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小儿易感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方-----刘启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脐周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症状较轻,伴见食欲减退,甚至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症状病变。
常反复发作,据其特点及伴随症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
小儿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复感外邪,邪壅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则生此病。
治宜益气固表,补脾实卫,通络散结,消肿止痛。
方用小儿易感腹痛方。
方药组成:黄芪15克,炒白术8克,防风3克,板蓝根6克,白芍5克,炮山甲2克,蜈蚣1条,甘草3克。
水煎2次混合,分2~3次温服。
功效:益气固表,补脾实卫,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调护:平素要注意增强小儿体质,预防感冒,不吃生冷、不卫生和不消化食品。
服用中药最好坚持一段时间,以患儿不易感冒、腹痛消失为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刘荔芍药甘草汤加减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作者:谭洪福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般以脐周腹痛,彩超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点,西医输液虽可缓解,但往往容易反复发作。
在临证中,笔者诊治过数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用中医辨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案一解某,男,7岁,2012年4月2日初诊。
平素易腹痛,以脐周为主,曾查腹部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炎”。
每因感冒诱发,伴见咽痛,咳嗽等。
发作时输液治疗可缓解,但腹痛易反复。
现腹痛1天,兼见咽痛,大便秘结,隔日一次。
脉浮略数,舌红苔后部薄黄。
诊断:腹痛;病机:风热犯肺,热结肠胃;治则:清热宣肺,缓急止痛。
处方:银翘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双花15g,连翘15g,射干10g,防风10g,白芍15g,当归15g,白术15g,半夏6g,苏叶10g,陈皮15g,甘草6g。
服药5剂,腹痛消失,共服12剂,随访2年腹痛未复发。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病因病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简称肠淋)是由腹部淋巴结感染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外感邪气: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外感邪气的侵袭,导致淋巴结堵塞,淤积上腹部淋巴管道和腹膜后淋巴管道,进而导致肠淋。
2.饮食不当:小儿饮食偏食、嗜食辛辣、油腻或凉性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引发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肠淋。
3.情志不畅:小儿情志波动较大,心气易紊乱,若长期情志不畅,可造成气滞血瘀,影响淋巴循环,从而引发肠淋。
4.先天不足:小儿先天基础较弱,正气亏虚,易受外邪入侵,也易患肠淋。
证候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外感病证和脾胃病证两类。
外感病证外感病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恶寒、鼻塞、喉痛、咽喉干燥等。
中医认为,此类证候主要由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所致。
脾胃病证脾胃病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贪食嗜饮、口渴、消瘦等。
中医认为,此类证候主要由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原因所致。
中医治疗在中医的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候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病证对于外感病证,应以祛邪解表、宣肺散寒为主。
1.中药治疗可选用桂枝汤、葛根汤等解表止汗方,加减选用紫苏叶、荆芥、辛夷花等祛邪解表药物。
对于鼻塞咳嗽较重者,可在中药方中加入菊花、板蓝根、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
2.饮食调理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消化不良加重病情。
对于咳嗽症状严重者,可饮用梨汁、冰糖炖雪梨等润肺化痰的食物。
脾胃病证对于脾胃病证,应以健脾和胃为主,调理脾胃功能。
1.中药治疗可选用健脾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加减选用柴胡、黄连、山楂等化湿燥湿的药物。
2.饮食调理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冷凉等食物,调理脾胃功能。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防止因腹泻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
对于贫血者,应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这么调理!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这么调理!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认为: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屏障功能较差,当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时,细菌病毒通过血液达到回肠淋巴组织,引起炎症,造成的肠胃功能紊乱。
