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就业方向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就业方向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就业方向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和检疫技术,旨在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对外贸易和保护生态环境。

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就业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机构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国家机构对于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

这些机构包括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局、海关总署等,主要职责是负责相关政策制定、农产品出入境检验检疫、植物病虫害防控等。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国内外相关单位进行高效沟通合作,推进相关工作。

二、检验检疫机构植物检验检疫机构主要负责进出口农产品的检查和鉴定,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病虫害的携带、传播和入侵风险降到最低。

这些机构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局、商检局等。

在这些机构工作的人员需要掌握先进的检验技术和专业知识,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病虫害,以及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标准要求。

三、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机构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力量,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

这些机构包括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大学等。

在这些机构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研究方案,并且能够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

四、农药制造企业农药制造企业主要是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提供专业服务,从事农药生产、销售、技术培训和应用指导等工作。

这些企业需要招聘掌握农药学专业的人才,要求其熟悉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适用于不同作物和病虫害的药剂种类和使用方法。

五、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如农业种植大户、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联合体等都需要招聘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人才。

这些企业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来指导和实施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业产值。

在这些企业中从事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农艺学和植物保护和检疫知识,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的科学。

检验和检疫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动植物的健康并防止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检验和检疫的目的是检测动植物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确定它们的特征和分布,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检验和检疫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原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毒理学、病理学、化学和物理学。

它们可以应用于动植物的检验、检测、病原学分析、病毒实验、抗体检测等。

此外,它们还可以应用于虫害检测、害虫病毒鉴定等方面。

检验和检疫的方法有很多。

一些常见的检验和检疫方法包括:病原学检验、病理学检验、细胞学检验、免疫检验、荧光定量PCR、有害性成分检测等。

病原学检验是检查物体中的病原物质的方法,它可以用来检测植物或动物的病原体。

病理学检验是检查物体中的病理变化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疾病的潜在因素。

细胞学检验是检查物体的细胞结构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检测出病原体的存在或活动。

免疫检验是检测物体中抗原或抗体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物体中存在的疾病或其他有害物质。

荧光定量PCR是检测物体中病原体的量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原体的数目。

有害性成分检测是检测物体中的有害物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疾病的潜在危险。

此外,检验和检疫还可以应用于动植物保护、质量检测、植物检疫等领域。

动植物保护可以帮助我们确保养殖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健康。

质量检测可以帮助我们保证产品质量。

植物检疫可以防止有害植物种类泛滥和传播。

总之,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防治动植物的疾病,保护动植物的健康,保护养殖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健康,保证安全有效的植物和动物产品,确保植物检疫的安全性等。

因此,动植物检验检疫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植物的疾病和损害,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现代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检验检疫中的具体应用及发展前景

现代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检验检疫中的具体应用及发展前景

现代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检验检疫中的具体应用及发展前景动植物检验检疫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出现,则为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带来了重要的进展。

下面将分别从动物和植物两个角度,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检验检疫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动物检验检疫在动物检验检疫中,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DNA检验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对动物体内DNA序列的比对,快速准确地鉴定进口动物的品种、种属和亲缘关系,从而保证动物的种质纯正与品质安全。

DNA检验技术还可以用于识别动物病原体,及时采取措施防控疾病的发生。

2. 生物芯片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芯片上的微阵列,同时检测多种疾病、多个标志物、多个生物样本,实现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为动物疾病检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3. 基因编辑技术现代基因编辑技术广泛用于动物品种的改良,通过针对性地编辑及调控基因,改善动物生长速度、品质、繁殖力等性状,提高动物的商品价值。

二、植物检验检疫在植物检验检疫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研究,发掘植物基因资源,并筛选出抗病、抗逆等快速和高效的育种材料,为植物品种的改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2. 基因编辑和基因突变技术利用基因编辑和基因突变技术,可以加快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便于提高植物的生产性能,同时还可加强植物与病毒和昆虫的抵抗力。

3. PCR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对于检测进口植物和其它植物病原菌,在繁琐而漫长的传统鉴定方法之外,PCR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有极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迅速性,可作为基础技术用于植物检疫工作。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检验检疫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生物技术将不断拓展更多领域,并为保障全民的健康和国家的生态安全提供更多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引导和应用推广是促进当前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途径。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导言动植物检验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国内动植物安全和保护国民的健康。

