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内分泌干扰素讲义

合集下载

二恶英

二恶英

一、二恶英的定义、理化性质与毒性
1.3毒性
二恶英是一类剧毒物质,其中2,3,7,8-TCDD的毒性相当于沙林的2倍、马 钱子碱的500倍、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被称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很低浓度的二恶英会对动物表现出致死效应。从职业 暴露和工业事故受害者身上已得到一些二恶英对人体毒性的数据及临床表现: 人暴露在含有PCDD和PCDF的环境中,可引起皮肤痤疮、头痛、失聪、忧 郁、失眠等症,并可能导致染色体损伤、心力衰竭、癌症等;有研究结果指 出,二恶英还可能导致胎儿生长不良、男子精子数明显减少等,它侵入人体 的途径包括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暴露于含二恶英 污染的环境中,可能引起男性生育能力丧失、不育症,女性青春期提前,胎 儿及哺乳期婴儿疾患,免疫功能下降,智商降低,精神疾患等。
部分国家前些年规定的PCDD/Fs允许日摄入量(TDI) 见表2。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人体每日容许摄 入量也从1990年的10pg/kg降至1998年的1-4pg/kg。
二、二恶英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二恶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毒性最强的有毒化合物之一,世界卫生 组织癌症研究中心在1997年把二恶英从二级致癌物提到一级致癌物。 虽然人们也相当重视其的预防,但二恶英类物质污染事件还是防不 胜防。
《斯德哥尔摩公约》采用的毒性当量系数与公认的国际标准相一致,首先是采用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针对PCDD、PCDF和共面的PCB订立的哺乳动物毒性当 量因子(I-TEF),毒性含量以毒性当量表示(I-TEQ)。即将样品中各种二恶英 同族体的含量乘以其相应的毒性当量因子后求和,得到样品中二恶英类物质的总 毒性。在210种PCDD/Fs同族体中,人们主要关注其中毒性较大的17种,它们的 毒性当量因子如表1所示。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概述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概述

➣ 生产中接触2,3,7,8-TCDD的男性工人血清睾酮 降低,促卵泡素和黄体激素增加 二噁英可能 有抗雄激素和雌性化作用
➣ 一些学者认为,近年在世界各地观察到的男性精子 数量和质量的降低与环境内分泌污染物暴露有关
(3)二噁英的致癌性 ➣ 二噁英在绝大多数体内和体外致突变试验中呈 现阴性 ➣ 2,3,7,8-TCDD可在实验动物多个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诱发肿瘤 很强的促癌作用 ➣ 在一些人类中毒事件中,二噁英被认为与致癌 率增加有关 ➣ 199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2,3,7,8TCDD定为明确的人类致癌物
(4)二噁英的免疫毒性 ➣ 引起实验动物胸腺萎缩 胸腺皮质中淋巴细 胞减少 对于正在发育的婴幼儿的免疫毒性更强 ➣ 2,3,7,8-TCDD染毒导致动物对微生物感染的抵 抗力显著降低 ➣ 影响白血球的成熟和分化
4. 二噁英的毒作用机理 ➣ 与芳香烃受体的结合 芳香烃受体:存在于较高等动物细胞质中,类似 于激素受体的结合蛋白。 二噁英 芳香烃受体 复合物 DNA特定基因 毒性 类二噁英物质:多溴二噁英与呋喃、部分多氯联苯 类、偶氮联苯类、多环芳烃类等
➣ 类二噁英多氯联苯毒作用机理: 与芳香烃受体结合 启动DNA上特定基因
➣ 其他毒作用机理:降低脑细胞中多巴胺含量、影 响多巴胺代谢、影响脑细胞钙离子调节等
油、界面活性剂等 植物雌激素:拟雌内酯、芒柄花黄素等
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 垃圾焚烧、汽车尾气、烹调油烟 ➣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 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堆放、填埋中的淋 溶、渗滤 ➣ 有机废水的排放 ➣…… 我国每年施用农药50~60万t,其中80%左右直 接进入环境
第二节
一. 二噁英的理化性质 氯代二苯并二噁英 (PCDDs) 75种 氯代二苯并呋喃 (PCDFs)135种

