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二重性理论(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侧重掌握以下要点内容:一、劳动价值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从商品剖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一致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详细劳动同物质因素相联合,创建使用价值,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建使用价值的详细劳动是人类生计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详细劳动不是创建社会财产即便用价值的独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建价值的独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一样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需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老是同样的。
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变形式。
4、钱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钱币的发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钱是商品价值和钱币价值的比率;钱币的本质和职能;钱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升。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节余价值理论1、钱币转变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节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节余价值的产生一定在流通中,又一定不在流通中,节余价值源于节余劳动的凝固;相对节余价值和绝对节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节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区分意义。
5、薪资理论。
薪资本质,名义薪资和本质薪资。
资本主义薪资改动趋向。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累积理论1、重生产与资本累积。
资本累积的本质;简单重生产与扩大重生产,外延型扩大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重生产;节余价值是资本累积的独一源泉,资本累积不是扩大重生产独一源泉;影响资本累积规模的主要因素。
2、资本主义累积的一般规律。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论文摘要: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
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从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公式中找到了商品价值是由等量劳动计量的规律,指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他说:“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2盎司白银和以前获得1盎司白银同样容易,那么,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的谷物1蒲式耳售价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价5先令,同样低廉。
但他又说“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尽管“配第已经意识到他的发现的重要性及其在具体应用上的困难。
因此,为了达到某些具体的目的,他也试走另一条道路”,即“必须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的等同关系,以便价值可以随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这二者之中’表现出来”。
结果,配第认为,“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劳动,乃是衡量价值的共同尺度”,这样,配第在价值探讨中就走人了迷途。
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他把生产金银的劳动看做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做是生产使用价值的。
亚当・斯密为了回答“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值的,究竟是什么?”他从劳动分工出发,认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或娱乐品。
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得须给予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着重把握以下重点内容:一、劳动价值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统一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创造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是相同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化形式。
4、货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剩余价值理论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源于剩余劳动的凝结;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意义。
5、工资理论。
工资本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积累理论1、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唯一源泉;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考点《政治经济学》(2020年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考点《政治经济学》(2021年含答案)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考点高频试题:1、多选题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有_____。
A: 简单商品经济B: 发达商品经济C: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D: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参考答案: AB本题解释:【答案】AB。
解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它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使用价值(物品)方面的需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
发达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且是为了价值(货币)。
发达商品经济分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2、单选题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之所以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量持续地严重过多或过少现象,直接原因在于_____。
A: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能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量B: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能自觉地对货币需要量进行科学预测C: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能使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从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D: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执行该职能的货币从本质上讲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
在现实生活中,在币值稳定的情况下,银行储蓄存款可以成为货币通行的贮藏方式。
但金属货币的贮藏能够起到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而纸币的储蓄则不能。
3、单选题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_____。
A: 剩余价值学说B: 生产价格理论C: 劳动二重性学说D: 劳动力商品理论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单选题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_____。
经济学中的二重性理论
经济学不考虑负价值问题此刻,有经济学人在研究价值范围时,老是会提到负价值的问题,诸如废品的价值、腐臭价值等等术语也屡现文端。
但是,经济学是不考虑负价值的。
如此讲的理由在于,经济学是以理性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现象是理性人的行为的集合。
若是经济学不以理性人为对象,它就变成了研究非正常人的行为的神经病学,变成完全不可把握的东西。
理性人的行为特点确实是有理性,而有理性的标志之一,确实是趋利避害,确实是可不能去主动追求负价值的取得。
在心理学上,理性人的行为属于“操作行为”,操作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行为,就不可能是获取“负价值”的行为。
当咱们考察一个经济人的行为时,咱们必然会认定他的所作所为是对其自身有利的,即是获取正价值的,惟有这种认定才符合心理学对正常人的界定。
能够以为负价值并非不存在,但不是经济学所讨论的问题。
因为经济学以理性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而理性人行为终止于效用最大,在负价值区域理性人没有行为,若是经济学研究负价值问题,就变成了动物学家研究人是如何飞翔的一样。
因此,讨论负价值问题,是在对理性人假设的熟悉上有误差的表现。
效用理论在这方面也是有点熟悉的,比如效用曲线有一个最高点,即益处最大点。
可是,效用理论进展到无不同分析以后,就大体上舍弃或说遗忘、回避了那个正确的观念,把最大效用点对应的数量看做是能够无穷可变的量了,而不是看做一个有限常量了。
