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解析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概述
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概述一、什么是POPs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巨大的有机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具有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和潜在的迁移性、蓄积性的特点,且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主要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s)、杀虫剂DDT、滴滴涕(Dieldrin)以及多溴联苯醚(PBDEs)等。
二、POPs的危害POPs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它们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长期内积累并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甚至会引发癌症等严重疾病。
对于环境而言,POPs会危害野生动植物,破坏生态平衡,对水、土壤、空气等造成污染。
三、POPs的治理方法1.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治理POPs污染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间可以采取共同行动,签署国际协议来共同约束和控制POPs的排放和使用。
例如,斯德哥尔摩公约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协议,旨在减少和消除POPs在全球的使用和排放。
2. 替代技术替代技术是治理POPs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研发和推广替代的环保产品和技术,可以减少对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从根本上减少POPs的排放。
3. 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强对环境中POPs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也是重要的一环。
只有了解POPs的分布情况和潜在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
4. 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正确处理和处理有毒有害废物也是降低POPs污染的有效途径。
采用科学的废物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回收等,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
四、结语POPs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治理起来必须各个国家和政府机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广替代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以及规范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我们可以有效减少POPs的排放,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水污染控制工程 名词解释
一、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把这些毒性放大到了7万倍。
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 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2、性质:高毒性持久性积聚性流动性大3、危害:一类是对儿童的出生体重的影响,可能会使人类婴儿的出生体重降低,发育不良,骨骼发育的障碍和代谢的紊乱,都可以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第二类是对神经系统,注意力的紊乱、免疫系统的抑制。
第三类是对生殖系统的危害。
还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着潜在的威胁,导致男性的睾丸癌、精子数降低、生殖功能异常、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女性的乳腺癌、青春期提前等,不仅对个体产生危害,而且对其后代造成永久性的影响。
第四类对癌症的影响。
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有哪些指标表1 基本控制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单位mg/l序号基本控制项目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 a 标 b 标准 1 化学需氧量(cod)50 60 100 120①2 生化需氧量(bod5)10 20 30 60②3 悬浮物(ss)10 20 30 504 动植物油 1 3 5 205 石油类1 3 5 156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5 1 2 57 总氮(以n 计)15 20 - -8 氨氮(以n 计)②5(8)8(15)25(30)-9 总磷(以p计) 2005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1 1.5 3 5 2006年1月1日起建设的0.5 1 3 510 色度(稀释倍数)30 30 40 5011 ph 6--912 粪大肠菌群数(个/l)1000 10000 10000 -注:①下列情况下按去除率指标执行:当进水cod 大于350mg/l 时,去除率应大于60%;bod 大于160mg/l 时,去除率应大于5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pt课件
物质
类别
附件 A 消除
中文名称 艾氏剂 氯丹 狄氏剂
英文名称 Aldrin
Chorldane Dieldrin
农药
异狄氏剂
Endrin
七氯 灭蚁灵
Heptachlor Mirex
毒杀芬 六氯代苯 1 多氯联苯 1
Toxaphane Hexacholorobenzene (HCB) 1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1
例2:多氯联苯, PCB, C H Cl 12 n (10-n)(0≦n≦9)
多氯联苯的发明, 生产, 使用与禁止
1881年
德国人H·施米特和G·舒尔茨首次合成PCB
1929年
美国开始工业生产PCB 混合物 (Arochlor等)
1929-1970年代 北美商业广泛使用, 用于电气设备绝缘, 热交换机, 水利系统以及其它特 殊应用
内容提纲
一、问题背景 二、POPs定义和类别 三、POPs特性、污染和危害 四、《斯德哥尔摩公约》 五、《国家实施计划》
一、问题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工化学品急剧增长,现已达 1000万种以上,有10余万种进入环境。
自60-70年代,在南极和北极开始检测到了DDT、 PCBs等POPs类有毒污染物。
目前POPs污染已遍及全球,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 和生态环境,成为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例1:滴滴涕,DDT,(ClC6H4)2CH(CCl3)
滴滴涕的发明, 生产, 使用与禁止
1874年 1939年 1944年 1960年代