此病症好发于冬春季节,一般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捆绑销售”,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在中医看来,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腹痛”的范畴,因为孩子脾胃薄弱,易外感时邪(主要是受凉),饮食不节(主要是过食肥甘或寒凉)导致中焦气机不畅或寒凝气滞,气血不养,引起腹痛。
日常表现出来就是:疼痛位置在右下腹,时痛时止,多在饭后时间腹痛。
所以,中医治这个病症常。
很多家长就会问肠系膜、淋巴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只不过……见到的多是佩奇的家人们的……猪的大肠与小肠管边附有网状的组织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油”,就是肠系膜,肠系膜上还有很多的结结,这就了淋巴结。
淋巴结主要集中在哪里?淋巴结比较集中的部位多是在远端回肠与盲肠交汇位置。
此地的淋巴组织最为丰富,也最容易受到感染。
所以疼痛部位以脐周和右下腹为主,但多为一过性疼痛,就是疼一会就好了,位置不固定,孩子也说不出到底哪个位置,这与阑尾炎有显著的区别,后者疼痛部位固定在右下腹。
中医讲究辨证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辨证呢?一般以下三种症型多见,但也往往两种症型相合,以内热外寒多见。
症状:主要以脐周腹痛为主,拒按,伴有咽红、大便干燥、小便味臊、舌红苔腻、洗凉饮等。
治则:清热化湿,理气止痛症状:有伤食史,或平时易积食,脘腹胀满、不愿吃饭、吐酸水,或痛后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好咽吼红肿。
治则:消食化滞、行气止痛症状:体型较瘦弱、面色黄白相间、神疲乏力、不愿吃饭,肌肉松软、喜温喜按、腹痛绵绵时作时止;舌淡苔白,发育迟缓,易受凉腹泻;还要一种情况就是幼时输液过多,或吃了太多的寒凉中药,比如茵栀黄颗粒、蒲地蓝。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止痛无论那种症型,有一个共同点是相同的,就是健脾行气。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
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者及患儿家长严格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物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并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
Qq15850866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5用法:用比较致密的布料缝制一个袋子月15*15cm,把药物装入,放入不锈钢锅内煮沸。
等水温适宜时(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水温为准),放在神阙穴(即肚脐眼)敷15到30min每天2—3次6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7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者病情犯愁,请联系我。
QQ庞运刚免费送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有好方法解孩子病痛,愿为孩子成长护航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简便治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简便治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jia910方法是---点燃艾条,先后对患儿神阙、阴交、天枢、下脘、肾俞、大肠俞、足三里穴行灸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加肺俞、曲池、合谷穴,消化道症状加上脘、胃俞、内关穴,均为每穴位温和灸3至4分钟。
每天1次。
分析---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该病好发于7岁以下儿童,冬春季节多发,患儿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症之后,过食生冷可诱发或加重。
患儿表现为脐周间歇性疼痛,缓解期无明显不适,B超检查可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本病属中医腹痛范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过食寒凉,寒性收引,使邪气内停,正邪搏结于肠间,气机郁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腹中拘急疼痛,不思饮食,舌淡脉弦细。
热敷或按揉腹部则促进经气循行,故可暂时减轻疼痛。
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作用,《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炙之则透诸经而除百病。
自古以来,中医应用艾灸防止疾病取得了丰富临床经验。
灸治阴交、神阙、天枢、下脘穴可以补正气、散寒邪、通经络、止腹痛,肾俞固护先天之本,大肠腧、足三里穴调理肠道功能,止腹痛。
针对肺、胃系症状加相应穴位灸治。
诸穴合用可固养元气,祛除外邪,通经止痛,达到患儿腹痛缓解,肠腑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灸具有改善人体免疫功能,对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心脑血管等系统均有显著调节作。
笔者研究中发现,本病滴注抗生素治疗虽疗效确切,但儿童及其家长依从性差,并影响其生活、工作和学习,还会产生耐药性,并且复发率较高。
而穴位灸法治疗时间短,见效快(部分患儿第一次治疗后即疼痛消失),无副作用,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并且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抗生素输液治疗组。
