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路径
【摘要】甘肃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省份之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想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作出积极的努力。本文分析了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并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甘肃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从而探索了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甘肃经济后发优势发展战略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需求;也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甘肃经济建设还处于滞后阶段,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因素。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作出积极的努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甘肃应突出后发优势,巩固比较优势,汲取兄弟省份在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取得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甘肃经济发展的现状
1、甘肃经济基础薄弱。甘肃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甘肃省GDP总额4120.75亿元,排名全国第29位;全国人均是29992元(约为4528.67美元),甘肃人均GDP为16113元(约为2433美元),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全国倒数第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全国倒数第一,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2、国家给予甘肃一系列政策支持,甘肃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区、革命老区等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加快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甘肃经济发展最大的希望是开发开放。随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海发达地区因生产要素
价格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为甘肃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甘肃有资源、有政策、有土地、有人才、有环境容量,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作为全国的后发地区,甘肃要缩小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必须并努力做大做强,发挥自我的比较优势,激活资源、资金、人力、科技、创新等要素,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突破瓶颈,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之路。
二、甘肃欠发达现状的经济学理论解释
1、邓小平的先发后发理论。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2、后发优势理论。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格申克龙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国家具有一种得益于落后的“后发优势”。他指出,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利益,这一利益是先发国所没有、而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这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来自于落后本身的独有优势。
3、梯度理论。梯度理论是在一个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其中,最有权威的是迈达尔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分布上必然会产生两种趋势,即生产向某些地区集中的极化趋势和生产向广大地区分散的扩展趋势;前者受极化效应支配,后者受扩展效应支配。根据这一原理,处在高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预防经济结构老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处在低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应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并尽量争取外援,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从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4、资源诅咒理论。“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得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三、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
甘肃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的功底不深厚,因此可以学习和借鉴中、东部
省份发展的模式,在自力更生、优化内功的基础上,加强与中部、东部省市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等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走一条甘肃特色经济发展的赶超之路。
1、发挥甘肃的比较优势。产业优势方面,以甘肃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多元相关产业。甘肃有色金属、重化工业、能源产业发育齐全,上下产业链有待延伸并提高经济增加值;甘肃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矿业、能源产业、风能、太阳能产业。区域特色方面,一是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发挥西部省会城市经济辐射作用,强化省会城市自身的龙头作用,并加强和一线城市的联系。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甘肃省应强化内功,加强区域间联系,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三是以资源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带动经济点、线、面全面发展。四是与全国各区域产生联动,如加强西部甘肃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这是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
2、发挥甘肃的后发优势。后发地区一应通过适时选择某些先进技术促进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缩短产业演进的某些发展阶段所持续的时间,在比先进地区更短的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完成某个阶段的产业升级;二应避免重复先发地区曾经走过的弯路。甘肃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借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与环境友好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寻找替代产业,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延伸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具有西部优势特色的品牌;一方面充分鼓励发展朝阳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承接中部东部地区夕阳产业的转移。
(2)多元化发展。勿将经济和区域发展限于一种模式,积极尝试发展多种产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尝试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
(3)重视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甘肃农村的发展问题就是解决甘肃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甘肃落后面貌的改善,首先有待于乡村面貌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在甘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不应忽视。
(4)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统筹利用循环经济、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充分利用东部经济技术、资本等资源,引领甘肃经济发展;并利用国家外援、财政支持,采用技术引进等国际贸易方式,运用国外资本与技术发展甘肃经济。
3、抢抓发展机遇,加强基建,搞好软硬件建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广东、浙江、江苏经济均于2002年率先恢复发展,分别比全国早二年和一年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促使这些省份率先发展复苏的主要动力就是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安徽在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跨越式发展。“凡人皆有得意日”,甘肃的发展机遇就摆在面前,因而搞好省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