1970年代 近年来
奧地利化学系大学生蔡德勒合成了DDT, 但当时仍未发现其用途
农药、工业品,副产物 工业品,副产物
地球和环境科学综合导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球环境问题
POPs的全球迁移
全球分馏、蚱蜢跳
Global distillation,Grasshopper Effect
1974年,首次提出POPs可以以气态和气 溶胶的形式在大气中迁移,并趋向于在低温地 区冷凝(condense)
1993年,Wania 提出了全球分馏理论 即在POPs向南北两极的迁移过程中,它们在 不同的地理区域沉降下来
15
有机农药六六六在食物链中富集
土壤 pg/g
<0.3
杂草 牛奶 人体 pg/g pg/g脂肪 pg/g脂肪
360 9,000 230,000
在植物--动物--人的食物链中,有机农药六六六得到了很高 的富集.人体脂肪内富集的六六六浓度比杂草中六六六 浓度高1000倍左右
16
远距离传输潜力
因半挥发性,可以蒸气形式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 物上通过大气运动远距离迁移到地球各地,空气 中的半衰期应大于2天,或蒸气压<1000pa。
地球和环境科学综合导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全球环境问题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2
POPs定义 POPs特性和危害 POPs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 POPs的科学问题
3
POPs 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是指具有以下特性的有机污染物: 环境持久性:在大气、水、土壤中半衰期较长,
9
POPs相关环境参数
KOW: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表示化学物质在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 浓度的比例。KOW越高,说明该物质越不易溶于水,越易 溶于有机溶剂和脂肪,即憎水、亲脂性。
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解析
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解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一类特殊的污染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中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农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
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耐久性,不易被生物降解,因此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逐渐积累。
典型的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DDT)和多溴二苯醚(PBDE)等。
它们在环境中的积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有机污染物具有毒性。
它们的接触与摄入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包括神经系统损害、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受损以及肺部疾病等。
多氯联苯(PCB)曾经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和塑料制品中,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并且被证实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
有机氯农药(DDT)用于农业,在过去的几十年被大量使用,尽管已经被禁止使用,但在环境中的残留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多溴二苯醚(PBDE)作为阻燃剂存在于家电、电子产品和家具中,长时间的接触会导致人类健康问题,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神经发育问题。
其次,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具有致癌性。
长期接触或摄入这些污染物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多氯联苯(PCB)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致癌物质,在许多动物实验中也显示出致癌作用。
有机氯农药(DDT)在动物实验中也被证明具有致癌性。
多溴二苯醚(PBDE)被认为是另一个可能的致癌物质,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致癌风险正在被广泛研究。
此外,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对发育中的胎儿和婴儿产生特别的影响。
女性在怀孕期间受到有机污染物的暴露,会将这些污染物传递给胎儿。
研究发现,这对胎儿的健康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神经行为异常以及免疫系统缺陷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由于持久性有机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等特点,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加剧,该污染物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持久性有机物的特性和分类,探讨该污染物的去除技术,以期更好地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污染危害,促进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产生问题;去除技术引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即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一类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半挥发性,难降解性和高脂溶性,它们可以在远距离甚至全球范围内迁移和扩散,并通过食物链集中在生物中。
累积的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
目前,污染已经蔓延到地球的几乎每个角落,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全球生态环境,并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有三种类型: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制成品。
其中,农药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
农药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尽管在许多发达国家,相关农药产品和化学含量较高的产品的使用正在减少,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它们仍大量使用。
农药。
