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自考大学语文精选考点

自考大学语文精选考点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讲座议论文部分一、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别《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秋水》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吃饭》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针砭时弊”。

二、注意论据证明的论点《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来说明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论毅力》中,梁启超用五种不同毅力的人的不同结果来说明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容忍与自由》中,胡适用自己的、高尔文的和陈独秀的三个实例来说明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三个分论点等,都是用非常贴切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一定道理的范例。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话来揭示后唐庄宗的亡国原因;《咬文嚼字》中,朱光潜用西方心理学中的“套板反应”和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来反对陈词滥调,提倡创新;举李广射虎、贾岛“推敲”论证的观点。

《容忍与自由》中,胡适引用布尔“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话来展开他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论述,则都是借理论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范例。

三、注意论证的方法1、归纳法《容忍与自由》、《咬文嚼字》2、演绎法《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小前提;于是孟子就得出结论,认为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实行王道。

《秋水》中,大前提是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庄子得出结论说孔孟之道也是既“少”又“轻”、十分有限的《咬文嚼字》中,引进“套板反应”的普遍原理,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论说文章语言贵在创新的道理;在《容忍与自由》中,提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普遍原理,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后唐庄宗是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在《我的世界观》中,引用叔本华“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名言,就是通过演绎法来说明对人对己都要宽容的人生道理。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5)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5)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5)《出塞》本课主要考核点是: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

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表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

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竭对比。

从而表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标题问题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

(2)借景抒情。

解答标题问题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示手法的掌握情况。

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标题问题)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B、竭石滩湘无限路C、江枫渔火对愁民D、巴山夜雨涨秋池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枫桥夜泊》本课主要考核点是: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旅途中的愁怅表情。

在理解本诗时要注意对抒情方法掌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残月、栖鸦、霜天、渔火、枫林、远寺、夜钟、客船,有条有理,远近相接,层次分明。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诗词部分《山居秋暝》(王维)阅读1459次《山居秋暝》(王维)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本诗是一首先山水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恬静而优美。

也表达了作者隐居的意愿。

3.掌握本诗在写景时所用的白描手法。

中间二联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4.背诵这首诗。

《行路难》(李白)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作者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对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另一方面又对前途充满希望。

3.掌握诗中比兴句的象征意义和所用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诗。

《蜀相》(杜甫)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含蓄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色。

本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用字精当、对仗工稳。

4.背诵这首诗。

《走马川行奉出师西征》(岑参)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属于“歌行体”。

2.掌握本诗的主旨。

本诗以豪迈乐观的情怀,颂扬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奏凯旋的必胜信念。

3.掌握本诗的叙事特点:层次分明,语奇意奇。

4.掌握本诗抓住典型环境与细节表现唐军将士奋勇无敌英姿勃勃的艺术手法。

5.背诵这首诗。

《关山月》(陆游)1.了解本诗的体裁。

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

诗中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不得实现的无比悲愤。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点。

选取典型的场景,运用对比手法,将将军不战和戍卒吹笛,移民垂泪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国情感。

4.背诵这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

作者对月抒怀,思念家人,表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的心情。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一、单元知识要点诗词基本知识要点1.《沁园春雪》。

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

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

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

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

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

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

也是首送别诗。

作者王维,盛唐诗人。

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_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

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

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

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

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000)(0002)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000)(0002)

2018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2018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

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融情于景。

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

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

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

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

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

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1、《蒹葭》学习要点(1)本诗是《诗经·秦风》中一篇意境优美、情愿深长的恋歌,属于民歌。

(2)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

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

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

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3)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

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

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4)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仓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求对象的飘忽难觅。

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主人公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这就是本诗的朦胧美。

2、《湘夫人》学习要点(1)本诗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抒情诗(爱情诗)。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六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六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六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
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咏物以送别,借描写古原上春草离离的景象,寄托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挚情意,以示送别。

诗人描写春草的茫茫无际,赞颂春
草生命力顽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与祝福。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巧用典故。

此诗乃咏物抒怀之作,描写春草以示送别。

春草与离别最早结缘,源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
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美美满别情”,这里巧妙地化用原诗意,将春草与离
别之情融为一体,进一步开拓意境,丰富内涵,总束全诗。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2021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二)(2)

2021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二)(2)

2021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二)(2)张若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

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示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在理解本诗时要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方法。

这是因为全篇主要的抒情方法为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不雅,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抒写人情提供引人道思的环境,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

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

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出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拜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

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即通过景与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表现出月圆人难圆的旨意。

最后一部分,则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等自然景不雅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

下面的标题问题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

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题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春江花月夜》B、《江南春》C、《迢迢牵牛星》D、《登金陵凤凰台》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本课主要考核点是: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总结汇总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总结汇总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总结汇总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汇总1《秋夜》本课主要考核点: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

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

在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

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

文章在议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

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

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

第二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自学考试.doc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自学考试.doc

第1页:单元内容概要第2页:单元知识要点第3页:基本要点归类第4页:课文重点与难点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

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融情于景。

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

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

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

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

自考高升专语文复习:九首必背古诗词的考点

自考高升专语文复习:九首必背古诗词的考点

自考高升专语文复习:九首必背古诗词的考点一、《游褒禅山记》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也。

二、《石钟山记》(苏轼)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三、《阿房宫赋》(杜牧)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四、《师说》(韩愈)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也,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五、《滕王阁序》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本章考点归纳:古文5篇￿￿现代文4篇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26￿)
凶:
【正确答案:灾凶,此指饥荒】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1.
2.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26￿)
【正确答案:满】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
内:
【正确答案:通“纳”,接纳】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重点,参考精讲课件)如:
例题
【正确答案:C】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1)【正确答案:D】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3.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2)【正确答案:A】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36)
例题(1804,36)【正确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七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七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七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用铺叙手法,写杭州风貌,上片写城市繁荣景象,下片写西湖秀丽景色。

