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营销教学与学生生活“零距离”接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营销教学与学生生活“零距离”接触
发表时间:2013-05-30T14:11:30.530Z 来源:《教育与发展》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金益民
[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
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金益民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新课程注重将市场营销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营销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营销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本人在多年的营销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引出营销实例,实现营销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体会到营销就在身边,感受到营销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营销的魅力,从而培养其营销应用能力,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深入浅出,课堂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教师要善于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对枯燥复杂的营销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营销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把营销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中学到知识,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复杂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大营销观认为:营销即生活,有生活处便有营销。这是指让营销走出封闭,融入时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把营销知识提升成营销能力;引进生活的“活水”、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变封闭性为开放性,使营销教学始终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密切结合,为学生蓄积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营销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使他们对理论有了较强的认识,同时也达到了我们教学目的。如在学习市场营销概念时,教材中理论表述是指“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单从文字上解释,对于刚刚接触营销的学生肯定没兴趣。教学中我围绕“营销就是把我们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入我们的口袋”这一通俗易懂的表述,谈了自己对市场营销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实用,案例教学生活化
案例教学法是营销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上岗。教师根据营销学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营销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营销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必然。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一直都是在学校中渡过的,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平日生活中缺少接触的行业、企业及产品,同学们没有感性的认识,案例中所涉及的资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分析起来不知如何下手。对那些年代久远的案例,学生也难以体会当时事情发生的背景,有些甚至被同学认为过时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从而失去分析讨论的热情。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使所选案例是近几年发生的,而且是同学所熟悉的产品与企业,如校园案例、当下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营销案例,或是同学们生活经常使用的产品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主要来自营销实践,内容有客观依据,而且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具理论穿透力。这种来自实践的具有典型性的事实依据,是解决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这使得案例教学具有鲜明的真实感,与学生实际生活很贴切,能激发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的强烈兴趣。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策划,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在整个营销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的引入义乌本地企业的营销案例来进行分析,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就地取材,教材开发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体现着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然而当前我们使用的不少营销教材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深奥难以理解等诸多问题,教学中的“案例”一般取材于知名企业已经发生的事件,虽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学生自己感受到的、观察到的生活,学生在这些内容中找不到生活的感受,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扬弃”教材,“超越”教材,以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采集、选取学生生活中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展开教学,学生也才可以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学生接触到的生活资源是零碎分散、杂乱无章的,教师应对生活资源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控制和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教材方面的改革,应致力于教材本土化和通俗化。教师应根据国情和中职生的文化水平和生理特点,将深奥的理论故事化、生活化,使教条式的教材通俗化,最好编成“营销故事会”这样通俗易懂的教材,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的转化更有效。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深入浅出,尽其所能使课堂生动化,感性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得到的,更何况某些教师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维方式,可行性不大,还是在教材建设方面下功夫为好。新型教材的开发,要实现教材功能上的转变,由以往“教学的依据”转变成为“教学的素材”;要扎根于学生生活,教师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体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实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新型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根拐棍,教材要和学生彼此吸引、相互作用。在教材中找到学生生活的痕迹,甚至可能预见学生的将要遭遇的事件,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实和丰富着教材的内容,使之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与时俱进,跟上甚至超越时代的步伐。如营销案例的引入,应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不可离学生生活太远,最好能选用本地企业或学生熟知的知名企业的营销案例。教材中的话题、范例,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或者就是在生活中遇见或发生过的。
四、强化实践,实现理论和应用零接触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对社会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专业更是茫然,并且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到适应职业教育的学习,跨度较大,因此,在营销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实地参观、市场调查和推销商品等形式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认知社会显得尤为必要。
学生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理论。如教学商品分销渠道策略,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到市场调研,或让学生到商场去做营销员,亲身体会商品买卖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商品分销渠道的作用和销售的最终目的,更深刻理解分销渠道策略选择的重要性。从而把市场营销课变成了有趣的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营销学,就要扩大学生的营销视野,开辟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