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文档

合集下载

古格故城白殿绘塑内容及图像程序重构——基于意大利藏学家朱塞佩·图齐及印度李·戈塔米的考察记录

古格故城白殿绘塑内容及图像程序重构——基于意大利藏学家朱塞佩·图齐及印度李·戈塔米的考察记录

主壁中央“工”字型基座的上方原塑有金 王益西沃(Ye shes ’od,947~1024),其
刚座降魔触地印释迦牟尼佛,在该像前 形象特征是金刚跏趺坐,两手于两膝处
方另置鎏金降魔触地印释迦牟尼佛金铜 持念珠,左右两侧呈立姿造像者为他的
大像。主尊两侧供台上方各塑四尊药师 佛,在此之后方的墙面上悬塑小像三十五 忏悔佛,⑧ 将十二弘化故事绘于南北两壁
期,由古格王赤 · 南喀旺布平措德贝桑
2、经堂绘塑内容
布(Khri rnam rgyal lde dpal bzang po,
经堂平面结构基本呈方形,四壁图
1409~1481)于 15 世纪中晚期主持重建 像以绘塑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前方造像
的托林寺红殿佛堂正壁(西壁)以及托 林寺第四任堪布贡邦巴 · 南喀坚赞(Kun
一、白殿壁画内容及配置
白殿殿堂形制呈“凸”字形,前方 为经堂,后方设佛堂,众像内容以绘塑 组合的形式呈现。
1、佛堂绘塑内容 佛堂(内殿 / 佛龛)造像已毁,仅 存主尊左右两侧壁悬塑三尊,以及悬塑 下 方 十 二 弘 化 故 事 壁 画 及 庆 典 图。 据 图 齐 公 布 的 照 片, 原 造 像 主 尊 为 降 魔 触地印释迦牟尼佛。⑤ 图齐亦指出,悬 塑于主尊左右两壁的小像为象征教法相
艺术设计研究 2021 02 期
⊙ 理论前沿
古格故城白殿绘塑内容及图像程序重构
——基于意大利藏学家朱塞佩 · 图齐及印度李 · 戈塔米的考察记录
王瑞雷
摘要 : 古格故城白殿是古格王国晚期的一座皇家佛殿,它作为古格王室贵胄参拜礼佛的重要礼仪空间,其殿内精美绘塑艺术 反映了古格佛教复兴期至高无上的人文精神。目前殿内造像绝大多数已毁,部分壁画亦因早年殿顶漏水浸蚀剥落。本文基于意大 利藏学家图齐和印度李·戈塔米于 1933 年和 1948 年的考察照片,并结合殿内现存绘塑,就该殿绘塑内容、图像程序及教法传承 等做了复原和追溯。白殿的绘塑内容继承了古格王赤·南喀旺布平措德贝桑布于 15 世纪中晚期主持重建的托林寺红殿的图像程序, 其主体图像内容呈现了 15 世纪后在格鲁派为主导的古格政教话语体系下,早期雄踞于此的萨迦派(俄尔派)教法传承仍在该区 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历史真相。

河北蔚县苏官堡华严寺看壁画

河北蔚县苏官堡华严寺看壁画

河北蔚县苏官堡华严寺看壁画河北蔚县苏官堡北百敉处有一古寺,根据相关资料得知,古寺原址在苏宫堡西侧一高台上,现为一片杏林,始建于唐,为当时高僧正顺所建。

后经辽、金,毁于元末战乱。

明朝后重建,并分为上、中、下三院,中院在苏家疃,即现在的苏官堡。

而现在的华严寺并非在原址,而是在其原址东北300处处。

明之前的华严寺,因年代久湮,早已荡然无存。

现在的华严寺现有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三座大殿,属明代建筑。

其规模不大,但布局严谨有序,且殿内精美壁画保存较为完整。

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官堡华严寺山门(天王殿):殿额、联:文保牌:山门殿两侧:钟楼:鼓楼:天王殿里身:天王殿里身额、联:宽敞的寺院:献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左、右两路配殿:地藏殿壁画摘影:细节摘影:一殿阎君秦广王二、三、四殿阎罗王五殿阎君阎罗天子:六殿阎君讣城王:七、八、九殿阎君:十殿阎君转轮王:门神:观音菩萨:阿弥陀佛:这应是异样济公吧!长寿星君:华严堂大和尚:阎罗判官:大雄宝殿壁画:侍女神像:第一家选饭王:姨母养育:掷象成坑:得遇沙门:路睹死尸:落发贸衣:车陵辞还:远饭资种:牧女献糜:魔军拒战:转妙法轮:渔人求度:姨母求度:胜光问法:圆觉总持:楞言之定:佛还觐父:嘱累地狱:佛指移名:付晓诸天:纯陀后供:悬记法住:佛从棺起:结身法藏:钟楼大墙石刻:华严寺创修厦道碑记盖闻万事皆备无庸重为或有不济尤贵再理即如各庙都有办社之屋独少厦首之所每逢下戏之时不惟有四散之费亦且照管所不便也故兹度其地势创造房屋非徒壮人之观实培合郡之瑞尔九品生员姓名捐钱数额蔚州儒学生员郭有权撰文并书丹共入布施钱一百五十六千六百文人耗内树加十二千文经理人常向福……殿木承十五万千九十文丁余加入义会买砖瓦木植公用同治五年六月初六日吉立。

