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评课

合集下载

评《圆的面积》一节课

评《圆的面积》一节课
第一步,将圆的模型剪成8等份;
第二步,将剪成的8等份近似地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例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用胶水粘贴在下面方框中的左侧。
第三步,再将另一个圆的模型剪成16等份;
第四步,将剪成的16等份近似地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例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用胶水粘贴在下面方框中的右侧。
孩子们在笑声中,切实感受到圆的面积随半径的增长而增大。
猜——凭借经验,猜想新结论。
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图形,在左图中,圆的半径为r,问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用r怎么表示?圆的面积小于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在右图中,将圆的一角剪成碎纸块,拼在正方形的空白处,圆的面积大于3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通过这两个孩子可以直观接受的问题,得出了圆的面积S与半径有下列结论:3r2<S<4r2。
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刘老师始终是微笑对学生,侧身写正字,一节课虽然话语不多,问题简短利落,但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孩子们自始至终保持着参与、兴奋。
一点美中不足,第三个猜想环节的第二个拼图是电脑完成的,有虚拟的成分,不如动手剪拼,这样更真实、更能说明问题。
我以《敢于放飞孩子》为题简评刘老师这节课,是认同、是学习、是呼唤。
(这个位置是贴图处)
实验研究及结论:
1.以上拼成的两个图形___________(左、右)边一个更近似于学过的图形。
2.在剪拼前后,图形的面积改变了没有?
答:__________.
3.要求拼成的图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
4.哪个量和圆的周长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如果用半径r表示圆的周长,这个量可以用r怎样表示?
这三个问题是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的,不需老师多讲,孩子争先恐后回答,老师自然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评课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评课圆的面积这节课内容很多,如果不是真的对学生的学情掌握很清楚,对本课的知识点的重难点把握到位,这节课上好,是不容易的。

我们一共进行了三次磨课,第一次听,学生预习的不到位,并没有达到王老师预期的效果。

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转化思想的不能很好的运用,圆到底怎么才能转化成长方形这一点不是很清楚,这一块浪费了很多时间,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接受的有点慢,我觉得还是之前对转化的思想的渗透不到位有关。

设置的练习还是有点多,课堂有点拖堂了,有些练习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节课如果把公式推导出来,弄清楚就非常不容易的事了,太多的练习是加重了这节课的负担。

虽然第一次讲课有很多不足,但是王老师在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恰到好处的,为本节课节省了很多时间,也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观察圆是怎么样转化成长方形的,这节课也能充分显示信息技术在数学应用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次课,王老师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转化”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课堂中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极限”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整个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个流畅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的更充分更形象,让学生亲自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第三次课,整个流程就很顺畅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优点,为整节课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数学课,是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帮助突破难点和重点的,还使课堂生动形象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该在老师的教学中广泛运用。

《圆的面积》评课稿

《圆的面积》评课稿

《圆地面积》评课稿酒房中心小学《圆地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地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地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地周长地基础上进行教学地,这两节课老师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地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特别注意了遵循学生地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地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两节课亮点纷呈,我谈几点我个人粗浅地认识和感悟.b5E2R。

、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地兴趣,复习铺垫有实效.通过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将图形转化成已学过地图形去求面积,为学生采用图形转化地方法推导圆地面积地计算公式做必要地准备,让学生明白转化地思想是学习新知地有效手段之一,激发学生将圆转化成学过地图形探究面积计算做准备.p1Ean。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地过程.本课时教学地重点是圆地面积计算公式地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地图形”地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等份和等份,再拼成近似地平行四边形地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分地份数越多,……拼成地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地近似长方形之间地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地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地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地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地面积地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地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地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地空间观念.DXDiT。

、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地主人,这节课从“点——线———面”,引导学生探究圆地面积公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地规律,并在充分感知地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地计算公式地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地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地过程,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地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地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地精神.RTCrp。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听课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听课评课记录

《圆的面积》课后评议会许老师: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圆的面积》这节课终于成型了。

这次会议我们主要给高老师的课进行评课,相信大家听了高老师的课后肯定都有收获,接下来可以根据自己的观课量表发表对这节课的看法。

厉老师:高老师《圆的面积》这节课,紧扣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切割补”法进行转换,渗透了“转化”思想,同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尹老师:对于这种图形课,老师的合理引导与学生的探究体验十分必要。