xyqzhx 这个操作起来不现实,难度比较大,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是发烧的时候腹痛,通常烧退腹痛也就消失,正痛的时候患者小孩子安心让在那里艾灸可能性不大jia910 我见过的多数是不发烧但间歇性腹痛---应该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导致的肠痉挛,灸的时候很快就不痛了,当然发烧导致的应该是对发烧的病因治疗为主,退烧后如果还腹痛再用艾灸治疗为好。
简单说说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的防治
简单说说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的防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病,有的患儿症状轻微,多表现为脐周部的隐痛,由于疼痛不剧烈,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
有的病情严重,多伴有上呼吸道的感染,发热、腹痛、呕吐等,一般疼痛无反跳痛以及腹肌紧张,一般做腹部B超多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临床多和阑尾炎相互鉴别。
记得之前最早接触这个问题,是一个患儿的家长接孩子放学,家长来门诊调月经,然后说孩子从下午体育课就开始腹痛难受没有食欲和精神,疼痛部位在脐周部,按压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腹部肌肉也没有很紧张,点按中医的穴位,在左侧下巨虚穴处找到明显压痛点,并予以针刺治疗,同时配合艾灸神阙穴,症状马上就得到了缓解。
根据中医理论“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针灸上治疗腑病多取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说明六腑之气都通向下肢,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合穴,而手三阳经上又有上下相合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六腑”的理论。
说明脏腑之病应取下合穴:“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之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之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胃、胆、膀胱三脏腑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的合穴,而大肠、小肠、三焦三脏的下合穴则另有合穴。
《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是“太阳之别”,“入络膀胱”。
《针灸甲乙经》也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
”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二者关系密切。
因此,大肠、小肠下合于胃,三焦下合于膀胱经。
肠系膜淋巴结炎实际上就是指肠系膜淋巴结的炎性增生。
多发生在右下腹,因为右下腹是回肠末段、盲肠和部分升结肠的系膜,也是淋巴系统最丰富的区域。
我们知道,肠道的感染性病变和一些全身疾病都会使得肠系膜淋巴结炎性增生,这一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被称为继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很多患者发病后采取西医输液治疗后当时症状减轻,过后病情反反复复,慢慢小孩子肠胃功能变差,面色萎黄。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怎么治
肿 止痛 液调 匀 ,
湿贴 中脘 、
神阙、
天 枢 等 穴 。
每 日 次 1 ,
7 天 为 1 个 疗 程
病 腹 痛 腹 舌 太 2 .
阳
见
:
、
泻、
呕吐 ,
红 ,
苔 白 , 脉缓。
处方 : 桂枝 、
芍 姜 丁 香 白
干 、
、
、
甘草、
附 子、
吴茱 萸各
5
克 ,
穿山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处 方 中 的 适
】
肠 系 膜 淋 巴 结 炎 在 临 床 上 分 型 辨 证 用
药 。
便 秘 证 阳 明 1 . 见 :
、
舌 红 脉 洪 等 热 象 。
处 方 : 大 黄 、 芒 硝 、 厚 朴 、 枳 实 、 黄 连 、 法
半夏各
5
克 ,
穿山 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 处 方 中 的 适 量 药 物 用 消 ,
邪 、 利 咽 开 音 。 甘 草 补 脾 益 气 、 缓 急 止 痛 、
调 和 诸药 。
冰片苦 寒清热 ,
有
良
好
的
泻
火 、
解 毒 、 止 痛 之 功 效 。
临 床 资 料 【
】
共治疗
30
例年龄
8
个月
至
7
岁
患儿 ,
两天痊愈 的 1 9 例 ,
痊 愈 例 3 天
的 11
。
体 会 【
園 2 〇 1 9 年 7 月 第 7 期
播 贴 敷
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药方、剂量只为学术传承,切勿擅用2021-12-14东海中医日记第368篇作者:李东海公众号:东海中医近些天,因腹痛就诊的孩子较多,彩超检查提示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这类孩子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呕吐、腹泻。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 现代医学认为多属病毒感染, 好发于冬春季节, 常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在脐周、右下腹, 故腹痛常以脐周、右下腹多见,相应部位有压痛, 疼痛的性质多样,以阵发性痉挛疼痛常见,可自行缓解,腹肌紧张较少见, 反跳痛不显著,目前多以抗感染、解痉及其他对症治疗,效果可以,但易反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祖国医学“腹痛”的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本易受外邪内伤,再加寒温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感六淫邪气,饮食积滞皆可损伤脾胃,中焦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胃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湿停成饮,饮聚成痰,痰聚成核,其病位在脾胃。
