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律制度
什么是法律制度
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
那么你对法律制度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什么是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简介定义法律所指的是一个国家用来规范国家各方管理的一个政策。
在法律制度里,包含很多的法规和政策。
如何使法律制度能执行到位,主要不是强制性的执行,而是法律制度对自己国家的可行性,也就是说符合人性化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
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
①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
②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
③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
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教育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
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构成法律部门。
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
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我们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
广义则是指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体现社会制度的各种法律制度、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家庭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
一种良好的法律制度有着3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法律的权威,第二是良好的司法官员,第三是简单易行的诉讼程序。
法律制度的实体法制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以书面证照和其他方式允许其从事某种行为,确认某种权利,授予某种资格和能力的行为。
行政许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也是国家为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等而设立的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制度,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重视和广泛运用。
许可的本意是禁止的解除。
对一般人都限制或禁止,但对符合条件者解除限制或禁止。
法律法律制度
法律法律制度主题:法律法律制度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法律法律制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法律法律制度为社会提供了秩序和稳定,保护了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作为一名优秀的知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了解并遵守法律法律制度,懂得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本节课将以法律法律制度为主题,通过几个小节的论述,深入探讨法律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小节一:法律法律制度的定义和作用1. 法律法律制度的定义:简单介绍法律法律制度是什么,它由哪些组成,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2. 法律法律制度的作用:分析法律法律制度在社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等。
小节二:法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1. 法律法律制度的平等原则:解释法律法律制度中平等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保障人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2. 法律法律制度的公正原则:探讨法律法律制度中公正原则的实质和意义,分析公正原则在社会中的体现和作用。
3. 法律法律制度的公开原则:介绍法律法律制度中的公开原则,探讨公开原则对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的重要性。
小节三:法律法律制度的执行与监督1. 法律法律制度的执行:解释法律法律制度的执行机构和程序,说明法律法律制度的执行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2. 法律法律制度的监督:介绍法律法律制度的监督机制和途径,强调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小节四:法律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 法律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当前法律法律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法律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展望法律法律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数字化和国际化对法律法律制度的影响。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法律制度的定义、作用、原则、执行与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增强他们对法律法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法律制度的遵守意识,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分类
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分类法律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以法律为核心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规范行为准则以及解决纠纷的一种体系。
法律制度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下面将从不同的侧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法律制度分类。
一、行政法律制度与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和行政机构所制定并执行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
它的特点是国家权力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保证国家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行。
比如宪法、行政法规、规章等都属于行政法律制度的范畴。
而民事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个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如合同法、物权法、婚姻法等。
民事法律制度所调整的是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点是自愿性和平等性,并且关注保护私人权益。
二、刑法律制度与民法律制度刑法律制度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规定了犯罪的概念、罪名、刑罚种类、量刑标准等。
刑法律制度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而民法律制度主要是为了调整个人之间的民事关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利益。
民法律制度以个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强调协议和合同的效力,同时保障公平正义。
三、国际法律制度与国内法律制度国际法律制度是针对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国际合作。
国际法律制度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如国际公约、国际法庭裁决等。
而国内法律制度则是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内所制定的规范,适用于国内的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
国内法律制度是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它通过法律体系来实施和执行国际法律制度。
四、宪法法律制度与行政法律制度宪法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它是国家最高法律地位的法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普遍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政府机构的职责等重要内容。
行政法律制度则是围绕国家行政机构的权力范围和职责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旨在规范行政活动,保障公民权益。
行政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许可、行政程序等。
法律制度与司法制度的基本概念
审判质量
反映法院审判工作水平的指标,包括 审判公正性、效率性、专业性等方面 。
社会治安状况
反映社会安全稳定状况的指标,包括 犯罪率、治安案件发生率等。
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度
反映公众对法律制度认同和信任程度 的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 取数据。
THANKS
司法人员
