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词义及用法归纳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词义及用法归纳

【精选】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词义及用法归纳A.起指代作用的虚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

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

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

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词虚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词虚词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常见的解词虚词如下:
1.的:用于身体、物品、抽象事物等的所属关系。

2.之:表示所及、方位关系、宾语关系等。

3.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

4.于:表示位置关系、时间关系、方法手段等。

5.以:表示手段、目的、条件等。

6.而:表示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

7.所:用于加强动词、形容词前,起到强调的作用。

8.以及:表示并列、加强的关系。

9.之类:表示类别、范围。

10.须:表示必须、应该的意思。

11.非:表示否定、强调。

12.已:表示已经、过去的意思。

13.若:表示条件、假设等。

14.皆:表示都、全都的意思。

15.若干:表示某些、若干的意思。

这些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解词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的句子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表达方式,具体使用要根据上下文和理解进行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2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其一犬坐于前(《狼》)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 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
1今肃迎操,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
结)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 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yú)、卬(áng)朕(zh èn)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女(rú)尔(ěr)、若、乃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

“或”可译为“有的、有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wū)、何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四、程度副词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五、范围副词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六、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七、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 ,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繁体字为“適”,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 ,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表示短暂:俄(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一、复习“之”(一)代词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②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③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

(《狼》)(三)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如:辍耕之陇上。

《陈涉世家》二、复习“其”1、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可译为“他”“他的”“她的”“它的”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② 指示代词,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数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作定语。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样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

①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②表示反诘,反问,可译为“难道”,其.真无马邪(《马说》)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怕”“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独立使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而虚词则是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才
能发挥作用,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下面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汇总:
实词:
名词:人、树、桌子、苹果、花等
动词:跑、飞、看、唱、学等
形容词:高、快、美、红、新等
副词:很、非常、快速、慢慢地等
数词:一、二、三、四、五等
代词:我、你、他、她、它等
量词:个、只、条、本、张等
虚词:
介词:在、上、下、里、面等
连词:和、或、但、与、为等
助词:的、地、得、了、过等
语气词:吗、呢、啊、嘿、哼等
处所词:上、下、里、外、前等
时间词:今天、明天、昨天、年、月等
这只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简单归纳汇总,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分类和具体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学习。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大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大整理

(一)介词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 子〉二章》)
(一)介词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风定 《山市》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二)读音:wèi,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向”“对”等。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替”“给”等。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作“为着”“为了”。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例: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四)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 ”、“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 "、"给"等。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范本一、介词1.常见的介词有“於、於、於、於、於、於、對、以、為、爲、爲、為、為、為、兮、焉、於、於”等。

示例:於僖公田,乃圃田也。

注释:介词“於”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地点。

2.“多、多、而、爾、為、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微、疑、微也”。

3.“玄、為、兮”等。

示例:為恭敬事人者,不為禽鳥焉。

注释:这些介词常常用来修饰动作或表达感叹。

二、连词1.“既、復、而、嘿、猶、亦、若、而、且、或、若干、昊然、兮、也、則”等。

三、副词1.“夫、縱、無不、皆、亦、盍、忽、庶、特、慮、焉、尤”等。

示例:前年仲夏,佳辰明月。

注释:副词“夫”表示肯定或着重。

注释:副词“夫”表示肯定或着重。

2.“庶、特、慮、焉、尤”等。

示例:庶幾無他,天演其章。

注释:副词“庶”用来表示大致的情况。

四、连词1.“則、因、且、而、故、以、則、推、巅、則”等。

示例:民之興也,盛乎夏,消乎秋。

注释:连词“則”表承接。

2.“則、以、則”等。

五、语气词1.“似、陸、何、也、獻、矣、况、否、焉、猶”等。

六、语气助词1.“耶、噫、耗”等。

示例:夫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注释:语气助词“耶”表示反问。

2.“兮、嚪、尚、矣、灌、裼、朞、焉、乎、丘、矣、吧、呀、喔、哼、哦、啊、哈、呢”等。

七、介副词1.“尚、略、更、幽、遽、暄、復、來、曾、居、僅、頃、烈、猶、迭、尊、恆、繼、曉、攝、暢、秋、違、深、近、短、秉”等。

示例:彼其之子,自牧。

注释:介副词“牧”表示程度或方法。

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副词、语气词、语气助词和介副词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例如表达位置、承接、感叹等。

