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认知起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合集下载

关注认知起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关注认知起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边形.
致吗?
了 对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性 质 的 猜 想 , 用 时 现 ,就会 发现 :对于教师提出的动手画图
猜一猜 :边之 间有什么关系?角之 间 4分 钟 .
教 师 乙 的教 学 片 断
和测 量 的要求 ,有些学 生行 动 “ 缓 ” 迟 ,
显得有些不情 愿 ,还有些学生对动手活动

雪 ( 阳师 范大 学教 师专业发展 学院) 沈
接下来 ,教师发 出了这样的指令 :“ 请
摘 要 :本 文 从 “ 行 四 边 形 的 性 质 ” 强 .在格 点 纸上 画一 画 ,看谁 的动作 最 平
的两种教 学设计与课 堂教 学实践 出发 ,通 迅 速 . ”
过 对 两 节课 “ 索 平行 四边 形 的性 质 ”和 探
为什么学起 点,丰
大约 1 分钟后 ,教师看到部分学生 已
过程用 了近 9分钟.当看到学生基本完
富教 师的教 学知识 ,提 高课 堂教 学的有 经画完图 ,于是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 ,但 成 了指定的任务后 ,教师让学生之 间进行 效性. 讨论进行得并不热烈.教师再次督促 : 看 交流 ,但学生交流 的声音并不大.在此基 “
教学中应如何保证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 ,以及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 的认知
起点.

教师 又问道 :“ 大家还有 其他 的发 现 个 平 行 四边 形 ,再 以 富有 提 示 性 的 问题 引 生 回答说 :“ 邻角互补. ”

“ 探索平行 四边形的性质”过 程
听到学生的回答 后 ,教师板书 : 边 :对边平行 ,对边 相等 . 角: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 至此 ,在教 师 的引 导下 ,学 生完 成

2024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1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学习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让我对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并使我受益匪浅。

现谈谈自己的初浅体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要把握核心目标的生成法则,就要让学生自己学习。

建立自主学习的基本保障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激情导课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分散状态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把学生的情感调动到充满自信、主动投入和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教师真诚回应学生的集体问候,然后可以用精炼紧扣文章中心激情的话语导课;可以用课题来导课;可以用目标导出激情;可以用语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课间回到课堂,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呈现的任务必须是可操作、可监控、可检测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两个研究到位”:一是研究教材到位——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科学划分内容层次,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要研究到内容目标化的程度,要在教材上研究课标;二是研究学生到位——找准学生认知起点,理顺学生认知次序,要在教材下研究学生。

为此,我们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把教学内容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

教学就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采用小组合作,多媒体,读中悟,扶放导节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但是在设计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尊重学生和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知识基础、生活基础、思维基础),营造平等、宽容、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所有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参与的越充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追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论文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追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论文

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并据此展开教学。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必须的知识准备,它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现实起点是新知着陆的根。

实际教学中,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与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往往不能保持同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密切关注并合理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已成为我们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谈谈我在“小数乘整数”实践中的认识和感悟。

看似很简单【起点预设】与“整数乘法”相比,“小数乘整数”只是多了“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经验,本堂课我就以此为起点,抓住不同,重点解决“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课中练兵】1、教学用乘法竖式计算“0.8×3”。

2、学生独立计算“2.35×3”,并观察因数与积各是几位小数。

3、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4、出示4.76×12、2.8×53、103×0.25,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计算验证。

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5、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6、用乘法竖式计算:3.7×5 0.18×5 46×1.3 35×0.24学生反馈情况如下:① 4 6 3 5× 1.3 × 0.24② 4 6 3 5 3 5× 1. 3 ×0.2 4 × 0.2 41 3. 8 1.4 0 1 4 04 6. 7 0 7 05 9 .8 8.4 2. 1 0第1、2题正确率达95%,第3、4题正确率仅为8%。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卢梭曾经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有效的教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帮助的,并符合教育的理想和追求的教学。

如何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有效呢?一、培养好的上课习惯新课程倡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规范秩序的基础之上。

任何一个集体,没有严格的规范,就是一个涣散的集体。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从接任一个班级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和上课的基本规范:书本如何放置,如何发言,怎样发言,如何倾听,怎样开始练习,如何合作交流等等,这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准备。