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外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传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本文将介绍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什么是动植物检验检疫?动植物检验检疫是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和审批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对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的进出口进行检验、检疫,并对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审批。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动植物的健康和生物安全,防止外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传入。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保护农业生产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农业生产。

外来的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可能对国内的农作物和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动植物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动植物和产品的检验和审批,防止了外来生物的传入,从而维护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保护公共健康动植物检验检疫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公共健康。

一些外来的动植物疾病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对动植物和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和检疫,可以防止这些疾病传播到人类,并确保人们食用的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动植物检验检疫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

一些外来的有害生物可能对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威胁生物多样性。

通过对进出口动植物和产品进行检疫,可以防止这些有害生物进入国内,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的稳定。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方式检验和检疫流程动植物检验检疫分为检验和检疫两个阶段。

检验是指对动植物和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其是否携带有害生物或疾病。

检疫是指对检验合格的动植物和产品进行进出口审批,并在进出口关口进行查验。

这些流程都是根据相关法规和国际标准进行的。

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依据是国内的法律法规和国际间的协议。

在中国,主要的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等。

这些法规规定了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范围、程序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第5章 动植物、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技术

第5章 动植物、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技术
9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3)寄生虫病学检查
– 采集畜禽粪便检查虫卵或幼虫:涂片法、虫卵计数 – 寄生虫虫体的检查主要利用剖检的方法:从畜禽体 组织、脏器等获得 – 某些寄生虫还必须借助显微镜检查,如旋毛虫 – 血液寄生虫一般采血、涂片、染色镜检:弓形 体 ,螺旋体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 第二类,判定为有条件利用肉品 ------盖上“高 温”、“冻”、“腌”、 “食用油”等印章 – 第三类,判定为品质低劣不允许食用的肉品“工 业油”或“销毁”印章
49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50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51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52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第5章 动植物、动植物产品 检验检疫技术
1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一、动物检疫的基本方法
(一)、临床检疫
– 1 、群体检查:得来自同一地区或同一批的畜禽划 为一群,或以圈为一群进行检查,对禽、免、犬可 按笼、箱划分进行群检
休息状态的检查:在畜禽休息安静状态下,观察站立或 躺卧的姿势、精神、营养、被毛、呼吸和反当、咀嚼、 吸气状态 运动状态的检查:观察起立及行走姿势,排粪、排尿情 况 采食饮水状态的检查:观察畜禽自然采食、饮水状态 2
猪宰后检验程序
1).头部检查:
– 检查鼻腔、口腔、舌面、舌根及喉粘膜等有无溃 疡、出血点 – 外咬肌主要检查有无囊尾幼寄生 – 淋巴结有无肿大,淤血
29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30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31
中国药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綦国红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一门研究动植物检疫的学科,旨在减少动植物疾病、有害生物和其他危害因素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涉及到对动植物的检测、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以及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检验检疫。

一、动植物疾病预防动植物疾病是导致农作物和畜禽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动植物检验检疫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在动植物疾病预防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检疫检验:对进出口的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进行检验,确保其不携带病原体或其他危害生物。

2. 疫情监测:定期对农作物、果树和畜禽进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3. 疫苗开发与接种:开发适合的动植物疫苗,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性接种,提高它们的抵抗力。

二、动植物进出口检验检疫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和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检验检疫标准制定:制定和修订动植物进出口检验检疫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检验检疫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 证书签发:对符合出口要求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签发检验检疫证书,以确保货物符合目的地国家的要求。

3. 检疫检验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检疫检验设施,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检验检疫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非法贸易和有害生物防控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还致力于防止非法贸易和有害生物的传入。

非法贸易和有害生物是对国家农业、生态和经济安全造成威胁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了防止非法贸易和有害生物的传入,以下几方面需要重点关注:1. 边境监测:加强边境监测,严防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非法贸易和有害生物的传入。

2. 信息共享: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全球动植物疫情和有害生物的动态。

3. 风险评估:对进出口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结: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为了保障国家农业安全、促进贸易发展和减少动植物疾病传播的学科。

通过预防动植物疾病、确保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以及防止非法贸易和有害生物的传入,动植物检验检疫学为动植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动植物检验检疫 名词解释

