

那一首歌,那会儿她怀念故乡,

站在异国的麦田中泪滴千行。

--引自朱维基译的《济慈诗选》)

凡是涉及社会地位低下的人,villain、knave、churl之类的词都带上了贬义,连cowboy(牛仔)也带上了贬义的色彩,《简明牛津词典》给cowboy 下的一个定义是:

"an unscrupulous or reckless person in business, esp. an unqualified one"。凡是涉及社会地位高的人,哪怕跟自由人、绅士、贵族有关的词,例如free、gentle、noble都带上了褒义。

4.民族情绪与词义变化

民族之间的感情也会影响词义的褒贬。一些坏事前面往往加上其它民族的名称,仿佛坏事都是别人干的,英国人要干这些事都是外国人带坏的。例如:to take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源出十八世纪法国参加宴会的客人不向主人告辞而自行离去的习俗;Italian hand是"干涉干预、狡诈"的意思;Spanish athlete是"胡说八道的人"的意思;Irish bull表示"荒诞可笑的说法"等等。

在英语中最受歧视的恐怕是荷兰人了,英国和荷兰在十七世纪的时候经常打仗,使Dutch这个词在许多用法中都带上了贬义。例如:double Dutch(莫名其妙的话),to get one's Dutch up(发火),to go Dutch(各人付各人的钱),to talk Dutch(讲令人听不懂的话),in Dutch(处于困境),Dutch auction(现把价开得很高然后逐步减价的拍卖),Dutch bargain(饮酒时达成的交易),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Dutch uncle(严厉的批评者),Dutch widow(妓女),Dutch comfort (无济于事的安慰),Dutch treat(各自付费的聚餐),简直没有一件好事。连赌咒用语都离不开荷兰人:I'm a Dutchman if……(我要是……就不是人),……or I'm a Dutchman(……否则我就不是人)。"荷兰人"简直成了汉语"不是人"的代名词,看来英国人对荷兰人的偏见还不小呢。

民族偏见在谚语中也多有体现:

One Englishman can beat three Frenchmen.(一个英国人可以打

败三个法国人。)

The Italians are wise before the deed, the Germans in the deed, the French after the deed.(意大利人事前聪敏,德国人事中聪敏,法国人事后聪敏。)

An American will go to hell for a bag of coffee.(美国人为了一袋咖啡可以连命都不要。)

5.种族情绪与词义变化

六十年代以前在美国称黑人为"a Black"是带有侮辱意味的,是对黑人的侮蔑性称呼。但由于黑人的民族运动高举Black Power(黑人权力)的旗帜,提出了"Black is beautiful"的口号,Black English(黑人英语)、Black history(黑人的历史)、Black studies(黑人研究),

Black capitalism(黑人企业家拥有和管理的私人企业),

Black nationalism(黑人民族解放运动)等一连串的词语应运而生,用Black 指"黑人"带上了庄重的色彩。与此同时,原来感情色彩中性的Negro却蒙上了一层贬义。在正式的场合,又创造出Afro-Americans和African Americans 来称呼黑人,用Native Americans来称呼印第安人(Indians),用Mexican Americans来称呼墨西哥人(Mexicans)。

6.性别差异与词义变化

男人和女人说的不是不同的语言,他们说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差别主要在语音方面和词汇方面。总的说来,英语里这种差异是比较小的。

在英语的词汇中确实存在着语言的"性别歧视"(sexism),语言是歧视女性的。"人类"就用man来表示: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men are born equal. 英语中不少

以-man构成的复合词(例如chairman),明显是以男人为中心。近年来,许多人指出这类词至少表面上带有男人的偏见,越来越多地使用没有性别差异的词chair或chairperson。与此同时,draftsperson(起草人)、businessperson(商人)等一连串带-person的词也应运而生了。一些不带形态标记的词(unmarked words)往往指的是男性,而要表示女性的时候,只能另上加上标记。例如:

poet-poetess, hero-heroine, student-girl student, novelist-lad y novelist, doctor-woman doctor, president-female president,等等。

在西方社会里,男人要有"阳刚",女人要有"阴柔",对男女表示称赞时所用的词也不一样,男人是great、terrific、cool、neat,女人是adorable、charming、sweet、lovely。

几乎所有指称女性的词都受到了降格,可以用作"妓女"(prostitute)的委婉语,例如housewife, lady, girl, mistress, nun等等,连nurse, spinster, daughter, mother等词也有类似的用法。用于女性的骂人话hen, bitch, heifer, pussy, tomato等词语自然也经历了词义降格的过程。homely 本来的意思是"像家里一样的、善主家务的"(homelike),在英国英语里,

"You are the homeliest woman I have ever met"这样的句子是

对女主人的夸奖;但是在美国英语里,呆在家里的女人也许往往是缺乏姿色的,所以获得了"相貌平平的"的词义,词义显然是降格了。Spinster是由spin (纺织)派生而来的,一天到是在家里干纺织活、不出去交朋友的女孩岂不成了"老处女"(spinster)!

