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微污染水源是指水体中含有微量有害物质而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威胁的水源。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微污染水源的问题日益突出。
微污染水源所含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复杂,使得其处理变得更加困难。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是对微污染水源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自来水处理厂在处理微污染水源时面临着种种挑战,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对微污染水源的处理要求。
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当务之急。
当前,众多学者和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加高效、安全、经济的处理方案,以解决当下的水污染问题。
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微污染水源是指水中微量有机物、无机物或微生物等微量污染物的水源。
随着人类工业和生活活动的不断发展,微污染水源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研究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净化水质,提高饮用水的质量,减少水源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研究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还可以为城市供水系统、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质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范围,总结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评估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经济性。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促进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
谢谢观看
传统工艺:
1、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该工艺是一种常用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可以 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有机物和部分重金属离子。其主要缺点是 处理效果有限,尤其是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佳。
2、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具有很高的吸附性能,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余氯和异味等。但其吸附容量有限,且需要定期再生。
4、安全保障:应加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已 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众多水污染源中,微污染水源水是最为普遍和严重 的一种。微污染水源水主要指受到有机物、氨氮、重金属、藻类等污染源影响的 水体,其水质状况不能满足饮用水安全标准。因此,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技 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三、结论
微污染水处理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有效地解决微污染 水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或组合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 和创新,不断提高微污染水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更 大的贡献。
2、工艺改进:应对现有处理工艺进行改进,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成本和减 少二次污染。例如,在活性炭吸附工艺中,可以研发新型活性炭材料,提高吸附 容量和吸附速率;在膜分离技术中,可以研究新型膜材料和膜组件,提高膜过滤 效果和降低成本。
3、成本降低:应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等方式,降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 技术的成本。例如,可以利用新能源和自动化技术改进水处理设备,提高设备效 率和降低运行成本;可以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减少处理环节和物料消耗等。
微污染水源水是指水中含有少量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质的 水源。这些污染物质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微滤和超滤膜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处理微污染水源 水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前沿
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前沿在当今世界上,水资源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水污染则是污染防治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技术是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1.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污染处理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作用来去除水污染物,具有成本低、运行稳定等优点。
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吸附、生物膜反应器、生物降解等方法。
其中,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生物技术,其优点在于可以同时去除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且处理效果较好。
2. 化学技术化学技术是水污染治理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常用的化学技术包括沉淀法、氧化还原法、聚合物凝聚法等。
例如,氧化还原法可以通过向废水中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来去除有机物及铁、锰等重金属离子污染物,其处理效果较好。
但同时,化学技术在处理废水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废水,因此需要进行后续处理。
3. 物理技术物理技术是水污染治理技术的一种方法,它利用物理原理来分离、去除污染物。
常用的物理技术包括过滤、沉淀、重力分离等。
例如,过滤技术可以通过对废水进行不同孔径的过滤,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微粒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前沿虽然目前水污染治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和生活对水质的要求,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提升。
以下为近年来水污染治理技术的一些前沿领域:1. 微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污染处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用水量少、成本低等优点。
近年来,在微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高级氧化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可将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的有机物,从而有效提高了水质的净化效果。
2.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处理各类污染物的吸附材料——纳米吸附剂。
水质治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水质治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活动的广泛开展,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健康,水质治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对水质治理技术的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水质治理技术的现状(一)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是水质治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过滤、沉淀、吸附等。