此外,城市垃圾焚烧,医院垃圾,废木材和家具,汽车尾气,有色金属生产,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等也是持久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污染物。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性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长期性和生物蓄积性。
在环境中,它们对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一旦它们进入环境,它们就可以长期存在于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
同时,由于它们易于进入脂肪组织生物学,其积累浓度将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增加。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失调,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和免疫系统,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动物和人类的死亡。
它们不仅危害暴露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个人,而且影响其后代的健康。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并在环境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这些物质可以长时间滞留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随着生物链的传递逐渐积累。
下面将从POPs的来源、危害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详细介绍这一严重问题。
一、来源1. 工业活动:POPs的大部分来源于工业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废气和废水排放。
其中包括染料、塑料、农药、电子产品等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
2. 农业使用:农药是造成POPs污染的重要因素,农民经常使用寄生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其中包括了一些被列入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物质。
3. 人类废物:人类的废物如塑料、电子产品等也是POPs的来源之一。
这些废物在垃圾填埋场和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具有持久性和毒性的有机化合物。
二、危害1.对环境的危害:- 污染土壤:POPs通过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土壤,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 污染水体:POPs可以附着在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和有机质上,进一步引起水体的富集,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 污染大气:POPs在大气中的存在会造成大范围的空气污染,进而影响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致癌性:许多种POPs被确认为有致癌性,长期吸入或摄入这些物质会增加癌症、免疫系统问题和生殖系统问题的风险。
- 神经毒性:某些POPs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关,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
- 内分泌干扰:部分POPs在体内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干扰体内荷尔蒙分泌平衡,可能引发生殖功能障碍、生育问题等。
三、应对策略1. 国际合作: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
2. 替代和减少使用:鼓励工业和农业领域采用替代性清洁技术和非化学农药,减少POPs的产生和使用。
3. 再循环和处理:加强废弃物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POPs不被释放到环境中。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七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特性: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三、POPs判定基准: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定基准,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所推荐的判定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 d,在底泥中为360 d,在土壤中为360 d;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气压在0.01~1 kPa;4.判定在偏远的极地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10 ng/L。
四、POPs的基本性质:1.持久性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环境中不宜被分解,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时间。
半衰期:污染物挥发到其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2.半挥发性半挥发性使POPs能发生远距离迁移,但不能永久停留在大气中,最终沉降到地面。
饱和蒸气压和亨利常数。
3.生物富积性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它们在水生生物内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因子(BCF):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生物组织内的浓度与水中浓度之比。
它是估算水生生物富集化学物质能力的一个量度。
鱼作为有效的标准测试物。
KOW、SW、KOC、Kd。
4.高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
POPs进入生物体后,其毒性作用大致分为两种:⑴来自POPs本身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毒性,其毒性作用相当于物质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1.1、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英文简称,是结构稳固、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自然环境中又难以被降解的一类化学物质,它能够通过空气进行长距离传输迁移,并在远离排放点的地区沉降积存下来,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不断累积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严峻危害。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哪四个特性?POPs具备四种要紧特性,由于这些特性使得POPs和其他的化学物质存在区别。
这四种特性分别是: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生物蓄积性、毒性。
