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信仰的四根支柱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宗教信仰自由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宗教信仰自由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法律对于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公民在信仰上不受任何不公平的限制或歧视。
本文将介绍法律中与宗教信仰自由相关的基本知识。
一、宪法保障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在这一基础上,我国宪法还进一步明确规定:“凡公民信仰宗教的,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宪法确保了公民信仰宗教的权利,并禁止任何对此权利的侵犯。
二、法律保护为了进一步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我国法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公民有权信仰宗教,可以进行宗教活动,而且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
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也不能歧视或限制因信仰宗教而受更多保护的公民。
此外,法律还明确保障了宗教场所的自主管理,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对宗教活动的干涉和侵犯。
《刑法》对于侵犯宗教信仰自由的行为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例如,任何人以强制手段或暴力威胁、打击等迫使他人改变宗教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些法律的制定确保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
三、宗教团体的合法地位在我国,宗教团体要获得合法地位,需要按照《宗教事务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登记注册,得到政府的认可。
经过注册的宗教团体可以合法地进行各种宗教活动,并享受法律保护。
同时,政府对于宗教团体的管理也遵循法律的规定,禁止任何与宗教信仰自由相违背的干涉。
四、宗教活动的界限虽然宪法和法律对宗教信仰自由进行了保障,但宗教活动并不是无限制的。
在执行宗教活动时,公民应当遵守有关法律的规定。
例如,不能利用宗教进行破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活动。
此外,公民的宗教活动也不应当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五、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意义宗教信仰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培养法律信仰是指通过教育和其他手段,使人们对法律有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仰,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以下是一些论述培养法律信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 法治教育: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宣传法治理念,使人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任。
2. 培养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法制宣传,培养人们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和自律,提高法律意识的水平。
3. 案例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让人们深入了解法律的实施和应用,明白违法的后果和遵法的价值。
4. 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加强对法律和法治的教育,让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道德。
5. 规范引导: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并积极引导和监督社会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树立法律权威。
6. 强化执法:加强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7. 宣传倡导:通过媒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广泛宣传法律的正义和公平,鼓励人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法律事务。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逐步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增强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从而达到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推动法律的改进和完善,提高法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以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律信仰。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法律为信仰”的统一与互构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法律为信仰”的统一与互构作者:涂缦缦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3期关键词法律信仰“党的领导” 职业伦理作者简介:涂缦缦,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宪法、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8.183当前,在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法治理念,强调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重要保障,这与法律人一贯坚持和主张的“以法律为信仰”的精神理念一脉相承。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事实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以法律为信仰”能在运作良好的法律体制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法治发展的事实也证明,法治形态包含着政治逻辑,政治立场决定着法治道路。
党与法的关系本身就是政治与法治的集中反映,世界上没有无政治的法治。
因此,厘清“以法律为信仰”与坚持党的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与联系,对于培养法律人的职业伦理观念,正确认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从教十年有余的法学院老师,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和我一样遇到过类似的疑问:法律人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法律职业伦理?作为法学院的教师,如何正确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这个问题实际上道出了很多法律人甚至是普通民众的困惑。
有多少人当初在选择法律这门专业时是怀揣着对自己将来所要投身的职业的期待与向往,无论是律师、法官还是检察官,无论是来自电视剧的塑造还是来自现实的评价,从事法律的工作者在外人看来,都是一种身披金色外衣的高尚职业。
退者,可独善其身,在个案中实现公平正义;进者,可兼顾天下,为社会求得和谐圆满。
法律需要被信仰

法律需要被信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引文就在法律学界广为流传。
西方人对法律富有宗教性的看法,表面看来对我们中国人建设法制社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或国家宗教。
但如果按照伯尔曼的观点:“法律最终以道德为基础,道德最后建立于宗教之上”,中国法也同样有着其信仰基础,那恰恰是指儒家的道德伦理教条。
换言之,在中国,被神圣化的道德本身,兼有宗教的功能。