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上课是无序的,更谈不上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前准备充分1.遵从学生认知规律,准确把握“认知起点”备课前,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走近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借助课堂生成资源,有效调控课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2.课前预习有实效课前,教师布置合理的预习作业,对课堂的有效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环节中,预习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

教师要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并提炼出思考练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资源,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3.教学板块要清晰、连贯教学板块的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导航作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板块的设计上,有时显得过于随意,任由学生掌控,课堂教学多了些随意性,这样的状况很多教师感到不好处理。

让学生按教学程序走,怕戴上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帽子,任由学生发挥,往往又使课堂陷入低效、无序。

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支点

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支点

要 ,成为学生 的学 习 目标 。
2 究 学 生 的 知 识 能 力 水 平 。 学 生 的 知 识 能 力 水 平 是 。 研 学 生 达 成 目标 的基 础 。教 师 教 学 活 动 要 遵 循 规 律 ,符 合 学 生 的 知 识 建 构 。 教 学 成 功 的关 键 是 学 生 能 够 积 极 主 动 地 学
动 中 ,不 同 认 知 倾 向 的 学 生 相 互 影 响 ,也 有 助 于 对 学 生 认
与一个 教 了一年却 重复 了一辈 子的人 ,他们 的成就是不 一 样 的。重 复 了一辈 子的人 ,最 多是一个 “ 书匠 ”,二 者 教
之 间 的最 大 区别 在 于 是 否 具 有 研 究 精 神 与 研 究 能 力 。
要 内容 ,又 是 教 师 进 行 教 学 研 究 的 一 种 主要 方 法 ,这 个 过 程 能 够 充 分 体 现 教 师 的 教 学 能力 和 创 造 性 的 劳 动 。面 对 内 容 丰 富 的 教 学 用 书 ,教 师 要 认 真 研 读 、 审 视 、挖 掘 , 准 确 把握 “ 感态度 与价值观 ”、 “ 程与方 法” 、 “ 情 过 知识 与
在 表 现 形 式 ,可 以根 据 学 生 情 况 ,将 具 有 不 同 认 知 倾 向 的
学生组合 在一起 ,让 他们在小组 学习 中,依据 各 自不 同的
特 点 去 研 究 、分 析 问 题 ,相 互 取 长 补 短 , 以 帮 助 学 生 更 深 入 、全 面 地 分 析 问题 、解 决 问题 。 同 时 ,在 这 样 的 小 组 活
发展规律 和心理特点 ,趣味性强 。教师应准确 把握教材 ,
充 分 挖 掘 其 趣 味 因素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让 学 生 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 研 究 教 材 是 教 师 备 课 中一 项 重 要 的工 作 ,是 教 师 进 行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的,除课堂学 习这一重要途径外 , 每

3 ・ 5
林小平 :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个 人 都 会 不 自觉 地 通 过 其 他 途 径 接 I 解 和 感 悟 。基 于 学 生 的 现 实 经 验 , 理 想一想 , 学过 哪 些 平 面 图形 ? 让
受信息、 积累知识。 学生走进课堂, 』 师 在 教 学 时 , 接 出示 钟 面 图上 的 学生 画 一 个 长方 形 。 同 教 直 样是带着他们各 自的生活经验走进 } 时刻让学生试读 ,对2 O 、 :5 :0 2 2 等学
} 处 , 学 生释疑解 惑 , 助学生把 点 为 帮
例如, 苏教 版教材 第 四册 “ 认识 } 积累的感性经验上 升为理性思考。 这 方 形 。 如 果要 使 长 方 形 的 面积 增 加 ,
l 的课 堂 才 是 关 注 学 生 经 验 起 点 的 可 以 有哪 些 办法 ?学 生经 过 比 画和 想 样
课堂 ,才是更切合学生 实际的课 堂 , 象, 讨论得 出: 可以把 长增加 ; 以把 可
1 话: . 谈 老师今 天早 上5O 就起 { :0 才是 能够做 到有 的放矢 、 高效低耗的 宽 增加 ; 以把 长 和 宽 同时增 加 。 可
床 了。你 们 呢 ?你 是 怎 么知 道 这 些 时 l 堂 。 课
( )+ = 5 ( ) ( )2 15 4 1+ = + 4 () = 2 =