事实上,你在所有经济学书籍中所能看到的无不同曲线的形状,都不符合效用曲线的形状,或说都不是效用曲面的等高截形。
只要坚持理性人假定,就明白理性人可不能去取得负价值,即效用最大点以后就没有供经济学研究的行为存在了,就会得出需求量有限的结论。
进而,咱们也就明白,若是存在无不同曲线的话(不论是凸是凹是直),它必然是有边界(即有长度)的,而不是你在教科书上看到的那种无穷向两边延伸的曲线。
Edgeworth's box是一个被主流普遍同意的分析工具,可是,那个工具中就完全无视理性人行为有一个终点那个大体前提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章 参考答案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商品经济。
3.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4.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5.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7.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
8.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④3.③4.③5.②6.③7.①8.③9.④10.②11.③12.③13.④14.②15.③16.④17.①18.④19.②20.④21.④22.①23.②24.④25.①26.②27.①28.④29.②30.②31.④32.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⑤2.①④⑤3.④⑤4.①②④5.①②④6.①②③④⑤7.①②⑤8.①②③④⑤9.②③④10.①②11.①②12.②④13.②④⑤14.③④15.①②④⑤16.①④17.②③④18.①④⑤19.③④⑤20.①②21.①②③22.①②③④⑤23.①②24.①②③④25.①②③④⑤26.①②27.①②③28.①②③④29.①②③④⑤30.①②③31.①②③④四、填空题1.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自然社会3.劳动劳动时间4.个别劳动劳动必要劳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程度5.小大6.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7.少小8.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社会劳动9.价格10.货币 W-G-W11.价格价值12.供求关系价值规律13.社会资源商品经济14.物质承担者内容或基础表现形式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6.观念现实金属货币和金属制品贵金属的自然形态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五、简答题1.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论述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
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的学科,探讨了人类社会中无数的经济现象。
然而,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就是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
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经济学既是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又受到了价值判断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阐述其研究的内核,然后探讨其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内核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根源于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和客体的复杂关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包括市场交易、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等等。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的研究是建立在人类行为基础上的。
然而,人类行为不仅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受到主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经济学研究中的二重性。
经济学作为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致力于客观地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性和原因性。
经济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应当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现实世界,通过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来探索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力图从事实中寻找经济现象的普遍规律。
然而,经济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体研究者的主观影响和价值判断。
经济学研究者的选择和表达都会受到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不同的经济学家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提出不同的假设和分析框架。
这就导致了在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观点。
例如,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在不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济学的二重性对研究的影响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提醒我们在进行经济学研究时要保持谦逊和审慎。
经济学家不能够简单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应该不断反思和检验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只有通过不断的讨论和辩论,才能够逐步接近真理。
其次,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也提醒我们要重视经济学研究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经济学研究不仅仅是关于理论和模型的构建,还关乎着人类幸福和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精)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马克思创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辩证方法,是以商品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这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顺序一致的。
现在,我们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本质关系及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则是把商品体作为直接的生产过程的结果,于是,我们选择了从分析人的二重性入手,全面研究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活动所发生的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经济实质,这就是说,以人的二重性这个范畴作为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
因此,我们在前面论证人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理论的核心时,就已经肯定了劳动不仅是生态自然范畴,而且是经济社会范畴。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的人的二重性决定的。
下面,我们在第五章从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角度论证了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中内蕴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的深刻内涵,从而揭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生态经济实质。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蕴1、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首先研究了商品的二重性,紧接着就研究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首次指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在这里,马克思是密切联系着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来分析劳动二重性的,因而这种劳动二重性是包含在商品中的,没有离开商品孤立地研究劳动二重性,这正是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
可见,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与他创立商品二重性理论密不可分的。
这样,马克思首先没有研究人类劳动一般,而是研究人类劳动特殊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深入研究了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得出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同时劳动也带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
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斯密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体系,由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