今天,我们倡导全民投身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该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西方基督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基督宗教的律法观,对找回法律的神圣性、宗教性和建设法制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伯尔曼的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句引用率相当高的箴言。
也许我们会说这是西方人的观念,对于中国一个政教分离的社会,它又有什么启示呢?表面看来,在中国宗教对法律影响甚微,但实际上宗教与传统法律有着深层的纠葛。
法律原初形态时与宗教不分,汉代提出则天立法,宗教成为历代政治话语中法律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合理来源,法律运行中神灵的影响也一直挥之不去,善恶报应的宗教信仰成为传统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儒家文化孕育了华夏儿女。
因此,“信仰法律”对我们中国人也有同样的重要意义:若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溶入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
建设法治社会,仅仅靠人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教人“信仰法”,让人们把法律当成信条一样去崇拜、去遵守。
法律与西方基督宗教的关系和基督宗教的律法观这一问题的探讨,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引发了许多感悟。
让我们也拥有希伯来人的智慧,辨清法律的美好与神圣,维护法律的尊严,献身于法制建设的神圣使命之中。
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一种法律半蒙昧的状态——我所谓的法律半蒙昧状态,是指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初期通常所要经历的状况:即公民的法律意识有普遍性提高,开始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整个法制体系的不透明和不系统,又致使大众对法律的认识仅停留于其工具性的一面,并对其具体操作和具体内容疑虑重重。
大学生法律意识案例

大学生法律意识案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内容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素养,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中国的法律现状,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只有树立 * 防治观念,领会 * 法律精神,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四有新人关键词:法律;大学生;思修;法治一、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处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有很大的帮助,对国家也有很多益处,使得国家花费巨额成本培养的大学生真正的成为有用的人才。
首先,作为个人,法律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帮助我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职业活动中的相关法律,对于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正确处理有关职业的法律关系,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有很大的帮助。
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要求,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不可替代,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也是人们活动的底线和根本准则;当代大学生都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大学毕业以后会对国家和社会有很重要 * 。
如果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没有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就容易出现马加爵杀害同窗的事情,更有甚者,一些人利用掌握的高科技知识来犯罪,结果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一)基本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知识,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法律,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的法律现状。
法律是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我国是 * 国家,因而我国 * 法律是 * 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它是 * * 事业顺利发展, * 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我国的 * 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涵盖宪法和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包含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法律信仰的名词解释

法律信仰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信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着人们对法律的态度、认同和信仰。
法律信仰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法律的尊重、遵守以及对法律体系的信心和信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法律信仰进行解释,从法律的本质、社会背景以及在个体与社会中的作用来探讨这一概念。
首先,我们可以从法律的本质来理解法律信仰。
法律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体系,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体权益而创建的一种制度。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社会的共识和信任,而法律信仰则是对这种共识和信任的表达。
通过遵守法律,人们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持社会的稳定。
因此,法律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对公正、公平和秩序的认同。
其次,法律信仰还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
社会的法律信仰程度与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稳定、成熟的法治社会中,人们通常对法律有较高的信仰。
这是因为法治社会建立在公正、可预见、公平的法律基础之上,人们相信法律能够为他们提供保护和正义。
然而,在一些非法治社会或法治不完善的地区,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度可能相对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法律执行不公、腐败等问题造成的,导致人们对法律的失望和不信任。
此外,在个体与社会中,法律信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个体来说,法律信仰是对法律权威的认同和尊重,是约束自己行为的激励和依据。
个体的法律信仰程度也与其道德观念和个人原则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高度法律信仰的人可能会主动遵守法律、遵守交通规则并愿意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而社会中广泛的法律信仰也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经济的发展。
一个法制完善的社会,能够鼓励创新和投资,增强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信任感,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加入社会建设。
