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书愤》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的小说,以读书人的冥想为中心,讲述了一位喜欢读书的女教师与自己弟弟的相处关系以及她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

小说充满了哲思,反思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人生经验等问题。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书如命”的人,看到书本所具有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真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小说,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导读工作。

一、作者简介周国平,1949年生,祖籍宁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社长。

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生》、《昨日江南》、《白雪》等。

1997年因长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当年度鲁迅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奖项。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年轻一代文学家的代表”。

二、主要人物简介1. 女教师:本名不详,小说主角,教育工作者。

正直、坚韧,爱读书,努力让学生们开始读书,同时也努力管理自己的情感。

2. 她的弟弟:没读过多少书,甚至对“文字错误”的概念也不了解,生活比较放荡。

但他有着丰富的感性世界,与姐姐的相处关系较为复杂。

3. 各种社会人物:设计师、眼科医生、教授、出租车司机等等。

三、主要内容《书愤》的主题是读书的力量,小说围绕女教师展开。

女教师热爱读书,她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摆脱迷茫,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书籍也是她寻找内心情感的唯一途径。

她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试图挽救他从混乱中走出来,同时也扮演着许多社会人物的角色来探寻人生的真谛。

小说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它展现了文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穿透力和塑造力,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四、思考题1. 对于一位“书愤”,书籍意味着什么?2. 内心的情感为什么需要得到表达?3. 人际关系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处理的话能让关系走向更好?4. 你喜欢阅读什么样的书?5. 你读书的感受是什么?《书愤》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小说,它感人肺腑,令人深思。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_2书愤_word版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_2书愤_word版

书愤教学目标:1、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3、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2、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预习案】一、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家庭环境的熏陶)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国难伴其一生)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挤。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一、读字音那.知()大散.关()塞.上()衰鬓..()..()千载.()伯仲二、释词语书.愤北气渡名世堪伯仲(写/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渡口/名传后世/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三、诵佳句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四、明作者陆游(1125-1210),字,自号。

(朝代)著名诗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激情。

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务观/放翁/南宋/爱国主义)陆游爱国诗歌小结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寻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用感情诵读全诗,体会其中情感2.学会诗中的写作手法障碍点、麻烦点:1、在陆游的诗句中把握情感。

2、本诗的写作手法。

学(一)作者及作品: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题:书:_______ 愤:_______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自主赏析诗歌1.播放朗诵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诵读诗歌。

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3.诗人所“书”何事?4.诗人所抒何“愤”?5.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在本诗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7.自读背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主备人任永芳使用班级学生姓名年级初审(签字有效)学校终审(签字有效)编号 yw001 复印 921份课题名称:陆游《书愤》一、学习目标:1、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对国家的责任感。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师生互动完成基础教学(计划2个课时)导入: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文,才华横溢;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最终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他就是陆游。

知识点一:知识链接1、阅读课本第2-4页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优化设计》第8页新课助读第4点的文字,边读边掌握下列内容:(1)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2)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

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作者介绍: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4)背景介绍: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
导学过程
学生笔记
(用黑色字自我回答,用蓝色笔标示疑难点,用红色笔订正)
【自学检测】
一、文学常识
1、【知人】【作者介绍】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试加以分析。
三愤:愤:。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四愤:愤谁与堪:。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谁与堪”。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高中语文《书愤》导学案

高中语文《书愤》导学案

第5课书愤导学目标理解陆游爱国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愤情怀。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当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多次被罢官。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两重感情。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殓”又叫“入殓”,指把尸体装入棺材,“殡”指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葬”指安葬死者。

(2)“省闼”又叫“宫中”“禁中”“禁闼”,因古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以其作中央政府的代称。

(3)“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4)古文中的“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5)“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大散.关(sǎn) ②塞.上长城(sài)③千载.(zǎi) ④伯仲.(zhòng)2.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气:豪情(2)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3)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传后世(4)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才能相当,不相上下3.词类活用(1)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作动词,有名,著名) 4.特殊句式(1)倒装句塞上长城空自许(宾语前置,应为“空自许塞上长城”)(2)省略句楼船夜雪瓜洲渡 (“楼船”前省略动词“乘”,“夜雪”和“瓜洲”前都省略介词“于”)5.默写填空(1)《书愤》中杜甫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人教版选修《书愤》导学案设计(学生)

人教版选修《书愤》导学案设计(学生)

书愤【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感情。

【重点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知人】——走近作者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列,因触怒秦桧,被罢免。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论世】——背景介绍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已是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3.相关典故(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夔州通判等职。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2.背景解读《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3.文化常识【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

中国关中四关之一。

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塞.上( ) ②衰鬓.( ) ③谁堪.( ) ④伯.仲()2.辨形组词洲()斑()衰()仲()州()班()哀()忡()3.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2)铁马..秋风大散关:(3)塞上长城....空自许:(4)出师一表真名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4.课文译释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气概有如山岳。

