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

合集下载

甘肃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分析

甘肃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分析


依 靠 自主 创 新 。 变 经 济 发 展 下 , 转 技术创新 已经取代 自然 资源成为竞 发展战略 的基础和能力 , 同时国家经济
方 式
在 经 济 开 始 由数 量 型 增 长 转 向质 现从资源依赖型 向创新驱动型 、 从对外 有 比较充足 的财力增加技术开发投入 ,
量型增长的过程 中, 甘肃省科技发展 战 技术依赖型 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 就必须 以先进 的理念 制定 甘肃省经 济发展 的 略也从跟踪模仿 向引进 、 消化 吸收和 自 改变传统观念 。全球化使甘肃有 了“ 后 战略 。因此 , 我们必须统筹考虑技术 的 主创新演进 , 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 的同 发优 势” 将会 大大节 约技术进 步 自我 先进性与合理性 , ,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由
使 精 , 永远 依靠劳动 力和 自然 资源来 发展经 甘肃省公共政策的设计 中。从外部招商 针 对 性 的 政 策 , 政 策 效 果 “ 益 化 ”
济 。只有 自我创新 , 向具有更高 附加值 引资 的过程 中 ,就进行 以人为 本 的创 解决 甘肃经济 发展过 程 中生 产能力与
化。现在 , 国际产业出现第四阶段 , 称之 约 了 国 内储 蓄 , 少 了 国 内储 蓄 不 足 的 自主创 新 和 产业 结 构 升级 , 然 会使 企 减 必 为战略转移 , 例如外包 、 流程再造 、 战略 压力 ,培 育了动态 比较优 势和竞争 优 业 的资本有 机构成 提高 ,造 成失业 问 联盟等 ,第 四阶段转移是一种服务业的 势 。成功引进外资 、 术和战略理念 可 题 。但失业 问题 只是一个暂时 问题 , 技 从
三 、 重 政 策 设 计 。 升 自 主 创 新 注 提 科 技 与 经 济 不 会 自然 地 结 合起 来 。

关键是要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关键是要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义。
三 、 走新型工 业化道 路上 , 在 要力 争优 势。甘肃 的资源劣势是水 资源短 缺 ,应努力成 为全 国节水技术的先锋 , 像以色列一样 向 对 甘 肃 来 说 ,不 是 不 需 要 工 业 发展节水产业 的榜样 ,


在 未来甘肃发展的路径和 战略 化 的目标上 ,是不切合甘肃实 际的 , 也
合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甘肃在新时期发 选择上 。 处理 好三个关系 要

是要处理好保护 , 改善生态环境 展 的基 础条件 , 又将可 能使 产业 “ 径 路
面建设小 康社会 的前进 步伐 ,力 争在 与发展的关系 。 自然条件严酷在很大程 依赖” ,使之难 以跳 出依 赖资源型产业 怪 。从这一意义上讲 , 甘肃 22 0 0年 也 能达 到全 面 小 康 的 基 本 要 度上制约了甘肃的发展 , 从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 圈”
脱离现实基础和 功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 甘肃的主 可将 要 走 出 一 条 符 合 甘 肃 实 际 和 可 持 续 面临着许多两难选择 。
20 0 8年第 1 期 , 1 总第 2 7 1 期 5
月 度 聚 焦
体功能归纳概括为以下三大功能 :

EzA ・UDJJ 0 AH NYE U I UA
求。 如果战略选 择合理 、 实施有力 , 加之 发展 的角度讲 , 加快生态 建设 和环境保 的转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转型 , 是一 将
国家必要 的支 持 , 甘肃在西北乃 至西部 护与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 其根本是一致 个 非常痛苦和艰 巨的过程 。 如何把握处 地区, 也有可能跻身于较快发展 的省区 的 , 但在现实发展 中又有很 多矛盾 。以 理 现有条 件和现 实基础 与到 达理想 战 重新审视 和反思甘肃 略 目标 的关 系 , 是做好战略研究 的一个 序列 , 改变 目 前这种位 居末 尾的状况 , 主体 功能 为视 角 , 这既是甘肃全省人 民的愿望 , 也是 国家 经济发展 的历 史和现状 , 设计 规划甘肃 关键 。 对甘肃 的期望 。 未来 的发展 战略 , 是项 目研究 的主要特 三是要处理好发挥甘肃 自力更 生 、 全面建设小 康 社会是 包 括经 济建 点和创新点 。 四类 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发 激发 自己活力与争取 中央支持 的关 系。 设 、 化 建 设 、 治 建 设 、 会 建 设 、 挥主体功能 战略不完 全是同一概念 , 文 政 社 限 甘 肃的发展 要放 在立足 自力更 生和激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和对策研究杨双喜摘要:通过对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就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区域差异性,从综合经济实力;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三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分析得出了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县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县域经济区域性特色经济不明显;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聚集度低等。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协调区域差异,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特色经济为主方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提高县域经济辐射;减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县域工业等。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差异性;对策县(市)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区域广阔,资源丰富,区域经济特色明显,是我国经济功能较完整的基本单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也是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实现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然而甘肃作为全国较为贫穷的省份,其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此外从甘肃的区域分布去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的特征。

