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透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近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近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区别两种透镜的外形特点和作用。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复习光在空气中和在水中如何传播。提出问题:如果光在这两种透明物质中会是如何传播?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师实验:把吸管插入水中,学生观察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2.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
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人们利用光的这种折射现象制作出了两种透镜,一类是凸透镜,一类是凹透镜。
【活动】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透镜的特点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调动学生探究
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
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
巾纸摸一摸。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c、注意千万不能用放大镜(凸透镜)看太阳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研究问题一:透镜的外形特点,并能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
1.通过观察和手摸,了解两种透镜的区别,通过外形能辨别凸透
镜和凹透镜。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学生交流后,汇报实验结果。
研究问题二:透镜的作用
1.用两种透镜观察文字或物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学生交流后,汇报实验结果。
2.让阳光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
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学生交流后,汇报实验结果。
3.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
的现象;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学生交流后,汇报实验结果。
三、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
用:____________。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实验报告单 (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四: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 学生解释原因。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作业】动手制作望远镜
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 (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 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测试】学习效果检测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
______的缘故。
2、凸透镜的特点是: ,作用是: 。
教学反思:
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思索,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发现
问题、积极探求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
不同方法。我们怎样才能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
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科学课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而不
是解决问题。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
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
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解决科学课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
合作来完成
怎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呢?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
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
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
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
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进步。合作意识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
作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
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
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这样组内成员各负其责:组织、记录、操作、观察、提问、解疑、汇报……老师负责观察指导,这样一节课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务,又得到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