7.社会价值观与词义变化

社会的价值观对词义的影响,最有趣的例子就是为了语言禁忌(taboo)或者避免提起令人不快的事情,人们使用比较顺耳的词语来替代,这些所谓比较顺耳的词语就是委婉词语(euphemism)。委婉词语的出现,也使那些用作委婉词语的词语的意义发生了演变。例如:把车祸说成accident,其实accident原来的意思只不过是"意外的事、偶然的事"。这样,这个词的意义也就经历了降格的过程。在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宣传媒介

(mass media)得到普及的时代,广告商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往往把"最新的"跟"最好的"等同起来,所以就使state-of-the-art有了"最新型的"的意思,进而又有了"最优良的"的意思。Exposure(曝光)本来是给不好的事情暴曝光,但是在公众面前多露面毕竟能提高知名度,所以exposure原先的贬义也逐渐消失了,变成"露面"的意思,例如:

He had, in a few short days of intense exposure, become a folk hero.

有的委婉词语甚至已经失去理据,例如人们不再想起cemetery曾经是graveyard(墓地)的委婉用语,roost曾经是cock(公鸡)的委婉用语。但通用的委婉词语与一般的同义词不同。人们对于令人不愉快或习惯上认为不宜说出口的事情,不直接说出,而用比较好听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就是委婉词语。死亡、犯罪、战争、金钱、政治、种族、疾病、愚钝、排泄、性生活、神明、魔鬼、誓言、咒语等都有委婉词语,仅一个"死"的意思在英语里就有不下几十个委婉词语:

to be no more, to be deceased, to be gone, to pass awa y, to pass on, to lose one's life, to breathe one's las

t, to join the silent majority, to go the way of all f lesh, to 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s, to go west, to y ield up the ghost, to go to one's last reckoning, to go hence等等。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一剧中说凯撒被刺是被"put to silence",在《麦克白》(Macbeth)一剧中把死亡说成"surcease","taking-off"。"怀孕"(pregnant)可以说成big,

big with child, expectant, great, great with child, heavy, heavy with child, laden, in the family way, in an inte resting condition, being with child,而最流行的说法是expecting 或anticipating。"厕所"这个概念也有不少委婉词语,什么

rst room, lounge, john, convenience, comfort room, comfort station, powder room等等不胜枚举,想要上厕所也只能说

"May I use the rest room?"或者"May I wash my hands?"墙上

的招贴"Commit no nuisance!"的真正意思是"此处禁止小便!"

美国人特别喜欢用委婉词语,有些不受人欢迎的职业都被冠以"美名":收拾垃圾的工人(garbage collector)在美国成了sanitation engineer(卫生工程师)或者garbologist(垃圾专家),在英国成了

disposal operative; 花匠(gardener)变成了landscape architect(风景建筑师);佣人(servant)变成了domestic engineer(家务工程师),这类敬称中的"工程师"竟有2000多个!为女子理发的理发师(hairdresser)变成了beautician(美容师),工头(foreman)变成了plant superintendent (工厂负责人),修鞋匠(shoemaker)变成了shoe rebuilders(皮鞋修复师),办理丧事的人(undertaker)本来就是从funeral undertaker来的

委婉词语,又有人用mortician或funeral director来代替,使词语的语义得到扬升。

美国确实是个善于发明委婉语的国家,工厂裁员成? quot; down-sizing"(压缩规模),工人失业成了"layoff"(待业)。幸免被裁的工人们也人心惶惶,忙着寻找"second career"(第二职业)或者设法

"a dock-and-dodge game"(跳槽)以便得到"job security"(职业保障)。更有人在努力成为"knowledge workers"(知识工人)或者

"cross functionals"(多面手),以便能够"remain employable"(保持就业)。他们明白,美国的经济发展不会"水涨船高"

