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周鼎簋制度初论_以中原地区为参照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

第31卷 第3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 No.3 2011年6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 cien ces)Ju n.2011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任晓锋(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721013)[摘 要]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青铜鼎,大致可看出列鼎制度形成发展之脉络。
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萌芽阶段,此时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列鼎制度的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此期列鼎制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并存的现象,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周代;墓葬;列鼎[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11)03 0022 05周代考古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最常见的礼器是青铜鼎。
鼎在西周时期是各级贵族用以区分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这一传统在春秋社会得以延续,在 事死如事生 [1](P1692)观念支配下,春秋贵族墓葬中随葬鼎的多寡,间接地反映了他们生前的社会地位,这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 列鼎制度 。
列鼎最初由郭宝钧先生提出,他将 一组铜鼎形状、花纹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递减 的现象命名为列鼎。
[2](P11)之后,众多学者对列鼎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俞伟超、高明先生认为判断列鼎不能仅以 形状、花纹相似,尺寸大小依次递减 为唯一标准,因为 有的是杂取各鼎,相配成套;有的是形制相若而并非逐件大小相次 。
[3](P88)此说遭到了林沄先生的反对, 俞文主张在判断墓葬中的鼎哪些件是成组的时候,可以不顾它们形制是否相若,而 杂取各鼎,相配成套 ,那就使这种判断失去了客观依据,而且变成主观的数字游戏的危险 。
山东地区东周青铜文化的分区与变迁

时 期 的各 区域 文化 在 空间 上 的变 迁 ,对于 研 究 山东地 区 的区 域文
化 有 重要意 义 。
地 理 区划 是 定格 的 , 文化 的边 界 则 是动 态 的 、 断 变化 的 。 而 不
各文化 区 分布 范 围是 一个 不断 变 迁 的过程 。这个 过程 一 般 表现 在 各 文化 区 居于 主 导地 位 的政 治力 量所 具 有 的文化 因 素在 地域 上 的
顾 氏之论 多 引杜预 一家 之 说 , 无孤证 之惑 。 顾 氏所持 之据 不 然 多 由经 、 而来 , 我们 今 天 之 考 古发 现 也 基本 相 合 , 氏之 论基 传 与 顾 本可 信 。春 秋 中期 “ 阳之 地 ” 齐 、 两 国的 前沿地 带 。《 汶 是 鲁 左传 ・ 成 公 二年》 :与 晋伐齐 , 归鲁 汶阳 。《 载 “ 齐 ”左传 ・ 成公 三年 》 :取汶 阳 载 “
… …
即汉 刚县 故地 , 郧在 其 西 南” 2 庄公 十年 灭谭 。 预注 :谭 而J 。) 杜 “
国在济 南平 陵 县西 南 ”今济 南 府历 城县 东 南七 十里 有谭 城 。3庄 , )
公 十三 年灭 遂 。 今兖 州府 宁 阳县西 北三 十里 有遂 乡。 ) 公二 年迁 4闵 阳。 杜预 注 :国名 。” 沂州 府沂 水县 , “ 今 南有 阳都城 。 ) 公二 十 四 5襄 年 伐莒 取根 牟 。 在今 高 密县东 南 四十 里 。 ) 6 南至 于穆 棱 。 穆棱 关在
即 为渤 海 。 地 正东 为纪 , 说仅 方位 略 有不 同 。其 时 当为 春秋 早 齐 二 中 期以 前 的齐 国疆 域 。《 左传 ・ 昭公 二十 年》 晏子 对景 公谈 到齐 国 记 的疆界 为 “ 、 聊 摄以 东 . 、 以西 。 杜注 :姑尤 , 姑 尤 ” “ 齐东 界 也。” , 姑 即 大姑河 , , 尤 即小 姑 河 , 其水 在 平 度 东境 , 南流 入 海 , 河 在今 平 度 二 东 部 。联 系襄 公六 年 ( 公元 前 5 7年 ) 6 灭莱 的记 载 , 知 , 国 的 国 可 莱 都 当在 平 度以 西 。以齐 文 化 为中心 的鲁北 文化 区 的边 界 是处 于 不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青铜鼎纹饰研究

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青铜鼎纹饰研究
蔡言顺
【期刊名称】《天工》
【年(卷),期】2024()15
【摘要】新泰周家庄东周墓是山东地区出土青铜器规模较大的一处墓葬。
这一墓葬出土的青铜鼎数量庞大,有的还带有铭文、纹饰,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运用观察法、分析比较法和文献法等对这些青铜鼎进行研究对比,可以发现它们的纹饰与中原地区青铜鼎纹饰存在着一些区别与联系。
新泰位于齐鲁交界,因此这一批墓葬的军事色彩比较浓厚;此处属于海岱文化的范围,在文化上保留了不少海岱文化特色,也让这些青铜鼎纹饰显得更加独特。
周家庄青铜鼎纹饰大致按照勾连雷纹—变体龙纹—素面纹这一大趋势发展变化。
虽然其发展过程受到中原地区青铜文化影响,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不断突破中,差异性较为明显。
【总页数】4页(P6-9)
【作者】蔡言顺
【作者单位】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1
【相关文献】
1.山东新泰出土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2.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青铜剑上胶粘剂的初步分析
3.研究东周时期齐国南疆城邑的典型样本——《新泰周家
庄东周墓地》读后4.山西长治分水岭东周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5.湖北郧阳乔家院墓地出土东周青铜器金属物料变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鼎八簋制度