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 、公证员等,具备专业法 律知识和实践经验。
司法程序
包括立案、调查、审判、 执行等程序,确保司法活 动的公正、公开和高效。
司法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04
古代司法制度
起源于奴隶社会,经历了从神 判到人判、从野蛮到文明的演
变过程。
中世纪司法制度
受到宗教和封建制度的影响, 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相互
法律体系构建
法律制度构建了一个完整 的法律体系,为司法制度 提供了统一的法律适用标 准。
法律解释与适用
法律制度对法律条文进行 解释和适用,指导司法制 度在具体案件中正确适用 法律。
司法制度对法律制度的补充
司法审查
司法制度通过司法审查对法律制度的 合法性进行监督和纠正,确保法律制 度的正确实施。
法律适用灵活性
司法制度的执行与审判机构
法院
国家的审判机关,负责审理各类 案件,通过审判活动维护社会公 正和法律权威。
检察院
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负责对刑 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 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法律制度与司法制度实施的评价指标
法治指数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法治建设水平的 综合指标,包括立法、执法、司法、 守法等多个方面。
交织。
现代司法制度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法治 国家的建立,司法独立、公正 审判等原则得以确立和发展。
法律基本知识的法律制度
法律基本知识的法律制度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制度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
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了解一些法律基本知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将介绍法律基本知识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机关立法是制定法律的过程,而立法机关是负责制定法律的机构。
一般来说,立法机关由国家主权机关承担,例如中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立法。
立法机关根据国家的需要制定各种法律条例,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二、司法机关司法机关是负责法律实施和司法审判的机构。
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在司法机关中,法官和检察官是最为重要的角色。
他们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量刑,并对纠纷进行裁决、调解,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司法机关也负责监督行政机关和公民的法律纠纷处理过程。
三、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执行国家法律的机构。
它是负责实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包括制定具体的行政法规、管理公民和企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
行政机关对于国家和公民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家权力的具体化身。
四、法律教育和宣传机构法律教育和宣传机构负责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这些机构宣传法律的重要性,向公民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通过各种合适的渠道为公民和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五、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维护公民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机构和媒体是培养和维护公民法律意识的关键力量。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法律教育,让公民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和应急措施。
媒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法律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
法律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进行完善和发展。
这需要立法机关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对已有法律进行修订和废止,并根据新的社会情况制定新的法律,以保证法律制度的健康运行。
基本法律制度简介
基本法律制度简介1. 简介基本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基本框架和原则。
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基本法律制度,但它们通常都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方面的法律。
2. 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书,它规定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宪法通常由立法机构制定和修改,并需要通过公民投票才能生效。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法律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3.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刑事责任的法律。
它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以及对犯罪行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处罚措施。
刑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
刑法一般由立法机构制定,并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才能生效。
4. 民法民法是规定私人间关系的法律。
它主要涉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财产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规定等内容。
民法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
民法通常由立法机构制定,并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才能生效。
5.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处理行政事务的法律。
它规定了政府机关如何进行行政管理、如何行使行政权力、如何处理行政争议等方面的内容。
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政府机关的公正、高效和透明。
行政法通常由立法机构制定,并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才能生效。
6. 劳动法劳动法是规定劳动者权益和劳动关系的法律。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平衡。
劳动法通常由立法机构制定,并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才能生效。
7. 结论基本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劳动法等是基本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
什么是法律制度
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系列组织、机制和规则的总称。
在一个社会中,法律制度是社会运作的基础,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法律制度包括三个要素:法律的形成、法律的实施和法律的强制执行。
首先,法律的形成是指制定和修订法律的过程,通常是由立法机关进行。
立法机关可以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如国会或议会,也可以是特定机构,如专门的法律委员会。
这些机构通过讨论、表决和通过各种法律程序来制定法律。
其次,法律的实施是指将制定好的法律付诸实施的过程。
这涉及到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行动,如政府决策、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司法机关的判决。
这些行动旨在确保法律在社会中得到有效实施。
最后,法律的强制执行是指对于违反法律行为的惩罚措施和制裁手段,以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
强制执行机构通常是警察、法院和监狱。
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制度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通过法律制度,每个人都可以按照公正和公正的原则来行事,避免滥用权力和任意对待。
其次,法律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律作为一种规则,人们可以共同遵守和相互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再次,法律制度为个人和财产提供了保护。
通过法律,人们的权益得以确保,财产得到合法保护,避免被侵犯和损失。
最后,法律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良好的法律制度可以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
良好的法律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法律制度应该是公正和公正的。
法律应该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个人,不分贫富、不分种族、不分地位。