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把握,这是因为此词善用铺叙。

 全词描绘景物都是用的铺叙手法。

如上片用“形胜”、“繁华”领起,而后又以铺叙的手法来描写杭州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

下片以“清嘉”领起,铺叙西湖美景。

取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生动自然而又意趣横生。

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就都纯用白描。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自考高升专语文复习:九首必背古诗词的考点

自考高升专语文复习:九首必背古诗词的考点

自考高升专语文复习:九首必背古诗词的考点一、《游褒禅山记》1.祖先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也。

二、《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认为下临深潭,细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而况石乎!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三、《阿房宫赋》 (杜牧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尔虞我诈。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趋骄固。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秦人不暇自哀,此后代哀之;后代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代而复哀后代也。

四、《师说》 (韩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之大家,其下贤人也亦远也,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贤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五、《滕王阁序》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地灵人杰,徐孺下陈蕃之榻。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宾朋盈门。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7)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7)

2021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7)《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是一首词。

它是一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

“水调歌头”为词牌名。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苏拭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当时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任密州地方官,而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别离七年未能相见。

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遂作此词以表怀念之情。

“月到中秋分外明”,词人饮酒赏月,写下了这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以及对经受拜别之苦的人们表示安慰和祝愿。

所以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示手法的把握。

(1)全词以月贯穿给终。

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永照。

(2)语言凝炼精当,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推崇。

如“高处不堪寒”、“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句,均流传千古而不废。

以下的标题问题有助于对文章中点的理解1、(2000年4月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中,最能表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A、不知天上宫闹,今夕是何年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参考答案:前三项均与主题无关,只有D项提及一个“别”字,显然表达了与兄弟久别的思念之情。

2、(2000年10月自考试题)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是()A、柳永B、苏武C、李清照D、李慎参考答案:此题考查内容为作者知识,豪放派的著名代表有苏轼、辛弃疾两人,选项中仅有苏武,故选B、3、(2001年4月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雨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A、父亲B、哥哥C、儿子D、弟弟《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本课主要考核点是: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本首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参考借鉴】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要点.doc

【参考借鉴】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要点.doc

湖北20RR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4四、课文重点与难点《沁园春�雪》本课主要考核点是: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

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

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

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

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迢迢牵牛星》背诵本诗,识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总复习资料语言文学常识——约15分作品阅读分析——约55分(古文约25分、现代语体文约30分)作文——————30分答卷限时:150分钟考试时间:2018年04月目录导读 (4)语言文学知识 (5)第一单元议论文部分 (6)《寡人之于国也》 (6)《秋水》 (7)《五代史伶官传序》 (7)《论毅力》 (8)《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9)《容忍与自由》 (9)《咬文嚼字》 (10)《吃饭》 (10)《我的世界观》 (11)《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12)第二单元记叙文部分 (12)《冯谖客孟尝君》 (13)《垓下之围》 (13)《张中丞传后叙》 (14)《种树郭橐驼传》 (14)《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5)《前赤壁赋》 (15)《先妣事略》 (16)《马伶传》 (16)《西湖七月半》 (17)《秋夜》 (17)《香市》 (18)《爱尔克的灯光》 (19)《纪念傅雷》 (20)《哭小弟》 (20)《都江堰》 (21)《我与地坛》 (21)《蚂蚁大战》 (22)第三单元诗词部分 (23)《蒹葭》 (23)《湘夫人》 (24)《陌上桑》 (24)《饮酒》 (25)《行路难》 (26)《秋兴》 (26)《长恨歌》 (27)《早雁》 (27)《虞美人》 (28)《八声甘州》 (29)《鹧鸪天》 (29)《声声慢》 (30)《摸鱼儿》 (30)《一句话》 (31)《再别康桥》 (32)《雨巷》 (32)《祖国,我的亲爱的祖国》 (33)《我愿是一条急流》 (33)第四单元小说部分 (34)《婴宁》 (34)《宝黛吵架》 (35)《断魂枪》 (35)《哦,香雪》 (36)《金鲤鱼的百裥裙》 (37)《苦恼》 (37)《麦琪的礼物》 (38)写作部分 (38)常用修辞手法 (39)表现手法 (39)常见的叙述方式 (40)简述叙述的基本要求 (40)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40)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41)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41)导读本资料必须结合课本使用,需熟知课文内容才能深刻理解且巧妙记忆知识要点,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及写作水平,简单通过考试。

2021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8)

2021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8)

2021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8)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五言古诗。

诗作内容取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描述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拜别相思之情。

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抒情方法
这首诗主要采用间接抒情。

全诗无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

这种间接抒情方法以外显内,比直接抒情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

2、表示方法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传说中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用意却是抒写现实生活中思妇的离愁别恨。

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含蓄而蕴藉,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

同时,也正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从而使得此诗处处闪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首诗的语言中多用叠字。

全诗十句,六句用了叠字。

有的叠字(加“迢迢”、“纤纤”、“盈盈”、“皎皎”、“札札”)用来传达物性,有的叠字(如“脉脉”)用来模拟情态,都显得贴切自然。

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全诗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一)
广东自学考试招生网为大家总结了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考生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

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

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

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

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

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

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

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

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

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它主要分为:
(1)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

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

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

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

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

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
字以上)。

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二)诗词是自考《大学语文》的重要考点,广东自学考试招生网总结自考诗词要点:
1、《沁园春·雪》。

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

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

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

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

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

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

也是首送别诗。

作者王维,盛唐诗人。

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

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

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

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

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

作者孟郊,中唐诗人。

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

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

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

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

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

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

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

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

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7、《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

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

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