九鼎八簋制度九鼎八簋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它是指周朝时期的九个鼎和八个簋,是周王朝的象征。
九鼎八簋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周王朝的象征,也是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九鼎八簋制度的历史背景、制度内容、制度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开始。
周朝的建立是在商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统治者是商王。
商朝的统治者是以祭祀为主要职责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的。
但是,商朝的统治者在管理国家时,往往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这导致了商朝的衰落,最终被周朝所取代。
周朝的建立是在商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周朝的统治者是周王。
周王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的。
周王在管理国家时,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代表,是为国家服务的。
周王在管理国家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其中就包括了九鼎八簋制度。
二、制度内容九鼎八簋制度是周王朝的象征,它是由九个鼎和八个簋组成的。
九个鼎是指九个铜鼎,它们分别是:泰山鼎、芝山鼎、雍州鼎、齐鼎、鲁鼎、卫鼎、宋鼎、郑鼎、曹鼎。
八个簋是指八个铜簋,它们分别是:大簋、中簋、小簋、鼎簋、鼎簋、鼎簋、鼎簋、鼎簋。
九鼎八簋制度是周王朝的象征,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九个鼎代表着九个州,八个簋代表着八个方位。
九鼎八簋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周王朝的统一和稳定,也标志着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三、制度意义九鼎八簋制度是周王朝的象征,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九个鼎代表着九个州,八个簋代表着八个方位。
九鼎八簋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周王朝的统一和稳定,也标志着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九鼎八簋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周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九个鼎代表着九个州,八个簋代表着八个方位,这意味着周王朝已经统一了九个州和八个方位。
九鼎八簋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试析东周时代齐国墓葬中青铜鼎摆放规则

历史文博162作者简介:耿一淏(1998— ),女,汉族,山东临沂人。
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
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考古转化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东方圣城文化产业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810446002)。
随葬品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墓葬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铜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其作为礼器在先秦礼制中有着重要意义。
用以“明贵贱,辨等列”的列鼎制度在先秦变革的大环境中产生、发展,反映着国家制度的变迁与社会等级结构的变革,同时青铜鼎又是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
因此,对青铜鼎随葬位置的探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体现。
东周时期随葬铜鼎的齐国墓葬在已发掘的范围内,本文共列出13座,这些墓葬中随葬的铜鼎不管是位置、数量还是等级,都存在一些规律特征,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规律特征的研究,来探讨所体现的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一、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一)空间范围-齐国疆域变迁本文研究对象为东周时期齐国墓:葬中的青铜鼎,因此对这一时期齐国疆域的界定是本文的研究基础。
界定东周时期齐国疆域即概括这一时期齐国疆域的伸缩和扩张,在此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
春秋初期齐国疆域只有方圆百里。
经过齐姜公、齐襄公等几代国君的开拓,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战国时期,齐国与周边国家战争频仍,歼灭吞并时有发生,疆域也因此变动频繁。
宣公四十九年(公元前409年),齐西境大体以河水为界与燕、赵、魏、卫等国接境,有:饶安、麦丘、高唐、灵丘、博陵、平阴、薛陵、阿马、陵等地;南境则达泗水流域,有:莒、阳关、郕、平陆、桑丘(山东平原西)、廪丘、阳晋、甄(鄄)、毌丘、薛(徐州)、刚、寿等地。
湣宣王三十六年(前284年),秦、赵、魏、韩、燕五国联合出兵,除即墨、莒、聊城外,齐国七十余城皆为燕之郡县。
及至此时,齐国疆域不断缩小,直到前221年为秦国所灭,齐地尽属秦。
由于齐国疆域难以详考并具有的变动性,因此本文研究的齐墓范围也是大致的。
周代中原用鼎制度变迁及相关问题探讨_刘颖惠