过滤技术通过使用不同孔径的滤料,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和胶体等杂质。
沉淀法则利用重力作用,使水中的颗粒物自然沉降到底部,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吸附技术则是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的多孔结构,吸附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二)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在水质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化学处理方法有混凝、氧化还原、中和等。
混凝是通过加入混凝剂(如铝盐、铁盐),使水中的微小颗粒凝聚成较大的絮体,便于后续的沉淀或过滤去除。
氧化还原技术用于处理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中和法主要用于调节水的酸碱度,使其达到适宜的范围。
(三)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培养和维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使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
生物膜法则是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微生物附着在膜上生长和代谢,从而净化水质。
此外,还有厌氧生物处理技术,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四)膜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高效水质净化技术。
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膜处理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等优点,但膜的成本较高,且容易受到污染和堵塞。
二、水质治理技术面临的挑战(一)复合污染的处理难度大当前的水质污染往往呈现出多种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特征,如有机物、重金属、氮磷等同时存在。
水污染治理技术及市场前景分析
水污染治理技术及市场前景分析水是生命之源,但如今水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
水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及其市场前景备受关注。
一、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水污染治理技术已有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物理处理技术,如沉淀、过滤和吸附等,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悬浊物和微生物。
其次是化学处理技术,如氧化、还原和中和等,能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此外,生物处理技术也十分重要,如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能有效分解水中的有机物。
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水污染治理技术正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在物理处理技术方面,高级颗粒过滤技术和膜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能更好地去除微小颗粒和可溶性有机物。
在化学处理技术方面,纳米材料的广泛研究和应用也带来了新的突破,如纳米铁、纳米银和纳米钛等能更高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
同时,基于基因工程的生物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使用转基因菌株去除有害物质等。
三、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市场前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水污染治理的重视,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水污染治理技术市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平稳增长。
其中,市场需求最大的是污水处理市场和饮用水净化市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饮用水安全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饮用水净化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四、水污染治理技术面临的挑战虽然水污染治理技术在发展和市场前景方面表现出众,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成本的问题。
部分高级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较高,使得落地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其次是技术应用的可行性问题。
不同地区的水污染状况各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技术,并解决技术转化和推广的问题。
五、水污染治理技术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水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趋势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因为水资源的日益减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的处理和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本文将就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趋势展开讨论。
一、水处理技术的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水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物理法处理:物理法处理主要是利用过滤、沉淀、蒸发等方式来处理水质。
此法处理流程简单,成本低,但能去除的污染物种类少,对一些有机物处理效果不佳。
2.化学法处理:化学法处理主要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来处理水质。
此法能去除的污染物种类多,净化效果好,但存在药品残留的风险,且成本较高。
3.生物法处理: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来分解、吸收污染物,使水质得到净化的一种方法。
生物法处理具有成本低、净化效果好、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处理工艺之一。
二、水处理技术的趋势1.能源化、资源化、智能化是未来水处理技术的趋势。
随着环保产业的崛起和技术的不断升级,未来水处理技术将逐渐向着能源化、资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以能源化为例,光化学、超声波和电田等能源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国家能源局还发布了“水能源互补”计划,探索利用水资源开发水电等新能源,为水处理技术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
2.联合处理成为水处理技术的新趋势。
联合处理即是将不同的工艺组合在一起进行处理,以达到更为高效的净化水质的效果。
利用联合处理可以使水处理工艺更加细分,使各种污染物得到针对性处理,提高净化水质的效率。
3.原位处理成为水处理技术的新热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采用原位处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水处理技术。
原位处理即是直接在水源地对水进行净化,减少水的输送和处理成本。
在原位处理研究中,光催化技术、植物治理技术以及生物膜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关注,为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总的来说,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趋势呈现出多个方向,每一种技术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微污染水源的治理成为当前水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对于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进行探讨。