河北蔚县古建筑壁画调查分析及价值评价研究

河北蔚县古建筑壁画调查分析及价值评价研究

100河北蔚县古建筑壁画调查分析及价值评价研究崔晨阳,丁玉琦,刘 晗(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摘 要: 壁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承载着所处之地的风俗信仰及文化风貌。

河北省蔚县保存有不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建筑壁画,其题材多样、表达生动形象,有极高的保存价值。

文章通过对蔚县古建筑壁画的田野调查,给出蔚县壁画的价值评价,同时梳理分析了其中3处古建筑壁画,提出壁画保存的严峻问题,以期引发相关人员对古建筑壁画保护与研究的思考。

关键词:蔚县;古建筑壁画;田野调查;价值评价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and Value Evalu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Murals in Yu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CUI Chenyang, DING Yuqi, LIU H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 As an ancient form of painting art, murals carry the customs and culture of the place where they live.Hebei Yu County preserves many folk architectural murals based on it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t has diverse themes, vivid expressions and high preservation valu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murals in Yu County,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value of the mural paintings in Yu County, and analyzes the three ancient architectural murals, puts forward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mural preserv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thinking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architectural murals.Keywords: Yu County; ancient architecture murals; field investigation; value evaluation作者简介:崔晨阳(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

明代壁画及社会生活研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_罗哲文

明代壁画及社会生活研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_罗哲文

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11日/第008版悦读明代壁画及社会生活研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罗哲文2010年初夏,我在苏州开会,立方同志来电,让我给他编著的《故城寺壁画》一书作序。

回北京后,即看到他派人送来的书的样稿,始窥故城寺壁画之概貌。

更为凑巧的是,我在不久前去了多年向往的古城蔚州考察。

那里的古城遗址、古堡、古村镇、古建筑本身及其彩画、壁画、雕塑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已经相见甚晚,但在我从艺古建筑学习与工作70年之际能目睹这些瑰宝和其他非物质文化艺术精品,真可说“三生有幸”。

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

几千年来博采众家之长,汇聚了中原文化、东北文化与河套文化的精华,吸纳了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多种文化营养,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佛教、道教、墨学等诸家熔于一炉的冀晋地域文化。

保存了丰富的古建筑,有古建博物馆之美誉,故城寺即是其中之一。

故城寺位于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又称心佛寺,俗称东大寺,因寺院东有辽代故城(现为遗址)而得名,该寺占地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

现在除释迦殿和三间禅房外,其余建筑早年已被拆毁。

寺院坐北面南,原有山门一座,进入山门,正北为释迦殿,该殿单檐悬山布瓦顶,通高8米,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廊,梁架用材硕大,内外均施彩绘。

大殿明间前檐下置木隔扇门四扇,檐板上绘佛教故事,正中一幅绘四大天王手持法器立于一座佛寺山门外,画中山门为砖券式结构,与该寺山门风格相同,当取材于该寺外景,另外一幅绘制的是童子拜观音的故事。

殿内正中现代恢复释迦牟尼塑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及两天王。

殿内东、西山墙上的山花象眼壁内,绘制山水花草和渔樵耕读等内容的水墨画。

四壁墙面上均绘儒、释、道三教神祇壁画,保存完整,颜色艳丽,风格鲜明。

关于故城寺释迦殿的建造年代,在大殿正脊檩下存一块木匾,上书:“旹大明国山西大同府蔚州东乡故城里故城寺德俊于正德贰年岁丁卯季秋吉立”。

五台山冶山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五台山冶山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五台山冶山寺壁画绘制年代考作者:郭玲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10期摘要:山西省繁峙县冶山寺壁画作为中国古代现存寺观壁画中少有的水陆壁画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目前,国内学者对山西省繁峙县冶山寺壁画绘制年代的断定存在一定的争议。

而对壁画绘制年代的断定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如果断代有误,则会给之后的研究工作造成方向上的误导。

从冶山寺壁画的地仗层、绘画层,重绘痕迹以及人物服饰几个方面对五台山冶山寺壁画的绘制年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冶山寺壁画;断代;重绘;复笔山西省是中国现存寺观壁画面积最大的省份。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山西省寺观壁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柴泽俊、李凇、宿白、杨平等人都对山西省寺观壁画的绘制年代有过相关的研究定论。

但山西省内的寺观壁画数量众多,几乎呈一村一寺分布。

尤其是一些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寺观壁画,其题记或石碣中并没有关于作者姓名和绘制时间的记载,这给壁画断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学者可通过绘制技法和画面风格对寺观壁画的绘制年代进行考证。

对壁画绘制年代的断定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如果断代有误,则会给之后的研究工作造成方向上的误导。

因此,相关学者必须通过各种实证研究来给壁画断代。

之前,部分学者曾在冶山寺壁画绘制年代的断定方面提出过一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仍存在不少的争议,无法统一,且都缺少实证。

总的来说,以往有关冶山寺壁画绘制年代的研究内容并不具体,对年代的考证也不详实,且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

如目前学者李玉福在《五台山寺庙壁画研究》一书中对冶山寺壁画进行了详细研究,但在其绘制年代的断定方面却只给出了推测,并未展开论证。

因此,本文通过实际材料,详细地论证了冶山寺壁画的绘制年代,抛砖引玉,以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思考。

冶山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下小沿村,寺院坐北朝南,有东西配殿,占地面积528平方米。

冶山寺的正殿,即大雄宝殿内东、西、北壁上都绘有古代壁画。

蔚县古堡中民间建筑壁画的保护与开发

蔚县古堡中民间建筑壁画的保护与开发

图二 蔚县南留庄乡单堠村村堡外的公共建筑群图三 小故城心佛寺释迦殿2015年8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营正南3公里,关帝庙的东西配殿山墙上绘有完整的《百工图》壁画。

