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名词解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名词解释
1.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 原生矿物——指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
4. 次生矿物——指原生矿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而转变或重新合成新的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矿物。
5.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6.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7. 沉积岩——指由各种先成岩(岩浆岩、变质岩、原有沉积岩)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结而成的岩石。
8. 变质岩——指各种先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原有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或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内部发生剧烈变化,矿物重新结晶或重新排列,甚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的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
9.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10.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11. 生物风化作用——指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12. 矿质化过程——就是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13. 腐殖化过程——是使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14. 非活性孔(无效孔)——以水吸力1500Kpa为界,孔径约为0.002mm以下。
15. 毛管孔(贮水孔隙)——相当于水吸力150~1500Kpa,孔径为0.02~0.002mm。
16. 通气孔(空气孔隙或非毛管孔)——孔径>0.02mm,相当于水吸力150Kpa以下。
17.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不含孔隙)干燥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标准状况水的质量之比,即:土壤比重=土粒密度/水密度。
18. 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含土粒及孔隙在内)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19. 土壤含水量——是表征土壤水分状况的数量化指标,又称为土壤含水率、土壤湿度等。
20. 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
21. 容积含水量——是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又称为容积湿度。
22. 土壤水贮量——是指一定面积和一定厚度土壤中含水量的绝对数量。
23. 相对含水量——指土壤实际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24. 吸湿水

——最靠近土粒表面由范德华力保持的
水。
25. 入渗——是指在给土壤供水期间,液态水自地表进入土壤的过程。
26. 再分布——在无地下水位或者地下水位很低,影响不到有关土层深度时,这种水分运动称为再分布。
27. 夜潮——指白天土壤表层被晒干,夜间降温,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所以水汽由底土向表土移动,遇冷便凝结,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恢复潮湿。
28. 冻后聚墒——是我国北方由于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土层水汽不断向上部冰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
29.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升高1℃(或降低1℃)所需热量的焦(耳)数。
30. 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厚度为1cm,两端温度相差1℃时,每秒钟通过每平方厘米土壤断面热量的焦耳数。
31.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当土层在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入断面面积为1cm2土层中的热量,使单位容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32. 活性酸——是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33. 潜性酸——是由土壤交替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34. 潜育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35. 养分归还学说——是指随着作物每次种植与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是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瘠。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将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意义。
36. 最小养分律——是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然而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有效质量分数相对最小的那种养分。
37. 限制因子律——是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在遇到另一个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个因子,也不能使作物增产,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满足,作物产量才能继续增长。
38. 报酬递减律——是在其他经济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项投资的增加,每单位量投资的报酬是递减的。
39. 复混肥料——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40. 阳离子交换量——是指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mol(+)/kg表示。
41. 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表示如下: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cmol(﹢) /kg] ∕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100。
42. 吸湿水——是由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


分,其中最靠近土粒表面范德华力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吸湿水质量分数称为土壤
吸湿量。当大气湿度达到饱和度时,吸湿量达到最大量时,称为最大吸湿量。
特点:1.土粒表面的吸附力极强;2.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流动;3.相对密度很大,无溶解能力,冰点下降;4.它所受的吸力远大于植物根系的吸水力,植物无法吸收利用,属于土壤中的无效水;5.可用于帮助分析土壤水的有效性。
43. 膜状水——水被吸附在吸湿水层之外,定向排列为水膜,称为膜状水(又称松束缚水)。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二.填空、判断、简答题
1. 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气。
2. 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3. 岩石的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4. 风化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其中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氧化作用。
5. 成土母质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河流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积物、黄土状沉积物和冰啧物。
6. 粒级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8. 土壤有机质的形态:新鲜的有机物、半分解有机物和腐殖质。
9.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包括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
10.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一)有机残体的特性;(二)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三)温度;(四)土壤特性。
11. 腐殖酸的性质:(一)腐殖酸的元素组成;(二)腐殖酸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量的两大特点是以芳香族核为主体,附以各种功能团。 (三)腐殖酸的电性;(四)腐殖酸的溶解度和凝聚性;(五)吸水性;(六)稳定性;(七)腐殖物质的变异性。
12. 孔隙的分为非活性孔、毛管孔和通气孔三种。
13. 土壤结构[性]的评价:(一)团粒结构使土壤形成多级孔隙;(二)团粒结构誉为“小金库”;(三)团粒结构升温性和温稳定性强;(四)团粒结构是土壤的“小肥料库”;(五)团粒结构是土壤的“调节器”。
14. 微团粒结构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形成团粒结构的基础,只有具较多的微团粒,才有可能形成团粒结构;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具有一定保持和自动调节水、肥、气、热和影响土壤生物活性的功能。对于其自身及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养分与水分,也具有较大的吸贮、释供、转化和缓冲能力。
15. 土壤物理机械性包括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和

