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在教学中深广度的把握与体会.doc

合集下载

浅议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浅议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浅议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其它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所以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其它知识的主要载体。

这部分知识在中学化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学生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碎、散、多、繁”,甚至一打开课本就懂,一关上课本就忘,一做题就出错,知识的记忆和理论的应用非常困难,而且不容易掌握重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元素化合物知识尽管涉及的内容较多,但在各元素族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程序上大致是相同的,本文论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方法,与广大师生探讨。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

我们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有计划地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

“探究”其实是一种“思想”或一种“意识”,探究的最高境界,不是拉开架势、摆足仪器药品,“轰轰烈烈”地搞实验研究,而是把原先我们习惯于直接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或代替学生总结的规律方法,通过探究方式的引导,让学生能自己发现、感悟出来,让学生感到这节课学习知识、结论、规律、方法是好像都是“我自己获得或感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我的。

一节好的探究课,可能并非充斥着“实验”,但却时时处处充满着探究。

换句话说,一节充斥着“实验”的课,可能全是在验证或在训练实验技能,丝毫看不到探究的影子。

二、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每一章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还要注意揭示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总结归纳。

例如利用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串起来进行记忆,能达到使知识网络化,促使学生加强联想和意义识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如在复习《硫的转化》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形成体系。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观念教育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观念教育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观念教育“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更直观的感受,对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容易激发学习化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生后续更为深入的化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高中新课程标准一改旧大纲的传统做法,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也归入“元素化合物”这个内容主题,这使得新课程对这部分知识教与学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实现知识的整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落实“三维”目标外,还要将一些重要的化学核心观念渗透其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因此,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应融合化学科学某些核心观念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元素观”――开启认识物质世界的另一条通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是化学科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通过高中必修I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认识较之初中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物质与元素的关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或化合态存在,因此物质有单质与化合物之分);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性质与原子内部结构特点的关系(核电荷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等决定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这就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了物质与元素的关系,进而能够运用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学习元素周期律。

二、“分类观”――使物质世界变繁杂为有序的利器分类的思想与方法是培养学生把纷繁复杂的事物,按一定的依据或标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从中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分类观”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观念,分类思维和方法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在分析研究物质性质时,变繁杂为有序,按物质的共性(通性)进行类比学习,按物质的特性(个性)进行比较学习,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和载体 ,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随之得 规则 一 宣布 , 全班 开 始热 闹起 来 , 翻 书 到了升华 , 有 在教学 中收到了事半 功倍之效 。
总之 ,善 教者 , 善问 ”课 堂提 问作 “ 必 ,
随后又 出 为提高学 生学 习能力 的桥梁 与催化 剂 , 读 中似乎很容 易就 掌握 了 ,从 表面上 看 , 生在历 史 的长河 中徜 徉 了一 回 , 在 现 了激 烈 的 “ 兵 相 见 ” 此 时 笔 者 就 不 失 历史 教学 中发挥着举足轻重 的作 用。让我 短 , 仿佛无疑 。针对这种情况 , 笔者及 时设问 : 用赞 赏 的眼光投 向每个 参与 们通 过有 效 的课 堂提 问 , 如果让你参加设计 2 1 年上海 世博会 , 时机地 表扬 , 00 你 成功地 构建 学生 给他们 以信 心和激情 。这样 , 在思 的主体地位 , 认为展馆应设立几个展 区?可 能看到哪些 的学生 , 促进教 与学的和谐 发展 , 使学 学生 的历史 知识得 到 了 生 “ 展品? 这些展 品有什么特点? 一石激起 千层 维 的火 花碰撞 中 , 自主地 、 主动地 、 创造性地” 现素质 的 实 并逐渐生成 、 发展 了学生 的创 新思维 提升 。 浪, 学生进行 了激 烈的讨论 。对此 , 教师应 提升 ,
竞争机制 引入课 堂 ,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 如采取小组合作 学习 、 堂辩 论等形式 , 课 使
全体学生都处在 积极 思维的状态之 中。例 如, 在讲述 “ 百家争鸣 ” 这节 内容时 , 笔者先 让学生 分别 以墨家 、 家 、 儒 道家 、 家 的名 法 义分成 四组 , 分析讨 论对校 园 的违纪行 为 最好用 哪家观点进行处理? 为什么? 问题 和 的、 有记 录的 、 有讨论 的。短短几分钟让学

顶岗实习教学心得体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顶岗实习教学心得体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浸入关系密切,要把这两者结合好。

