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思想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智胜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智胜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智胜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智胜于战,是孙子兵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在战争中运用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以达到战无不胜的目标。

相比于仅仅寻求战争胜利的方式,智胜于战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减少伤亡,同时提高战争的效果。

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智胜于战的最佳体现。

智胜于战的思想体系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智慧被视为战争的关键因素,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和结果。

孙子兵法中明确指出:“胜可知,而不可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战前的情报收集和对敌方情况的了解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充分了解敌方,才能制定出最优化的战略方案,从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中还提到了如何运用智慧来取得胜利的具体策略。

其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成为了智胜于战的核心。

这个策略通过巧妙地运用虚实之道和迷惑敌人的战术,达到不战而屈敌人的目的。

以伏击和埋伏作为典型的例子,通过故意暴露出弱点或者制造幻象,吸引敌人上钩,最终达到消灭敌军的目标。

在现实战争中,智胜于战的思想一直被广泛运用。

比如,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通过精确的情报和了解敌方的弱点,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最终帮助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另外,越南战争中,越南民族英雄胡志明也巧妙运用了智胜于战的策略,通过游击战争和地形优势,成功消耗了美军的力量,最终使越南获得了胜利。

当然,智胜于战并不意味着忽视实力的重要性。

实力是智胜于战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智慧的力量。

因此,在战争中,既需要智慧的运用,又需要充分地提升实力,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总之,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智胜于战的思想,通过充分运用智慧和策略,强调了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以达到战无不胜的目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了智胜于战的具体体现,通过迷惑敌人和巧妙运用战术,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这一思想在现实战争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了许多国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智胜于战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可以在其他方面的决策和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意义和运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意义和运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意义和运用“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突出一个“全”字。

这正是孙子所提倡的“全胜”思想。

孙子所提倡的“全胜”,不仅仅是追求敌我战损比越高越好,虽然,如果我方以零伤亡换来对方的溃败,这似乎也算“全胜”,但孙子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减少了我方损失,而且客观上还减少了敌方损失,从更高一个层面上讲,这种胜利意义更大。

我们知道,两国交战,最不利的是双方的前线官兵和底层百姓,而且在今天——这个个人价值愈加突出和单兵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损失每个士兵都是重大的损失——于我于敌都是如此。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

其次,如果我方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仅影响到交战双方,对全世界都将是极大的震慑。

想想看,从古至今,有多少战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这种震慑,或许又可以避免更多的战争。

这种“良性循环”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其三,如果交战双方都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双方势必不会贸然进兵,这不就间接减少了伤亡率么?也就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思想本身就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如果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我方对敌方就要有极大的优势。

就像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一样,利用本国的绝对的互联网优势——互联网的八台主服务器都在美国——轻而易举地把伊拉克雷达、通信等系统瘫痪,做到这里,可以算是“屈人之兵”了,伊拉克可以不用再打了。

只是美国搞的是霸权主义,为了保卫国家,伊拉克人民怎么能不继续反抗?从这个方面讲,美国似乎又没有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值得反思。

我还想说的是,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美国的“霸权主义”的文章。

文章中说的“霸权”不是指上面提到的军事上的霸权,而是资本上的霸权。

文章中说道,美国不同于上世纪的英国和德国,他们争夺的是实实在在的殖民地,而美国争夺的更是世界资本的老大。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治国大典,对战争及一切军事活动,都作了十分透彻、周密的研究。

然而孙子决不是爱好战争,相反,在他的著作中处处表现了不战全胜和对和平的愿望。

其理论之深刻,影响之深远,为当今世人所瞩目。

孙子推崇以智谋取胜,极力避免物质实体的对抗。

在《谋攻》篇中,他提出了一个至今被人称颂的战略方针,即“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这一论断,乃是从最根本的战略方针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争取克敌制胜的最佳方略和尽可能不战而保全国家利益,以求得全胜目的的重要战略决策。

孙子的“伐谋”、“伐交”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与春秋早、中期的各诸侯国争霸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春秋早、中期的争霸方式,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所制约,各诸侯争霸斗争只是追求对手屈服,以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而非争个你死我活。

孙子生活在奴隶制即将结束,封建制骚动欲出的春秋末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蜕变,新旧势力冲突,各种矛盾激化,作战方式也日趋复杂多变,战争规格日益扩大且更为残酷。