四行四列分布,共计有64幅图,内容有首饰楼、成衣局、豆腐局等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市井行业,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百工图”虽为民间的乡野之作,但描绘了百工执事的市井百态,文化、历史价值很高,被誉为清代版“清明上河图”。

此外,暖泉镇沙子坡老君观中也有类似的“百工图”壁画,也很生活化。

一、蔚县古堡中的民间建筑壁画的现实状况民间建筑壁画数量众多,不乏精品,社会文化、艺术、历史价值颇高。

但“毛之不存,皮之焉附?”,由于古堡的没落、荒弃,壁画的毁坏程度很高。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经常看到在建筑物的残垣断壁中,壁画被风雨侵蚀和人为毁坏。

现实情况基本有以下几种。

(一)如小故城的心佛寺释迦殿壁画,因建筑完好,保存尚好。

此类的还有上苏庄观音堂壁画、苏邵堡关帝庙壁画、沙子坡老君观壁画等。

此类壁画依托的建筑物完好,因此保存情况尚可,壁画创作年代以明代为少,清代居多,颜色鲜艳,只有个别地方遭到破坏,如个别人物的面部在特殊年代被人为的挖掉。

(二)如单堠村关帝庙、戏台、龙王庙等,基本建筑在,但已荒弃,无人保护,因此壁画状况堪忧。

此类情况还有,如南留庄乡白家庄中、下堡建筑群中的罗汉寺和宁圣寺,水涧子三堡中的西小堡中的真武庙等等。

因建筑荒弃,壁画属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自然和人为地破坏严重,且继续在发展中,所以这一类的壁画属于亟待保护的状况。

这类壁画具艺术风格和建筑碑记推断也是明清两代都有,清代居多。

(三)如西大云瞳的戏台与观音殿,观音殿中的壁画部分被糊上报纸遮盖,部分被人为做饭熏烤,已模糊不易辨认。

可看到的一部分显露出不错的画工,有明代作品风格。

此外还有宋家庄镇邢家庄的观音庙、关帝庙,朱家堡的关帝庙,也毁损严重,仅仅遗留一小部分可辨认,很是可惜。

此类作品较多,整体保护难度较大,没有操作的可能性,但局部遗存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帝庙壁画:《百工图》看文物解历史!

关帝庙壁画:《百工图》看文物解历史!

关帝庙壁画:《百工图》看文物解历史!位于蔚县西合营镇夏源村的关帝庙,是一座建于清朝时期的庙宇,规模不是很大,却因保存有完整的清代壁画《百工图》而珍贵而闻名。

关帝庙是一座四合院落,东西配殿的南北山墙上,绘制的精美壁画,由一幅幅墨线相隔的小幅画组成,共64幅,内容丰富,画面细腻生动。

因其保存完整,丰富再现了清代社会各行业从业情况和市井生活状态,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今年2月,夏源南堡关帝庙入选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自古以来交通发达清初,蔚县境内的飞狐峪古商道上,商贸活动得到空前发展。

然而夏源村正处在拥有“旱码头”之称的西合营镇之南,是张家口到涞源,蔚县到下花园的交通要道。

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运送货物的骡帮成群结队,都要在夏源村歇脚。

夏日被绿树簇拥的夏源村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悠然而坐。

夏源村现有3710人,1527户,是西合营镇的一个大村。

它由东堡、西堡、南堡、东辛堡、西辛堡5个独立小堡组合而成。

每个独立小堡的堡墙堡门,只见断垣残壁,一派沧桑。

堡内,一大片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尽管历经百年盛衰,许多建筑已十分破旧,但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及精美砖、木雕,依然古韵十足。

蔚县有堡就有村,有村就有庙,夏源村也不例外。

堡内大大小小的庙宇曾有5至6座,但大多都已坍塌,保存下来的仅剩下一座关帝庙,在风雨中饱经沧桑,孤独守望。

二、修关帝庙保平安民间,常将关帝奉为护法神和武财神,老百姓修建关帝庙,寄托着买卖兴隆、财源兴盛、平安顺利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安慰。

在蔚县,几乎村村有关帝庙,而夏源村关帝庙却尤为闻名,庙内保存完好的壁画足以让人惊叹。

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同治年间曾重修过。

它静静地“隐居”在南堡主街道东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落。

曾经繁华热闹,如今深幽清净。

四合院落从南至北现存建筑为前殿、正殿及正殿南侧东西分布的配殿。

前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

正殿坍塌,仅存前面供庭,为单檐四檩卷棚顶,面宽一间,进深一间。

河北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调查

河北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调查

寺庙壁画结合了古代建筑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河北张家口地区现存大量寺庙壁画,绘制年代最早的是位于蔚州城内的辽代南安寺塔地宫壁画[1]1,最晚的为民国时期的两处,分别存于怀安狮子口普明庙和万全赵家梁普明庙[2],其余均绘于明清时期。

这些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绘制工艺成熟,地方特色浓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但由于年代久远,地点分散,管理不善,壁画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有的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张家口地区以往的文物调查中,寺庙壁画都是作为古建筑的附属内容,并没有做过专项普查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为了全面了解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的具体情况,为进一步的保护研究提供资料支撑,2020年,在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调查与研究”的支持下,河北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调查*王雁华(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张家口075000)【关键词】张家口地区;寺庙壁画;明清时期【摘要】张家口地区现存明清时期寺庙中绘有大量壁画,这些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绘制工艺成熟,地方特色浓郁,是难得的古代壁画实物例证。

