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个人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尊称为“东坡先生”,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诗作抒发了他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作,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对面的钱塘江边所写,其中表达了苏轼对历史悠久、壮丽美景的赞美之情。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长江流域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长城的艰险之感。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做官时写的,他身在异乡,思念家乡和已故亲友的情感溢于言表。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死的思考,苏轼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才子佳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与深沉的感情来描绘了一幅京都清明上河图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忧伤和对流年逝去的惋惜之情。
四、《卜算子·咏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是苏轼在刚刚失去母亲时所写,展示了他对母爱的深深怀念之情。
苏轼用淡淡的墨香和朴素的词句,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对亲情的珍视。
五、《东坡七声·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中的悲愤和对帝王和政治腐败的谴责。
苏轼通过描写潼关的自然风景和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中华文明的挚爱和对政治黑暗的不满。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诗是苏轼在赴任山东密州途中所作,表现了他在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对爱国主义的追求。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寿县寿春中学江明星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一【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yú)跌宕(dàng),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黄米蔡”;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词牌名。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二【全解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簌簌衣巾落枣花”,倒装句式,意思是“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缲(sᾱo)车:“缲”同“缫”。
缫(sᾱo)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穿牛衣的人,即穿蓑衣的人。
上阕:上片写景,写的是春天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古柳下卖黄瓜的村民,共同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枣花纷纷落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枣花盛开的繁茂,展示了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
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缲车的响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农民们生产劳动的繁忙。
“牛衣古柳卖黄瓜”,这真是哪位画家的佳作啊!一位村民,穿着蓑衣,在一棵古柳树下叫卖黄瓜。
“牛衣”一词,可见是雨后不久,黄瓜上似乎还带有雨水,显得多么鲜嫩。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诗歌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诗歌赏析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诗歌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现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注释]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
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赏析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的诗歌写实豁达、豪放清新,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以下是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及简要赏析: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此词描写了狩猎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狩猎情境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豁达、奔放的个性。
2.《赤壁怀古》
•赏析: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通过对英雄壮丽事迹的讴歌,表达了对壮丽历史的怀念之情。
3.《水调歌头》
•赏析:以饮酒、咏史为主题,表达了豁达豪放的个性,歌颂了壮丽的历史。
4.《青玉案·元夕》
•赏析:描写了元宵夜的景象,以节令抒发离情,结构严密,语言华丽。
5.《东篱乐府》
•赏析:以农村田园为题材,描绘了乡村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宁静农村生活的向往。
6.《和张仲素雨中早行》
•赏析:通过描绘雨中行走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新生活的向往。
7.《定风波·南海归赋蓬舟》
•赏析:以南海归来为题材,写作者的归乡之情,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8.《秋夕》
•赏析:以中秋为题材,描绘了团圆的画面,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9.《东篱乐府》
•赏析:以农村田园为题材,描绘了丰收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10.《石钟山记》
•赏析:通过描绘石钟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展现了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这些诗歌共同展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个性,以及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四、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苏轼形象分析范文
苏轼形象分析范文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及爱国志士。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才华的文人之一,被誉为"文人之王"。
苏轼的形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擅长诗词、散文、骈文等各种文体,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其中尤以他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而著称,以咏物抒怀、写景抒情为主要手法,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则更加富有个性,充满了幽默诙谐的笔触。
其次,苏轼还是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他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和江宁知府等职位,他在政务上勇于担当、富有魄力。
然而,由于他乐观进取的个性和喜欢直言快语的性格,常常与权贵之间发生冲突,被迫多次流放。
但他在任职期间仍不断为民请命、发表忠言,力图改变社会,为国家尽力。
再次,苏轼的人格魅力也是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处世宽厚,待人宽容礼让。
他与同侪朋友交往频繁,结交了许多文学名士,共同创造了文坛的辉煌。
他的胸怀开阔、心胸宽广,能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他对朋友始终忠诚,对师长充满敬意。
他与朋友之间情谊深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苏轼的书法艺术也是他形象的重要一面。
苏轼的字体工整、遒劲有力,结构严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书法艺术与他的文学才华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卓越的艺术家。
综上所述,苏轼的形象丰富多样,是一个多才多艺、政治家、爱国志士、人格魅力者以及书法艺术家的完美结合。
他的形象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苏轼的古诗加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苏轼全文注释及赏析