其次,法律制度应该是透明和明确的。
法律应该具备明确的规定和条文,人们可以确切地了解和理解法律的内容与要求。
再次,法律制度应该是可行和可操作的。
法律应该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执行和遵守。
法律知识:什么是法律制度
法律知识: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集合。
其目的是通过法律的约束与规范来维护人民的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概念。
首先,法律制度的本质是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社会管理,以此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公正的目标。
法律制度是以国家的意志为基础,以国家权力为支撑,是一种由政府管理的制度。
它关注的是全体公民的利益,是对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
其次,法律制度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价值观。
它代表了社会公正和合法的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法律制度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也表达人们的心声。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政治系统,反映了国家的信仰和文化意识形态。
再次,法律制度具有继承性、完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
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历史、文化、道德、习俗和实际经验的支撑与借鉴,同时也需要与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法律制度应遵循一定的法制程序,遵守人权和民主原则,充分考虑社会公正和市场经济要求。
最后,法律制度需要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法律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法律制度应该体现民意和反映社会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司法实践、原则和国家的利益。
总的来说,法律制度是一个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它反映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政治成熟度,体现了国家的法治思想和维护社会正义的决心。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与推进,进一步加强法治意识,公正地行使法律权利,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公共利益。
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分类
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分类我们一直都在说法律制度那法律制度?下面品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法律所指的是一个国家用来规范国家各方管理的一个政策在法律制度里包含很多的法规和政策如何使法律制度能执行到位主要不是强制性的执行而是法律制度对自己国家的可行性也就是说符合人性化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①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②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③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教育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构成法律部门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我们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广义则是指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体现社会制度的各种法律制度.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家庭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一种良好的法律制度有着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法律的权威第二是良好的司法官员第三是简单易行的诉讼程序(一)有关时效的法律规定:(1)《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形:①《民法通则》第136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a、身体受到伤害请求赔偿的;b、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c、延付或拒付租金的;d、寄存财务被丢失或损毁的②《民法通则》第137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③《合同法》第55条:撤销权一年未行使(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撤销权消灭) 《合同法》第129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④《环境保护法》第66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算⑤《产品质量法》第45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产品交付最初消费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⑥《海商法》第257条: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在时效期间内或时效期间届满后被认定为负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的时效期间为90日《海商法》第265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算但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日起六年⑦《国家赔偿法》第39条: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二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⑧《继承法》第8条: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⑨《专利法》第68条: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二)有关期间时限的法律规定:(1)立案:①《民诉法》第119条、第123条《民诉法解释》第126条、第208条:符合立案条件的登记立案需补充材料的在补充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②《民诉法解释》第293条:涉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在收到起诉状30日内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在收到起诉状30日内裁定不予受理③《民诉法》第124条(七)、《民诉法解释》第214条:原告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又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④《民诉法》第56条、《民诉法解释》第292条:第三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诉的应当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⑤《民诉法》第194条: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由双方当事人自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2)诉前保全:《民诉法》第100条: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申请人应在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起诉(3)送达:①《民诉法》第92条: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出经过60天视为送达②《民诉法解释》第134条:委托送达受托人民法院应自收到委托函及相关诉讼文书之日起10日内代为送达③《民诉法》第185条:宣告失踪、死亡案件(公告期)宣告失踪公告期间为3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4)答辩:①《民诉法》第125条:人民法院在立案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答辩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送达原告②《民诉法解释》第277条:小额诉讼答辩期被告要求书面答辩的人民法院可以再征得其同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但最长不超过15日 (5)管辖权异议:《民诉法》第127条:当事人应在答辩期间提出法院在收到异议之日起15日内作出裁定对裁定不服可以上诉上级法院应在30日内审结(6)举证期限:依据《民诉法解释》第99条、第266条、证据规则33条:①一审普通程序举证期限不少于15日;②二审案件当事人提供新证据的不少于10日;③简易程序法院指定可少于30日当事人协商不超过15日(从收到受理、应诉通知书次日起计算);④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应补足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可少于30日;⑤《民诉法解释》第277条:小额诉讼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一般不超过7日(7)传唤期限(传票传唤):《民诉法》第136条、《民诉法解释》第227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还应当公告(8)申请回避:《民诉法》第45条、第47条:当事人申请承办人回避的应在审理前提出人民法院应在提出后3日内作出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法院应在3日内对复议作出决定(9)审限:①《民诉法》第161条:一审普通程序6个月内结案经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报上级法院批准可再延长3个月②《民诉法解释》第258条:简易程序3个月内结案到期后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的经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审理期限但累计不超过6个月(10)庭审笔录:《民诉法》第147条:应当庭阅读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或在5日内阅读(11)判决书送达:《民诉法》第148条:当庭宣判的应于10日内送达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送达(12)上诉:《民诉法》第164条:对判决不服的上诉期为15日对裁定不服的上诉期为10日(13)二审审限:《民诉法》第176条:对判决不服上诉的审限为3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民诉法解释》第341条:对裁定上诉审理期限为30日有特殊情况需延长审限的由本院院长批准(14)申请再审期限:《民诉法》第205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6个月内提出《民诉法》第204条:法院在收到再审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审查符合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15)执行:《民诉法》第239条:当事人申请执行的期限为2年三、诉讼时效、期间、时限制度对民事权利的影响及思考民事权利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意思自治”原则但不可滥用诉讼时效制度是民商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国民法都有规定有的甚至形成单独的法律我国民法通则也明确规定了时效制度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权利人不积极行使权力义务人因经过了一定的期限履行了义务而反悔的状况给司法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影响为此时效制度的设计能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换句话讲就是通过法律对原权利的限制限制权利人在正常情形下不享有权利的时间范围超过法定时间范围将得不到法律手段的保护其价值理念在于充分发挥财产的利用效率其实质在于对权利人诉诸公力救助的权利在法律上的时间限制是对救济权在时间上的限制(1)简言之诉讼时效制度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状态达到法定期限后即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的法律制度在这种状况下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未消灭而只是丧失了强制执行(请求法院依法保护)的效力可以看出:诉讼时效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强制性当事人不得自行约定延长或缩短2、被动性当事人未就诉讼时效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不得对诉讼时效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3、阶段性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法院不予支持(2)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缔约过失之债等)但不适用于①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②兑付国债、金融债券;③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额请求权;④封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起算点: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应当知道是指根据客观事实推定权利人能够知道这里要提醒的是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不仅包括侵害事实的发生而且包括知道侵权人是谁另外对“侵害之日”应正确理解结合诚实信用及侵权责任的法理进行合理解释以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因此侵权责任不仅应有侵权行为事实而且还应具备损害结果这一客观要件故应理解为“侵害结果发生之日”可符合立法本意2、当事人若约定了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期满之日的次日起计算;未约定期限的自权利人主张权利时计算;在人身伤害案件中应当从发现受伤之日(受侵害之日)或确诊之日起计算可以看出诉讼时效是对当事人行使权利时间上的限制而期间、期限则更多地是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具体时限要求当然也包括一些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时间要求比如上诉期限、申请执行期限、申请再审的期限等3、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因为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时效制度设计而丧失了依法保护其权利的途径(即胜诉权消灭不能依法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4、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诉讼时效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自愿履行义务的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6、《时效规定》第21条: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保证人未主张前述抗辩权承担了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7、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义务人履行义务后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反悔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8、义务人单方承诺履行诉讼时效期间已过债务后反悔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虽然诉讼时效届满但债权债务关系仍存在只是由于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法院不再对权利人的债权予以保护此时债权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而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系单方法律行为由于义务人的单方承诺行为即将发生法律效力据此可认定义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故债权人的债权此时已转化为完全债权法院应予以保护该债权即具有强制执行力9、义务人自愿履行部分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债务权利人要求全部履行债务的如何处理?对此情况应综合分析在义务人自愿履行部分债务且有证据证明其不知诉讼时效完成的事实而部分履行的则不能认定义务人放弃部分或全部债务的诉讼时效抗辩权只能根据义务人自愿履行法理认定义务人不能请求返还已履行的部分债务但其可以拒绝权利人要求继续履行剩余部分债务的请求此情形下人民法院亦不应予以支持若有证据证明义务人放弃全部诉讼时效期间已过的债务的诉讼时效抗辩权则人民法院可以对权利人要求义务人履行全部义务的请求予以支持换言之在义务人以行为方式默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情形下除非有其他证据佐证义务人放弃全部诉讼时效期间已过的债务的诉讼时效抗辩权否则不能只根据义务人的部分履行行为认定其放弃全部债务的诉讼时效抗辩权而只能认定其只放弃了部分债务(已履行部分)的诉讼时效抗辩权10、不应让诉讼时效制度成为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司法障碍诉讼时效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当事人一方根据实体法上的诉讼时效制度抗辩是实体权利的抗辩需由当事人主张当事人是否主张属于其自由处分的范畴司法不应过多干预因此依照民事“意思自治”及“处分”原则在义务人不提出抗辩时人民法院既不能进行释明更不能援引诉讼时效规定进行裁判诉讼时效抗辩权应是一项颠覆性的权利义务人若在法院释明后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将会使裁判结果较之不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情形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将导致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予保护而义务人不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在权利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享有权利的情形下义务人依法依约履行合同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的根本要求并不会给义务人造成不公平的法律后果反而利于义务人的诚实履约行为有利于我国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故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主动释明在义务人对诉讼时效无抗辩权的意见表达的情况下如果法院主动释明无异于提醒和帮助义务人逃避债务有违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也有违法院居中裁判的中立地位11、诉讼时效制度的构建实质蕴含着通过构筑正当的程序以保证私权争议获得公正裁判的诉讼理念如果任由义务人在任何审理阶段均可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则将出现法院无法在一审阶段固定争议焦点无法有效发挥一审事实审判的功能从而使审级的功能流于形式产生损害司法程序的安定性、司法裁判的权威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等问题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诉讼时效的抗辩权只能在一审中提出在二审中提出的不予支持同理义务人以诉讼时效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是指我国国家机关和行政机构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的制度。
