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学科。
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土地资源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总结。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性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具有以下特性:1、自然特性面积的有限性:地球陆地面积是有限的,土地资源总量有限。
位置的固定性:每一块土地都有其固定的空间位置,不能移动。
质量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土地在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土地质量不同。
功能的永久性:只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生产力可以不断更新。
2、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和人类需求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供给相对稀缺。
用途的多样性:土地可以用于农业、工业、居住、交通等多种用途。
可改良性:通过人类的改良措施,可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产力。
资产性:土地具有经济价值,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和抵押。
二、土地资源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土地资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按地形地貌分类: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
2、按土壤类型分类:红壤、黑土、黄壤、棕壤等。
3、按土地利用类型分类: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三、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1、土地资源调查目的: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等。
方法:通常采用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
2、土地资源评价目的:对土地资源的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等进行评估,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等。
方法:常见的有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
四、土地资源的利用1、土地利用的现状全球土地利用格局: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平原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地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初二上册地理土地资源的知识点整理
初二上册地理土地资源的知识点整理
初二上册地理关于土地资源的知识点整理
1、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3.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臵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臵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4.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5.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2023年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旳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旳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旳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步还包括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运用旳成果。
因此,它又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详细包括下列几方面旳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构成旳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种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旳复合界面。
3)土地旳性质和功能(如土地合适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旳综合作用旳成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多种要素以不一样形式,从不一样旳侧面,按不一样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旳综合特性。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旳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目前对土地旳多种运用和改造旳成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原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在永恒变化中旳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旳混合物。
从互相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旳一种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不过应当注意旳是,当土壤一旦被运用,即作为基本旳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步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构成土地旳诸要素,这就是人们一般所说旳因地制宜运用土壤,这个时候旳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旳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性上看,土壤旳本质特性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旳能力;而土地旳本质特性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旳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旳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种国家管辖旳地球上旳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旳区域,广义包括一国旳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旳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旳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旳概念。
2、土地资源旳概念“所谓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间、地点旳条件下可以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目前和未来福利旳自然环境原因和条件”。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doc资料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土地的资源属性 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土地的资产属性 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山地与丘陵 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平原 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3.地下水的类型 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只是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 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再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够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哥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hi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4.土地与土壤的区别:⑴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一个土地的组成要素。
⑵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⑶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分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5.国土:是归入某一个归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
6.土地的特征:⑴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⑵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7.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利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8.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六个方面):①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④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10.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①(土地)系统分析方法②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③景观生态分析方法④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土地的资源属性 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土地的资产属性 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山地与丘陵 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平原 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3.地下水的类型 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只是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第一章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完整word版)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土地:指大气对流层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气候、地貌、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以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土地类型: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土地资源类型: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为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高低或土地生产力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适宜程度。
比配(match):将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评价: 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土地等级,通过划分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华)
第一章绪论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国土: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
相互关系: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属性: 1.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位置固定和区域差异、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2.资产属性:供给稀缺、位置固定、个体差异、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3.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4.工程属性5.社会属性6.权属属性:数量、质量、权籍土地资源研究类容: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区域土地资源数量性质的调查、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质量性质的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资源的开发计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动态保护研究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涵养水分,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自净功能:对物质和能量进行调节控制,并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壤质土:通气、透水性好,蓄水、保持及供肥能力强,温度稳定,耕作能力好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构成土地资源价值:天然价值、人工价值、稀缺价值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地垦殖、放牧、森林采伐、采矿问题:沙漠化、土壤侵蚀、城市无序扩张、次生盐碱化、三废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土地类型地带性分布规律:1.纬向地带性2经向地带性. 3.垂直地带性质与量及关系定量分析:1.面积比2.频率比:土地类型在区域内出现的频率3.分异度:一个区域内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平均面积之间的偏差率4.多样性指数:一个区域内土地类型的多样性程度5.优适度:一个区域内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支配该区域的土地类型的程度6.平均面积:表示土地类型的大小7.形状指数:土地类型的图斑与真圆形的比较8.分割度:土地类型的形状的规则性9.分形维数:描述土地类型图斑边界形状的不规则程度10.伸张度:土地图斑的短轴与长轴之比土地类型的演替: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演替类别:1.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2.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3.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呢?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指可预见的将来,即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称为土地潜在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简称土地潜力。
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
不同地区的土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形成地表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合理利用方向。
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或称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
③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土地的可更新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
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任何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都可能会引起土地生产力的逐渐丧失。
④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的活动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土地的认识:1、土地是综合体2、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4、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5、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6、土地不同于土壤2、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土壤于土地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3、景观的概念: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4土地和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他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5、土地的分层;分为三层;地下层,地表层,地上层6、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7、土地有哪几种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8、土地的资源属性有哪些基本特征: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9、土地的资产属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与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10、地产供给稀缺指的是什么;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11、土地的生态功能:1、支撑功能2、养育功能3、净化功能12、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13、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什么?:地权和地籍14、地籍的概念: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土地资源学的综合性技术方法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1、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5个)、填空(2*8)、简答(5-6个)、辨析(1-2个)、论述(1-2个,主要是土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这三个方面)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填空)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4、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要点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壤、国土、景观的区别与联系(1)土地与土壤,土壤只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体。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由一国主权所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陆地、河流、湖泊、内海和领海以及它们的下层和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国土是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
①从属关系上,景观是土地的一部分②从内涵上,土地概念强调除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景观概念则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更强调景观攻擂人欣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③景观具有异质性,与以均质型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有本质区别。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在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①生产性②整体性③面积有限性④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⑤时间变化性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⑦多用途性(2)经济社会属性(3个)①土地的社会性②土地的资产性a供给的稀缺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c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d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e流通的特殊性③土地的权籍性a地权,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的总和b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
