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在1978年恢复改革和改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市场经济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市场的有效指导和管理,实现“计划经济特征的衰减,市场经济特征的增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以实现改革开放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实行一套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国家有效干预和稳定有序发展为两个主要特色的制度体系。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在实践中,在深化改革和改开放的过程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安排,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监管权力调节市场,坚持政府与市场、私营企业的协调发展。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安排,是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实行政府职能再适应,确立资本市场主体地位,坚持实施支付体制改革,营造良好资源配置环境,完善竞争机制,加强产权保护,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发展扩大消费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力度加大,实现市场经济的市场化资源配置;二是经济增长,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三是增加就业,实现就业机会的增加;四是丰富人民生活,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非正规经济活动的发展,资源的浪费,信息的不对称,经济的不平衡,国有企业问题,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法治问题等几方面的问题。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展望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仍将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
它将继续培育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树立和谐发展新理念,加大支持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改进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优化税收结构,强化产权保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创新,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中国的梦想。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理论
、
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 延长 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 () 2 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新 中国成立以来 , 长速度实现了最快 、 增 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发展 和规模空前的经济转型 , 也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盛世 , 在世界现代化过 程 中的奇迹 。 我国经济增 长呈现 出如此新特点 ,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国 家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从而在经济发展上没 有 出现大的起落 , 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 3 加强 了结构调整 , 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 我 国在控制总量的同时 , 注意加强 了结构调整的力度。 这一轮宏观 调控首先从加强农业基础人手 ,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 民增收作为首要 任务 , 在制度 、 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 了一 系列重大举措。同时 , 建立农业 补贴制度 , 地方也较多增加投入 。国家采取这些措施 , 极大调动 了农民 的积极性 , 有力地推动 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 的发展 , 为整个经 济社会 的稳定发展发挥 了重要作用 ,为经济 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
( 在宏 观调控 的手段上 , 4) 应采取多种 多样 的方式 , 要因地制宜 进入新世纪 ,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 , 宏观调控 的对象 , 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 了, 经济活动 主体 的行 为 自主化和市场化 了, 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 , 要求宏观调控更多地利用市
科技信息
基 础 理论 研 讨
嚣 国社 合 主 义 市场 经 济 与 宏 颜 调控 理 论
河 南省煤 气( 团) 限责任 公 司 郭巧 丽 集 有
[ 摘 要] 文从我 国社会 主义的经济体制分析讲述 了社会 主义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 性, 本 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 条件, 宏观调控的成效 和 经验 , 强 和 改 善 宏 观调 控 体 系 以推 动 国 民经 济 又 好 又 快 地发 展 。 加 [ 关键词 】 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宏观调控 成效和经验 再 生产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体制特征是 :以公有制 为主体 的多种类产权 制度 ; 以劳动为主体 的多要素分配制度 ; 以国家为主导的多结构 市场 制 度; 以自立为主导 的多方位开放制度。 社会主义实行 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仅 在于适 应社 会化大生产的需 要, 其根本原因在于保 障按劳分配 的实现, 而保 证社会 有效需 求的充 从 足和生产与消费的 良性循环 , 而实现 社会 主义经济以更快 的速度 、 进 更 可 持 续 地 向 前 发 展 。中 国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模 式 的成 功 实 践 , 重 新 兴 为 起 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 了借鉴 。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宏 观 调 控 的 必 要 性 邓小平 同志指出 :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首次深刻地揭示 了 “ 。 现代市场经济两手并用的运行模式 ,明确地展现 出现代市场经济的新 特点 。这个经济理论观点 ,使我们深入认识市场经济与 国家干预的关 系, 特别是 国家干预 , 是当今时代任何市场经济 国家都是存在的 。市场 机制虽具有 巨大 的活力 , 但不是万能 的 , 存在着失灵 的缺 陷 , 必须需要 国家予 以干预 , 国家制定的计 划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 使 我国是发展 中国家 , 加强发展经济 的任务迫切而繁重。 我们 既要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我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正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与创新,推动人民经济迈向新境界市场经济并不是衰退特有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场所,适用于各种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5版)4套试卷及参考答案【2024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5版)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价格双轨制即同种商品国家统一定价和_____________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目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价格体系。
2.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__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_____________并存。
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_____________、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5.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经历了个体业主制、合伙制和___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6. _____________是生产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要素。
7. 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投资、消费和_____________三大需求,俗称“三驾马车”。
8.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_____________问题,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保证生产能力的长期增长。
9.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产出效应和_____________效应。
10.政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的核心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关系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市场经济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制度。
A. 权力B. 市场C. 权利D. 生产2. 党的()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二大C. 十五大D.十六届三中全会3.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个没有变”方针是由()提出的。
A.邓小平B.江泽民C.胡锦涛D.习近平4. ()撰写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诞生,因此他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的腾飞。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市场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文将浅谈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内容。