然而,法律信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法律信仰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的法律实施仍然依赖于执法机构的执行能力和公正性。
如果执法机构存在腐败、滥用权力等问题,将严重损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其次,法律制度可能会存在一些瑕疵或者与社会进步和价值观相冲突。
浅谈法律信仰

有些人出于法律的威慑作用而 守法 , 他们之所 以遵守法律 , 之所 以依法行事, 也并非 出于其对法律 的信仰 。 为法律 的实施是 以国家 因 的强 制 力 为 保 障 的 , 们违 反 法律 要 受到 相 应 的 惩 罚 , 至 可 能受 到 人 甚 刑法的制裁。 以人们遵守它是畏惧违反法律所可 能受到 的惩罚 , 所 跟 法律信仰无关。 有 些 人 从利 益 出发而 守法 , 这种 功 利 主 义 思想 使 人 们 决 定 是否 守 法 取 决于 利 益 的 计 算 , 果 违 法 比 守 法 能 够 给 自己 带来 更 大 的利 益 , 如 他 宁愿 选 择 违 法 ; 之 则 守 法 。对 于立 法 者来 说 , 必 须保 证 对 违 法 反 就 行 为何必要的威慑职 不能因违法而获利 ; 对于执法者米说 , 也必须有 足 够 的预 防和 惩 戒 机 制 , 使 任 何 违 法 行 为 都逃 不脱 应 有 的 惩 罚 。 否
出发 分析 了我 国法律 信仰 的现 状 , 历 史传 统和现 实中的 法律现 象两大视 角透视 我 国 民众缺 乏法律 信仰 的 主要原 因, 从 并从 立法、 法 、 执 司法 、 民 的普 法等 多个 角度 , 寻培 养我 国民众法律 信仰 的途 径 和方 法。 公 探 关键 词 法律信 仰 法 律传 统 法律信 仰 的培 养 中图分 类 号 : 9 D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0 9(0 90—2 —2 10—5 220 )4040
法律 必须被信仰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尊崇敬仰的态度 , 一 是对 自愿接受 法律统 治的一种信仰 的姿态 , 一种大众对 于法律 的忠诚 , 是对法治的 种心悦诚服 的认 同感 , 是对 在法律之下 生活 的德性的一种确信, 表 明人 们 愿 意 热 忱 地 投入 到 捍 卫 法 律尊 严 和 权 威 的 斗争 中 , 并把 参 与 这 种 斗争 视为 自己的一个庄严 的使命 和责任 。人们从对法律的服从和 信仰中获得了心灵的归属感和家园之感 0 个 人 从 出 生 的 那 一 天 起 , 置 于 法 律 的羽 翼之 下 , 处不 受 它 就 无 的 庇佑 和 呵 护 。法 律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规 则 、 一 种秩 序 和一 种 统 治 的 工 具 , 重要 的是 , 律本 身 隐含 着 一 种 公平 正 义 的 价值 , 表 着一 种 理 更 法 代 想信念。 法律是公平 、 正义、 道德的化身 , 是人类对 理想境 界和美好生 活 向往 和 追 求 的 具 体 体 现 。 惩 是 为 了更 好 的 保 护 , 限 制是 为 了 它 它 更 多 的 自 由。人 类 应 当崇 尚它 , 仰 它 , 守 它 。 苏 格 拉底 一 追 求 景 遵 生 正 义 的 实 现 , 后 他 的生 命 也 就 与正 义 划 上 了等 号 , 最 当苏 格 拉底 被 指 控 违 反 城 邦 宗 教 、 神 和 腐 化 青 年 等 罪 被 判 处 死 刑 时 , 虽 然有 机 会 滨 他 逃脱 , 但仍然坚持一 个公民必须遵 守法律 的信念 , 最终 以身殉法。他 的 理 由是 : 是 被 国 家 法 律判 决 有罪 的 , 果 我 逃 走 , 律 得 不 到遵 我 如 法 守 , 律 就 会 失 去它 的应 有 效 力 与权 威 。 当法 律 失 去 了 权 威 , 义 也 法 正 就 不 存 在 了 。这 是 一个 智者 用 生命 在 诠 释 法 治的 真 正 含 义— — 法 律 只有 被 遵 守才 有 权 威 性 只有 法 律树 立 了权 威 , 能 有 国 家秩 序 与 而 才 社 会 正 义 的存 在 。 见 , 格 拉 底 早 在 两干 多年 前 就 已经 用 生 命 向 我 可 苏 们 诠 释 了法 治 命 题 的 全 部含 义— — 法 律 必 须 被 遵 守 。 法 治 作为 一种 理 想 的社 会 秩 序 , 既是 现 实 中人 们 努 力 追求 的 奋 它 斗 目标 , 同时也是现实中人的一种现实的生存形式和生活方式。 而法 律信仰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依法治国进程 中的理念基 石, 中国法治大厦需要法律信仰这个精神支柱来支撑 。如果将“ 物质 性的法律制度” 比作“ 硬件” 的话 , 那么“ 培育法 律信仰 ” 是实现依法 将 治国的“ 件” 软 。惟 有 “ 件 ” “ 硬 和 软件 ” 的结 合 , 法 治 才 能顺 利 进 依 行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 时 “ 件 ” 着 关 键 性 的作 用 所 以受 想 更 完 美 有 软 起 的 实 现 法 治 社 会 , 要 努 力 培 养 公 民 对 法 律 的 发 自内心 的信 仰 。 就 法 律 信 仰 不 是 被 灌 输 出 来 的 , 不 是 被 教 导出来 的 , 是基 于 人 亦 而 们 对 法 律 的 自觉 信 服 和 认 可 而使 法 律 被 认 为是 值 得 尊 敬 的 、 当尊 敬 应 的。人们通过 自己参与到法律实践的过程, 借助一系列的社会实践 、 个 别 经 验 和 亲 身 感 受 而 逐 步 到 对 法 律 的 归 依 , 法 { 神 圣性 的 认 同 。 对 j } 正如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 “ 否则它将形同虚
对宪法的尊重和信仰

对宪法的尊重和信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对宪法的尊重和信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
内容,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2.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
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违反宪法。
因此,我们应该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其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3.推动宪法实施:宪法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作为
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宪法实施的进程中来,为推进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加强宪法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宪法的基
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尊崇和信仰宪法。
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也是实现国家
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
总之,对宪法的尊重和信仰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认真履行这些职责和义务,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
法律的宗教和信仰是什么

法律的宗教和信仰是什么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的存在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至关重要。
然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其中涉及到一系列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法律的宗教和信仰,旨在深入理解法律背后的思想和道德基础。
法律的宗教:宗教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于法律的形成和运行都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宗教的价值观念对法律的价值取向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基督教强调爱与仁慈,伊斯兰教注重正义与公正,佛教追求平等与和谐,这些价值观念常常渗透到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影响。
其次,宗教信仰还可以影响法律的规范内容。
例如,穆斯林国家的法律普遍以伊斯兰法为基础,犹太教对于食物和行为的规定也得到犹太教法的支持。
最后,宗教信仰对法律的适用和执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国家的护法制度能够保护宗教信仰自由,避免对宗教社群的侵犯。