因现代孩子喂养多肥甘厚味,常致脾胃虚弱,零食太多,易损伤脾胃,中焦运化不利,内湿中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此类患儿中医认为是脾阳不振、寒湿瘀滞。
若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之品,则更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则腹痛迁延。
对于本病的治疗,我常用到的方剂有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理中汤、四逆散等。
小建中汤证:此方所治为虚寒型腹痛,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少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不调舌质淡,脉弦细等症。
柴胡桂枝汤证:此证患儿腹痛且多伴有外感症状,发热呕恶、汗出恶风、鼻塞、纳差口苦,脉弦等症。
理中汤证:此症患儿外感证状不明显,腹痛较重,常在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后,呕恶,大便溏泄,面色白、四肢、脘腹凉,脉沉弦等症。
四逆散证:此类患儿腹痛常由情志不遂诱发,腹痛时作,部位不固定,可伴胁肋处疼痛,常有腹胀,大便有下坠不利感,手脚凉但胸腹温。
另外,外用药也是我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常用方法,常用吴茱萸、荜拨研末或是附子理中丸用姜汁或是米醋调,敷于肚脐,对腹痛缓解效果不错。
中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经验小儿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
随着近年超声影像医学发展,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确诊率越来越高。
因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有关,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故西医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使用抗病毒药物,有细菌感染依据时则用抗生素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
笔者参照西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和发病机制,结合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征和小儿腹痛病因病机认识,通过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症候特征和辨证治疗观察总结,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本虚标实,寒热夹杂,以脾虚中寒、湿热郁滞、气机失常为主要发病机制。
感冒、饮食不当、受凉等常为诱发或加重因素。
临床常用自拟“加味四合汤”进行辨证论治,收到良好效果。
“加味四合汤”基本药物组成为:广木香、炒黄连、粉葛根、炒黄芩、干姜、党参、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焦槟榔、败酱草、炒山药、炙甘草、建曲组成。
本方由《伤寒论》葛根芩连汤、理中汤与《丹溪心法》痛泻要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香连丸四个中医经典名方加槟榔、败酱草、山药、建曲组方而成。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清热利湿,温中健脾,理气止痛之功效,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很好治疗作用。
对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血常规异常者,笔者常加用自拟“四味消毒汤”;对纳差食积或腹泻者,常加用自拟“六仙消食健脾汤”;对便秘腹胀者,加用制川军、炒莱菔子等。
此方临证应用之要,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准则,处理好清热利湿(祛邪)与健脾温中(扶正)方药之间用量配伍关系,尤其是方中葛根、干姜、黄连用量比例是关键,也是药方核心用药。
由于淋巴结是免疫器官,故在患儿发病期及治疗期、恢复期,要注意对过敏因素的干预,不要喝牛奶、吃鸡蛋和鱼虾等易引起肠道过敏的食物。
患儿日常饮食要清淡,要有规律,不要吃零食,忌食生冷之物或饮料,注意腹部保暖,不要受凉。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的中医调理
儿童腹痛病因复杂,若是急性腹痛,多见于急性肠炎,胃炎,胰腺炎,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肠扭转,急性腹膜炎,疝气等,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若是7岁以下儿童在感冒,咳嗽,扁桃体炎引起发烧时伴有腹痛,表现为隐痛或钝痛按压右下腹或脐周小孩会疼痛加重,通常是由于肠膜淋巴结炎症或者肿大而引起的腹痛。
是门诊中比较常见的儿童腹痛类型,中医来说,是余热未清,积聚肠胃,腹痛并伴有腹胀,间歇性发作,有时候是饭后或者睡觉时腹痛,不爱吃饭,有口气或者口臭,大便酸臭、腹泻或便秘,舌红苔黄厚。
食疗方:火炭母猪红汤
材料:火炭母,猪红,瘦肉,黑枣,生姜。
做法:将火炭母洗净、浸泡,猪红、瘦肉切块。
然后火炭母、瘦肉、生姜和黑枣一起放入煲内,加入清水3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半小时,加入猪红煮熟约1碗水,即可调味服用。
用量:为3岁以上的孩子量。
3岁以内的孩子,药量、食材、汤水减半。
功效:清湿热,利大肠。
火炭母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猪红除中满腹胀。
日常护理:
1、腹痛时要忌口,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发物、海腥类食物。
【锦囊】中药'忌口'原则,学会就不再迷茫
2、要想小孩少腹痛,就要健好脾胃,这个是根本,脾胃好,消化道疾病就少。
【育儿】春天小孩容易厌食不吃饭,家长用对方法可快速改善
3、多见于热滞引起腹痛,平时有热滞表现时,要及时清除,一般