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可知这些明清寺庙壁画多分布于张家口南部坝下地区的偏远乡镇或农村,以蔚县最为密集;题材上以佛、道等宗教内容为主,多种民间信仰并存;绘制上多采用沥粉贴金工艺。

归纳总结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的特征、结构以及病害情况,是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认识到保护明清寺庙壁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对明清寺庙壁画的调查、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

————————*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0403106)研究成果笔者组成了4人调查队,用时一年多,通过实地勘察、走访等形式,对张家口地区现存的明清寺庙壁画进行了调查。

下面结合相关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

一、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的题材内容此次调查的张家口地区明清寺庙壁画共40余处,以下按照题材内容对这些壁画进行分类介绍。

蔚县金河寺塔林

蔚县金河寺塔林

蔚县金河寺塔林
李新威;贺勇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蔚县古为代郡,北周时称蔚州,历史上为塞北交通要地,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佛教文化较为兴盛。

至今蔚县境内仍保存有辽、元、明、清各时期的寺庙建筑百余座,著名的有南安寺、玉皇阁、释迦寺、灵岩寺、关帝庙、华严寺、真武庙、重泰寺、地臧寺等等。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李新威;贺勇
【作者单位】蔚县博物馆;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少林寺建筑:塔林 [J],
2.晚清民间女性地位再探究r——以蔚县安乐寺碑刻为中心 [J], 杨伟东;王昕
3.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J], 杨海勇
4.蔚县释迦寺中殿调查报告 [J], 张立方
5.蔚县重泰寺 [J], 王辉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蔚县,古堡,壁画]蔚县古堡建筑壁画该如何拯救

[蔚县,古堡,壁画]蔚县古堡建筑壁画该如何拯救

蔚县古堡建筑壁画该如何拯救摘要:壁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术形式,风格独特鲜明,工艺精湛高超,内容丰富广泛,表达生动形象,壁画艺术不仅在中国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而且也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蔚县古堡壁画艺术承载着新鲜富裕的民族精神、风俗信仰及内涵情趣。

蔚县古堡中藏有大量的壁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当笔者徜徉在蔚县古堡中时,这些建筑中有各种形式复杂的壁画,以独特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蔚县;古堡壁画;传承;发展一、蔚县古堡壁画的历史溯源与发展(一)溯源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人们不断地发明创造各种生产工具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在劳作之余利用绘画这种形式满足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壁画艺术最具有时代特征,壁画的历史发展就是时代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时代的艺术是跟时代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

冷兵器时代,战争频发,外敌入侵,为了使百姓的人身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得到保障,为此才出现了只能通过堡门与外界交流的即高大又厚实的带有围墙的建筑,叫做古堡。

古堡内的居民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保内的设施很齐全,居民除了生产生活,还有可以参加寄托精神的宗教等,所以形成了“村村有堡”、“八百古堡”的宏大场面。

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形成了经济发达、繁荣的商业化集镇。

随之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才出现了堡内大量的壁画。

壁画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承载着艺术发展史上独特的文化责任。

(二)蔚县古堡壁画形成了盛世和衰败两个发展阶段:盛世:艺术来源于生活,一点没错,正是明清的繁荣盛世,才使蔚县古堡壁画出现丰富的语言,当时经济、文化、风俗、军事、建筑、宗教等主题都出现在了蔚县古堡壁画中。

蔚县古堡壁画满载着历史内容而举世无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衰败:随着历史的变迁,蔚县古堡经常被风雨侵蚀、人为毁坏,当年气势恢宏的古堡远没有了那股霸气,但仍然能都从残垣断壁中感受到当年的繁荣景象。

看文物解历史——从《百工图》看清初蔚州地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特色

看文物解历史——从《百工图》看清初蔚州地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特色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中国有一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见在古代便出现了众多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独特性和艺术性,大多具有不可替代性。

想要了解这些行业的特色,我们可以从文物古迹上探寻到一些痕迹。

2008年,蔚县博物馆的专家在河北省蔚县西合营镇夏源村的关帝庙内发现了保存完整、色彩艳丽的《百工图》壁画,在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清初蔚州地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特色。

1 蔚县关帝庙及《百工图》壁画简介蔚县关帝庙位于河北省蔚县西合营镇夏源村,始建于清代初期,约康熙五十三年(1714)。

该庙坐北朝南,现存有前殿和东西配殿,原本还有正殿,但正殿已坍塌,只保存有供庭一座(图1)。

前殿单檐硬山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三架梁。

供庭为单檐四檩卷棚顶,面宽一间,进深一间。

东西配殿硬山单坡顶,各三间。

正殿东西两侧配殿的南北山墙上绘有内容丰富的壁画,这些壁画为四行四列分布,每面墙绘制16幅,共64幅图(现存56幅),反映了我国清代各行各业的状况,所以被称为《百工图》(图2)。

蔚县关帝庙的规模不算大,而且该庙的东西配殿主要功能是财神庙,画有各种姿态各异的财神像,东配殿主墙上画的是武财神范蠡,西配殿主墙上画的是文财神比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人民供奉的财神。

在财神庙绘制《百工图》是十分少见的,但也正因蔚县关帝庙内《百工图》的发现,使这座庙宇显得更加珍贵和闻名,因为这些壁画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的珍贵资料,也是考证古代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2018年2月,《百工图》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证,《百工图》壁画应该绘制于同治癸酉年,因为专家在庙内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东西配殿在同治癸酉年(1873)曾经修复过,这些壁画应该是在这次修复时绘制的。