高老师在课堂上的两次引导十分重要,一个是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想到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切割补”的方法变成长方形,运用了转化的思想,那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用同样的方法去进行圆的图形的转化。

第二次引导是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转化出不同的图形后,高老师引导学生选择了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在这两个引导过程中,都存在学生的探究与体验,我觉得这点非常好!丁老师:我不赞同尹老师的看法。

当然圆的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推导出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第一次引导,是不是过于直接,等于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这一点我认为需要改进。

费老师:高老师提的这一点我也思考过,但是考虑到学生可能想不出方法来解决,所以采用了课堂上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备课中,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看看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引导。

尹老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教学活动,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争当课堂的主人,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在这样的课堂中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我觉得这点非常好!许老师:从刚才几位老师所做的学生参与情况观察量表,我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我觉得学生这么高的参与度还在于高老师在课堂上贯彻了众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典型的一个是“转化思想”,从最初的引导到最后的巩固练习,“模型思想”贯穿始终,学生因为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引,所以才能更好的参与到探究中,参与到学习中来。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观课报告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观课报告

圆的面积观课报告
我是从使用信息技术方面来进行观课的。

张老师在本节课中,为了更好地学习圆的面积共运用了四次课件。

很好地化解了难点,学习了知识。

第一次应用是在导入环节。

为了学习圆的面积打好铺垫,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因学习很久学生有遗忘现象,所以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适时地用课件简单地展示,利于学生回忆,也对学过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理解转化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次应用是在将圆形转化为长方形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在理解这个转化过程,老师设计成动态课件的形式,将转化的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了圆形转化长方形的过程,化解了难度。

第三次应用是在圆的面积推导时,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看出圆的各部分和转化后形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用课件将这个过程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变化,找出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

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第四次应用是在巩固阶段,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现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因为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是很抽象地,为了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张老师适时地运用动态的课件,形象地将圆转化为长方形,给学生以
直观的认识,轻松地化解了难度,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圆的面积评课2

圆的面积评课2

《圆的面积》评课稿虎威中心校杨莹素今天周晗老师教学的《圆的面积》这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教材内容。

此内容是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周老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领悟课标的意图,精心备课,虚心好学,共同研讨教法学法,课堂结构设计体现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堂课体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良好。

下面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1、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组织较好.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得到了的体现。

整节课周老师对各教学环节安排得比较合理,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始终围绕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展开活动,并使其得到较好的落实。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1)转化思想,求圆的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张老师在新课前先帮学生复习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

但只是略提此内容。

为歇息新知做了铺垫。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把圆等分成8份,16份等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但.学生合作探究时间不充分。

(2)极限思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把圆分成8、16等份,再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圆分成32、64等份会怎样?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拼组出来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教师在这其中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3、运用媒体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听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听评课记录

《圆的面积》听评课记录一.集体备课,好处多多。

1.复习旧知: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是在学习了已知半径求面积和已知直径求面积以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以后学的,因为本节课主要是用已学的计算公式进行教学,所以我们在教研时,引入了两个复习题与已学知识进行一下链接,这样学生们学起来就不会太生硬,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引入新课:当拿起课本时,看着书的例题与练习题,不觉心生欢喜,这课不难!可是当我写教案的时候,觉得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已知半径求面积,已知直径求面积,怎样引入已知周长怎么求面积呢?我把问题带给了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经过认真分析,例题中为什么要已知蒙古包的周长呢?是因为它的半径和直径都不好测量,这样让学生想一想,测量周长求圆的面积,成了解决它的占地问题的第一需要,所以我就以这样的方式引入的新课的教学。

而后我们又进行联片教研,与联合校的各位老师一块研讨,又提起了这个话题,经过大家的研讨,得出的结论是:镜子就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周围,离学生最近,学生感受最深,如果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求树干的横截面积?学生很快的就会想到:要测量镜子的半径和直径求面积,是最好的方法,这也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新课就在这样的生活情景下就展开了。

这样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然后利用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算出所求的面积就解决问题了。

实践证明:众人的智慧是无穷!2.解题方法:经历是数学学习过程性目标,强调通过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实际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价值。

要解决已知周长求半径问题,学生们会运用已学过的周长公式计算半径或直径,但也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性不是太好,所以有的同学不知从何下手去做,于是就进行了讨论学习,学生们经过讨论可以从同学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大家在一起研讨时,就想到,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去计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听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听评课记录