川魏国墓地[16]、韩城梁代村芮国墓地西区[17]等, 因墓主身份等级较低,或因墓葬被盗情况较多,青 铜器随葬品不多,且多出 3 鼎、1 鼎或无鼎,仅极 个别墓葬出有 5 鼎。此类墓葬数量较多,文中不 作为主要的参考对象列出。
太原金胜村赵卿墓[7]: 1987 年在山西省太原 市南发掘 M251 大墓及车马坑,墓葬形制及出土 随葬器物规格极高,从青铜器铭文及文献研究来 看,对墓 主 推 断 有 赵 简 子 与 赵 襄 子 两 种 说 法[8]。 该墓保存完好、出土青铜礼器丰富,对反映春秋晚 期至战国时期的中原贵族礼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长治分水岭韩国墓地[11]: 长治地区,战国时 称“上党”,为 韩、赵、魏 三 国 交 错 地 区,自 三 家 分 晋至秦昭襄王四十五年( 公元前 261 年) 皆属韩, 分水岭可能为该时期贵族墓葬区。其中以 1972 年发掘 M269、M270 两座春秋晚期大墓规格最高, 墓主为姬姓韩氏贵族夫妇,陪葬铜礼器有两套正 鼎。1965 年 发 掘 大 型 墓 M126,器 物 多 残 损。 1959 - 1961 年在该地共发掘战国墓 19 座,出铜 器大型墓有 M26 ( 盗) 、M25、M53 三座,四座陶铜 并有墓 M20( 盗) 、M21、M35( 盗) 、M36( 盗) ,时代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随葬铜器多簠、豆、敦配 鼎形式,战国中晚期多陶铜并存或仅为陶器陪葬。
二、两周中原地区用鼎制度的变迁 两周时期 用 鼎 制 度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连 续 的 过 程,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原封国贵族墓葬材料可 窥见其发展规律以及中原鼎制的普遍特征。从目 前材料来看,两周时期中原用鼎制度大致经历了 初生、成熟、发展及衰落的不同阶段。 1. 西周早中期: 初生期 西周早中期的贵族墓葬主要有天马 - 曲村北 赵晋侯墓地、上村岭虢国墓及宝鸡国墓等。 天马 - 曲村墓地可分为两部分,位于北赵的 晋侯墓地由晋侯与夫人的异穴合葬墓所组成,均 有规格较高、一定数目的青铜鼎陪葬; 另一处曲村 墓地为两周时期中小型贵族铜器墓葬,出土三鼎、 二鼎、一鼎或无鼎陪葬。晋国诸侯及贵族墓葬清 晰地说明了鼎制在该时期已经具有了一种等级含 义,且这一时期墓葬中使用的青铜鼎存在着形制、 纹饰方 面 未 见 明 显 统 一 的 现 象。如 西 周 早 期 M114 晋侯 燮 父 墓 中 所 存 两 方 鼎,一 件 ( M114: 217) 四角和每侧面中部有扉棱,器身饰兽面纹, 四圆 柱 足 上 饰 蕉 叶 纹,内 壁 有 铭 文; 另 一 件 ( M114: 216) 则为敛口、有盖、两附耳,器盖和口沿 下饰虺龙纹,兽形足上饰兽面纹。而在另一座保 存完整的燮父夫人墓 M113 中这一现象表现得更 为突出。该墓出土 8 鼎 6 簋,其中青铜鼎的形制、 纹饰均不一。如标本 M113: 34 为斜直壁向外垂 腹、浅圜底,四柱足的方鼎,外壁饰弦纹两道,有烟 炱痕迹; M113: 51 虽也为方鼎,但腹壁直内收、四 柱足 较 高,器 外 四 角 有 扉 棱,四 壁 饰 浅 浮 雕 兽 面 纹; M113: 52 则是圆口方唇、三柱足的圆鼎; M l l3: 57 亦为圆口、粗三柱足的圆鼎,但有盖,器壁和 器盖上都饰有瓦纹,也与前器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宝鸡 国墓地西周早期 国国君 伯多用 5 鼎,其形制等亦有显著差别。西周早期纸坊头 M1 伯墓( 扰) 出土 4 鼎,其中 2 件为圆鼎、1 件为分 裆圆鼎、1 件为方鼎,形制、纹饰无完全相同,都有 一定差别。竹园沟 M13 伯墓出土 5 圆鼎,其中 圆鼎 3 件,分裆圆鼎 1 件,扁足圆鼎 1 件,以及 2 方鼎; 竹园沟 M1 伯墓被扰,出 5 圆鼎 3 簋,其中 3 件圆鼎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唯大小相次,另外两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配套练习--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三一轮复习配套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编号: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配套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1-4课)检测配套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内外服是相对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区)”而言的,其内居住着内服贵族家族,内服由中 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长以及里长构成。
其外是具有侯、甸、男、卫、邦伯等名号的外服势 力,他们与商的敌对方国交错分布。
据此可知,商代内外服制度( )A .利于维护王朝的政治稳定B .加强了王朝的中央集权C .标志着国家管理模式成熟D .强化了商王的专制权力2.从商代卜辞的记载中看,卜辞中关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的记载,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
据此推知,商代( ) A .社会经济分工日益细密 B .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 .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 D .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3.西周时期,“四辅”“司正”“典狱”等“师”被称为“(天)陟降(升降)厥士(指其群臣),日监在兹”;亦有“皇天嘉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乖伯,乃祖克弼(辅助)先王,翼自它邦,有功于大命”等诸侯“受命于天”辅佐周王的记载。
这实质上( )A .体现出礼崩乐坏下的诸侯僭越B .阐明了官僚政治中的君臣关系C .彰显了周王政治统治的正统性D .表明王权与神权开始紧密结合4.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纹样雕刻写实,憨态可掬,据此可知中国当时( )A .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已分离B .黄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野猪C .动物驯化和家畜饲养发展D .河姆渡人依然是迁徙生活5.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观察下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夏、商、周时期( )A .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B .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C .青铜原料分布在黄河流域D .诸侯国都集中在都城附近6.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
山东东周鼎簋制度初论——以中原地区为参照