3变化 : 上 面 两 道 填 空题 改 成 . 把 4深 层 探 讨 : 算 比 值 , 们 的 . 计 它
根 据 学 生 原 有 的 知 识 状 态 去 进 行 教 面 的 两道 填 空题 。
比值 有 什 么关 系? 两 组 比 中 蕴含 什 这

找准起点 彰显教学魅力

找准起点 彰显教学魅力

找准起点彰显教学魅力作者:经洪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06期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一、激发兴趣,找准起点,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在课前准备中,教师不妨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学生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学会和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只有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

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许多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

例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角形一点也不陌生,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感受、认识三角形,提供大量的材料分小组进行创造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看似积极,场面热闹,但如此教学显得不够有效。

对此可以简约处理: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2页)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欣赏图片:自行车、高压线、吊车、太阳能的支架、金字塔。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可以用小棒摆、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借助分析学情 把握认知起点 以学定教

借助分析学情   把握认知起点   以学定教

借助分析学情 把握认知起点 以学定教一、背景新华网2004年11月22日何云江老师发表过一篇文章《幼教出产“高材生”小学教育遭遇尴尬》。

这也是平时我身边的老师们经常反映、抱怨的话题。

课堂上学生理直气壮而又轻蔑地叫嚷:“老师,你教的我早就会了。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不想学,没意思。

”“老师,你给我们来几个难一点的问题吧!”“老师,这个问题太低级了,没劲!”确实,多方面的因素使得现在一些学生的理解超前,同一个班级学生知晓的东西和个人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除了抱怨,就只能是束手无策吗?当然不是。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有的老师上的课索然无味,而有的老师上的课却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让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点在这里交锋,把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我想,积极应对这类现象的措施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实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例《利率》是一节理解概念并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它是百分数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例题。

这个节课知识点主要有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及计算利息、本息合计、利息税的方法。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说明储蓄的意义、种类及本金、利息和利率的概念,然后结合实例解决利息、本息合计及利息税的相关问题。

教材中对三个概念的处理很简单,学生应该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并不难。

这三个概念对学生来说,他们是否真的易于接受呢,为了了解情况课前我对随机选择的10名学生实行了访谈。

出示下面的情境图:提出两个问题: 定期一年 利率2.52% 存1000元 1年以后 1025.2元 请清点一下,利息是25.2元。

问题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2:利率2.52%怎么理解?访谈的结果是:问题1:学生知道2000元是存入的钱;取回的时候要多一些,多出来的是利息。

问题2:而对利率2.52%的理解8个学生说不知道,2个孩子说是存钱的2.52% 实例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11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有效性。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二、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建立联系,尽而展开教学,这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

三、变“学会”为“会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

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

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找准学生认知起点

找准学生认知起点

以 前 教师 备 课 、 教 案 的 目的 主要 是 为 了使 自 己的 课 堂 教 写
学 能 够 有 序 地 进行 , 未 考 虑 过 它 应对 学 生 、 教 学 效果 产 生 从 对
怎 样 的 影 响 ,更没 有 想 过 教 案能 否 体 现 学 生 的 知 识 与能 力 、 过 程 与 方 法 、 感 态 度和 价 值 观 。 到 底 , 案 只 是教 师 自 己施 工 情 说 教
积 吗 ? ” 测 对 象 分 A、 C三个 层 次 , 调 B、 学生 答 案 如 下 :
间 、 果 和 体 验 。 这 三 个指 标 中 , 习时 间是 指学 习特 定 内 容 结 在 学 所 花 费 的 时 间 , 意 味着 学 习效 率 , 它 即学 习速 度 的快 慢 。 教 师 从 的 角 度 来讲 , 有效 的教 学 指 的 是 能促 进 学 生 学 习的教 学 。 以 , 所 教 师 应 该 正 确 把 握 教 学 内 容 , 准 学 习起 点 , 能 根 据 学 生 的 找 才 现 实 起 点 整 合 教 材 和 进 行 课 堂 教 学 ,促 使 学 生 进 行 有 效 的 学
就是“ 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 进行课前学情预测” 《 。 数学课程标
准》 强调 :数 学 教 学活 动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的认 知 发 展 水 平 和 已 “
有 的 知 识 经验 基础 之 上 。” 因此 , 在教 学 设 计 之 前 , 了解 学 生 的
尽 可能 多地 为 学 生提 供 选 择 的 空 间 。在 这 一过 程 中 , 师 应充 教 分 激发 学 生 探 究 长 方 形面 积 计 算 公 式 的 欲 望 , 据 课 前调 测结 根
习。