后来东西配殿被村民用来堆放干草,将壁画掩盖,所以即便经历多次动荡洗礼,这些壁画却能得以奇迹般保存下来。

清朝乾隆年间,皇帝命宫廷画师绘制长卷《百工图》,蔚县关帝庙里的《百工图》可能是模仿乾隆时期的《百工图》所绘。

蔚县故城寺明代壁画

蔚县故城寺明代壁画

蔚县故城寺明代壁画作者:郝建文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12期河北寺庙壁画(七)蔚县,古时称蔚州,亦名萝川。

春秋时为代国地,战国时为代郡地,北周宣帝时(579年)置蔚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置蔚县,蔚县因蔚州而得名。

近年,在蔚县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发现了故城寺明代水陆画。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佳作。

故城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现存有释迦殿和三间禅房,其余建筑早已被毁。

释迦殿,单檐悬山布瓦顶,通高8米,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廊,梁架用材硕大,内外彩绘。

大殿脊檩下的木匾上有题记:“时大明国山西大同府蔚州东乡故城里故城寺德俊于正德贰年岁丁卯季秋吉立”,之后是拾地功德主、扶梁功德主、丹青、阴阳、都料者的姓名。

据题记可知,大殿的建造时间,是明正德二年(1507),壁画绘制时间和建筑年代大致相同,壁画绘制的主持者是李汉。

这堂壁画是由大云町、北门子村、石家庄村以及九宫口村等200余位功德主供养的。

此外,钱铺、缸房、肉房、永信成及瑞和永等商号参与,投资绘制完成的。

殿内四壁绘儒、释、道三教神袛壁画,东、西山墙上的山花象眼壁内,是山水、花草和渔樵耕读等内容的水墨画。

该殿本已多年失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作为大队仓库使用,北壁的东、西两侧,因漏雨等原因,壁画已大面积脱落。

据我在现场观察,北壁与其他各壁地仗层的制作工艺有所不同。

北壁壁画是画在宣纸上的,并且它里面还有一层壁画,仅勾勒了墨线而没有着色。

这里外两层壁画所刻画的形象大体一致。

有的里外基本重合,有的则做了一些调整。

如人物的毛发,里面那层线条较疏,也较粗,线型似兰叶描。

外面那层线条较密,也较细,线型似游丝描。

也有的部位调整幅度很大,如北壁东侧,有的部位下面还有一层壁画,同样也是只勾墨线不施色。

再往下面,才是麦秸和黄沙土混在一起的草拌泥。

在东、西壁及南壁脱落处可以看到,在草拌泥的外面还有一层,由纸浆和黄沙土组成,最外面刷了一层白垩土,薄如蛋壳,那壁画便是直接画在它上面的。

中国艺术瑰宝——山西历代壁画

中国艺术瑰宝——山西历代壁画

中国艺术瑰宝——山西历代壁画山西壁画山西古代壁画,从南到北绵延千里,现存的数量居全国之冠,更弥足珍贵的是涵盖了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各个朝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风格,山西壁画以其完整多样、典型独特、制作宏伟、自主创新且自成一体,高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发展进程。

壁画其实也是一扇窗,透过壁画便可以穿凿时空,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复原那些早已化朽作古的物什,逐一窥探挖掘出两千年以来社会、宗教、建筑、美术、民俗、体育、陶瓷、服装等等,内容丰富翔实,形同百科宝典。

壁画汉代﹀﹀﹀汉代壁画以墓室壁画为主。

这时期壁画墓与画像石墓的流行与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息息相关,“事死如事生”,很多贵族豪强的坟墓都具有相当规模。

汉代壁画中有不少反映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图景。

代表作有平陆壁画。

山西平陆枣园汉代壁画山西平陆枣村墓壁画壁画北齐﹀﹀﹀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

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墓葬壁画,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和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形象生动,色泽艳丽,线条流畅,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山西朔州水泉梁壁画山西太原王家峰徐显秀墓壁画山西太原徐显秀墓壁画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墓壁画壁画唐代﹀﹀﹀唐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发展渐趋鼎盛,随着寺观的广泛兴建,壁画绘制十分普遍,宗教艺术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山西由于拥有丰富的古代建筑资源,因而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寺观壁画遗迹。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为数不多的唐代寺观壁画遗作,虽然画面残损,但画艺颇精,珍稀之至,堪称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开篇佳作。

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壁画,为中原地区五代时期寺观壁画的孤例,填补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史上的缺环。

山西太原市赵澄墓壁画山西平顺大云院壁画山西平顺大云院壁画壁画宋代﹀﹀﹀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是宋代壁画的精品。

开化寺壁画以经文本生故事为主,通过这些故事来宣扬因果报应等佛都伦理,均寓有惩恶扬善的劝世意义。

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蔚县故城寺位于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俗称“东大寺”。