关键字: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可能性 1.加强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弊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经济形态,所有的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着各种市场活动。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能够有效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这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原生动力。
然而,市场调节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和缺陷,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它们会对市场有秩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不稳定;价格剧烈升降引起的社会性不良副作用;负外部性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破坏社会供需平衡,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甚至使得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此可知,市场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作用,政府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弥补市场缺陷,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共同维持市场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宏观调控能够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非完全摒弃计划对市场的运行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宏观调控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扬长避短。
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济制度,旨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采取的政策与实践。
一、宏观经济调控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稳定经济发展。
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维护经济稳定。
例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中国政府会采取适度放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流动性,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此外,政府还会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来促进经济活力和企业发展,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加强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中国政府通过减税降费、优化税收体系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自主权和竞争力,促进市场的活力。
此外,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推动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均衡发展。
三、推进国企改革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是核心任务之一。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改革、去杠杆等方式,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为保护劳动者利益,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良性互动。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
中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
此举有效地鼓励了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产生,激发了市场参与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高了市场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五、开放型经济中国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双边、多边贸易谈判等方式,深化与全球经济体系的融合,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总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践与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践与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一、宏观层面1.实行计划单列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我们秉持“两个毫不动摇”原则,即把公有制作为主体经济,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计划单列市场经济模式使得国家有能力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2.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旨在通过竞争和市场机制来调动各类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在中国,我们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监管体制和法规制度。
例如,通过强化反垄断执法,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有效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
二、微观层面1.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我们积极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这不仅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也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加强政府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中国,我们注重优化政府服务,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我们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市场准入限制,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实践经验与启示1.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
这一方针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石,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基本原则。
2. 坚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竞争的,又是互补的。
3.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深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加强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我国积极探索和实践宏观调控的途径,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以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国家经济重要的补充和有力支撑。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环节,缓解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形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4. 推进经济转型。
我国经济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由低端转向中高端,使得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5. 打造市场化经济体制。
在实践中,我国积极建设市场化经济体制,构建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繁荣发展和经济全面提升。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宏观调控的过度和失误。
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经济周期,政府需要积极干预和调控,但调控过度和失误过多也会限制市场发展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使得一些困难群众生活无着落,也没有积极的社会保障保护。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
这一探索与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经济管理方式。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并发挥市场的调节和配置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仍然对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和领域进行主导与控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鼓励并指导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供需关系的自由调节和价格机制的作用。
“按劳分配,以需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要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关系,改善资源配置状况,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还要求加强对市场经济中的非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和控制。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竞争和垄断两种不同的经济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应当加强对垄断行为的监管,保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培育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强调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为国家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发展自主可控的经济产业,促进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要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市场经济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需要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平衡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论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论)1、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阐述如何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一、防止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不仅关乎国际,而且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降低偏高的物价水平,缓解通胀压力。