(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而使他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因为得益的只能是少数人:

"This tide (the rising tide) raises only the yachts."在他

们看来,收入分配只不过是"a zero-sum game"(总和为零的游戏),有人富起来就有人穷下去。不管怎么说,这可不是一个"quick-fix problem"(马上解决的问题),成千上万的美国工人还得"build up debt loads"(使台高筑),只有"tighten their belts"(勒紧裤腰带)才行!要想罢工(strike)可太刺激了,只能进行industrial action(工业行动!)在当代英语里,很多委婉词语跟社会生活有关,如在美国"穷人"不说成the poor people,而婉转地说成

the disadvantaged, the underprivileged, the low-income group 等,"失业的人"说成是for-gotten man,"涨价"(rise of prices)说成upward price readjustment,"贫民区"(slum)说成

culturally deprived environment,"流落街头的人"说成

urban camping,"挨饿"说成food insecure,"二手汽车"

(second-hand car)说成pre-owned car,"开除,解雇"(firing)说成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declaring staff redundant,"处理贱货的商店"说成budget shop或economy shop,"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人"说成medically indigent person,"分期付款"又说成deferred payment。难怪有幅漫画里写道: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 Then they told me I wasn' t poor, I was needy, I was deprived. Then they told me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 I was disadvantaged. I stil l don't have a dime. 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

有趣的是,"吐痰"(spit)成了expectorate,"大粪"(manure)成了plant food。美国人怕老,"老人"(old people)就成了

senior citizens, mature people, pensioner。在美国,对委婉词语的运用已经达到荒唐的程度,成为政府公文、广告和推销语言的典型特征。做广告时把汽车说成是a symphony of speed and style,旅馆里的免费早餐不是free breakfast,而是complimentary breakfast。至于中央情报局用terminate with extreme prejudice来代替"谋杀"(murder),真有点像解放前国民党特务以"密裁"代替"暗杀"一样!而把war(战争)说成conflict、把kill the enemy(消灭敌人)说成serve the target、把unprovoked bombing(轰炸)说成

limited duration protective reaction retaliatory strikes,无非是遁词(weasal words)而已。

委婉词语起源于人类文明的早期,当时的禁忌语是人们多数场合下不能说

或者不想说的话,例如人们不提已经故去的人名字、同神有关的词、同死亡有关的词等等,通过比喻、借代、折绕、曲解、双声、谐韵、缩略的逆拼等各种手法来表达。我们最容易碰到的是那些与人体的生育、排泄、性生活等自然功能有关的禁忌语,也就是所谓的"脏话"(dirty words)。鲁迅把"他妈的"说成是中国人的"国骂",而英国人的"国骂"是"damned"美国人的"国骂"是"Fuck you"或"Fucking",澳大利亚人爱用bloody,这个词成了他们的"

国骂"。这类禁忌语是我们在学习外语时需要知道但要避免使用的词语,同时也该知道代替这些国骂的委婉词语:

all-fired, blamed, blasted, blowed, confounded, darned, dash ed, cursed, cussed, danged, deuced, dinged, switched, swigg ered。

8.官样文章与词义变化

与委婉词语有关的是所谓"迂回说法"(circumlocution),其实就是罗里罗唆兜圈子说。例如:美国的学校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表现时,把"撒谎"(lie)说成

"show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fa ctual material"(在区分想象的材料和事实材料方面显得困难),把"偷窃"(steal)说成

"need help in learning to respect the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在学会尊重别人的财产权方面需要帮助),把"懒惰"(lazy)说成"need ample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work well"(使他努力学习需要大量监督)。这种"迂回说法"不值得效仿,其实只不过是那些"欺骗语"(doublespeak)而已。

有些含糊其词的时髦词(buzzwords或vogue words)是官僚主义的一个体现。美国的《新闻周刊》(Newsweek)报道过一位在美国政府公共卫和署工作过多年的老人,精心挑出30个这样的含糊词语,分成三栏加以排列,三栏中的词任何组合都可以组成一个套语,听上去神乎其神,内容却空洞无物,什么total digital concept(整体数学概念)、

optional policy flexibility(选择性政策灵活性),都是些废话。原来有实义的词语变得扩大到虚无的程度:

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

0 integrated management options

1 total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2 systematized monitored capability