现存释迦殿及三间禅房。

释迦殿为单檐悬山布瓦顶,通高8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廊。

根据释迦殿脊檩上的木匾题记,知此殿创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

殿内有总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水陆壁画,保存完整,风格鲜明。

壁画高2.7~3.6米,总长约34米,可以看清的儒、释、道各类人物539位。

北壁绘“十大明王”,其余三壁人物以组列队,为“人神行进图”,分为112组,每组都有榜题及供养人条框。

供养人条框内填写有供养人的有67组,可分辨清楚的有62组。

东、西壁画面呈“凸”字形,中部上下分4排8列,两侧分3排2列,每壁各有44组。

南壁东、西次间各绘壁画4排3列,各12组。

关于此壁画的绘制年代,多数学者根据壁画题材、风格、人物造型及释迦殿脊檩上的木匾题记,认为与释迦殿的建筑年代一致,为明正德二年(1507)[1]。

本文通过对壁画中供养人的年代进行考证,推断此水陆壁画的绘制年代应为清道光前期。

首先,仔细观察壁画,可见一些榜题和供养人条框均叠压于云纹、图像及浅绿色背景色之上。

如南壁东次间顶部东侧第二组壁画右侧的榜题“军阵杀伤等众”条框,叠压旗帜与云纹图案,但条框又被顶部的蓝色背景色叠压(图一,1)[1]。

再如东壁顶部北侧第一组“无色界四禅天众”壁画中的榜题条框及供养人条框都被蓝色背景色叠压(图一,2)。

从这些上下叠压关系可以看出这些条框和壁画是同时期绘制完成的。

另外,东壁顶部北侧的第一、二组壁画,南壁东次间西边一列的三组壁画,南壁西次间东边一列的下边两组壁画的供养人条框各有两个(图二,1、2),但两个条框内的字体和笔迹是一致的,可以肯定这多出的一个并非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杨海勇(蔚县博物馆,河北蔚县075700)【关键词】河北蔚县;故城寺;壁画;年代【摘要】蔚县故城寺位于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现存释迦殿及三间禅房,其释迦殿内存有总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水陆壁画,多数学者根据壁画题材、风格、人物造型及释迦殿脊檩上的木匾题记,认为壁画的绘制年代与释迦殿的建筑年代一致,为明正德二年(1507)。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历史【论文摘要】整体而言,中国寺观壁画的大势所趋和根本形态,自始至终,或是属于佛系的,或是归于道脉的,或是表现为佛道合流的。

若就中国寺观壁画的演变和发展,秦以前是萌芽期,汉以后至唐以前是发育期和成长期,有唐一代则是辉煌期,宋元时代属于烂熟期,明代进入衰退期,清代便逐渐归入终结期了。

在佛、道两教产生并兴起之前,中国曾有原始宗教.也有与之相应的文化风俗和艺术表达。

至于比较简单的墙壁涂鸦,以及稍微讲究的祭祀美术,都曾是颇为常见的。

据史料推测,上古所谓“宫墙文画”,其中即有“准宗教壁画”抑或“类宗教壁画”之雏形与样式。

一般认为,夏代是神州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此时已有鬼神思想生成。

《尚书》中记载已有“筑倾宫、饰瑞台”之事。

据此推想,其建筑壁画似乎已经初具规模了。

夏王朝的壁画,无有留存,寡于研究,所以难以言明。

但出土了大量殷商青铜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各种装饰纹样非常丰富,精妙绝伦,叹为观止。

具此推测,当时的壁画内容也应该有丰富的图案纹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君权的确立尤其需要政治上的稳固,而礼教的作用则甚为大焉。

壁画本身不仅源于装饰,猜测当时的壁画也可能已经被赋予了某些警戒社会、规范民心的教化功能。

《左传》中对此有所记载:昔峡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在秦王朝之前,至少已有长达3000余年的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但遗憾的是,作为真正的实物,却完全没有任何前代壁画幸运地遗存下来。

秦帝国的崛起和鼎盛,颇有传奇性。

当极尽豪奢的阿房宫,被楚霸王项羽下令放火烧了三个月之后,那些被记载在历史文献上的大量宫殿壁画,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祭祀壁画,便都随之灰飞烟灭了。

秦以及秦以前的祭祀壁画,或是直接启蒙了以后的墓葬壁画,或是间接影响了再其后的寺观壁画。

这一点从汉唐寺观壁画中可以看出。

汉代,佛教传人中国,不仅是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是美术史上的重大转折。

从此,绘画与信仰真正结合在一起,纯梓的宗教壁画独成一派,且代有承传。

最新 河北蔚县财神庙(殿)壁画调查-精品

最新 河北蔚县财神庙(殿)壁画调查-精品

河北蔚县财神庙(殿)壁画调查河北省寺观壁画遗存主要集中在张家口地区,其中尤以蔚县为多。

蔚县古称蔚州,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邻京津,南接保定,西倚大同,北枕张家口,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清代李卫所言“地虽弹丸,亦锁匙重地,朝廷之形胜邑也”川。

蔚县素有“八百庄堡”之称,境内村堡星罗棋布,寺庙宫观众多,保存有壁画的古建筑不少于70处【2],这还是2000年的粗略统计。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蔚县寺庙古壁画共298处[3],其中道教壁画有蔚州城玉皇阁壁画、苏邵堡关帝庙壁画、蔚州城真武庙壁画、沙子坡老君观壁画、北方城真武庙壁画、夏源关帝庙壁画、李堡子六神庙壁画、苏邵堡真武庙壁画,等等[4]。

蔚县的财神庙壁画以及在其它道观内的财神殿壁画颇具特色,其题材多以财神像以及百工图为主。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暖泉老君观财神殿、蔚州镇李堡子村六神庙财神殿、夏源关帝庙、蔚县县城鼓楼后街财神庙等所绘财神像及《百工图》壁画一一进行介绍。