e on wa tl r v l n ,S he a t r b le e ha s n he c la i g pe i d o he Di g— gu n s s ilp e a e t O t u ho e iv s t t wa ot t o lpsn ro f t n i
Bi ig i n we J
( . n tt t f Hitr n lu e h n r lUn v riy,Xi n 7 0 6 ,Ch n 1 I siu eo so y a d Cu t r ,S a xi No ma ie st ' 10 2 a ia) 2 S h o f Arsa d S in e ,t eUn v r iy o tsu g . c o l t n ce c s h i e st f Pitb r h,Pitb r h, , 5 1 US ) o tsu g PA 1 2 3, A
o n s I sc l d t eS t Di g P ro .I h t a rn t t sPe i d,t e S t Di g p e o fDi g . ti a l h e - e n e i d n t el e W r i g S a e ro a h e - n h n m
On Di g- g iS s e i h nd n n Ea t r o r o n - u y t m n S a o g i s e n Zh u Pe i d
高青陈庄《引簋》与周代军制

高青陈庄《引簋》与周代军制谢乃和【摘要】Yingui Inscription from Gaoqing Chenzhuang Cite is about the Mingqing appointing in the military system in Zhou Dynasty .The major responsibility of a Mingqing is to administrate the mili‐tary affairs in a kingdom and by appointing Mingqings , Emperor Zhou could control the military forces of a kingdom and the kingdom itself as a whole ,which makes Mingqings serve both as an ad‐ministrator and an official .This double identity strengthe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mperor Zhou and Mingqings by identifying the former as a controller of all military districts and the latter an admin‐istrator of each district.%山东高青陈庄遗址新出《引簋》是一篇册命金文,其内容关涉周代军制中的命卿制度。
命卿以周王设在诸侯国内管理军事事务为主要职责,周天子通过命卿来掌握诸侯的军事力量,进而达到控制诸侯的目的。
缘此,周代命卿具有王臣与公臣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性质加强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周王引导、监督诸侯的军事行为,更强化了诸侯地方政权的性质,使诸侯之师带有“军区”的性质。
周朝鼎簋制度

周朝鼎簋制度
周朝鼎簋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制度,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045年到公元前256年之间,期间历经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政治、军事、宗教及其它诸多方面的重要地位。
鼎簋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性出现的连片税收制度,它是将封建制度的目的在内的财政制度的整体安排,由周朝的太史令官负责实施,管理者以州为单位进行调查,对贡物进行分类,分别征收,称为"鼎簋"。
在周朝,"鼎簋"用于统计各种贡物,包括粮食、谷物、交税、土地使用费等。
鼎簋制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权力和统一,也为后世的制度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鼎簋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都有着持续的推动作用。
它的实施使得政府的财政管理更加细致,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它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财政资源,有效的抑制了社会的浪费,从而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此外,鼎簋制度有助于政府维护自身权力和统一,其中鼎簋制度也为后世的制度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长期实践,鼎簋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和风俗习惯,从而为后世的制度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周朝鼎簋制度对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及政治统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考古

《夏商周三代考古》艺术考古2007-11-25 21:39:35 阅读1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夏商周三代考古的一种笔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一讲、三代(夏商周)考古概论一、三代考古的定义1.“三代考古”的定义:三代考古亦即夏商周考古,指夏、商、西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的考古。
时间范围起自公元前21世纪迄至公元前5世纪。
春秋战国的分界:1)前403年,《资治通鉴》记载的韩、赵、魏三家列为诸侯之年。
2)前453年,《左传》记载的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之年——杨宽《战国史》3)前475年,《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的周元王元年为战国始年——郭沫若4)前481年,孔子著《春秋》一书的结束之年;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很难用统一的年代来进行划分,至于考古资料,也难以用一个年代来界定。
但是从东周时代的墓葬和铜器分期来看,结合其文化特征的变化,以第二说与材料较为近似,因此我们把前5世纪上半叶的考古材料都划归春秋时代。
二、三代考古的特点:夏商周考古学,既不像石器时代那样,基本没有文献可以依据,只能依靠考古资料进行研究,也不像战国以后,典籍浩繁,历史记载较为清晰。
古人有云“古不考三代以下”。
夏商周时期流传下来一部分文献资料,如《尚书》、《诗经》、《三礼》等,但其中夹杂着神话传说的部分,有些文献又经过后世篡改,不仅文献本身难懂,其真伪也难以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仅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也许正是三代考古的魅力之所在。
三代考古出土的一些新的文献资料,如甲骨文、金文、竹简也给研究带了新的契机。
总而言之,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不仅是三代考古的特点,也是三代考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另一方面,三代考古与其也阶段的考古相比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看表格):1.在社会性质上夏商周三代属于奴隶制时代,并经历了两次社会变革。
2.青铜器、铁器两种金属工具先后使用,促使人类社会最终从野蛮走向文明。
西周鼎簋制度