一、甘肃县域基本概况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

在这些县市区中,可纳入县域经济范围的有69个(不包括市辖区)(见表一)。

县域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种行政区划,其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也都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

一直以来,甘肃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大多数省份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1]。

甘肃城镇化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甘肃城镇化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州、 有很大差异 。兰州与 何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 现代化 的重要标 志。 甘肃省地处祖 国西 在全省各地( 市 )
部 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 依靠本省独特的 河西地区城镇 化高 于全省平均水平 , 并 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 如何处理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 自然地理 、 经济地理和快速发展的社会 集中了全省一半 的城市数量。 、 、 资源开发 、 陇南 定西 平 人 如何使当地经 济发展转移到依靠人 经济 、 政治 、 文化 , 促使 了甘肃城镇化进 庆 阳 、 凉等市人 口基数 大 , 口城镇 系 ;
持 了健 康 、 定的 良好 发展势头 , 稳 并进 慢西快 ” 十分不平衡 的格局。
入 城 化快 速 发 展时 期 。

突出, 当前尤其要解决城镇 化过程 中事
( ) 三 城镇体系不健 全。 城镇体 系存 关 全 局 的 战 略性 问题 。 在 的问题 集 中体现在 城市发育 尤其是 ( ) 一 选择适合甘肃省情 的城镇 化
略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性 问题 。 正确 素 的制约 , 城镇化过程 中也存在着一些 有特 大城市兰州市 的综合职 能较为 突
突 出 的 问题 。
能够保持城市化 出, 它中小城市主要为地方行政 中心 的城镇化道路或战略 , 其
并促 ( 城镇化水平偏低 , 一) 发展速度慢 , 或 资源型城市 , 职能较 单一 , 区域 的 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 , 对
程 的快速发展 。 2 0 到 09年底 , 甘肃共有 化水 平较低 ; 临夏 、 甘南 因其特殊 的 自 力资源 、 知识 、 技术 与信息等高级 生产
民族条件, 城镇化水平也很低 ; 河东 要素方 面都 是甘肃城镇进 一步发 展面 地级及其 以上城市 1 , 2个 县级 市 4个 , 然 、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系别:经济贸易系专业 (方向):贸易经济年级、班: 2008级贸易经济(1)班***名:*****师:***2011年11月30日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系别:经济贸易系专业 (方向):贸易经济年级、班: 2008级贸易经济(1)班学生姓名:陶鑫指导教师:王嘉瑞2012年04月30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特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强。

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遇到了许多方面的约束和制约。

因此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数据分析,阐述了和政县的县域经济由于受民族地区传统的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的束缚与影响,产业结构单一,工业生产环节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现状,进而提出一些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和政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ABSTRACTCounty economy is divided as county administration and the basic unit in Gross economy. It is guided by market and features in resources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regional character and adequate fun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county economy matters much more. The surroundings of county economy take great changes in a new area, faced up with various limits and blocks. Therefore it is great topic to develop county economy. This essay mainly focuses on the limits and influences caused by traditions and system of planned management, the conditions of simp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eak production links, in order to propose the solutions to cope with the county economy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uch as Gansu.[Key Words]: Hezheng county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solutions目录一、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一)和政县域概况 (2)(二)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二、和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一)发展速度不快,整体实力不强 (4)(二)产业结构调整不快,产品竞争力不强 (4)(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快,社会公共保障能力不强 (5)(四)改革开放步伐不快,市场化程度不强 (7)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坏境 (8)(一)国内坏境 (8)(二)甘肃坏境 (8)(三)和政坏境 (10)四、推进和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2)(一)解放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 (12)(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12)1、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13)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13)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 (14)(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15)1、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16)2、搞好电网、通讯等设施建设 (16)(四)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化程度 (16)(五)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发挥县域比较优势 (17)1、调整农业结构 (17)2、调整工业结构 (17)3、发展旅游业 (18)(六)转变县级政府职能,走开放活县之路 (18)注释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为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甘肃实施“四强”行动的主要路径及举措研究

