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回顾

合集下载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轨迹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轨迹

从国内环境上看,二战以后日本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国内几乎 没有发生“工潮”等政治动乱事件,国内环境异常稳定。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政局十分稳定,1955年白民党上台执政达38年之久,1993年才组成战后第一 个多党联合政府,不久,门民党又重新独掌政权。这对于保持11本国内政策的连续 性、稳定性,使人们将精力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战后初期,世 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较快。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 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科技革 命带动了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猛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在一定程 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 到了部分改善。这两个基本因素虽然是指一般发达国家,但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过程中则表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日本之所以后来居上,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 法国和联邦德国,还与以下几个具体条件有关:
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 济的重建工作。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所谓“倾斜生 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 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努力造成 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 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中, 日 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1946 年日 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 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之后,按照波 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 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经济上 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同时,在朝鲜战争中, 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因此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 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这10年时间(即1945年-1955年), 是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年份名义GDP(亿日元)名义增长(%)实际增长(%)名义GDP(亿美元)年平均汇率(美元兑日元)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1995 4,951,660.0 1.4 2 52643.63 94.06 1996 5,050,120.0 2.0 2.7 46425.08 108.78 1997 5,156,440.0 2.1 1.6 42618.73 120.99 1998 5,049,050.0 -2.1 -2 38568.86 130.91 1999 4,976,290.0 -1.4 -0.1 43686.16 113.91 2000 5,029,900.0 1.1 2.9 46672.54 107.77 2001 4,977,200.0 -1.0 0.2 40954.50 121.53 2002 4,913,120.0 -1.3 0.3 39182.71 125.39 2003 4,902,940.0 -0.2 1.4 42292.25 115.93 2004 4,983,280.0 1.6 2.7 46060.45 108.19 2005 5,017,340.0 0.7 1.9 43141.36 116.3 2006 5,073,650.0 1.1 2 45998.64 110.3 2007 5,155,200.0 1.6 2.4 43780.89 117.75 2008 5,051,120.0 -2.0 -0.6 48845.57 103.41 2009 4,709,367.0 -6.6 -6.3 50303.00 93.62 2010 4,792,231.0 1.8 3.9 54607.30 87.751955-1993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使用的基期价格是1990年价格。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工商系09(2)班第五组学号41至50号一、二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有两大阵营:以德意日为主要代表的轴心国和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国为主的同盟国两大阵营。

日本作为轴心国中重要的一员,在二战中,对日本的经济影响主要有以下三部分: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开始走向法西斯道路。

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不久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

之后日本在亚洲发动多次战役,主要有名的是1941年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上的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发动“中途岛战役”,取得胜利。

日本在亚洲地区,从中国大陆,然后延伸到太平洋岛屿上,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国内的资源比较稀缺,加上这样拉动的长战线,日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军火资料到战场上。

这对日本资源采用是个非常大的数目,对日本自身发展经济需要的生产资料受到缺少。

2、虽然二战的战火在战争中没有烧到日本本国,但是日本实行军事化政策,强行征大量的青少年去参军,国家的后备人才大量缺失,并且本国国民无心发展军事外的生产,至专注于战事。

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无非是个重大的受挫,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1945年8月,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为了报复日本两次的袭击,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代号为“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

广岛和长崎死伤人数无数,从此变为荒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才恢复。

广岛和长崎作为日本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两地经济的影响对整个日本经济而言是重要的打击。

二、二战后日本对本国经济的整顿措施和外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二战后日本本国对经济的整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主要从内外两部分进行整顿:1、日本本国内部主要采取措施是以下几点:⑴、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重建、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一。

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技术创新、出口导向、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等。

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政府政策、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1. 战后重建和高速增长阶段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建和发展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

这一时期,日本的制造业和出口贸易蓬勃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2. 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但在1990年代初破灭。

此后,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但在21世纪初,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3.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挑战目前,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这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女性就业、引进外国劳工和提高生育率等。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 技术创新日本以其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日本企业在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竞争优势。

2. 出口导向日本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为主导,对外贸易占据了日本经济的重要位置。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化工品等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出口创汇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 全球化日本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体,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进行跨国投资和合作。