一、微污染水源的特点微污染水源是指含有微量有机物、微生物、重金属离子等的水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物浓度低:微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浓度通常在微克/升至毫克/升的量级,相对于常规污染水源来说浓度较低。
2. 污染物种类繁多:微污染水源中包含有机物、微生物、重金属离子等多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种类繁多,对水质的影响较为复杂。
3. 污染物难以去除:由于微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浓度低、种类繁多,使得污染物的去除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传统的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微污染物。
二、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针对微污染水源的特点,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1.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紫外光等)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与有机物及微生物进行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去除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适用于微污染水源的处理。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微孔、超滤、反渗透等膜技术对水中的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进行有效分离和去除的技术。
膜分离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去除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微污染水源的处理。
4. 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分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生物降解技术具有能源消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微污染水源的处理。
以上水处理技术是当前主流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通过适当的技术组合可以有效去除微污染水源中的各类污染物,提高水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程中,需要根据水源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以达到经济、高效、可靠的处理效果。
微污染水源
• 五、新型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 • 新型工艺的出现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 方面提供了可选择的新技术,也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革新 和发展。虽然新型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和特点,但是由于新型技术应用的不成熟 性或者缺乏经济性,其推广和应用需要一 定的阶段和过程。
• (一)膜 - 生物膜 - 反应器技术 • 美国 Rittmann 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发了 以氢气为基质的新型膜-生物膜 -反应器技术 (Membrane biofilm reactor,MBFR), 该技术能够实现对地/地下水源中存在的硝 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高氯酸盐、砷 酸盐、双溴氯丙烷(DBCP)、重金属 Cr(VI)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该技术已从 实验室小试、中试走向了实际工程应用。
• 3、臭氧-活性炭联用深度处理技术 • 臭氧-活性炭联用深度处理技术是利用臭氧 的氧化能力和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去降解长 链、大分子的难降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 较小且可降解的有机物。该技术采取先臭 氧氧化后活性炭吸附,在活性炭吸附中又 继续氧化的方法,使活性炭充分发挥吸附 作用。
• 在炭层中投加臭氧,可使水中的大分子转 化为小分子,改变其分子结构形态,提供 了有机物进入较小孔隙的可能性,使大孔 内与炭表面的有机物得到氧化分解,使活 性炭可以充分吸附未被氧化的有机物,从 而达到水质深度净化的目的。但此技术也 有其局限性,臭氧在破坏一些有机物结构 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带污染性质的中间 产物。
• 四、超声波降解技术 • 超声波降解技术是指利用超声波激发水分子产生 氢氧自由基 OH 和 OOH,OH又可与水分子生成 H2O2,这3种成分再与水中有机物发生热解反应 和氧化反应,从而达到降解有机物的目的的方法。 该技术具有简便、高效、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能 将水体中的有害有机物转变为CO2、H2O、无机 离子或转变为比原来有机物毒性小的产物,但此 技术刚刚起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水污染治理技术现状及创新
水污染治理技术现状及创新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
水污染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水污染,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水污染治理技术。
一、水污染技术现状1. 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
物理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过滤、沉淀和吸附等方式来去除水中的物质;化学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添加介质和化学药品的方式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和转化水中的有机物。
传统的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去除一些污染物,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同时处理效果有限,很难彻底去除水中的各类污染物,特别是难以去除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微型污染物。
2. 新型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新型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生物膜技术和膜分离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采用光化学或电化学方式等,通过产生高度活性的自由基氧化污染物,从而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技术。
它可以高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处理效果显著,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生物膜技术是一种使用微生物来去除污染物的技术,其优点是处理效果非常好,可以处理多种污染物。
同时,生物膜技术还可以降低处理成本,但需要高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设备。
膜分离技术是指使用膜来分离水中污染物的技术。
膜分离技术可以高效地去除水中的各类污染物,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可以广泛应用。
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1. 化学解析技术随着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因此,化学解析技术的出现就成为了新型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之一。
通过化学解析技术,可以去除水中的毒性物质、有害金属和有机物等,以保障人类用水安全。
2. 新型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是指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空穴对,使有害有机物和微生物得到氧化分解,并生成无害的CO2和H2O等物质。
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人们对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也使得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水处理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难点和未知之痛。
本文将从各方面对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探讨。