土壤
可塑性。
16. 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和相对含水量。
17. 土壤水分划分成三种类
型:即吸湿水或束缚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18. 土壤空气组成特点:(一)土壤空气中CO2质量分数高于大气;(二)土壤空气中O2的质量分数低于大气;(三)土壤空气中的水汽质量分数总是高于大气;(四)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
19. 土壤热量的辐射:(一)太阳的辐射能;(二)生物热;(三)地球内热。其中土壤热量最基本最主要来源是太阳的辐射能。
20. 土壤的热性质:热扩散率与导热率成正比,而与热容量成反比。
21. 土壤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有: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矿质复合体。
22. 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一)胶核;(二)双电层:1.决定电位离子层 2.补偿离子层。
23. 土壤胶体的性质:(一)巨大的比表面;(二)带电性 1.同晶置换 它又称为永久电荷 2.表面分子解离3.断键4.胶体表面从介质中吸附离子 (三)分散性与凝聚性。
24. 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活性酸与潜性酸是一个平衡系统中的两种酸,活性酸是土壤酸性强度指标,潜性酸是土壤酸性容量指标,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潜性酸被交换出来即成为活性酸,活性酸被胶体吸附就成为潜性酸。活性酸用PH表示,潜性酸用交换性酸度或水解性酸度表示。
25. 土壤形成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6. 自然成土的五大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27. 土壤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分布。
28. 土壤的区域分布:(一)土壤分布的中域规律 它是自然形成。 干谷多呈枝形;黑垆土、黑垆土与黄绵土呈扇形;盆形土壤组合也称同心圆土壤组合。(二)土壤分布的微域规律 它是人为改造的。梯田式——防水土流失;棋盘式——平原地,使肥力水平不断提高;云朵式——地下水位高时用。
29. 对最小养分的理解应注意:①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量来说是最少,而不是绝对量最少的那种养分。②最少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土壤中原有的最小养分因施肥而得到补充,它就不再是最小养分;而其他养分,因作物需求的增加,而变成了最小养分。③最小养分是作物增产的显著因素,要想提高产量,必须补充最小养分。
30. 植物主要吸收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
31. 铵态氮肥的共同特点:①易溶于水,是速效肥料,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②肥料中的氨离子能与土壤胶体进行离子交换,被吸附在胶体上而不易流失,容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固定,遇与碱

性物
质容易分解,易造成氨素的损失;③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与硝态氮肥比较,移动性较小,淋溶损失少,肥效长缓和氧化成为硝酸盐或被微生物转化为
有机氮;④作物吸收过量的铵态氮会引起氨中毒,并对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等的吸收,有一定抑制作用。
32. 硝态氮肥的共性:①溶于水,是速效养分,稀释性强;②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易流失,和铵态氮肥相比较,移动性大,容易淋溶损失,肥效较为迅速;③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土壤微生物还原成为氨或经反硝化作用生成NO、N2O、N2等造成氨素损失;④大多数硝态氮肥易燃易爆。
33. 有效磷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固定:⑴化学固定;它是最主要的。⑵阳离子氮化固定;⑶生物固定。
34. 草木灰:温度过高呈灰白色,肥效差,以硅酸钾为主;温度低呈黑灰色,肥效高,以碳酸钾为主。
35. 氯化钾不宜施在盐碱地中。
36. 有机肥料分为:粪尿肥、堆沤肥、绿肥和杂肥。有机肥料的优点:①养分齐全,能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②可以改良土壤的物质;③含有大量微生物。不足之处:使用量大,含量低,呈有机态,转化为有机态才能被植物利用。
37. 混合肥料的表示方法:①N—P2O5 二元复混肥料;②N—P2O5—K2O 三元复混肥料;③N—P2O5—K2O—Zn 多元复混肥料;④N—P2O5—K2O—B—农药(生长素) 多功能复混肥料。
38. 鉴定复混肥料:一看;二摸;三烧;四闻;五溶;六尝。
39. 新型肥料按形态分类:固体肥料分为控(缓)效肥料和作物专用肥(复混肥料);液体肥料分为清液型、悬浮型和泥浆型。按功能分类分为养分型、功能型和兼用型。
40. 土壤中常见阳离子交换力强弱的顺序为:Fe>Al>H>Ca>Mg>K>NH4>Na
①价数越大,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②半径越小,吸力越大,交换能力越强;③氢离子占特殊地位;④浓度越大离子交换能力越弱。
三.论述题
1.世界近代三大土壤肥料科学发展分别是什么,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贡献和不足?
答:㈠农业化学派 于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观点是提出了“植物矿物营养学说”,确立了植物吸收土壤中矿质养分以及有机质分解后的矿物质而生活的观点;贡献:在保持养分平衡方面起到了作用;不足:其一,在于他以单纯的化学观点来看待土壤这一复杂的多远动形式的自然统一体,忽略了肥力的增减,更重要的是生物因素和有机质的综合作用;其二,在于他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只强调了植物是土壤养分的消耗者,而忽略了植物本身也