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把握好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直接经验,为打牢基础知识做准备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以及个体存在学习差异,他们的学习起点也就不同。要准确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因此,面对我们的学生,在上课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怎样?
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对症下药。
(1)教学前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起点。课前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准不同学生的起点,教师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出一篇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原始状态,课本中,出示了队列表演,每行有14人,共有12行,问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队列表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生一:利用点子图把12分成10和2,14×10=140,14 ×2 =28,140+28=168。把12分成9和3,8和4等等。生二:列表法,把14分成10和4,把12分成10和2,10×10=100 4 ×10=40 2×10=20 2× 4=8 100+40+20+8=168生三:用竖式计算。通过以上课前调查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用生一的方法,少部分学生用的是生二的方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用生三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3)通过课后的作业反馈,确定学生学习起点。课后作业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也是一条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课后的作业做得有很多错误,说明这位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没掌握,理解的不够透彻。有经验的老师总能及时地批改作业,认真分析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情况,把作业中暴露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学习起点以此来调节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流程。

教学元认知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新理念

教学元认知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新理念

教学元认知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新理念
一、学习主动性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总结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我们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更多地由学习起步,不过分受到教师的影响。

二、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共同思考分析问题、互相学习借鉴,增强彼此的能力。

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应用所学的新知识,促进学习的有效性。

三、社会化学习
重视学生的社会化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融入社会,让他们在实践的起点下更容易掌握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社会化学习有助于学生在他们所学知识的应用中学习技能。

四、激发个性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发现。

五、整合和深化
教师要力求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新课程和原有课程融合,从而增强课程的内容和思维的深度。

把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整体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树立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

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

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而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设计。

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

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如果教学目标高、多、空,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当然这个问题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然而,一些教师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去创设情境。

这种喧宾夺主的情境不但掩盖了主题,还使本来属于数学的课堂失去了数学味儿,丧失了其价值性和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好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满怀信心地走进数学课堂。

为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尽可能做好以下两点1.用好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

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

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认知冲突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

其观点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

因此,在教学中,认知冲突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人身心发展的手段。

教师的教直接作用的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学即是心理活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

因此,促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研究。

1明确目标,激发认知冲突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目标导向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引起学生已有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储备知识的暂时遗忘,造成其内心的不安,即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并带着问题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在“基因突变”教学中,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该知识点,细分为以下教学目标:①解释基因突变的概念。

②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③举例说出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细分后的目标更清晰、明确、有层次,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2找准基点,诱导认知冲突生物课标指出,教师要挖掘无形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使生物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将学生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生发为活跃的状态,使其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动力,而认知冲突的形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注教学起点,构建有效课堂

关注教学起点,构建有效课堂

关注教学起点,构建有效课堂【摘要】本文就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并对利用找准教学起点,构建有效课堂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教学起点有效教学理念措施新课程改革一开始就把有效性的追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学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是建立在课前对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可能的预测之上的。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态度等。

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应具有的知识基础,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计划性,有效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现实起点则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

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有效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

有效学习、有效课堂必须建立在课堂的教学起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

一、起始点1、抓好预习,构建有效学习起点学生针对每一天的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的预习,教师要做好任务布置。

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别,课堂上教师不能面面具到的讲,最有效的教学,就是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做有针对性的讲解,只有学生自觉地认真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持之以恒,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教会学生预习的要点及方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2、做好课前准备,快速进入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好开始上课之前的2分钟,可进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动,如三分钟演讲、读背古诗文或让学生自行准备等。

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

作为老师,对课前的准备要负责,要有要求,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3、先学后导,明确目标有效教学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有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

深入分析学情,准确把握认知起点

深入分析学情,准确把握认知起点

深入分析学情,准确把握认知起点作者:孙敏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1年第09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他强调了先前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