由春秋早、中期的那种伐谋、伐交变为与对手开展直接军事较量,甚至置对手与死地。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孙子亲临战场,目睹兵燹战祸的严酷现实,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来考察战争问题,领悟到诸侯争霸的有限目的和伐谋、伐交等谋攻之法,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谋求最大战争效益的角度,对春秋早、中期那种特殊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方式所包含的合理的内容加以概括,更将其合理成分加以创造发展,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使之成为自己兵法理论的重要基础。

纵观《孙子兵法》全书,无不蕴含着以非战争形式的斗争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最高境界。

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使对手在心理上产生慑服,从而达到挫其将军之心,夺其三军之气,使之不战而降的目的。

“孙子兵法”中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中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兵法”中如何“不战⽽屈⼈之兵”看到“不战⽽屈⼈之兵”,很多⼈可能⽴马想到诸葛亮空城计,吓跑司马懿;想到可以通过⼀些计谋以少胜多。

但最后还是司马懿胜了,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空城计属于旁门左道,旁门左道最多只能取得局部胜利,司马懿不但赢了蜀魏之战,更赢整个天下,根本还是实⼒,旁门左道⾃然不值得提倡。

⽽《孙⼦兵法》中所谓“不战⽽屈⼈之兵”的本义是以实⼒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使敌⼈屈服。

下⾯列举《孙⼦兵法-谋攻篇》中的两句简要分析。

1、凡⽤兵之法,全国【1】为上,破国【2】次之;全军【3】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善之善者【4】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1】全国:意为使敌⼈举国完全地屈服。

“全”与“破”相对,意为使全,使…完整。

国,指敌国。

【2】破国:击破敌国。

【3】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万ニ千五百⼈为军。

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军队编制不完全⼀样。

【4】善之善者。

⾼明中最⾼明的。

全句翻译: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些,…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明中最⾼明的,不战⽽使敌⼈屈服,オ算得上⾼明中最⾼明的。

2、故善⽤兵者,屈⼈之兵⽽⾮战也,拔⼈之城⽽⾮攻也,破⼈之国⽽⾮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全句翻译:善于⽤兵的⼈,使敌军屈服不⽤直接交战,夺取敌⼈的城⾢不⽤硬攻,攻破敌⼈的国家不须旷⽇持久。

⼀定要⽤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遭损失,⽽胜利可以完满取得。

这就是⽤计谋进攻的法则。

“不战⽽屈⼈之兵”作为孙⼦提出的⼀个重要理论。

此论⼀出,历代兵家继承者有之,发挥者有之,⾮难者亦有之。

按照孙⼦的主张,⼤⾄于全国、全军,⼩⾄于全卒、全伍,都可以不战⽽使之屈服。

换⾔之,它既是⼀种战略主张,也是战役、战⽃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孙⼦把他这⼀主张称为上策,认为“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不战⽽屈⼈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出自《孙子兵法》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不用实际的战争就能让对方屈服。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运用智慧和策略,以达成胜利的目标。

下面我们将从战争史和当今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角度来解析这句名言的含义。

从历史上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数不胜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孙子和吴起的战争策略。

孙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作战理论,强调了用智慧和计谋来取胜。

他提出了许多以小搏大的策略,比如“断路堑攻”,“以慢制快”,“以大制小”等。

这些策略的核心就是在不战的情况下,通过智慧和策略来使对方屈服。

在实际的作战中,这些策略被成功应用,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了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在东亚地区,日本在19世纪末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

在当时的日本,由于西方列强的强大,日本在军事实力上明显处于劣势。

日本政府采取了“过猛反日”的政策,通过外交手段,迫使列强退出亚洲的一部分领土,从而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这个例子再次印证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也进一步印证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有效性。

在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相反,通过外交、经济和军事手段,更多的国家可以达到其政治目标。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大陆采取了经济封锁、外交压力等手段,迫使台湾局势朝着中国大陆的要求发展,这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体现。

在南海“九段线”、东海钓鱼岛等争端上,中国也通过经济手段、外交斡旋等手段来迫使对方屈从。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在战争中运用智慧和策略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争策略。

它在中国古代和现代国际关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在今后的国际关系中,“不战而屈人之兵”仍将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

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

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

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一句名言,原文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非战争的方式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策略,而不是通过百战百胜来征服敌人。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不是最高明的策略,因为战争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相比之下,通过外交、谋略、文化、经济等手段来影响敌人,使其在心理上、物质上或战略上失去抵抗能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才是更加高明的策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商业竞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直接冲突和对抗,而是通过智慧和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思想强调了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

“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

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

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解析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解析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解析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那可是相当厉害!这一思想放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价值。

