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2011阅读80分
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493d0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4a.png)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1)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朱光潜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研究一个浅例。
比如我们看下列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 与C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则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
还不仅此。
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1)A、B、C、D、E、F为六条平行垂直线,G与H为两条没有规律的线。
(2)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
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
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
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
2016年徐汇高三语文一模参考答案
![2016年徐汇高三语文一模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908f95d4d8d15abe234ea2.png)
2015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阅读(80分)(一)16分1. B与C,D与E距离相等,略大于A与B的距离。
/ F与G的距离较B与C的距离大。
(写出一点即可,2分)2. 因此(由此)G与H两线不但在物理方面和其他六条线不同,在情感上也和它们不能谐和,所以就被摈于整体之外。
(3分)3. 欣赏者眼中的(审美)自然(2分)4. 寻常恋爱都带有强烈的占有欲,美的欣赏则是精神的满足,超越了物质层面的利害得失。
(2分)5. B(3分)6. 首先说明美感是外物与人心相结合的产物;进一步以人对图形的感受为例,阐释了“心”和“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说明美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美是经过人情化的);最后以审美的非功利性为补充。
(4分)(二)20分7.用《美丽心灵》的美好故事与眼前所见的纳什夫妇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震惊与失望。
同时也为下文将电影中的授笔仪式与现实中的拍照场景对比做了铺垫。
(3分)8. B(2分)9. 第一处反映出那个女孩子对纳什的崇拜和她面对纳什时的紧张激动;第二处是用强烈的语气表达学生们对纳什发自内心的崇敬,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面对这个向“纳什致敬”的场景时由衷的激动与感慨。
(4分)10.通过运用比拟/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景角度的变化等(比拟的修辞手法。
如“肥鹅笨头笨脑地在聊天”,松鼠们在“忙活着筹备”“一场盛宴”,夕阳“张望着我们”,生动而又充满情趣。
/虚实结合。
实写了校园中的游人、孩子、肥鹅,虚写了松鼠们的忙碌,既生动,又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
/动静结合。
由校园黄昏游人的悠然、动物的忙碌,转为静静等候的排队的人们脸上身上的玫瑰色的光晕,增添了画面的悠然宁谧。
/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视与远景描写,转为平视与近景描写,立体、全方位地表现出校园美景。
)刻画了黄昏的校园既生机勃勃又宁谧悠然充满温情,烘托了学生们和纳什排队合影的感人一幕,表达了人们对纳什的敬意。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4ed89945ad02de80d4d840a2.png)
2015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语文试卷2016.1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朱光潜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来研究一个浅例。
比如我们看下列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与C 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则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
还不仅此。
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⑵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⑶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
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
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
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 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
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
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预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
视线移到EF两线时,所预料的果然出现。
预料而中,自然发生一种快感。
上海市徐汇区(金山、松江)2016年高三二模语文答案
![上海市徐汇区(金山、松江)2016年高三二模语文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bf01a569dc5022aaea005e.png)
2016年徐汇(松江、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阅读(80分)(一)18分1. C(2分)2. B(2分)3. ⑴迎合数码化⑵强调体验⑶艺术形式(表现)(3分)4. 更清晰地说明艺术品的价值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2分)5. ⑴挂毯、铜版画等复制技术,使作品的原貌在传播过程中对受到折损。
⑵摄影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传统要求,催生了现代主义艺术。
⑶数码复制技术影响了艺术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了艺术家和艺术品生存、发展的方式,导致创作方式的改变、艺术形式的变化。
⑷数码复制技术使得受众可以随意对艺术品进行剪辑、改动,使艺术品最终变得面目全非。
(4分)6.【答案示例】复制品进入观赏者的生活情境,使观赏者和艺术品距离更近,满足了大众对艺术的渴望;数码复制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多样性,使得欣赏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数码技术使得观赏者同时也可能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通过对艺术品的改编,表达个人的感悟、评价、灵感,成为表达自我的手段等。
(5分)(二)18分7. 写出了作者远离尘嚣与自然逐渐接近的过程,也表现了他逐渐获得心灵慰藉的过程,引出下文在绝幽之处的草地上作者与自然的更深沉的沟通。