行政法律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从行政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法的实施和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行政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点行政法律制度是指通过法律规范和法律程序对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进行约束、规范和监督的制度。
它确保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维护了公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作。
行政法律制度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性:行政法律制度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规范来确立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义务,规范其行为。
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力,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
2. 程序性:行政法律制度注重行政决策的公开、公平、公正,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遵循一定的程序,如听证、公示、复议等程序,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3. 监督性:行政法律制度对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是指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机制,外部监督则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
二、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行政法律制度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上,同时还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范了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审理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保障了公民和组织的诉讼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程序、条件、撤销等问题进行了规定,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确保公民和组织对行政行为的不满可以通过复议途径予以解决,维护了合法权益。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程序和原则,维护了社会秩序。
三、行政法的实施与发展我国行政法的实施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理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课件)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法律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总结词
法律制度是由各种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所组成的 体系。其功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调整社会 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等。
公民有义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不得从事危害国家的活动。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符合条件的公民有义务服兵役,参加民兵组 织。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01
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的,权利的行使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和社
会的公共利益。
02
权利与义务的制约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制度的不足与挑战
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法律体系还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部分领域缺乏明确的法律 规定。
执法不严、司法不公
在实践中,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格、司法机关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 生,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程度不够,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据。
行政法的作用是保障公民的合法 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
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 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民法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和 义务,以及民事责任的承担等 方面的内容。
民法的作用是保护公民的合法 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 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 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法律制度的名词解释
法律制度的名词解释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系统和法律秩序的总和。
它是一个由法律和法规所组成的体系,通过法律规范和程序来管理社会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在法律制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
第一个名词是法律。
法律是指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它旨在规定和维护社会秩序,并保护公民的权益。
法律可以分为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规则和程序。
第二个名词是法规。
法规是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规可以由国家的法律机构或政府机构制定,并通过公告或发布的方式公开宣布。
法规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和执行法律,并规范各个领域的行为。
第三个名词是法院。
法院是处理法律纠纷和诉讼案件的司法机关。
它是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审理和裁决各种案件。
法院的职责是保证司法公正,维护法律权益,并解决争议。
第四个名词是法官。
法官是法院中具有独立和中立地位的专业司法人员。
他们负责主持法庭审理案件、解释法律和裁决争议。
法官需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能够正确地处理案件并做出公正的判决。
第五个名词是律师。
律师是法律专业人士,他们代表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和辩护。
律师在法律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帮助当事人了解法律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律师需要通过专业考试和许可证才能合法行业。
第六个名词是法治。
法治是指通过法律管理社会,保证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
它依赖于公正的法律和有效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
法治的核心原则包括平等、公正、透明和效率。
法律制度中的这些名词是构建一个稳定和有序社会的基础。
了解和理解这些名词的定义和功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通过遵守法律制度,人们可以获得保障和保护,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法律制度的层次结构与功能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 司法责任制,提高司法公信力,保 障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弘扬社会主义 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 境。
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1 2
创新法律技术手段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法 律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推动法律服务模 式的创新。
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及 相互关系,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有 序运行。