苏轼全文注释及赏析苏轼全文注释及赏析苏轼全文注释及赏析1后赤壁赋苏轼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qī)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pián)跹(xiān),过临皋(gāo)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 )。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苏轼的诗词赏析 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
苏轼的诗词赏析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今天给各位分享苏轼的诗词赏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接下来我搜集了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解析】这首七言绝句,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在杭州做地方官时。
诗句描述了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
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就像绝代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
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美女西施,极写西湖之美,比喻奇特、新颖,虚实结合,令人遐想,刻画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赠刘景文》【解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解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4、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和子由渑池怀旧》【解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
苏轼诗词及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内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X〔今XX〕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赏析: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
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考,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
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
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年少狂,左牵黄,右擎苍。
[讲解]苏轼个人及赏析
苏轼个人及赏析苏轼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魅力的文学大家之一。
在艺术领域里,他以旷世的才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文学作品;在官场中,他宦海沉浮,却始终不改乐观旷达的个性。
无论身处何境,他始终能够以真性情对待一切,他的一生,就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在王安石变法中,苏轼以“求治太急,听言太宽,进人太锐”这样的犀利言辞,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青苗法”等新法存在严重的损民弊端,得罪了雄心勃勃、急于求成的王安石,被逐出京城。
尽管诗人在一开始就预料到这样的后果,但他却终因“不忍欺天负心”而一吐心中块垒。
王安石变法失败,旧党司马光于元丰八年执掌朝政,尽管苏轼与司马光私交甚厚,但当司马光要尽数废除新法时,苏轼却据理力争,极言新法亦有可取之处,不可尽废之,又开罪了十分器重他的司马光而无法在朝廷立足,只好自请外放。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 多艰。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
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回首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苏轼自嘲:“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这自嘲之语恰恰道出了成就苏轼完美人格与旷世诗文的真正原因,人生的磨难,将一块璞石打磨成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苏轼这种看淡一切成败福祸,不向厄运屈服,不改变自己真性情的大气度、大胸怀堪称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在黄州是所写的《定风波》中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成为这位伟大文学家一生的最好诠释。
王水照先生指出:“千百年来,他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的中国文人,人们不仅歆羡他在事业世界中的刚直不屈的风节,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厄运的超旷。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苏东坡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称苏轼,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饮食家和医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学泰斗。
苏东坡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特别是他的诗词作品更是享誉千古。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和讲解。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词既有咏史抒怀、写景抒情的作品,也有纪行杂记、议论风俗的作品,内容广泛而丰富。
他的诗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又融入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常常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例如,《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这句词意境深远,余音绕梁,使人产生共鸣。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情。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江城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同时,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对江城历史和将军忠勇精神的赞美。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社会风俗和人情百态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江上渔者》一词中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揭示了苏东坡对江上人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他对江上渔者勤劳和质朴生活的赞美。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除了意境深远和表达独特之外,还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韵律和格律,使他的诗词既有音韵之美,又有节奏之美。
例如,《赤壁赋》中的“亢龙有悔,盈缺之义”,这种工整的韵律和平衡的节奏,使整篇文章充满了韵律之美,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他通过诗词描绘自然和社会人情,表达自己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思考,赋予了诗词以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独具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赏析北宋诗人苏轼的山水诗创作及思想
赏析北宋诗人苏轼的山水诗创作及思想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对山水诗有着突出的贡献,其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详细赏析苏轼的山水诗创作及其中蕴含的思想。
苏轼与山水诗苏轼自幼酷爱山水,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
他既字字珠玑地揭示大自然神奇之美,也凭借细腻入微之笔墨,展示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1. 山水意象苏轼在他的山水诗中经常使用各种意象来揭示自己心境。
例如,“层峦叠嶂”代表着苍茫壮丽之感;“江河滚滚”象征着激流勇进之勇气;“流云飞瀑”则表现出快意自然之心。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苏轼的山水诗更加生动形象。
2. 情感表达苏轼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融入了丰富的情感。
他以人与自然的互动为切入点,将个人悲喜、欢愉、思念等情感与山水相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他传递了自己对自然界与人类命运交融的深刻认知。
苏轼山水诗中的思想苏轼在他的山水诗作品中不仅展示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还融入了一些深刻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察。