(3分)8. 从句式运用的角度:整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运用想象、修辞(比拟、比喻)。
写出作者与大地、海洋、天空、太阳在灵魂上的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也表现出自然的伟力与神奇。
表达灵动,富有感染力。
(4分)9. “吮吸”比“呼吸”更具力度,更贴切地表现出作者对生命力的热烈渴望与尽情吸收;“吮吸”多用于对液体的吸取,也与下文作者说从草叶、野花等身上汲取生命的滋养来生活更匹配;“吮吸”也是一种孩童的行为,更能表现出作者在大自然面前婴儿般的依恋。
(写出两点即可,3分)10. A(3分)11. 作者借助“祈祷”这一形式,通过与大地、阳光、天空、海洋等自然界在身体、灵魂两方面的接触和交流,从渴望接近自然以获取力量与慰藉,到释放心灵,进而追问灵魂的内在意义,再到从宇宙间获取对生命的认识,汲取生命的智慧与能量,达到与自然完全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逐渐推进文意,展现了作者与自然在精神层面逐渐深入的契合,也表达了作者在自然面前的虔诚,对有“神性”的自然界的崇敬。
2011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资料
![2011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c4fd7b9b6648d7c1c74631.png)
2011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2012.4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共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现代的司马迁陈之藩①大致说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与信息。
从最原始的到最近的社会一直是如此。
不过在上古的人没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虽然语言、符号、图像、文字与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同时演进而来。
②我们意识到信息的极端重要与信息的定量估测是始于二十世纪中叶。
大致是由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Norbert Wiener)及信息理论的定义者山农(Claude Shannon)所启迪的。
温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如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易存在下去。
”山农则是把玻耳兹曼(Ludwig Boltzmann)墓志铭上那个“熵”的公式借来,为信息做了定量工作并构建了分析理论。
③信息不仅包括我们所有的知识,还包括感官所触到的一切。
报纸上的新闻,书本上的报告,市场上的行情起伏,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简单到一张照片或一幅图画,复杂到终端机上的种种显示,印表机上的列列标记都是信息。
我们固然一直是生活在物质——如空气或水——的海洋中,也是生活在能量——如光或热——的海洋中;而今,我们忽然悟出更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
从古以来就是如此,二十世纪下半叶情况尤然。
④但信息与物质或能量有所不同。
信息的最大特征是:它单独存在的东西,以互相联系为前提。
没有联系,就没有信息。
于是信息必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通过载体,这信息才能被处理、传输、操作。
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多是经电子为载体、用数字作处理而表现出来的资料。
⑤信息资料不能单独存在,是由互相联系而来。
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3fdb3f76a20029bc642dae.png)
2011 年全国一般高等学校招生一致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80 分(一)阅读下文,达成1-6 题。
(18 分)家园城市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火烧眉毛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单是指建筑物质环境,并且是指创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中心。
②有关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 世纪 80 年月改革开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快速,陪伴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快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假如两个:一是城市的相同,二是文化的缺失。
二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相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相同。
③最近几年来,人们对高质量城市的追求愈来愈急迫,出现了建设山川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
此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余几种城市种类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一定拥有充分的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的各样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备应知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着重学校、博物馆、图书室、体育场等大型公共设备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升方便舒坦、有和蔼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社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现代城市发达的通信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沟通,但这类单一的联系方式,没法安慰人们孤单的心灵,也不可以知足人们当面 ?全信息交往 ?的渴求。
所以一定创建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沟通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添人们当面沟通的时机,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当做到布局合理,适合办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但是,我国今日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 ?填满 ?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宽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觉特别压迫和无助。
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此中的居民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欢乐,心灵安适,而不是压迫与紧张。
徐汇区一模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徐汇区一模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7c282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3.png)