用清热滞的方法3-5天。
【育儿】小孩不睡觉,口臭大便硬,小儿热滞易发烧(内附食疗方)。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认为湿热蕴结是病变的根本,而腹痛则是其中的主要表现之一。
结合方外敷和推拿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文旨在观察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对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一、研究背景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小儿疾病,常见于3-6岁的儿童。
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精神疲乏、发热等症状。
这种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容易导致慢性化,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所致,而腹痛则是湿热蕴结的主要表现之一。
结合方外敷和推拿治疗对该病的疗效值得关注。
方外敷是中医特有的外治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特定的药物,可以起到散结、清热、止痛的作用。
推拿治疗则是通过专业的按摩手法,在腹部穴位进行刺激,对腹痛症状进行缓解。
通过对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观察,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例确诊为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男女不限,年龄范围3-6岁。
2. 研究手段(1)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每日一次,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
方外敷:选用艾叶、白芷、细辛等药物,制成外敷剂,施于脐周与肚脐穴,每次外敷30分钟。
推拿治疗: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推拿师,采用特定的按摩手法,在患儿腹部特定穴位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0分钟。
(2)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患儿的腹痛症状、腹泻情况、发热情况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评价标准:腹痛症状改善标准为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分以上降至3分以下;腹泻情况改善标准为每天次数由治疗前的3次以上降至1次以下;发热情况改善标准为体温由治疗前的38度以上降至正常体温。
银芍四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采撷
银芍四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采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及“痰湿、食积、气滞”有关。
银芍四君汤具有健脾消食、化湿行气的功效,在治疗上标本兼顾,不仅能有效缓解腹痛症状,还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恢复。
标签: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药疗法;银芍四君汤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症,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腹痛部位以脐周及右下腹常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多,以3~7岁儿童多见[1]。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检出率越来越高[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脾常不足”,标实为“痰湿、食积、气滞”,在急性期病性以邪实为主,慢性期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3-4]。
临床采用银芍四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效缩短、减轻腹痛时间和程度,降低复发率,疗效确切。
1 病因病机1.1 “脾常不足”为本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导致脾胃疾患的发生,《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气的运化功能正常,则饮食五谷能化生精津气血为小儿提供充足的养料,促进其生长发育。
明代医家万全认为“人以脾胃为本,所以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也…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食物类型多样化又丰富,多数小儿偏喜食“零食”、肥甘厚腻之物,家长娇惯,小儿索食则予之,长此以往,脾胃多呈虚弱态,亦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言:“小儿多因爱惜过当,往往二三岁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
”1.2 “痰湿、食积、气滞”为标《证治汇补·痰证》言:“脾为生痰之源”,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脏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下降,导致痰湿蕴结肠间,阻碍气机则发为腹痛,亦如《幼幼集成》所言:“惟脾胃不胜,乳哺失调,三焦不运,水饮停滞,冷气抟之,结聚而成癖。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西医病名,但却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
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