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二重性名词解释,通过分析其理论内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斯密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首先,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体现在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解释上。
在斯密看来,个人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他将个人行为视为自利的,并认为个人通过自利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这一解释被称为个人主义视角。
然而,斯密同时也注意到个人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
斯密认为,个人自利行为的自发引导将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体福利的提高。
这种对个人行为的二重性解释,使斯密理论与其他经济学派有所不同,注重了市场自发性的作用。
其次,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还体现在价值理论的解释上。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一价值理论与当时的其他经济学家相似。
然而,斯密对于价值的解释并不仅限于劳动价值,他也承认了使用价值的存在。
斯密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而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劳动生产更多的商品。
因此,斯密理论在解释价值时,既强调了劳动价值的作用,又认可了使用价值的重要性。
这种对价值的二重性解释,使斯密的理论更加全面和立体。
与二重性名词解释相关的是斯密理论所关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斯密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不仅依赖于个体的自利行为,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他主张政府应该维护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并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斯密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政府与市场的二重性解释。
他承认市场的自发性和自组织性,同时也认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引导的必要性。
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名词解释在经济学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分析经济现象时要兼顾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解释个体行为时,既要关注个人自利的动机,也要考虑行为对整体的影响。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是两个经济学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双重作用,既是商品生产的要素,也是商品本身。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在经济中的两个方面,既是劳动的产物,也是交换媒介。
首先,劳动二重性表明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双重角色。
劳动是商品生产的要素之一,没有劳动的投入,就没有商品的产出。
劳动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商品,更重要的是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时间和强度直接影响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值。
在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中,劳动被视为是商品生产的基础,是产品价值的源泉。
其次,商品二因素则是描述了商品在经济中的两个方面。
首先,商品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结果和表现。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投入越多,商品的价值越高。
其次,商品也是交换媒介。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商品作为交换的媒介在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用商品来交换劳动,购买其他商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劳动的投入,就没有商品的产出。
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商品二因素的价值和作用基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
其次,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互为因果。
劳动二重性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投入和价值决定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换价值。
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二重性的发展。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获得劳动和其他商品,从而促进了劳动二重性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商品二因素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劳动二重性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
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经济活动中劳动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确立了坚固的基础。
在马克思从前,财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建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问题,混杂了创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因此没法解说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同样为何却能够相互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了为何商品的价值量反而降落了等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批评地继承了财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建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详细劳动创建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建商品的价值,进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责问题,把劳动价值论成立在完好科学的基础上。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节余价值论确立了理论基础。
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此后,便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划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详细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建了劳动力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建了节余价值。
依据劳动二重性理论,能够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就是由详细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变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经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
这就划分了资本的不一样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一样作用,揭露了节余价值的真实根源,进而为理解节余价值论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余一系列理论供给了理论基础。
因为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说了然劳动价值论和节余价值论,因此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节余价值论的基础上,便可以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组成理论、资本累积理论、资本主义重生产理论等等,进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好的理论系统。
生产商品的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详细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同样的劳动。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所谓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又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实现的。
一个物品可以有用,而且是劳动产品,但也可能不是商品。
因为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必须对别人有用,即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
同样,也并非为别人而生产对他人有用的物品就一定是商品。
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里。
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当者。
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要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因此,不同种使用价值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可以使它们相互等同并能进展比拟的共同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显然不是使用价值本身。