徐汇区一模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勃C. 白居易D. 李商隐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罗贯中C. 施耐庵D. 吴承恩3.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以上都是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出自哪首诗?A. 李白的《静夜思》B.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C.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D. 王维的《鸟鸣涧》5. 下列哪个朝代不属于“唐宋八大家”所在的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上海徐汇一模】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海徐汇一模】上海市徐汇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c5514d03d8ce2f0066239e.png)
2013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2014.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回望科学史上的异端 陈蓉霞前不久,中世纪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不经意间出现公众视野当中。
依据通常的讲述,布鲁诺是因宣扬日心说而被教会烧死与布鲁诺同时代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审判。
这样的讲述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形成了这样的定论:科学代表真理宗教代表迷信;这些历史证明了科学与宗教是水火不相容。
如此简单化的复杂的历史现象 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个欧洲人生来就是基督教徒,他自小就继承了父母的文化传统。
难以想象,如伽利略、布鲁诺等人居然能完全摆脱基督教信仰。
就伽利略而言,他一直深信这一命题:上帝有两部作品圣经和自然界。
前者是上帝的间接作品,因为出自人之手;而后者却是上帝的直接作品。
显然,研究上帝的直接作品更加可靠。
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伽利略科学研究的动力所在。
圣经是一部用文字写成的作品。
在中世纪,普通百姓是文盲,接受教育差不多是神学家的特权教会人士差不多垄断了阅读解释圣经的权,普通信徒只能通过神父的传教来领会神意。
伽利略的出场对教会构成了威胁,因为要读懂上帝的直接作品自然界,可不像读懂圣经那么容易。
读懂自然界是伽利略的专长在他看来,上帝创世所用的语言就是几何符号,如圆、三角形之类通过数学或几何学的方法,我们就能描述或解释自然现象。
把数学与实验方法相结合,这正是伽利略的首创,因此成为近代科学的设计师。
冒犯了当时的学术权威。
他们能熟读圣经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却难以读懂伽利略的数学语言及其实验思路,更何况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与他们向来熟悉的世界观针锋相对。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f40df3e87101f69f3195a3.png)
2015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2016.4〕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数字化时代的艺术①艺术被复制技术弄得身不由已,并非是电脑出现以后才有的事情。
②早期欧洲用羊毛挂毯来复制油画,织毯人用各种颜色的经纬线对应画面上相应的色素,只是羊毛毯子太贵,织得起挂毯的人也就请得起画师了。
随后出现的铜版画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艺术品,但这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与原作相比,这些复制品在质量上相差太远,数码方式出现之前的复制术都是一种有损复制,所以它们的冲击力远远小于今天的数字化复制。
③摄影技术的兴起至少在两方面对艺术产生了影响:一是它取代了绘画的写实职能,甚至在摹物象形的功能上,摄影比绘画要强大得多;二是它具有可复制性,不但可以用来复制绘画,它自身就是可复制品。
这两点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绘画的传统要求。
即使在绘画的装饰功能方面,摄影也部分地抢了绘画的饭碗,至少像明信片风景和鲜花之类,摄影和绘画同样广受欢送。
[甲]有着几千年传统的绘画必须要存在下去,[乙]不能以传统的方式来延续,[丙]绘画被迫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存在意义。
现代主义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的。
④也许今天的绝大多数人和艺术的第一次接触就是从摄影获得的。
比方每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可能都知道《蒙娜丽莎》,但人们看到的大多是这幅画的印刷品。
数码复制的影响在于,它不仅在复制的精度上更为出色,对这一复制品的再复制也不会导致损耗——它从技术上消解了原作的概念,会导致艺术品价格上天翻地覆的变化。
由于成功的传播所建立的广泛的知名度,也许会极大地刺激人们对原作的需求;但另一种业已成为现实的趋势是,完美的复制降低了对于原作的需求,如果人们可以轻易地从网络上下载质量完全一样的图片或音乐,他们为什么还要额外花钱购买呢?这将直接影响到艺术生存下去的方式。
⑤数码复制带来的又一个问题是艺术消费群体的改变。
以前的艺术实际上都是为某个特定的对象而生产的,壁画是为教堂画的,圣像画是为老百姓画的,肖像是中产阶级的需求。
2011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含文言文翻译)
![2011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含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8b86d2c453610661ed9f498.png)
2011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一、阅读 80分(一) 文本来源:关于“田子坊”的信息拼接。
(15分)1.(2分)答案:田子坊街区是上海弄堂工厂和城市生活的历史遗存。
(或:田子坊街区是具有上海文化开发价值的资源。
)补充答案: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田子坊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遗存,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和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浓缩了近百年上海城市生活的场景,折射出海派市民生活的特点。
”也给了2分。
错误:(1)将“湿地”二字套用在答案中;(2)将第三段老厂房等情况作答案;(3)片面,给1分。
这道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案开头用到“田子坊”三个字。
2.(2分)A (“唯一选择”在文章中没有这么说,太绝对。
)3.(2分)答案:因为括号内是解释插入的内容(1分),交待取名“田子坊”的缘由(1分)。
补充知识点:标点符号包括标号和点号。
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这些点号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错误:(1)括号的作用理解为“烘托、强调、引述……”;(2)将题目理解为括号内字的由来和意思的解释。
第一题和第三题均分2.9分。
4.(4分)田子坊位于卢湾区泰康路210弄(1分),是上海保护历史遗存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要有标题意识)(1分)。