3 parallel reciprocal mobility

4 functional digital programming

5 responsive logistical concept

6 optional transitional time-phase

7 synchronized incremental projection

8 compatible third-generation hardware

9 balanced policy contingency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词义演变原因 2

论词义演变原因 1015104-02 贾永俊 摘要:由于学校的传统训诂学到今天的词汇对汉字的研究探索薪火相传、代有新作。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思考,以及相关的本体语言系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共使用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思想的内涵,加强对中国的语义特征的调查,然后梳理了语境与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现代词汇学与传统训诂学的接轨作出努力。 关键词:词义变化原因历史古今异义 一、词义的变化 1、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古代和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研究词义变化的意义需要注意层次问题的时代。同样是中国古代,秦、汉、不同,六代唐、宋不同,有些词只看到和现代词汇的不同是不够的,也有在古代汉语中存在着的重要变化,比如: ①毙:在先秦指倒下。《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但简子受伤并没有死,因为战斗之后,他还向的人说:“吾伏韬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但到了汉代,,“毙”有了死去的意思。 ②朕:在古代从秦始皇开始被作为黄帝的自称,秦时,它是一种常见的词汇,人们也可以用。。屈原在《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到秦以后就不能这么用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称代词,秦以

前称为“我的”或“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专用名词。对于这种有重要时代差异的词,词典作出澄清是很必要的。 2、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所谓词义变化的地区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方言表现古代意义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在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古老的意义可能已经改变了,甚至消失,但仍存在方言中。例如古代“镬”“鼎”是锅的意思,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不存在了,但广州话称“锅”为“镬”,厦门话、福州话称里“锅”为“鼎”,这都是保留了古词语。 3、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词义的变化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但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一个突然的变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上面讲到的“毙”,先秦是“倒下”,汉代以后指“死去”。倒下不再起来了就是“死”。所以“死”这个意义是由“倒下”发展而来的。 二、古今词义的演变方式 词汇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意义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发生着重要变化。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语言具有继承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文字的演变。在我们现代词汇中,有这样一些词,它们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如“大”,“小”,“哭”,“笑”,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和稳固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有一些词汇,由于语言的继承,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张莉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历时的维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研 究语言的发展就是在梳理语言使用事实的历史。我们今 天所使用的词汇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对其研究可以 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到很多汉语 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比如词汇如何共存互补,又如何取而代之,词义之间如何互相渗透、怎样彼此消长,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词汇关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现在使用词是什么时候确立其正式属性及地位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对汉语词汇演变的考察中得到答案。 (一)名词 在汉语发展史上,发生过历史更替的名词为数不多,在三类实词中仅次于动词。名词的历史替换大多属于完全性替换,即新词和旧词的词汇意义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新旧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单纯,如“目-眼”、也有少数名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比较复杂,在某一历史时期指称对象并不完全一致。《说文》:“目,人眼。”《说文》:“眼,目也。”《说文解字注笺》:“眼,目中黑白也。……合黑白与匡谓之目。”二者的区别有三:其一,“目”字出现较“眼”字早一些 。甲骨文时期便出现了“目”字;东汉刘熙著《释名》:“眼,限也。”可见汉代已经有了“眼”字,先秦时期多用“目”,战国时期“眼”也非常少见,到两汉以后,用“眼”的才逐渐多起来。其二,“目”本义指眼睛;而“眼”,本来是指眼珠,后来引申为眼睛。其三,“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中代替了‘目’”[1],因此“眼”具有口语色彩;而“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秦代以前的典籍中有“眼”字的例子很少,据学者研究,共有五见。包括王力先生引《战国策》、《庄子》、《周易》中各一例和汪维辉先生补充的两例(分别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可见秦代以前,“眼”的运用并不常见,可引的例子甚少。但此时的“眼”与“目”词义是有分别的,“眼”在这段时期是它的本义,指眼珠,还没有引申为眼睛。除了上述典籍,战国时期的医籍中也有些用例可证:“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素问》卷12) 关于“眼”什么时候作“目”讲,学术界有过两种意见。其一是王力先生认为“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其二是方一新先生曾列举了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讲“目”[2]。显然后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上面曾论证过“眼”在先秦时代是作眼珠讲的,这种情况到西汉是还存在,例如《史记》中的用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吕后本纪》)但此时与“目”的界限已划得不是那么清了,例如:“五采曜眼,有时而偷;茂木丰草,有时而落。”(《谈丛》)到了东汉时期,“眼”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与“目”的分别业已消失,例如:“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论衡?命义》) 据一项学术调查表明:现存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家的所有译经共29部,“眼”和“目”的出现次数是247: 21,其中“眼目”连文四次[3]。东汉时期的佛经里有如此大量的“眼”出现且表目义,而且在同时期的高文典册里也有少数一些用例,可见此时“眼”的口语话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末年是“眼”从出现到词义转变直至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到了魏晋以后,“眼”的用例在文献中也日趋普遍,不胜枚举。在小说、民歌、诗文典册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或斩手足,或凿眼。”(《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南北朝的文人诗里,“眼”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目”。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但是在文言词汇系统中“目”始终与“眼”并存,“目”的动词义(用眼睛看/示意),也没有被“眼”取代。 唐代以后“眼”开始变为双音词“眼睛”(有时也单说“眼”),一直沿用至今。 (二)动词 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这是动词和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划分词义和用法,找出新词和旧词在义位上的对应关系。其次,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复杂性,它对 ? 7 2 ?