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一种古老的水处理技术,其使用与之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进。
传统的物理方法包括一些简单的过滤方法,如沉淀、搅拌、过滤、吸附等。
这些方法虽然已经开始落伍,但是它们的基本原理对于现代的水处理技术至关重要。
现代物理方法的改进包括微膜过滤、闪蒸蒸馏、反渗透和气体扩散等方法,这些方法更加高效,能够去除污染物并使水变得更加透明。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另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
化学方法使用一系列将水净化的化学药剂。
例如,石灰(氢氧化钙)可以中和水中的有机和无机酸。
除了中和以外,化学处理也包括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的物质,如砷和氰化物等有害物质。
而在现代化学处理方法中,活性炭和氧化剂是最常用的。
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水处理技术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
生物处理方法依靠于一些特殊的微生物来将化学污染物合成为更为简单的化合物。
生物水处理技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好氧处理,另一种是厌氧处理。
在好氧处理中,微生物氧化化学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在厌氧处理中,微生物在没有氧气的状态下转化化学污染物,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
二、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我们正在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来解决水污染问题,但是未来的水处理技术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改进,并且需要解决一些基本难点,例如:1.可持续性虽然很多水处理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很多水处理技术还需要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不同水域需要使用不同的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未来必须更加注重可持续性的原因,因为环境需要不断地被保护。
2.高效性现代科技发展的很快,各行各业都在寻找更加节省资源和节省时间的方法。
我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
我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微污染水源水是指受到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污染,其中部分项目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规定标准的饮用水源水。
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源水质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主要是有机污染,并由此引发水源藻类污染和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风险〔1, 2〕。
现有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已不能有效保证水厂对出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
经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微污染水源水饮用水处理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
笔者综述了我国具有较好实际应用价值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指导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
1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技术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技术借助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在常规净水工艺之前增加生物处理单元,对微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去除,以减轻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负荷,改善出水水质〔3〕。
相对于污水而言,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一般都很低,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绝大多数属于好氧贫养型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强、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也较大,具有生命周期长、繁殖缓慢的特征。
生物膜法因微生物附着在载体填料上,相对而言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适合于生命周期长的微生物生存和繁殖,因而绝大多数生物预处理都采用生物膜的形式。
目前采用生物膜法的生物预处理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生物塔滤、生物转盘等以及从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一些方法,其中以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研究及应用最为深入和广泛。
杨旭等〔4〕研究了潜流式人工湿地对黄河微污染水的处理效果,NH3-N、NO3--N、NO2--N 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35%~40%,TN 的平均去除率为25%~35%。
于方田等〔5〕用复合滤床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黄河微污染水,在水力负荷为1.5 m3/(m2·h)、气水比为(0.5~0.8)∶1,复合滤床曝气生物滤池对CODMn、NH3-N、浊度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5%、90%、97%、58%。
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水污染是一种全球性问题,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减少和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加剧。
在中国,水污染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的河流和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不仅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威胁,也影响了国家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水污染治理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目前,我国水污染治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水污染重点区域,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手段,如一体化污水处理、膜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这些技术不仅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而且对于稳定处理污水、提高水质、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生物技术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它可以通过调节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从而有效地分解有机物、降解污染物等。
此外,一体化污水处理还可以减少渗漏,减少二次污染的发生。
这些持续地推动着水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展望虽然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诸如,在污染物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难题,如微量有害物质去除等。
另外,技术和工艺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因此,未来的水污染治理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科研投入。
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智慧,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增强设备的稳定性等。
此外,应该注重加强污染源监管,有效地控制产污过程、预防污染的发生。