动植物检验检疫 名词解释

动植物检验检疫名词解释1.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定义与意义动植物检验检疫(Animal and Plant Quarantine)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保护本国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防止携带病害、病毒和有害生物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入或传播到本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检验检疫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保障人畜安全和食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遏制农业、林业和渔业资源的病虫害传播,防止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资料和产品受到外来病虫害和污染物的危害。

2.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动植物检验检疫在保护本国农业和生态系统免受外来入侵生物的侵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2.1 防止疫病传播动植物病害可能通过动植物及其产品传播到新的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灾害。

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可以防止疫病的跨境传播,保障本国的农业生产和生物安全。

2.2 保护当地生态平衡外来植物可以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某些外来物种可能会成为入侵物种,危害本土植物、昆虫和动物的生存。

动植物检验检疫可以防止外来物种的输入,从而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2.3 维护食品安全动植物产品是人类主要的食品来源之一,在食品供应链中起着重要作用。

检验检疫能够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携带病毒、有毒物质或其他有害生物的动植物产品进入市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福祉。

2.4 促进国际贸易动植物检验检疫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确保出口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和要求,动植物检验检疫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有助于建立互信机制和国际贸易规则。

3.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措施3.1 检验检疫检测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依赖于各种检测技术,以确认动植物及其产品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

常见的检测技术包括PCR(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学方法、生物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3.2 国际标准与法规动植物检验检疫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国际标准和法规的制定对于确保检验检疫过程的一致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Animal and Plan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APIQ)是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和防疫措施的行为,旨在控制和防止植物病虫害、动物疾病的传播和侵入,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国家的农业生产安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确保农产品以及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动植物检验检疫涉及到进出口货物的检验和审批,检疫证书的签发,检验机构的认证,疫情的监测和防治等方面。

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检疫措施:通过使用检疫证书、隔离、消毒、灭杀、检疫检验等手段来控制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2. 检验和检疫: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检验和检疫,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3. 监测和预警:对疫情和有害生物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4.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检疫措施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水平。

动植物检验检疫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对保护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是一门关注植物健康与保护的学科,它为植物疾病防控、生物安全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植物病害与有害生物的传播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一、农业生产领域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参与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农药和农产品的安全评估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二、科研与教育机构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科研与教育机构中也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从事植物病害防控和有害生物监测的研究工作,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技术。

同时,他们还可以担任教师职务,培养更多的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人才,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三、检验检疫机构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检验检疫机构中有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他们可以参与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与检疫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和入侵。

他们还可以参与检疫规程的制定和修改,提高检疫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应急处理和灾害防控工作,保障国家农业安全。

四、环境保护部门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环境保护部门中也有广阔的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参与植物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保护本土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他们还可以参与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预防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五、国际贸易与合作机构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国际贸易与合作机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可以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和协商,推动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他们还可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和管理,推动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国际援助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3-410106-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标准

3-410106-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试行)1 概述为适应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对接农业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操控、植物及农产品检验检疫、农药推广与营销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种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国家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学校应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依据本标准制订本校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高于本标准办出特色。

2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410106)3 入学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4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5 职业面向所属专业大类(代码)农林牧渔大类(41)所属专业类(代码)农业类(4101)对应行业(代码)农业(01)主要职业类别(代码)植物保护技术人员(2-03-03-00)、农作物植保员(5-05-02-01)、农业技术员(5-05-01-01)、无人机驾驶员(4-99-00-00)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操控、植物及农产品检验检疫、农药推广与营销职业类证书举例无人机操作应用、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经营6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农业行业的植物保护技术人员、农作物植保员、农业技术员、无人机驾驶员等职业,能够从事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操控、植物及农产品检验检疫、农药推广与营销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动植物检疫的检疫方式主要有哪些?

动植物检疫的检疫方式主要有哪些?