《圆的面积》听评课记录在本次数学组举行的新进老师听课活动中,我有幸听了由陶丽丽老师主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本课属青岛北师版数学第十一册图形单元,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并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实践应用。

结合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慨颇多,总的来说这是一节非常胜利的常规课。

其优点如下:1.陶老师主讲的这节课给人的总体感受是俭朴大方,毫无做作。

整个教学流程清淅明了。

2.本节课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上合理的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如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行或长方形,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也能非常容易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

3.教学中陶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评价,另外老师在课堂上还采用全班学生参与,体会1平方米的圆能站多少个学生的游戏,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欢乐和胜利的怡悦。

4.另外在学生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后的巩固学习中,陶老师不依常规,而是先让学生先说解题思路,再动笔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进行整理与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加深理解。

当然这节课我个人认为也还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1.老师要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归纳总结。

例如: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转化后,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圆周长,长方形的宽与圆半径的关系这一环节时,应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思考后自己归纳指出,而不是是老师代答。

2.新课导入后,教师进行了质疑“如何计算圆面积呢?”,教师可合适给学生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猜测,这样有利于更加全面了解学生。

3.教学最后拓展题没有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效果不是很明明。

4.教师语速过快,不少学生思维有些跟不上。

评圆的面积

评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评课
首先,李涛教师以“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生本课堂理念。

课中,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让学生体验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其次,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为了使转化的近似图形变得更像,老师在学生感受到操作的局限性后,借助电脑将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并演示剪拼过程,再让学生想象等分128份、256份是什么样?从中学生体会着“化曲为直”,感受极限思想。

这里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示出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评课杜爱文9月11日上午前两节课,有幸聆听了六(1)和(2)两位数学老师的课,对蹇、侯两位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印象深刻,自己深受启发,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方法。

下面,我就两位老师在教学中所展现的共性和亮点之处,谈点自己的想法:首先,两位老师都贯彻了“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理念。

认真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蹇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拼补成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通过知识的迁移与转化,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

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面印象深刻,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侯老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利用圆面积拼合的教具动态展示了圆形向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接下来的计算练习打下基础。

其次,两位老师都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中由计算直线封闭图形的面积向计算曲线封闭图形面积的跃升的重要一课,两位老师都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明白了形状变了,大小没变的本质,从而得出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再进一步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是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共性。

蹇老师通过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让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快乐;侯老师课前的热身练习让学生从竞争和自我表现中感受到数学特有的激情,燃烧内心,一开始就有了小高潮,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心理铺垫。

可以说,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造就了两位老师个性鲜明的教学模式,也成就了各自的亮点之处。

公开课教研《圆的面积》听课评课稿

公开课教研《圆的面积》听课评课稿

公开课教研《圆的面积》听课评课稿在公开课教研《圆的面积》的听课评课稿中,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首先,我要称赞老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方面的努力和用心。

老师在开头的引入部分通过展示直观生动的图片和实物,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们思考圆的面积的概念。

这样的引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讲解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出示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互动方式增强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引入圆的公式计算之后,老师通过示范计算、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计算,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在讲解圆环的面积计算时,老师通过展示实例,引导学生们找到规律,并将规律应用到解决问题中,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四,老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课堂秩序良好,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没有出现任何的干扰现象。

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师傅角色,在学生提问时能够耐心倾听,细心解答。

同时,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也做得非常到位,确保了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和学习。

最后,我认为在听课中还有一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老师在整堂课的评价和总结环节稍显匆忙,可以适当延长这一环节的时间,给学生们更多的机会进行总结和自我检视。

总结起来,这堂公开课教研《圆的面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希望老师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圆的面积》评课稿范文

《圆的面积》评课稿范文

《圆的面积》评课稿
《圆的面积》评课稿范文
潘老师《圆的面积》一课,善于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本节课我认为的亮点是:
一、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开始潘老师从引导学生思考“圆的面积跟什么有关?”,让学生答出跟“直径、周长、半径”有关,然后直入课题问“求圆的面积是求圆的哪部分?怎样求圆的面积?通过什么来计算?”。

又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平面图形,及时板书“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求圆的面积问题架构。

这一点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

二、课堂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潘老师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

