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对氮素的利用研究(1)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研究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研究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如何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品质已成为当今农业科技研究的热点问题。
氮素作为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元素之一,在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机制对于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吸收与转化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水稻的根系和叶片是其氮素吸收的主要器官。
水稻根系中的氮素主要以氨和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它们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经历一系列的代谢转化过程。
水稻叶片中的氮素主要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它们通过叶片的氮素代谢途径进入植物的细胞中。
在植物体内,氨和硝酸盐会被氨基转移酶和亚硝酸还原酶转化为氨基酸和氮气等物质。
水稻通过这些代谢途径将氮素固定在细胞中,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2.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途径的调控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氮素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多种代谢途径和调节机制。
在水稻的氮素代谢中,植物体内的氮素浓度和氮素来源是影响代谢途径和调节机制的关键因素。
在低氮环境中,水稻通过降低可溶性蛋白的降解和增加氨基酸的合成来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同时,水稻还可以通过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氮素来适应低氮情况。
相反,在高氮环境中,水稻会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和可溶性蛋白的降解速率,以尽可能地利用植物体内的氮素。
此外,水稻还可以通过调节植株内部的激素含量和核酸合成速率来适应高氮条件。
3.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意义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氮素代谢在控制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氮素的吸收和转化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氮素代谢的机制,才能有效地管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氮素的代谢还能影响水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水稻氮代谢途径研究
水稻氮代谢途径研究一、前言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上,氮素营养的应用一直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氮素在水稻中的代谢途径是十分复杂的,它涉及到了多个环节,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氮代谢途径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氮素在水稻中的吸收与转化氮素是植物体内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关键成分。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素供应,其中包括氨态氮和硝态氮。
在水稻中,氮素的吸收、转化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氮素的吸收水稻的氮素吸收主要是通过根部进行的。
氮素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包括氨态氮、硝态氮、腐殖质氮等形式。
水稻主要吸收氨态氮和硝态氮,其中氨态氮的吸收速度通常比硝态氮快。
2、氮素的转化水稻根系吸收的氮素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合成氨基酸等化合物,从而进入植物生理代谢过程。
在水稻中,氮素的转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氨基酸的合成:水稻通过合成氨基酸来转移氮素。
在氮素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水稻可以合成大量的氨基酸。
(2)核苷酸的合成:水稻根据需要将合成的氨基酸与核糖、磷酸等化合物结合在一起合成核苷酸。
(3)蛋白质的合成:水稻利用核苷酸、氨基酸等合成蛋白质,以便于在生命活动中起到养分供应和酶催化等重要作用。
3、氮素的利用水稻在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化合物时,需要利用吸收的氮素。
而水稻中氮素的利用效率通常比较低,因此氮素的施用量也需要适当控制。
针对氮素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围绕着水稻氮代谢途径的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以提升氮素利用效率。
三、影响水稻氮代谢途径的因素水稻氮代谢途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氮素在植物内部的代谢过程,还涉及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光照和温度光照和温度对水稻氮代谢途径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水稻生长的能力来表现出来。
在较低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需求量通常较低。
而在高温、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水稻对氮素的需求量会增加,而且氮素吸收和转化速度也会加快。
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研究
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研究稻田是中国重要的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稻田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很多的研究和纠正。
本文将主要就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展开研究。
一、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碳的来源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来源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质、秸秆等。
其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占到了稻田土壤碳库的80%以上。
另外,有机质和秸秆的分解也会产生一部分的碳。
2.碳的汇稻田生态系统中,碳主要被土壤吸收,并被转移至深层土壤中。