持久性:持久性指POPs因结构稳固、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自然环境中专门难被降解在环境介质中的长期存在。
持久性使POPs在环境介质中转变为其它无毒或低毒性物质的时刻通常需要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POPs的这种持久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长距离迁移性:指POPs能够通过环境介质长距离传输,对远离排放点的地点造成阻碍,并在较冷的地点集合起来的特性。
例如,科学家在从来没有使用过POPs物质的南北极地区、高山地区和其他人烟稀少地区检测到POPs,同时这些地区的POPs浓度往往比正常环境中高数十倍上百倍之多,这正是长距离迁移性的作用。
生物累积性:因POPs有不溶或者微溶于水,易溶于脂肪的特点,故而使其在野生动物和人体中有着相当数量的脂肪组织,因此POPs易在生物体内停留集合,而且蓄积后难以排泄、代谢和分解,从而达到连续累积的成效。
正是因为生物累积性的作用,生物体和人体内往往含有高浓度的POPs物质。
毒性:指POPs能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效应。
生物体通过饮食等途径摄入POPs,可能导致生殖、遗传、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受到阻碍,危害机体健康。
1.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什么缘故总是存在?研究发觉,经长远距离迁移到冰雪世界、高山、丛林中的POPs,有些是专门早往常就开始使用的,有些甚至差不多禁止使用专门长一段时刻了,那么什么缘故这些POPs物质现在还能被检测到呢?这是因为POPs具有持久性的特点。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特性和危害
第5章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特性和危害POPs与常规污染物不同,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容易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并能通过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体危害巨大。
很多POPs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具有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的危害。
POPs还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环境,因而全球范围内,包括大陆、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可能检测出POPs的存在。
有研究表明,POPs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将构成重大威胁。
5.1 持久有机污染物的基本特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与其他有机物一样,一当进入环境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如分配、吸附、挥发、生物蓄积、氧化、水解、光解和生物转化等。
然而,POPs因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特性而区别于一般的有机污染物,这些特性主要包括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性和毒性。
5.1.1 持久性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等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这些物质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就难于被分解,并且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的时间。
目前常采用半衰期作为衡量其在环境中持久性的评价参数。
通常,POPs在水体中的半衰期大于2个月、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大于6个月、或在沉积物中的半衰期大于6个月。
5.1.2 生物蓄积性POPs的生物蓄积性是指POPs可藉生物系统中食物链的循环反应,使其浓度在生物体内形成逐渐累积的效应。
生物蓄积的基本机制是有机化合物在脂肪/水体系中的分配过程。
POPs物质虽然水溶性低,但具有高的脂溶性,因此容易通过周围媒介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评价它们被生物富积时可能达到的程度。
通常,POPs在水生物种中的生物浓缩系数或生物积累系数大于5000,如无生物浓缩系数和生物积累系数数据,则logKow值大于5。
环境工程专业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存留时间长,可通过空气、水和迁移物种做跨国际边界的迁移并沉积在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的一类有毒有机物。
2.生物污染监测: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对生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主要为重金属元素,有毒有害非金属元素,农药残留和其他有毒化合物。
3.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消耗氧化剂的量。
4.生化需氧量(BOD):由于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或呼吸作用,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5.降尘:空气动力当量值大于10um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
6.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当量值小于等于10um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空气中。
7.噪声污染级:以等效噪声为基础,在等效连续声级中增加一项非稳态噪声项,更能反应实际噪声污染程度。
8.昼夜等效污染级:一般的环境噪声标准夜间总比白天严格10dB,因而在夜间测得的等效声级上加上10dB后再与昼间等效声级作能量平均。
9:精密度:指用一特定的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一样品所得测量值的一致程度。
10.环境标准物质:是标准物质中的一类,是指按照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确定了某些物理特性或组分含量值,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可被接受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在组成和性质上接近于环境样品的性质。
环境污染物的种类:1.单质2.无机物 3.有机烃化合物 4.金属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5.含氮有机化合物 6.含氧有机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对象分1.水质监测2.空气监测3.土壤监测4.固体废物监测5.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6.生态监测7.物理污染监测二.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性监测3.研究性监测环境标准体系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只有国家标准第一类污染物: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2011)