甘肃实施“四强”行动的主要路径及举措研究

甘肃实施“四强”行动的主要路径及举措研究
程晓玲;杜英;李滋婷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22()11
【摘要】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紧盯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按照“三新一高”导向,准确判断形势与定位,谋划提出的系统性经济社会发展行动,实质是推进甘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部署。

厘清“四强”行动各自功能区划和逻辑关系,明确“四强”行动布局思路,探索“四强”行动路径举措,系统推进“四强”行动实施,在助力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意义深远。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程晓玲;杜英;李滋婷
【作者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4
【相关文献】
1.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投入要素、行动逻辑与实施路径——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视角
2.民族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3.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举措研究
4.通过实施“四强”行动构筑甘肃特色农村产业体系
5.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重大意义、主要问题与突破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研究——兼论甘肃省“四化同步”的战略选择

“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研究——兼论甘肃省“四化同步”的战略选择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 2 0世纪 6 0年代 的 日本 , 尔后译成英 文传播到西方 , 西方社 会普遍使 用“ 信 息社会” 和“ 信息 化” 的概念是 7 0年代后 期才开始 的; 中国学术界和政府认为, 信息化就是计算机 、 通
信 和网络 技术 的现 代 化 ; 就 是 从 物 质生 产 占主 导 地
任 重 道远 , 切忌 急功 近利 。
2 0 1 2年 , 党 的十 八 大 提 出城 镇 化 建 设 , 强 调 要
韦伯 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里克斯和莫尔 , 主要将伯吉 斯的同心圆模式要素与住房等级 的韦伯理论结合起
来, 对不 同住 宅群进 行不 同的定 义 , 后 来 又进行 了相
构 想与路径选择等发展模式——通 过理 论 的工程 转化 , 必将 对实践 发生 系列 影 响。所 以 , 在发展 战略及 其路 径选 择、 理论政策方 面将会对甘肃省 “ 四化同步” 与整 体经 济 、 多极突破发展方面进一 步提供依据 。在 实践方面具备相关 的操 作应用价值而具备预期 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第3 O卷
第 4期
甘肃科 技
Ga n s u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I f . 3 O No . 4 Fe b . 2 0 1 4
2 0 1 4年 2月
编者按
城镇化 , 尤其是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关键词 , 也被视作 未来中国经济的驱动
省“ 四化 同步 ” 发展的战略构想 与实践路 径选择 ; 通过 对“ 四化 同步” 主要 问题 的研究 以及 对重点与难点 的突破性研 究, 进一步 明确甘肃: 省的“ 四化同步” 的 战略 内涵及其 路径选择 ; 将会对甘 肃“ 四化 同步 ” 发展 、 实现甘肃整 体经济社

“私人资本—贫困”理论下甘肃城乡一体化现状和路径

“私人资本—贫困”理论下甘肃城乡一体化现状和路径

“私人资本—贫困”理论下甘肃城乡一体化现状和路径本文分析了甘肃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私人资本-贫困”理论下对甘肃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推进甘肃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使其在新农村及城镇化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确保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标签:甘肃;城乡一体化;私人资本-贫困;资本下乡;集体经济组织位于西北地区中心地带的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

甘肃经济基础较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镇规模普遍不大,大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城镇地域中心的辐射能力有限,与周边乡村关联性很弱。

据测算,2011年甘肃城乡一体化水平在西部11省排名第8,属于城乡一体化初步推进地区。

[1]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双向平等流动,加快推进兼具公平与效率双重向度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甘肃农村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

一、甘肃城乡一体化现状及发展模式选择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鉴于甘肃所存在的城市和工业带动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社会约束增大,空间条件非均衡,生态压力巨大等不利因素,学者们对城乡一体化的主导者和主体力量进行了探讨。