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吸附在粘性粒子表面上的土壤有机碳(SAMOC),另一类是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体内,如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I)。
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也能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还原,从而提高土壤的碳储量。
3.碳排放和交换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而农业生产也会带来一些化肥和渗漏过程中的氧化性碳排放。
同时,稻田生态系统的空气中也会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碳的交换。
二、稻田生态系统的氮素利用1.氮素的来源氮素是水稻生长的必要元素之一,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主要来源于化肥、土壤有机质等。
其中,化肥是稻田生产中重要的氮素来源,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和营养失衡等问题。
2.氮素的转化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主要转化形式包括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铵化作用。
其中,硝化作用指的是将氨气或铵化氮转化为硝化态氮,而反硝化作用则是指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或其他形式的氮素。
铵化作用指氨气还原为铵态氮。
3.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吸收主要在生长初期和中期进行,而形成籽粒期后,氮的吸收与需要基本相等。
同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对氮元素的利用效率较低,仅为50%左右。
因此,稻田生态系统中对氮素的利用和管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摘要以中粳扬辐粳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株吸氮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公式计算的总施氮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植株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当季利用率有一个适宜值,应用斯坦福公式能较正确计算施氮量。
试验获得10.50t/hm2产量条件下,每100kg稻谷吸氮量为2.11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42.0%。
关键词水稻;不同施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11.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1-0166-02氮素肥料用量及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大面积生产上农户多凭经验施肥,氮素施用量普遍偏高,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产量,同时,还造成大量肥料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破坏环境。
因此,研究水稻的施氮量及其施用技术,旨在验证标准施氮量的准确性,为精确施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试验每生产100kg稻谷所需的吸氮量高产区为2.10kg,空白区为1.60kg,氮肥当季利用率40%的生产条件,实现扬辐粳8号10.50t/hm2目标产量,依据作物施肥量公式:总施氮量=(目标产量-基础地力产量)×100kg稻谷吸氮量/肥料当季利用率,并按斯坦福方程理论公式计算出水稻一生总施氮量,以基蘖肥与穗肥为5.5∶4.5的配比,确定基蘖肥用氮量,以此为标准,设置一定的增减总施氮量处理。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与地点试验于2007~2008年在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黎明村农田进行,前茬小麦,2008年土壤全氮含量0.115%,碱解氮81.4 mg/kg,速效磷20.7mg/kg,速效钾111.7mg/kg。
品种为扬辐粳8号,氮肥为尿素。
1.2试验设计依据目标产量10.50t/hm2,设8个处理,分别为:施氮肥217.80kg/hm2(a)、施氮肥264.60kg/hm2(b)、施氮肥311.25kg/hm2(c)、施氮肥357.90kg/hm2(d)、施氮肥404.55 kg/hm2(e)、施氮肥171.15kg/hm2(f);施氮肥140.10kg/hm2(g)和不施氮肥作空白对照(ck)。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式计 算 出水 稻一 生 总施 氮 量 , 以基 蘖 肥 与穗 肥 为 55 45 . :.
的配 比, 确定 基蘖肥 用氮 量 , 以此 为标准 。 置 一定 的增 减 设
总施 氮量处 理 和空 白 ( 生 不 施 氮 肥 ) 理 , 一 处 旨在 验 证 标
准施 氮量 的准确 性 , 为精 确施 氮提供 理论 和实 践依据 。
134 土壤 速 效 氮 ..
在水 稻 各 主要 生 育期 , 每小 区 5点
2 1g空 白区 为 16 g 氮 肥 当 季 利 用 率 4 % 的生 产 条 .k , .k , 0 件 , 扬辐 粳 8号 150 gh 2目标 产 量 , 据 作 物 施 实现 00 k/ m 依
肥 量公式 : 施 氮 量 =(目标资讯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 n u AW1SiB l 20 1 ( ) A hi .c. u1 0 8,4 3 .
水 稻 精 确 施氮 量 的 验证 与 氮 素 利 用 效 率 研 究
赵成 波 吴 国峰 周 大川 马 卉 王建 法 郭 昌林 匡小红
l 材 料 与方 法
1 1 试验 时 间和地 点 试 验 于 2 0 . 0 6—2 0 0 7年在 江 苏 省 建湖县 上 冈镇 黎 明村 农 田进 行 , 茬 小 麦 ,0 7年土 壤 全 前 20 氮含 量 0 15 , 解 氮 8 . rg k , 效 磷 2 . / g . 1% 碱 14 / g 速 a 0 7mg k ,
10 g 0k 稻谷 吸 氮 量/ 料 当 季 利 用 率 , 算 出 目标 产 量 肥 计
1 50 g h 2 需 总施氮 量为 3 1 2 k / m ( k , 0 0 k/ m 所 . 5 g h c ) 基蘖 肥 l 与穗 粒肥 配 比为 5 5 4 5 . : . 。基 蘖 肥按 8 2分别 于 移 栽 3 : d
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1 年 1 01 2月
农 业装 备技 术
Ag iu t a u p e t& Te h lg rc lur lEq i m n c noo y
Vo .7 N . 13 o6 De . 2 1 c 01
不同氮肥用量对 l 稻产量和氮素吸收\ ( 利用的影响
高 。南粳 4 、 稻 1 :2 N PK 两处 理 的产 5镇 1 PK 与 N 量差 异 均表 现不 显 著外 ,与其 它处 理 均达 显 著水 平 与极 显著 差 异 。 从表 3可 以看 出 ,不 同氮 肥用 量对 水 稻产 量 及 基构 成 因素 的影 响 。 1 有效 穗 : 粳 4 () 南 5以 NPK 处 2: 理最 多 , N PK 处 理 最少 , 与 N 笛 N PK 以 oo 。 除 : PK 与 :: 处理 的有 效 穗差 异 不显 著外 ,与其 它处 理 问 均差 异
吴吹 成 口
摘
( 镇江市丹徒区土肥站)
要: 以水稻 品种 南粳 4 、 稻 1 5镇 1为材料 , 究不 同氮肥 用量在 不 同土 种上 种植 不 同水稻 品种 对 研
产量 及 氮肥利 用率的 影响 。结 果表 明 , 南粳 4 、 稻 1 5镇 1在 2030k /m2 7 、0 gh 的施 氮水平 时 , 、 、 氮 磷 钾
12 试验 设计 .