撇开使用价值,商品本身剩下一个属性就是,所有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商品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异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的方面千差万别,但作为价值它们那么具有一样的质。
各种商品之所以可以彼此进展交换,就是因为在商品内彼此存在着可进展相互比拟、彼此等量的价值。
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而交换价值那么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重属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
千差万别、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来,不同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
然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态如何不同,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都是人在脑力和体力等方面在生产中的消耗。
这种无差异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的凝结,构成了商品的价值实体,使得各种商品可以进展比拟、交换。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作为一样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
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一、商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称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使生产者或独立的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这就为交换提供了必要性。
由于生产资料和产品为不同的所有者所有,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生产者或经济主体之间,只能通过等价交换来取得对方的产品,从而为交换提供了可能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这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要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中都有同质的东西一一价值。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即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又称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元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
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1、概念: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特点(1)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2)具有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或阶级属性,只是体现人与物的关系(3)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非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4)是社会使用价值(满足别人和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5)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三、商品的交换价值1、交换价值的概念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如:1把石斧=10斤粮食(1:10)=1只羊(1:1)=15尺布(1:15)四、商品的价值1、价值的概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特点:•价值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的。
•价值在质上相同,因此在量上就可以比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商品的价值常常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谈的“价值”五、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自己。
2、交换价值与价值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它们受时间、地点、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一性(不可分割):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可能有价值;矛盾性(不可兼得):二者是互相排斥的,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A、凡不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都没有价值B、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价值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但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有使用价值D、一个物品具有了使用价值,也耗费了人的劳动,就一定是商品E、商品因保管不善而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曾耗费了人类的劳动,所以还有价值。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题目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答案解析(1)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具体内容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
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
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考点5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所决定。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不同商品之所以能相互比较,并按一定比例交换,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可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二因素,在表面上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一是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论什么社会,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二是买卖双方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在特定劳动形式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与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抽象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③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几种解读以下是几种不同解读的观点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
并且,当作第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
并且,当作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即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马克思对此的论述主要有三点:一、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中都包含具体劳动,这是各种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前提。
而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是抽象劳动。
二、商品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量的增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减少。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因此,劳动二重性的对立运动,必然引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
三、马克思总结性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加图等人,虽然已经知道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的,并且初步确立了劳动价值论。
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抽象劳动。
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有严重缺陷的。
譬如,如果说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可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劳动又是怎样互相比较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论述经济学的二重性理论
论述火车快餐价钱的安排火车是人们远程旅行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档次的效劳,制定不同的价钱,如提供的软卧、硬卧、硬座等,因此火车一直是输送远程旅客最多的交通工具。
火车旅行有众多的优势,如票价较合理,输送速度较快,平安度较高,运输量大等,但火车也有自己明显的缺点,如一般客运车停站多、运行慢,火车车箱较拥堵、专门是春节前后,火车买票难等。
其中火车快餐价钱较高也是旅客们碰到的一个难题。
众所周知,火车快餐价钱常常高出市场价数倍,那究竟是什么致使了火车快餐价钱如此之高呢?咱们能够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理论来讲明这一现象。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按时期内在各类可能的价钱下,对某种商品情愿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作为需求,必需具有两个条件:第一,有购买的欲望;第二,有购买的能力。