郭俊华,陈彼德通过分析甘肃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认为以甘肃为代表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遵循:“政府全面统筹规划,重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本保障,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的路径,并强调政府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起监督者与践行者角色,发挥政策主导作用。

[2]李秉文,付春香针对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挖掘不够,产业结构单一,农村贫困率高等问题,指出甘肃城乡一体化的出路在于着力推动农村系统的自我发展,提升农村系统自我生产能力建设,包括優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工业发展,形成涵盖农村的统一的工业优势;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甘肃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战略路径研究_陶天森

甘肃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战略路径研究_陶天森

【改革与发展】甘肃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战略路径研究●陶天森(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内容提要:甘肃城镇化进程的跨越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甘肃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阶段性特征描述,对当前甘肃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进而对未来甘肃城镇化进程的战略路径进行阐释,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城镇化;战略路径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2-0064-06DOI:10.13483/j.cnki.kfyj.2015.02.015一、研究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

甘肃城镇化进程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经济起落、政府行为和政策导向的变化,经过了长时期曲折徘徊、甚至人口逆城市化回流的过程[2]。

改革开放以后,甘肃城镇化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甘肃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2013年,甘肃城镇化率达到40.13%,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判断[3],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甘肃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征2011年,甘肃常住总人口为2564.1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52.60万人,城镇化率为37.15%;户籍总人口为2728.88万人,非农业户籍人口为714.58万人,城镇化率为26.18%。

利用加权城镇化率修正,在现行城镇化率指标的基础上,从“公共服务”的维度,为不同群体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得出“加权城镇化率”[4]。

计算获得的甘肃加权城镇化率为30.85%,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6.3%,但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4.66%。

甘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优势、路径及战略举措

甘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优势、路径及战略举措

^DEVELOPING丨特别策划甘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的机遇、优势、路径及战略举措■张建君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点就是办好甘肃自己的 事情,紧扣“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谋划 具有甘肃特色的追赶式发展道路,扬长避短,固强补 弱,把握省域发展战略主动性,争取到2035年与全 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机遇分析其一,战略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 国经济要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型发展转变,当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格局会转向更 好满足国内需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这对外向型经 济比重较大的省份会形成较大挑战,但对外向型经 济比重较小的我省影响会小得多。

“船小好掉头”,我 省应紧盯“双循环”战略指向,全面抓好“十四五”及 2035年远景规划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度融 合,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方面谋好局、布好篇,把我省打造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示范区。

其二,政策机遇。

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我国已进入“髙额群众消费阶段”。

在这个阶段,以汽 车生产和消费为主的耐用消费品综合体系正在成为 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部门,并与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等一起成为这个阶段 的主导产业。

结合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 *14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省应重视上述 领域项目布局、产业规划、引资投资,赢得国家发展规 划与政策调整的先机,通过持续扩大内需等消费政 策,推动我省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其三,发展机遇。

2019年,我国人均GDP按年 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 大关,距离世界银行划定的世界高收入国家12375 美元的门槛,只有2099美元的差距。

按照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増速为-3%,发达国家将下滑到-6.1%,同时穆迪预测我国 经济增长有望达到1.9%左右,很有可能将在今后两 年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21 0 0年第 0 3期 / 总第 2 3期 3 2 l
发 展 论 坛
动 顺 序 和 多次 利 用 , 环 利 用 的 系统 和 现农 业 内部 各 部 门 的 生产 循 环 循
19 由 省 环 保 局 、省 经 贸 委联 合 推 经济建设 为中心的小康建设离 不开生 馈流程 和“ 9 8年 低开采 、 高利用 、 低排放 ” 的 进 企业 清洁 生 产 起 ,抓 循 环 经 济 研 究 、 态 环境 保 护 目标 的 实现 , 离不 开 生 态 保 循 环 利用 模 式 , 现 经 济 效 益 和环 境 效 实 试点 、 规划 、 广工 作 已十 年有 余 , 推 目前 护 成果 的支 撑 。 只 有发 展 循 环 经 济 , 改 益 的 双赢 。 全 省 已 成 为 全 国 循环 经 济 试 点 省 和试 善生态环境 , 提高资 源利 用效率 , 促进 中面 临 的几 个普 遍 性 问 题 , 点 浅 见 。 谈
作 倍, 万元 产值能 耗 比全 持 续 发 展框 架 中 , 为 一 种 新 的技 术 范
国平均 水平 高 1 . 5倍 , 式 , 个 新 的生 产 力 发 展 方 式 , 实 施 一 为 发 展 循 环经 济是 解 决 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 的道路。 五是延长 全省发 展受资 源 、 环境 产业链 和做大做强产业的需要。 目前 , 约束 问题的重要 途径 。 甘 肃 省 的企 业 成 长速 度在 加 快 , 已经 形
原 材 料 , 过 废 弃 物 资 源 化 , 现 少 投 要 。四是 走 新 型 工业 化 道 路 的需 要 。 通 实 循 位 下 降 趋 势 ;. 学 安 排 水 在 生 活 、 4科 生
人、 高产出 、 低污染 、 无害化。甘肃是… 环经济可 充分提 高资源和能源 的利用 产 、 态 、 业 、 业 、 务 业 之 间 的流 生 农 工 眼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