讲座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讲座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Kow与分子量的关系
DDT:Kow
POPs 的特性
半挥发性:可从土壤、水体挥发到空气,并以蒸汽 形式存在于空气或吸附至大气颗粒物,进行远距离 迁移。 评价指标:饱和蒸汽压(ps)—当有机物与液体或 固体处于平衡时的蒸汽压力。 亨利常数(KH)—标准温度和压力下, 当空气和水中有机物达到平衡时,有 机物的蒸汽压和水溶解度的比值。
6.91
美国DDT产量及湖泊沉积物DDT的历史变化
1990s初海洋表层水DDT的含量
Iwata et al., 1993
DDT的生物放大
DDT对高营养阶生物的影响
珠江口养殖鱼类的DDT水平
2.5 ng/g
14.4 ng/g Yip et al., 2004
母乳中DDT水平
Wong et al., 2002
100 3000 100 10000
2
二噁英污染情况
二噁英污染历史
天然水平
东京湾二噁英污染历史
地中海沿岸贻贝中二噁英含量的历史变化
二噁英的危害
二噁英是一种很强的多位点致癌物: ➢ 动物实验表明,二噁英可诱发肝、肺、粘膜和
皮肤内癌症; ➢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二噁英与人群呼吸系统癌
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讲座11-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
引起大众关注POPs的书籍
1962年,Rachel Carson女士出版《寂静的春天》, 引起人们对使用DDT后果的忧虑
1996年,美国学者Colborn, Dumanoski和Myers 编著,美国副总统戈尔作序的环境著作《被掠夺 的未来》出版,“环境荷尔蒙”这个新名词充斥 所有媒体。著作被译成15种文字。
Case:DDT的命运—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内分泌干扰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内分泌干扰素
Page 12
内分泌干扰素迁移转化过程
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中的大多数反应过程均发生 在不同的环境界面上,环境界面与污染物本身的 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这些反应的 复杂性,也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 律。它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 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 迁移转化。
Page
19
控制对策
( 1)减少 POPs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开发安全、高效的替 代品,从源头上消除 POPs。 ( 2)研究高灵敏度的可靠分析方法, 建立和完善标准分析 方法。 ( 3)开发治理 POPs污染物新技术。
( 4)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对 POPs采取的国际 控制行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内分泌干扰素
组长:焦义利 组员: 王健 崔东亮
李昌伟 侯阳阳
侯光明

定义 类别 来源 特点 作用机制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分析方法 危害 内分泌干扰素迁移转化过程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污染研究控制中的问题 控制对策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内分泌干扰物去除效果评价
Page
8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分析方法
一.样品预处理方法
1.1索氏提取和液相静态萃取
1.2超声萃取 1.3微波辅助萃取( ME)
1.4加速溶剂萃取( ASE)
1.5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 1.6膜提取 1.7固相萃取( SPE)和固相微萃取( SPME) 二 分析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 GC)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毛细管电泳法 以及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SFC)等。
Page
22
3.缺氧池与好氧池是污水中EDCs去除的主要环节,对各 EDCs的去除从39.25%-94.28%,在缺氧池阶段OP和NP的去 除率为负值,推测是由于其前体物APEOs的降解产生的中 间产物所致,另外还有可能是由于二沉池污泥回流引起的。

