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焦脾胃论治痛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焦脾胃论治痛经

发表时间:2019-09-11T09:23:12.1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刘攀唐瑞

[导读]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是妇科的常见多发病证[1]。笔者临床观察到,患者往往能够药后痛止,停药复痛的现象。究其原因,患者多于经行前后就医,医者据痛经发作前后标象辩证施治,故本月经行腹痛得以缓解。其后如故,实为产生痛经之本象未除,故仍“月满血盈”时“经水不利”而痛经复作。笔者认为中焦脾胃功能失常为其本质,是痛经发生的共同基础。本文将从脾胃生理功能失常来论治痛经。

关键词:中焦脾胃;气机升降;痛经

1病因病机

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者,土瓜根散主之。”指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经一月后周期性再出现的痛经特点。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2]。进一步归纳出本病气血的寒、热、虚、实等病理变化。其后,《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又进一步补充了肝郁、寒湿、肝肾亏虚等为患的病因病机[3][4]。现大多教材也多从寒、热、虚、实等病性论之,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不足、肾精亏损等证型[1]。其中又以实中之瘀为多,故多用活血化瘀之药,瘀去而痛止。

总之,痛经的发生不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原则,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等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精亏损导致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不通”“不荣”均为经期所辨,实为痛经之标。追本溯源,脾胃为人体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又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妇人经血生成输布的源头。诚如徐灵胎所言,医者知痛经“所当然”,而未注重其“所以然”。故笔者认为痛经临床证型多变,但其共同病机均为“中焦脾胃功能失常”。

2论治痛经,不离中焦脾胃

2.1中焦升降失调---气滞血瘀

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论述到:“经行腹痛,肝气郁塞而刑脾也。缘其水土湿寒,乙木抑遏,血脉凝涩不畅[5]。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壅迫,疏泄莫遂,郁勃冲突,克伤脾脏,是以腹痛”[5]。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木由脾土而升,胆木由胃土而降”[6]指出中焦寒湿内盛,脾不得升清,遂肝木升发不畅,导致肝气郁遏。脾主大腹,肝郁进一步克伤脾土,故而冲击作痛;此外,肝藏血,主疏泄,肝木郁遏,对经血的疏泄不调达,气血壅滞,故于经前尤甚,不通则痛。故肝郁气滞多于接近月满血盈前疼痛,而肝木郁遏制实由脾之寒湿制约,脾不得升清所致。

2.2 中焦脾阳虚弱---寒凝血瘀

《四圣心源》:“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5]饮食水谷进入人体,在胃的初步消化之后,由脾阳磨化,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在肝木的疏泄作用下,上奉心肺,化赤而为血,存储于肝脏。故肝脾之性,以温升为顺,中焦脾阳不足,则寒湿内盛,血生于脾,中焦寒湿内盛,故血之温气不足。血之性温则行,寒则滞,滞久则凝而成瘀,肝木不得温升疏泄,气机不通,经血不得下注胞宫,故经血迟来,不通而痛。其根源实乃中下焦水寒土湿,温气不行,凝而成瘀。

2.3 中焦运化失司---湿热瘀阻

脾主运化,其一方面为运化水液。《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详细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过程,其一、摄入于体内的水液需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输布全身。其次,代谢后的水液,亦要经过脾的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液、尿液。且脾胃位于人体中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枢纽。《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且脾胃为生痰之源。故脾胃虚弱,水液代谢失常,故水湿停聚,郁而化热,乃成湿热。其次,薛雪在《温热论》指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7]。提出了中焦脾胃损伤,也易招致外感湿热。湿热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胞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

2.4 中焦运化失司---气血不足

脾主运化,另一方面为运化水谷。《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厥论》云:“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共同阐述了脾具有运化水谷以化生精微物质濡养全身的作用。若脾胃虚弱,化源匮乏致气血不足,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胞宫,不荣则痛。

2.5 后天不养先天---肾气亏损

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的论述可看出,肾藏精气的功能正常,必须受到五脏六腑的精气灌养。五脏六腑精气充盛,盈余的精气灌注于肾脏才能使肾精充足,发挥其正常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又都来源于脾胃后天之本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故脾胃后天之本亏虚,无法化生精微以充养先天,进一步,则先天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精血生成乏源,肾中精血亦虚,经后血海空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清代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提到:“肾非后天之气不能化”。由此可得出,要破除此恶性循环则当先健运脾胃,脾胃得健,则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均可重建,而痛经可除。

3中焦论治痛经方药分析

痛经从脾胃论治的基础方多为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本方本用于治疗虚劳不足,腹中拘急疼痛。女科多用于气血虚寒之痛经。本方有平补阴阳,调和营卫而建立中气的作用,以黄芪冠其方名,是强调其作为主药有斡旋中气之功。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以资生化之源,外可实卫固表,内可斡旋中气;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共调阴阳;姜枣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