甘肃陇药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肃陇药是指生长在甘肃省陇南市一带的药用植物,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中药材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甘肃陇药的种植和加工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由于种植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甘肃陇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陇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将对甘肃陇药资源现状和产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同时探讨甘肃陇药的发展路径和对策。

通过对甘肃陇药产业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促进甘肃陇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将围绕甘肃陇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展开深入探讨,力求找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有效对策,为甘肃陇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甘肃陇药的发展情况十分值得关注,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甘肃陇药资源的现状和产业发展情况,探讨甘肃陇药的发展路径以及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

通过对甘肃陇药的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甘肃陇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甘肃陇药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解决方案,为甘肃陇药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字数:126】1.3 研究意义甘肃陇药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资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研究陇药的现状及发展路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甘肃陇药资源现状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药材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陇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甘肃陇药产业的现状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推动陇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甘肃陇药发展路径的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陇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甘肃陇药的发展对策,可以为实现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中药材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

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doc

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doc

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摘要:“一带一路”的区域间跨境合作,经济带的建设,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均提出全新要求标准。

甘肃应当致力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按照自己资源特色,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和经济带区域的产业互补。

本文主要致力于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首先指明“一带一路”带给甘肃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结合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理空间,最终详细的阐明甘肃区域经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提升路径,以期更好的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甘肃;区域经济;“一带一路”;提升路径一、“一带一路”带给甘肃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是我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重要通道。

(一)带来的挑战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一带一路”均为甘肃省带来极大挑战和考验,在创建公共服务平台中,不断增加投入资金,为政府财政带来一定挑战,且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

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传递缓慢,精神文明建设极其关键,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效率起到极大的降低作用。

在经济增长缓慢之后,以及就业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增加了就业方面的矛盾,并降低部分岗位的需求。

(二)带来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发展方针中,特别是规划沿线省市有极大机遇,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加活跃。

西部地区的甘肃省,是关键的连南通北及承东启西战略路径,是联系中亚和西亚交通枢纽,属于欧亚大陆的咽喉位置,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有1600多公里。

另外,甘肃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地段,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例如: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积极的打造文化、经贸和经济平台。

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兰州地区是其国家关键的产业基地,也是首要的国家级新区。

第一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于2017年9月份在敦煌成功创办,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平台,有良好的效果和影响。

随着岁月的增加,甘肃的魅力并无一点削减,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再度引起关注,甘肃为人们提供更辽阔发展空间,重新唤醒人们想象力。

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研究

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这一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业、传统制造产业质量不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乡建设质量需待提升等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相对于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甘肃省要想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就必须在发展理念上有新的认识,构建包括发展战略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空间布局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在内的支撑要素,同时把解决省内的贫困问题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线。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9)02-0035-052019年2月社科纵横Feb ,2019总第34卷第2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 .34NO .2一、引言近年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的传导机制出现问题,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使其难以满足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愈加明显,经济高速增长难以维系,从而使高质量发展受到极大关注并引发众多学者的研究。

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为什么要进行高质量发展,如金碚(2018)从经济学基本理论出发,认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的真实需要,在物资匮乏问题解决之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经济发展必须转向注重高质量,而这种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机制的供给侧是创新引领,需求侧是人民向往。