基本权利与义务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基 石。
法律层面
01
02
03
法律制定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按 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 文件,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适用
法律是审判机关、检察机 关和行政机关处理各种社 会关系的依据,确保社会 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隐私权保护、网络安全、 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革,对法律制度的适应性、公正性 和效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律制度的改革方向
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 和协同性,构建更加完备、科学
立法程序与实施机构
立法程序
立法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包括法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公布等步骤,确保法律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实施机构
立法机关是主要的法律实施机构,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同时监督法律的实施情况。
司法程序与审判机关
司法程序
司法程序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和执行等环节,确保公正、公平地解决纠纷。
法律制度有哪些
法律制度有哪些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公正、维护秩序和维护社会安全而建立的一系列法规、法律和法律程序的系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可能存在差异,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宪法、立法、司法和行政。
首先,宪法是法律制度的基础,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文件。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的组织和运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通常由宪法制定机关制定,并经过公民的投票或国家机关的宪法接受程序才能生效。
宪法的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行政体制、司法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安全等。
其次,立法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法律、修订法律和废止法律的过程。
立法由立法机关负责,例如国家的立法机关可以是国家立法机构、国会、议会等组织。
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和立法程序制定和修改法律,以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司法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
司法是指根据法律规定,通过法院和其他司法机关解决纠纷、裁决争议、审判犯罪等活动的过程。
司法包括民事司法、刑事司法和行政司法三个方面。
司法的目的是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公正实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行政是法律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管理、执行和监督职能的过程。
行政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两个层级,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行政程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制定和执行法规、政策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发展。
总之,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安全而建立的一套法律、法规和法律程序的体系。
法律制度包括宪法、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每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可能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法治发展。
法律制度与法律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
01
02
03
国际法治
法律制度与法律体系的建 设和完善,有助于推动国 际法治的发展,促进国际 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国际合作
法律制度与法律体系可以 为国际合作提供法律基础 和保障,推动全球治理体 系的建立和完善。
全球治理规则制定
法律制度与法律体系可以 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 和完善,为全球治理体系 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得到妥善解决。
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保护基本权利
01
法律制度确认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财产权、自
由权等,确保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合法地位。
促进平等与公正
02
法律体系通过反歧视、促进平等和公正的法律规定,消除社会
不公现象,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监督政府权力
03
法律制度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侵犯
法律制度与法律体系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
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相互依存, 法律制度为法律体系提供基础和 框架,而法律体系则通过实践活
动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律制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互作用
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相互作用,法 律制度指导法律体系的运作,而法 律体系则通过实践活动反馈和完善 法律制度。
共同发展
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在互动中不断 发展和完善,共同推动法治建设的 进程。
法律体系的未来趋势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 的不断发展,法律体系也将面临新的 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各国之间的法 律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和紧密;另 一方面,新的科技手段将对法律制定 和实施产生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法律体系 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法律制度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法律制度由宪法、法律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及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文件组成。
下面将对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同层级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中国的最高法律文件是宪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中国目前实行的宪法是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次,法律是国家制定的普遍规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制定的法律包括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的法律。
法律的实施需要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作为辅助。
行政法规是国家机关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
行政法规主要由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以便统一国家行政管理。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
地方性法规适用于相应地方行政区域内的范围。
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具有指导性意见和解释作用的文件。
司法解释主要用于裁判和解释法律,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这些最高级别的法律文件外,中国还有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机构,如行政许可、法律援助、仲裁和人民调解等。
这些机构和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中国的法律制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法律适用的不平等、执行力度不够和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协调等。
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努力改进法律制度,并加强法治建设。
总的来说,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法律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文件等多个层级的文件。