咱先来说说啥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简单来讲,就是不用真刀真枪地打仗,就能让敌人乖乖投降或者放弃抵抗。

这可不是啥魔法,而是一种超级智慧的战略手段。

我想起有一次,小区里两个孩子争一个玩具。

一个孩子气势汹汹,准备动手抢;另一个孩子呢,却不慌不忙,他先是笑着跟对方说:“这个玩具咱俩一起玩怎么样,轮流来,这样都能玩得开心。

”那个原本要抢的孩子一听,顿时没了脾气,愉快地答应了。

这其实就有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不动武,靠智慧解决了矛盾。

在军事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通过展示强大的实力来实现。

比如说,一个国家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对手一掂量就知道打不过,从而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这就像两个拳击手,还没上台,一个块头大、肌肉发达,另一个心里就先犯嘀咕了,可能还没打就认输了。

再比如,通过外交手段也能达到这个效果。

巧妙的外交谈判、策略性的联盟,让对方明白对抗没有好处,合作才能共赢。

就好比在国际舞台上,各国之间通过外交斡旋,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冲突。

这种思想在商业竞争中也特别有用。

一家公司,如果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市场口碑,竞争对手可能就会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来挑战。

比如说,某家新成立的手机公司,想要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他们没有选择一开始就和那些巨头们打价格战或者搞恶性竞争,而是专注于研发自己独特的技术,打造出了一款超级牛的手机,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用户。

其他公司一看这架势,原本想要打压的心思也收起来了,反而考虑合作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也能运用这个思想。

比如说和别人有了分歧,不是一味地争吵,而是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对方明白你的立场和想法,从而化解矛盾。