考试⼤特别推荐:动植物检疫的检疫⽅式主要有哪些?
1.产地检疫:根据检疫需要,检疫⼈员到输⼊、输出动植物、动植物产品的⽣产地实施检疫。

2.现场检疫:输⼊、输出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在抵达⼝岸时,检疫⼈员登机、登轮、登车或到货物停放场地检疫,核对货证是否相符,对出⼊境动物作临床检查,对其他动植物、动植物产品检查货物及包装有⽆受病⾍害侵染,并按规定采样送实验室检疫。

3.实验室检疫:根据双边协定、检疫条款、贸易合同、信⽤证、输⼊国检疫要求或我国的检疫要求,检疫⼈员对出⼊境应检物作动物疫病、植物病⾍害的实验室检测。

4.隔离检疫:动物在⼊境后或出境前,必须在出⼊境检验检疫机构指定的隔离场作隔离检疫。

隔离检疫时间⼤、中动物为45天,⼩动物为30天。

⼊境植物种⼦、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需作隔离检疫的,应在指定的隔离圃隔离种植,⾄少经过⼀个⽣长周期的隔离检疫。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是指培养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和检疫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

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植物检疫员:在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植物检疫和检验工作,确保进出口货物不带有危害中国农业生产安全的有害生物。

2. 植保技术人员: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和防治工作,制定防治方案并实施,维护农作物健康生长和增产。

3. 研究员:在科研机构从事植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农药、生物肥料及防治措施,推动植物保护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4. 科普讲师:在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从事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科普宣传工作,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5. 行业顾问:在农业企业或政府机构等组织中提供相关植物保护领域的咨询服务,进行方案制定、技术指导等工作。

总之,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较为广泛,既可以从事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也可以从事植保实操和管理工作。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农产品安全意识的加强,这个领域的就业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一、名词解释1.检疫监管:检疫机关对进出境或调运的植物、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实行监督管理的检疫程序。

2.检疫处理:一种采取扑杀即全部杀掉,尸体深埋或焚烧,另一种则退回。

对于动物产品也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3.隔离检疫:是将进出境或国内调运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内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4.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输入的法定程序。

5.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指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到体外的动物。

6.产地检疫: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在国内省(地)间或省(地)内进行调运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7.检疫申报:是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定程序。

8.动物疫病:指危害或可能危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任何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9.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是以生物的或者其它科学的和经济依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和加强防治措施力度的评价过程。

10.限时检疫:11.植物疫区:是指在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分布未广的情况下,对发生了这一有害生物的地区,为了防止其向未发生地区传播扩散,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

12.植物保护区:是指在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已较普遍的情况下,对尚无此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为了防止其被污染或被人为传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1.植物产品:是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如粮食、豆、棉花、油、麻、烟草、籽仁、干果、鲜果、蔬菜、生药材、木材、饲料等。

2.实验室检测:是指借助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对动物样品进行动物疫病检查、鉴定的法定程序。

动植物检验检疫 - 副本

动植物检验检疫 - 副本

第一章植物检疫概论第一节植物检验检疫的概念一、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历史渊源动植物检疫从单个国家发展到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

1881年第一个防范有害生物越境传播的区域国际植物检疫公约(国际葡萄根瘤蚜公约);195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二、常用的植物检验检疫术语有害生物(pest):对人类的利益造成损害的生物,或者说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非限定的有害生物:指已经广泛分布的,普遍存在的有害生物,它们在植物检疫中没有特殊的重要性。

限定的有害生物:指本国或本地区没有的,或者有但没有广泛分布即没有达到生态学极限或者正在被官方进行管制的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包括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对某一地区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分布或虽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一种在供种植的植物上存在,危机这些植物的原始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国和地区要受到限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类型比较二、常用的植物检验检疫术语植物产品: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加工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检疫物(限定物):要求进行检疫措施的任何植物、植物产品、出场地、包裹、运输工具、容器、土壤和任何能够隐藏和传播有害生物的微生物、物体和材料,特别是那些涉及国际运输的地方。

植物检疫:任何为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或扩算或是他们处于官方控制之下的一切活动。

第二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一、近现代动物疫病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危害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危害(一)棉花红铃虫(二)松材线虫病(三)红脂大小蠹(四)非洲猪瘟(五)新城疫(六)禽流感二、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际重要性(一)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必要性 1 动物疫病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动物疫病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危机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植物检验检疫处理

植物检验检疫处理

第六章植物检验检疫处理第一节、检疫处理概述植物检验检疫处理是针对检疫危险性有害生物,对不符合检疫要求的检疫物(应检物)进行除害防疫的有效手段,是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环节。