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且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
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病因病机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
第一点:患儿正气不足。
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关键在于脾胃。
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
(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
第二点:常感外邪。
此是外因,也就是诱发因素。
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导火索,引爆疾病的因素。
这里面的外邪,指的是六淫,更是风寒湿三邪,没有此三邪,不足以成外感。
一般来讲,一次感冒,基本不外发生此病;一定是经常感冒,不断有外邪侵袭,机体不能清除导致。
结合之前的“患儿正气不足”,则是一拍即合。
所以,经常感冒和正气不足,是互为因果的。
缺一不可。
第三点:邪气入里。
正气不足,三关不能内守,失去抵御,外邪就会长驱直入。
在此,啰嗦一句:正气不足,在人体,都是从远端到近端的变化,就是先鼻部正气不足,然后咽部,接下来是肺部,最后中焦,最后就是下焦。
如果从关节来说,就是指掌关节,然后腕关节、肘关节,最后肩部。
这也是外邪入体的路线。
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
在三阴三阳中,表就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本质就是表病,里,就是里病,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状态,多是少阳病,或者太阴病。
第四点:留滞中焦。
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
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
第五点:津血凝滞。
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
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分析与六经辨证举要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分析与六经辨证举要(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8 岁以下儿童,以男童居多,且冬春季节多见。
该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者为腹痛,其次为发热、呕吐、腹泻。
腹痛呈阵发性,部位以脐周为主,右下腹痛并不少见,多无反跳痛与肌紧张。
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及支持疗法为主。
)用该病名辅以中医分析,并不适合,但该病较为常见,且有很多家长带孩子就诊时直接以该病称呼,便于分析,故暂以此为标题。
笔者在临床中,见到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不明显,以腹痛为主诉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故觉此病可以归入中医“腹痛”的范畴。
以下以该病为引,探讨内容不局限于此,谈谈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中医的认识,较为灵活,概括起来,可以从内外二因来论述。
“外”多与感受六淫邪气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同外感风邪和寒邪有关。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风邪伤人,先起于毫毛,治疗大法为宣透散邪,但纵观儿科常用中成药:蒲地蓝、板蓝根、咽扁颗粒、七星茶、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一类,尽是一派苦寒败胃之品,即便为风热外感,恐怕亦不甚适合,此种情形,早已深入人心,医者不可不察。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大量应用对于缓解外感时的症状或许有一定效果,但局部症状的缓解并不完全等于外邪得除,苦寒药物,对于风邪无济于事,邪初伤皮毛腠理,皮毛内合于肺,苦寒药物困阻邪气,不得宣解,且损伤正气,肺与大肠相表里,外邪则下迫大肠,出现排便异常(便秘、腹泻等)、腹痛等表现。
其病机类似《伤寒论》第97条的论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其实讲的也是外邪入里,停聚于某处,当然,条文中所述为结于胁下,若结于腹中呢?则有可能出现腹痛、腹胀这些情形。
再比如《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肿大)与中医“凉肚”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肿大)与中医“凉肚”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几年流行的术语和疾病。
听起来比较陌生。
从该病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疼痛性质多为间隙性,每次发作2—10分钟不等,好发于活动之后,早晨,饭后,和寒冷之时。
其病多见于反复感冒,反复发热的患儿。
由于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旦感染,炎症就会激活淋巴结,淋巴结增大.包膜绷紧,神经末梢因牵张,挤压引起痛感。
据此,有人认为,反复感冒与发热会出现咳嗽、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肿大。
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在大脑的兴奋灶与肠系膜淋巴结在大脑的兴奋灶靠得极近,根据优势灶学说,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炎症引起的中枢兴奋必然影响肠系膜淋巴结的兴奋灶,反射性的引起“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本人认为,认为该病与呼吸道的关系有些勉强。