这儿有上海老城厢的温暖,有最前沿的视觉艺术,是你在上海休闲、观光的好去处(2分)。
(第七段“上海市井生活的亲切、温暖和嘈杂”)(“旅游推介词”,语言形式)考察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均分2分。
这道题目可以结合黄浦区一模试卷重庆杨济舟《山阴道上访徐渭》第八题“根据文中内容,为青藤书屋写一份简介。
”--“位于绍兴前观巷大乘弄10号;明代“青藤画派”的发源地,书画家、文学家徐渭的出生地和读书处;书屋小,墙上有青藤,厅有徐渭像,藏有《黑葡萄藤》摹本。
”5.(5分)具备文化开发价值的历史遗存;“修旧如旧”保护式的改造;受艺术人士青睐并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出“视觉”产业特色;上海老城厢的“烟火气”成为吸引怀旧或好奇游客的观光资源。
2016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
![2016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faec0c10a6f524ccbf8520.png)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1)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朱光潜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研究一个浅例。
比如我们看下列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与C 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则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
还不仅此。
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1)A、B、C、D、E、F为六条平行垂直线,G与H为两条没有规律的线。
(2)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
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
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
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
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
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预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
2016-2017学年上海高三语文徐汇区一模试卷全解读
![2016-2017学年上海高三语文徐汇区一模试卷全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4245b1d1f34693daef3ecd.png)
2016-2017届上海高三语文徐汇区一模试卷全解读一积累应用 10分1. 填空题。
(5分)(1)宋词有借助意象写秋的,如柳永《雨霖铃》首句“寒蝉凄切”,李清照《声声慢》下阕首句“满地黄花堆积”;有直接写秋的,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篇句“楚天千里清秋”。
(3分)【解析】注意“借助意象写秋”和“直接写秋”之区别。
(2)不少成语出自经典作品,如“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贻笑大方”源自《秋水》中河伯自省被有学问的人耻笑。
(2分)【解析】理解性默写。
《桃花源记》中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句。
《秋水》有“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
经典作品中的成语有很多,需要学生特别留意,如:功亏一篑(《诸子喻山水》)。
2. 选择题。
(5分)(1)你乘游轮“夜游浦江”时想用诗句描述所见美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下列最贴切的一项是(A)。
(1分)A.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B.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C. 河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解析】B项中“旌旗”和“舟楫”都是古代的事物,明显与浦江夜景不合。
C项诗句译文是“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浦江何来曲曲折折,江水中何来“芳甸”呢?。
D项中写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何来“平野”呢?A项中“灯火万家”和“星河一道”则比较符合题干表述。
(2)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
中国人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烧,家人用中医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
法庭上,面对控方律师嘲讽似的提问及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读”,许大同感到百口莫辩。
①填入上面语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B)。
(2分)A. 虽然孩子病好了但许大同被指控。
B. 因为此事许大同被指控虐待了孩子。
C. 这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被指控。
D. 许大同因为虐待孩子被指控。
【解析】一是要抓住前后句子的联系,二是要能够区分选项句子的区别。
上海语文高考徐汇区一模答案
![上海语文高考徐汇区一模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83228a84868762caaed5f8.png)
4.( 分)C、D .(4分 .( 、 5.( 分) .(5分 .( 独特的城市发展中各种相互对立、冲突和渗透的元素; 独特的城市发展中各种相互对立、冲突和渗透的元素; 江南文化中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 江南文化中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 包容并改造各种亚文化并逐渐趋同; 包容并改造各种亚文化并逐渐趋同; 在城市发展中求变求新; 在城市发展中求变求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的淘洗。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的淘洗。 五个要点各1分 (五个要点各 分)
2010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2010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学习能力诊断卷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
80分 一、阅 读 80分 (16分 (一) (16分)
1.( 分)老舍,市民阶层(或“大众”) .(2分 老舍,市民阶层( 大众” .( 2.( 分)为更好地区别“京派”与“海派”文化,照应上文; .(3分 为更好地区别“京派” 海派”文化,照应上文; .( 在对比中更明晰地解说“海派文化”包容改造各种亚文化, 在对比中更明晰地解说“海派文化”包容改造各种亚文化,形 没有特点”的地域特色。 成“没有特点”的地域特色。 3.( 分)一是表强调,肯定上海能抓住时机求变求新谋发 .(2分 一是表强调, .( 二是表轻微的否定,只顾与时“接轨” 展;二是表轻微的否定,只顾与时“接轨”使上海文化流质 易变,定力不足。(两个要点各1分 。(两个要点各 易变,定力不足。(两个要点各 分)