内分泌干扰素PPT课件

内分泌干扰素PPT课件

1.2 体外实验 这一类实验的设计是基于大部分环境内分泌干 扰物质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即在体内与17β -雌二 醇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体外实验主要有以下几 种 (1)细胞培养 (2)受体竞争性结合测定 (3)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美国环境学家将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机制进一 步延伸,研究出与之对应的基于雄激素受体结合 的检测方法作为基于雌激素受体结合的检测方 法的补充。通过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雌激 素样活性
及对雄激素的抑制活性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 但目前的生物检测方法的结果都只能说明环境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整体效应,而不能对受试物中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组成详加分析,并且一些 方法要求的技术条件较高,时间较长,费用也很高。 显然建立一种方便、准确、快捷且费用低的检 测方法是当务之急。
社会现象
人们接触较多的是含 有雌激素的日用品,包括 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化 妆品、稀释剂、塑料制品、 金属( 铅、汞和砷等)、杀虫 剂、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 化工产品( 含甲基苯、苯胺、 酚、烷基类、硝基类化合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通过 某些途径,如污染水源、食 物或经皮肤吸收进入机体后 可以干扰内分泌激素的合成 释放、转运、与受体结合、 代谢等途径,从而影响内分 泌系统功能,破坏机体内环 境的协调和稳定。
2.物理检测技术
一般使用色谱仪器分析化 学合成品,如液相色谱和气相 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技术对 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要求非常 高,需要从复杂的基质样品中 将低浓度的目标化合物高效 提取、纯化和浓缩。随着色 谱技术与质谱技术的结合,检 测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得 到很大提高,检测范围有所扩 大。
一般来说,色谱分析的前处理的萃取只能 提取一类或几类物理性质相似的环境内分泌干扰 物质,因此要完全分析样品,必须采用不同的萃取、 纯化方法分别提取与分析,这样耗时较长,费用也 较大。国内的姚文,栾和林采用GC-MS检测样品 中的烷基酚,在20min左右的进样时间内分别在 酮肟与醛肟萃取液中检测出几十种壬基酚的同 分异构体。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上课版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上课版

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 机理:基因表达学说;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因固醇激素的分子小(分 子量仅为300左右)、呈脂溶性,因此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在进入细胞之后,经过两个步骤影响基因表面而发挥作用, 故把此种作用机制称为二步作用原理,或称为基因表达学说。 第一步是激素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 物。在靶细胞将中存在着类固醇激素受体,它们是蛋白质, 与相应激素结合特点是专一性强、亲和性大。例如,子宫组 织胞浆的雌二醇受体能与17β-雌二醇结合,而不能与17α-雌二 醇结合。激素与受体的亲和性大小与激素的作用强度是平行 的。而且胞浆受体的含量也随靶器官的功能状态的变化而发 生改变。当激素进入细胞内与胞浆受体结合后,受体蛋白发 生构型变化,从而命名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获得进入核内的 能力,由胞浆转移至核内。 第二步是与核内受体相互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 从 而激发DNA的转录过程,生成新的mRNA,诱导蛋白质合 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
激素的信息传递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上或
细胞内中的专一性受体结合而将信息传入细胞,表达出激素 调节的生理效应)

1. 非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 第二信使学说
激素

cAMP
第一信使:激

生理反应
第二信使: cAMP等 (环磷酸腺苷)---诺贝尔 奖
激素的信息传递机制

1. 非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 第二信使学说
传递方式:
①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运送 到远距离的靶器官; ②旁分泌,激素释放后进入细胞外液,通过扩散到达邻近的靶 细胞; ③自分泌,激素被分泌入细胞外液后,又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 ④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沿轴浆流动运送到所连接的 组织,或从神经末梢释放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送至靶细胞 ;