我就碰到过这么一档子事儿,有次和朋友出去旅游,在路线规划上有了不同意见,我差点急眼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二、《孙子》谋略《孙子》属于兵家中的权谋类,侧重于战略策略思想,其治兵作战之论富有深刻的哲理.现择其要者评述于后:(一)“经五事”、“校七计”、“道”为首《孙子》首篇为《计篇》,乃全书之纲领.该篇开宗明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意是说:用兵作战,事关重大,关键在于“经”(抓纲)五事,“校”(比较)七计.五事者,“道”、“天”、“地”、“将”、“法”,五事之中,“道”居于首位.七计之中,第一条“主孰有道?”也把“道”摆在第一位.那么,什么叫做“道”?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之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计篇》,以下未注明篇名者,均出自此篇.)“道”是道义、民心、战略、方针,只要做到合道义,顺民心,则上下一致,内外协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是历史规律,治兵如此,其它管理也是如此,概莫能外.“天”指天时,即气候、季节、昼夜、阴晴、寒暑等自然现象.“地”即地利,指地形、地势、路途、空间距离等.“天”、“地”也可作时间、空间理解,均属外部环境.“将”是将帅,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因素——指挥者的素质.至于“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法”就是指组织制度,包括机构编制、通讯联络、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以上五大要素也是五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制约着战争的成败胜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身为将帅不可不知.这里所说的“知”,包含有通晓、掌握的意思.这五者包括有政治和军事、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等一些重大的关系,其中,“道”,政治、道义,居于首要的地位.(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孙子·谋攻》中的著名论断.体现了《孙子》的中心思想:以智取胜;《孙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孙子·谋攻》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注意:这里追求的是“全”,而不是“破”.“全”是上策,“破”则次之.要达到“全”,就需要以智取胜,而不是以力取胜.孙子说,这是用兵的法则.由此,孙子认为,能够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那才称得上是高明中之最高明者.“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以下同上)孙子强调: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以智取胜.其次是外交仗,再次是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之策乃是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因为,为了攻城,要制造战车,准备器械,这必须好几个月才能完成.垒筑用以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结果闹得将帅焦躁愤怒,兵民疲惫不堪;还要强使士兵象蚂蚁似的去爬梯攻城,造成士兵伤亡惨重.这就是攻城的灾害.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必直接交战就能使敌军屈服,不必硬攻就能夺取敌人的城池,不必久战就能毁灭敌人的国家.“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里,反复强调这样的思想:要获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全”胜,就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来取胜于天下——这就是谋攻的法则.也就是:以智取胜.以智取胜——应当说,这也是一切经营管理和市场上竞争必须遵循的策略原则.(三)“知彼知己”,“未战先算”《孙子·谋攻》的另一著名命题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军队的指挥者对敌情和我情都必须非常熟悉.《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指挥战争的规律,突出了未战先知、未战先算的极端重要性.“未战先算”要求“校以七计”(《计篇》,下同).必须对敌我双方进行七个方面的比较和计算.这七个方面是:(1)“主孰有道?”哪方的国君政治比较开明而得民心?(2)“将孰有能?”哪方的将帅更有才能?(3)“天地孰得?”谁更占有天时地利?(4)“法令孰行?”哪方在执行法令上更为彻底?(5)“兵众孰强?”军队实力方面何者更强?(6)“士卒孰练?”哪家的士兵更加训练有素?(7)“赏罚孰明?”在赏罚方面哪家较为严明?孙子坚持战争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因此,未战先算既是必要,又是可能的;借此以提高自觉性和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和妄动性.同时,这里的计算已经包含有数量分析的要求.孙子是重视数量的,他要求把彼己的情况尽可能转化为可计量的数,这是定计、用计的常法.《形篇》中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算的结果是:“吾以此知胜负矣!”他的结论是:“多算胜,少算不胜,而何况无算乎?”另外,“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殆.”(《地形》)他用“彼”、“己”、“天”、“地”等关系代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主客条件的周密调查和充分估量之上.这是有普遍意义的.(四)“任势”、造势《孙子》中有《形篇》和《势篇》.“形”即实,实力.“势”指力量对比上的格局、态势.战争是力量的对比和较量.《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下同).意即:打胜仗的军队总是事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战者总是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的上面,创造必胜的条件.他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就是要创造力量对比上的优势,有这种优势,加上各种手段,就是造就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最佳态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篇》)“任势”,就是凭借优势,以势压敌.这种“势”,不是消极等待而得来,而是要靠主动去造就,这就叫做“造势”.“造势”,包括以强压弱,以勇压怯,以碫投卵(避实击虚),以治击乱,以奇制胜,等等.他说:“势者,因利制权也”(《计篇》).就是说,为了夺取胜利而掌握权变.这种原则在管理的实践中带有普遍性.任何管理都有一个任势、造势,也即善于凭借自己的优势和造就优势的问题.这种优势,造成一种气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造势》),达到所向无敌.(五)“避实击虚”,“因敌制胜”《孙子》和《老子》一样,都很崇尚水.不过,《老子》崇尚的是水的品质,《孙子》崇尚的则是水的形势.《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下同.)“因敌制胜”,就是要以敌情作为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而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之性是避高而趋下,兵之形是避实而击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空虚薄弱点.这就是兵之性.《孙子·地形》说:“料敌制胜,上将之道”.善于了解敌情,根据敌情及其变化制定战略战术,从而取胜,这是一流将才的作战原则.不仅如此,还要做到“能为敌之司命”,就是能够当敌人的司令,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然后让他暴露出破绽,乘虚而入,战而胜之.把敌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就叫做“为敌之司命”.要当敌之“司命”,必先当敌之司令.这也是一种经营策略.任何经营,都必须一方面集中优势,另方面依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寻找空虚薄弱之点,避实击虚,对于市场上的竞争,尤其应该采取这种策略.(六)“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这里所讲的“正”,是正常,常规;“奇”则是不正常,非常规.《孙子·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下同.)就是说,要使部队和敌人交战而不败,全靠“奇”、“正”相结合的战术.这就是兵家常说的,以正常的战术抵挡敌军,以非常规的手段夺取胜利,叫做“出奇制胜”.《孙子》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取胜之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以巧取胜者,他的奇想妙法,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源源不断.掌握奇正之变,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孙子比喻说,声、色、味,每样都不过五种.但是五音、五色、五味,各自采取不同的组合,便产生音调、色彩和滋味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高明的将帅,其巧妙就在善于运用“奇”和“正”的结合,导演出变化莫测、有声有色的战争活剧来.所以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善于把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结合起来.奇正相生,变化无穷.这是一切领导艺术的思想源泉.(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这是《作战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孙子认为,为将帅者担负着事关国家和人民生死、安危的重大责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在战争的年代尤其如此.为此,《孙子》极端重视将帅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在“道”和“将”的关系上,他强调“道”对“将”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他把“主孰有道”放在“将孰为能”之前.《十一家注孙子·贾林》解释说:“将若以道为心,与人同利共患,则士卒服,自然心与上者同也.”其次,身为将帅必须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就是说,为将帅者,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得失,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这样的将帅才真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第三,将帅应如何对待士卒?《孙子》认为:将帅应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地形》)但爱兵不是溺爱、放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同上)第四,为将五德,智为首.如前所述,《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将以道心”的前提下,就五德之间的关系而言,“智”居首位.强调将要有智慧,有才能,善于用兵.“智”的另一层涵义是冷静、善思,讲求理性.“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为将者凡事冷静而深思,理智地对待战事,切忌感情用事.“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一切指挥作战的将帅们都必须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用理智对待一切,不可把战争这样的大事建筑在一时冲动之上也!这也是一篇古老的领导学,强调领导者及其素质在领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八)“将能君不御”.这是领导学中的另一个问题,牵涉到高层领导权力的使用和充分授权的问题.《孙子·谋攻》指出,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到胜利.“将能君不御”就是其中的一种.将帅若是有足够的能力,国君就不应该管得严严的.就是说,对有能力的将帅,不要管得过多,过死.这里就牵涉到领导体制中的权力和责任的关系问题.他还指出:“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同上)就是说,作为最高领导的国君,在作战中,切不可对将帅随意干预,瞎指挥,否则,必然会造成混乱而致失败.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就意识到将帅指挥的自主权的重要性.这是极不简单的.《孙子·九变》还说:“将受命于君”,但要精通“九变”,懂得灵活权变,因而,“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其意是说,大将既然受命于君,就必须对君主全面负责;但为了真正负责,他有灵活处置的权力.在局部问题上,不能完全以君主之命是从.这就是后来兵家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将在外作战,情况瞬息万变,必须授予将帅以相应的自主权.在这个问题上,孙子甚至主张:“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同上)以上这些,都说明孙子很重视将帅应有的权力.这是因为,在战争中,将帅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权力和责任必须对等.这是战争给予古人的教训,对于现代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借鉴价值.。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其他方式而不是争锋相对的战斗,可以使敌人屈服。