这样,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就越来越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满意而有效的治理体系。
总的来说,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和展望都取决于技术研发和社会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治理技术更加完善,相信未来一定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水资源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探讨相关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1. 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在水资源污染治理中,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已逐渐被绿色环保技术所代替。
例如,生物处理技术、植物净化技术、湿地修复技术等,通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降解污染物质,提高水体净化效果。
2.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随着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微生物技术在水资源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包括微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可以高效降解有机废水和重金属污染物。
3. 智能监测与管理技术的发展:通过智能监测与管理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情况、预测水资源污染风险、优化运营策略。
包括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可以提高污染源追踪和警报预警能力,提高治理效率。
4. 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水资源污染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综合治理技术包括源头控制、中间处理和末端处理等环节,通过整合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果,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二、水资源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1. 污染源复杂多样:水资源污染的源头众多,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
针对不同污染源的治理需要不同技术手段,因此如何全面治理不同类型的污染源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2. 治理成本高昂:水资源污染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治理工作更为困难,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治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3. 旧设施更新与技术创新:许多地区的水污染治理设施已经老化,存在运行不畅和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
同时,随着科技进步,新型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不断涌现,如何更新设施、采用新技术也是一项挑战。
三、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应对策略1. 强化政策法规: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的立法、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推动企业落实污染治理责任。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分析
环境治理与发展区域治理一、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1现有技术的研究进展现阶段,我国的现有微污染水处理技术在深度处理技术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臭氧氧化处理技术。
利用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资源中的卤代甲烷前提物、溶解性的有机物以及土霉味的物质,对微污染水源的微生物进行杀毒,进而提升水质。
该技术主要是臭氧消解能力与活性炭吸附能力的结合。
其次是膜过滤深度处理技术。
该技术可以高效地去除水中色度、异味以及细菌,对之前消毒所残留的副产品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该技术主要包括超滤、微滤、纳滤以及反渗透等四方面处理技术,它能够使微污染的水源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是一种适用性极广的有效的处理技术。
最后是光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常是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以及半导体光催化剂,来进行有毒物质的转化[1]。
2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现阶段,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在新型处理技术方面也有个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美国研发的膜-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技术。
这种技术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的化学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技术。
目前,该技术已经突破了试验阶段,逐渐开始了实际的应用。
而且,此项技术的成果显著,还为研究人员其他污染物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是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结合膜与生物反应器,以膜分离方式代替传统的固液分离装置,从而实现微污染水源水中微生物的拦截,实现水生物分离,极大地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和膜-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技术一样,这项技术在实际的水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后是其他微污染水源处理技术。
二、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对策分析1强化传统工艺强化传统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效率。
首先,要进行混凝技术的强化,提高该技术的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混凝技术的强化可以通过提高混凝剂投加量、投射絮凝剂、投加新型药剂、改善絮凝条件等方式进行,其中,助凝剂以及药剂的措施是进行混凝技术强化的关键措施。
拓展——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水源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水源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三、微污染水源中的水处理技术
(4 )生物预处理技术 生物预处理技术在如今的应用当中逐步扩展,一般可总结为以下几类:第一,塔式生物滤池。这种技术 的鲜明优势就是产水量和负荷高,占用的面积相对较小,能够适应水质突变的情况。但该技术的投资成本高, 对动力消耗有着很高的要求,也在运行管理当中存在不少不便之处。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该技术又叫浸 没式生物膜技术,介于生物滤池与活性污泥之间,处理耗时短,水量多,且有着很高的容积负荷,可以得到良 好的水质。但该方法在使用过程当中水流较慢,布水布气不够均匀稳定。第三,生物转盘反应器。这是一种广 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环节的技术方法,在污染相对严重的微污染水源处理当中也有应用,但在使用环节存在操作 管理困难的缺陷,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水源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二、微污染水源概述
3 微污染水源的主要来源 微污染水源当中的污染来源有很多,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的话,可以归纳成 3 方面:①在发展农业的过程 中,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会使用很多的化肥农药,而且存在着过量使用的情况。在畜禽养殖环节,畜禽的 尿液、粪便等也会引发微污染。②人类日常生活活动当中会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与废水,这也是微污染水源当 中污染物的一个来源。③工业生产当中涉及的工艺技术非常复杂,选用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其中包含着诸多毒 害物质,一旦出现不达标排放的情况就会造成污染。