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么多年固定资产投资率偏高,带来了较大的产能过剩风险,如果抑制通货膨胀的调控手段过于猛烈,我国经济就有可能由通胀压力较大转入通货紧缩风险较强,经济下滑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是解决诸多重大问题的前提。
二、合理调控总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为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和价格水平平稳回落,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要合理控制变量。
要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刺激国内消费,促进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协调运行;继续加大对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快落后产能淘汰速度,减缓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继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三、保证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既要主义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也要保持政策的平衡性、平稳性和灵活性,调动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有关政策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省份,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酌情调整。
另外,要建立省际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不仅要考虑当前各省的利益均衡与协调,还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省际之间的利益补偿。
对于国家实施的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央政府既要对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问题进行调控,又要在保证投资规模稳定、投资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目标确保实现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四、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
现代市场经济并非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进行调控。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较少运用行政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深入推行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旨在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并保障国家的宏观调控。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现实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国家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通胀率,维持经济稳定,避免经济波动。
此外,国家还可以制定产业政策、实行财政政策等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注重社会公平。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不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通过实施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减少贫富差距,保障基本民生,提高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例如,减税降费政策可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鼓励创新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通过鼓励创新,创建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还能促进社会进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望。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继续加强监管和规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和规制将更加强调,以确保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环保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企业绿色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进一步强调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社会公益等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能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
但是,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认识和实践中,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中形成的国民经济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一、必须在实践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
现阶段的宏观调控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其特点是新旧体制两种因素并存,由于这些特点,以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认识和行为有偏差。
在宏观调控的主体方面,政府不断调整其职能,以力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但是在调控行为上缺乏约束力,科学论证不足,调控行为责权脱节,缺乏风险意识,职能错位,政府对企业行为仍过多干预。
这些使调控主体的行为仍带有一定的计划国家管理经济色彩。
在宏观调控客体方面,国有企业负盈机制已大大强化,但负亏机制建立不足,资产存量结构僵化,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竞争力弱,市场意识不足。
可见,调控主体与调控客体观念上存在问题,是导致现阶段宏观调控出现某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必须在理论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
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管理,其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已经消灭了商品生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经是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
这种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生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为前提的。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的,它要求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这个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主要调节者。
但由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滞后性、模湖性和较大的盲目性,常导致宏观总量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国家必须介入经济增长过程,主动、合理地进行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置。然而, 在对保证经济总 革和增长方式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 。 体平衡 , 防止 经济剧 烈波动 , 合理调 整经济 结
将 制约和 影响宏观 经济调控 体系 的建立 和完
今后一段时期 , 建议宏观管理部 门提 高调 善程度, 也从某种程度上加速和 延缓经济体制
构; 于维护公平竞 争, 对 防止贫富分化 ; 于生 控 的前瞻 性 , 三大作用 : 对 发挥 一是密 切关注宏 整体改革的进程 。所 以, 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宏
的调节与控制, 实现经济宏观总量平衡, 保持 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 避 体,它才可能对各种市场信号有敏锐的反应,
经济 又好 又快增长。
一
免非理性 的投资反弹 ;三是经 济结 构调整 问 宏观调控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
题。 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 了我 国
和实施的直接理 由。
总之, 宏观经济调控不是万能的, 也有其
种种损失和偏 离, 就成为政府干预措施 的制定 要及早 发现新 的倾 向性苗 头和 问题 ,及 时调 局限性。 宏观 调控必须在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 控 , 造正常 发展的 良好 宏观环境 ; 创 二是 改善 的基础性作用之上才能进 行。 宏观调控从某种
经
提要 当 我国 前, 正处在经济 体制转 轨、
产业结构升级和 经济快速发展 时期 , 强和改 加 善宏 观调控尤为重要。 本文就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 词 : 市场经 济: 宏现 调控 ; 场价格 ; 市
资源配置
市 场经济 件下的 条 宏观调 控
第二, 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 调控机 制 , 握好宏观经 济政策 组合 , 好 意义上的对市场和市场机 制的管理 , 把 掌握 但管理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页整理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和基本特征?答:基本框架: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⑷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⑸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⑹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特征:A.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⑵企业行为自主化;⑶宏观调控间接化;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B.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⑴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基本标志⑵实现共同福裕-------- 根本目标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调控办度2、市场经济弱点与缺陷?答:市场经济弱点:⑴自发性;⑵盲目性;⑶滞后性。