用量试验 , 结果表 明, 中等土壤 肥力条件下 , 在 两品
种 最佳 施 氮量 分别 为 20k/m 和 30k/m。氮 肥 7 gh z 0 g , h 利用 率较 常规 施 肥状 况下 提 高 3 5 % %。
表 1 供 试 土壤 理 化 状况
试 验 设 9个处 理 , 各处 理编 码见 表 2 。
水稻对氮素的利用研究(1)PPT课件
-
15
Kirk和Kronzucker运用微型氧气感受器对稻 田根际进行监测发现,水稻移栽三周后周围氧气 浓度可达到空气中氧气饱和度的20%,而这些O2 能够满足水稻根际硝化微生物的生活需要,所以 根际存在的部分无机氮是硝化微生物进行硝化作 用形成的NO3-。N追踪实验表明,水稻可吸收的 氮中有30%是NO3-,所以水田中水稻吸收无机氮 的形态不仅有NH4+,还有很大一部分是NO3-。
-
16
1)水稻对铵态氮吸收的生理特性
前人研究表明对于在营养条件下的根系报道的并不 多与硝态氮营养条件相比我们发现在纯NH4+存在的条件 下根系一般为主根比较发达但是侧根比较少。Wang等对 水稻铵态氮的吸收的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13N标记
铵态氮来测定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根系中 的72%~92%的(13N-NH4+)被运输到了液泡中,30min内一
水稻对氮素的利用及氮高效品种研究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20162225 赵晗舒
-
1
1.土壤-植株体系中氮素去向 2.我国稻田氮肥施用现状 3.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及氮肥利用率 4.我国水稻氮肥施用的问题 5.水稻一生的氮素需求特征 6.氮高效品种的定义 7.氮素高效利用品种的筛选 8.氮高效品种的生理基础 9.水稻氮素吸收与产量的关系 10.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该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 以北。稻田土壤较贫瘠,多为灰漠土,草甸土,粉砂土, 盐碱土。本区出产的稻米品质优良,种植制度为一年一 季稻。氮肥利用率为20%~35%。
-
12
4.我国水稻氮肥施用的问题
1)氮肥用量过高. 2)氮磷钾三要素施用不合理,中 量和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不足. 3)化肥种类比较单一. 4)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衡,有 机肥开发利用不足且质量下降.
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氮肥利用的生理机制 , 介绍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 的研究进展和 主要技术 , 讨论 了氮肥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
究的重点。 关键词 : 水稻; 氮肥 ; 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 : S 5 1 1 . 0 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3 ) 0 1 — 0 0 1 6 — 0 6
课题组 的研究情况 ,综 述了 国内外氮肥利用 的主要研
5 0 %, 肥料在 土壤 中的残 留 比例 为 1 0 %~ 3 5 %, 其余 的 部分通过 以上几种途径 亏损『 1 3 1 。 黄见 良等【 4 】 通过同位素 示踪技术标 记水稻不 同生育 时期 吸收的氮 肥 ,研究 了 水 稻不 同生育期 吸收 的 N在各 器官 中的分配 以及 后 期植 物组织 中氮损失 , 结果表 明, 水稻在分蘖期 和幼穗 分化期 吸 收的氮 素 在后期 可 以通 过植 株组 织 挥发 损 失, 至成熟期损失 的比例分别达 1 6 . 7 %和 1 3 . 4 %。王福 钧 等 认 为 , 氮素挥发是 氮损失 的主要途 径 , 水稻前期
( 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 江苏 扬州 2 2 5  ̄9 ; 通讯作者 , E — ma i l : j c y a n g @ Z U . e d u - c n )
摘
要: 实现水稻高产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是 当前水稻生产的迫切需求 。本文综述 了水稻氮肥的投入损失概况及
径损失 。氮肥 施入 土壤后 ,水 稻能吸 收其 中的 2 5 %~
人工投入 的基础上 。 过高的氮肥投入不仅使得氮肥利 用率过低 ,而且直 接和问接地导致 了一 系列不 良的环 境反应 。如何在增 加粮食产量 的同时提 高氮肥 利用 效率 , 这是 国内外农业生产 的研究热点 。 本文结合本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分析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分析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氮肥是水稻生产中最常用的化肥。
在现代农业中,氮肥的过量使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了解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的影响因素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氮利用效率(NUE)是指水稻吸收和利用氮肥的能力。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量越多,水稻的产量就越高,但氮肥利用率也越低。
为了提高水稻的NUE,首先要考虑土壤条件对水稻的影响。
不同土壤类型对水稻的氮吸收和利用能力有一定影响。
沙质土壤对水稻的NUE较低,而粘土和砂质黏土对水稻的NUE较高。
这是因为沙质土壤的孔隙度较大,导致氮肥的淋失较多,而粘土和砂质黏土的孔隙度较小,有利于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也会影响水稻的氮利用效率。
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形式存在。
水稻对于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而对于铵态氮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弱。
施用硝态氮肥能够提高水稻的氮利用效率。
氮肥施用的时机和方式也会对水稻的NUE产生影响。
水稻的氮需求量在不同生育阶段是不同的,合理的施肥时机能够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比较常用的施肥方式有基肥、追肥和定向施肥。
基肥主要是在水稻移栽前施用,追肥是在水稻生育期中根据需要进行施肥,而定向施肥则是根据土壤和水稻的需求对氮肥进行精确施用。
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和时机能够提高水稻的氮利用效率。
水稻的品种也会影响其对氮肥的利用能力。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
选择具有较高氮利用效率的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不同土壤和氮肥条件下水稻的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氮肥施用时机和方式以及水稻品种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在水稻种植中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氮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太湖地区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的研究
期, 采集水稻植 株样 品 , 蒸馏 水洗净后 , 杀青 烘干 , 称重 , 测定 植株的含氮量 以计算水稻吸氮量。收获 时, 测定水稻产量。
1 3 微 区试 验 .