例如, 二恶英系列物质 其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 水 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 在土壤和沉积物 中约17年到273 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积聚性 持久 性 积聚 性 生物累积性
DDT在体内积累到万分之五时就会 引起肝细胞坏死并损害神经系统
人吃动物
迁移 性 高毒 性
容易通过周围媒介富集到 吃虾的动物体内又 把浓度提高10倍 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
多氯联苯(PCBs):
• 多氯联苯与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结构十分类似,主要用于电 机制造、化学工业以及船舶油漆中,也可用作变压器油、 热载体和增塑剂等。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很难进行生物分 解,因此,一旦进入人和动物体内, 即聚集在脂肪组织、 肝和脑中,引起对肝脑的损害。PCBs 随同动物性食品和 饲料进人人和动物体内。PC Bs 对鱼类毒性很强。能使 新生畜体重降低 ,先天性缺陷增加。成畜呈现 内分泌系 统紊乱,恶性肿瘤增加 。并与野生物种的生殖力衰竭 、 发育和免疫系统紊乱有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艾氏剂和狄氏剂曾在我国研制但未规模生产。 异狄氏剂从未研制也未生产和使用。 七氯曾有生产和使用,累计产量小于100吨, 环保部2009年第23号公告: 2009年4月16日,环境保护部联合 用于铁路枕木的防虫防腐,20世纪80年代 10个相关管理部门发布了“禁止生 停产。 毒杀芬:70、80年代曾有大量生产和使用, 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 氯丹、灭蚁灵及六氯苯的公告“。 曾有16个生产企业,1985年关闭所有生产 2009年5 月17日起,禁止在我国境 企业,总产量20660吨 多氯联苯1980年停止了的生产,含多氯联苯 内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 的电容器或变压器仍有部分在运行。但用多 涕、氯丹、灭蚁灵及六氯苯 氯联苯的电力设备多数已到报废年限。
《环境化学》第6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一节 重金属元素(Heavy Metals)
一、汞
Mercury
二、镉
Cadmium
三、铬
Chromium
四、砷
Arsenic
6-3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一、汞 (Hg) Mercury
1. 环境中汞的来源、分布与迁移
6-22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一节 重金属元素(Heavy Metals)
一、汞
Mercury
二、镉
Cadmium
三、铬
Chromium
四、砷
Arsenic
6-23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三、铬 Chromium
1. 来源与分布
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发现一种 中枢神经性疾患的公害病,称为水俣病。经过十年研究 于1963年从水俣湾的鱼、贝中分离出CH3HgCl结晶。并 用纯CH3HgCl结晶喂猫进行试验,出现了与水俣病完全 一致的症状。1968年日本政府确认水俣病是由水俣湾附 近的化工厂在生产乙醛时排放的汞和甲基汞废水造成的。 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大重金属污染事件。
6-11
《环境化学》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 中的转归与效应
甲基钴氨素的再生:水合钴氨素(H2OCoB12+)被辅 酶FADH2还原,使其中钴由三价降为一价,然后辅酶甲 基四氢叶酸(THFA-CH3)将正离子CH3+ 转移给钴,并从 钴上取得两个电子,以CH3-与钴结合,完成了甲基钴 氨素的再生,使汞的甲基化能够继续进行。
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防治
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防治一、什么是持久化有机污染物?持久化有机污染物,即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指在自然环境中极难分解和降解的有机物质。
它们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和降解,具有毒性、易于蓄积和生物放大作用,并可长距离传播,一旦被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多溴联苯醚、镉、铅等。
二、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1. 生物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积累,极易被生物蓄积,导致水生生物、哺乳动物等生物的免疫和生殖系统等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如大型哺乳动物身体内的有机氯类污染物含量高,易导致工作能力下降、肌肉无力、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在繁殖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胎儿死亡等严重后果。
2. 环境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积累的过程中,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打破生态平衡,危及生态系统,带来反复的灾害性事件。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途传输和长寿命性可能导致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相同的问题,使环境和人类更加易受影响。
3. 损害人体健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在体内转化为有毒代谢物,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害。
长期暴露于有机氯农药,会对人体肝、肾等器官产生危害,增加各种癌症、神经系统疾病、不孕症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三、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防治1. 排放控制有针对性地控制和监测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它们进入环境的可能性,从根本上预防有害物质的积累和扩散。
2. 培育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环境,通过植物吸收和水体维护来降低有机毒素的含量。
