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表格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推荐文章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热度: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学习方法及技巧策略热度:高一历史复习方法技巧热度:高一历史知识点人教版热度:在我们进行复习时,我们第一步可以先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1【明清君主_的加强知识点总结】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胡惟庸案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加强了君主_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二、内阁的创立1.原因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形成与发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形成)明宣宗——票拟批红(发展)明英宗——票拟制度化(发展)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顶峰)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_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1.过程(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2.特点:简速密3.职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_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_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史前史与原始社会史前史是指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史前史是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从史前史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这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的阶段,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制工具,居住在山洞或者树枝搭建的简单房屋里。

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采集食物、狩猎和渔猎为生,还没开始耕种作物。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的一个时期,人类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会种植粮食。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人们学会了种植粮食,开始了定居生活。

青铜时代是农业社会向农业城市社会转变的时期,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中国的夏代文明、商代文明和西周文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的。

第二单元: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史是指古代人类所经历的发展史。

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了解人类在古代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西夏时期、元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时期。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国家不断变动,社会发展不断滋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汉朝取得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课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8课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背景,措施,结果2.唐朝:背景,问题3.北宋:措施,影响4.元朝:措施,影响5.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6.西汉:背景,措施7.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由来,内容,影响)8.北宋:措施,影响9.元朝:措施,影响10.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1.察举制(时间,措施,影响)12.九品中正制(时间,内容,影响)13.科举制(时间、过程、影响)14.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发展的认识知识点一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背景,内容,特点知识点二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特点知识点三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3.宗法制(目的,内容,含义,作用,特点)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5.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点一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背景,概况)2.秦朝统一(条件,经过,有利因素)知识点二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3.确立皇帝制度(名称,权利,特征)4.中央官制(官职的设置及其职能,作用,特点)知识点三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5.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条件,内容,作用,影响)6.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知识点一 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背景,条件,过程)知识点二 中华民国成立2.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内容,意义)3.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客观认识知识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过程)5.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6.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知识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响)2.甲午中日战争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二 八国联军侵华3.八国联军侵华(背景,经过)4.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知识点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5.《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危害影响,)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知识点一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背景,过程)2.太平天国全盛局面出现的原因知识点二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3.《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时间,内容,目的,评价)知识点三 天国悲剧4.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原因,经过,影响5.重建领导核心6.颁布《资政新篇》7.后期防御战8.失败9.《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对比(背景,社会经济主张,群众基础,作用,特点)知识点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过程,影响2.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知识点二 内阁的出现3.原因,过程,评价4.古代丞相与内阁的对比知识点三 军机处的设立5.清初制度的演变6.军机处的设立7.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及特点知识点一 希腊文明的摇篮1.地理条件2.城邦政治3.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识点二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4.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梭伦改革(背景/内容/影响)5.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时间/内容/影响)6.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本质共同点知识点三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7.时间,表现,评价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9.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必修一 政治文明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知识点一 虎门销烟1.虎门销烟(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知识点二 鸦片战争2.鸦片战争(过程,结果,影响)3.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剧变(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知识点三 战火再燃4.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过程,结果,影响)5.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原因目的,规模进程,结果影响)知识点一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背景,过程2.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艰难的原因知识点二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3.确立,宪法内容,影响4.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知识点三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5.德国的统一:背景,过程6.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前提,标志,内容,评价)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知识点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美国独立2.严峻形势3.希望统一4.联邦制与邦联制的不同知识点二 1787年宪法的颁布5.1787年宪法的制定6.内容(联邦制度,共和政体)7.评价8.共和政体确立9.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积极作用,局限性)知识点三 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0.主要过程11.评价12.美国两党制的特点及影响知识点一 光荣革命1.背景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3.“光荣革命”的原因及意义知识点二 议会权力的确立4.《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时间,内容)5.英国的代议制(含义,作用)6.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影响)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知识点三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8.形成过程,权力职责,主要影响9.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知识点一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习惯法(背景/特点/影响)2.成文法(背景/标志/特点/评价)3.公民法(概念/影响)4.全面认识《十二铜表法》(制定原因,内容,特点,影响)知识点二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5.万民法:背景,适用范围6.民法大全7.罗马法的发展历程知识点三 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8.罗马法对帝国的作用,9.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10.罗马法的特点及历史影响知识点一 五四风雷1.