西周鼎簋制度:等级象征与演变鼎簋制度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形成的一种重要礼仪制度。
鼎是最重要的礼器,是身份的象征,簋则与鼎配合使用。
在这套制度中,奇数的鼎与偶数的簋配套成为礼仪活动的主祭礼器。
其具体规定为: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无簋。
例如河南三门峡两周之际的虢太子墓是七鼎六簋,山西西周晚期的晋侯墓地中未曾被盗的晋穆侯墓是五鼎四簋。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鼎和簋既是食器也是礼器。
在祭祀时,鼎通常用来放肉,簋则用来盛粮食。
鼎可分为镬鼎、升鼎、羞鼎三种:镬鼎:体型较大,用于烹饪,是古代一种酷刑“鼎镬”中煮人的工具。
升鼎:也叫正鼎,是祭祀和宴享用的鼎,其内部通常放牛、羊、豕(猪)、干鱼、干腊肉、动物肠胃、肤(切肉)、鲜鱼、鲜腊肉等。
不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僭越称王,也开始用九鼎,且鼎内盛放的食物可能会因各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比如中山国祭祀时鼎内会存放一些猎物肉或者狗肉,这与他们的游牧民族特征有关,和中原地区鼎内盛放家畜的情况有所区别。
羞鼎:又叫陪鼎,是配合正鼎使用的,用于放置调味品。
簋内一般盛六谷,即稻、黍、稷、梁、麦、苽。
其中,稻和麦比较常见;黍是黄米;稷指不黏的黍(也有说法认为是高粱);梁通粱,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苽指菰米,是一种黑色长粒米。
鼎簋制度的目的是“明贵贱,辨等列”,通过规定不同等级的人在祭祀或宴飨等活动中使用鼎和簋的数量,来体现严格的等级差别,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东周以后,用鼎制度逐渐被破坏,贵族们纷纷打破西周时的规定,逾越身份使用更高等级的葬仪。
山东费县发现东周铜器

作者: 心健;家骥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188-188页
主题词: 东周铜器;山东省费县;泰山;春秋时期;徐国;铭文;公元前;山东费县;公羊传;文物
摘要: <正> 在文物拣选,清查登记的工作中,发现铸有国号的两件东周铜器,简介于下:春秋时期的铜鼎一件。
山东省费县城北上冶公社的台子沟出土。
通高21.5、口内径22、腹深10厘米。
平沿外折,沿宽1.35厘米。
两耳四股绳索纹,立于平沿之上。
浅腹圜底,马蹄形三足,胸部饰变形蝉纹一周,重3.2公斤(图二)。
纹饰下有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阴文九字(图一)。
'余'作为地名则为'(?)',邾下邑,鲁东有(?)城;作为国名为'徐'。
伯益之后。
《路史》云:'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后以为氏'。
周初以今江苏泗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春秋时为楚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并。
铭文称'余子汆……'当时是徐国之物。
《公羊传》云: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
《左传·隐八年》(公元前715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
'祊',即今费县城之南关一带。
既然郑的。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

四、周代装饰用玉的影响
周代装饰用玉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周代装饰用玉的 繁荣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其次,周代装饰用玉的文化内涵为 后世提供了诸多思考和借鉴的机会。周代装饰用玉的制作工艺和纹饰图案也对 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周代装饰用玉还对后世的艺术审美和社会文化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鼎的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按照材质可分为青铜鼎、铁鼎、陶鼎等;按照造型 可分为圆形鼎、方鼎、扁形鼎等;按照纹饰可分为云雷纹鼎、兽面纹鼎、素面 鼎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鼎在大小、形态、纹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周代 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同时,这些特点也体现了周代用鼎制度的规范和 要求,为后人提供了破译周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密码。
总之,周代装饰用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纹饰图案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 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周代装饰用玉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 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审美等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玉文化的 历史和发展。
谢谢观看
历史背景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都为用 鼎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土壤。周代时期,分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 发展,各级封君和士大夫阶层形成了社会的主要结构。同时,周代的文化氛围 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礼乐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用鼎制度及其实施
在周代,用鼎制度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此外,鼎也是周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周代,鼎不单纯是一种器具,更是 一种文化符号。它汇聚了周人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例如,周人 认为“民以食为天”,因此将烹饪器具视为国家安定和繁荣的象征。他们还赋 予鼎许多道德内涵,如“中和之美”、“以德治国”等。这些思想观念通过鼎 得以传承至今,对于我们理解周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验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心:中心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旧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协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斗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起先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独创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列鼎制度名词解释