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健康水平,减少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3. 加强产品管理加强对化学、制药等领域产品使用的管控,强化环保措施,防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产生和释放,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4. 加强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加强应急管理的能力,高效、快速地应对各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能够更快、更为有效地防止和缓解有害物质的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课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和消失的有机物质。它们具有 长期的存在时间和广泛的分布范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和消失的有机物质。
特点
它们具有长期的存在时间和广泛的分布范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国内法规和政策
建立和完善国内的法规和政策,加强持久性有机 污染物的监管和治理。
结论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认识
深入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和影响,提高环 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国际合作,为解决持久 性有机污染物问题制定更有效的环保计划。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
监测法
通过环境样品收集和分析,如空气和水样品的取样 及化学分析,来评估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
控制方法
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采取治理措施,以 及开展生态修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控制措施。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应对措施
国际标准和规定
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定,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 应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
1 有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具有毒性,并且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对生物体造成危害。
2 非有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虽然没有毒性,但由于难以分解,同样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负面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去向
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 农药使用和废弃物处理。
去向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流和食物链传播,并最终富 集在生物体中,引发进一步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普知识问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循环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不易分解,对环境和生物造成长期且广泛的危害,因此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POP的科普知识问答。
1.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易分解,具有长期的半衰期(即分解速率很慢)、广泛的分布、易超越地理和生物界限,可以在远离原产地的地方发现,以及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2. 半衰期是什么?答:半衰期指化学物质降解为其半衰期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它们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也很长。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种类?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如DDT)、拟除虫菊酯(如马拉硫磷)、聚氯化二苯酚(PBB)、多溴二苯醚(PBDE)等。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来自化工、农业、工业生产、固体废物处理和焚烧等多种渠道。
这些化学物质在制造、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会泄漏、散发或排放到环境中。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有广泛的影响。
它们可以进入土壤、水域和大气中,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危害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
此外,它们还会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导致生物体内浓度不断升高。
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和生殖等系统的损害。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引发癌症、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还会对婴儿和胎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7. 如何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答: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高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采用低毒、无毒的替代品,建立废弃物的安全处置系统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研究发现, 人免疫系统的失常与婴出生前 和出生后暴露于PCBs和PCDDs的程度有关。 通过对加拿大因纽特人的婴儿研究发现, 母乳 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 细胞的比率与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有机氯 的含量密切相关。
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生物体内脂肪组织富集的POPs可通过胎 盘和哺乳影响胚胎发育, 导致畸形、死胎、发 育迟缓等现象。暴露于高浓度POPs的鸟类的 产卵率会相应降低, 进而使其种群数目不断减 少, 甚至灭绝。
二恶英类
(7)焚尸炉 (8)机动车辆,特别是使用含铅汽油的车辆 (9)动物遗骸的销毁 (10)纺织品和皮革染色(使用氯代醌)和修整(碱萃取)
(11)处理报废车辆的破碎作业工厂
(12)铜制电缆线的低温燃烧
(13)废油提炼
目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POPs物质一旦通过各种途径进人生物体内 就会在生物体内的脂肪组织、胚胎和肝脏等器 官中积累下来, 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生物体造成 伤害。而且可以肯定的是:POPs物质对人体造 成损害,一般不是某一种或某一族的POPs单独 作用,而是某几族POPs相互协同的结果。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持久性 生物蓄积性 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