法律的信仰:除了宗教,信仰也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仰可以是思想信仰,如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精神;也可以是道德信仰,如人权、平等和正义的信仰。
首先,思想信仰在法律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国家的价值观和理念,它们赋予了人民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其次,道德信仰也是法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权、平等和正义都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这些信仰可以促进法律的公正和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法律的宗教和信仰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表现出多样性。
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文化,其中包括对于宗教和信仰的不同态度和理解。
一些国家倡导世俗主义,通过分离宗教和国家来确保法律的中立性和公正性;而另一些国家则将宗教作为法律的基础,法律与宗教高度融合。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不同社会对于法律和信仰关系的理解和追求。
然而,尽管法律的宗教和信仰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表现出多样性,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为社会提供普遍适用的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思想信仰,它们都为法律提供了道德和伦理的基础,塑造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法制培训结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法制培训结业典礼,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结业学员,向组织这次培训的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培训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为期一周的法制培训即将落下帷幕。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参观法院、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系统地学习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几点感悟。
一、深刻认识法制培训的重要性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加强法制培训对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法治素养、推动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 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推动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和程序,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行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促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稳定。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为今后在司法工作中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扎实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法律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学习体会:1. 坚定法律信仰,树立法治理念。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坚定信仰法律,树立法治理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系统学习法律,提高法律素养。
法律知识涉及面广,内容繁多。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3. 学以致用,提高法律运用能力。
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浅谈律师的法律信仰

浅谈律师的法律信仰[摘要]面对十八大提出的新政策,面对建立“法治体系”的新挑战,构建法治体系离不开法律信仰,而律师作为重要的法律人,他们的法律信仰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文章介绍了何为法律信仰,律师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分析律师缺失法律信仰的原因,进而谈谈如何培育律师的法律信仰。
[关键词]法律信仰;律师;职业道德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1]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最坚固的基石。
而当今社会,律师队伍不断扩大,律师再也不仅仅是提供法律服务的“工程师”,而在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的实现上有着更多的责任。
因此,培养律师的法律信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法律信仰其实法律信仰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后来西方的各种法将其定形。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法学家们都以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为己任,即重视“信仰”的权威。
在法治国家里,法律是公平、正义的代表和象征,法律至上也是法治社会最重要的特性,那么何谓法律至上?即法律拥有最高权威,它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凌驾其上。
法律至上有两种表现形式,行为守法仅是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守法精神才是其内在灵魂。
当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时,法律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威,这即是所说的法律信仰。
而所谓法律信仰,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把它作为行为的最高准则。
法治社会虽然需要一套正确的制度体系,但更离不开法律人对法律神圣性的终极信仰,这种终极信仰来自于法治精神的支撑和滋养,并且在社会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坚守法律信仰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所持有的信念、敬畏和忠诚。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信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展示一位律师如何坚守法律信仰,为当事人伸张正义。
二、案例背景张律师,一位资深律师,在法律界享有良好声誉。
他始终坚守法律信仰,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以下是张律师参与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案例经过1. 案件起因2018年,张律师接到一起合同纠纷案件。
原告是一家公司,被告是另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原告与被告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一个项目。
然而,在项目进展过程中,被告突然撤资,导致项目无法继续。
原告因此起诉被告,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2. 案件审理张律师接受原告委托后,开始调查取证。
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被告在签订合作协议时,隐瞒了其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给原告造成了巨大损失。
于是,张律师决定将这一事实作为案件的突破口。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试图通过否认、抵赖等方式逃避责任。