五四运动(导火索,过程,结果,意义)2.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新气象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3.中国共产党诞生(条件,标志,意义)4.中共成立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知识点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第一次国共合作(原因,条件,实现,意义)6.北伐战争(条件,目标,意义)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标志,影响)8.国民革命的特点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25课两级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知识点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政治);2. 东欧剧变(原因,实质,概况)3. 苏联解体(过程,影响)4. 综合认识苏联解体知识点二 和平与动荡并存5.和平与动荡并存(原因,特点,表现)6.“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原因知识点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7.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原因,特点,表现,认识)8.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影响知识点一 走向联合的欧洲1.走向联合的欧洲(背景,过程,影响)2. 欧共体出现的原因知识点二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3.经济发展(原因,条件,结果)4.外交政策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启示知识点三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6.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政策,发展,影响)7.中国的振兴6.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知识点一 从盟友到对手1.历史背景2.“冷战”开始(序幕,标志)3.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知识点二 美苏“冷战”3.美苏“冷战”(含义,表现,影响)4.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知识点三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5.消极影响,积极影响6.美苏“冷战”的影响知识点一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标志,意义)2.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知识点二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3.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4.中日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6.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对中国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知识点三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7.新时期的外交建树---背景,目标,成就,特点知识点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背景,提出,含义,意义)2.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知识点二 香港、澳门的回归3.香港回归(条件,历程,意义);4.澳门回归(条件,实现)5.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知识点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6.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条件,各阶段表现)知识点一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思想,主观,客观)2.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法制)3.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知识点二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4.法律制度走向健全(背景,措施,成就)知识点三 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5. 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6.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 扩大基层民主;8.新时期中国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知识点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时间,背景,参加者,内容)2.正式确立3.新发展4.中西方党政制度比较知识点二 人民代表代会制度的创立5.背景,标志,意义6.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知识点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因,目的,依据,含义,实施,意义)8.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知识点一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1.革命前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社会矛盾)2.二月革命(爆发,结果)3.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观,客观)知识点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4.“四月提纲”:背景,内容5.七月事件6.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三 伟大的开端8.建立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政治,经济,外交,组织)9.历史意义知识点一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主张)2.工人的觉醒知识点二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3.《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过程,问世,内容,意义)4.《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知识点三 巴黎公社5.巴黎公社(背景,时间,措施,失败原因,意义,经验教训)知识点一 内战的爆发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重庆谈判(背景,成果,不足)参加政协会议2.全面内战的爆发(标志,战况)3.抗战胜利后中国的两种命运知识点二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4.战略反攻5.三大战役(条件,战况,意义)知识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北平和谈/渡江战役/进军全国7.胜利的伟大意义8. 1945年重庆谈判与1949年北平谈判的异同点知识点一 全民族的抗战1.全民族的抗战(背景,实现,前期概况,结果)2.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联系与区别知识点二 日军的滔天罪行3.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战4.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问题知识点三 抗战的胜利5.敌后战场:概况,作用6.国外战场:目的,战况,作用7.抗战胜利:标志,意义8.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的原因知识点一 南昌起义1.南昌起义(原因,过程,意义)2.国民革命对中共的影响知识点二 土地革命2.八七会议:召开,内容3.秋收起义:发动,结果4.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实践5.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知识点三 红军长征6.红军长征(原因,过程,意义)7.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知识点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方针,内容,成就)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知识点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目的,过程,内容,意义)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之间的关系及特点知识点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6. 参加日内瓦会议(背景,目的,召开,成果,特点,意义)7. 参加万隆会议(背景,目的,召开,成果,特点,意义)8.如何认识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文明历程的潮流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纲要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2.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主要朝代的演变与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与演变第二单元:文明古国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夏商周的文化特点与重要遗产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儒、墨、道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1. 秦帝国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与措施•秦朝国家制度的变革与影响2. 汉帝国的巩固与繁荣•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及其措施•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秦汉帝国的衰落与传统文明的继承•内忧外患导致秦汉帝国的衰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融合第四单元: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交流•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开拓•中国与西方、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2. 十六国、南北朝的兴起与司马迁的世界观•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特点•司马迁的世界观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3. 唐帝国的建立与盛世•唐太宗的征服与统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纵横构建1. 高度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与影响2. 唐宋诗词与宋元戏剧的繁荣与兴盛•唐宋诗词的风格与代表作品•宋元戏剧的特点与主要代表作品3.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对外交流•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每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

⾼⼀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必修⼀历史知识点有哪些,主要都学什么内容?考试重点有什么,考点多不多?下⾯是⾼⼀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供⼤家复习参考。

历史必修⼀⼈教版知识点归纳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是诸侯的共同主⼦,诸侯是周王的⾂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特点是:嫡长⼦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了深远的影响。

第⼆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内容:皇权⾄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推⾏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它是以皇权为中⼼的中央⾏政体制第⼆、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郡县制,是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最⾼⼀级⾏政单位。