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和权籍4.土地功能(8个)①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生产力②支撑功能,人类一切活动都附着于土地③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④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增值性,是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⑤环境净化功能a,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土地资源学复习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研究内容:①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间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方面的内容及其变化;④土地间的关系。
国内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上溯到约2500年前我国《周礼》一书对土地的记载与研究。
欧洲一些国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也开始有关研究。
特点:零星的、不系统的、以描述性为主的分析调查阶段。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二十世纪的30至40年代,对土地的研究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为主第三阶段(发展形成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是土地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特征: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对待,建立土地分类、分级、评价与规划利用、管理等理论体系。
土地科学研究展望1.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水土保持研究、荒漠化土地防治研究、盐碱化治理研究等方面。
2.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效果评价、土地使用制度评价、土地管理效益评价等。
3.加强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土地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研究等。
4.土地利用规模研究--影响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因素,土地规模经营向适度经营转化的途径,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相关政策等。
5.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土地资源的研究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GIS与RS土地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和监测预报模型。
土地:是指大气对流层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1.土地资源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3s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法2.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作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有或集体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及部分处分的权利。
3.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1)一般因素:①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②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密度状况。
③土地市场发育完善程度完善的土地市场,不仅包括一级市场(出让),还应考虑二级、三级(转让),市场体制健全完善。
(2)区域因素区域因素指土地资源所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这些条件对土地资源价格水平有决定性影响。
(3)个别因素指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因而又称宗地因素。
个别因素是决定同一均质地域内地块差异性和地价差异的重要因素。
包括:土地使用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土大小、形状4.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采用哪三级分类制(1)土地纲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12(2)土地类大(中)地貌类型 105(3)土地型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5.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统采取哪五级分类制(1)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素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
(2)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3)土地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4)土地相:具有相同景观(地形、岩类、土壤、水文、植被)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壤类型、植被群落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5)土地面: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向、坡度。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的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对于学习土地资源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的准备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土地资源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二、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一切有用的性质和特征。
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特点,土地资源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特殊用地等。
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生态用地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特殊用地包括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三、土地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土地资源的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和综合评估的过程。
评价的指标包括土地质量、土地适宜性、土地利用效益等。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指在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监测和调控的过程。
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权的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等。
土地资源的保护是指保护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五、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调查是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数据,获取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
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是将遥感数据和其他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用于土地资源的评价和管理。
七、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评价和保护水平等。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自然要素(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和人类过去、现在及将来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广义是泛指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土地和行政上管辖的土地以及暂时没有经济价值的土地。
(狭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时间条件下,能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建设所利用并能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土地。
)3.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4.土地类型:指地球陆地表面有规律分布的,不论面积大小,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5. 土地资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地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
6.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
7.土地经济区位: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
8.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9.土地类型正向演替:在顺应自然发生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情况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
10. 土地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11.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者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12. 水土流失:指地表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碎和运移的现象。
13.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14.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也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田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土地:指大气对流层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气候、地貌、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以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土地类型: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土地资源类型: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为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高低或土地生产力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适宜程度。
比配(match):将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评价: 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土地等级,通过划分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指对土地资源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并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能力。
农业生态区法(AEZ):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水平的高低。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作物在某一些地区的一定光照、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土地利用:是指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土地利用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可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土地利用规划: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时空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方案。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指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可称为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
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由土地各组成要素,以及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等因素在内所构成的一个统一体。
土地生态设计: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
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基本农田。
耕地地力: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物质生产能力。
土地储备:是用经济手段盘活存量土地,以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的一种土地整理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区域开发:一定区域内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的综合利用二、中英互译:土地资源评价:land resource evaluation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land capability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土地质量:land quality土地自然适应性:land natural suitability 土地特性:land characteristics 土地复垦:land reclamation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土地生态系统:land ecosystem 农业生态区:agricultural ecological zone 可持续土地利用:sustainable land use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 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 基本农田:basic farmland土地储备:land reserve土地区位:Land Location 土地经济评价:land economic evaluation耕地地力: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三、简答题1.简述土地资源特性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2.简述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 系统分析 (2) 3S技术:GIS、RS、GPS (3)景观生态分析 (4)社会经济分析3.简述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的主要内容(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热量资源、降水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光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要素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地形、地貌、地质对区域土地资源特性的影响(3)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地球化学条件(4)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土壤的综合性状(5)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植被( 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律4.简述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1)海拔高度 A、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 B、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 C、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2)地面坡度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则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
B、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可节省投资。
(3)地貌类型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6.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等原则。
7.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①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②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包括空间和数量结构;③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8.土地分类系统的组成:①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
②土地资源分类,是一种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或土地潜力评价等各行业用地不同等级土地评价提供基本单元的分类系统,是土地分类的核心。
③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其内容可以根据应用目的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
9.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①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②查清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④以系列成果图的形式表达土地资源调查成果,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1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1)建立科学和实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2)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属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规律及覆盖状态(本调查的重点)(3)指导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调查内容:调绘界线;调研经验;量算面积;编制图件;汇总面积;编写报告11.土地资源详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组建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收集、用品准备等。
(2)外业调绘(查):调绘前准备工作、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3)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4)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的内容有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内业工作。
12.净耕地系数测算的基本程序(1)准备阶段。
包括组织技术力量,收集资料(主要是航片、地形图、地貌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以往的净耕地系数测算资料、农业区划图等)。
(2)划分类型区、分配样方阶段。
(3)室内取样阶段。
(4)实地测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