在氮肥用量为 2 5 20 3 5k h 的小 区中央, 2 、7 、1 s m / 设置直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 , 研究 了不 同氮 肥用 量下 水稻的氮素 吸收 、 肥去 向和氮肥利 用率 。结 果表 明, 氮 水稻对 氮素 的吸收主要集 中在幼穗形成前 。氮肥用量 在 2 5~35k h 2 1 s m 之间时 , / 水稻植株 总吸氮 量没有显著性 差异 , 水稻 产量 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考虑到氮肥增产效益 , 推荐 25 k h 作为氮肥 适宜 用量。 同位 素示踪试 验表 明, 2 s m / 当氮肥 用量
和经济损失 , 还会引起地下水 的硝酸盐污染 、 泊富营养化和 湖 大气 温 室气体 的增 加 。 , 响农 产 品品质 , 害人 体健 影 危 康 。本研究 以田间试验为 基础 , 究 了氮肥 用量与水 稻吸氮 研 量 、 稻产量、 水 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 以期确定合理的氮肥用量 , 从 而 在保 持 作 物 高产 的同 时减 轻农 业 施 肥对 环 境造 成 的
江苏农业 科学
2 1 年第 3 01 9卷第 6期
闰德 智.太湖地 区稻 田氮肥 吸收利用的研究[ ] J .江苏农业科学 , 1 ,9 6 : 9 1 1 2 1 3 ( ) 1 — 2 0 1
太湖地 区稻 田氮肥 吸收利用 的研究
闫德 智
(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 l 南通大学地理工程技术研究所 , 江苏南通 2 6 0 ) 2 0 1
水稻生殖生长期叶片氮代谢与储存蛋白研究
水稻生殖生长期叶片氮代谢与储存蛋白研究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高产、适应性强和易于生长而被广泛种植。
然而,在水稻生产中,如何提高产量和质量一直是农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水稻生长期间,氮元素是其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水稻氮代谢和储存蛋白的机制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水稻生长期叶片氮代谢水稻生长周期分为生殖生长期、抽穗期和成熟期。
在这三个不同生长阶段,水稻的氮代谢也有所不同。
生殖生长期是指从拔节期到始花期,这个时期的叶片是水稻吸收和利用氮素的主要来源。
在生殖生长期,水稻的叶片氮代谢主要包括氮素的吸收和转化。
植物在吸收了氮素后会将其转化成氨基酸。
氨基酸反应后可以生成其他氮含量更高的物质,例如蛋白质、核酸和色素等。
其中,蛋白质是最主要的产物之一。
不过,水稻叶片中每个氨基酸的含量和类型都不同,这是因为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理和环境因素不同而导致的。
此外,水稻叶片中还存在可以储存氮素的物质,比如,谷蛋白等。
二、水稻生长期叶片储存蛋白谷蛋白是水稻种子中的主要蛋白质,在水稻种子的形成和发育方面有重要作用。
谷蛋白既可以拆分为氨基酸供给其它代谢途径,也可以在种子萌发时储存的氮源。
水稻生长周期中,生殖生长期的叶片是水稻谷蛋白的主要合成部位之一。
在研究水稻叶片中的谷蛋白之前,需要了解谷蛋白的结构和合成机制。
谷蛋白是一个复杂的多聚体,由几种不同的亚基组成。
它通常被分为α、β、γ和δ四个亚基,它们之间的功能、结构和合成方式各不相同。
谷蛋白的合成过程需要多个蛋白质参与,其中包括谷氨酸转氨酶、谷氨酸胺肽转移酶、谷氨酸胺肽合成酶和谷蛋白细胞器膜蛋白等。
研究表明,水稻生殖生长期的谷蛋白合成与氮素调控密切相关。
氮素含量越高,谷蛋白的合成量就越多。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氮素的供应之外,植物内部的激素信号也对谷蛋白的合成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植物体内的一种激素——赤霉素有助于促进水稻谷蛋白的合成。
氮素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研究
氮素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研究水稻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均排名前列。
而氮素是水稻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元素之一,对于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非常重要。
因此,针对氮素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氮素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氮素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影响着水稻的生长进程和产量形成。
首先,适量的氮素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加生物量和分蘖数,提高产量。
其次,氮素对水稻穗粒形成和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促进水稻籽粒的充实、增大和增重,提高水稻的营养品质和食用价值。
然而,如果土壤中的氮素过多,会对水稻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氮素过多会导致水稻茎秆过长,稻株过于繁茂,影响光合作用和空气流通,降低水稻抗风性和抗倒伏性,提高水稻倒伏的风险。
另一方面,过量氮素会降低水稻品质,过分增加稻谷和糙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降低淀粉质量,甚至引起致癌物质的形成。
二、氮素对水稻养分利用的影响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率是衡量水稻生长和养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的情况下,水稻养分利用率可以达到70-80%。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如缺水、缺肥、排水不良等,会使水稻养分利用率降低,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研究表明,氮素对水稻的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适宜的氮肥供应可以提高水稻的养分利用效率,促进氮素向地下部位转移,优化矿物质元素的分配。
同时,也可以促进水稻盐分调节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使水稻在缺水和缺磷等干扰因素下稳定生长。
但是,过量的氮肥施用会造成氮素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降低养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硝态氮积累的风险,甚至对水体和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三、提高水稻养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为了提高水稻的养分利用效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合理调整氮肥用量,适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氮素肥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
氮素能够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增加产量,但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却各不相同。
本文将探讨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不同氮素形态氮素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主要有铵态氮和硝态氮两种,这两种形态在吸收、利用、代谢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1.铵态氮铵态氮成分比较稳定,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较小。
