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合集下载

第五章心理效应

第五章心理效应

第三节 管理心理效应
一、霍桑效应 二、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三、木桶效应 四、南风效应 五、德西效应 六、超限效应 七、边际效应 八、鲶鱼效应 九、青蛙效应 十、自己人效应
一、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进驻西屋 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 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 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 主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 环境等因素,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 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现实版

——罗森塔尔的实验

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 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 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 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 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 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 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罗森塔尔效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科布松从 一所小学一到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进行测试,然 后随意从学生名册中挑选出一些学生的名字给任课 老师,说这些是从测试中发现的天才学生。学年结 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任课 教师对他们也有较好的评价。研究者对这种现象的 解释是:当教师受到心理学家的暗示后,以为这些 学生有发展潜力,于是期待这些学生成为天才。这 种期待心理反应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对学生产生 积极影响,使他们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从而产生 心理上的暗示和激励作用,并在行动中做出反应。
思考: 管理者应注意什么? 个人应注意什么? 求职面试时怎样才能给主考官留下良好
印象?
二、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 因 效 应 与 近 因 效 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first impression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会面 时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2、经典实验研究:洛钦斯的文字实验材料 首因效应实验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 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 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 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 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 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 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 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 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 就回家了。
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 两种信息断续地被人感 知,人们倾向于对后者 印象较深。 与熟人交往时易起作用
组别
条件
友好评价第一组先出示热情、源自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78%
第二组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第三组 第四组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18%
95% 3%
洛钦斯在被试阅读材料前预先告知和提醒他们,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要求在阅读全部材料后再对吉 姆做判断,结果发现首因效应消失了。
3、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洛钦斯不让被试者连续阅读两份材料,而是 让被试者阅读完第一种材料后进行一段其他活 动,如做数学题、做游戏等,然后再让被试者 阅读第二种材料,结果发现产生了近因效应。

印象形成效应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

印象形成效应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

印象形成效应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印象形成效应类型多样,这部分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常为出现,考查形式多为事例型的反选题,其中有一些知识点名称较为相似,但其实质却大不相同,因此答题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这样便可顺利再下一城。

下面我们来详解印象形成效应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

(一)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首”即是首先,“因”即是因素,那就是说首先看到的那个因素会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影响更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这种效果往往在陌生人见面之时体现更为明显。

比如,我们在去面试的时候,第一次去见某个重要的人物的时候,肯定会让自己衣着得体,因为对于陌生人而言,第一印象的影响力是更大的。

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下马威”这都是利用了首因效应来建立自己在他人面前威严的形象。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近”即最近,“因”还是因素,那就是说最近才接收到的信息,还处于印象最鲜明的时刻,对我们认识和看待一个人、一件事的影响更大。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如果一个人一直以来都挺好的,但是最近却做了一件坏事,或者说一个人挺坏的,但是最近却做了一件好事,这都会让我们对这个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受到了近因效应的影响。

还比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刚刚才学过的这首诗一般会比开课后前边学的几首诗记忆更清晰,这也是受到了近因效应的影响。

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都是体现近因效应的影响。

(三)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特征被评价为积极或消极时,会影响到对其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即形成“晕轮”效应。

比如,如果某人被认为很聪明,那么他的其他优点也容易被看作是积极的;相反,如果他被认为很愚蠢,那么其他方面的评价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2.投射效应: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容易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意见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导致评价偏差。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情绪低落而觉得周围的人都很懒散,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是这样。

3.首因效应:即在了解一个人时,首次接触时的印象会对之后的评价产生影响,即形成“首因”效应。

比如,如果初次接触某人时他显得友好、诚实,那么之后的评价就可能更为积极;相反,如果初次接触时他给你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后续评价就可能更为消极。

4.近因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会受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近期发生的事情比较容易被记住和放大。

例如,一个人一直表现优秀,但最近在一个重要项目上失败了,那么评价就可能不如之前肯定他的表现那么高了。

- 1 -。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

常识积累: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1.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好好想想这条~)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5.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6.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7.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名词说明:首因效应远因效应晕轮效应[宝典]