有对
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提高的作用。
㈡农业地质学派 于19世纪后半叶由德国地质学家法鲁提出,观点是研究土壤变化,认为土壤仅仅世纪掩饰矿物风化后的残积碎屑,土壤的形成是单纯的分化作用和淋溶作
用的结果;贡献:就是了风化作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开辟了从矿物学研究土壤的新领域,对推动后期的土壤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足:忽略了土壤形成和肥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过分强调了矿物质的淋溶消耗,将土壤科学引导至脱离农业生产实践的错误方向。
㈢土壤发生学派 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俄国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观点是“土壤肥力说”“土壤结构说”,形成了土壤发生学派;贡献:.为认识自然土壤肥力状况和自然土壤分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世界近代土壤形成学说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从而标志着土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的诞生;不足:但其在很多程度上又局限于自然土壤的发生发展和肥力的演变,忽略了耕作土壤肥力发生发展得研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故使其在服务于农业生产发面受到一定限制。
2.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
㈠砂质土的特点
1.砂粒含量高。颗粒粗,体表面积小,组成的颗粒间大孔隙数量多。因此,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好,土体内排水通畅,不易产生脱水、内涝、上层滞水;2.保蓄性差。保水持水保肥性能弱,容易造成水肥流失,水分蒸发快,造成土壤散墒,容易引起土壤干旱;3.土壤中原生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潜在养料含量少,但养分转化速度很快;4.土温变幅大。土壤升温快,降温也快,有热性图之称,但晚秋易造成霜冻;5.耕作性能好。耕期长,耕后土壤松散平整,无坷垃、无土垡,耕作土力小,耕后质量好;6.大孔隙多,氧气充足,以氧化过程为主,土壤中无毒害物质存在;7.发小苗不发老苗。酸性土,由于孔隙大,发苗快、齐全,但养分贫乏,容易造成作物中后期脱肥,早熟早衰。
㈡粘质土的特点
1,.通透性差。颗粒细微,粒间孔隙小,通气、透水不良,内排水不畅,容易造成地表积水、滞水、内涝;2.保蓄性强。土粒细小,胶体物质含量多,土壤体便面积大,表面能高,吸附能力强,吸水、保水、保肥性能好;3.养分含量丰富。土壤中以次生矿物为主,其本身养分和吸附外界养分多。因此潜在养分储量丰富,特别是K、Ca、Mg含量丰富,但是养分转化速度慢;4.土温变幅小。粘性土水分含量高,空气相对少,地温上升下降均缓慢,尤其在早春气温低,土温不易回升,常常造成小麦

返春晚,
不利发苗,常把粘质土称为冷性土;5. 极性差。由于粘质土体表面积大,土壤粘结性、黏着性、可塑性、湿胀性强,造成耕作阻力大,耕作质量差,易起坷垃和土垡,易耕期短;6.有毒物质多。由于大孔隙数量少,造成还原性状态,由其在低
洼积水多的时候,容易积累一些有毒物质,如H2、CO等危害作物根系的有毒物质;7.发老苗不发小苗。土壤粘重紧实,通气又差,春季土温低,往往播种后不出苗或出苗晚,长势弱,缺苗断垄现象严重,而到作物生长后期,水热条件合适,养分释放多,易出现贪春晚期。







41.一些作物适宜的土壤PH值的范围
作物名称 PH值 作物名称 PH值 作物名称 PH值 水稻 6.0-7.0 花生 5.0-6.0 桃、苹果 6.0-8.0 小麦 6.0-7.0 烟草 5.0-6.0 栗 5.0-6.0 玉米 6.0-7.0 茶 5.0-5.5 西瓜 6.0-7.0 大豆 6.0-7.0 马铃薯 4.8-5.4 橄榄 6.0-7.0 甘蔗 6.0-8.0 紫云英 6.0-7.0 番茄 6.0-7.0 棉花 6.0-8.0 紫花苜蓿 7.0-8.0 南瓜 6.0-8.0 甜菜 6.0-8.0 橙柑 5.0-7.0 黄瓜 6.0-8.0 甘薯 5.0-6.0 荔枝 6.0-7.0 桑 6.0-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