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速度较慢,但对氮素的利用率高,能够促进水稻发芽生长、根系发达,而且在干旱、高温等环境下,铵态氮的缓释机制有助于保持水稻的水分和营养供应。
2.硝态氮硝态氮含量较铵态氮更多,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根部吸收利用速度快,对于增加叶面积、提高产量有着较好的效果。
但是硝态氮的缺点是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迅速转化为硝酸盐,对土壤酸碱度影响较大。
若大量使用硝态氮肥料,还会导致水稻的芽期过长,提高农药使用量,造成环境污染。
二、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光合作用、呼吸代谢、养分吸收等方面。
通过研究水稻的生长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生育期的具体影响。
1.生长速度水稻的生长状态与其所吸收的氮素类型密切相关。
铵态氮能够促进水稻发芽生长,但持续使用会降低氮的吸收利用率。
硝态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叶面积,但在早期生长阶段使用过多会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
2.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对于光合作用的促进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氮素在光合作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铵态氮适用于光照不足的情况,而硝态氮则适用于光照充足的环境。
3.呼吸代谢呼吸代谢是水稻生长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氮素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铵态氮能够促进根部的呼吸代谢,但是硝态氮则能够促进叶片的呼吸代谢。
4.养分吸收氮素不仅仅影响水稻的生长速度、光合作用、呼吸代谢,还直接关系到其养分吸收效率。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稻米储藏特性的研究》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稻米储藏特性的研究》一、引言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优化一直是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氮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施氮对稻米储藏特性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期为水稻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优化稻米的储藏条件。
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适量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育,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养分的运输能力,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
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然而,过量的施氮会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甚至产生环境问题。
(三)施氮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氮素对稻米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适宜的施氮量能够改善稻米的品质,使米粒饱满、光泽度好、垩白度低等。
然而,过量的施氮则可能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如垩白率增加、食味品质变差等。
三、施氮量对稻米储藏特性的影响(一)储藏过程中稻米品质的变化稻米在储藏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
其中,施氮量也会影响稻米的储藏特性。
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提高稻米的抗虫、抗病能力,延长稻米的储藏时间。
(二)施氮量对稻米水分吸收的影响适量的施氮可以提高稻米的水分保持能力,减少储藏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然而,过量的施氮可能导致稻米水分吸收能力增强,容易吸湿变质,影响储藏稳定性。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梯度,研究施氮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同时,分析不同施氮量下稻米的储藏特性及变化规律。
水稻光合作用机制及其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水稻光合作用机制及其对氮素吸收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机制和氮素吸收对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备受关注。
水稻光合作用机制水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支持其生长和发育。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太阳能被光合色素吸收,产生高能量的电子和氧气,电子随后被传递到电子接收体,而氧气则被释放到空气中。
水稻的叶片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这些色素有助于吸收阳光能量并反应出光合作用。
在水稻的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
由于气孔的开启与关闭取决于水分和干旱条件,因此水稻的叶片水分管理非常关键。
为了保持充足的水分,水稻通常要在水田种植,以便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灌溉水资源。
除了二氧化碳和阳光之外,水稻光合作用还需要一定的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
氮素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氮素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可以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在水稻中,氮素以硝酸盐和铵态的形式被吸收。
硝酸盐通常通过根系吸收,铵态则通过叶片。
氮素缺乏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另外,过量的氮素还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水土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在水稻的生产中控制氮素的应用非常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可以影响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光照充足时,水稻的氮素吸收能力会增加,但过于强烈的光照则会产生光伤害,导致氮素吸收能力下降。
因此,合适的光照条件对于水稻氮素吸收非常关键。
结论水稻的光合作用机制和氮素吸收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的氮素需求和光照条件来控制水稻生长和发育,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干物质生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研究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试 验 设 计 .