然而,张律师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严谨的庭审技巧,将证据一一呈现在法庭上。
在事实面前,被告不得不承认其违约行为。
3. 案件判决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被告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这一判决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4. 案件后续判决生效后,被告不服,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张律师再次接受原告委托,代理其参与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张律师再次展现了出色的辩护能力,成功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最终,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
四、案例启示1. 坚守法律信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张律师在这个案例中,始终坚守法律信仰,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他不仅帮助原告维护了合法权益,也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这启示我们,作为法律工作者,要始终坚守法律信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
2. 专业素养是律师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案例中,张律师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严谨的庭审技巧,成功地为原告争取到了公正的判决。
试论我国法律信仰问题

并把 法律 视为 最高 的行 为准 则 。
作者简介 : 李侠 ( 9 3 )女 , 东 枣 庄 人 。 南 铁 道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基 础 部 副教 授 。 16 ~ , 山 济
作 的主题 为法 律 信仰 的讲 座 中 , 为 对 法 的 理 解 有 认
两 个 层次 , 一是 “ 在法 ” “ 定 法” 即 统 治 者 制 定 实 、人 , 的法 律 ; 是“ 象 法 ” “ 定 法 ” 即 自然 公 正 的理 一 抽 、神 ,
法 律信仰 一 方 面表 现为社 会 主体 对法 律 所 体 现 的公
问题 仍 未 得 到 很 好 的 解决 。 究 其 原 因, 中公 众 的 法 律 信 仰 问题 是 不可 忽视 的 关键 因 素 之 一 其
关键词 : 律; 仰; 律信仰 ; 法 信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 9 D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 2 X 2 0 ) 5—0 4 1 0 —0 2 ( 0 6 0 1 4~0 3
树 立 法律信 仰 , 目前 急 待 培 养 公 众 的法 律 信 仰 。另
一
心 理态 度 , 主体 与法 律 之 间 的 关 系 范 畴 。法 律 信 是 仰 是两 方 面 的有 机 统一 , 方 面 是 指 主 体 以 坚 定 的 一
种 是否 定说 , 为 中 国不存 在 培 育 法 律 信仰 的 土 认
一
意识 和 行为 的一致 性 。法 律信 仰作 为 一 个发 展 着 的
历 史范 畴 , 不 同时 代有着 不 同 的内涵 。 在
由于东 西方 国家 有 着 不 同 的文 化 传 统 , 同 的 不
种 较为稳 定 的 、 定 性 的心 理 状 态 。它 是 一 种 坚 肯
法律必须被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
法律不必须被信仰写。
法律是一套规范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体系。
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虽然某些法律的制定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但法律的本质不依赖于信仰,而是建立在道德、公正和合理的原则之上。
首先,法律是根据社会需求和理性思考而制定的,而不是基于特定宗教教义的盲目信仰。
法律的制定应该根据人类经验和实证研究,以解决社会问题,保护民主权益和公共利益。
法律的目标是为了公正和平等,而不是基于特定宗教信仰的偏见或偏好。
第二,法律必须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宗教信仰。
如果法律仅仅基于特定宗教的教导,将会排斥那些持有不同宗教信仰或无宗教信仰的人。
这将导致不公正和不平等,并且违反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第三,法律应该是一个公共事务,不受个人信仰的影响。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建立在理性和公正的基础上,而不是个人或特定宗教的偏见。
法律要保持中立,对所有人都适用,而不偏袒任何一种宗教信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宗教不能对法律产生任何影响。
宗教信仰可以引发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进而影响个人对法律的遵守和道德责任感。
宗教也可以提供道德指导和价值观,使人们更好
地理解和尊重法律。
然而,法律本身应该是中立和普遍适用的,不会因为个人宗教信仰而改变或偏离其核心原则。
总之,法律是一个独立于宗教信仰的系统。
它是建立在公正、合理和公共利益上的规则体系,旨在保护公民的权益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尽管宗教信仰可以对法律的遵守和理解产生影响,但法律并不需要依赖宗教信仰来确立其合法性和价值。
简析恶法非法

简析恶法非法作者:熊玉冰来源:《人间》2016年第11期摘要:恶法亦法或恶法非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永恒的题。
本文将从法的作用、法的渊源、法的效果以及法律信仰四个方面来阐明为何恶法非法。
关键词:恶法非法;法的作用;法的效果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58-01一、争议的起源“恶法亦法”是实证法学派的一个论点。
最先提出这一论点的是英国法学家、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约翰·奥斯汀,他认为法是主权者以制裁作为后盾或威胁的强制命令。
法与道德无关,或至少两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法律即使是不道德的或不正义的,但只要是合法地制定的,仍应具有法律效力。
“恶法非法”则是自然法学派所持观点。
这一观点的理论根据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法治有两项核心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良法,要求良法之治。
法律的良善性,亦即法律的道德性,是法律本身所具有的使法律之所以能成为法律的基本属性,它构成了法律得以产生、形成、实施、遵守、监督的合理根据,构成了法律权威性、合法性、普遍性、规范性的理性基础,构成了法治的精神支柱。
法律必须首先符合正义、理性等道德要求,人们才能对它表示认同,法律才能发挥出特有的优势和功能。
不具有良善性的法律缺乏成为法律的资格,不是真正的法律。
二、恶法非法基于不同的角度立场来看,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都有其理由,因此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经久不衰。
然而在我看来,恶法只是形式上的法律,实质上并不是法律。
我将从法的作用、法的渊源、法的效果以及法律信仰四个方面来阐明为何恶法非法。
(一)法的作用——调整社会关系。
法律并非天生就存在,而是被后天创造出来的一个工具。
既然是工具,必定有其作用。
目前通说的观点认为法律有两大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根本目的都不应当是为了确立一种权威化的思想,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调整社会关系,使人们比较协调,达到一种制度上的正义。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考试答案

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正确)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错误)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正确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正确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正确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正确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