检疫处理有化学药剂熏蒸、热处理、冷处理、速冻处理、辐照处理和药剂浸渍或喷雾处理等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检验检疫中应用最广的是化学药剂熏蒸处理法。

在熏蒸杀死害虫的过程中,导致害虫死亡的最重要因素是温度、害虫接触药剂浓度和害虫在这一浓度药剂中的暴露时间。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是害虫接触的药剂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筒称浓度时间积。

这里所述的药剂浓度是指害虫接触的药剂实际浓度,而非投药量除以熏蒸空间的体积。

先进国家在使用溴甲烷进行熏蒸处理时,都以溴甲烷的浓度时间积作为熏蒸处理的标准,采用这样的标准化熏蒸方法进行检验检疫处理才能获得安全稳定的处理效果。

第二节、植物检疫处理原则和要求(一)、对入境植物、植物产品检疫处理原则和要求。

一、确定检疫处理原则时,应考虑下列情况: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的分布、危害及传播途径等状况:1.对具毁灭性或潜在极大危险性的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与危险性次之种类的处理区别;2.对目前我国尚无分布的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与国内已有局部发生的种类的处理区别;3.对通过输入植物、植物产品传带机率高的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与传带机率相对较低种类的处理区别。

传播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的寄主植物、植物产品状况:1.对作为国家重要种质资源或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与生产用种子、种苗,在处理原则上应有不同;2.对非繁殖材料(即植物产品),应从产品经济价值、来源国或地区以及传124带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危险性等状况,在处理原则上应有不同。

有无有效的除害处理方法。

总的原则应根据有害生物综合评估,并结合具体检疫实践,最终确定应采取的检疫处理原则。

二、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所列有害生物检疫处理原则:一类有害生物处理原则:1.禁止该类病虫流行区的寄主植物、植物产品进境;2.经检疫发现输入植物、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感染一类病虫的,其整批作除害处理,经除害处理合格的,准予进境;3.无有效除害处理方法的,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动植物的检验、检疫和疫病防控等方面。

它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意义、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对于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产品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其中可能潜藏着各种病原体、有害物质甚至是毒素等。

通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可以杜绝有害物质的入侵,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

其次,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病原体的侵袭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紊乱。

因此,在进行动植物的国际贸易时,对动植物进行检验检疫可以防止外来物种或者病原体的输入,保持生态平衡。

此外,动植物检验检疫还可以遏制动植物疫病的传播,从而保护农业生产。

动植物的检验检疫主要依赖于科学的方法。

其中,检验方法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对动植物样本进行检验,可以判断其是否携带病原体、有害物质等。

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传统的实验室分析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方法主要依赖于显微镜观察、培养和鉴定等技术,能够检测出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存在。

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则可以通过检测DNA、RNA等分子的存在来判断样本是否受到感染。

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还缩短了检验时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

动植物检验检疫方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并且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动物领域,检验检疫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

针对动物的检验检疫主要包括动物体内的疫病检测、动物产品的检测以及动物的健康证明等。

例如,在国际间的动物产品贸易中,对于输送国家会进行相关的检验检疫工作,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植物领域则主要关注预防植物病虫害的传播。

这包括检测种子、苗木以及植物及其产品中的病虫害。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因此动植物检验检疫的作用日益重要。

(完整word版)动植物检验检疫 整理

(完整word版)动植物检验检疫  整理

绪论第一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概念1.动植物检验检疫:指借助于立法和法规对来自疫区的可疑动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应检物品,实行强制性的检查和处理,以防止疫情传播蔓延,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证人体健康的活动。

2.缩写 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3 有害生物定义及其分类生物采取植物检疫措施。

2)限定的有害生物:指本国或本地区没有的,或者有但没有广泛分布,即没有达到生态学极限或者正在被官方进行管制的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指一种在供种植的植物上存在,危及这些植物的原定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国和地区要受到限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4.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病。

5.植物:活的植物及其器官,包括种子和种质。

6.植物产品:未经加工的植物产品(包括谷物)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产品本身或在加工它们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的风险。

7.动物: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如畜、禽、兽、蛇等。

8.动物产品: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等。

9.检疫物(限定物):指要求进行检疫措施的任何植物、植物产品、包裹、容器、运输工具、土壤、贮藏地和任何能够隐藏和传播有害生物的微生物、物体和材料,特别是那些涉及国际运输的地方。