另一类是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及其实现途径,如李禹墨等(2018)就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解决经济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实现路径在于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立高质量的经济体系。

段勇等(2018)在对高质量发展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它的实现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引,把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等作为战略选择。

甘肃“新丝绸之路” 现状、问题与建议

甘肃“新丝绸之路” 现状、问题与建议

甘肃“新丝绸之路”现状:问题与建议俞少杰1,郭延坡2(1.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101;2.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如今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战略构想。

甘肃是承东启西、连接欧亚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

但甘肃地处西北地区中心地带,较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货物过省流动的价值增值有限。

如何打破“通道经济”的局限成为甘肃省政学界亟需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战略层面进行讨论,探索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以及甘肃省融入“新丝绸之路”之前景。

[关键词]丝绸之路;结构转型;大数据;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F2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1)06-0110-042019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随着西部互联互通的深入推进,陆海新通道为西部省区诸如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

2019年1月,包括甘肃在内的八个省区市签署了共建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在海关等多部门的支持下,这条大通道的外贸业态越加多元化,越加繁荣。

甘肃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所经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加强建设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内容。

一、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背景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我国湿润区向西部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连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疲软,沿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国家战略竞争日趋激烈。

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

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


甘 肃 经 济 发 展 的 现 状
1 、 甘肃经济基础薄弱 。甘肃在历 史上曾有过辉煌 , 但由于 自然 、地理 、历史等多种因素 ,甘肃经 济社 会发展相对滞 后。 2 0 1 1 年甘肃省 G DP总额 4 1 2 0 . 7 5 亿元, 排名全 国第 2 9 位; 全国
人均是 2 9 9 9 2元 ( 约为 4 5 2 8 . 6 7美元 ) , 甘肃 人均 G DP为 1 6 1 1 3

全 国 同 步 进入 全 面 小 康 社 会 , 甘 肃 必 须 在 经 济 建 设 和 社 会 发展
上作 出积 极 的 努 力 。 本 文 分 析 了甘 肃 经 济发 展 的 现 状 , 并运用
系列政策措施 , 都为加快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 、 甘肃经济发展 最大的希望是开发开放 。随着国家加快转
2 、 后发优势理论 。美国经济 史学家 格 申克龙在总 结德国 、
势, 汲取兄弟 省份在经 济发展中 的经 验和教训 , 以期在新 一轮
的经济建设中取得平稳较 I 夫的发展。

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 的基 础上创立了 “ 后发优势 ” 理 论 。格 申克龙认为 , 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 的进程 , 相对落后程度越高 , 其后 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之所 以如此 , 是因 为这些国家具有一种得益于落后 的“ 后 发优 势” 。他指 出 , 后发 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利 益 , 这一 利益是先发 国所 没 有、 而后发 国也不能通过 自身的努 力创造 出来 , 这完 全是与 其 经济的相对落后l 生共生 的、 来 自于落后本身的独有优势。 3 、 梯度理论 。 梯度理论是在一个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 ,

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

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

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荣静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6)004
【摘要】阐述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甘肃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短缺、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产业结构失衡及转型困难、安于现状、创新不足等方面问题.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甘肃省竞争优势的因素,提出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路径.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荣静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经济管理系,甘肃兰州 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42
【相关文献】
1.服务贸易与金融支持的理论分析——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J], 赵勇
2.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甘肃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J], 张峰;薛惠锋;董会忠;
3.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甘肃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J], 张峰;薛惠锋;董会忠
4.后发优势理论视角下贵州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J], 李若楠
5.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 [J], 荣静[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摘要】甘肃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省份之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想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作出积极的努力。

本文分析了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并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甘肃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从而探索了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甘肃经济后发优势发展战略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需求;也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甘肃经济建设还处于滞后阶段,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因素。

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作出积极的努力。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甘肃应突出后发优势,巩固比较优势,汲取兄弟省份在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取得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1、甘肃经济基础薄弱。

甘肃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2011年甘肃省GDP总额4120.75亿元,排名全国第29位;全国人均是29992元(约为4528.67美元),甘肃人均GDP为16113元(约为2433美元),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全国倒数第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全国倒数第一,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2、国家给予甘肃一系列政策支持,甘肃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区、革命老区等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加快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甘肃经济发展最大的希望是开发开放。

