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一变天地宽_教育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念一变天地宽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空间;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数学;教师;转变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

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新课标的思想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观念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所做的几点转变。

1. 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

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 教师要从备课上进行转变
以往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时,都会发大量的精力用在专研教材上,找很多的例子进行比较和说明,以期来加深学生对教材概念的理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素材,备课时我们不能把教材当成课程标准来解读,特别是在目前“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传统备课形式的结果还是以老师为主导,采用的多是“挤牙膏、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压制。

新课改形式下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所以备课时一定要按课程标准来精选素材,素材应与周围的社会、自然、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还要备好“学生”,必须了解学生。

备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估计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设计精当的点拨。

因此教师的备课应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3. 教师要从过去的“演”向现在的“导”转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教师过去在讲课时,总怕学生听不懂,理解不透。

因此,课上教师大量的讲,重复的说,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演员。

就是给学生说的机会,也只是在表面上浮浅的机械的回答简单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深度的探讨。

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由于某些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透,定位不准,以致上出了新课改的“形”,却没有把握新课标的“神”。

曾经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在该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整个课堂听起来热闹、有趣,师生交流和谐愉快,情节紧凑,用时讲究。

但是课下分析,课堂上学生没有任何独立的思想参与,思维分歧没有表露课堂上,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信息刺激,怎么能使学生产生建构新知识结构的动力和欲望。

我认为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讨交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和共同分析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真正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老师成为幕后的导演。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4. 教师要从过去的教学生学数学向现在的教学生用数学转变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

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坚定应用数学的信心。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
维过程。

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次,充分揭示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