列鼎制度名词解释列鼎制度:西周社会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政权稳定,为了维系分封制,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青铜礼乐器直接为礼乐制度服务,被贵族用以祭天祀祖、宴享宾朋、赏赐功臣、纪功铭德等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器种,成为国家政权和社会等级的典型代表器物。
周代的九个鼎是国家社稷的宝物,占有它意味着占有王权,九鼎是周王朝的象征。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不同等级用不同数量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这种制度被称为“列鼎制度”。
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解析】大名鼎鼎、问鼎苍穹、鼎足而立……在诸多成语中,“鼎”字被赋予“显赫”“宏大”等引申意义。
事实上,这些意义源于中国古人对鼎的崇拜。
古时,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到了周代,出现了丧葬制度中最典型的“列鼎制度”。
所谓“列鼎制度”,是指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
这种用鼎制度最早萌芽于西周早期,那时周人丧葬中用鼎的数量与墓主人的身份是一致的。
到了西周中期,“列鼎制度”趋于成熟,王室贵族的祭祀、宴飨、丧葬等活动都遵从“列鼎制度”,其使用“列鼎”的数目也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规定。
《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王室贵族的生享死葬都以此为标准,人们不能僭越这种规制,这种礼仪制度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中晚期,越礼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的改革,列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中出土了五鼎四簋。
其中,鼎有五件,器形风格完全一致,大小相次。
器物显得较为低矮,腹径大于器高,器表光素无纹,口沿均有铭文一字:“儿”。
商周青铜簋整理与研究

商周青铜簋整理与研究导言:商周青铜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经过历代的流传和传承,现今能够保存完好的青铜簋寥寥无几。
然而,正是这些珍贵的青铜簋,为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本文将针对商周青铜簋的整理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商周青铜簋的分类与考古发现商周青铜簋可分为三类:方形簋、圆形簋和腹部挂耳簋。
方形簋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包括方壶和方鼎;圆形簋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主要有圆壶和圆鼎;腹部挂耳簋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挂耳形式独树一帜。
考古发现证实,商周时期是青铜簋的全盛期,这些青铜簋大多出土于商周古墓中。
其中,较著名的有商代任城子墓地的“重簋”,西周王室墓葬中的“王簋”,以及出土于九江蔡灶山汉墓的“九江簋”等。
二、商周青铜簋的制作工艺与特点商周青铜簋的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包括铸造方法和铸造材料的选择等方面。
其中,铸造方法主要以“土木”法为主,即用泥土包覆木模,倒入液态青铜进行铸造。
铸造材料则是由铜、铅等金属合金组成,材质坚固耐用。
商周青铜簋的特点是造型端庄大气,刀削斧凿的纹饰丝毫不含繁复与浮夸。
纹饰多以兽面纹、纹饰纹和方格纹为主,寓意着商周时期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秩序的崇尚。
同时,在青铜簋上还镌刻有铭文,反映出商周时期人们记录历史、祭祀祖先的重要思想。
三、商周青铜簋的价值与意义商周青铜簋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人们研究商周时期文化的重要窗口。
首先,通过青铜簋的制作工艺和纹饰,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冶金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
其次,通过青铜簋上的铭文,可以解读商周时期的政治、社会制度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诉求。
最后,通过青铜簋的形态和使用方法,可以揭示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等级制度。
商周青铜簋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
同时,通过对商周青铜簋的整理和分类,可以推测出青铜簋的演变规律和时代背景,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提供重要的参照。
海岱地区出土东周铜容器研究_毕经纬

海岱地区出土东周铜容器研究毕 经 纬(陕西师范大学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2)目 次 一 形制分析 三 文化因素分析 五 结语二 分期与演变四 分区与特征 “海岱”一词始见于《尚书・禹贡》,涵盖了山东半岛大部分地区。
蒙文通曾以“海岱民族”统称先秦时期栖息于此地的先民〔1〕。
高广仁总结学者对这一地域先民及文化的称谓,从考古学角度,把大汶口-龙山文化分布的区域称为“海岱历史文化区”,简称“海岱地区”〔2〕。
大致来说,海岱地区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岱地区指鼎盛时期的海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所分布的区域,一般包括今山东全省、苏皖两省北部、豫东、冀东南以及辽东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区〔3〕。
狭义的海岱地区则指海岱文化的中心区域,即山东半岛。
本文的海岱地区取狭义。
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化逐渐收缩,已基本退守山东半岛。
商至西周时期,商周文化统治了海岱地区大部分区域,海岱文化逐渐丧失其独立性。
东周时期,区域文化勃兴,海岱文化的地域特征又有凸显。
秦汉时期,在大一统的形势下,海岱文化基本融入统一的洪流之中,海岱文化作为中国考古学文化一个极富特色的区系类型至此基本消失。
东周时期的海岱文化既是海岱文化的尾声,也是对中国青铜文化的最后贡献,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了解东周青铜文化的构成以及海岱文化融入中原主流文化的历史进程。
在东周青铜文化区系研究中,高明〔4〕、李伯谦〔5〕、李学勤〔6〕、朱凤瀚〔7〕等先生,都把海—423—〔1〕〔2〕〔3〕〔4〕〔5〕〔6〕〔7〕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197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研究》,《华夏考古》1990年2期。
高明:《中原地区东周时代青铜礼器研究》(上),《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前言》,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高广仁:《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1-2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山东东周鼎簋制度初论_以中原地区为参照