随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海发达地区因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为甘肃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甘肃有资源、有政策、有土地、有人才、有环境容量,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

作为全国的后发地区,甘肃要缩小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必须并努力做大做强,发挥自我的比较优势,激活资源、资金、人力、科技、创新等要素,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突破瓶颈,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之路。

二、甘肃欠发达现状的经济学理论解释1、邓小平的先发后发理论。

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2、后发优势理论。

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

格申克龙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国家具有一种得益于落后的“后发优势”。

他指出,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利益,这一利益是先发国所没有、而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这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来自于落后本身的独有优势。

3、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是在一个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

其中,最有权威的是迈达尔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分布上必然会产生两种趋势,即生产向某些地区集中的极化趋势和生产向广大地区分散的扩展趋势;前者受极化效应支配,后者受扩展效应支配。

根据这一原理,处在高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预防经济结构老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处在低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应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并尽量争取外援,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从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4、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得的更慢。

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三、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甘肃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的功底不深厚,因此可以学习和借鉴中、东部省份发展的模式,在自力更生、优化内功的基础上,加强与中部、东部省市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走一条甘肃特色经济发展的赶超之路。

1、发挥甘肃的比较优势。

产业优势方面,以甘肃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多元相关产业。

甘肃有色金属、重化工业、能源产业发育齐全,上下产业链有待延伸并提高经济增加值;甘肃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矿业、能源产业、风能、太阳能产业。

区域特色方面,一是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发挥西部省会城市经济辐射作用,强化省会城市自身的龙头作用,并加强和一线城市的联系。

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甘肃省应强化内功,加强区域间联系,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三是以资源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带动经济点、线、面全面发展。

四是与全国各区域产生联动,如加强西部甘肃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这是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

2、发挥甘肃的后发优势。

后发地区一应通过适时选择某些先进技术促进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缩短产业演进的某些发展阶段所持续的时间,在比先进地区更短的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完成某个阶段的产业升级;二应避免重复先发地区曾经走过的弯路。

甘肃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借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与环境友好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

升级产业,寻找替代产业,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延伸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具有西部优势特色的品牌;一方面充分鼓励发展朝阳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承接中部东部地区夕阳产业的转移。

(2)多元化发展。

勿将经济和区域发展限于一种模式,积极尝试发展多种产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尝试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

(3)重视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甘肃农村的发展问题就是解决甘肃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甘肃落后面貌的改善,首先有待于乡村面貌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因此,在甘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不应忽视。

(4)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统筹利用循环经济、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同时,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充分利用东部经济技术、资本等资源,引领甘肃经济发展;并利用国家外援、财政支持,采用技术引进等国际贸易方式,运用国外资本与技术发展甘肃经济。

3、抢抓发展机遇,加强基建,搞好软硬件建设。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广东、浙江、江苏经济均于2002年率先恢复发展,分别比全国早二年和一年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促使这些省份率先发展复苏的主要动力就是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安徽在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跨越式发展。

“凡人皆有得意日”,甘肃的发展机遇就摆在面前,因而搞好省内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网络、水利、电力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配套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是经济基建和社会就业双赢的举措。

在生态环境方面,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增强城市承载力,积极打造发展建设的生态环境,使得经济与社会福利增加,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两不误,统筹兼顾。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培育和支持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注重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和产业,提升甘肃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抢先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和量。

充分利用国家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甘肃的必要的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对甘肃的转移支付,积极争取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甘肃的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新和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落实相关政策。

例如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促使甘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注重经济发展的水平,还要在循环经济的指导下,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另外,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等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给甘肃带来了便利,并发挥了效益。

总之,甘肃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惠政策,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和量。

5、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体经济。

以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闽东南地区等产业“转出地”为重点,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承接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承接轻工、食品、电子、医药、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将对承接的东中部地区整体搬迁项目,实施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

在我国,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皖江经济带为先驱的中部经济地带积极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顺应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会依托类似的优势和机遇,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将承担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承接的重任。

为此,甘肃应为此做出积极有效的努力,不断加强自身经济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形成规模经济;积极创建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研发符合国家绿色环保要求的新产品,逐步取代高能耗、高污染的原有产品;通过产业升级,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不断提升自身经济的竞争力,在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情况下,不断发展甘肃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