第三讲古今词义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二.古今词义差异显著的 ?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齐策》) 三、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要在了解“同”的基础上,去辨明其“异”。这类词数量多、难度大,同中有异,是学习的重点。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墨子·兼爱下》)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 四、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 1、词义扩大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韩非子·有度》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2、词义缩小

词义演变的分析

词义演变的分析 小姐”词义演变的简单分析 摘要:“小姐”作为对女性的一个常见的称呼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含义也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三个角度探究了“小姐”称呼语词义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词义变化;原因 一、“小姐”词义的历史演变 “小姐”一词从最初产生到现在,其含义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了解这一称呼语的发展轨迹有利用更好的讨论它变化的原因。 “小姐”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此时的“小姐”专指歌舞艺人(如南宋洪迈撰《夷坚志》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使女或宫女(如宋代钱惟演撰《玉堂逢辰录》记载:“掌茶酒宫人韩小姐”)、妓女(如苏武创作的《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等从事低贱侍奉职司的女性。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这时,“小姐”之称遂为大家闺秀所忌讳。关于贬义的指称,在明代的《警世通言》和清代《称谓录》等不少著作中都可以得到佐证。 “小姐”一词从低贱摇身变为尊贵,大约是在元、明代初期的时候,特指官僚缙绅豪门富家里还未出嫁的少女,如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楔子》里有云:“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此后,大凡侯门千金,大家闺秀,堂楼闺阁,富豪娇女之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可以统统敬称为“小姐”而不辱身份。 五四时期指代思想开放的青年知识女性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文化涌进中国。许多出国留学的人特别青睐“小姐”这一称呼语。此时受英语称呼语Miss的影响,“小姐”一词多用于指代思想开放、反封建的年轻知识女性。她们渴望接受新知识,实践先进的思想。这时的“小姐”是对年轻女性的尊称。 解放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因“左”的意识形态操纵,“小姐”与“少爷”一起,在大陆被涂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贬为对女性异己分子的贱称,成为好吃懒做的女剥削者的代名词。“资产阶级小姐”的说法,艳羡之中又带有轻蔑的成分。此时,“小姐”的褒义缩小到只用来尊称外国的年轻女性。 改革开放初期,“小姐”又恢复了解放前的“尊贵”身份,多用作服务员的代称,年轻女士亦称“小姐”,中性。在商务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这种称呼一度显得新鲜时尚而又文雅礼貌,被称为“小姐”者也无不觉得声声入耳,自我感觉不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更赋予了“小姐”特别的色彩,如果对“小姐”不加限定(如空中小姐、礼仪小姐等)或在特殊场合(如电视节目主持、明星颁奖晚会之类的艺术界)使用的话,“小姐”一词几乎是“妓女”的代名词。 二、“小姐”词义演变的简单分析 词义演变的原因常常是多个动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三个角度简单探究“小姐”的词义演变轨迹及原因。 (一)社会学角度 1、社会制度变革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摘要:词语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历经千百年后,则会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英语经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本文将讨论词义演变的诸多起源以及其主要方式。 关键字: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等 班级:07外国语学院教育3班 学号:072725030 姓名:黄滢 作为语言的载体,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词和词义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根据语言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词常常会被赋予一些新的含义,或发生一些意义上的变化。因此,词义的变化就是原有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的产生。由于有的事物之间在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那么命名该事物的词就可以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转指成为另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这是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产生的基础。 一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一位早期的语义学家把词义变化的原因归纳为三十一条。词义变化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 1.历史因素。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 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 义的变化。 2.社会因素。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给词赋予新的含义,原本是普通含义的词可能会变成专业术语,反之亦然。 3.语言因素。词义的变化常常是由于语言的发展而造成的,语言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规律而动的,如词的省略(ellipsis),使得原本需要几个词表达的含义转到一个词上,使词义发 生了变化。 4.心理因素。这点主要是通过委婉语,夸张语及讽刺语的使用而改变着某些词的含义。 如~S]OW learners或underachievers取代j-retarded children(弱智儿童),i0wer inco~ne brackets(穷人)取代了pOOl"people等,这些都是委婉语起作用的结果。 二词义演变的方式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杨景侠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2012英语成本杨景侠 20125504020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忠实地反应文化。而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失败很大部分不是来自语言,而是因为交际者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性没有完全的理解。了解词汇变化的现象十分必要,而更加重要的是要试图理解变化背后的机制。 影响词义演变的相关因素(Factors of change) 英语经古英语时期(450-115-)、中古英语时期(1150-1500)及现代英语时期(1500 up to the present)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所谓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内在结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现象也是英语咋表达运用上具有的丰富性、灵活性的重要原因。纵观语言文字发展的历程、社会原因和外来影响等;以及内部原因,即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等。导致词义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概括说来可以大致分为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及语言学因素(Linguistic factors)。 一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 (一)历史原因(Historical cause) 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义的变化。 (二)社会原因(Social cause)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演变的原因有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笔(写字画画的工具)、册(装订好的本子)、飞(原指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出现飞机以后,“飞”有了新义: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鲸”,《说文》解释为“海大鱼也。”后来人们认识深化了,知道鲸不是鱼。《现代汉语词典》:“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形状像鱼……俗称鲸鱼。” (三)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1、反义词词义相互影响 深――(颜色)浓――(感情)深厚交情~――深奥这些读物内容~浅――(颜色)淡――(感情)不深厚交情~――浅显这些读物内容~2、语义场中的词义相互影响 “吃”大概产生于唐代,不过当时液体的东西也可以吃。例如: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顾无事长想见。(杜甫诗)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同上) “喝”大概产生于明代,《西游记》里有用“喝”的例子: 众怪闻言大喜,即安排酒果接风,将椰酒满斟一石碗奉上,大圣喝了一口。(第五回)