名词说明:首因效应远因效应晕轮效应[宝典]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见。

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的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的无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的“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的偏见。

1、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

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的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

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

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的失误。

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的。

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的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的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的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的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非自觉的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

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的,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

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的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的评价。

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这种人际知觉的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的典型表现。

这种偏差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的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别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别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矛盾但又紧密的效应概念,经常容易混淆,下面就几个不同点进行区别分析:一、性质不同1、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2、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二、产生原因不同1、首因效应: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2、近因效应: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三、特点不同1、首因效应: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2、近因效应: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人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看似矛盾,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并不矛盾。

因为如果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不太熟悉的人,那么首因效应发挥的作用会更大,如果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特别熟悉的人,或者是朋友,那么他的近因效应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因为他正认识的这几年中某个更完整的印象会把首因效应覆盖掉。

了解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待一个人而不被他的一些外在行为受影响,可以放下更多的评判。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1首因效应其中AB两组中学生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区别只是顺序不同:A组先读了描写詹姆热情外向性格的故事,然后再读描写他冷淡内向的故事;而B组读到的故事顺序则相反,描写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故事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故事放在后面。

剩下的C组只读到描写詹姆外向的故事,D组则只读到描写詹姆内向的故事。

之后,洛钦斯让这些中学生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A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B组有82%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冷淡而内向的人,而C组有95%的人认为詹姆外向,D组有97%的人认为詹姆内向。

洛钦斯的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并将其称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同样是由洛钦斯提出的,但指向却和“首因效应”相反。

洛钦斯把“首因效应”的试验流程做了修改,他先让AB两组学生阅读詹姆的其中一则故事,然后中途插入了一些其他不相干的作业,例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后再让他们读第二则故事。

最后,让AB 两组学生描述詹姆的性格。

这时候,实验结果就和“首因效应”反过来了,两组学生都对最后一个故事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们对詹姆性格的描述。

所谓“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

表现在人人际交往中,即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3“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区别“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之处在于“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

洛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们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你对他/她的印象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对他/她的看法。

如果一开始你就对他/她有好感,那么在后续的交往中,你可能会更加积极地看待他/她。

在求职面试中,如果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好,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录用你。

近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和一个朋友长时间没有联系后,如果你们最近又开始频繁交流,那么你可能会对这个朋友产生新的印象。

这种新的印象可能会改变你之前对他的看法。

在一个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如果广告商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播放该产品的广告,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该产品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有时会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效应,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做出决策。