(二)(20分) )( 分 6.( 分)强化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无暇关注身边的人。 .(2分 强化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 人们无暇关注身边的人。 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 .( 7.( 分)“找死”二字前置,强调骂的“内容”极端伤人(1 .(3分 找死”二字前置,强调骂的“内容”极端伤人( .( );将 用标点隔开, 分);将“骂”用标点隔开,强化了骂人者的强悍和听者被羞辱 的感受( 分 的感受(2分)。 8.( 分)含义:“蛇皮袋”体积大增加了中年人穿越马路的 .(3分 含义: 蛇皮袋” .( 困难; 蛇皮袋”犹如贴上“乡下人” 困难;“蛇皮袋”犹如贴上“乡下人”的标识成为他被城市接 纳的阻力。作用:成为下文两次“擦肩”事件发生的道具( 纳的阻力。作用:成为下文两次“擦肩”事件发生的道具(或 缘由)。(含义2分 作用1分 )。(含义 缘由)。(含义 分,作用 分)
2011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2011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fd19483152ea551810a68743.png)
2011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2012.1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王呈伟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
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
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
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③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演绎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
百家研读,百花齐放,有的结出些老百姓能吃的瓜果,有的只开些花儿让百姓看,有的只长刺甲批评家们像蜜蜂飞旋在花丛中,忙着采蜜,传粉,当然也有只会嗡嗡地叫来吸引人们视线的,春光乍现,一片喧闹而繁忙的景象。
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
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2011年上海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1年上海卷语文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4983edaeaad1f346933f9b.png)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家园城市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
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
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
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
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上海市徐汇区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模
![上海市徐汇区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模](https://img.taocdn.com/s3/m/32367b718762caaedc33d4b3.png)
徐汇区 201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定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够错位。
3.答题时间 150 分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4.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 6 题。
( 18 分)我们应该怎样流传经典王呈伟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但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但是他们所秉着的见解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下手,以此来保护社会规范序次;文化经典的传承不能防备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见解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见解的载体。
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修饰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但是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今天,就流传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眼前的仍旧是怎样选择的问题,是继承秦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此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③无论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
但是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
因此怎样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转播到老百姓能够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定作答的问题。
④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流传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他们的经典特别侧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凑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
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语文学习能力诊断(一模)试题(无答案)
![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语文学习能力诊断(一模)试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48395f52d380eb62946d6a.png)
徐汇区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2015.1考生注意: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和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坐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僻字的文化意义蒋原伦(1)《汉字听写大会》这一类的电视竞技节目,短短一年间成为小时尚,节目的看点就在于中学生能写出不少笔画繁复的汉字和艰深冷僻的词汇,那些躺在典籍或文献中某个角落难得一见的字词:比如“捍蔽,比如,唼喋,还有“觳觫”等,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用到它。