它们为国家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法律框架。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法律制度基本知识
法律制度基本知识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它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了解和掌握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不仅可以使我们遵守法律,也能够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介绍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法律的分类以及法律的层级结构。
一、法律制度的概念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它由一系列法律规范和法律机构组成。
法律规范是指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则;而法律机构则是指负责制定、执行和解释法律的组织和机构。
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法律制度还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的分类根据法律的性质、作用和领域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分类:1. 宪法法律: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权力机构的组织和运行方式,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 行政法律:行政法律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法规,用于管理公共事务和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3. 民法律:民法律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包括婚姻法、继承法、物权法等,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财产权益和婚姻家庭权益。
4. 刑法律:刑法律是规定了犯罪行为和刑事责任的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
5. 经济法律:经济法律是指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包括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等,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正常运行。
三、法律的层级结构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存在层级关系,不同层级的法律具有不同的效力。
下面将介绍法律的层级结构:1. 宪法: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强制力,规范公民的行为。
3. 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分类
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分类法律制度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邦国或机构设立的一系列规则和法律法规的组合。
法律制度的分类主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
一、按照国别划分法律制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普通法制度、大陆法制度和伊斯兰法制度。
普通法制度,又称英美法系,主要以英国法律为基础,通过判例与先例法的方式进行法律解释和判断。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采用的都是普通法制度。
大陆法制度,也称为罗马法系,以大陆欧洲地区为主要影响范围的法律体系。
法国、德国、中国大陆等地都属于大陆法制度。
伊斯兰法制度,是以伊斯兰教法(即《可兰经》)为基础的法律体系,主要适用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例如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
二、按照法律的性质划分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还可以根据法律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民法制度、刑法制度、行政法制度和国际法制度。
民法制度,主要涉及到个人、家族和财产等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
民法制度中的规定通常适用于私人之间的纠纷和民事案件的解决。
刑法制度,主要是以刑罚为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保护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行政法制度,主要规范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和职权范围,以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行政法制度通常适用于行政部门与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关系。
国际法制度,是指各个国家之间共同遵守的国际法律体系,用于调整国际关系和国际争端的解决。
国际法制度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国际合作。
三、按照法律的级别划分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还可以按照法律的级别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宪法制度、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制度。
宪法制度,是国家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组织结构和基本权利等,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威。
法律制度,是指由立法机关制定并颁布的法律,用于规范公民和法人的行为,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
行政法规制度,是由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制定并颁布的规章和决策,用于细化法律的具体实施细则和监管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法律制度我们一直都在说法律制度,那法律制度是什么?下面品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什么是法律制度法律所指的是一个国家用来规范国家各方管理的一个政策,在法律制度里,包含很多的法规和政策。
如何使法律制度能执行到位。
主要不是强制性的执行,而是法律制度对自己国家的可行性,也就是说符合人性化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
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
①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
②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
③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
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教育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
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构成法律部门。
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
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我们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
则是指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体现社会制度的各种法律制度.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家庭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
一种良好的法律制度有着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法律的权威,第二是良好的司法官员,第三是简单易行的诉讼程序。
法律制度分类(一)有关时效的法律规定:(1)《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形:①《民法通则》第136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a、身体受到伤害请求赔偿的;b、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c、延付或拒付租金的;d、寄存财务被丢失或损毁的。
②《民法通则》第137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③《合同法》第55条:撤销权一年未行使,(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撤销权消灭。
)《合同法》第129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
④《环境保护法》第66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算。
⑤《产品质量法》第45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产品交付最初消费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
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⑥《海商法》第257条: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在时效期间内或时效期间届满后被认定为负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的,时效期间为90日。