管理心理学分析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

管理心理学分析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

管理心理学解读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摘要: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均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它们在很多人际交往领域均有体现.如何在生活、管理中运用好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值得我们思索.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做社会知觉,它是指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在社会知觉的概念中,印象形成有几大效应,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虽然是两个心理学术语,但其实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如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现象就体现了首因效应,而与好朋友因小事闹别扭则体现了近因效应.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与其运用,再简单地做一下对比分析.〔一〕首因效应①首因效应的概念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②案例引入理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些都是首因效应在生活中的具体写照,可以说它我们思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性.③首因效应的理论解释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理论上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到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总的说来,大脑处理信息的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④如何把握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就如我们听多了不要以貌取人后,当评价陌生人时就会提示自己不要以貌取人,自主控制首因效应的强度.⑤首因效应的运用既然首因效应对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生活与企业管理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至少让人看起来干净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总是准确.人们交往种所谓"先敬罗衣后敬人〞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外表的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外貌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外貌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虽值得商榷,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无论外在和内在,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显得落落大方,倘若还能做到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举止优雅,可谓是锦上添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得个高分.并且这一印象会长时间地左右对方未来对自己的判断.在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首因效应.比如老板给一个新员工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老板在一开始能够对新员工多一些理解与帮助,让新员工感到温暖,那么要留住员工的心也就容易很多,通俗地讲就是"胡萝卜政策〞.反之,如果要给员工留下严肃谨慎的印象,那么一开始对工作的要求也就不能马虎.〔二〕近因效应①近因效应的概念与解释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②近因效应的体现近因效应多体现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③近因效应的影响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瘫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④近因效应的把握如前所述,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在印象的形成中对人际知觉的准确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交往过程中最后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会更改或是覆盖之前既有的信息,进而影响着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所以,一个人给他人以好的印象并不难,难的是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好的印象.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不做有损自己既有好的形象的事,以使自己给他人的近因效应与既往保持一致,或是更好.但是,近因效应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近因效应形成后,如若进行延缓回忆,并在延缓期间加入干扰性的作业以防止复述,这种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便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就告诉我们当个体发生了错误,给他人以坏的近因效应后,只要我们处理的得当就有可能挽回印象的损失.所谓的处理得当,首先要充分暴露事实真相,以消除他人各种可能的疑惑,这样才能达到延缓他人对你有过的错误的回忆;其次是要坦诚面对他人,在尽可能解疑释惑的同时,让自己在各方面做的比过去更好,而不总是纠缠在原有的问题之中,以实现减少他人对你曾经的错误的再复述;最后,所谓的处理得当还要求有坚持的恒心,绝不是通过你一两次的短暂的努力就可以迅速消除他人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应该通过自己更进一步的努力表现,在他人的心目中形成新的近因效应,你与他人的交往才有可能走向和谐.⑤近因效应的运用近因效应虽然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谋取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既有直观形象的,更有逻辑抽象的;既有生动丰富的,也有单调枯燥的.在同一个系列内,作了即时回忆后,系列尾部的内容通常都会有较中部明显的记忆效率,这对我们的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而在人际交往中,既然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占很大比重,就要在同事、朋友、同学等熟人间尽量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时不时留下一点好印象.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以改变改善原来的印象,让近因效应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对比分析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而对于熟悉的人,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们从概念中也可看出,首因效应是不可避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的,而近因效应针对的并非是开始部分,而是末尾部分对中间部分的优势.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体现的时间和强度不一样.应该明确的是,不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是短期效应,据此决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既然如此,只要善加应用,规避它们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它们的心理学价值,就会很好的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继而取得工作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大学生必知的几个心理效应

大学生必知的几个心理效应

大学生必看的几个心理效应1. 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3.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

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

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

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

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序位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序位效应

序位效应图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 序位效应的应用: 序位效应的应用:
新闻联播的设计: 新闻联播的设计: 内容提要——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详细内容——内容提要 新闻写作上的结构安排: 新闻写作上的结构安排:倒金字塔结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睡眠效应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定义: 定义:
• 人际交往中的近因效应现象: 人际交往中的近因效应现象:
近因心理效应所形成的印象一般是“ 近因心理效应所形成的印象一般是“最后印 象”,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最后印象”往往 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 最后印象” 是最能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状态和态度的。 是最能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状态和态度的。 一般地,对于陌生人, 一般地,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 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 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 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 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 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 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 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人的个性特点是影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 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 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性格开放的人容易受近 因效应的影响;而性格保守的人, 因效应的影响;而性格保守的人,容易受首因效 应的影响。 应的影响。
• “……先生,这款衣服价格是有点高,但款式非常 ……先生 这款衣服价格是有点高, 先生,
新颖,面料也是意大利进口的,专为像您这种看 新颖,面料也是意大利进口的, 起来很绅士的人开发的,先生, 起来很绅士的人开发的,先生,您不妨先试穿一 下。” ……先生 这件衣服款式非常新颖, 先生, “……先生,这件衣服款式非常新颖,面料也是 意大利进口的, 意大利进口的,专为像您这种看起来很绅士的人 开发的,不过价格是有点高。先生, 开发的,不过价格是有点高。先生,要不您先试 一下吧。 一下吧。”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1. 前言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总是让人记忆犹新。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他的言谈举止会让你觉得特别亲切,或者特别尴尬?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简单来说,首因效应就是你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则是你在和他交流结束时的感觉。

换句话说,咱们总是被那些最先和最后的体验所左右。

2. 首因效应的魅力2.1 首次见面,给个好印象说到首因效应,真的是一言难尽。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聚会上遇到一个新朋友,刚开始,他满脸笑容,言语幽默,气氛瞬间就活跃起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春风拂面,让你忍不住想要和他聊下去。