错误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
正确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
错误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正确二、单选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2、(依法治国)致力于通过约束群体的外部行为,建设群体的行为文明,开掘群体的心文明。
3、(孟子)就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思想。
3(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
4、(国家本位)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
6、(《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7、(等级伦理)是儒家文化的首要特征。
8、(道德)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9、(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10、(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10 (法治)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10 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法律信仰)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10 (严格依法办事)是养成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
10 (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
10、通过儒家“仁学”思想的总结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向(人本位)转化。
法律的信仰与信仰的法律

法律的信仰与信仰的法律□ 伍春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这句话出自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中,它辩证地描述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内在关系。
人们了解伯尔曼大多来源于其该书中的另一句经典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在法治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主流话语之时,这句话以极富煽动力的情感而迅速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比较之下,笔者以为前一句话更倾向于理性思考,带给人们的除了对法治的狂热情感外,更多的是一份冷静与哲思。
信仰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情感升华的最高层次。
信仰表示情感的矢志不渝,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已融为一体,客体不再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成为主体的一部分。
信仰的力量在于将主体的行为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单一转化为联合。
法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信仰不可分离。
法律走向完善化与成熟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对法律由漠视、接受到信仰的过程。
法律的本质中天然地蕴含了公正与善的成分,这暗合了人类情感中追求善与美的本能。
就此而言,立法活动从事的工作事实上就在于将人们的这种本能通过制度与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法律的实施过程尤其需要人们的信仰支持,信仰是法律由书本走入实践重要的情感力量。
法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牵涉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既需要国家强制力量的保障与推行,也需要社会的主动接纳。
社会对法律的接纳不能停留在被动的层次,而应上升到信仰的高度。
只有社会对法律、法治形成了普遍信赖与信仰的氛围,法律才算真正进入了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
律师感悟分享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律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
自从踏入这个行业,我便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在这几年的律师生涯中,我经历了许多案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法律素养是律师的立身之本作为一名律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
这包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维的培养以及对法律精神的领会。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律师在处理案件时,往往只关注案件本身,而忽略了法律背后的精神。
因此,我认为,律师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还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法律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1. 熟悉法律法规。
律师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还要关注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等。
只有对法律法规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处理案件时做到有理有据。
2. 培养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是律师的核心竞争力。
律师在处理案件时,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
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找到问题的关键,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
3. 领会法律精神。
法律精神是法律的灵魂,律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守法律信仰,为弱势群体发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沟通能力是律师的关键技能律师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与当事人、法官、律师同行等各方面的沟通至关重要。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律师更好地了解案件情况,提高工作效率,赢得当事人的信任。
1. 与当事人沟通。
律师要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在沟通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善于换位思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法律问题,让当事人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 与法官沟通。
律师要与法官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法庭审理情况,争取在庭审中为当事人争取到有利判决。
同时,要尊重法官,遵守法庭纪律,树立良好的律师形象。
3. 与律师同行沟通。
律师同行之间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处理案件时,可以借鉴同行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法律的宗教与信仰