为什么不是“凉胃”呢?即外邪(寒冷的空气,寒凉的食物等)直接通过肚脐,通过口腔,通过背脊等部位而进入或影响腹部呢?《内经》的作者就观察到了这一点,指出,“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胃脘部),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读完上述《素问举痛论》的原文你有什么感受所以临床上,比较有用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推拿,是腹部温柔的推拿手法,如摩腹,揉腹,振腹与横擦腹部等。
另外,找准压痛点,在压痛点的部位用指揉与指振法,一指禅推法等镇痛有良效。
记住,推拿时不是多少次,多少分钟!而是令局部温热,并且热能深透下去。
肢体远端则可用重手法刺激。
常用穴位是足三里、阳陵泉、内关等。
每穴操作3-5分钟。
邪气从什么地方来,就从什么地方将其赶走!于是肚脐、背脊、中脘(经口而入者)也是重点穴位。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瘰疬”范畴。
患儿以3~8岁最常见。
小儿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肿大淋巴结。
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以解毒燥湿、清热散结为治法,古方中医对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之消瘰丸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消瘰丸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研制出了消瘰止痛颗粒,用于临床,共治疗2000多例,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1典型病例。
王某,男,5岁2个月。
2010年5月10日晚饭2小时后出现腹痛,5~6分钟左右缓解。
此后,活动、晨起时疼痛多次。
后来,因脐周腹痛伴腹胀,腹痛较重,难以忍受,遂由家长陪同,于2010年5月16日10时来就诊。
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查体:咽红,腹软,未扪及包块,脐部有轻微压痛,脐周叩呈鼓音;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诊为腹痛、瘰疬(肠系膜淋巴结炎)。
辨证属湿热蕴结,毒壅气滞。
治以解毒散结,化湿清热,行气止痛。
方用消瘰止痛颗粒:夏枯草0.5克,连翘0.5克,黄连0.5克,牡蛎0.5克,生姜0.5克,木香2克,砂仁0.5克,延胡索1克,白芍1克,浙贝母1克,大枣2克,甘草1克。
全方共计11克。
服法:每日1剂,水冲100毫升,分3次以上温服。
2010年5月19日复诊,患儿述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晨起时已无腹痛,活动后时有腹痛,舌略红,舌根有少许黄腻苔,脉缓。
证属湿热病后,气阴两伤。
治以益气养阴,佐以祛湿散结。
方以消瘰止痛颗粒加党参、麦冬。
4剂后腹痛症状消失。
随诊3个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未见复发。
消瘰止痛颗粒中,君以牡蛎,化痰、软坚、散结。
臣以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散结。
佐以延胡索、木香、砂仁、炒白芍,活血行气止痛;使以生姜、大枣、甘草,强健脾胃,调和诸药。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河北邯郸市/徐华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 痛”“瘰疬”范畴,患者以3 ~ 8岁最常见。
该病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 普勒超声检查示多发肿大淋巴结,严重影 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 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治以清 热燥湿、解毒散结为主。
根据中医基础理 论和中药透皮技术相结合,运用消肿止痛 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治疗,疗效较好。
【临床资料】选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58例,男33例,女25例,最大12岁,最小2岁,淋巴结最大的2.2厘米x0.7厘米,其中经 其他治疗后复发5例。
全组病例均经B超 检查,符合腹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治疗方法】选药组方:大黄、芒硝、延胡索、良姜各等份,共研细末,组成散结止痛散。
使用方法:每次取散结止痛散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制后湿贴神阙穴,每天1次,连用7天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经1次治疗,腹痛消失者38例;3次淋巴结炎消退明显,体温正常。
次日停用 小金丸、消炎痛,连用上述中药透皮技术 巩固治疗,7天痊愈。
【体会】运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治疗,腹痛消失者20例。
所有病例经_疗程治疗均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
【典型病例】7岁张姓女童,脐周疼痛,尤以右侧明显,夜间更重,曾在县医院住院输液治疗22天,无效。
遂去邯郸某医院就诊,查B超示:腹腔淋巴结肿大。
继续输液4天,夜间腹痛一直未见减轻,反而更甚,于是前来就诊。
用散结止痛散3克,消肿止痛液调制,湿贴神阙,热敷10分钟,当晚腹痛减轻。
其后连续贴敷7天,一直未疼痛。
每月电话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无复发。
【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看似不是大病,但西医治疗该病没有较好的疗效。
采用中药透皮技术,运用消肿止痛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疗效不错,方法简单,安全高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编辑丨桔梗并发颈淋巴结炎,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快捷、毒副作用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摘要】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3个方面论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并探讨该病的治则及辨证论治。