第三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特点1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四个基本特征:预防性、法制性、技术性、国际性.2 世界各国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类型:1)自然环境优越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2)发达国家型:美国、加拿大3)经济共同体型:欧盟(如法国、意大利、英国等)4)发展中国家型: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部分美洲、非洲国家5)工商业城市型: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3 目前,有关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对外动植物检疫工作由国家质检总局下属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承担。

植物病害检疫

植物病害检疫

一、名词解释1.植物检疫: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传播,或确保这些有害生物得到官方控制而采取的所有措施。

2.风险:由于自然和人为行为导致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评价生物学或其他科学、经济学证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应予以管制以及管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过程。

4.非限定的有害生物:指在本国或本地区广泛分布,没有被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5..限定的有害生物: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没有的,或者有但尚未广泛分布的,即没有达到生态学极限或正在被害方进行控制的且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6.检疫性有害生物:一个受威胁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未广且正在被害方控制的,对本国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7.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存在于供种植的植物中且危及其预期用途,并将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为受到管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8.零风险:零允许量。

只要农产品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或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除非彻底除害并绝对安全,否则不允许进口。

9可接受风险:通过一系列检疫措施来管理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确保贸易顺利进行。

10有害生物:指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系或生物型。

11.生物入侵:指任何一种生物体进入以往未曾分布过的地区,并能繁殖延续自己的种群。

12.十数定率:一旦外来物种抵达一个新的环境或引种到新的地区,它可能会定殖或者逃逸到栽培、圈养、养殖环境以外的环境,变成为野化种群,进而扩散甚至成为有害生物。

外来种→偶见种群:概率10% 偶见种群→定殖种群:概率10% 定殖种群→外来有害生物:概率10%。

可见一个地区所有外来种最终能成为有害杂草或害虫的概率只有约千分之一。

这一规律成为“十数定律”。

是研究生物入侵的主要参考。

13.阿利效应:种群过小或种群密度过低可能是种群脆弱,成为“阿利效应”。

14.时滞现象:是指入侵物种在一个新的地区建成种群以后,其分布区或迟或早都会开始向周围扩散。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第十一页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4、洗涤检验法
洗涤检验的操作程序如下:
(3)镜检计数:弃去离心管内的上清液,加入一定量蒸馏水 或其它浮载液,重新悬浮沉集在离心管底部孢子,取悬浮 液,滴加在血球计数板上,用高倍显微镜检查孢子种类并 计数,据此可计算出种子的带菌量。
琼脂平皿法 用琼脂培养基代替了吸水纸
第二十四页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9、保湿萌芽检验
萌芽法检验 沙土萌发检验 土内萌发检验 试管幼苗症状测定
第二十五页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10、诱捕器诱集检验
第二十八页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12、植物病原线虫的各种分离方法
浅盘分离法:原理同漏斗法
第二十九页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12、植物病原线虫的各种分离方法
简易漂浮分离法:本法利用干燥的线虫胞囊 能漂浮在水面的特性分离土壤中的马铃薯 金 线 虫 (Globoderarostochiensis) 和 各 种 胞囊线虫(Heterodera)。
第七页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2、染色检验法 对植物病原细菌检验可以用革兰氏染色法和
鞭毛染色法,对于植物病原线虫则用透明 染色法
第八页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有:组织分离法 稀释分离法 划线分离法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6、血清学检验