而供给是指在一按时期内,厂商在各类可能的价钱下对某中产品情愿而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作为供给也要具有两个条件:第一,有出售愿望,第二,有供给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不管在火车仍是其他地址,人们老是离不开用饭的,因此旅客对火车快餐有一种天然的需求,而且在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是于乘坐火车旅客的人数成正比的。
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在咱们国家,火车是由政府操纵的,分派额疏散旅客是它的公共效劳性质,但火车效劳在通常情形下,要紧表现的是它的商品属性。
提供快餐有利可图,因此大体上所有远程运行的火车都提供快餐。
从火车平平稳固运行方面,火车运营商也不能不如此考虑,专门是一趟就运行数天的列车。
火车上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取得了知足,咱们进一步分析火车快餐什么缘故价钱如此之高。
依照需求的概念和咱们自然的熟悉,商品价钱越低,人们的需求量越大,因此,咱们能够把需求函数近似的看做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从中咱们即能够总结出需求法那么来,也确实是价钱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更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需求量随着价钱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钱的下降而增加。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
(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 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 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 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 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 进一步扩大;使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 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 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 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 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 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 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 球化。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ຫໍສະໝຸດ 是理解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 论证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二重 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这是因为: (1)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1)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 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是什 么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等问题,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 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 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论述题
1.谈谈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性。 1.谈谈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性。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中的二重性理论(一)
摘要:本文在对斯密和马克思二重性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济学中的人与物的二重性理论,并利用这个理论,重新认识各类社会经济概念与经济现象,试图启发人们建立新的经济学体系。
在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许多“二重性”概念,比如: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管理二重性等等。
这种种二重性现象归根结底是源于人与物的二重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人与物的二重性研究,总结出经济学中的二重性理论。
一、人的二重性---所有性与劳动性这里所指人的二重性是专指政治经济学中人对物的性质。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物关系的科学。
人对物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人对物的所有性,二是人对物的劳动性,当人与属于自己的物结合起来进行劳动时,表现为人对物的两重性。
尽管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物在占有和劳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量与度有很大差别。
然而,单就人本身来说,这两种性质是永存的。
经济学所研究的人的两重性,就象生理学中所研究的人的精神与肉体的两重性一样,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
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人的这两种性质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有生命的人体之中的。
当世界上出现第一个原始人的时候,他就具有对世间万物的所有性与劳动性。
尽管在当时没有公共约定的法律,每个人也都不了解世界有多大,然而人自降生之时起,客观世界就已经属于他所有。
在原始社会,每个人必须与物结合起来,进行最原始的采摘和狩猎式的劳动,才能维持生存。
当世界上出现许多原始人的时候,世界万物则属于这许多人所有。
在这种由许多人组成而且没有公共法律的社会中,人治就是法制,任何一个人都对世间万物,包括对其它人的身体,拥有绝对的权利,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从这点上来说,是无法将他们区别于其它动物的。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自身生存所表现出来的私有程度,比其后任何社会都高。
原始人自降生之日起,视万物归己所有。
有时为了生存,互相残杀,以食人为生。
公共法律的出现是人类的一大进化,即便是奴隶社会也是如此,奴隶社会的最大进化是人们规定了,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这样一条最基本、最原始的准则。
在当时,即使奴隶也被当作物,分属于不同的奴隶主,但是,人的所有权已经开始用法律制度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比较原始野蛮社会,人的权利无限大,奴隶社会的产生无愧是一种进步。
二、物的二重性---所属性与被劳动性物对人也具有两种属性,即物对人的所属性和被劳动性。
世间一切物无不具有对人的所属性,即使是未被发现的新大陆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物具有所属性,所以在人们发现它、利用它的时候,立即体现出它的所属性来。
物对人的另一种性质,是物被人结合起来进行劳动的性质。
人不仅为了占有物,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物,使之为人类的生存服务。
即使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矿物,还没有生产出来的农作物,都是如此。
当人们将矿物挖掘出来,将农作物生产出来,变为一种对人类有用的物的时候,它们的被劳动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当物被物的主人结合起来进行劳动时,物表现为对该人的所属性和被劳动性的两重性,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对人的两种性质是物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就象汽车可作为劳动工具,但也一定会有所归属。
当司机就是汽车主人的时候,该汽车则表现为对该人的两重性。
物具有的所属性和被劳动性,与这些物是否被占有、被谁占有,是否被劳动、被谁劳动也完全是两回事。
物的这两种性质总是客观地依附于可利用的物之中的,当世间上的物被人类利用的时候,它们的这两种性质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任何对人类有用的物均可被人类结合起来进行劳动,但也必须有所归属。
新大陆的发现往往因为归属问题而爆发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最终确定了新大陆的主人。
宇宙、月球、南极、公海和自然空气等“共有”物,除人类社会已经共同约定归属者外,每个人都是“共有”物的所有者。
人也是一种“物”,一种特殊“物”。
人对自身这种特殊“物”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
人出卖劳动力,是经营着自身劳动力资本的过程,就象一个个体生产者,从外界取得的工资收入是他在劳动力市场出卖劳动力的价格,工资收入中用于弥补他在出卖劳动力时的损失部分,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生活费,高于部分是他经营自身劳动力资本所产生的
“利润”。
工资收入不能弥补出卖劳动力时的损失,劳动力资本将出现“亏损”,劳动能力将下降。
工资收入除弥补损失外,还有节余,即劳动力资本的“利润”。
他可以用这部分“利润”对劳动力资本追加投资,用于“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比如参加进修,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健身培训,增加饮食结构中的营养成分等等,以提高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
人对自身这种特殊“物”具有所有性与劳动性的二重性;“物”对于他本人,具有所属性和被劳动性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