53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荀子 ! 王制∀曰: # 衣服有制, 宫室有度, 人徒 有数, 丧祭械用, 皆有等宜。∃东周时期的鼎簋制度 作为# 明贵贱, 辨等列∃( 左传 ! 隐公五年∀) 宗法 等级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周礼 ! 天官 ! 膳夫∀载周王之礼曰: # 王日一举, 鼎十有二, 物皆有俎。∃郑玄注: # %鼎十有二& , 牢鼎 九, 陪鼎三。∃然郑玄注 周礼 ! 秋官 ! 掌客∀载诸 侯之礼亦曰: # 鼎十有二者, 饪一牢, 正鼎九与陪鼎 三∃。 公羊传 ! 桓公二年∀何休注云: # 礼祭, 天子 九鼎, 诸侯七, 卿大夫五, 元士三也。∃ 孟子 ! 梁惠 王下∀载曰: # 君所谓踰者, 前以士, 后以大夫, 前以 三鼎, 而后以五鼎与?∃赵岐注曰: # 乐正子曰: 士祭 三鼎, 大夫祭五鼎故也。∃郑玄、何休、赵岐皆为东汉 末年经学大家, 关于东周时期用鼎规格的解释三者 有所出入。何休、赵岐观点相近, 认为诸侯享用七 鼎, 而郑玄则认为诸侯与天子同用九鼎。时至今 日, 关于周代诸侯的用鼎制度问题仍争论纷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但鼎簋制度 的具体演变过程仍不是十分清楚, 鼎簋制度的区 域研究更为薄弱, 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索。我们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原地区的鼎簋制度重作 梳理, 并以此为参照对山东地区东周时期的鼎簋 制度作一探讨。
二、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的鼎簋制度
解现象出现较早, 瓦解速度也较快; 三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普遍流行于中原的套鼎现象, 山东地区基本没有发现。
[ 关键词] 山东; 中原; 东周; 鼎簋制度
[ 中图分类号] K225; K876. 4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3828( 2010) 03 0053 07
On Ding- gui System in Shandong in Eastern Zhou Period
( 二) 战国时期 战国早期。山彪镇 M 1( 诸侯) : 鼎 18( 4 套, 列鼎 5) 豆 11; 陕县后川 M 2040( 卿) : 鼎 17( 鬲形 鼎 7、鼎 5、无盖鼎 5) 、盖豆 8、无盖豆 2; 太原金胜 村 M251( 卿) : 鼎 27( 大鼎 1、有盖列鼎 7、有盖列 鼎 6、无盖列鼎 5、联档列鼎 5、小鼎 3) 豆 14( 方座 豆 4、有盖豆 4、盖豆 4、高柄豆 2) ; 后川 M 2115( 大 夫) : 鼎 5 豆 2; 后川 M2041( 大夫) : 鼎 5 豆 6。 战国中、晚期。长治分水岭 M 14: 列鼎 7; 治 分水岭 M 12: 鼎 5 敦 2; 长治分水岭 M 25: 鼎 5 敦 2 豆 2; 洛阳西工段 M 131: 鼎 5 豆 4。 由以上诸侯国高级贵族墓葬可知, 诸侯墓葬 中的鼎簋制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演 进而不断变化。大体演变趋势为: 西周后期至两 周之际为 5 鼎 4( 或 6) 簋; 春秋早期为 7 鼎 6 簋; 春秋中期为 9 鼎 8 簋;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 期一般有多套列鼎, 单套列鼎少者 3 件多者 9 件; 战国晚期又似乎恢复为一套列鼎, 具体情况资料 较少尚不十分清楚。是以, 鼎簋制度可分为五个 阶段: 西周后期是形成期; 春秋早期至中期是成熟 期;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是套鼎期, 也是鼎簋 制度的高峰期; 战国中、晚期是衰落期; 秦汉是瓦 解期。
在郭宝钧先生提出列鼎概念之后, 林沄先生 提出: # 所谓列鼎关键在于形制相若, 至于是否大 小相 次 倒 不必 绝 对 化。∃ 并 将 与列 鼎 相 配的 形 制、 纹饰、大小相同的簋称为列簋[ 4] 。在此基础上, 曹 玮先生进一步提出# 列器∃之概念, 并将这一理论 推广到整个器用制度, 如列爵、列觚、列鬲等。[ 5] 列 鼎理论至此基本成熟。 礼记 ! 玉藻∀曰: # 朔月少 牢, 五俎四簋。∃在东周时期的考古资料中, 在簋被 敦、豆取代之 前, 鼎、簋一般同出, 与 文献记载相 合。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宝鸡茹家庄 M1 甲室墓出 土的 5 鼎 4 簋是目前发现的列鼎列簋组合的最早 实例[ 6] , 其成熟并形成制度时期是在西周后期[ 7] 。
Compared w it h that in Central P lains
Bi Jingw ei
( 1. I nst it ut e of H i st ory and Cult ur e, Shanx i N ormal Uni ver si ty , X i an 710062, China) 2. School of A r ts and Sciences , the Uni ver sit y of Pi t tsbur gh, P it tsbur gh, P A , 15213, USA )