反之,如果他一上来就冷冰冰的,没个笑容,那你心里肯定会想着,“这人怎么这么无趣?”虽然你们可能后来聊得很开心,但心里那种第一印象可是扎根深厚,像老树盘根,想要改变可没那么容易。

2.2 不止是外貌,态度也重要而且,首因效应不仅仅是看脸,也包括态度和行为。

比如说,你去面试,面试官一开始就对你微笑,还给你热情的问候,那你一定会觉得他是个好人。

而如果他面带严肃,根本不看你,心里肯定会不自觉地产生抵触情绪。

真是“第一印象决定一切”,你连想要展示真实自我的机会都没有了。

3. 近因效应的影响3.1 结束时的感觉最持久接下来再说说近因效应。

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交流结束时的感受对整个交往的影响可大着呢!想想看,跟朋友吃饭,最后结账的时候如果服务员态度好,大家自然心情也美丽;如果最后一刻服务员把单子拍到桌上,语气不善,那你心里肯定会打个问号,“这服务真够差的!”尽管中间的聊天非常愉快,但那最后的感觉就像一块石头,落在了心里,久久不散。

3.2 高峰结束法则的妙用心理学里有个“高峰结束法则”,意思就是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情感强烈的时刻和结尾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次活动的最后,大家都爱来个大合影,给个高兴的ending。

如果那最后的时刻特别感人,或是特别开心,之后大家就会对整个活动有个美好的回忆。

常见的效应

常见的效应

常见的效应1.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5.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6.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7.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1、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2、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首先接收到的信息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了大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其他输入信息只是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同化模式。

后续信息被同化到第一次输入信息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信息具有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3、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1957年,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

实验证明,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4.刻板印象效应(Stereotype effect)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总的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事物应该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略了事物的个体差异。

也是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分类形成的固定印象。

虽然刻板印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判断,不需要探索信息,快速洞察大局,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可能形成偏见,忽视个体差异。

人们往往把某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看成某一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一类人或事的评价看成对某一类人或事的评价,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如果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就可能扭曲成歧视。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

运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方法:一、控制自己的小动作细节决定成败,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你的小动作越多,越会让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你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小动作。

举例来说,在与他人交谈时,不要坐立不安、动来动去,特别是不要做出抖腿等不雅观的动作。

二、生动描述自己的个人信息当别人询问你的个人信息时,说明他很想了解你,这时候你要生动地介绍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记得你。

比如,你可以将你名字的寓意生动地告诉对方,将工作的细节或者趣闻逸事有针对性地告诉对方。

这样一来,你才能有与对方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

三、临别时给对方一个拥抱拥抱具有关心、爱护等含义,因此,在谈话结束后,你可以给对方一个深切的拥抱,这会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也能够为你们下一次的交流打下基础。

因为,分开后即使你说的话对方已经不记得了,但他会记得你们拥抱的画面,这能在无形中给你增加不少印象分。

人际交往,是不断结识朋友、扩大人脉圈的过程。

而沟通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一门艺术,如果你要想获得好的人脉圈,就必须学会沟通这门艺术。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你在沟通中能正确运用这两个效应后,你便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沟通效果以及自己想要的人脉圈子。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首次效应、优先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见。

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的‎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的无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的“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的偏见。

1、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

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的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

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

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的失误。

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的。

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的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的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的‎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的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非自觉的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

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的,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

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的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的评价‎。

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编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他走在撒满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向的人,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人有95%,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一组和第二组条件下,相同的容,只因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也就是说,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
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卢钦斯的实验并没有就此中止,他改变了实验条件。

首先,告诉参加实验的人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进行评价,然后,将描述吉姆不同特征的两段文字隔开呈现。

这此人念完第一段文字后就做一些无关的工作,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然后再将另一段呈现给他们。

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人都会根据后面一段的描述对吉姆进行判断。

也就是说,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

一般地,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社会认知中的偏差,又称光环效应,当认知对象有某些好的品质时,我们可能将其他一些他并不具有的好的品质也赋予他。