3、巩固统⼀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了地主阶级对⼴⼤⼈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归纳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归纳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西周分封制的作用积极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有利于扩张领土3、周的文化形式得以覆盖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消极: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宗法制特点与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联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与纽带。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同点:1、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分封者在分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部族色彩4、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选择题型链接:某人从某地回乡谒祖,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朝议”制的作用积极: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消极:作用有限,最终裁决权在皇帝手上。

3)挟书律目的: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作用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统治。

消极:1、加速秦的灭亡2、禁锢人们的思想3、对古代文化书籍的延续和保存是灾难(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开思想专制之先例)注意:秦朝是人治国家,并非法治国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1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汇总1

必修一复习资料汇总专题一:1、分封制:P6①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封建指分封建立).②内容: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③权力: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

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④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⑤评价: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开始,周王室的地位削弱了。

2、宗法制:P6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评价:有利于凝聚宗族。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今天生活的影响:宗庙、宗祠、族谱、重男轻女等观念。

3、皇帝制度的由来和特征(07、08):P12皇帝制度始于秦始皇。

①由来:统一六国后,嬴政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或诏、玺)具有人治、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

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

4、郡县制:是春秋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P9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特点:垂直管理。

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与宗法制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皇帝任免;诸侯国具有独立性,易发生地方割据;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西周还实行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是其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进一步分割了相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但皇帝政务繁多,后来设立了内阁,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 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古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多山多岛,城邦林立。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表格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表格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表格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表格如下:1. 古代文明的起源- 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 古埃及文明以尼罗河为中心,发展出独特的象形文字。

-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遗址是早期文明的代表。

- 中国的黄河文明,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2. 古代文明的发展- 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制度体现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法律的典范。

- 印度的种姓制度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中国的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贸易和战争两种方式进行。

-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波斯帝国的扩张与希腊城邦的冲突,导致了希波战争。

-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4. 古代文明的衰落与转型- 古埃及文明在外来入侵和内部衰败中逐渐衰落。

-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扩张,最终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

- 印度的孔雀王朝统一了印度次大陆,但随后也面临分裂和外族入侵。

- 中国的秦朝统一六国后,由于暴政导致民变,汉朝的建立标志着新的文明转型。

5. 古代文明的遗产- 古埃及的金字塔、神庙和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汉谟拉比法典,展示了古代文明的智慧。

- 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对亚洲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记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心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心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心行政体制。

其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心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心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阔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境况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心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心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心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减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2、分封制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⑤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⑥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⑦前期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政权严密⑧后期影响: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宗法制①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⑥后世影响:重视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尊卑有序,倡导内部凝聚力⑦体现:传统节假日(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祭祖、家谱4、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统一原因: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2、中央集权措施: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②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务(虚设),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保证皇帝大权独揽③推行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3、中央集权制度作用①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4、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②都是地方行政制度(2)不同点:①分封制的诸侯世袭,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④分封制的性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性质是官僚政治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爆发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③唐:节度使,政治、经济、军事权利过大,造成藩镇割据,爆发安史之乱④宋:政治上重文轻武、经济上控制地方财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⑤元:行省制度a.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君主专制的演进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中外朝制③魏晋南北朝:设三省制④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与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⑤宋: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与财权⑥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势越来越大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①汉:察举制(标准:孝、廉)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③隋:科举制(标准:才学)a.方式:礼部主持的至上而下的选拔考试b.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c.作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①明太祖废丞相a.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b.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c.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②设内阁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b.过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阁臣票拟权;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c.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d.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清①清初:内阁、六部(仿明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③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a.最初目的:用兵西北b.军机大臣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d.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①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表格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表格

郡 国 并 行
推行郡县制的同时 分封诸侯王
诸威甚胁侯至叛中坐发乱央大动,,汉实本武行解帝推决酎恩王金令国夺,问爵基题,
Company
朝代
地方体制
具体措施
影响、 意义

中国古代地方 唐
广封节度使
行政制度(三)
分裂
动荡
局面
五代
是唐
藩镇割据,中央羸弱,
十国
代藩
政局动荡
镇割
据的
延续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四)
九卿
分管事 务
三公九卿制、 内(中)外朝
用亲信侍从组成决策 班子
用内朝(中朝) 架空外朝,加
强皇权
朝代
隋唐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二)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机构、官职、职能
影响、 意义