法律的宗教与信仰一、引言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工具,起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然而,法律本身也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产生交集。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分析宗教信仰对法律的影响。
二、法律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1. 宗教信仰的自由现代社会普遍承认个人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权利。
法律常常作为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工具,例如宗教信仰自由权被纳入法律法规中,以确保公民对于宗教信仰的选择不受侵犯。
2. 法律对宗教行为的规范尽管法律承认宗教信仰的自由,但也存在一些情况下对宗教行为的规范。
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防止宗教行为侵犯他人权益,例如限制宗教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法律在这种情况下起到了平衡宗教信仰自由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宗教信仰对法律的影响1. 价值观的塑造宗教信仰是塑造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的宗教信仰可以影响其对于道德和伦理原则的理解和评判。
这些价值观对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法律往往反映了社会普遍的道德概念。
2. 宗教法规的补充某些宗教团体会制定一些自身的法律规范,用以约束信徒的行为。
这些宗教法规与国家法律可能存在冲突,因此,法律常常需要权衡宗教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协调。
四、宗教信仰与法律之间的冲突解决1. 宗教豁免权在一些情况下,个人的宗教信仰可能与法律规定相冲突,此时宗教豁免权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
宗教豁免权的基本原则是在不妨碍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允许个人基于宗教信仰不遵从某些法律规定。
2. 法律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法律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如果某项法律过于偏向某一宗教或失去合理性,可能引发不公平的待遇和争议。
因此,制定和修订法律时需要平衡不同宗教信仰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五、结论法律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尽管宗教信仰对法律有一定的影响,但法律也需要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平衡宗教信仰自由和其他社会利益的关系。
法律需要被信仰

法律需要被信仰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导向的体系,它的存在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益,并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平。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已经成为人们共同信仰的对象,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成果,具有重要的道德、伦理和文化价值。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法律为什么需要被信仰。
首先,法律的存在与信仰是息息相关的。
信仰是一种信任和尊重的表现,只有对法律的信仰才能让公民和社会成员遵守法律,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法律需要被信仰,因为只有信仰才能使人们遵循法律规范,以秩序和法治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
当人们内心深信法律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时,他们会更愿意遵守法律规定,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其次,法律的信仰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信仰法律意味着个人、集体和国家都将在法律框架下行事,并相互尊重彼此的利益和权益。
通过信仰法律,人们能够在相互尊重中处理矛盾和纠纷,以和平与公正的方式解决争议。
法律信仰的呈现使得社会各方更容易建立互信,增进相互理解和共同合作,进而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
此外,法律的信仰是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正义的基石。
法律的存在旨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法律作为一种公共信仰,将人们对公正与合理的追求集中起来,确保法律对每个人都是平等适用的。
只有对法律的信仰,才能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权益,防止滥权和侵犯,使每个人都能在法律框架下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此外,法律的信仰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法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和合作的环境,鼓励创新和进步。
只有对法律的信仰,才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权益会得到保护,他们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从而激发创造力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同时,法律信仰还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和遵守,塑造社会价值观和精神风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法律需要被信仰是因为它与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公民权益以及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紧密相关。
法律的信仰能够使人们遵守法律并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信仰的四根支柱
赵天宝
2012-03-24 19:25:24 来源:《检察日报》
法律信仰是现代社会秩序的至上追求。
截至目前,对此主要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法律信仰论和法律不能被信仰论,且前者暂居优势。
不可否认,二者各有其理,但似乎又共同忽略了一个值得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法律信仰的前提是什么?窃以为,阐明法律信仰的前提至关重要,这才是法律信仰的根本问题。
着眼当下我国实际,法律信仰的形成应率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第一,立良法。
制定法律是培育法律信仰的第一步,没有法律存在的原始社会自然谈不上法律信仰。
当然有了法律,人们也不一定有法律信仰,这已被古今中外的屡次实践所证明。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法律产生的源头——立法上去探寻形成法律信仰的路径,故制定良法是培育法律信仰的肇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那么何为“良法”?从先哲亚里士多德到杰弗逊,从拿破仑到萨维尼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难开拓,虽然饱经挫折但也硕果累累。
尽管观点众说纷纭,但他们有一点共识的确令世人警醒: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
毋庸置疑,当下国人法律信仰的缺失与我国立法的错位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确立,但大都移植西方,与国人的文化及习惯有相当距离。
所以让人们一夜之间放弃内心所信仰的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而去信仰陌生的法律,恐怕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此,我国立法必须立基于本土习惯上的博采众长,方能使法律信仰立地生根!