在现代普通话里,由于“喝”分担了“吃”的一部分意义,“吃”的对象才限于固体食物。 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汉语中,词义的引申还往往伴随着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和汉字的形体的分化。由“张”派生出“帐”、“账”、“胀”、“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张”本义是“施弓弦”,就是开弓。类似的还有“空”平声和“空”去声,“传”平声和“传”去声,“好”上声和“好”去声。有一些还和“张”一样,在字形上作了区分,例如:知-智,旁-傍。英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sit(坐) –set(安放) ,give –gift ,long –length 。 一个词可以引申出新的意义,这是词义的增加。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反的现象: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可以吞并其他语素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世界”源出佛经,其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世界”的意义包括时间和空间。后来“世”的意义逐渐消失,“界”的意义代替了“世界”的意义,例如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private (soldier )(士兵),daily (paper )(日报)。“人民日报”译成英语,说成“the people’s daily”就可以了,后面不必加“paper”。

词义的变化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 化和演化。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 (1)社会生活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 义。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 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 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这个词 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 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 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 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 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 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 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 《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 是“动物之最灵者”。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 高等动物。显然是大大深化了。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 雷。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 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比如“土”《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 并不确切。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 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这个解释才指出了 “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再比如, “牛”,《说文》到《康熙字典》的解释都是“大牲也”。这实际上只是描述了它 的外貌特征;而现在的解释是:体大,头上有角,能耕田拉车的反刍类哺乳动 物。现在的词义从外貌特征到功用特征、再到生物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概 括,显然要深刻、精确得多。 2.扩大和缩小 首先,一些专有名词由特称变成了泛称,比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 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再比如“脸”,原来指脸颊,即眼睛下面的一小块 部分;现在的脸,古人称之为“面”。再比如“睡”,原来只指“打瞌睡”;现在的 睡.古人称之为“寝”,躺倒叫卧,睡着叫眠、寐。所以有“寝室”、*‘废寝忘食”、 “卧室“、“仰EL起坐“、“睡眠”、“不眠之夜”等说法。 即使近20年来,词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水分”,本来指物体 中所含的水,现在又可以指不真实、不必要的、加进去的成分。例如‘文章要 提炼水分,力求精练”。“这个统计里面有水分。”又比如,‘包装”,本来指用 纸、盒等把商品包起来,也指包裹商品的东西。而现在又可以指“企业、演员 的形象塑造”.可以指“人的装束打扮、企业的宣传”等。例如:”这位女歌星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资料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概念、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词义往往发生变化。例如:pen最早是指"羽毛",古人用羽毛当笔,这样的笔就称为pen。现在人们用钢笔写字,书写工具由羽毛发展到钢笔,但名没有变,还是pen。这样,pen一词的含义就演变了。同样,manuscript原来是指"手稿",现在只要是作者送到出版社去的原稿,不论是打字机打的还是计算机打的,都可以叫做manuscript。 又如:古人挖木为舟,称之为ship,今天人类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称宇宙飞船为spaceship, ship一词的意义也演变了。喝汽水用的吸管最初是用麦秸来充当的,因此称为straw(或drink-straw),现在的吸管多数是用纸或塑料制成的,虽然还是称作straw,但straw这个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演变。有趣的是,汉语里"麦管"这个词的命运也是一模一样的。人们对有些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了,但仍然用旧的名称来称呼这些事物。英语中atom这个借词的原义是"不可分裂的",因为希腊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裂的粒子,就称之为atom。现代科学早已发现了原子的奥妙,原子本身是一个小小的微观世界,还可分成更小的粒子,但人们还是沿用atom来称呼原子,那么atom一词的词义就不得不有所改变了。又如:penny(便士)原指一英镑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在1973年英国币制改革以后,一英镑等于100便士,penny 的意义当然随之发生了变化。度量衡单位的许多名称,如acre(英亩),foot