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水源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三、微污染水源中的水处理技术
1 、预处理技术 (1) 水库存贮技术 所谓预处理技术就是在运用传统工艺进行处理之前,合理选用化学、物理、生物等多样化的处理方案, 去除掉水中污染物,为接下来的传统处理工艺运转打下基础。预处理工作的重点是减轻深度与常规处理负担, 充分发挥水处理技术的综合作用,确保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有效性,为饮水安全创造良好条件。水库存贮技术就 是一种预处理技术,不仅能够让微污染水源当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减少浑浊度,还可以依托部分微生物的降 解功能得到去除。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预处理技术有着对应的适应范围,那就是水量相对较大的水源处理工程, 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应该连续运行,所以会花费相对较大的基础建设费,同时在使用环节还会出现藻类滋生的 情况,所以虽然有所应用,也在逐步被淘汰。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1. 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微污染水源水的问题已成为制约饮用水安全的关键因素。
微污染水源水指的是受到轻度污染,但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水源,如含有微量有机物、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地表水、地下水等。
研究和发展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对于保障我国饮用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文章将介绍微污染水源水的特点及其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将重点分析当前国内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各类处理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文章还将探讨新兴技术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如高级氧化技术、纳米技术、生物膜技术等。
本文还将对未来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1 微污染水源的定义与特征微污染水源是指水质中存在的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但因为污染物种类繁多、毒性较大或难以降解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的水源。
这类水源通常包括经过初步处理的城市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在定义上,微污染水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认为其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等指标低于常规污染水体,但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药物残留、激素等难以通过常规水处理工艺有效去除的污染物。
污染物种类多样:除了常规的有机物、无机物外,还包括内分泌干扰物、药物残留、个人护理产品等新兴污染物。
污染物浓度低:微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浓度通常较低,难以通过传统的监测技术进行检测。
污染物毒性大:微污染水源中的某些污染物虽然浓度不高,但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
污染物难以降解:部分污染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难以通过自然降解或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去除。
影响范围广:微污染水源可能影响到饮用水安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多个方面,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水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治理与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的必要手段。
水处理技术是人类利用水资源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
那么当前水处理技术的现状是什么呢?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一、水处理技术的现状1.传统的水处理方式传统的水处理方式主要是靠物理和化学处理,如过滤、沉淀、氧化还原、吸附、消毒等,并通过这些方式去掉水中的颗粒物、有机或无机物、微生物以及其它污染物,以达到达标的水质。
目前,这些传统的水处理方法仍然是世界各地最常用的水处理技术。
2.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尽管传统的水处理方式已经被广泛采用,但是在逐渐倡导“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先进的水处理技术。
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包括了生物处理、膜技术、电化学处理、高级氧化等技术。
生物处理体现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它采用了微生物的特殊作用来消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膜技术主要是利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膜清除水中杂质。
电化学处理则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来去除废水,高级氧化也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主要利用化学氧化还原并加强氧化反应达到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目的。
3.全球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全球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为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以及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的转变。
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农业、工业的发展不断增长,对水处理的高效、整合、智能、去中心化等分析的需求也将愈加明显。
一些前瞻性的技术研究领域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用于废水处理和再利用的资料库、构建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以及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水处理优化决策系统和产品等。
二、未来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1.节能和低成本随着传统水处理方式逐渐被淘汰,未来的水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注重节能和低成本的方向。
更加注重废水生产过程中的全过程能量消耗,同时对于传统水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和再利用。
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水污染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人们积极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水污染治理技术。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传统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过滤和沉淀等手段去除水体中的固态污染物。
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反应去除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生物方法则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这些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水污染问题,但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例如,物理方法对颗粒较大的污染物较为有效,但对于微小颗粒和胶体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欠佳;化学方法在处理特定有机物和油污时效果较好,但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生物方法在处理生活污水时较为有效,但对于工业废水和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存在一定困难。