这4处道教壁画中除了夏源关帝庙壁画有相关介绍外同,其余壁画鲜有披露。

一、暖泉老君观财神殿壁画老君观位于暖泉镇沙子坡村,为二进院格局,坐北朝南。

前院山门左右是钟、鼓楼,正殿为三清殿,东为祖师殿,西为财神殿;后院正殿为真武殿,东为文昌殿,西为窑神殿。

壁画主要集中在前院的三清殿、财神殿和祖师殿。

三清殿是整个道观的核心,殿内壁画绘制的是《老子八十一化》图。

国内保存下来的同类题材壁画遗存不多,此处壁画是保存完整和年代较早的一处遗存嘲。

祖师殿及财神殿正壁和南、北壁均绘有壁画。

后院的真武殿也存有壁画,但已漫漶不清。

财神殿正壁背景为折屏,于折屏前绘文财神和二位利市仙官(图一),身旁或身后各有四位侍从。

居中端坐者为主尊文财神,头戴硬翅幞头,项戴方心曲领,双手持笏,其正前方摆放一聚宝盆。

文财神身后左右各有两名侍僮。

左侧是和合二仙;右侧一人手捧如意,另一人手捧大铜钱,上有“乾隆通宝”字样。

这处壁画的细节成为断代的关键,由此基本可以判断壁画绘制于乾隆年间闻。

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代, 多数 学 者 根据 壁 画题 材 、 风格 、 人物 造 型
及释迦殿脊檩上的木 匾题记 , 认为与释迦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两个 ( 图二 , 1 、 2 ) , 但两个条框 内的字体和 笔迹 是一 致 的 ,可 以肯 定这 多 出 的一 个并 非
92 一
图一 榜题奈框与图 像的叠压关系 后来 添加 的 ,而 应该 是 因供养 人的 供养需 求 不 同或供 养 人较 多在绘 画之初 就有 的 =因此 可以推 断出这些 供 养人 的生 活年代 和壁 I 面的 绘 制年 代是一致 的 :
所 在的 大 I 占 】 城村 , “ 本城 ” 应指 蔚州城 ( 蔚 县 民 闰前称蔚 州 ) . 大 云疃 已分 为尔大 云疃 卜 j 西大
云 疃两 个村 据《 蔚县地 名 资料汇 编》 . 大 云疃 建 于 冗末 ,囚 村南 有 …峰 高 耸入 云 ,故 名 ,
l 9 2 6年分 成两 村 根 据这 些 线索 , 笔者 重点 对 东 大云 疃 、 西大云疃 、 九宫 【 ]、 千子 村 及北
廊 。根据 释迦殿 脊檩 上 的木 匾题记 ,知 此殿
的建筑 年代 一致 , 为 明正德 二年 ( 1 5 0 7 ) l 1 l 。本 文 通 过对 壁 画 中供 养 人 的年代 进 行 考证 , 推 断 此水 陆壁 画 的绘制 年代应 为 清道光 前 期 。
首先 , 仔 细观察 壁 画 , 可 见一 些榜 题 和供
l理的《 韩氏家谱》 , 并从其家谱中找到了壁画 它几个自 然村现为东大云疃。其中西堡韩姓 1中的供养人韩得福、韩得起 ( 家谱中记为 布施者有韩得起、 韩得印、 韩学谧、 韩学颖、 韩
“ 本村” 等 六个 村庄及 “ 本城 ” , 另有 大成店 、 尉 景 肉房 、 赵 尔肉房 、 瑞和永 、 永信 成 、 义 成 钱 铺、 德 升 钱铺 、 合成缸房 、 天恒 缸 房 等 9处本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中体育图像整理与文化意蕴考释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中体育图像整理与文化意蕴考释

元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寺观壁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心理诉求。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艺术风格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采用工笔重彩技法,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影响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元代社会、宗教 、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中体育图 像整理与文化意蕴考释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概述 •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中的体育图
像 •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中体育图像
的文化意蕴 •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中体育图像
的整理与保护 • 结论
01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概述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的分布与特点
01
02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的创作背景与历史背景
政治背景
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山西地 区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得以发展 ,寺观壁画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得到了繁荣发展。
社会背景
文化背景
元代文化融合了汉族、蒙古族、藏族 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元代文化,寺观壁画也受到了 这种文化的影响。
、礼仪、社交等方面。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中体育图像的艺术文化意蕴
艺术表现形式
元代山西寺观壁画中的体育图像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 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审美价值
这些体育图像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展 现了古代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想象力。
国际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蔚县故城寺壁画绘制年代考
蔚县故城寺位于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俗称“东大寺”。

现存释迦殿及三间禅房。

释迦殿为单檐悬山布瓦顶,通高8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廊。

根据释迦殿脊檩上的木匾题记,知此殿创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

殿内有总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水陆壁画,保存完整,风格鲜明。

壁画高2.7~3.6米,总长约34米,可以看清的儒、释、道各类人物539位。

北壁绘“十大明王”,其余三壁人物以组列队,为“人神行进图”,分为112组,每组都有榜题及供养人条框。

供养人条框内填写有供养人的有67组,可分辨清楚的有62组。

东、西壁画面呈“凸”字形,中部上下分4排8列,两侧分3排2列,每壁各有44组。

南壁东、西次间各绘壁画4排3列,各12组。

关于此壁画的绘制年代,多数学者根据壁画题材、风格、人物造型及释迦殿脊檩上的木匾题记,认为与释迦殿的建筑年代一致,为明正德二年(1507)[1]。

本文通过对壁画中供养人的年代进行考证,推断此水陆壁画的绘制年代应为清道光前期。

首先,仔细观察壁画,可见一些榜题和供养人条框均叠压于云纹、图像及浅绿色背景色之上。

如南壁东次间顶部东侧第二组壁画右侧的榜题“军阵杀伤等众” 条框,叠压旗帜与云纹图案,但条框又被顶部的蓝色背景色叠压(图一,1)[1]。

再如东壁顶部北侧第一组“无色界四禅天众”壁画中的榜题条框及供养人
条框都被蓝色背景色叠压(图一,2)。

从这些上下叠压关系可以看出这些条框和壁画是同时期绘制完成的。

另外,东壁顶部北侧的第一、二组壁画,南壁东次间西边一列的三组壁画,南壁西次间东边一列的下边两组壁画的供养人条框各有两个(图二,1、2),但两个条框内的字体和笔迹是一致的,可以肯定这多出的一个并非后来添加的,而应该是因供养人的供养需求不同或供养人较多在绘画之初就有的。