案例一:我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0.8×3和2.35×3,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汇报时,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算理和算法说得很清晰。

然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了竖式计算的几个步骤:(1)小数和整数的末尾对齐;(2)按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出结果;(3)在计算结果中按照小数的位数点上小数点。

最后,做了几道课堂作业。

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课堂作业的正确率应该是很高的,可课堂作业的批改结果让我非常意外。

0.68×9、3.24×65、32×1.9、54×0.41、1.05×24、0.217×18六道竖式,学生全对的不足50%,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叫高效呢?我陷入了深思,认真寻找学生错误的原因和我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结果发现,学生主要是在按照整数乘法计算时出现了错误。

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只乘了一步;有的学生的书写格式有些问题,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结果的末尾没有和十位对齐;还有的学生在竖式计算时每一步都点了小数点……回想自己在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时,重点强调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新知,对第二步究竟怎样按照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强调的不够。

我以为这是学生的已有知识,故忽略其过程,但学生恰恰对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忘记或者比较生疏了,无论是在上课前还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都没有充分激活学生这一已有的知识经验。

探知前概念 提高教学有效性

探知前概念 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 高 教 学针 对 性

“ 究” 探 。再如 , 研究 物体在 水 中的 “ 在水 中的物体 受 到水 的浮力 ” 浮 ,
而 “ 没 于水 底 的 物 体 没 受 到 浮 力 , 沉 因 为 它 没 浮 起 来 ” 这 种 学 生 前 概 。
念 所 暴 露 的 问 题 , 是 我 们 课 堂 教 正
的 认 识 是 什 么 , 在 的 问 题 是 什 存
么 , 键 和 突 破 口在 哪 里 , 而 找 关 从
的 “ 稿 ” “ 阶 ” “ 时 支 架 ” 草 、台 和 临 , 有 助 于 学 生 对 外 界 事 物 的 学 习 和
理 解 , 所 学 的 科 学 概 念 一 起 共 同 和
织 、 动 设 计 、目标 制 定 、 程 安 活 过 排 、 略 选 择 也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作 策
用 。 无 论 是 奥 苏 贝 尔 的 有 意 义 学
生 活 中经 常 玩 磁 铁 , 它 们 的 一 些 对 特 性 比较 熟 悉 , 经 在 日常 生 活 中 已 建 立 起 了 “ 铁 能 吸 铁 、 隔 着 物 磁 能 体 吸 铁 ” 前 概 念 。 在 这 种 情 况 等
产 生 重 要 的 影 响 , 教 学 的 内容 组 对
作 用 , 持 着 学 生 平 时 对 周 围事 物 支 自发 的 学 习 和 认 识 。
教 学实践 也 证 明 , 生 头脑 中 学
接 。 反 之 , 果 我 们 的 教 学 脱 离 了 如 学 生 已有 的 认 识 , 视 了 学 生 已 有 忽
解 世界 的 。这些 “ 识 ”“ 概 念 ” 常 、前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是 学 生 学 习 过 程 中
习 才 能 发 生 。 所 以 , 们 的 首 要 任 我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然而,凝眸反思,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那么,应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情境创设富有理性,提出的问题富有针对性,小组合作富有实效性,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反思解决策略一、情境创设、花哨无实[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时刻”一课时,先是创设了“喜羊羊和同学们一起学数学”的情境作为导入,在探索新知时又创设了“小芳的上午”的情境,而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又远远地脱离了所创设的情境。

[教学反思]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情境的创设往往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当教师用砖敲开门之后,即导入新课后,该情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大量时间还是脱离情境单纯的学习数学知识。

怎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有效的呢?本人认为情景的创设不应只有课的开始阶段,尤其是在知识的探究和应用的过程中,都可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而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仅是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一个探究活动等都可以是有效的教学情景,这些情境的创设要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提炼创设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

[解决策略]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一个好的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内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体验和兴趣。

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我认为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浅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阳燕妮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1期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那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目标要明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学,都应努力做到熟悉各段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语文知识的脉络,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并根据所教教材的特点,客观地分析、钻研教材,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更切合实际。