方法有:免疫电镜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斑点免疫法 免疫荧光抗体法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7、生理生化测定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一、现场检验检疫技术 • 1、直接检查:利用肉眼或放大镜 • 注意有无害虫的排泄物、脱皮壳、卵、
幼虫、蛹、茧和成虫诸虫态以及食痕 和危害状等。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一、现场检验检疫技术 • 2、过筛检验:取样携回室内进行过筛
检查粮粒中的谷象、米象等可将样品放在铁丝网中,在30℃ 的水中浸lmin,再移入1%高锰酸钾溶液中lmin,然后用 清水冲洗或用过氧化氢硫酸液洗涤20—30s,用扩大镜检 查,挑出有直径约0.5mm黑斑点的籽粒,再行剖检。
豆类可用1%碘化钾或2%碘酒染色1—1.5min,再移入0.5 %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液中20—30s,取出用水冲洗30s, 如粒面有1—2mm直径的黑圆点,则内部可能隐藏豆象。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4、洗涤检验法
用于检测种子表面附着的真菌孢子,包括黑 粉菌的厚垣孢子、霜霉菌的卵孢子、锈菌 的夏孢子以及多种半知菌的分生孢子等。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4、洗涤检验法
洗涤检验的操作程序如下: (1)洗脱孢子:将一定数量的种子样品放人容器内并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9、保湿萌芽检验
保湿培养检验 吸水纸检验法
通常用底部铺有三层吸水纸的塑料培养皿或其它适 用容器作培养床。先用蒸馏水湿润吸水纸,将种 子按适当距离排列在吸水纸上,再在一定条件下 培养,对多数病原真菌,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0— 25℃,每天用近紫外光(NUV)灯或日光灯照明12h。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8、噬菌体检验法
•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的病毒,能在活细菌细 胞中寄生繁殖,破坏和裂解寄主细胞,在 液体培养时,使混浊的细菌悬浮液变得澄 清,在固体平板上培养时,则出现许多边 缘整齐,透明光亮的圆形无菌空斑,称为 “噬菌斑”,肉眼即可分辩。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2、染色检验法
对植物病原细菌检验可以用革兰氏染色法和 鞭毛染色法,对于植物病原线虫则用透明 染色法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3、直接镜检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一、现场检验检疫技术 • 3、软X光透视检测 • 4、检疫犬检查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1、相对密度检验 • 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或其它溶液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2、染色检验法
取10g稻种,脱下谷壳剪碎或磨碎,放入已灭 菌处理的烧杯中,加灭菌水20ml浸泡30min, 过滤后分别吸取滤液1.5、1.0和0.5ml,置 于三个灭菌的培养皿内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8、噬菌体检验法
各加lml新培养的白叶枯细菌指示菌液(浓度 为9X108/ml以上)混匀后加入10ml融化的肉 汁胨琼脂培养基,摇匀凝成平板后,放在 25—28℃温箱中,培养10—12h
洗涤检验的操作程序如下: (3)镜检计数:弃去离心管内的上清液,加入一定量
蒸馏水或其它浮载液,重新悬浮沉集在离心管底 部孢子,取悬浮液,滴加在血球计数板上,用高 倍显微镜检查孢子种类并计数,据此可计算出种 子的带菌量。 (4)孢子生活力测定:用常规孢子萌发测定法、分离 培养法或红四氯唑(TTC)染色法判定孢子死活。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5、分离培养检验
主要适用于潜伏于种子、苗木、繁殖材料及 植物产品内的病原菌
分离真菌一般用PDA培养基,分离培养细菌用 牛肉汁培养基,对于特殊要求的菌类可以 用选择性培养基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5、分离培养检验
加入定量蒸馏水或其它洗涤液,振荡5一lOmin, 使孢子脱离种子,转移到洗涤液中。 (2)离心富集:将孢子洗涤液移人离心管,低速离心 (2500—3000r/min)10—15min,使孢子沉集在离 心管底部。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4、洗涤检验法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8、噬菌体检验法
国内已采用噬菌体法检查水稻稻种是否带有 白叶枯病菌。病田稻种的稻壳中通常都带 有专化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二、实验室检验检疫技术 • 8、噬菌体检验法
检验,按粮谷、油料、豆类颗粒形状 和大小,选用不同孔径的规格筛
第五章 植物检验检疫技术
• 第一节 常规检验检疫技术 • 一、现场检验检疫技术 • 2、过筛检验:将需用的筛层,按筛孔大小顺序
套好(小筛孔放在下面),将样品放人上层选筛内 (不宜过多,约达筛层高度的2/3),套上筛盖, 电动或手动回旋转动一定时间后,按筛层将筛上 物和筛下物分别倒入白瓷盘中,用扩大镜或解剖 镜检查,检出昆虫和螨类,同时还可检出虫粒、 病粒、杂草籽和其它夹杂物。若检查时室温低于 10℃,最下层筛出物须在20—30℃下处理15— 20min,促使害虫活动,再行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