氮素积 累量 =单位 面 积植株 ( 鞘 、 、 ) 茎 叶 穗 氮
素积 累量 的总和 ;
以晚熟 杂交 水稻 品种金 优 2 为试 验对 象 , 1 前
茬 油菜 , 20 于 0 9年 在 汉 中 市 农 科 所 试 验 农 场 进 行
常关 联 的经 济系 数 、 穗 率 指 标 ( 1 结合 比较 成 表 ) 分析 :
日插 植大 田, 田间管 理 同 当地 常规栽 培 。
收 稿 日期 : 0 0 0 — 9 2 1 — 32
・8・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1() 0 0 4
在齐 穗期 和成熟 期 叶干重 经方差 分析在 四个
理调控, 以达 到水 稻 群体 、 体 与 环境 的协 调 , 个 又
是 目前 杂交 水稻 栽培 生理 特征研 究非 常重 要 的一 部分[ 。 。 ] 本 试验 在 当地 常 规施 肥 方 式 下 , 过 不 同 的 通 氮 肥施 人量 处理 , 研究 水 稻 齐 穗期 和成 熟 期 干 物
运 以及 氮肥 的吸 收 利 用特 点 , 明 在 1 5k h 施 肥 处理 下 , 以 获得 较 优 化 的水 稻 群 体 结构 。 表 0 gN/ m。 可
关 键 词 : 稻 ;氮肥 用量 ;干 物 质 生 产 ; 水 氮素 利 用 率
随 着 超 级 杂 交 稻 育 种 和栽 培 技 术 研 究 的深 入 , 素作为 水稻 生产 的重 要 限制 因素 , 氮 如何 合理
以普 通 过 磷 酸 钙 全 部 做 基 肥 施 人 ; 肥 用 量 为 钾
K O 1 5 0k /h ,用 氯 化 钾 以 基 肥 和 穗 肥 方 3 . g m。 式分 两次 施入 。
水稻氮利用效率分析
关键词 : 水稻 ; 氮肥利用率 ; 生理 机 制 ; 遗传 ; 方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S 5 1 1 .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1 1 6 1 ( 2 0 1 3 ) 0 3 — 0 0 0 9 — 0 2
水 稻 产 量 的稳 定 增 长 对 于保 障我 国 国家粮 食 安 全 具 有 基 础性 作 用 。N作 为植 物 生 长必 需 的大 量 元 素, 是 影 响 水 稻产 量 潜 力 发挥 的重 要 因素 , 也 是构 成
水 稻生 产 成本 的主 要部 分 。 随着 各种 高 产水 稻 品种 的 培育 , 水 田的 氮肥 投 放 量越 来 越 大 , 造 成 氮肥 的利 用 率 下 降和 环境 污染 。培 育高 效利 用氮 肥 的水稻 品种 , 是 减少 水 田的氮肥 使用 量 的可行 途径 。
氮素 当季利 用 率 和产 量 。水 稻 的氮 肥 利用率 一 般 为 2 0 %~ 4 0 %, 而 通 过 底 肥 深施 、 分次施肥 、 施 用 控 释 氮 肥、 增加 穗 粒 肥 比率 、 合 理 灌溉 等技 术 可将 氮 肥 利 用 率提 高到 5 0 %以上 。 此外 ,土 壤背 景 N对 水 稻氮 肥 利用 率也 有 着 重 要影 响 。土 壤 背景 N是 由于 长期 施用 大 量无 机 和有 机肥 料在 稻 田土壤 中积 累所 致 。是 水稻 N 源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由土 壤 N 的矿化 而供 给植 株 的 N, 占作物 全 N量 的 6 0 %一 7 0 %。 水 稻每 季从 土壤 中吸 收 的 N在 热带 地 区为 3 5 . 9 5 k 加m , 温带为 3 2 . 9 1 k g / h m。 。土壤 背景 N在 水 稻产 量 形成 中具有 重 要 作用 ,与低 土壤 背景 N相 比 ,高土壤 背景 N下水 稻产 量对 N肥 的反 应 明显 降 低 , N肥 农 学 利 用率 、 N生 理 利 用率 和 N 收 获指 数均 有不 同程 度下 降 。同时 , 土壤背 景 N对氮 肥 利用 效率 的影 响也 与肥 料 N的施用 水平 有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氮高效品种的生理基础
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与光合作用有关。氮素利用效率高的氮高
效水稻基因型,其单位叶绿素的光合速率、单位氮素光合速率高, 齐穗后叶片衰老速度、群体光合速率下降,速度相对缓慢。氮高 效基因型水稻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也相对较高。曾建敏在盆栽条件
下研究指出,氮高效基因型水稻齐穗期的光合作用能力明显高于
各个生育期相结合的方法。张俊国在土壤培养试验
中,设置3个氮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下水稻 苗期相对干物质重、相对SPAD值变化范围较大,