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板书设计科学,突出重点,课件演示过程也科学实效,特别是演示圆切
割成效三角形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转化,增强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一点个人看法,时间分配上我认为在学生动手教学环节花的时间多,由于要剪、贴,大多数小组还没能完全操作完毕,可以在布置预习是让学生自行操作,课堂展演一下可以节省时间。

第二是巩固练习设计方面相对单一,三道题的条件都是半径,可以有变化,或直径、或周长,让题目灵活度加大,也显得有层次感,这是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评课
有幸聆听王宁老师的课,下面我就王宁老师《圆的面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等相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相关计算,可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相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特别是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可对学生实行极限思想的渗透。

王老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王老师拿出事先剪好的圆片请两名学生上台实验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并适时提问:想象一下如果把圆片分成一万份呢?学生很快答道: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在王老师引导学生实行面积推导的过程中,王老师并不是直接刚告诉学生能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而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的形式,不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还让学生亲自经历了转化的过程。

“为什么要变成长方形?”这个往往是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现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转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所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另外,在本课的练习部分,王老师也是层层递进,从基础的利用面积公式求圆的面积,到已知周长求面积,体现了练习由易到难的递进,更是从生活取材,求烟囱的占地面积等很好地诠释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的练习题中,王老师更是巧妙设计,使所求得的面积与周长数值相等,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面积和周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评课王彩霞学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听了张老师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感觉课讲的很成功。

由于张老师多次深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本课教学中,陈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

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张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圆的面积说评课记录

圆的面积说评课记录

《圆的面积》说评课记录
一、把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课的重点
方老师:这节课,就我认为,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想到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当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接下来的怎样让剪拼出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等等,不停地追问,探究的非常细。

李老师:本节课,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习的方向始终清晰明确。

课中能让学生的探的尽量让学生去探,能让学生说的就尽量让学生去说。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会到了数学探究的魅力。

二、非常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本节课用了多半的时间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练习时间少,练得题也少,但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

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

总之,整节课,段老师把数学之美、思维之美、探究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佩服与感慨之余,也让我深深的思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的理念还要更新一些,步子还要更大一些,多学多思,多练多磨,多探多研,才会上好每一节课。

圆的面积评课稿

圆的面积评课稿

圆的面积评课稿圆的面积评课稿圆的面积评课稿1李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这一节课,是人教学版六年级的上册教材内容。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上课的思路是先出示生活中出的的牵马图,让学生想到一些数学问题,从而进行探索和验证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把圆的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电脑多媒体课件的验证科学地让学生感到了知识的转化过程,学到了真正的知识,是一节较好的课。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授之以渔;我们的教学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本课教学中,李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

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听了本校李国贤老师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感觉课讲的很成功。

由于李老师多次深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动手操作推理和多媒体教学的科学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圆的面积评课稿2听了覃老师这节课,我感受颇深,这节课覃老师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构建开放手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使学生素质得以提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评课稿杜老师讲的《圆的面积》这节课,是六班级的教材内容。

六班级是初次使用新教材,因此对老师是一种挑战,但是,杜老师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整节课亮点纷呈,我谈三点。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1、老师像导演。

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的角色。

杜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

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杜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

从这个层面来看,杜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

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杜老师能够深化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从这个层面看杜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

2、学生像演员。

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根据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

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

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

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培育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面积》评课
圆的面积这节课内容很多,如果不是真的对学生的学情掌握很清楚,对本课的知识点的重难点把握到位,这节课上好,是不容易的。

我们一共进行了三次磨课,第一次听,学生预习的不到位,并没有达到王老师预期的效果。

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转化思想的不能很好的运用,圆到底怎么才能转化成长方形这一点不是很清楚,这一块浪费了很多时间,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接受的有点慢,我觉得还是之前对转化的思想的渗透不到位有关。

设置的练习还是有点多,课堂有点拖堂了,有些练习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节课如果把公式推导出来,弄清楚就非常不容易的事了,太多的练习是加重了这节课的负担。

虽然第一次讲课有很多不足,但是王老师在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恰到好处的,为本节课节省了很多时间,也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观察圆是怎么样转化成长方形的,这节课也能充分显示信息技术在数学应用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次课,王老师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转化”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课堂中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极限”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整个课
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个流畅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的更充分更形象,让学生亲自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第三次课,整个流程就很顺畅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优点,为整节课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数学课,是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帮助突破难点和重点的,还使课堂生动形象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该在老师的教学中广泛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