“气如山”既表现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自己对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将士们乘着高大的战舰在夜里冒雪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设计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设计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

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解释加点的词: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思考与探究】1、诗题解读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2、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的: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难点: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问题一:默写《示儿》诗。

问题二:诗人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著有、。

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问题三:学生划分默写诗歌并给诗歌节奏。

问题四:“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事艰”指什么?“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问题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问题六: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问题七: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问题七:颈联中的“空”字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问题七答案: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问题八: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问题九: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延伸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问题一答案: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问题二答案:爱国诗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问题三答案: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语文选修,书愤,课后练习题答案

语文选修,书愤,课后练习题答案

语文选修,书愤,课后练习题答案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书愤”的意思是。

“书”的意思为。

2.本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了与两次振奋人心的战役的胜利,抒发了自己。

4.诗的后四句主要是,写了,也暗含了。

4.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

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书愤”的意思是。

“书”的意思为。

2.本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了与两次振奋人心的战役的胜利,抒发了自己。

4.诗的后四句主要是,写了,也暗含了。

4.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

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陆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陆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陆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陆游(1125-1210),字____,号____。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2、写作背景(论世)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3、相关典故(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解释字词①书:____;愤:____。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气:③楼船夜雪瓜洲渡渡: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四、教学过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2、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五、课外拓展民族的脊梁灵魂的诗篇过传忠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

《书愤》导学案一等奖,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书愤》导学案一等奖,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任务与活动
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安排
明确学习目标:了 解《书愤》的背景、 作者及诗歌内容
安排学习任务: 阅读《书愤》并 完成相关练习题
组织学习活动:小 组讨论、课堂展示、 教师点评等
评估学习效果:通 过测试、作业等方 式对学习成果进行 评估
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确定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和目标,为学 习活动提供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应用: 结合具体的教学 情境,运用多种 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
教学评价: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未来改进的方向与建议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高 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艺术手法:探讨《书愤》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以及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主题思想:总结《书愤》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爱国情怀、壮志未酬的抒发和感慨。
《书愤》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 的关切,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展现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对 国家统一的期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设计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目标, 设计多样化的学 习活动,如小组 讨论、角色扮演、
案例分析等
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 时间,确保学 习活动的有序
进行
实施学习活动: 按照学习计划, 组织学生进行学 习活动,并及时 给予指导和帮助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学习《书愤》一诗,旨在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壮志未酬的感慨。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期望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领悟诗人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技巧。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进一步培养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将注重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的结合,力求在欣赏诗歌美的同时,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创作背景。

二、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 《书愤》一诗的作者是哪位著名诗人?A. 杜甫B. 陆游C. 辛弃疾D. 李清照2. “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中,“世事艰”主要指的是什么?A. 年少时求学艰难B. 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C. 诗人个人生活的困苦D. 自然环境的恶劣3.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描绘了哪两个历史场景?A. 瓜洲渡的春天和大散关的夏天B. 瓜洲渡的雪夜和大散关的秋风C. 瓜洲渡的楼船和大散关的铁马D. 瓜洲渡的夜战和大散关的白天战斗4. “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中,“空自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自负和自豪B. 失望和遗憾C. 自豪和坚定D. 悲伤和绝望5.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主要赞扬了哪位历史人物?A. 诸葛亮B. 岳飞C. 关羽D. 姜维二、填空题1. 《书愤》一诗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与“______”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年轻时的壮志与年长后的现实之间的落差。

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通过描绘______和______两个场景,展现了诗人曾经参与过的战斗经历。

3.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诗中,“塞上长城”是诗人自喻,表达了自己______的豪情壮志;“镜中衰鬓”则暗示了诗人______的无奈与感慨。

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诗人借古讽今,通过赞扬______的《出师表》,表达了对朝中无人主持北伐的______之情。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5课 书愤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5课 书愤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课书愤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如今的世态人情薄如绸纱,可是谁让我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春雨的声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会有人卖杏花了。

短小的纸张,我斜着运笔无聊地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现的白色小泡沫,游戏般分辨茶的等级。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诗中主要反映诗人旅居京城的孤独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是我国古代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 300多首。

还有词130首和大量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简介赏析这首诗一定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并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大散.关(sǎn) ②伯仲..(bó zhònɡ) ③衰鬓.(bìn) ④塞.上(sài) 2.辨形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陆游(1125—1210),字____,号____。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2、写作背景(论世)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3、相关典故
1
(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解释字词
①书:____;愤:____。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气: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渡: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
四、教学过程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2、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2
五、课外拓展
民族的脊梁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

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

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

初涉官场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

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

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
珠联璧合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

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

3
诗思泉涌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

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

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

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暧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

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

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

“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

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

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

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

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

“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

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4
《书愤》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务观放翁爱国
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伯仲间:兄弟之间。

意为相差无几气:豪气
教学过程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5
(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