毫无疑问,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聪明、智慧和谋略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证明了这一点。

我想谈谈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战略家——孙子。

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将领,他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如何取胜的战略思想。

他强调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不是纯粹的争斗。

孙子的战略思想以不战而屈敌、以虚惊制敌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善于谋略和机智地使用军事力量,可以达到让敌人屈服的目的,而不用进行一场战斗。

孙子的战略思想对于指导军事行动和实现国家利益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想谈谈中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韩非。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位重要官员,他提出了“兵法”和“纵横家”等理论。

他认为,通过政治手段和外交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利益。

他的重要思想是“用兵计数者不可以为将”,即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来获取优势,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武力。

他的思想对于解决国内外问题和维护国家利益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证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性。

比如诸葛亮智取卧龙岗、将门虎子的兵法等,这些都是通过智慧和谋略,使敌人不知不觉地屈服的典型例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智慧和谋略的结晶,它表达了一种通过智慧和战略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比如在争论和争执中,我们可以通过善于辩论和寻找共同点来达成共识,而不是通过对抗来解决问题。

同样,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和合作来解决争端,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战略思想包括这样一些不同层次的内涵:战略比战术和战役更重要;不打消耗战;重在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作者:胡泳克劳塞维茨明白指出战争像一场赌博。

孙子虽未明言,但可以感觉到他似乎是把战争看作一盘棋:“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中国与西方所下的棋是不同的。

在围棋中,对弈双方把白子和黑子下在棋格的交叉点上,最大限度地控制地盘,并限制对手的扩张。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游戏,它的基本主题是包围和反包围。

谁是功方,谁是守方,通常是分不清的。

围棋的胜负只是比较而言,胜者要比负者控制更大的地盘,但不是所有地盘。

由于它的复杂性,棋手可能在某一局部遭到战术上的失败,但却能通过从战略上智胜对手而卷土重来。

而在西洋象棋中,弈者的目的是捕获对手的头号棋子即棋王,这也要求对地盘加以控制,但此种控制不是通过谋划,而是通过不断消灭对手的棋子而实现的,常常表现为直接的攻击,这样自己的王不会受到威胁,而对手的王则越来越缺乏保护。

下棋的差异正反映了中西军事战略的差异。

西方战略常常着眼于单一的决定性战役,而东方军事大家如毛泽东的信条是着眼于更加持久的斗争,先是小区域的控制、地理上的分割,然后是连片的发展、合并,最终获取战略上的胜利。