内分泌干扰素PPT课件

内分泌干扰素PPT课件
题目 内分泌干扰素
主要内容
1.常见内分泌干扰素 1.2其危害 1.2.1二氧杂芑 2.途径 3.内分泌干扰素的定义 3.1分类 4.研究以及检测方法 5.运动与内分泌干扰素
常见的EEDs: ▲洗涤剂:壬基酚、辛基酚等; ▲有机氯农药:DDT、甲氧DDT、六六六等; ▲有机磷农药:乐果、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等; ▲拟除虫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 ▲除草剂:利谷隆、除草醚、莠去净等; ▲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等; ▲塑料制品焚烧产物:四氯联苯、二恶英等; ▲合成树脂原料:双酚A、双酚F等; ▲绝缘材料:阻燃剂、多氯联苯、多溴联苯等
内环境干扰物
二氧杂芑
二氧杂芑是科学上所熟知的一种毒性最强的化 学物类别,美国环保署(EPA)於1994年9月所发现 的一篇供大众述评的草拟报告就把二氧杂芑称为 最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之物,二氧杂芑对公众健康 之影响足以比得上1960年代DD对公众健康所带来 的影响作用。 二氧杂芑是否会致癌?二氧染芑的确会致癌, 根据EPA的报告,证实二氧染芑是癌症的危险之 源,1997年2月,隶属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 研究机构(IARC)公然宣布
社会现象
人们接触较多的是含 有雌激素的日用品,包括 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化 妆品、稀释剂、塑料制品、 金属( 铅、汞和砷等)、杀虫 剂、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 化工产品( 含甲基苯、苯胺、 酚、烷基类、硝基类化合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通过 某些途径,如污染水源、食 物或经皮肤吸收进入机体后 可以干扰内分泌激素的合成 释放、转运、与受体结合、 代谢等途径,从而影响内分 泌系统功能,破坏机体内环 境的协调和稳定。
“最强效”的二氧杂芑是一级致癌物,意指 一种"已知的人体致癌物",2002年7月,一项研究 结果证实,二氧杂芑与不断增加的乳癌罹患率有 密切关系,因长期接触二氧杂芑,而引致的其他 相关健康问题有哪些?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PT演示课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PT演示课件
美国会通过立法敦促EPA开展EDCs甄别方法 研究。
Arnold的研究指出,环境化学品与雌激素受 体的结合能够在人体内产生协同作用。
DICP CAS
1997年 Theo Colborn 由于在EDCs研究尤其是 «Our Stolen Future»而被授予Rachel Carson Leadership Award ; 同年,我国代表出席了在华盛顿召开的 EDCs国际会议。
1998年 英国环境部公布EDCs对野生动植物影响 的调查报告,同时发布对EDCs相关行业的要求。
2000年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EDCs 研究作为重点项目予以资助。
DICP CAS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天然雌激素
植物性 真菌性
人工 合成物
化学 污染物
DICP CAS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氯代芳烃或氯代环烃、 去污剂 或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 重金属如铅、镉、汞、有机锡、 汽油燃烧产物、 双酚A、 抗氧化剂、 塑料
DICP CAS
DICP CAS
DICP CAS
DICP CAS
2、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A. 内分泌相关肿瘤 乳腺癌 有机氯农药与儿童期肿瘤
B. 自然流产、出生缺陷、儿童生长发育缺陷(生 长发育迟滞及低智商)、生育缺陷(导致性别比 例失衡)
DICP CAS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直接因素
讲座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DICP CAS
主要内容
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及分类 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的历史沿革 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及污染途径 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及暴露 5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展望
DICP CAS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3
类别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可分为自然生成和人为合成两种类型。 有些植物,如大豆等可合成内分泌干扰素,然而大多数环 境内分泌干扰素都是人为合成的,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 环境中的,这些物质降解后可持久地存在于环境中。1998 年8 月,美国国家环保局公布了从86 000种商用化学品中 筛选出的67 种(类)危及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内分泌干 扰素名单,这些化合物间的性质差异极大,既有难降解的 二噁英、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酞酸酯类物、 酚类物质等,又有易分解的极性除草剂、杀虫剂,还有金 属有机化合物、洗涤剂降解物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内分泌干扰素
组长:焦义利 组员: 王健 崔东亮
李昌伟 侯阳阳
侯光明