二、起点要合情学生的学习可以描述为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

教师一旦确定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而适宜的距离空间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前提。

例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学生的起点是明白做人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能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有孩子和没有孩子对比中体会花园的变化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寻独享和分享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同时,鼓励学生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充分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在集体交流中,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过程要简化大容量、高密度使我们是我们曾经追求的课堂结构,它的弊端是不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要真正落实新课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读、说、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在感悟盲童对春天、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时,可设计以下环节:(1)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认知起点-提高教学有效性关注认知起点,提高教学有效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对比分析内容提要:本文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两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对两节课教学中的“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寻找证明思路”环节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间的差异,进而把握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案例分析文中设计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八上第十九章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相关性质.文中描述的案例是基于这两节课的课堂教学录像和现场观摩,案例描述力争全面反应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一、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比较教师甲的教学片段:在明晰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后,通过大屏幕,教师呈现了这样的问题和要求:猜一猜:边之间……?角之间……?画一画:在格点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度量一下,与你的猜想一致吗?接着,教师说道:“看谁探究能力最棒.在格点纸上画一画,看谁的动作不迅速.”在教师指令发出近半分钟后,一部分学生才动手画图,但仍有少许学生只是在看,若有所思,没有动手画图.大约一分钟后,教师看到部分同学已经画完图,于是,让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但学生的讨论并不热烈.教师再一次督促到:“看看你们彼此间的发现是否一样.”学生们的反应仍不积极.接下来,教师问道:“有结论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的话音未落,同学都迅速的把手举了起来,无论是刚才动手画的,还是一直没有动手的.学生甲回答:“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和等于另一组邻边的和,一组邻角的度数和等于另一组邻角的度数和.”通过录像观察,这位同学是一直没有动笔画图的学生之一.听到学生甲的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示说,(把)这个相等关系再进一步(回)到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上来.这时学生乙回答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和对角都是相等的.”教师又问道:“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学生丙回答:“且邻角互补.”听到同学们的猜想后,教师板书:边,对边相等;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至此,学生完成了猜想过程.教师乙的教学片段:同教师甲一样,首先教师乙明晰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然后,通过大屏幕,呈现了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边还存在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角还存在什么关系?在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问题后,教师发出了这样的指令:“请同学们拿出纸笔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且测量两条边的长度及四个内角的度数并填好表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学生开始画图.这一过程用了近九分钟.看到大家基本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后,教师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声音不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都得到了什么结论.看到没有人举手,教师点了三个同学的名字,这三位同学所给出的结论相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相等.得出结论后,教师又问道:“刚才看到有的同学测量的两条边不等,什么原因?”学生齐声回答:“测量误差.”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是因为我们画图工具不够精准,才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紧接着,教师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再一次验证上述猜想.至此,教学完成了归纳猜想环节.教学过程比较与分析比较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获得猜想这一环节的程序设计上基本相同,即先让学生动手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极具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边与边之间、角与角之间的又怎样的关系.对于这样的设计学生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如果仔细分析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课堂行为表现,我们会发现,对教师提出的动手画图和测量的要求,学生动手迟缓,似乎有些不愿意“配合”的情绪,甚至有些同学动手活动不屑一顾,但从猜想的结果看,学生的态度并没有影响他们作出合理的猜想.为什么学生反应冷淡,甚至不愿意“配合”?为什么这种态度并没有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猜想?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早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探究过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了这些结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下图是人教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相关内容.不难看出,在小学四年级已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了探索,其过程和以上两位教师的设计基本相同.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更多地重复了小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活动认知需求低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探究活动的现象.二是学生现有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达到无需动手画图和测量就能够得出合理猜想的程度.如果再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学生完全可以获得正确猜想.事实上,在教师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动手画图表现得不够积极,但当教师甲问道有什么发现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迅速的举手示意,表明他们对结论早已了然于胸在心.