二、新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克服传统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局限性,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开发新型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以下是几种具有潜力的发展趋势:1.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指利用高能量物质产生的自由基对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的技术。
这种技术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高效率的特点,能够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并且对水体中的微量有害物质也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2. 膜技术:膜技术是一种利用微孔膜或渗透性膜进行分离和净化的技术。
不同的膜可以选择性地去除水中的溶解性物质、胶体、微生物等。
膜技术具有高效、经济、节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治理领域。
3. 生物电化学技术:生物电化学技术是将电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理技术。
通过利用微生物在电极表面的新陈代谢过程,实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高效降解。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4.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水污染治理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的反应活性,可以用于吸附、催化和脱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方面的应用研究
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方面的应用研究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但是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微污染问题,成为当前水环境保护和水处理领域的关注重点。
微污染是指水体中存在的浓度低、难以检测和处理的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具有潜在的危害。
针对微污染问题的研究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水处理技术在微污染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微污染的特点微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微污染物浓度低,通常在纳克/升至微克/升级别,甚至更低;微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微污染物具有生物活性和毒性,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微污染物不易被传统水处理方法去除,处理技术和装备有待提高。
二、微污染的来源和现状微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城市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如重金属、农药、工业添加剂等,是主要的微污染物;城市污水中的医药废水、个人护理产品残留等也是微污染的重要来源;农业面源污染则主要来自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废水等。
这些微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水体受到严重威胁,水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性受到挑战。
目前,我国水体微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根据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水体中总有机碳(TOC)、氨氮、品尝臭味物质等微污染物的浓度逐年升高,特别是在一些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方面,已经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
水体微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微污染处理技术为了解决水体微污染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目前,主要的微污染处理技术包括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和组合法。
1. 生物法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吸附、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等功能去除水体中的微污染物。
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滤池法等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丰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摘要:水环境污染造成的饮用水源水水质下降及传统给水处理工艺的缺陷导致饮用水中含有THMs,MX等致癌物及其它有机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水处理工作者对传统工艺进行了诸多改进,并开发了种类繁多的新型物理、化学技术及生物预处理技术。
本文对三者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认为:生物预处理技术在成本上能够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所接受,毒理学安全,见效快,它与改进后的传统工艺的联用应成为国内水厂改善出水水质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饮用水微污染水生物预处理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polluted Water TreatmentXiao Hua Zhou Rongfeng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Urban Pollution Control,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Abstract:The deterioration of raw water quality caused by water pollution and the deficiency of conventional water treatment technique results in the drinking water containing THMs,MX and other organic pollutants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 human health.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have improved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in several aspects,developed many physical,chemical techniques and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processes.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se three techniques.It is concluded that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can be accepted by most areas of China in cost,and this process is also eco-toxicologically safe,the combination of it and improved conventional technique should be the top priority for China‘s water treatment plants to better the drinking water quality.Key Words:Drinking water,micro-polluted water,biological pretreatment.水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基本保障。