指出中焦气机瘀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从病因着手,谨守病机,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解毒散结为主。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学;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病机;辨证论治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童发病率较高。
该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近几年来,该病有增长趋势,若病情迁延,常致再发性腹痛,伴发食欲不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
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此领域的独特作用,本研究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1西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lnann报道,故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可能因反复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肠系膜根部、回盲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或局部受凉或饮食不节导致肠壁缺血,或交感神经兴奋致肠蠕动紊乱有关。
由于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
小儿肠管及肠系膜相对比成人长,且肠系膜淋巴结、肠壁血管丰富,但肌层薄弱,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肠道的分泌、吸收、蠕动功能紊乱。
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淋巴系统更容易被入侵。
细菌或病毒均可经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可阻截或清除这些异物,阻止病变的扩散,此时淋巴结内的细胞迅速增殖,功能旺盛,体积增大[2]。
常见的感染病毒有埃可病毒1和4及柯萨奇病毒B1和B5。
极少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也可引发本病。
细菌可通过淋巴液或血液进入肠系膜淋巴结。
此外,血吸虫、阿米巴原虫偶尔也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前者为肉芽肿炎症,后者可形成淋巴结脓肿[3]。
2中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小儿腹痛”范畴。
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者,均可致腹痛。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受内外因素干扰,腹痛可因外感时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所诱发。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多为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疾病症状,且腹痛范围广,多位于脐周,压痛部位以脐周多见,也有表现上腹或下腹部疼痛者,部位不固定,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
21外感时邪小儿卫外功能不固,对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六淫所侵,以寒、暑、热、湿邪入侵为多见。
外邪入侵腹中,脾胃运化功
能失司,邪滞于中,气机阻滞,血运不畅,不通则痛。
如风寒之邪侵入腹中,中阳受损,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阻,故痛急。
《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
李倩,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第3期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或恣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品,伤及脾胃,邪滞中焦,引发腹痛。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损伤脾胃,脾运失司,食滞内停,气滞中焦,若脾运化无权,又引泄泻。
《证治汇补·腹痛》指出:“盖暴伤饮食,则胃脘先痛而后入腹,……”。
《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过食生冷,寒湿留滞,气机失于条畅,通降不利,而发腹痛。
恣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积滞蕴结于肠胃,阻碍气机,腹痛则发。
23脾胃虚弱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素体脾胃虚弱,或腹痛日久,损及脾阳,中焦虚寒,脾胃功能失调,痰、湿、食停滞肠胃,阻碍气机,则成腹痛。
《诸病源候论·久腹痛候》认为:“久腹痛,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
”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因责之于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卫外不固,易受外感毒邪;脾常不足,易致脾胃之疾。
外因责之于六淫外邪侵袭。
恣食生冷、肥甘厚味、油腻之品等则为发病的诱因,易聚湿生痰。
病机为外邪侵袭脾胃,或寒饮内伤、饮食无度,脾胃功能失调,停滞中焦,则气机壅塞,血脉凝滞,痰湿食交阻,结于腹部,形成痰核(淋巴结肿大),不通则痛,不荣则痛[4]。
《诸病源候论·论腹痛病诸疾》曰:“因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