市场经济缺陷:⑴产业结构调整;⑵经济总量的平衡;⑶外部性的克服;⑷公平竞争与垄断;⑸社会公正与效率;⑹公共产品提供-----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3、市场竞争的机制与条件?答:市场竞争的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完成竞争市场存在的条件:⑴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⑵所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⑶所有要素均可自由流动;⑷完全信息、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记,充分理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答: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1982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市场引导企业,国家调整市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⑵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⑷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⑸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⑹1992年十四大: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浅水(表层、微观)改革进入”“深水(经济体制、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1993年-----)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⑻1997年十五大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⑼2002年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⑽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1)解决了要不要发展市场的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的命题。
自从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产生以来,人们就开始研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虽然那时我们称这个问题为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但问题的实质是一样的。
从马克思、思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非商品经济”的理论,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相容性的部分的、不完全的肯定,最后到我党改革开放以来对这一相容关系的肯定,经历了l00多年的漫长历史发展。
可以说,一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其实质上就是一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论史。
随着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发展,从否定到不彻底的肯定,再到比较彻底的肯定。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对利用外资进行肯定,并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00年,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市场经济,并将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
这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命题在我国已经得以确立。
(2)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解决了发展什么样市场经济的问题。
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形成。
经过多年的探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五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是在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而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也不能只看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忽略了市场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公共利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同时期待达到公正、公平、协调、可持续的目标。
在经济活动中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内需,培育绿色消费,促进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文明习惯、伦理风尚,形成和谐社会。
2.创新体制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重点放在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弥补其缺陷上,探索出一些适合中国特色的体制机制,如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确保领导干部重视农民人权、保障农民发展权利等,确保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率。
3.政府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政府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视。
政府应该深入调研,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保证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积累的。
在政治革命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必须伴随着制度的变革和改进。
近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比如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提升、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增强等等。
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知识点总结[新版].ppt
精心整理
29
二、产权交易的意义及方式
1、企业产权转让的意义 • 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 • 是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 • 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 • 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
结构的多元化
精心整理
30
2、产权交易方式
根据交易形式划分: 购买式 承债式 吸收入股式 控股式 人员接受式
精心整理
39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基本条件
一、内部条件
1、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在各个经济 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主体。 2、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3、建立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 制。
精心整理
40
二、外部条件:
1、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主体——企 业的微观经济活动。 2、建立和健全各种市场法规制度。 3、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制度。
精心整理
34
产权制度的功能
• 产权制度具有财产约束功能、激励功能、 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形成稳定预期的功 能、规范交易行为和交易界区的功能,即 有效地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和人们的经济 行为。
精心整理
3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
精心整理
3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 计划和市场的基本思想
一、计划配置方式
(一)计划配置方式的含义
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 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 程实现资源的配置。中央计划机构以行政指 令形式层层下达计划指标,通过计划平衡决 算的差额或者缺口显示产品稀缺程度,从而 进行资源配置。
精心整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实现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保障,社会为调节,以达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1.市场调节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政府也逐渐放弃直接干预经济的权力,而转向间接干预,引导市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调节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和协调能力,以及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观愿望的满足,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制度建设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强调制度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也强调制度构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制度建设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3.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理论着重强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在市场体系中提供的重要支撑,它们的提供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只有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才能够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通过私有制的建立,经济运营的部门将逐渐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2.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证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企业在市场中健康竞争,同时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措施来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3.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还表明,产业结构的变革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配置产业资源,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政治经济稳定的前提下,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