《海商法》第265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算,但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日起六年。
⑦《国家赔偿法》第39条: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二年。
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
⑧《继承法》第8条: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⑨《专利法》第68条: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二)有关期间时限的法律规定:(1)立案:①《民诉法》第119条、第123条,《民诉法解释》第126条、第208条:符合立案条件的登记立案,需补充材料的,在补充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②《民诉法解释》第293条:涉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在收到起诉状30日内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在收到起诉状30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③《民诉法》第124条(七)、《民诉法解释》第214条:原告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又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
④《民诉法》第56条、《民诉法解释》第292条:第三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诉的,应当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⑤《民诉法》第194条: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由双方当事人自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
(2)诉前保全:《民诉法》第100条: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申请人应在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起诉。
(3)送达:①《民诉法》第92条: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出经过60天,视为送达。
②《民诉法解释》第134条:委托送达,受托人民法院应自收到委托函及相关诉讼文书之日起10日内代为送达。
③《民诉法》第185条:宣告失踪、死亡案件(公告期),宣告失踪公告期间为3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4)答辩:①《民诉法》第125条:人民法院在立案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答辩,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送达原告。
②《民诉法解释》第277条:小额诉讼答辩期,被告要求书面答辩的,人民法院可以再征得其同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但最长不超过15日。
(5)管辖权异议:《民诉法》第127条:当事人应在答辩期间提出,法院在收到异议之日起15日内作出裁定,对裁定不服可以上诉,上级法院应在30日内审结。
(6)举证期限:依据《民诉法解释》第99条、第266条、证据规则33条:①一审普通程序,举证期限不少于15日;②二审案件当事人提供新证据的,不少于10日;③简易程序法院指定可少于30日,当事人协商不超过15日(从收到受理、应诉通知书次日起计算);④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应补足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可少于30日;⑤《民诉法解释》第277条:小额诉讼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一般不超过7日。
(7)传唤期限(传票传唤):《民诉法》第136条、《民诉法解释》第227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还应当公告。
(8)申请回避:《民诉法》第45条、第47条:当事人申请承办人回避的,应在审理前提出,人民法院应在提出后3日内作出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法院应在3日内对复议作出决定。
(9)审限:①《民诉法》第161条:一审普通程序6个月内结案,经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报上级法院批准可再延长3个月。
②《民诉法解释》第258条:简易程序3个月内结案,到期后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的,经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审理期限,但累计不超过6个月。
(10)庭审笔录:《民诉法》第147条:应当庭阅读,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或在5日内阅读。
(11)判决书送达:《民诉法》第148条:当庭宣判的,应于10日内送达,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送达。
(12)上诉:《民诉法》第164条:对判决不服的上诉期为15日,对裁定不服的上诉期为10日。
(13)二审审限:《民诉法》第176条:对判决不服上诉的,审限为3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
《民诉法解释》第341条:对裁定上诉,审理期限为30日,有特殊情况需延长审限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14)申请再审期限:《民诉法》第205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6个月内提出。
《民诉法》第204条:法院在收到再审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审查,符合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
(15)执行:《民诉法》第239条:当事人申请执行的期限为2年。
三、诉讼时效、期间、时限制度对民事权利的影响及思考民事权利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意思自治”原则,但不可滥用。
诉讼时效制度是民商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各国民法都有规定,有的甚至形成单独的法律,我国民法通则也明确规定了时效制度,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权利人不积极行使权力,义务人因经过了一定的期限,履行了义务而反悔的状况,给司法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影响,为此,时效制度的设计能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换句话讲,就是通过法律对原权利的限制,限制权利人在正常情形下不享有权利的时间范围,超过法定时间范围将得不到法律手段的保护。
其价值理念在于充分发挥财产的利用效率,其实质在于对权利人诉诸公力救助的权利在法律上的时间限制,是对救济权在时间上的限制。
(1)简言之,诉讼时效制度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状态达到法定期限后即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的法律制度,在这种状况下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未消灭,而只是丧失了强制执行(请求法院依法保护)的效力。
可以看出:诉讼时效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强制性,当事人不得自行约定延长或缩短。
2、被动性,当事人未就诉讼时效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不得对诉讼时效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3、阶段性,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法院不予支持。
(2)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缔约过失之债等)。
但不适用于①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②兑付国债、金融债券;③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额请求权;④封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起算点: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应当知道是指根据客观事实推定权利人能够知道,这里要提醒的是,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不仅包括侵害事实的发生,而且包括知道侵权人是谁。
另外,对“侵害之日”应正确理解,结合诚实信用及侵权责任的法理进行合理解释,以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因此,侵权责任不仅应有侵权行为事实,而且还应具备损害结果这一客观要件,故应理解为“侵害结果发生之日”可符合立法本意。
2、当事人若约定了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期满之日的次日起计算;未约定期限的,自权利人主张权利时计算;在人身伤害案件中,应当从发现受伤之日(受侵害之日)或确诊之日起计算。
可以看出诉讼时效是对当事人行使权利时间上的限制,而期间、期限则更多地是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具体时限要求,当然也包括一些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时间要求,比如上诉期限、申请执行期限、申请再审的期限等。
3、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因为,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时效制度设计而丧失了依法保护其权利的途径。
(即胜诉权消灭,不能依法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