特别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甲,虽然他一直没有参与动手画图的过程,但却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和等于另一组邻边的和,一组邻角的度数和等于另一组邻角的度数和.”这是对原有相关知识—“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的拓展.此外,在教师乙的教学中,当教师问及测量中出现对边不等的原因时,学生群答道:测量误差.这说明学生已经完全认同观察得出的结论,进而才能反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问题.这再一次说明,观察在猜想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猜想可以基于观察完成的.二、探索“证明思路”的过程比较教师甲教学片断:在学生给出猜想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将所画的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并旋转180°,然后再填补到原来的空隙中,以此再一次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此外,老师还用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平行四边形旋转和填补的过程.接着,教师问道:“大家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这时学生乙回答说:“沿对角线剪开了,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旋转过来正好与另一部分重合,就有了两组对边相等,有一组对角相等,然后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相等则相加的和也相等,说明另一组对角相等.”听到学生甲的回答后,教师追问道:“两个三角形什么关系?”该学生立即回应说:“全等.”教师继续问道,对应边、对应角什么关系?学生说,相等.至此,教师进行了总结,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我们就得到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我们可以连接一条对角线,就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来研究,这也是我们处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乙教学片段: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上述性质后,教师说道:“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我们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接着,老师边说边通过大屏幕出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证明上述结论吗?没等学生做出反应,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继续说:“结合这个图形我们说一下已知和求证.”稍过片刻,教师点名让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准确指出已知条件是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分别求证的是AB=CD,AD=BC;∠A=∠C,∠B=∠D.紧接着,老师把已知和求证呈现在大屏幕上.接下来,教师指着图形问道:“大家现在思考一下,这道题是让我们证明什么相等?”学生们大声回答:“对边相等.”教师解释道:“对边相等就是线段相等”.然后继续说道:“大家回忆一下,前边我们学过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学生马上回答:“全等三角形”.老师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呢?”没等学生回答,教师紧接着提示道:“当这两条线段在两个三角形里的时候,我们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当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教师一边用手在空中描绘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拖长音提示道:“等……”.学生马上回应道:“等角对等边.”接下来,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图形问道:“我们现在要证明的线段相等是在同一个三角形里吗?”学生回答说不在.教师又问道:“那我们想什么办法呀?”学生回答:“放在两个三角形里.”教师指着图形追问道:“平行四边形里怎么出现三角形啊?”“作辅助线,连接AC(对角线)”学生们大声群答.教师进一步补充说道:“也就是说我们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了.”教学过程比较与分析: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寻求证明思路是证明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绝好机会.怎样引导学生对其证明,从哪里开始寻求证明的思路,是通过动手活动发现证明思路,还是借助于数学认知策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证明思路?在教师甲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其他验证猜想的方法,教师让学生不仅再一次验证猜想,同时又可以发现证明的思路,即连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这种引出证明思路的方法酷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思路的引出过程,但此一时非彼一时,对于时处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需要通过动手剪拼的过程发现证明的思路吗?从知识发生和教材编排的顺序看,在学习四边形这一章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和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这说明,学生不仅已经掌握了与三角形和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而其还掌握了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数学认知策略,即通过三角形全等,或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这就是说,涉及到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借助于“等角对等边”或“三角形全等”的策略加以解决.事实上,在教师乙的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教师让大家回顾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有哪些方法时,学生马上回答说:“全等三角形”.当教师问道,图中没有两个三角形怎么办时,学生群答道,作辅助线,即连接对角线.由此可见,学生对解决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数学策略掌握的已经十分娴熟,因此,在寻找证明的思路时,完全不必通过动手活动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而应该直接应用现有的数学认知策略,在数学推理的层面上探求证明思路.三、启示1.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处在邻近发展区内从课上学生的反应看,之所以学生对动手操作不感兴趣,是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要求远远低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到动手的水平.2.数学思想方法不能贴标签数学思想方法,既诞生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指导问题解决的重要策略,因此,作为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数学思想方法常常出现在问题解决的始点或初始阶段.转化的思想是从局部转化到总体,比如由线段相等的证明──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还是由总体转化为部分,比如多边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起点加以分析,从中了解指导思维活动的具体思想方法,以此确定思想方法究竟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并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3.“同课异构”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课题有意识地设计不同教学方案,以期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当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施教后,总会有所反思,并对教学设计进行某些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同课异构的做法,不同的是,同课异构是在课前有意识地进行不同设计,以便对比研究.由此可见,同课异构是一种积极主动探索和解决教学困惑,发现学生知识规律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正如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我们看到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找到学生不愿意参与教学过程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