1. 大自然至上苏轼将大自然视为无比庄严而伟大的存在,他反复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从中寻找内在的平静与宁静。
在他眼中,大自然是智慧和真理源泉,而人类应该学会借鉴自然界万物之道。
2. 温故知新苏轼主张通过对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的温故知新,以提高个人修为和思想境界。
他在山水诗中不仅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艺术表达,还通过动情之笔引入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从而传达出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望。
3. 忧国忧民苏轼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在他的山水诗作品中也融入了关于社会现实和政治观察的思考。
他常常借助山水诗表达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忧虑,同时呼唤社会正义与公平。
总结苏轼在北宋时期以其卓越的才华成为众所瞩目的文学家,他创作了众多精美绝伦且情感丰富的山水诗。
古文赏读 苏轼 答李端叔书 原文 译文及赏析
古文赏读苏轼答李端叔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摘要:一、苏轼简介及地位二、原文及翻译三、文章赏析正文:一、苏轼简介及地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原文及翻译【原文】轼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
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
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译文】苏轼敬谨地行礼致意。
早就听闻您的盛名,又在相识的人那里,时常看到您创作的诗文,虽然不多,但也足以勾勒出您的为人。
平时没有互通书信,疏于问候,这是我怠慢之罪,只好尽量弥补。
然而在您遭遇丧事之时,我却无法献上一字以表慰问。
直到子由(苏轼的弟弟)前来,我才收到您的来信,却又因懒散而没有立即回复,真是顽钝至极。
然而您始终没有弃我而去,接连不断地寄来书信,待遇越发隆重,使我深感愧疚,汗颜不已。
三、文章赏析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给李端叔的一封回信,表达了苏轼对李端叔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在信中,苏轼首先对李端叔的盛情款待表示感激,并对自己的怠慢表示歉意。
他提到自己因名声在外,受到人们的过分推崇,实则并无实才,却因应举得名,以至于陷入罪责。
苏轼在信中阐述了自己被贬谪后的生活状况,与渔樵为伍,常常被醉汉推骂,却自得其乐,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被人识破真面目。
他感慨地说:“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苏轼的词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的词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柳永词给北宋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没有马上汇成俗词的洪波,苏轼是其之后又一强有力的创新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个別号是他在黄州开荒耕种时自己取的。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詩而获罪,后虽保住性命,但却被贬到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做了一个沒有实职的官。
初到黄州,他全赖积蓄维持一家生計,生活非常艰苦。
后来得到好朋友马正卿的帮忙,得到一块几十亩的荒地,于是他便带领家人开垦。
他们种麦、种菜、种茶、种果树,以所得收入帮补家用。
由于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面的一个山坡上,而躬耕的生活有点像居士隐居田园,于是苏轼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別号,自此,人们便称他做苏东坡了。
苏轼为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
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
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
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
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啊!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苏轼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苏轼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首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苏轼自嘲:“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这自嘲之语恰恰道出了成就苏轼完美人格与旷世诗文的真正原因,人生的磨难, 将一块璞石打磨成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苏轼这种看淡一切成败福祸,不向厄运屈服,不改变自己真性情的大气度、大胸怀堪称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对后世知识分 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在黄州是所写的《定风波》中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成为这位伟大文学家一生的最好诠释。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 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 ,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 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赏析
苏轼《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
原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下 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 ,更显年轻 。“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 。“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 。“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 ”,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 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 ,使答语“ 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 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 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王水照先生指出:“千百年来,他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的中国文人,人们不仅歆羡他在事业世界中的刚直不屈的风节,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厄运的超旷。
做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现在的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我们应该有积极向上 的态度,敢为人先,学习苏轼一样的豁达人生态度,学习他没有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我们也 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像苏轼一样,用海洋一样阔大得胸怀去包容一切,用真心去对每一个人。
苏 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 ,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 ,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 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苏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魅力的文学大家之一。在艺术领域里,他以旷世的才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文学作品;在官场中,他宦海沉浮,却始终不改乐观旷达的个性。无论身处何境,他始终能够以真性情对待一切,他的一生,就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在王安石变法中,苏轼以“求治太急,听言太宽,进人太锐”这样的犀利言辞,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青苗法”等新法存在严重的损民弊端,得罪了雄心勃勃、急于求 成的王安石,被逐出京城。尽管诗人在一开始就预料到这样的后果,但他却终因“不忍欺天负心”而一吐心中块垒。王安石变法失败,旧党司马光于元丰八年执掌朝 政,尽管苏轼与司马光私交甚厚,但当司马光要尽数废除新法时,苏轼却据理力争,极言新法亦有可取之处,不可尽废之,又开罪了十分器重他的司马光而无法在朝 廷立足,只好自请外放。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