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空白_折射出的魅力_析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省略的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2005年 第3期
外国文学
F oreign Litera ture
M ay2005
N o.3,2005“空白”折射出的魅力
———析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省略的尺度
张国申
内容提要:海明威在自己毕生的文学创作中为后辈作家树起了一座全新的路标,欲想测量了解这个路标,读者可以从他的“冰山理论”中找到答案。本文谈及的是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省略,从5个方面去领略大师笔下隐含的匠心独具,和读者一同走进他所设下的“空白”地带。
关键词: 海明威小说 创作手法 空白魅力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05)03-0081-04
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有自己不同的创作技法,文学大师海明威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他的小说无论是叙事描写、场景刻画,还是人物对白、心态描绘,都会让读者觉得似乎缺少点东西,省略了点什么。而事实上,这恰恰是作家在创作中有意安排的一种“空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不管你读上3遍还是4遍,好像总会能找到新的发现。这就是“空白”折射出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省略只是一种手段,而绝不是目的。文学作品的真正目的还是在于艺术表现。省略为表现服务,同时表现又决定了省略的使用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省略有一个“度”的问题。怎么省略、省略多少才有利于表现而不是有损于更好的表现?我们可以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中找到答案,即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和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抽象的比例,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内涵意义。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本意是告诉读者,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给读者以很深的回味余地,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去感悟人生的、社会的、道德的、自然的无限的哲理。也就是说,作家省略的尺度取决于读者的“领悟”。作品如果写得太直白,人们就根本用不着去“领悟”了。写出这样直白的作品自然产生不出魅力,读起来有味同嚼蜡的感觉。一部作品如果写得太晦涩,晦涩到广大读者都不得其意,无法去“领悟”的程度,自然也称不上是上乘之作。海明威在创作时明显顾及到让读者去细细地“感悟”。他的“冰山理论”的实质在于,挺拔于水面之上的峻峭的冰山峰峦是耸立在水面之下的深藏不露的冰山之索引。正是由于这条重要的索引与他的小说省略珠联璧合,才使两者相得益彰,才使大师笔下的作品得以为后人称道,得以隽永耐读,得以流芳百世。
那么,海明威又是怎样给读者去考察他的“冰山理论”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索引,又是怎样在小说创作中掌握和运用省略的尺度,又是怎样让读者能够有章可“悟”呢?我们可以从如下5个方面来领略一番他所设下的“空白”地带。
第一,语调和节奏
美国作家贝茨在研究海明威时格外注意大师作品中的语调运用,他这样说:“海明威对读者唯一的请求,就是同他合作,把握住这些语调和情绪。”①
①董衡巽:《海明威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我们在阅读海明威的作品时,如果把握住了语调和节奏,在很大的范围内也就真正地理解了大师的用意,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酒甜丝丝的就像甘草,”姑娘一边说,一边放下酒杯。
“样样东西都是如此。”
“是的,”姑娘说。“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甘草。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喔,别说了。”
“是你先说起来的。”姑娘说。“我刚才倒觉得挺有趣,我刚才挺开心。”
从这一段的人物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里姑娘说话的语调有3次变化。一开始是心平气和,说酒像甘草;接着姑娘生气了,用了讽刺的口气;当男主人翁说“别说了”的时候,姑娘明显地上火了,抢白说:“是你先说起来的。”口气变得针锋相对。实际上,海明威就是用这样微妙的语调转换来隐含地表现了姑娘的心理变化。
在《老人与海》中有如下的对话:“头天一条,第二天两条,第三天三条。”“很好啊。”
“以后咱俩又要一块儿打鱼啦。”“别。我不走运。我再不会走运了。”
“让运气见鬼去吧,”孩子说。“我会把运气带来的。”
“你家里会怎么说呢?”
“我不管。昨儿我捉住两条。不过现在咱俩要一块打鱼了,因为我还有好些要学的呢。”①
海明威极善于运用语言的节奏来刻画人物。读者可以从孩子和老人的这段对话中体会出,这里有语言节奏上微妙的变化。孩子说“头天一条,第二天两条,第三天三条。”老人接着补充说“很好啊。”孩子又说“以后咱俩又要一块儿打鱼啦。”老人搭讪道“别。我不走运。我再不会走运了。”二人简短对白中的节奏变化包含了人物的情绪,让读者能在这种暗示的节奏中把握大师的真实思想,这比用直白具体的语言描述更能折射出一种隐含的魅力。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一大特征。
第二,叙事间隔
海明威的短篇《在密执安北部》故事中的一段颇为精彩的描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大师笔下的两个主人翁分别是吉姆和丽芝,他们在一个仓库的遮雨棚里坐了下来。吉姆将自己的手放在丽芝的腿上,丽芝却说“别”,说“不可以”。可是“无论吉姆还是吉姆的那只大手都没理她”。紧接着海明威又写了一句“地板很硬。吉姆将她的衣服掀了起来,并且还要对她干什么事哩。她很害怕,可是她需要它。她很接受它,但是它又让她害怕”。
实际上,在吉姆和吉姆的大手“没理她”与“地板很硬”之间有个小小的叙事跳跃,又称“间隔”。如果硬要加上这样的叙述:“吉姆把她按在地板上,并且将自己的身体压在她身上,她顿时感到地板很硬。”这样,所谓的“间隔”就不复存在了。那么,这段文字的叙述就变得平淡无味,一点回味的余地都没有了。但是,如果作家把这种“间隔”任意拉大,就连“地板很硬”这句话也不写,或者省略掉,那么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他们依然坐着,躺下的情节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显然,这样的省略就使作者的意图不能被完全表达出来,这就是省略过多了。因此,“吉姆将她的衣服掀了起来”这句话之前,必须有“地板很硬”这句话作个铺垫。有了这句铺垫的话,情节顿时就完整了,回味的余地也有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增大了。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叙事可以留有“间隔”,但这个“间隔”不能太大,不是作家随心所欲任意安排的,而是受特定的审美标准制约。海明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频频在叙事过程中造成“间隔”,且十分稔知“间隔”的分寸,为后辈作家成功地开创了使用叙事“间隔”的先河。
第三,重复效应
在《白象似的群山》这个短篇中,海明威描写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姑娘去马德里做了一次违法的堕胎手术。姑娘金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都给彻底地毁灭了,姑娘本人也吓坏了。美国作家贝茨认为这个故事是“海明威或者其他任何人曾经写出的最可怕的故事之一”。②海明威在故事中通篇没有提及堕胎的事,也没有描写姑娘是如何被吓坏了,被毁了,而只是轻描淡写地交待他们等车,喝啤酒,说话和聊天。但是谙熟海明威写作风格的读者一定会从表面看似平淡如水的谈话中感悟到作家所隐含的残酷事实。海明威在这里借助了重复效应这种写作手法,
2005年 外国文学 第3期
①
②冯亦代:《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24页。
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下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