了解和正确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对于学习和阅读文言文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多加练习,逐渐提高对文言文虚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辨析技巧
例句
连词
表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名词(名词性词组)+与+名词(名词性词组),“与”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调换位置,不影响句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1.之
速记口诀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译为“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辨析技巧
例句
助词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定语(名词)+之+中心语(名词\名词性词组)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以
速记口诀
“以”作介词把那用,因为按照凭在从;目的结果修饰是连词;译作“从为”是动词。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辨析技巧
例句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以+短语\分句(短语为名词性短语或代词,分句常表示原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动词或形容词或名词+者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送东阳马生序》)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在数词的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种”“样”
用在数词的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种”“样”
数词+者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用在描写的词语后面,可译为“……的样子”,也可不译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表肯定,可译为“其实”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
他”(们)、“她(们)”、“它(们)” 2. “我(的)”、“自己(的)”。 难道”、“怎么”。 那” “这”之类的词。 5 .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且焉置土石 2·复到舅家问焉 3·不复出焉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疑问代词(语气词),“哪里”,“怎么” 代词,指仲永。 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那里” 句末语气词,“呢”
然志犹未已
1
若听茶声然
2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
吴广以为然
4
常用于句首,表转折“然而”“但是”
5
“……的样子” ,“…… 地”
6
这(样)
7
“认为……对”“好的”
8

9
文言文常见虚词 实题演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又”“而且”“也”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01
7·“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05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仁以为己任 7·以为妙绝 8·愿为市鞍马 9·中轩敞者为舱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以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寡人欲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4·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5·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6·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也。
⑷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等死,死国可乎?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3·同“于”。
4·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5·表商量语气,译为“吗”,“吧”
-
9

1、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 2、例句:年且九十。
1、表递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 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 2、“将近”的意思。
-
1·因为 2·当作 3·被 4·当;做 5·是 6·作为 7·认为 8·为了 9·是 10·雕刻
4

1·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其真无马邪?(《马说》)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1. “他”(们)、“她(们)”、“它(们)” 2. “我(的)”、“自己(的)”。 3. “难道”、“怎么”。 4. “那” “这”之类的词。 5 .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11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然则何时而乐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出则无法家拂士
① 表承接,“就” ②那么 ③表判断,“是”,“就是” ④表转折,“却” ⑤表示假设,“如果”
-
12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
①虽然 ②即使
-
13
然 ①然志犹未已
②若听茶声然 ③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④吴广以为然
-
10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如: 2.用在句末,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的。 3.表示感叹语气的。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或舒缓语气。
①常用于句首,表转折“然而”“但是” ②“……的样子” ,“…… 地” ③这(样) ④“认为……对”“好的”
-
14
-
5

1·且焉置土石 2·复到舅家问焉 3·不复出焉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①疑问代词(语气词),“哪里”,“怎么” ②代词,指仲永。 ③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那里” ④句末语气词,“呢”
-
6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屠乃奔倚其下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副词,“竟 ” 副词,“于是,就” 副词,“才”, 表判断 相当于“是”
-
7

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何以战?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什么"。
3·然则何时而乐耶?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

4·其如土石何?
疑问代词,译为“怎么样”
4·水何澹澹。
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
8
⑴然,胡不己乎?

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二)连词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6.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三)7·“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 用,可译为“认为”。
3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仁以为己任 7·以为妙绝 8·愿为市鞍马 9·中轩敞者为舱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文言文常见虚词
实题演练
-
1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1、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又”“而且”“也” 2·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