中书省(隋称 起草诏令
内史省)
(决策权)
门下省
审议政令, 不同意可封 驳(审议权)
尚书省
六部:
吏户 礼兵 刑工
学士
始设 内阁
六部:吏户礼 兵刑工
分工执行诏令
殿阁大学 士
顾问、协理 奏章
专制皇权发展到 内阁地 新的高度 位是逐 步上升 的
阁臣票拟(票旨)、皇帝批 红(朱批)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四)
朝代 清前期
清雍正
中央官制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机构、官职、职能 影响、意义

议政王大 臣会议具 有满族早 期贵族军 事民主制 的色彩
执行诏令 (执行权)
1.分工明 确,提高
效率
2.分割相 权、互相 牵制,提 高皇权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总结词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探索发展道路的历程曲折而艰辛。
详细描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此后,中国开 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德意志帝国通过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皇帝掌握实权, 议会拥有立法权。
04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 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 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 理都造成沉重打击。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的颁布
法国大革命为共和政体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人权宣言》强调了人权、自由、平等原 则。
1875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CONTENTS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0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签订 《马关条约》,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世袭制。

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制度,形成了更为严密的宗法体系。

周朝则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分封制,通过封土授民的方式,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汉朝继承秦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所调整,如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等政策,以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而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政治制度逐渐走向多元化。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科技1. 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从夏商周的井田制到秦汉的私田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商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 科技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同时,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显著的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就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佛教与道教的传播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与道教一起,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3. 文学艺术的繁荣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兴起,以及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多样性。

四、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4.元朝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内朝(中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朝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冶铸业
(1)冶铜业
时代
成就
新石器时代
早期铜器,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商周时期
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大多是礼制的象征
(2)冶铁业
时代
成就
春秋晚期
出现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时代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汉代
1、铁业官营制度
2、燃料: 木炭—煤炭
3、供风方式: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水力(水排)
南北朝
灌钢法

青花瓷

五彩瓷

粉彩瓷器工艺、珐琅瓷(康熙、雍正)
7、古代商业
时代
商业发展概况
远古时代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代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
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增加(骨贝、铜贝)
春秋战国
巨商(范蠡、吕不韦) 商业中心(临淄、邯郸、郢)
汉代
商运活跃,丝绸之路
唐代
商运十分发达,“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
农户副业(依附于农业)
供自己消费(自给自足)
剩余部分市场流通
官营手工业
政府垄断(垄断性)
官府专用,皇帝私用(对象特殊)
不在市场流通(封闭性)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日用
在市场流通
4、纺织业
时代
纺织成就
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萌芽(麻、葛),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代
有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周代
“妇工”是“国有六职”之一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
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人都要交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
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分摊在田亩上,统一征收银两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丁银
清朝前期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3、“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9、商业都会
朝代
商业都会
特点
战国
临淄、邯郸、郢
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汉代
“长安”和“五都”
官员专职管理市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
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
市发展为常设商业区,商业发达
北宋
以煤做燃料,炉温得以提高,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6、陶瓷业
时代
特征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彩陶、黑陶)
商朝到东汉
陶器向瓷器过渡 东汉:青瓷
南北朝
白瓷

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A唐三彩(美术陶制品)
B形成两大体系: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C唐朝晚期:首创釉下彩绘

出现地方瓷窑体系,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
汉代
技术发达,行销海外(丝国) 素纱禅衣、起绒锦
唐宋
绒线毯
唐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提高
元明
绒锦
织金绒
天鹅绒
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创造新式纺车,推广制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明代纺织业中集中了众多雇工,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后记: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制作了上述表格,希望大家以后多提出建议和意见。只要是有利于同学们学习的建议我们一定会认真采纳。
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交子”
明清
会馆、商帮(晋商、徽商)
8、“市”的发展
严格限制阶段
时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代
有管理“市”的法律,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
有专门的管理“市”的机构,长安“九市”
南北朝
“草市” “草市尉”
唐代
“草市”—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代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收税
承认土地私有
编户齐民
两汉
编户需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口税、更赋,并服兵役和徭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租庸调制
隋朝、唐代前期
受田农民除了缴纳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两税法
唐代后期
每户按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专题一知识点表格归纳
1、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发展阶段
耕作技术变化
农具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器、骨器、木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
石器、骨器、木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曲柄锄、大镰、耧车
宋代
东京
商业繁华,店铺林立,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清代
苏州、盛泽、汉口、佛山等
工商业市镇众多,商业繁荣,商户众多
10、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奴隶பைடு நூலகம்会(商周)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国有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附)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
传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战国
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

灵渠
汉代
井渠法/治理黄河(王景)
隋唐五代
立井水车(北) 高转筒车(南) 京杭大运河

水转翻车
明清
风力水车
3、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流向
流通方式
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