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危机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是一种应激反应状态。

危机也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于是产生紧张、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控制,就会导致当事人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和混乱。

构成危机的要素:

(1)存在重大心理应激;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焦虑,抑郁,烦躁),

认知改变(集中、注意、记忆等改变),

躯体不适(失眠、头昏、腰酸背痛),

行为改变(生活常规改变,如不晨起锻炼),

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3)其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

心理危机类型

正常人一般都是处于身心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他们的思维、意志、情感体验与生理参数指标都是处于某种程度的和谐状态。但有不适当的应激发生时,人的原有平衡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如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这时人就会处在危机状态。人群中的心理危机各具特点,每个人的危机都因时间、地点、事件、情境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每个危机是不同的,每个危机是独特的。

危机的类型

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意外事故,疾病

心理压力

但从总体上分析,仍可以把危机分为三类:

1.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例如,迁居、升学、孩子出世等,都可以导致发展性危机。

2、存在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3.境遇性危机:

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例如,交通意外、被强奸、突然的疾病和死亡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

危机的特征

¨危险与机遇并存

¨复杂的症状

¨成长的机缘

¨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

¨选择的必要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所有危机的共同特征: 均由负性的生活事件引起

是什么制造了危机?

负性事件本身,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人们无法有效处理这些负性事件所导致的。

当人们所感觉到的生活压力超过了其可应对的范围,危机就产生了

危机的反应

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

(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复知觉。

(3)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4)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5)人际关系方面:不愿与人交谈或见面,人际关系恶劣,经常责怪他人或孤立自己;与人沟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

时间限制

一般而言,普通人无法忍受长期失衡状态和压力,他必会以不同方法及应变以使自己再度

获得平衡状态。无数研究指出,一个人由危机出现到恢复平衡短者24-36小时,长至六至八个周时间。基于此,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把握此时限,以协助来访者度过难关。

危机的评估

危机是包罗万象的、连续的和动态进展的,通过对求助者的应付能力、所遭受的个人威胁以及是否失去能动性的评估,能了解其过去和现在的危机状况,判断危机干预工作者所要采取的行动类型。

评估的主要方面(一)

情绪

行为

认知

评估的主要方面(二)

评估替代解决方法、应付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有:求助者现在采取何种行动或选择能恢复到危机前的自主状态?求助者真正采纳的行动是什么?有哪些机构、社会团休、职业或个人能给予其支持?谁愿意关心和帮助求助者?在求助者康复过程中有哪些经济、社交、职业和个人方面的障碍或问题?)

二、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概念

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也称情绪急救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捷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是危机干预的基本工具。

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一)

1. Lindeman(1944)理论:主要适用于丧失亲人的场合,强调当事人要感受痛苦,发泄情感,正视现实,经历痛苦工作(grief work)。

2. T yhurst(1957)学说:对应激的反应取决于应激的严重程度,人格和周围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他将危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作用阶段,退却阶段和创伤后阶段,并强调即刻帮助是最有效的。

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二)

3. Caplan(1964)的贡献:他认为在寻常情况下,个体与环境之间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当面临困境即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导致情绪不平衡。这种平衡是否能恢复取决于个体对应激的认识,社会支持和应付技巧。

4. Erickson(1965)的成长理论:他提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更替便是一次危机,如顺利度过则人(格)得到成长。

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三)

5. Lazarus(1966)的“应付”概念:他将应付分为四种类型,即解决问题(成熟的适应性应付),退行,否认,和迟钝(无能为力)。

6. Swanson和Carbon(1989)的危机发展模型:(1)危机前的平衡状态,个体运用日常的应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保持与环境间的平衡;(2)危机产生,其时包括在逆境面前不能应付所出现的“情绪脆弱期”和危机活动期,(3)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包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高于危机前水平或低于危机前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