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由于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

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

而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去带动其余的。

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不要去死记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即记通性又记特性。

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

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如何学习呢?1. 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

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

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再如学习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磷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总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

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作者:张建华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05期一、问题的提出1. 传统的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课程教材量大,结合实验比较详细,其中还穿插了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新教材只在必修1中做了集中介绍,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学习的容量大大减少,而且更多的贴近生产、生活与科研实际,学生在将知识连点、连线、连面时,容量和难度降低,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下,适当减小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知识的体系和深广度方面把握不准,导致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大,主次不明,知识掌握的程度大大降低。

2. 高考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比值高,直接或间接的占化学单科分值将近60℅。

3. 部分学生在九年级化学成绩90分以上,上高中后,成绩很难达到80分以上,化学学习存在困惑和误区。

这就是说,对于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分配上的变化,使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用什么理论来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时间有限怎么办、如何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体现和落实三维目标等等。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一)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时,要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并在内容标准中界定了元素化合物的主要知识: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物质时,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认识物质,学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密切联系,能用综合的观点去学习认识有关物质,使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直接体会到所学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下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体会

新课程改革下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体会

新课程改革下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体会【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元素化合物;教学思考新课改形势下,在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课程标准解读》过程中,我重点对新、旧化学教材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及编排的顺序进行了对比,感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变化都很大。

其中在元素化合物方面,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改变了以往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一贯制编排,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更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且新教材中增加了学生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些变化处处都体现着新课程理念。

怎样开展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达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目标,体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价值,这是我们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就是我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1. 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必修《化学1》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只有两章内容,但内容涵盖了常见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肯定感到这么多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是无法完成的,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1)领会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以钠、铝、铁、氯、氮、硫、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代表,主要介绍了它们的重要性质及其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向“少而精”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而是要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改变在以往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繁、难、偏”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程重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

新课程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对元素化合物教学目标和定位的认识

对元素化合物教学目标和定位的认识

对元素化合物教学目标和定位的认识: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如何落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处理的难点。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知识本位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加强理论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元素化合物教学目标: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一些认知性学习目标,且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是了解和认识一些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

元素化合物定位:必修1中元素化合物部分对整个高中化学学习起到了一个托起、承载和运作的物质平台的作用。

然而,该部分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广大师生却感觉比较困难,其集中表现有:该部分内容体系散乱,教学时间紧张,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最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之我见 .doc

最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之我见 .doc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之我见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如何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选择教法科学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下面就以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为例谈谈我的作法,与同行交流。

一、引导阅读,归纳知识初中化学教材,大都属于说明文,特别是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材内容,一般是由物质组成或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由物质阐明起用途及其鉴别,加之新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因此便于学生阅读。

在《一氧化碳》一节中,CO的物理性质、毒性以及CO对气的污染等内容均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观察,联系实际找到答案。

另外,通过经常化的阅读训练,学生还能自己归纳出学习某知识的规律。

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学生就会按照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阅读,归纳,整理知识。

二、重视实验,培养能力化学教学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是实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尤其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引入一些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去激励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则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掌握,就会更快更好。

同时,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操作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根据新教材重视实验之一特点,我在教学《一氧化碳》时设计了两个学生并进行实验:实验准备:预先用排澄清石灰水的方法每组收集两锥形瓶CO(瓶内留有少量的石灰水),塞上橡皮塞。

将铜箔卷成直径为15毫米、长为30毫米左右的圆柱形筒状(简称筒状铜箔)固定在铜丝螺旋状一端,铜丝另一端插在橡皮塞上备用。

CO可燃性实验:让学生振荡已集满CO 的锥形瓶,同时观察瓶内石灰水有无变化,然后先划燃火柴,再迅速打开锥形瓶点燃CO(即“火等气”发),观察火焰颜色,燃烧完毕,用手感觉瓶壁温度是否变化,振荡锥形瓶,继续观察瓶内石灰水的变化。

CO还原性实验:将筒状铜箔放在酒精灯上灼烧,使其光亮红色的表面生成黑色的CuO,过一会,打开锥形瓶,将表面变黑的铜箔放凉后插入锥形瓶中,塞紧瓶盖,振荡石灰水无变化,筒箔仍显黑色,是CuO与CO不反应吗?另取大小一样的铜箔在酒精灯上灼烧后,趁热插入推形瓶中,塞紧瓶口振荡,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及瓶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待铜箔冷却后,点燃瓶内剩下的CO。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第一中杨军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此这一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何寻找其规律,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这是教师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抓住各族代表元素,再推而广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多而杂,但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是相似的。