Abstract: T he Ding - g ui sy st em w as a dynamic concept . Big chang e t ook place fro m t he lat 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 o t he ear ly Warr ing Stat es Period: hig h- leveled burials usually had several sets of Ding s. It is called t he Set- Ding P erio d. In the late Warring St ates P erio d, t he Set - Ding phenom enon w as st ill prevalent , so t he aut hor believes t hat w as no t the co llapsing period of the Ding - gui syst em and it w as in t he Qin and H an dy nasties t hat t his syst em collapsed. T he Ding- gui syst em in Shandong w as diff erent fr om t hat in Cent ral P lains in t hree aspects: f irst ly , due t o hist or ical, g eo g raphical and o ther reasons, Shando ng had not str ict ly enf orced t he syst em in mo st part s; secondly, com parat ively speaking t he Ding - g ui sy st em in Shandong w as not t hat popular, and t hus collapsed earlier and f ast er t han t hat in the Cent ral Plain; t hirdly, the Set - Ding pheno mena, w hich w as preva l ent in Centr al Plains fro m t he lat e Spring and Aut umn t o ear ly Warring St at es per io d, w asn't fo und in Shandong area. Key words: Shando ng ; Centr al Plains; East er n Zho u period; Ding- g ui system
郭宝钧先生根据辉县琉璃阁出土的形状纹饰 相似、尺寸大小依次递减的铜鼎, 联系到文献中# 列 鼎而食∃( 说 苑 ! 建本∀) 而率 先提 出# 列 鼎∃ 概 念[ 1] , 开启了关于用鼎制度的探索。之后, 俞伟超、 高明两位先生率先进行了关于用鼎制度的系统探 讨[ 2] , 并引起了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们的广泛重 视,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 不少学者参与了 讨论[ 3] 。主要观点有三: 邱德修等先生认为殷商中 期已有完整的用鼎制度; 俞伟超、高明、宋健、王世 民等先生认为西周前期已有完整的用鼎制度; 王 飞、朱凤瀚、曹玮、印群等先生则认为严格的用鼎制 度形成于两周之际。目前以第三种意见最为流行。
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我们仅选择级别基本 明确、未被盗掘的诸侯及卿、大夫墓葬进行分析。
( 一) 春秋时期 1. 北赵晋侯墓地[ 8] 。本墓地 3 座未被盗掘的 晋侯墓随葬鼎簋的数量分别为: M91: 7 鼎 5 簋; M64: 5 鼎 4 簋; M93: 5 鼎 4 簋。与之对应的未被 盗掘的 4 座夫人墓分别为: M92: 2 鼎 2 盨; M 62: 3 鼎 4 簋; M 102: 3 鼎 4 簋。曹 玮 先生 根 据 M9、 M13、M 92 一墓之中所出鼎、簋 的形制各不相同 这一现象, 认为# 所谓的列鼎列簋制度并没有完全 形成, 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 ∋∋至 M93、M 102 则完全成为%形制花纹相同、大小相同或相似& 的 列鼎列簋了。∃[ 9] M 93、M 102 的时代为两周之际, 列鼎列簋制度已经形成。此时晋侯的用鼎规格为 5 鼎, 配以 4 簋。 2. 平 顶 山应 国 墓 地。本 墓 地 未 被 盗 掘 的 M1、M95 、M 84、M8、各出土 5 鼎 6( 4) 簋, 简报认 为是应国国君墓[ 10] 。时代为西周晚期。其中 M1 的 5 件鼎形制相同、大小相次, 6 件簋的形制、纹 饰、大小相同, 属标准的鼎簋之制。应侯的用鼎规 格为 5 鼎, 配以 6 簋。 3. 三门峡虢国墓地。本墓地共发掘 5 鼎以上 墓葬 8 座[ 11] , 其 中 M 2009[ 12] 出 土 9 鼎 8 簋, M2001、M1052 、M2011 各 出 土 7 鼎 6 簋, M1706、M 1810、M 2010、M 2012 各出土 5 鼎 4 簋。 报告认为 M 2001( 虢季墓) 、M2009( 虢仲墓) 是虢 国国君墓; M1052、M2011 是虢国太子墓; 其余为 国君夫人及卿大夫墓。 左传 ! 僖公五年∀: # 冬十 二月丙子朔, 晋灭虢。∃ 鲁僖公五年为公元前 655 年, 是以, 郭宝钧、李学勤、朱凤瀚等先生认为上村 岭虢国墓葬的年代为平王东迁至春秋中期早段的 120 年间[ 13] 。此时的虢国墓地用鼎规格是诸侯及 太子为 7 鼎, 夫人和卿大夫为 5 鼎, 享用规格高于 晋侯和应侯墓。至于 M 2009 虢仲墓为 9 鼎, 可能 是虢公为周王室三公之一, 是以比侯爵高一等级。 4. 辉县琉璃阁卫国墓地[ 14] 。M 60 为国君墓,
随葬 4 套列鼎: 列鼎 9 列簋 6 二套, 列鼎 5 二套; M80、M55 为公子墓, 级别为卿大夫, 各随葬列鼎 2 套: 一套为列鼎 7 列簋 4, 一套为列鼎 5, 时代皆 为春秋中、晚期之际。
此外, 春秋中、晚期之际的新郑李家楼郑国国 君墓也是随葬列鼎 2 套: 一套为列鼎 9 列簋 8, 一 套为列鼎 7。
管子学刊
齐史研究
山东东周鼎簋制度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