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被誉为“影坛鬼才”的冯小刚似乎想用自己的电影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的高下不以得到专家的认同论成败,他拍电影似乎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他将这个目的表述为“我的片子是拍给人民看的”。也许,说是拍给大众看会更贴切一些。的确,他导的电影创造了中国近年来票房的新高,给本不景气的电影市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冯小刚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他自己就曾说:“每年12月,我都过一节,我的电影节就在12月份。是观众掏自己兜里的钱给我做了一奖杯。”可是观众群的增多,并没有给他带来桂冠,“金鸡奖”落选,“百花奖”也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好成绩,甚至连一直为评论界看好的傅彪(《没完没了》中男配角扮演者),也是名落孙山。冯小刚的失落是自然可以想见的,“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话虽然说得英雄豪气,但是失落和不服气还是掩饰不了的。这就难免给人们带来思考,那就是票房高的电影是不是就该这么倒霉,或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观众电影欣赏水平有问题或者是专家们的眼光有些问题?这确实需要好好地加以研究,否则,中国电影专家与观众欣赏的错位无疑将导致电影创作的两个极端。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对冯小刚类型电影的个体研究,探讨贺岁片这一文化快餐的得与失、成与败,以期为电影的艺术创造和可观的票房相结合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
1、从类型电影的诞生看冯小刚电影创作的初衷
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杀手锏”就是生产类型电影,他们靠编织一个个相同或相类似的电影童话来打动观众的心。所谓类型电影,无非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来创造影片,其中主要有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惊险片、幻想片等。它从诞生之初起就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由于制片厂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20世纪20年代末期,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引起了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强烈动荡,人们朝不保夕,填饱肚子尚且困难,哪还有心事欣赏什么艺术。可是好莱坞的编导者们却独具慧眼,他们制造出了大量的逃避现实的电影童话,来麻痹被现实逼得走投无路的人们。在这点上,好莱坞电影赢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带来了空前的经济效益。
冯小刚加盟“贺岁片”之初,就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他曾经说过:“好莱坞本身把电影当生意来做,这是文化产业,它坚定不移,不犹豫、不含糊地走了一百多年,咱们现在还在讨论呢。人家想好这是商品,都已经一百多年。”冯小刚正是把电影作为一个商品来做。“贺岁片”就象是中国人传统的“年夜饭”,不在于好与不好,关键还在一个热闹、一份喜庆。所以,就象人们每到岁尾就会期待大年夜一样,到了春节,文化上的期待自然就少不得“贺岁片”,正是出于这样的创作初衷,冯小刚拍“贺岁片”也就少不了欢乐和搞笑的成分,但是,插科打诨毕竟不是电影唯一的任务,相声和小品在这方面比电影更有优势。电影毕竟还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空间和更为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将东方式的喜剧原汁原味地奉献到观众的节日餐桌就成为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追求。正如,香港影星关之琳所言:冯小刚“是一个能将生活中的幽默搬到银幕上的人。”一言中的,关键就在冯小刚生产的快乐不仅仅是获取人们一点廉价的笑声,更有让人们面对银幕,如同面对着一面镜子,将自己的苦乐相伴的生活又在脑海中回味一回,如此贺岁片就又变得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年终总结”的意味。因此,冯导电影将票房放在首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创造的快乐不是类似《男妇女主任》那样有着悖逆、变形生活的幽默,而是逼近完全的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在虚假和欺瞒随处可见的当今社会,无疑和人们内心深处对真诚和真实的渴求正相契合,因此,火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传统电影观的一个挑战,优秀的电影在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同时,更要表现出生活的深度,而这往往又是习惯于“有钱没钱过个好年”的中国人所不愿意
看到的,人们希望在节假日能有个身心的彻底放松。这就带来了“贺岁片”创作的两难,这也是冯小刚电影在票房和获奖之间倾斜的重要原因,很值得重视和研究。
2、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冯小刚说,电影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可以拿来研究的,对人性有新的认识价值的;一类是有娱乐价值的。“并不是说有认识价值的电影排斥娱乐性,它也需要有好的包装;有娱乐性的电影也不能说这部电影里就没有认识价值,但它们是两个方向,要看你的脚踩在哪个方向上,这不能含糊。而我是坚定地踩在娱乐这个方向上,但力争使我们这个电影在娱乐之余,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这段话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冯小刚导演电影的艺术立足点,那就是票房,这似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给电影最现实的冲击。要有票房就要有卖点,要有商业的“炒作”,而这在历来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电影界,芬芳自有人知,就难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低俗意味,让同行们看不上眼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我认为,冯小刚在经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甚至刚刚上市的《大腕》,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把它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都市生活脉搏的迅速逼近、板块结构的散文化组合、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夸张、幽默调侃的喜剧化倾向、反思生活的浅层次视点、文化历史背景的极度虚化、镜头语言空洞而快速的转换。下面一一论述:
(一)都市生活脉搏的迅速逼近。
冯小刚的电影都是取材于都市生活中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甲方乙方》关注的是现代都市人富裕生活背后,心灵的空虚和孤独;《不见不散》则将视点放在了异国他乡中国的小人物艰难的现实生存以及关爱与共的传统情怀;《没完没了》关注的是现今商业社会司空见惯的债务问题;而婚外恋这个现代都市人生活中最为敏感的话题,正是影片《一声叹息》所要演绎的故事;最近,哥伦比亚公司投资冯小刚的电影《大腕》,将目光投向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的金钱意识很浓的商业广告…,这些都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困扰人们的问题,尤其是一般的城市居民,这就使冯小刚的电影在普通百姓心中有了不可替代的亲和力。贴近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就是贴近中国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这也就为影片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群众基础。
(二)板块结构的散文化组合
尽管冯小刚电影的叙事性是很强的,但是他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连贯和首尾圆合,他似乎更愿意把电影做成具有散文意味的抒情方式,所谓“形散而神不散”,用一根主线串起不同人物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这就使影片显得很有些立体感,而非人们熟识的流线型结构。就拿《一声叹息》来说,所谓“风流不下流”的男主人翁张国立的爱情是全片的中心,可是他的叙事却基本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海边邂逅(婚外情的开端)、小屋激情(婚外情的进行)、返回城市(婚外情的考验)、布置新家(婚外情的终结)……,在一个个风格鲜明、抒情指向明确的板块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加以间离,使观众的审美印象变得细腻、丰富,在片段的审美基础上完整,这就使得影片有了线形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魅力。
(三)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夸张
有人说,冯小刚的电影票房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有葛优那张极富戏剧性的脸。葛优在冯小刚电影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质疑的。但是,有一点要明确的就是在葛优成就冯小刚电影的同时,冯小刚的贺岁片也使葛优的艺术生涯变得更有色彩,这当然要归功于冯小刚电影对葛优演员表演风格的把握,如此才能做到所谓“量体裁衣”。重视明星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效应,是好莱坞类型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不仅强化了电影表现生活的力度,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这也正是冯小刚电影的追求,启用明星就无可厚非了。他自己也说:“葛优对贺岁片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