很好的反映了不同水稻品种在氮营养效率上的差异, 可以作为苗期水稻氮营养效率筛选指标。
杨肖娥认为水稻氮高效的筛选,除了相对干物重 和相对SPAD值,还应结合相对分蘖数3个指标结合起 来考虑。尹西翔参照杨肖娥的方法,采用土培和水培 的方法筛选得到了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他指出 苗期三个指标结合起来筛选,可以减少单一指标鉴定 的误差,可较全面地反映不同氮高效品种的特性,筛 选出理想的品种也较为准确。
一:在较低有效养分条件下吸收较多的氮素;常用氮 素吸收效率表示。 二:用较少的氮素生产较多的干物质。常用氮素利 用效率表示。 前人研究表明,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存在着显 著的基因型差异。
研究水稻氮素的吸收与利用,不仅可为水稻
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而且是水稻氮素
营养性状改良的必要环节。
通过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和采取适当的栽培措
3)化肥种类比较单一.
4)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衡,有
机肥开发利用不足且质量下降.
5.水稻一生的氮素需求特征
水稻对氮肥的两个最大效应期是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稻体一生的含氮量以苗
期最高,移栽时暂时下降,以后迅速上升,分蘖时又逐渐下降,尤其是幼穗形 成后,下降急剧。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差异较大。
1)水稻对铵态氮吸收的生理特性
前人研究表明对于在营养条件下的根系报道的并不
多与硝态氮营养条件相比我们发现在纯NH4+存在的条件
下根系一般为主根比较发达但是侧根比较少。Wang等对
水稻铵态氮的吸收的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13N标记
铵态氮来测定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根系中 的72%~92%的(13N-NH4+)被运输到了液泡中,30min内一 半以上的铵态氮被运输到了地上部,同时在细胞液泡中 分布为20%,细胞质为41%。
生理活性的强弱与水稻生长发育关系密切,且直接影响
水稻氮素的吸收利用。作物根系吸收N的动力学、根系
形态、吸收时间长短是影响N吸收效率的重要因素。
9.水稻氮素吸收与产量的关系
氮是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
的首要因素。水稻品种要获得高 产需具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 即在较短的生育期内能吸收较多 的氮素,尤其是在齐穗期,以满 足籽粒形成。这也是保证降低叶 面积衰减速度、提高植株净同化
区以丘陵山地为主,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
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该
稻作区化肥施用量为250-300kg/hm2,氮肥利用
率免耕平均为21%,深施平均为35%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该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稻作常 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hm2,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稻 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在丘陵山地 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土。耕作制度为双季稻三熟或 单季稻两熟制并存。该稻作区化学氮肥施用量平均为 300kg N/hm2,氮肥利用率一般再35%左右。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该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 以北。稻田土壤较贫瘠,多为灰漠土,草甸土,粉砂土, 盐碱土。本区出产的稻米品质优良,种植制度为一年一 季稻。氮肥利用率为20%~35%。
4.我国水稻氮肥施用的问题
1)氮肥用量过高.
2)氮磷钾三要素施用不合理,中
量和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不足.