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全球经济也有一定影响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与发展从毁灭到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与发展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国家几乎陷入了一片废墟。

然而,日本的政府和人民没有放弃,他们用辛勤劳动和勇气在短短几十年间,将这个曾经的废墟变成了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个奇迹的背后,探寻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对其启示作出分析。

一、战后日本的经济情况战后的日本,几乎一片废墟。

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日本迅速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然而,日本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业,社会基础瓦解,国民经济崩溃。

此时,日本政府和人民所面临的,是修复所剩无几的资源,全力重建日本的棘手任务。

二、美国的援助和日本的回归美国在二战后为日本提供了巨额援助。

这一援助使得日本得以修复受损的工厂、铁路、电力等能源设施,并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向世界领先水平迈进。

此外,日本政府和人民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文化、社会和国际政治方面,更加积极地表现出强劲的创新意识,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教育、制造业和技术创新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尽管它居民同年龄的平均产业劳动率较低。

三、投资和技术的进步日本经济奇迹的另一个重要引擎是投资和技术发展。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以提高国内工业的竞争力和生产率。

这些计划需要投资大量资金,但由于美国提供的财务支持,这些投资节节攀升。

同时,日本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进了机器和生产流程,并制定了一系列高效管理的批量制造方法(如进口技术和发展人工智能)成为全球业界的最佳实践标准。

四、积极的出口政策在建立行业基础之后,日本还开始了出口行动。

通过在美国市场高效地销售和出口高品质产品,日本的出口贸易得以大幅增长。

事实上,日本的出口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

高质量的产品,如汽车、电视机、相机和其他电器制品的品牌,不仅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优质的产品之一,而且进一步改善了日本对国际市场的印象和信誉,为其创业带来了金融赞助和资金。

二战影响下的日本经济崛起

二战影响下的日本经济崛起

二战影响下的日本经济崛起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其中日本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被誉为“经济奇迹”。

本文将探讨二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 战后经济重建二战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大部分城市被摧毁,原有的工业基础几乎毁于一旦。

然而,日本政府和人民并没有陷入绝望之中,相反,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开展了全面的经济重建工作。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提供财政援助和税收减免,吸引外国投资,并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同时,人民勤劳且具有高度的纪律性,积极参与到重建中,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2. 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重建的进程中,日本大力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港口、电力和通信等领域。

这些投资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也为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此外,日本政府还提供了低息贷款和其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人力资源培养为了满足迅速扩张的产业需求,日本政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和技术培训,日本成功地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这些人才成为了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为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恢复和发展,日本企业迅速调整了经营战略,将重点放在了出口市场上。

通过出口,日本企业得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劳动力优势,获取更多的利润。

日本制造的产品以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而著称,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5. 政府支持和产业政策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措施。

例如,政府加大对关键产业的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和市场改革,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段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和民主转型。

这一时期,日本不仅迅速重建了战争所破坏的经济基础,还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并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基础几乎被彻底摧毁,各项指标严重下滑。

然而,凭借着政府的积极努力和全民的共同奋斗,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

首先,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经济规划,即制定并执行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

政府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引导资源配置,鼓励生产力提升和技术创新,使得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

其次,战后日本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

通过与美国签署《旧金山和约》,日本得到了重要的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这对于日本的重建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还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日本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劳动力和市场优势。

在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失业人口需要工作,而日本的庞大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许多企业发现了机会,纷纷涌入不同行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日本重视教育和研发投入。

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和研发的投入。

这不仅培养了各类人才,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民主转型除了经济崛起,日本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民主转型。

在战后,日本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军国主义体制转变为民主国家。

首先,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对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美国通过审判战犯、改革教育、重新组织军队等举措,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为民主转型奠定了基础。

其次,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宪法改革。

最重要的改革是1955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日本的民主体制和法治原则。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为日本的民主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在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国家经济崩溃,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的重建和经济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日本的重建过程和经济发展,以及影响日本崛起的因素。

一、战后重建战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修建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和提供住房等,以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发展和重建破坏的城市。

同时,政府还实施了一套新的教育体系,重点培养技术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这些措施为日本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的崛起日本在战后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即重点发展工业部门。