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些供养人的生活年代和壁画的绘制年代是一致的。

故城寺壁画供养人中可分辨清楚名字的191位,除18人没有注明住址外,其他人分属大云疃、九宫口、千子村、北门子、石家庄、“本村”等六个村庄及“本城”,另有大成店、尉景肉房、赵东肉房、瑞和永、永信成、义成钱铺、德升钱铺、合成缸房、天恒缸房等9处本城商铺。

这些供养人中多数记为某门某氏,其他的记为某妻某氏或直接记其名。

姓名及其所属村庄明确的有:大云疃8人,九宫口17人,千子村7人,北门子7人,本城12人。

按蔚县现行行政区划,九宫口、千子村、北门子、石家庄等行政村现在仍然存在,另外,“本村”应指故城寺所在的大固城村,“本城”应指蔚州城(蔚县民国前称蔚州)。

大云疃已分为东大云疃与西大云疃两个村。

据《蔚县地名资料汇编》,大云疃建于元末,因村南有山峰高耸入云,故名,1926年分成两村。

根据这些线索,笔者重点对东大云疃、西大云疃、九宫口、千子
村及北门子村这五个村进行了寻访,意欲寻找壁画中有明确姓名、住址的供养人的相关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笔者于西大云疃退休教师韩多嵘(现居住在代王城镇北门子村)处见到了由其大哥韩多峰医生于2006年整理的《?n氏家谱》,并从其家谱中找到了壁画中的供养人韩得福、韩得起(家谱中记为“启”)、韩得印、韩得禄的名字。

《韩氏家谱》共42页,据其前言介绍,大云疃的韩氏辈辈用三个字的名字,以中间字为标志来分辈数,共列出29辈的中间字。

现家谱已记载韩氏16辈,“得”字辈为韩家第八辈。

笔者做调查时(2013年)韩多峰医生76岁,为长子,属于第15辈,上推七辈,其八世祖为韩得荣。

韩得荣为长子,壁画中出现的韩得印为其弟。

按每辈相差20~25岁计算,其八世祖应出生于1762~1797年前后,这段时间在清嘉庆年前后,与明正德二年(1507)相距约300年。

由此笔者推断故城寺现存壁画的绘制年代为清代,而不应该是明代。

我们知道乐善好施的人可能会在多个寺庙进布施。

为了进一步考证故城寺壁画绘制的确切年代,笔者对蔚县境内已知的寺庙碑刻进行了考察,找到了三块有重要价值的碑刻:郑家庄峰山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碑记》碑,蔚县城内财神庙的清道光六年(1826)《重修庙碑记》碑和清道光十八年(1838)碑[3]。

郑家庄峰山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碑记》碑位于
峰山寺前殿东次间后檐下,由于进布施人较多,这次峰山寺重修用了两块石碑记其功德,其西侧一石碑为《重修峰山寺碑记》,正面记事,背面记进布施人,《重修碑记》则前后两面全为布施者姓名(碑后面有“大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年月”题记)。

其正面记录的28名布施人所在的村名分别为南庄、北庄、东堡、徐家堡、西堡、兴旺庄等[3]。

通过调查,知“西堡”即现在的西大云疃,其它几个自然村现为东大云疃。

其中西堡韩姓布施者有韩得起、韩得印、韩学谧、韩学颖、韩学诗、韩立本、韩学文等。

查《韩氏家谱》,知韩学谧为韩得印长子,韩学诗为韩得印次子;韩学颖为韩得禄长子,韩学文为韩得禄三子;韩立本为韩得荣三子韩学让之长子。

峰山寺此次重修,大云疃韩家进布施者,除了“得”字辈,还出现“得”字辈后的两代人,而故城寺壁画供养人中只见大云疃韩家“得”字辈,由此看来,故城寺壁画的年代应早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财神庙大清道光六年(1826)《重修庙碑记》的碑阴记录了施银的各绅士、铺户及众善人的姓名和银两数,其中有德升钱铺、义成钱铺、永信成、尉景肉房、赵东肉房和大成店等6家商铺,道光十八年(1838)碑的碑阴记有布施者天恒缸房、大成店和韩得起[3]。

故城寺壁画中出现的9个商铺,在这里出现了7处,特别是道光六年(1826)碑上就有6处,可见故城寺壁画的年代应与这两块碑的年代相近,特别是道光六年(1826)。

由以上三块碑刻的年代推断,故城寺壁画绘制于清道光前期
比较准确,至于更确切的年代推定,还有待更多的发现。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蔚县博物馆.故城寺壁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河北省蔚县地名办公室.蔚县地名资料汇编[G].蔚县:河北省蔚县地名办公室,1984.
[3]邓庆平.蔚县碑铭辑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