产量与稻株吸N量呈抛物线型相关。
苏祖芳在大田条件下分别对粳稻和籼稻进行研究,认为植株 吸氮量达最高时,产量并非最高,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产量呈抛 物线关系,而穗部的吸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肖恕贤在大田条件下对南优2号进行10个氮肥用量和施用方 法处理,结果表明,吸氮量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但含氮量超过
施,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利用高效吸
收养分的作物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稳定提高
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有效手段。
7.氮素高效利用品种的筛选
单玉华等(2001)利用水培方法测定了95个水稻材料抽
穗期及成熟期植株的含氮量及干物质积累量,表明不同类
型的水稻在氮素的吸收与分配、氮素利用上存在明显的差
3.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及氮肥利用率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3)西南高原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该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本地
稻田生态效益,促进稻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选育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品种,充分挖掘水稻自身对氮素吸收 利用的潜力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最经济、最有 效的途径。
请老师同学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稻作土壤多为黄潮土,盐碱土,棕壤土及黑黏土。本区
以单季粳稻为主,华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两年三熟
该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
搭配种植,水源不足,盐碱面积大,是本区发展水稻的
障碍之一。该稻作区的化肥氮肥施用量平均284.3kg/hm2。 化肥氮肥利用率为20%~35.2%,平均为28%左右。
2.4%,产量下降,他指出水稻含氮量在2.35~2.4%时,产量最高。
10.本研究目的意义
我国稻田施氮量大,氮肥利用率低。过大的施氮量和较低的 氮肥利用率,增加了氮肥资源消耗和水稻生产成本,诱发水稻 产生稻瘟病等病害,降低了稻米食味等品质,还导致河水富营
养化、地下水污染等不良的环境反应。
因此,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对于提高我国种稻效益与
率、增加齐穗至成熟阶段物质生
产量的关键。
前人在大田、盆栽或水培条件下,采用不同水稻品
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均表明,无论是籼稻、粳稻还
是杂交稻,氮素吸收量较高的水稻品种产量较高,氮
素吸收量低的水稻品种产量较低。
Murata研究指出,增加水稻从幼穗分化至抽穗期
的氮素吸收量,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和成熟期碳水
异。 江立庚等(2003)以南方粕型水稻的30个水稻基因型为 试验材料,利用排序法,评价不同基因型水稻的氮素吸收 与利用效率,认为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存在显著或极 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 杂的综合性状,关于氮高效品种的筛选与定 义,前人研究各不相同。
有学者认为,氮素利用效率的筛选宜采用苗期
够显著扩大植株的氮素库容,从而增加水稻籽粒产量的
潜能。
Wang 等 (2002) 的分根实验结果表明,生长 在NO3-营养下的水稻侧根较缺NO3-营养下的水稻
侧根生长的好。对玉米小麦大麦拟南芥的研究
也表明,局部供应NO3-比部分供应NH4+或其他有
机氮源更能促进侧根生长。
6.氮高效品种的定义
有研究认为,水稻高效利用氮素有两种定义:
研究表明,我国主要产稻区每公顷产7500kg,稻谷需要氮112.5-187.5kg。
同其他作物一样,氮素过多或不足均会给水稻生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
*水稻对铵态氮,硝态氮的吸收特性
从营养学意义上说,铵态氮( NH4+)和硝态氮( NO3-)
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两种矿质氮源。在淹水的条件
下,硝化作用被强烈抑制,使土壤中的 NH4+ 浓度大大增 加, NH4+ 是成为水稻田土壤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因此 前人对水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 NH4+ 营养,而忽略了对 NO3- 营养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水稻根系有泌氧 的作用,水稻根际土壤处于一定的氧化状态,使部分 NH4+被硝化后进入水稻的根际。
Kirk和Kronzucker运用微型氧气感受器对稻田根 际进行监测发现,水稻移栽三周后周围氧气浓度可达 到空气中氧气饱和度的20%,而这些O2能够满足水稻 根际硝化微生物的生活需要,所以根际存在的部分无 机氮是硝化微生物进行硝化作用形成的NO3-。N追踪 实验表明,水稻可吸收的氮中有30%是NO3-,所以水 田中水稻吸收无机氮的形态不仅有NH4+,还有很大一 部分是NO3-。
3)西南高原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该区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稻田在山间盆地,
山原坝地,梯田。高海拔 2700m 以上也有分布,稻作土
壤多为红壤,红棕壤,黄壤和黄棕壤。本区稻作籼粳并 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也有一定的面积。该稻 作区的化肥氮肥施用量平均为 212.5kg/hm2 ,氮肥利用 率为20%~38%,平均为26%左右。
2)水稻对硝态氮吸收的生理特性
张亚丽等发现,在 NO3- 存在的条件下,水稻根系
的干重比同期纯 NH4+营养下高20%~40%,主要表现在
更多的侧根发生。由于增施 NO3- 营养下,水稻对 NH4+
吸收速率增加且根系生物量增加,一次根系对氮的总吸
收量增加。对于水稻来说,谷粒中70%以上的氮都来源
于植株地上部组织中的氮素积累,所以增加NO3-营养能
氮低效基因型水稻,且幼穗分化期、齐穗期的单位叶绿素的净光 合速率均明显比氮低效基因型的高,分配到光合中心的氮素占总 氮的比例也高。
氮素高效吸收取决于水稻根系的生物学促进地上部分核酸
与蛋白质的生成,对维持后期叶片光合功能,防治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