高毒性
持久性
POPs 半衰期较长,同 时具有高脂溶性和低水 溶性,容易在生物体内 富集而难以排出体外。
生物蓄积性
POPs易溶于脂肪,可通过 食物链(网) 在生物体内蓄 积并逐级放大,对人体健
康造成严重危害。
生物蓄积性
不同的POPs在不同的生物体内蓄积程度存在 较大差异,影响POPs在生物体内蓄积因素主 要有: (1)化合物氯取代的位置和氯取代的多少。 (2)生物体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别越高,其 体内的生物蓄积量相应越大。 (3)生物体代谢特征的差异会导致POPs在不同 生物体内的滞留时间有较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 性 : 持久性、积聚性、迁移性、高毒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持久性 持久 性 积聚 性
迁移 性 高毒 性
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化学分解和 生物降解性,在大气中的半衰期为数天 , 在土壤、沉积物 、生物群的半衰都很长 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即使停止使用 POPs,最早也要到未来第七代人体内才不 会检出。
例如, 二恶英系列物质 其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 水 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 在土壤和沉积物 中约17年到273 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积聚性 持久 性 积聚 性 生物累积性
DDT在体内积累到万分之五时就会 引起肝细胞坏死并损害神经系统
人吃动物
迁移 性 高毒 性
容易通过周围媒介富集到 吃虾的动物体内又 把浓度提高10倍 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现代环境保护运动肇始之作——《寂静的春天》
1964年,Rachel Carlson出版《寂静的春 天》,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 的著作。20世纪60~70年代,越来越多 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寂静的春天》中的 科学预言: 蕾切尔· 卡逊 ―过于依赖合成杀虫剂,无异于饮鸩止渴! (Rachel Carson) ‖
• 日本发生了被称为“ 世界八大公害”的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的 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经调查,发现是饲料中毒,但 因当时没有弄清毒物的来源,也就没有对此进行追究。当年6-10月,有4 家门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初期症状为 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等。此后3个月内,又 确诊了112个家庭325名患者,之后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至1977年,因 此病已死亡30余人,1978年,确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是由于多氯联苯进 人米糠油中,有几十万只鸡中毒死亡 。事件后还检查发现2、3代体内还有 残毒 • 中国台湾油症事件 1979年,我国台湾省彰化县鹿港、福兴、秀水、埔盐等 乡镇附近的居民突然罹患前所未见的皮肤病,病症有眼皮肿、手脚指甲发 黑、身上有黑色皮疹。由于患者的人数高达数千人。据统计,这次事件共 造成近2000人中毒,53人死亡。经过追踪调查,患者中毒的途径系来自日 常食用的米糠油,证实这是与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时 隔11年后的悲剧重 演,被称为“台湾油症事件”。 • 1986年,加拿大PCBs泄漏事件 1986年4月13日,加拿大一辆卡车载着一 台有高浓度多氯联苯液体的变压器去废物储存场,途中在经过安大略省北 部的凯拉城附近时,有400 多升PCBs从变压器中泄漏,污染了100公里的 高速公路和其它车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艾氏剂和狄氏剂曾在我国研制但未规模生产。 异狄氏剂从未研制也未生产和使用。 七氯曾有生产和使用,累计产量小于100吨, 环保部2009年第23号公告: 2009年4月16日,环境保护部联合 用于铁路枕木的防虫防腐,20世纪80年代 10个相关管理部门发布了“禁止生 停产。 毒杀芬:70、80年代曾有大量生产和使用, 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 氯丹、灭蚁灵及六氯苯的公告“。 曾有16个生产企业,1985年关闭所有生产 2009年5 月17日起,禁止在我国境 企业,总产量20660吨 多氯联苯1980年停止了的生产,含多氯联苯 内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 的电容器或变压器仍有部分在运行。但用多 涕、氯丹、灭蚁灵及六氯苯 氯联苯的电力设备多数已到报废年限。
污染现状
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POPs的污染: 在对西安市21个饮水源的样品检测中,六六六检出率为100%,DDT检出率 为14.3%。 太原市区的大气颗粒物中9种PAHs的总平均浓度为189.2ng/m3,其中具强致 癌性的苯并芘(B[a]P)的总平均浓度达74.7ng/m3,高于国家大气质量标(10ng/m3) 近6.5倍。 我国东南海岸3个出海口的沉积物中也存在POPs。在闽江、九龙江和珠江的 出海口沉积物中,PCBs和DDT的总浓度都很高,闽江口河口水质中PCBs浓度超 过了美国环保署颁布的标准。 (来源:互联网)香港维多利亚港表层沉积物中 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为3.2~81ng/g;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DDTs含量为 4.45~311ng/g,均值42.8ng/g。 目前我国蔬菜、水果和粮食中农药平均超标率分别为22.15%、18.79%、6.2 %,由此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产生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有 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 垃圾焚烧带来的二恶英污染问题已受到重视。据调查,在北京、深圳、重庆 有4套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二恶英排放超标(超标率57.1%,超标范围0.3~99 倍),烟气中的二恶英浓度分别为3.5~19ngTEQ/m3(北京)1.3~4.3ngTEQ/m ,(深圳),100ngTEQ/m3(重庆)。
2004年”中国二噁英排放清单的国际比较研究“,我国 2004 年排放总量 10237g,在28个国家中我国二恶英向大气的年排放量和年总排放量都居于首位; 同时二恶英排放的本地无让指数在223个国家局第一位。
因此,尽快开展二恶英减排,履行国际公约,保护人们健康和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我国POPs的检测和控制现状
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虾体内则为 0.44*10-6浓度提 高约30倍