定义 类别 来源 特点 作用机制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分析方法 危害 内分泌干扰素迁移转化过程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污染研究控制中的问题 控制对策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内分泌干扰物去除效果评价
Page
8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分析方法
一.样品预处理方法
1.1索氏提取和液相静态萃取
1.2超声萃取 1.3微波辅助萃取( ME)
1.4加速溶剂萃取( ASE)
1.5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 1.6膜提取 1.7固相萃取( SPE)和固相微萃取( SPME) 二 分析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 GC)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毛细管电泳法 以及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SFC)等。Page5 Nhomakorabea特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具有激素活性, 极其微量便会影响人类 以及动物体的内分泌系统, 产生负面作用, 而且这种危害是 长期甚至多代的。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往往是一些与动物 或人体内激素结构相似的有机化合物(如铅、 汞等)。 这 些物质大多具有较好的脂溶性和化学稳定性, 毒性大, 极微 量即可起到扰乱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且一般难以降解, 持留 时间长, 容易通过食物链而富集, 最终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 胁。
Page
4
来源
其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垃圾燃烧、 汽车尾气、烹饪油烟等。(2) 农药的施用、固体 废弃物、垃圾填埋物滤液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借助 水的淋溶作用进入水体,还有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 源时,自来水厂对地表水加氯消毒产生的副产物邻 苯二甲酸酯类物质(DBPs) 也有内分泌干扰活性。 (3) 自然环境中原有的(如天然的植物激素、动 物激素及其微生物代谢物) 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现 象也是来源之一。
Page
6
作用机制
根据内分泌干扰假说,内分泌干扰素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 而发挥作用。 第一,竞争作用。内分泌干扰假说认为,内分泌干扰素与 天然的激素相类似,因此会与正常激素竞争与受体结合。 进而会产生非自然的结果,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例如 DES就是这种类型的化合物。 第二,阻滞作用 内分泌干扰素虽然与正常激素结构类似, 但却不具有正常激素的功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细胞,穿 过细胞膜与激素受体结合,从而阻止正常激素与受体的结 合,使自然过程中断,产生异常结果 例如,双对氯苯基 三氯乙烷DDT就是一种阻滞剂。
Page 7
第三,有些内分泌干扰素并不直接与激素或激素受体相互 作用,影响激素功能发挥,但可能与一些降解正常激素的 酶相结合,从而破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有的环境内分泌 干扰素可抑制甲状腺激素与血浆中的转运蛋白结合,导致 甲状腺激素降解加快,降低血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尽管目前的研究可能并未揭示内分泌干扰素的全部作用机 制,但足以证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可以阻碍激素的正常作用, 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控作用。
Page
2
定义
参照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等文献的叙述 ,目前 较一致概念性的描述可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是指 进入生物体内 ,可通过干扰生物体自身激素的合 成、 分泌、 转运、 结合、 活性反应、 代谢、 消解或产生类似生物体自身激素的作用 ,对生物 有机体维护正常的动态平衡、 繁殖、 生长及行 为有不利影响的环境化学物质(或生物体外源物 质) 。
Page 11
关。激素平衡被破坏后,也会危害母亲的生殖健康、后代的 生长发育及生殖健康。并且,围生期暴露于内分泌干扰素也 会对雄性动物生殖系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关键时期暴露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会对胚胎发育造成永久 的影响及持久的分子改变。胎儿和儿童时期对外在激素活动 较为敏感,下丘脑- 垂体-性腺轴(HPG)在出生后第1 个月 非常活跃。并且性激素受体在青春期前对类固醇激素非常敏 感,而正常儿童体内性激素水平非常低,即使非常小量的波 动也会造成激素总量的很大变化,进而造成胚胎发育的改变 和异常。 对内分泌干扰素影响作用的主要证据来源于4 方面:野生动 物研究、实验室动物研究、人类细胞和组织研究和人类流行 病学调查积累了丰富的动物实验以及人类研究的证据。
Page 9
危害
内分泌干扰素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即对人类健 康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内分泌干扰素释放到环境中,蓄积后对环境中生 存的动物会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已经在鱼类 两栖 类 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监测到环境内分 泌干扰素的存在 许多的研究结果都可证明PCB DDT 二噁英 杀虫剂等物质在环境中蓄积,与鸟 类 鱼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 产卵量下降 卵壳变 薄 畸形 后代存活率下降,以及哺乳动物免疫和 行为异常等有关。
Page 10
2.对人类影响的
目前,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对人类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 在癌症、生殖健康 、生长发育等领域。
1)环境内分泌干扰素与人类癌症
由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可能引起基因突变、细胞变性、导致 致癌基因的激活,因此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尤其会增加乳腺 癌、前列腺癌、睾丸癌等的发生率。 2)对人类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将围生期的雌鼠暴露于性激素的环境下, 会导致其阴道、宫颈以及子宫的损害,子宫和卵巢的结构异 常、生殖功能障碍等与妊娠期暴露于激素复合物DES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