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 寒证 , 一般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 寒 , 须用助阳抑阴(补阳)的方法 , 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 则为“阴病治阳”即“益火之源 , 以 消阴翳”。
此外,根据阴阳互 根的原理:阴中 求阳,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阳中 求阴, 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
总之,治疗的基本原则就其调 整阴阳、补偏救敝、促使阴平阳 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即 “谋察阴阳所在而洞之 , 以平为 期”。
腑部属阴
外侧为阳 内侧为阴 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 肺为阳 肝脾肾为阴
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生之本,本于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人体的生理功能又可以用阴 阳来概括。“阴平阳秘”(阴阳平衡) 为正常的生理概括。 2)、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生命物质可 以用阴阳来划分属性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听声音 ( 闻 ): 声音洪亮者病在阳分 , 声音低微者病在阴分。 切脉: 浮大洪数滑为阳, 沉小细迟涩 为阴。 所以说 : “ 察色按脉 , 先辨阴阳” , 临证在诊断疾病过程中, 只有掌握了阴阳 的属性, 才能在异证中正确地区别阴阳。
5、确立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调理阴阳、补其不 足、损其有余,使其恢复平衡。 2、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四气、 无味、升降浮沉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1、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
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立关系:
主要是用阴阳划分人体的组 织结构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上部为阳
体表属阳
下部为阴
体内属阴
背部属阳
四肢 脏腑 五脏
4 .阴阳互损的结果若用阴阳消长来解 释,属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不对等的阴 阳皆消。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对立制约,互根 互用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此增彼减, 此进彼退,此强彼弱的消长的运动变化 状态中。但是,阴阳之间在“阳长阴 消”,“阴长阳消”之中又维持着相对 的动态平衡。
(3)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 互用理论为依据,指阴阳任何一 方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 方不足,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 状态。
这是疾病发展至后期所出现的一种病 理表现, 说明病情较重, 正气损伤程度 较重。
疾病发展一定阶段 阴阳一方不足
损及另 一方 (互根互用)
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偏 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条 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 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 为阴证。 理解同阴阳学说内容
阴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伤阳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阳盛 伤阴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余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Fra Baidu bibliotek
阴阳 偏衰 虚证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阳虚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难点讲解】
一、阴阳概念的理解
1.阴阳是属性概念,不是具体所指;
2.阴阳一般是指两种对立的属性; 3.应用阴阳属性时,二者必须是相互 关联的,也即阴阳是指同一范围.同一层 次的事物或现象。他与矛盾的概念是不 同的。
二、阴阳消长与平衡的关系
1.消长是阴阳的内在本质变化;平衡则是 这一本质处于正常状态的反映。 2.消长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平衡则是 相对的。在绝对的消长中产生了动态平衡和稳 定,而动态平衡中又存在着绝对的运动和变化。 3.事物是在消长和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发展 变化的,当消长处于稳定和平衡,人的生命就 正常,反之,当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限度,阴 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 的生命活动失常而进入疾病状态。
(2)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物的功能, 主要靠它的气 (性)味, 升 降浮沉来体现;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可 以用阴阳来概括。
寒、热、温、凉四气,其中寒凉属阴, 温热 属阳。味 : 酸、苦、甘、辛、咸五味,酸、苦、 咸具有涌泄的功能,为阴;甘、辛具有发散的 功能,为阳。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浮的 药物,主上行而向外,属阳;沉降的药物,主 下行而向内,属阴。
三、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及阴阳的互根互用 1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是“阴阳 两虚”的过程,而“阴阳两虚”是阴阳互损的结 果。 2 .阴阳两虚并不等于低水平的阴阳消长平衡状 态,而往往存在着偏于阳虚或阴虚的主次之分。 3 .阴阳互损,是由于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致的 阴阳偏衰的另一种形式。它不是在偏衰初始阶段 产生的一方偏衰另一方相对偏亢的病理变化,而 是在偏衰到相当程度时,不能互化资助产生的双 方都受损不足的两虚,故不能用阴阳的对立制约 来解释。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 即阴或阳过盛有余, 为有余之证, 可 采用“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的 方法。
阳胜则热:属实热证 , 宜用寒凉 药以制其阳 ( 损其有余之阳 ), 即“热 者寒之”。 阴胜则寒:属寒实证 , 宜用温热 药以制其寒 ( 损其有余之阴 ), 即“寒 者热之”。
2)用阴阳关系概括病理 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阴阳 转化是阴阳说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胜:是属于阴或阳 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 状态。
正常 人体 阳
阴
(2)阴阳偏衰:是属阴或阳 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 理状态。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阳 偏盛
阳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阴不制阳
阴虚
阳不制阴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虚(阳损及阴)
不能生阴
4、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 尽管其临 床表现错综复杂, 千变万化, 但都可 以用阴阳来加发概括说明。阴阳用以 疾病的诊断, 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证 是属阴证, 属阳证; 小则可分析四诊 中的一个具体脉症。
1)用阴阳失调来概括人体最基本
的病理变化
正常人体 阴阳平衡
患病人体
阴阳失调
另外:
关系于疾病发生的正气和邪气也具 有阴阳属性的划分。邪气有阴邪(如六 淫中的寒邪、湿邪)阳邪(如六淫中的 风邪、燥邪、火邪、暑邪)之分。正气 也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个方面。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 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1)概括证候: 一般临床辩证, 把疾病总的分为 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八纲之中, 表、 实、热属阳证; 里、虚、寒属阴证。 阴阳是其总纲。
2)分析症状:
中医学诊察疾病, 了解病情, 主 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 而在 其过种中, 都应注意分辨属阴属。 例如:
观察色泽: 色鲜明者为病在阳分, 色 晦暗者为病在阴分, (如黄疸)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 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 , 或为阴虚 , 或为阳虚。可采用“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的方法。 例如: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 属虚 热证 , 一般不能用寒凉药消其热 , 须 用滋阴潜阳(补阴)的方法 , 以抑制 阳亢之热。《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 为“阳病治阴”即“壮水之主 , 以制 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