所以认识元素化合物可以从各主族代表元素入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各主族的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然后再推而广之。

这会使杂乱的化合物知识有规律可循,我们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例如,了解卤族时,抓住其代表元素Cl元素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用它的化学性质就可以推知其余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Cl2的化学性质有四个:1 与金属的反应 2 与非金属的反应3 与水的反应4 与碱的反应。

这就使得其余卤素单质的性质一目了然。

虽然它们与某些金属,与某些非金属,与水的反应,以及与某些碱的反应教材中未涉及,但仍然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推知。

例如,对于教材中未列出的Br2的化学性质,我们利用同主族元素的相似性可知,它可以与金属反应;可以与非金属反应;可以与水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等。

二抓特殊性质,记特殊物质虽然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之处很多,但如果只有相似没有特殊,就不能区别了。

因此既要记住同主族元素相似的性质,又要抓住各族元素的特殊性质。

这就要区分清楚那些是与众不同的“殊”性。

例如:卤族元素一章中认识卤素单质与水反应时,F2就不同.2F2+2H2O=4HF+O2此反应就不同于X2+H2O=HX+HXO (X→Cl 、Br、I)主要区别在于F2在反应中置换了水中的氧。

水是还原剂,而在后者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再比如,I2使淀粉变蓝,其余卤素的单质无此特性;AgF无感光性,AgCl、AgBr、AgI 都有感光性。

通过这些特殊性质的了解使得本章知识丰富、圆满。

三善于比较分析,掌握知识的规律对比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深度学习”策略分析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深度学习”策略分析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深度学习”策略分析背景介绍在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学结合方式、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

针对这一内容,学生对化合物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较为困难,有的学生可能对化合物性质的分析有所欠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深度学习策略分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深度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合物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基础知识在学习化合物知识时,首先要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化学键的形成等基础知识是学生理解化合物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这些内容。

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实验教学化合物的性质一般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和研究,因此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合物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从而深入理解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多媒体教学辅助在今天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化合物知识转化成直观的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4. 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化合物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问题导向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是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一、引言高中化学教学中,元素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可以掌握物质的基本结构与性质,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概念认识不清晰、化学反应过于抽象等。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理解与掌握。

二、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及目标1. 元素的性质与分类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成分,化学元素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可以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 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以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3. 元素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学生需要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基本的化学命名和配位配位能力。

4. 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学生应了解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和定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以上内容是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命名及化学式的写法,了解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化学反应。

三、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难点分析在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难点:1. 元素的性质与分类- 学生对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不清晰,以及对元素的分类不理解。

- 学生难以用化学式或图示来说明元素的存在形式。

2. 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 对化合物的定义理解不够清晰,以及与元素的区分不清楚。

- 化合物的性质描述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3. 元素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 对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不够熟练,导致化学式书写错误。

- 学生在应用命名规则时容易出现混淆。

4. 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对反应类型和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准确描述和预测化学反应。

以上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以有效解决这些难点。

元素化合物学习总结

元素化合物学习总结

《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与策略》学习总结参加这次远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培训中有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专家的讲座,每一专题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让我们获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从而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

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与策略》主要讨论了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应遵循的基本教学过程,其中特别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构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重要教学策略,并指出了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障碍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中学化学的其它知识构成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认识的,它是中学化学基本的、重要的核心教学内容,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素材,也是实验化学研究的对象。

我认为: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和合成更多的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新材料。

不能不以元素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与制备的知识为载体,从原子分子层次理性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要认识化学科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没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感性认识,是不可能的。

因此元素化合物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时要达到教学的要求,体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价值,是新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用什么样的理念指导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怎样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需要大家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在此,我谈以下的看法:一、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1、在新课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利用具体元素化合物感性知识、素材,建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掌握元素化合物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

只有把相对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由面构成立体的知识体系,才便于掌握、便于利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一点体会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一点体会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一点体会作者:李学英刘胜军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06期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而且不容易记忆。

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

搞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 运用基础理论,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要重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宏观现象和理论知识中的微观结构的结合,突出元素化合物自身知识体系,用基础理论揭示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变化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中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例如,无论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都可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

2 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形式繁杂,因此,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2.1 确定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对每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依照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中,单质→氢化物及氢化物对应的盐→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盐的顺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