(2)人们有理由质疑节目策划者的意图:那些艰深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学生,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参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3)这里要谈到僻字的文化意义,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指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字词.当然,“冷僻”是相对的,而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囧”,“槑”,还有“烎”等等,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
某种意义上,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激活..。
(4)据统计,《康熙字典》中收了四万七千多字,而《鲁迅全集》总共用到的汉字才七千七百来个,鲁迅可能是二十世纪作家中用汉字最多的文学巨匠,即使这样,《康熙字典》中还剩那四万来个字没有动用。
海明威喜欢用冰山理论采形容文学创作,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与水下的八分之七构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其实,冰山理论挪用来说明常用字和生僻字的关系也很贴切,常用字必额浸泡在十倍于它的庞大字库中,才能时时焕发出活力。
(5)汉语表意崇尚简而意丰,词语或词组根据表速需要重新组合能衍生出新词,例如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章大家韩愈,在一篇文章中创造了“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等新词,这些“冷僻”词语不符合约定俗成,可能一时流行不广,但它们表意明确有时又不可取代,反倒有长久的生命力。
(6)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的节目,人们惊讶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怎么写得出那么多佶屈聱牙的字和词?花功夫在这些“冷僻”的字词上有意义么?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但是它们在激活个体精神方面不可小觑,年轻学子求知若渴,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文字,怀有一种好奇,更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在参与竞技的过程中精神力量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
上海市高中语文试卷.doc
![上海市高中语文试卷.doc](https://img.taocdn.com/s3/m/044865b5e518964bce847ca7.png)
上海市2011学年度高三学科测试语文试卷(答案做在答题卡上)(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11年12月一阅读(80分)()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⑴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心理、性格极易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
(2)那么,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又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呢?(3)学者常常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来阐述气候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
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也就是说,有较大的勇气。
” 相反,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闷热的地方,由于上述原因,他便会感到心神萎靡,缺乏勇气。
孟德斯鸠的观点虽然有绝对化的倾向,但其独特的视角却给人以启发。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炎热的气候使人敏感、消沉,而长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则具有和谐、平衡、机敏、细腻的心理特征。
江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着千门万户的变换,但基本的心理图景却由其地理环境所规定。
(4)再就地形地貌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曾以地形地貌为依据将地理环境分成三种类型,即高原、平原和海岸区域。
在黑格尔看来,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分别形成了牧业、农业和商业等不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层一一亦即江南文化精神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江南江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来进行阐述。
(5)不同的自然风貌会影响到人的审美心理。
我们知道,就普遍的情况来看,北方多崇山峻岭和高原,植被和色彩都显得相对单调。
但另一方面,这单调却又是严峻、崇高和阔大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目光所及,是巨大而高远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其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喜好刚毅雄强、粗犷豪迈的美感类型;而江南则有丰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其植被繁密而多彩,景观变化细微而多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感受着的是温山软水、莺飞草长,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因此,其文化心理极易被导向精细和柔婉,沈谦评辛弃疾词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呢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2016.1)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朱光潜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研究一个浅例。
比如我们看下列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与C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则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
还不仅此。
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谐和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则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如果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1)A、B、C、D、E、F为六条平行垂直线,G与H为两条没有规律的线。
(2)A与B、C与D、E与F距离都相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
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
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
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
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