政府提供了贷款和补贴,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并提高关税。

这些举措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了扩大市场,日本政府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

政府提供了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出口补贴等措施以吸引外国投资和增加出口。

日本的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价格也更具竞争力,因此畅销世界各地。

日本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教育和研发投资为了保持竞争力,日本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和研发。

政府增加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拨款,并提供奖学金和研究经费以吸引人才。

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帮助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领域的投资,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企业和技术专家。

五、劳动力市场改革日本政府进行了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了世界著名的雇佣型经济模式。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工资、加强劳动法规和推行全员参与等,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

六、国际合作与协调二战后,日本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协调。

日本政府参与了各种国际组织,并与其他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投资协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回顾1945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日本经济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在工业方面,由于空袭、原料不足和疏散工厂等造成日本的钢铁、炼铝、石油、飞机、化学武器等生产急剧下降,已不再具备与美国抗衡的实力。

粮食严重不足,海上供应线路断绝,粮荒问题加剧,鱼类供应锐减。

绝大多数城市的居民皆因房屋毁于空袭而无家可归,被动员和征调到军需工厂劳动的工人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

物资匮乏和大量的战费开支,又加重了通货膨胀。

战争末期与侵华初期相比,日本中央银行券的流通额增加了24倍以上,零售物价平均上涨一倍半,黑市物价平均上涨约29倍人民生活遭到了全国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于1945年8月14日接受了《波茨坦宣言》,向联合国表示投降。

于是战争经济宣告结束,战后经济从此开始。

纵观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变动1.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5)。

在这个时期的十年里,日本经济不仅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而且为下一阶段的高速增长做了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

2.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0)。

这个阶段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0%。

3.稳定增长过渡时期(1971年以后)。

这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4.9%。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除农业增长了1倍多外,其他各项均是跳跃式地发展(见下表)。

工业生产单位或基期(1)工业统计(2)生产指数工厂企业数从业人员制造品出厂交货额等产业综合制造业综合1000人百万日元1960年平均基准1934~1936年平均基准1960年平均基准1934~1936年平均基准1934~1936年平均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8480557980843931083401002861087311561731663471680591725641844321871011955662150152127252625221033213583367733953860423343054658473749585506604261121089743966842662881088250721442329229410940279094616107570823560539896561887847391010226878988092829.020.59.111.814.719.023.031.433.740.744.147.458.467.967.0100.070.731.440.750.765.579.3108.3116.2140.2152.1163.5201.4234.1231.028.619.67.49.212.316.320.428.831.138.542.243.756.466.965.7100.068.525.932.243.057.071.3100.7108.7134.6147.6159.8197.2233.9229.7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216417238320*244648不详67507602*8193不详1188878515293704*18732923不详80.3100.0119.3129.1270.9344.8411.4445.279.6100.0119.9130.1278.3349.7419.2454.9农业生产(1)大米仅算实收量(2)纯农业生产指数(3)农业总户数单位或基期千户1950~1952年平均1933~1935年平均千户1933~1935年平均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6004239149613865865266439625536433960278661525494260756————————————94.797.5107.893.4102.9100.059.777.374.786.092.598.999.2112.297.6——5603583056985909——624761766099——61426105(1)大米仅算实收量(2)纯农业生产指数(3)农业总户数单位或基期千户1950~1952年平均1933~1935年平均千户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8256572658764188246183340857208277485727124.5117.4122.1127.2130.6133.3134.6137.2————————————————6043————————6057——(5785)对外贸易单位或基期(1)对外贸易额(2)贸易数量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百万美元百万美元1934~1936年平均1934~1936年平均1933~1935年平均1945年71591710224100.0——100.0——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03174258510820135512731275127520112501285828773456405542364916306526684905974199520282410239924713230428430333599449158105637————7.516.132.135.838.041.254.971.685.695.398.7117.2133.4143.4170.6————17.828.037.055.360.982.785.790.1114.4142.6117.3148.0186.4243.5240.6上列图表资源来源:大藏省关税局“对外贸易概况”。