其二,正司法。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
有了良
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良法,即使司法公正,法律信仰亦是墙上芦苇。
一次公正的判决并非仅仅是维护了受害人的权益,更重要的是它会通过横向传播的形式使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及邻居同事甚至其周围更多的人感受到法律的可信可敬。
普通民众是最讲究实际的,当他们认识到通过法律能够保护自身的切身利益,在其内心必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任与尊敬;同时当他们看到通过法律使侵害方得到应有的制裁时,也必然会给予那些试图以身试法者一种无形的威慑,使之不敢违法或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也恰恰体现了法律的尊严。
长此以往,千万次公正判决的百川归海才能逐步使法律信仰进驻民众心间。
反之,个别审判不公及冤假错案残酷吞噬着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撞击着人们心中本来就很脆弱的法律信仰神经,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尤其值得司法机关警醒的是,处于当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之快令人始料未及;监督司法公正的大众舆论是检验民众法律信仰的一块重要试金石,正则促进,负则阻碍。
既然如此,如何保障司法公正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除继续坚决贯彻宪法之“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与任何个人不得干涉法院审判”这个原则规定外,法院和法官一是要把严于律己、拒腐防变、心中有天平作为恪守不移的神圣职责,二是要虚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尤其是媒体和人民大众的监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句箴言应当成为司法机关及其工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真实写照。
只有如此,法律信仰之水才会缓缓流入民众的心田。
其三,严执法。
严格执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之一,因为任何一个法院的判决若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无异于一纸空文。
公正执法是严格执法的应有之意,因为此处的执法机关不仅仅是指法院的执行庭,更多的是指向行政机关的执法权。
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长期以来,传统司法行政合一体制的影响依然在国人心目
中根深蒂固。
对普通百姓而言,不管你是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均认为是父母官应当为他们排忧解难,“有问题,找政府”的思维在当下民众中依然很有市场。
若此,如果人们总是从媒体或生活中看到执法人员动辄砸摊子、乱罚款、强行拆迁,而政府机关总是抱着一个“不出事,就没事”的侥幸执法心态,就难免小事酿大祸,想让百姓相信政府公正执法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了!然则如何保证严格执法?笔者以为,无论是司法机关执法还是行政机关执法,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以尽量劝说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执行为上策;即使要采取强制执行方式,也不能简单粗暴,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的基本执法观。
依此路径,就能逐步培养出民众的规则意识,为法律信仰的形成夯实基础。
最后,重守法。
法律信仰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如果把“法律”看做法律信仰的客体,那么法律信仰的主体无疑应当是人,不仅包括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还包括数量众多的守法者。
不可否认,前三者可能对法律信仰的客体影响成分较大,而守法者对法律信仰主体的影响成分可能更深。
当然,这并非说前三者不是守法的主体,恰恰相反他们更应该模范带头遵守法律的规定。
不能因为其是法律的制定者、司法者、执行者就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更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普通守法者的守法意识影响更为深远,诚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那么如何培育守法者的守法意识?愚以为,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注重送法下基层,尤其要把那些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到位,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也就是让民众做到积极守法,而非被动型地消极守法。
消极守法使民众畏法如虎,只有积极守法才能逐步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识。
申言之,积极守法就是要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给他们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后果,亦即对于受害人来说,通过法律维护了其正当权益,实现了其心目中的正义;对于侵害方而言,通过法律制裁使其承担后果,从而使之感受到由于自己的过错给自身带来的物质或精神损害。
如此日积
月累,就必然能够在广大的民众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守法氛围,然后才能进一步升华为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法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