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是如何实现的呢?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强调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引导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任何企业在市场上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竞争作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但是,市场主导下可能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需求不均衡等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缺陷。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制度只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才能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
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保障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少数人获取过多的经济利益,导致社会不稳定。
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市场经济制度必须与政治经济制度相结合,并遵循科学的规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中国政府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手段,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
2. 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公司独立运作,依照市场规律展开竞争,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技术创新,并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大和国际化发展。
3. 市场的净化和扩展。
厉行打击黑恶势力,清理恶意竞争,打击垄断、卡脖子的行业和企业,疏通市场经济的瓶颈,打通市场个人的创业和发展的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成效和经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系以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市场宏观调控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价值规律
国家宏观调控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认真梳理和总结宏观调控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继续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首次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两手并用的运行模式,明确地展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
这个经济理论观点,使我们深入认识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关系,特别是国家干预,是当今时代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存在的。
市场机制虽具有巨大的活力,但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失灵的缺陷,必须需要国家予以干预,使国家制定的计划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
当代,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并用的市场经济,国家干预与市场作用同时并存。
这是政治经济学上继亚当·斯密发现“看不见的手”和凯思斯发现“看得见的手”之后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
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经济大波动,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的市场经济,必须深刻明确这一点,而且还要认识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经济的“能见度”越来越高,人们对“看不见的手”的驾驭力量也日益增强。
国家对经济作用以宏观调控的合理干预,就是自觉利用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把国家干预和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对立起来。
因此,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把计划与市场、干预与自由共融一体,两手并用运作的新特点,转变传统的市场经济观念,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应予以深化认识。
二、宏观调控的成效和经验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在经济过热到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被动地进行治理。
因此,每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治”过热。
而本轮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直是“防”过热,即在经济运行出现偏快倾向或过热苗头时,就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这样,既控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又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大起之后的大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延长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2.加强了结构调整,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
我国在控制总量的同时,注意加强了结构调整的力度。
这一轮宏观调控首先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
同时,建立农业补贴制度,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1.6万亿元,地方也较多增加投入。
国家采取这些措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亿万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
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
用,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几年,从上述宏观调控实践中形成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的做法和“从实际出发,注重效果,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稳定”的原则,不仅取得了本轮宏观调控的成效,而且丰富了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为今后的宏观调控积累了宝贵经验。
3宏观调控的手段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宏观调控的对象,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了,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自主化和市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因此,要求宏观调控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
本轮宏观调控采用了三种组合:(1)一是手段组合,即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2)二是政策组合,即发挥货币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外汇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应;(3)三是工具结合,如在货币信贷政策中,综合运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市场化工具。
在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的把握上,做到适时适度,有节奏地多次小步微调。
过去,针对经济周期波动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多集中性和大力度。
就是当经济已陷于严重过热、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为了迅速扭转过热局面,集中性、大力度地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结果往往造成在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大幅度降低。
而本轮宏观调控见事早、动手快,具有预见性,及时性和渐进性,因此表现为适时适度的多次小步微调,以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衡快速运行。
三、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
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法国重农学派,从国民经济社会生产的整体角度来看,在魁奈《经济表》中展示了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图式,这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马克思对魁奈《经济表》给予高度评价,并在该表的基础上,经过修正创新了自己《经济表》,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完整的再生产理论,这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表明,关于循环理论对于企业搞活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周转理论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关于资本再生产理论对于国家宏观调控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过程中,对资本循环与周转和资本再生产两个方面,有所忽视一个方面,强调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地对待两者统一的辩证关系。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正确的兼顾两个方面,使两者结合得好,则国民经济就能得到迅速的稳定发展,反之则不然。
这个深刻的教训值得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这样企业才能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进入市场,搞活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和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2]资本论第二卷.再生产理论
[3]资本论第四卷.价值规律理论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