淤泥中的DDT含量 浓度为0.016*10-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迁移性 持久 性 积聚 性
POPs 因其半挥发性,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 大气环境或附在大气环境的颗粒物 上,能在大气环境中作远距 离迁移,并通过“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沉积到地 球的偏远极地地区,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 。
资料来源:环卫科技网 2009.4 ―我国POPs的检测和控制现状‖
来源 二恶英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非期望的化合物副产品。主要来源于与氯有关 的农药及其它工业品的加工生产,尤其是这些产品的杂质和副产品。如在杀虫剂 、除 草剂、防腐剂和油漆添加剂等生产过程中, 都会产生二恶英,又如,金属冶炼、合成 、 热处理、造纸等都是二恶英的来源 。此外,焚烧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医院废物 也是环境中的二恶英的主要来源。
–
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生效。
徽标中四叶草寓意“美 好的希望与意愿”,右 边是POP左边是S
POPs公约控制的十二种物质
POPs Convention 有机氯农药
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 滴滴涕,六氯苯,毒杀芬 氯丹,灭蚁灵,七氯
精细化工品
多氯联苯(PCBs)
非故意生产副产品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 PCDDs)、多氯代二苯并呋喃 (PCDFs)
1965~ 1981年,中国曾生产过多氯联苯,历史累计产量约 1万吨, 2O 世纪 7O 年 代末到 8O 年代初 , 从法国、比利时等国进口多氯联苯的变电设备总量为 40~ 45 万台,多氯联苯总带人量为 4000~ 5000T 。中国的多氯联苯及其污染物现存量仍然 很大,存在着潜在的污染隐患。
史上有关多氯联苯的污染事件
国际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 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害, 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 尔摩127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 员代表各自政府签署《关于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 《公约》),从而正式启动了人类向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宣战的进程。 – – – 2001年5月23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2004年5月17日,公约正式生效。 2004年6月25日我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了公约。
– 这本书同时还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 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促 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 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定义及特性 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 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 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 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 人工合成的)
PCDD/Fs
•
二恶英 是一类多氯代三环芳香化合物,是多氯二苯并二 恶英 (PCDD)和多氯二苯并呋喃 (PCDF )的统称 。 其正 式名称为聚氯化苯二恶英 。 • 其毒性很大,有“世纪之毒”之称 。毒性是氰化钾的 1000 倍。致癌 比已知的致癌 物质黄曲霉毒素高 1O 倍, 多氯联苯还要高数倍 。1997年, W H O把二恶英列为人 类一级致癌物。即使长期只摄取微量二恶英,也会引起皮 肤毒性、肝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以及致畸、致癌性。
迁移 性 高毒 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性——高毒性 持久 性 积聚 性
迁移 性 高毒 性
POPs 大多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和遗传毒性,一旦进入环境以后,就会对人类和动 物产生大范围、长期的危害,造成动物大群息病甚 至死亡,并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 、生殖和免疫系统 受到破坏,诱发癌症和神经性疾病等。 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 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 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 每人每日 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 , 还有低浓 度 POPs 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成高浓度,从 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史上有关二恶英的污染事件
•
•
• •
•
•
•
•
•
越战期间的1961-1971年,在越南投放含二恶英的落叶剂。造成大批人员 中毒,并 有大批家畜和野生动物死亡。 1971和72年,在美国缅因州,因二恶英类污染约有1400万只肉仔鸡和77 000枚鸡 蛋被淘汰。 1971~76 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在生产油脂受到二恶英污染的地区,陆续发生马、 犬、猪、野禽等死亡,其污染规模直到 1982 年才被查明。 1975年,美国由于二恶英超过容 量而销毁动物性饲料788T,牛油1.4T,原料 8.1T,奶 粉15.4T,鸡蛋500万枚。 意大利塞维索二恶英污染事件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 泄露出2公斤的二恶英。泄露导致700多居民搬迁,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疱,多人 中毒。几年后,婴儿畸形增多。这就是著名的塞维索化 1979年,在一些南美国家的350多家养鸡均发现含有二恶英大豆饲料,经调查确定, 是由于当地一种含二恶英成分的矿物质——皂土被用作添加剂渗进饲料而引起。 1998年,德国发现 巴西进口的饲料柑桔浆含有高浓度的二恶英,而这种柑桔浆主 要 作乳牛的饲料,致使德国部分乳制品无法进入市场。 比利时肉类二恶英污染事件 1999年5月,比利时布鲁塞尔,含高浓度二恶英的油脂 被加工成畜禽饲料,导致鸡、猪、牛等肉类二-英含量严重超标,引起世界各国消费 者恐慌,比利时畜牧业损失高达25亿欧元。而进口比利时饲料的德国、法国和荷兰 都使用了被二恶英污染的饲料。此事件引起世人震惊 爱尔兰猪肉二恶英污染事件2008年12月6日,爱尔兰总理办公室宣布,召回上年9月 1日后生产的所有猪肉制品。后经初步认定,一家利用回收原料加工饲料的厂家, 使猪肉受到了二恶英的污染。据报道,生猪和猪饲料取样中的二-英成份,达到欧盟 二恶英含量安全上限的80至2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