在教学中,它们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也就把握了学习和研究元素族的知识系统和方向,改变学生只能被动获得知识的地位。

知识体系揭示了所有元素族具有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确定。

2.2 知识点教学既要全面,又要抓好内在联系,确定重点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知识体系。

因此,物质的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是化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针对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性、挑战、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一、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是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元素和化合物的认识,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也是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为今后学习更加复杂的化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和演绎,这些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化学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虽然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们也会面临诸多挑战。

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化学方程式、分子式、离子式等,这些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操作比较复杂,很难在教学中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操作。

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大多来自于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实验,缺乏足够的实际应用和体验,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策略方面,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传统的讲授和举例的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有限。

以及,如何巧妙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加贴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针对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化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化学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化合物知识占有较大的比重,每年的分值均为29分,占总分的29%.包括选择部分的元素化合物性质与物质相关用途,非选择部分的无机框图推断及压轴题中元素化合物计算。

近三年相关题型与分值如下:
2.在高考化学试卷中的权重
分析近几年江苏化学卷,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呈稳中有变的态势。

“稳”也即分值基本稳定在20分左右,占总分的16.7%.“变”指考查的要求更强调实用。

近三年元素化合物在江苏卷中的分布情况如下:
三、元素化合物在教学中的把握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集中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后两个半月,此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物质的分类方法。

以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时,应从分类的角度去归纳小结。

对相关物质的性质,一要理清反应,如Al与NaOH 溶液的反应实质为Al先与H2O反应,生成的Al(OH)3再与NaOH反应;Cu与浓HNO3(或稀HNO3)的反应,硝酸不仅起氧化作用,还有酸性作用等;二要从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再认识,如Cu与浓H2SO4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离子反应;三要让学生学会对反应原理及生成物的探究方法,如Fe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有时生成+2价,有时生成+3价铁的化合物,怎样设计实验去证明等。

与大纲版化学教材相比较,新课标教材在元素化合物部分作了较大的删减。

教学时是否要结合大纲版教材进行拓宽?笔者认
为,万不可随意拓宽加深。

一是教学时间有限,二是课标不再要求,三是这部分内容不再列入各类大型考试要求。

但有一点必须强化,即对知识的探究,这也是考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四、元素化合物在教学中的体会
1.注重分类,把握规律
物质的分类思想贯穿于整个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目前的人教版教材安排在第三章,其编排顺序不再按元素进行分类,而是根据物质的类别进行分类。

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从性质上引导学生去归纳整理。

如第一节,将Na、Al、Fe金属单质放在一起,而第二节将它们的化合物放在一起。

以此,教学时要把握同类物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不能孤立地去
学习。

2.加强实验,重视探究
新教材中的实验,大部分不再是简单的验证型实验,而是具有一定的探究成分。

如Na2CO3、NaHCO3固体受热分解及其溶液酸碱性的比较,Al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现象的比较等,均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再思考,就连Cl2、NH3的制取,也要求学生去探究其反应规律。

新教材对实验的安排,不仅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思维能力的养成。

以此对化学实验,既要使学生学会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3.强化性质,突出用途
物质的用途源于物质的性质。

诸如Na2O2、Si、SiO2、合金等的用途,时常出现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化学试卷中,有关此类物质的用途,不仅要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更要联系物质的性质弄懂其原因。

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物质的新用途或相同用途的新物质,如对漂白原理的挖掘,可延伸到O3、Na2FeO4等物质。

化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物质离不开性质与变化。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将学生带入缤纷的物质世界,既要让他们感到神奇,更要让他们感到不惊奇。

因为物质的变化总有其内在规律可循。

唯有抓住规律,方能驰骋万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园林测量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这就是工科的特点。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

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

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

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

作为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

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锻炼了很多测绘的基本能力。

首先,是熟
悉了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的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整平和检验方法。

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这是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

观测误差,这是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

外界影响误差,这是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

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如:卷尺的使用过程中拉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

第三,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

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

通过工程测量的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和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

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而这些,就是在测量之外所收获的了。

小组成员的合作很重要,实习小组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的进度。

在去测绘之
前,所有人的热情都相当高,不仅仅是对测绘的外业感兴趣,更多的是对室外工作的向往。

但在经历了太阳的曝晒,我们的热情已被疲劳所掩盖。

对于测量来说,确实没有一个人的英雄,只有做好合作——包括本小组内部和各小组之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