因此日本国民收入在世界各国国民收入的总计中所占比率,在20年内由3%上升到10%,美国约30%。

从1968年以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跃居第二位。

二、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剖析是什么原因使二战后的日本经济有了如此快的增长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点:1.美国方面的援助美在战后对日本经济起了决定性作用(见下表)美国占日时对日援助的进口实绩单位:百万美元年月援助性的进口(%)一般商业性的进口(%)进口总额(%)1945年9月~1946年12月192.9 63.1 112.7 36.9 305.6 100.0 1947年404.4 77.2 119.1 32.8 523.5 100.0 1948年461.0 67.4 223.2 32.6 684.2 100.0 1949年534.8 59.1 370.1 40.9 904.9 100.0 1950年360.8 37.2 609.2 62.8 970.0 100.0 1951年156.7 7.7 1890.1 92.3 2046.8 100.0 1952年1~6月5.4 0.6 987.4 99.4 992.8 100.0 1952年7~12月0 0 1035.4 100.0 1035.4 100.0 合计2116.0 28.4 5347.2 71.6 7463.2 100.0 在美国占领日本的初期,采取的是“削弱政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拆迁设备作为战争赔偿。

如:钢铁生产量限制在250万吨以内,其差额部分——1100万吨的设备,要作为战争赔偿予以折迁。

全国工作母机生产设备的1/2、火力发电厂设备的1/2以及其他优良设备,都要作为赔偿加以拆迁。

资料表明,日本用作赔偿的工厂将达1100个,等于平时工业生产能力的30%左右。

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日本的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运动不断高涨,特别是工人和市民的反美情绪不断加强。

美国惟恐日本变成非美国家。

加之美、苏之间以及东西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美国终于在1946年3月实施鲁门主义,即对共产主义实行封锁政策。

于是改变了那种削弱日本资本主义的方针,一方面大幅度地修改与此方针有抵触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路线,另一方面,开始加强扶植日本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为将来的军事生产打基础。

从此美国开始向日提供大量的援助物资,如:重油、铁砂、原料某、粮食等。

日结合这种政策采取“重点生产”方针,使经济在短短的3年内恢复到接近于战前的水平,并走上扩大再生产的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使美国陷入日益加剧的不安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认为必须促进并支持日本经济的稳定和独立。

为此,在1949年2月,另一位对日本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约瑟夫道奇作为麦克阿瑟的财政经济顾问抵达东京,立即以他为中心执行了一系列具体方案,简称“道奇路线”。

此路线实施后,很快取得了明显效果(见下表),为日本在这一时期内的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租税及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战后“道奇路线”时期和战前的对比(单位:亿日元)年度国税地方税合计国民收入1934~1936年度12(8.5)6(4.5)17(13.0)144(100.0)1946年度375(10.4)37(1.0)412(11.4)3609(110.0)1947年度1892(19.5)202(2.1)2093(21.6)9680(100.0)1948年度4460(22.7)777(4.0)5237(26.7)19616(100.0)1949年度6361(23.2)1424(5.2)7785(28.5)27373(100.0)1950年度5702(17.0)1883(5.6)7585(22.6)33610(100.0)2.出台了合理的经济政策。

当美国刚刚“改变占领政策之时”,日本很快顺应趋势,制定了一个“重点生产”计划。

所谓重点生产,就是要求占领军为钢铁生产部门提供重油,然后以增产的钢铁供应煤炭部门,使煤炭增加生产,再以增产的煤炭来促进钢铁增产,最后将这两个部门结合起来,使钢铁和煤炭同时增加产量。

从根本上说,就是将比较少量的美援物资如重油等投入生产。

然后以其所增加的生产为“杠杆”,利用通货膨胀,扩大再生产。

“重点计划”实施的第二年,煤炭产量迅速上升,大大突破了当初3000万吨的目标,其他工业也随之发展。

从生产指数上看,工矿业生产约为1930~1934年的2/3,除纺织品外都恢复到接近于战前的水平。

对于日本经济来说,在后期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经济政策,这就是贸易、外汇自由化政策。

起初,在外经贸方面日本实行的是国家控制政策,这在当时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本国落后的经济和垄断资本。

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固有的经济政策已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