饮用水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污染物对源水水质的污染已经愈演愈剧,源水受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水中有机物质逐渐增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日益恶化;同时,随着水质分析技术逐渐改进,水源和饮用水中能够测得的微量污染物质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人们在饮用水的水质净化中又碰到了新问题。
针对源水中出现的新污染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就开始着手对水质净化的新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且已经有很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物理技术1.1 吹脱吹脱是利用水中溶解化合物的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之间的差异,将挥发性组分不断由液相扩散到气相中,达到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目的。
吹脱法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的优点,但对难挥发的有机物去除效果差。
对于含有可挥发性化合物的污染原水,用填料塔进行曝气吹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早期的空气吹脱只限于去除水中H2S等产生嗅和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及CO2.从70年代末起,空气吹脱已开始用于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并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能挥发去除的有机物有:苯、氯苯、二氯甲烷、四氯甲烷、二氯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甲烷等。
在114种应优先去除的污染物中,可用吹脱去除的有31种。
去除效果与接触时间、气液比、温度、蒸汽压有关。
当气液比为1:1时,三卤甲烷去除率达10%以上,当气液比为20:1时,可高达85%,并可显著改善色、嗅、味[1].1.2 吸附吸附处理技术是指利用物质强大的吸附性能来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技术。
目前用于水源水处理的吸附剂有活性炭(AC)、硅藻土、二氧化硅、活性氧化铝、沸石、离子交换树脂,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臭味有较强吸附作用的疏水性物质—活性炭。
活性炭(AC)具有丰富微孔结构和表面憎水性,其对水中某些污染物有极强的亲和力,是有效的去除方法。
美国大多数水处理工作者认为,活性炭吸附是从水中去除多种有机物的“最佳实用技术”,可作为其它深度处理技术的一个参照标准。
活性炭可经济有效的去除嗅、味、色度、氯化有机物、农药、放射性污染物及其它人工合成有机物。
活性炭应用可以单独采用,亦可以与其它方法组合使用而取得更佳效果。
如活性炭与预氧化同时使用,可减少氯化有机物的生成量,此外还有生物活性炭等方法。
水处理中颗粒活性炭(GAC)使用较多,并已发展为球形活性炭、浸透型活性炭、高分子涂层活性炭等多种类型。
用活性炭做吸附剂去除水中污染物,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其价格较贵,再生困难,对大部分极性短链含氧有机物,如甲醇、乙醇、甲醛、丙酮、甲酸等不能去除[2].人们开始研制高效、价廉的粘土吸附材料作为水处理吸附剂。
粘土的比表面积大,低温再生能力强,储量丰富,但大量粘土投入混凝剂中也增加了沉淀池的排泥量,给生产运行带来了一定困难。
目前这类吸附剂大多数仍处于研究阶段,重点在于对其吸附性能和加工条件、表面改性等方面的探讨,以期提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
合成树脂吸附,如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聚合物,但因其再生或洗脱困难,比表面积小,费用较高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此方法虽然运行成本高,灵活性不如活性炭,但由于是人工合成产品,其微孔尺寸可按需要改变。
另外,其水中污染物吸附可逆性好,可用NaCl—NaOH再生,比活性炭再生方便。
而且随着高分子工业的发展,其开发潜力很大。
无机吸附剂中研究较多的是活性氧化铝吸附。
氧化铝是一种两性物质,等电点约为pH9.5,当水中pH小于9.5时吸附阴离子,大于9.5时吸附阳离子。
因此,可以因吸附目的不同,而对氧化铝进行改进,如酸改性、碱改性,从而获得最佳吸附容量。
另外,因Ca、Mg的活性比Al强,还可以进行酸(碱)的钙、镁修饰,可与腐殖酸形成共价键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去除腐殖酸达60—75%[1].1.3 膜过滤技术膜分离法是新兴的高分离、浓缩、提纯、净化技术,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薄膜做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过滤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物理处理方法。
膜法在美国被EPA推荐为最佳工艺之一,日本则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的基盘技术,并实施国家攻关项目“21世纪水处理膜研究(MAC21)”,专门开发膜净水系统[3].目前常见的膜法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渗透蒸发、液膜及刚出现的毫微滤技术等。
从膜滤法的功能上看,反渗透能有效的去除水中的农药、表面活性剂、消毒副产物、THMs、腐殖酸和色度等。
纳滤膜用于分子量在300—1000范围内的有机物质的去除。
而超滤和微滤膜可去除腐殖酸等大分子量(大于1000)的有机物。
因此,膜滤技术是解决目前饮用水水质不佳的有效途径[4].膜法能去除水中胶体、微粒、细菌和腐殖酸等大分子有机物,但对低分子量含氧有机物如丙酮、酚类、酸、丙酸几乎无效。
把膜工艺进一步应用到给水处理中的障碍是: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高,易发生堵塞,需要高水平的预处理和定期的化学清洗,还存在浓缩物处置的问题。
然而,随着清洗方式的改进,膜堵塞和膜污染问题的改善以及各种膜价格的降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膜法一定会在给排水领域造成重大影响。
2、化学技术2.1 预氧化技术预氧化技术是指向原水中加入强氧化剂,利用强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提高混凝沉淀效果。
常用的氧化剂有氯气、臭氧和高锰酸钾等[5].臭氧氧化法是在水处理中受到普遍关注的氯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具有致命危害之后开始重视并广泛采用的方法。
臭氧(O3)是应用最广泛的新型氧化剂。
O3可提高水中有机物的生化性,有助于提高絮凝效果,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但有资料表明:(1)含有有机物的水经O3处理后,有可能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在这些中间产物中,也可能存在致突变物。
(2)在O3投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去除水中氨氮,因为当水中有机氮含量高时,O3把有机氮氧化成氨氮,致使水中氨氮含量反而增高。
(3)O3对水中一些常见优先污染物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多氯联苯等物质的氧化性差,易生成甘油、络合状态的铁氰化合物、乙酸等,从而导致不完全氧化产物的积累。
高锰酸钾预氧化可控制氯酚、THMS的生成,并有一定的色、嗅、味去除效果,对烯烃、醛、酮类化合物也有较好的去除能力。
但经高锰酸钾氧化后的产物中,有些是碱基置换突变物前驱物,它们不易被后续工艺去除,当Cl2投量高时,前驱物转化为致突变物,增加出水的致突变活性。
二氧化氯(ClO2)可有效破坏藻类、酚,改善水的色、嗅、味。
二氧化氯是氧化剂,不是氯化剂,不会像Cl2那样与水体中的有机物发生卤代反应而生成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的有机卤代物。
有研究认为,甚至ClO2本身的氧化作用也能去除THMS的前体物。
但是,往往由于氧化不彻底,一些小分子有机物更易生成三卤甲烷。
2.2 光化学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是在化学氧化和光辐射的共同作用下,使氧化反应在速率和氧化能力上比单独的化学氧化、辐射有明显提高的一种水处理技术。
光氧化法均以紫外光为辐射源,同时水中需预先投入一定量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臭氧或一些催化剂,如染料、腐殖质等。
它对难降解而具有毒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极佳,光氧化反应使水中产生许多活性极高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容易破坏有机物结构。
属于光化学氧化法的如光敏化氧化,光激发氧化,光催化氧化等[6].光激发氧化法是以臭氧、过氧化氢、氧和空气等作为氧化剂,将氧化剂的氧化作用和光化学辐射相结合,可产生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基。
紫外—臭氧联用技术可以氧化臭氧所不能氧化的微污染水中的有机物,如三氯甲烷、六氯苯、四氯化碳、苯,使之变成CO2和H2O,降低水中的致突变物活性,其氧化效果比单独使用UV和O3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