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貌、衣着与动作等外在特征来对他人进行认知,比如我们认为一个漂亮的孩子,可能也很聪明、善良。

而这些主观臆断使得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以致对他人的认知往往出现以偏概全。

把它称之为“晕轮效应”,是说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人们隔着云雾看月时,在月亮外面有时还能看到一个光环,这个光环是虚幻的,只是月亮的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折射出的光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真实的光环;晕轮效应产生的也是幻化的总体印象,尽管产生这种幻化印象的对某种特征的感知可能是真实的,像对月亮的感知一样真实,但总体印象却和月亮外面的光环一样不真实。

人们走进礼品店,选购的往往是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因为精美的包装、偏高的价格往往使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里面的东西会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好,会和偏高的价格相一致;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选择对象往往偏重于学历,因为他们假想学历高的对象一定会和自己有广泛的共同语言、会和自己情趣一致;面相老实巴交的人,人们想不到他会是作奸犯科的老手;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人们想不到生产出的产品会畅销欧美。

所以晕轮效应出具有普遍性外,同时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主要的区别在于: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

所以,这两种心理定势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混同的。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也会互相交叉、交织在一起,因为这两种心理定势尽管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树木代替森林。

首次效应妨碍人们以后正确认识
该事物,产生一种固执的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上的偏心,必然连带地产生“晕轮效应”,所以首次效应往往是晕轮效应的前奏;但晕轮效应本身不等于首次效应,它也不一定以首次效应为前提,甚至有的时候它还是首次效应的“前效应”——例如从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推断产品必然粗劣,因而一接触某个乡办企业,看到简陋的工棚和简单的工具就产生“这企业不行”的首次效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晕轮效应和首次效应相比,是心理定势中更撵层次的东西,因而它也更难以克服和纠正。

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

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

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

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实事进行自我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出现了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蒙骗人、坑害人的现象,这是应当反对和制止的。

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一)实验原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容易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他人人格的依据。

(二)实验对象:某大学一个学习经济学班级的学生。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生病不能来
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书面材料,向他们介绍关于该研究生的情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但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给两部分学生。

一份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果断的人"。

另一份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完全相同(这一不同点学生并不知道)。

研究生上完课后,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

(四)实验结查处理:1、统计分析两部分学生对代课老师印象的比例与差异;2、讨论: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以后判断事物有什么作用。

(五)他人实验结果介绍:心理学家凯利的实验结果表明:看到印有"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看到印"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教师有比较好的印象,在问卷中还形容他"是一个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

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南朝的勰写出《文心雕龙》无人重视,他请当时的大文学家约审阅,约不予理睬。

后来他装扮成卖书人,将作品送给约。

约阅后评价极高,于足《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了。

平凡人物,一旦被新闻媒体炒作,也变得身价百倍,这也是新闻的权威效应产生的结果
投影效应
有一则经典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一次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大师在一起,东坡问性格憨厚一些的佛印大师:“禅师,你看我的坐姿如何?”禅师答道:“很好,像一尊庄严的佛像。

”东坡听了满心舒畅。

佛印接着问东坡:“学士,你看我的坐姿又如何呢?”东坡嘲弄禅师道:“像一堆牛屎!”禅师听了也显得很高兴。

东坡自以为占了便宜,高高兴兴地回家告诉了妹妹,殊不料,冰雪聪明的小妹正色道:“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禅师心中像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如牛屎,是以你看禅师才像牛屎。

”东坡哑然。

每每读这个故事都有所感触。

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影效应”,说的是人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

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具有同样的特点。

如,三国时的操,生性多疑,连做梦都觉得有人要害他,这就是“投影效应”在作怪了。

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
理特征。

同时,我们也常常错误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
也正是投射效应的存在,营业厅的管理者,常常有这种错误的做法:将自己的心理、观点等,投影到员工身上,没有认真倾听员工们的声音;甚至常常抱怨、生气、恨铁不成钢……其实,管理者从个人能力、知识领域等很多方面都高出员工一筹。

与其恨铁不成钢。

不如思考何入陷入“投影效应”,如何走出“投影效应”。

领导即是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