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预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
视线移到EF两线时,所预料的果然出现。
预料而中,自然发生一种快感。
但是我们再向右看到G与H两线时,就猛觉与前不同,不但G和F的距离猛然变大,原来是像柱子的平行垂直线,现在却是两条毫无规律的线。
这是预料不中,所以引起不快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这里所谓“预料”自然不是有意的,好比深夜下楼一样,步步都踏着一步梯,就无意中预料以下都是如此,倘若猛然遇到较大的距离,或是踏到平地,才觉得这是出于意料。
许多艺术都应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所生的心理影响都以这种无意的预料为基础。
⑦懂得这两层道理,我们就可以来研究美与自然的关系了。
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说“自然美”就好比说上文六条垂直线已有三个柱子的形象一样,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
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⑧美的欣赏就如“情人眼底出西施”,不过寻常恋爱都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似这样。
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
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
(选自《谈美》第七篇,有删改)1.根据文意,将文中附图下面的说明补充完整。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调整语序并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三面下个单句组合成一个复句,使之成为第⑤段的结尾句。
(1)G与H两线被摈于整体之外。
(2)G与H两线在情感上和其他六条线不能谐和。
(3)G与H两线在物理方面和其他六条线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西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作者认为“美的欣赏”与“寻常恋爱”不同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5.下列对“美”的阐释,最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A.荀子: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B.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C.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
D.狄克罗斯: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
6.本文对“美与自然”的阐释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0分)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注】沈诞琦①我必须写写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可我难以下笔。
②我入学那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不常在校园里走动了。
我是在大一的尾声才第一次见到了约翰·纳什。
大一末的某天偶尔在路上走,迎面走过来两个老人,男的高大而干枯,女的矮胖而臃肿,他们穿着正装,大约要参加什么仪式。
我认出了男人是纳什,很兴奋地推推边上同行的朋友。
他说,“早看到啦。
”我又问边上的女人是谁,“还有谁?当然是他老婆。
”我心里又吃了一惊,这形象与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的美丽妻子实在相差太大。
朋友看我怔怔的,便半是劝慰半是嘲讽,“年轻的时候大约挺漂亮的,现在老了嘛。
说起来,《美丽心灵》里讲得他们如何神仙眷侣,其实他疯了不久后她就要求离婚,直到2001年拍了电影,他们才又复婚。
”两位老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步履蹒跚,一声不吭,他们间是那么疏离,既像是陌生人的疏离,又像是熟识无睹太多年的疏离。
《美丽心灵》在我心中营造的那个关于爱的奇迹的泡沫就这么被戳破了,我只是看到一个寻常老人的卑琐晚境。
③大二春天我阴差阳错地当选了普林斯顿数学俱乐部的主席,这个俱乐部一年也就搞三次大活动:夏天派队去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秋天组织面向高中生的普林斯顿数学竞赛、春天组织数学教授和本科学生同乐的正式聚餐。
我新官上任没几天,就要办正式聚餐,前任指点我说:“你就在海报上写,‘想见见约翰·纳什的真身吗?来参加数学俱乐部的聚餐吧!’保准无数人跑过来看热闹。
”我照办了,果然很快就有许多同学报名。
④聚餐那天是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我们包下了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
赴宴的学生还一个未到,我们正在摆放器皿和食物,就看到电梯门一开,出来三个人,正是约翰·纳什还有他的妻儿。
我慌慌张张地去迎接他。
“你是发邮件的沈小姐?”“是,是我发的邮件,我叫Lily。
”“沈小姐,你好。
约翰·康威会来吗?我听说他会来。
”“康威教授的确回复说会来,他还说要为聚餐致辞呢。
”⑤聚餐开始了,康威教授没有到。
我打电话去他家,他妻子说,“太不好意思了,他彻底把这事忘了。
”“沈小姐,约翰·康威会来吗?聚餐已经开始半小时了。
”纳什教授又问我。
我说,不会了,他忘记了这事。
“是吗。
”纳什有些失落,于是我也有些失落,不过同学们个个欢欣万分,不少人在去拿吃食时故意从纳什身边经过,腼腆地打个招呼。
只是没有一个人,敢在纳什一家坐的一桌坐下来。
聚餐快结束了,纳什那桌剩下的七个位子仍然孤零零地空着。
他的儿子趴在桌子上,他的妻子板着脸叉着手端坐在那里,而纳什默默地极缓慢地吃着一片肉。
我看着这番景象,自责却无计可施。
⑥正在这时,一个女孩子走到纳什面前,结结巴巴地说:“纳什教授,我能和你合影吗?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纳什愣了愣,点点头。
她站在约翰·纳什身后,甜甜地合了影,然后拿着相机,奔向自己的朋友,笑呀嚷呀,像是做了件顶了不起的事情。
大家受了感召,纷纷站起来,走向约翰·纳什,自觉排起了队。
突然,我同桌的数学系毕业生也站了起来,他平日里总一副愤世嫉俗、据傲不羁的姿态,这时他手里竟然也有个照相机,他自嘲似地辩解:“我在数学系混了天天被恶心的证明题虐,到头来连张纳什合影都没有,说出去不是要笑死人了?”⑦我想告诉你,那个晚春的傍晚所有男生都穿着衬衫和西裤,所有女生都穿着花裙子。
我想告诉你,数学楼是全校最高的建筑,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360度都是没有间隔的观景玻璃。
透过玻璃看出去,校园美丽如画:卡耐基湖上荡独木舟的游人正在悠悠地往回划,研究生院的塔楼下几只大肥鹅笨头笨脑地在聊天,教堂和美术馆前还有很多人在拍照,而布莱尔拱门下晒日光浴的孩子们正收起毯子准备回家,那些遍布校园角角落落的几千只灰色和黑色的松鼠们呢,它们恐怕又在忙活着筹备寒冬的一场盛宴,或许能从这个食堂偷一只甜甜圈,从那个寝室偷一块巧克力……我们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拍照,顺便透过观景玻璃张望着校园的一草一木,而夕阳也张望着我们,大家的脸上身上都覆盖着玫瑰色的光晕。
我想告诉你,《美丽心灵》里那让人动容的授笔仪式完全是导演的杜撰,可是,那个傍晚,在数学楼顶层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教授合影或谈话的年轻人们,他们的结结巴巴、推三搡四,难道不比那个子虚乌有的授笔仪式更让人感慨?“纳什教授,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⑧纳什教授已经从疯癫康复了;或者说,自诺贝尔奖和《美丽心灵》后,不再有人觉得他的不正常是件非纠正不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