词义的演变情况

词义的演变情况,可从弄清词义演变的几个因素入手。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来说,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我国古代人〃坐〃的姿态和现在不同,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坐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是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学生了解了这点,就不会错误理解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的意思了。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对称的意义都是由这种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熟?穴食物?雪熟→植物成熟→熟习→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习→陌生;清(水清)→(声音)清脆→清高→语言学术语〃清〃,浊(水浑浊)→(声音)重浊→恶浊→语言学术语〃浊〃;冷?穴温度?雪→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四、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穴引申义?雪,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词义的引申,使词义得以增加或分化,从而产生多义词。如〃月〃字象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引申的途径大体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穴《礼记·月令》?雪,意思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意思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似的地方。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换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我国旧时称主持寺院的和尚为〃方丈〃,这是由于他住在一丈见方的屋子中的缘故。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些引申的途径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义,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把握词义演变后的三种情况,即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1、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的意义,如《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而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

“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92061237.html, “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探索 作者:曾石飞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2期 摘要:“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表示“东方”和“西方”。在现代汉语中,“东西”已演变成了一个词,具有两个基本义项: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东西”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探索成果,谈了“东西”一词由词组变为一个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及后起义项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东西词本义演变历程 “东西”是汉语常用词之一。“东西”最初作为词组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中作为词的基本意义是清楚明白的,但对它是怎样由最初的意义演变成现有的意义,学界存在颇多争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作为词组的“东西” 《说文解字注》:“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又《说文解字注》:“西,鸟在巢上也。象形。在西方而鸟西,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在这里,许慎将“东”解释为“动”,应该是指其读音而不是意义,其意义是以“日在木中”表示方位的“东”。字本义与词本义一致。“西”从字形来看,应该是“鸟在巢里栖息”的“栖”。但从词的角度来看,“西”的词本义应该是表示方位的“西”。因为语言先于文字产生,先有了表示方位的“西”这个词义,后来人们才造出“鸟在巢上栖息”这一字形 来表示“西”。为了区别词义又造出“栖”来表示“栖息”之“栖”。仍用“西”表示方位词“西”。这属于字本义与词本义不相一致的情况。“东西”作为词组,表示方位“东”与“西”这一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西植松柏。 二、“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 在词义发展过程中,“东西”由表示方位“东”与“西”两个具体方位发展为一个词。起初泛指方向、四方。如:

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

39 2006.2新东方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谈到词义演变的类型,基本上是“扩大、缩小、转移”三分法的一统天下。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语义学研究的深入,对词义演变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三分法仍在各种场合时有所闻,甚至被认为是词义演变的主要类型;另一方面,不断地有人对三分法的某些方面提出质疑,并推出各种各样新的分类。这些新的类型说,尽管观点不同,划类结果不一,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试图对三分法类型的概念进行修正;二是在修正后的三分类型的基础上增补新的类型。 笔者在国内近来一些论著中所接触到的关于词义演变的类型,综合起来,除了扩大、缩小、转移以外,至少有转类、深化、实化、虚化、强化、弱化、反化、扬升、贬降、轻化、重化、丰化、新生、消退、死亡、义项增加、义项减少等,还不包括属于其它非逻辑学模式的提法(如引申、联想、比喻等)。面对这些不同的看法和这么繁杂的术语,人们不免感到有点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稍作分析,不难发现上述种种提法中,有的界定不严,发生混淆;有的层次不一,或交叉重叠。本文拟从语义场的观点就一些相关问题做一考察。 一、“扩大”、“缩小”不是义项的增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谈论扩大、缩小时,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早期认为是指概念的外延扩大和缩小,即词义指称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后来嫌这种看法不够精确,有人提出扩大、缩小就是义项的增多或减少,或者说 是“多义词义场位数的丰化”或“简化”。 ①如果我们从词义扩大后新义和旧义对比的情况来看,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例如“肉”原指“鸟兽之肉”(《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现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的肉。又如“手”,原指“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现增加一义为“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新旧两义不同义位,似乎可以说是义位(或义项)增多了。但稍作分析,我们发现两例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别:“手”例中,新旧两义并存,可以说是多义词里义项的增多;而“肉”例中,新义产生后,旧义已不复存在,一加一减,义位数并无变化,谈不上增多。 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 梁 鲜 符其武 HUMANITIES SQUARE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的原因 引言: 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语言系统也一样。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单位,和其他语言单位一样,随着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而发展变化,客观世界运动发展变化的特性决定了语言系统的变化(特别是词义变化)的必然性。语言系统在与周围其他各种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语言从未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封闭状态,而是处在变化之中。分析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以加强对词汇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语言的变化发展,正确熟练地使用语言。 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社会的发展是影响到词义演变的最主要因素。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从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要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比如“钟”原来是指“一种中空而敲击发声的响器”,用铜或铁制造成的,后来出现了计时的器具,也用它来表示,“钟”的意义发生了改变。“飞”,原来是指“鸟类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出现了飞机、飞船以后,产生了新的意义:“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革命”原指“更改天命”,古人认为王者受天命而立,王者易姓就叫革命,如“汤武革命”,现在“革命”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新制度,转义为“根本革命”。上面例子充分说明了社会历史变化给词义带来的深刻变化。

2、心理原因。主要由于心理上的联想,使词义发生变化。语言是一种系统性的事物,它深深受使用它的群体的影响。无论是语言、语法、还是语义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例如汉语“尖锐的声音”,从触觉到听觉的联想。英语sweet sound (甜蜜的声音),从味觉到听觉的联想。又比如“羊”古代认为是六畜中最具美味的佳肴,这种风俗习惯也在文字和字义上有所反应,出现了一批从“羊”得声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它们大多有“美好”、“善良”、等义,如“祥”,从“羊”得声训为“善”。“善”从“羊”会意,训为“吉”。古人既把羊看成是吉祥、美好的东西,它的词义经过抽象和引申,不少美好善良的品德和事物都可以用“羊”来形容。比如《诗经·召南·羔羊》这首诗,比喻“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 3、语言内部原因。词义间的相互制约,是词义发生演变的另一原因。同时词义的发展演变也有着自己的内部规律,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交际中,人们对词义的选择性注意。某个词在某一种语言环境中不断地连续使用,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会把一个较为广义的词的词义限制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上。例如汉语“汤”原指“开水”,如“赴汤蹈火”,后来出现了“开水”等词,“汤”一般只指“食物的汁”。英语中tide 一词原有“时间、时节、小时、潮汐”等义,后来出现了time(时间)、season(时节)、hour(小时)等词,tide词义缩小,保留“潮汐”意义。在古代汉语中,“臭”字兼有“香”和“臭”两个意思。《易·系辞上》:“其臭如兰。”这里的“臭”就是“香”的含义。即“臭”字的词义变化应为“臭是气之别名,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但在语言交际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