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共17个)(直接打印每生一份学习)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17个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17个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17个重点虚词文言文是不是让大家很是头疼呢?文言文题型中,翻译很重要。

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的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文言文180个实词+17个重点虚词。

想要获取电子打印版请拉到文末查看。

01180个必背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

那么初一的文言虚词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初一文言文虚词总结有哪些二

初一文言文虚词总结有哪些二

初一文言文虚词总结有哪些二初一文言文实词总结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我不知道禁忌。

(我,复合词,自称谦虚)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完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

(完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docx

虚词代之客曰(代,代件事)// 登而望之()// 公与之乘(曹) //愿借子之(他,指代“北方侮臣者” )他()、又数刀之《狼》 //人甚异之《桃花源》//令辱之(指代吴广) //之她()、以涉(指代当地吏)// 又数刀之(狼)它()、不可久居,乃之而去《小石潭》// 人皆有之(种思想) //吾既以言之种、些王矣(它,指代件事) // 子墨子之 ( 代,指代造云梯攻宋件事)于事之(的)北角。

《口技》 //此岳阳楼之大也《岳阳楼》// 水草助:的木之花 // 城北徐公,国之美者也// 忠之属也(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无) // 行道之人(的)//臣之弟子禽滑厘// 楚造云梯之械 ( 的 ) //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 之所以:⋯⋯的方法) //于事之(的)北角。

《口技》:耕之上 //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涉世家》//送孟浩然之广陵去、往不、无期年之后(后面,不)// 公将鼓之(气助,无意)//恨旧之(助(无) // 何罪之有(无) // 臣以王吏之攻宋(无) //大兄何事之晚乎?)《学》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倒装宋何罪之有?《公》// 何陋之有?志取消句而不知太守之其也《醉翁亭》//无竹之乱耳。

//予独之出淤泥而子独立不染 // 晶晶然如之新开《井游》//吾妻之美我者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性( 不 )音助大兄何事之晚乎?《学》 // 公将鼓之《曹》//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替人而不忠乎(《》) // 公楚造云梯之械。

// 公我云梯向、天下唱《涉世家》了、向身死而不受《我所欲也》着因、由之(《童趣》)于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童趣》) //能之用《隆中》// 有“ 船” 火被所焚 // 茅屋秋所破//能之用(被) // 士卒多用者// 山睛雪所洗表反或感夫子何命焉?(《公》)的气,“呢”做:好《梁父吟》(唱) //而盟(筑) //泉酒(造)// 以弱者(成) // 坻,,堪,岩。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能够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论语 >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厌其烦。

(《 <论语 >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认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构造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构造助词,放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认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此中。

(《观沧海》)⑤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恨久之(《涉世家》)4.构助,是提早的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②宋何罪之有(《公》)③菊之,陶后有。

(《》)5.构助,是定后置的志。

如:①居堂之高其民,江湖之其君。

(《岳阳楼》)②北黄河之奔腾。

(《上枢密太尉》)(三)作可“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学》)二、而主要作用,能够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有可“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能够矣《()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③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摘要:一、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概述二、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分类1.助词2.介词3.连词4.副词5.代词三、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四、学习重点虚词的意义和方法正文:一、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概述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没有实义,但在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文言文,了解和掌握一些重点虚词十分必要。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进行简要概述,并分类介绍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分类1.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主要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气、时态、语态等。

常见的助词有“之”、“者”、“也”、“矣”、“焉”、“耳”、“则”等。

2.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于”、“而”、“之”、“也”、“矣”、“焉”、“耳”等。

3.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之”、“也”、“矣”、“焉”、“耳”、“则”等。

4.副词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方向等。

常见的副词有“很”、“非常”、“十分”、“极”、“很”等。

5.代词代词可以替代名词、数词、量词等,起到避免重复的作用。

常见的代词有“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谁”、“什么”、“哪个”等。

三、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里以“之”为例,简要介绍其用法和意义。

“之”是一种助词,主要用来表示所属关系。

在句子中,它可以放在名词前面,表示“的”;也可以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得”;还可以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初生,性本善。

)四、学习重点虚词的意义和方法学习重点虚词,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总结整理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总结整理

部编版七上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之一、 1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如:夫君子之行2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 + 谓语 + 名词 + 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 .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谓语动词 / 介词。

如:何陋之有5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 + 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因往晓之,晓之者曰复投之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左将军王凝之人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

用来凑足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于闻之于宋君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则】(一)连词1 .连词,表示因果。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文言文虚词是中考高考的“宠儿”每次考试总能见到它的身影,所以在初一的时候一定积累多一点文言文虚词。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三)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2
介词
3
类似于“于”的用法。
2
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环而攻之而不胜。
3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
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重点虚词
主要用法
释义
例句
备注

1
作代词用
1
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
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
连词
1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故1、<形> 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名> 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副>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连> 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及1、<介> 到了……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介> 到,至。

《湖心亭看雪》:“及郡下,舟子喃喃曰”。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动> 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4、<连> 和,与。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乃1、<代> 你,你的。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

”2、<副> 于是,就。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曹刿论战》:“乃入见。

”《公输》:“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副> 才,这才。

《陈太丘与友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如:(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表顺接关系的连词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六、其1、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②其真不知马也。

可译为:大概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wèi,“当”)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3、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八、于1、引进动作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

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十、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十一、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3、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十二、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十三、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十四、因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4、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十五、且1、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十七、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