毛泽东经常用围棋来解释他的战略:“由于是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好似做眼。

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要性”。

哈里.萨默斯在《论战略:越战的批判性分析》一书中,记录了战后一位美军上校和北越军官在河内的对话。

美国人称北越从未能够在战场上打败美军,北越军官表示同意,但补充说,这一点完全无关紧要,越战根本与战场上的胜利不相干。

越战的绝妙讽刺在于美国打赢了每场战斗却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

北越人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精髓。

孙子兵法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必以全争于天下”。

最好的战略是在达成胜利的时候,天下还能保持“完整”,也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是战斗、械斗和拼杀之意;“屈”是使动词,是使之屈服的意思,与“消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进行厮杀、械斗就使敌人的兵力屈服于我,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是上上策。

这里,我认为,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敌我双方不经过厮杀和械斗,不进行直接的激烈对抗,而是采用谋略和外交等其它手段来完成。

二是使对手屈服或降服,而不是战胜、或消灭对手。

后人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简化称之为“不战而胜”,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它的涵义。

“不战而胜”强调的是战胜和消灭,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主要强调屈服或降服,二者有共性也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基础(一)“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武完美主义的思想表现。

他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从这句话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他追求的是尽善尽美,是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有理想化的成份。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可操作的。

敌方之兵,能为他人所用,也能为我所用。

在一定条件下,敌军可以转化为我的盟军,甚至可以直接转化为我军力量。

事实证明,这种转化往往不是通过武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军事手段外的其它手段来实现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战时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形势对一方极为不利,也就可能出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象。

因此,从理论上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可能的。

其次,“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现实中是可操作的。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长沙的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建国后西藏的和平解放,均未进行双方的厮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战例。

因此,它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具有相对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相对的。

不战并不等于一枪不发,它是指战斗所付出的代价大小而言的,是相对于激烈的战斗和厮杀而言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重要战略原则之一,指的是在不进行正面战斗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使敌方主动屈服。

这一战略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谋略的精髓,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现实和思想等角度探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理念。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古代有许多经典典籍如《孙子兵法》、《孟子》等都提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思想。

孙子兵法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者也”之语,可见“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古代已经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这一战略原则在历史上也有着许多成功的应用,如春秋时期齐桓公用智谋化解了周、楚、鲁联合向齐进攻的危机,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髓就在于使敌人在不知不觉中屈从于你,而不是通过武力施压。

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思考“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完全放弃战争,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寻求更为有效、经济、安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不仅需要军事上的斗争,更需要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斗争,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利益。

美国对于拉美国家的施压就不只是军事力量上的相威胁,而是使用了政治和经济等多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髓,并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应用这一原则。

我们从思想的角度来思考“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谋略的精髓。

这种智慧包括了战略上的高明、智慧、和谐以及非战不折的态度。

这种思想也更是一种和平、包容、博大的思想精髓。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纷争、争端、矛盾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这种智慧和谋略来解决各种问题。

我们需要以和为贵,以智取胜,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来化解国际间的纷争与危机。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战略原则,但它并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中有意义,在国际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作者是孙武(孙子),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其中,《孙子兵法》提到了一种战术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个战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各种手段,使敌方在没有实际交战的情况下,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和压力,从而达到迫使对方屈服的目的。

具体的手段包括虚张声势、假装进攻、利用谣言等等。

这个典故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孙子与齐国的国君齐威王之间的故事。

孙子在齐威王面前表演了一场布阵和指挥士兵的演习,齐威王被孙子的战术和军事才能所折服。

孙子并没有真正出兵,但他通过表演和言辞,使齐威王相信自己的军队强大而不敢轻易挑战,最终达到了屈人之兵的目的。

这个典故表达了战争中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巧妙的手段和策略,可以在不进行实际战斗的情况下,达到战争的目的。

它也强调了在军事战略中,心理战和战术的重要性,通过巧妙地操作对方的心理,可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孙子的《谋攻篇》。

《孙子兵法》总结了战争的规律、战略、战术理论,对于今天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等领域,仍有价值。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是说不用兵,而用完善的计策争胜天下。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工具,如幽灵般徘徊游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往往在辉煌文明的背后,很难想象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

从华夏文明的源头开始,到春秋战国的逐步兼并过程中,战争一直贯穿始终,最终经过一翻“无义战”后被秦所统一。

秦晋崤之战就是在此时走入中国战争史的。

无论是从战前的部署筹划,还是在交战时的谋略应用,这堪称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伏击歼灭战,都有条不紊的展现给后人。

我们可以想象,原本秦郑之间的战争,忽而又在秦晋之间进行,这场明星阵容奢华场景的大戏中不得不让我们提到著名的爱国商人弦高,他凭借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灵牙利齿机智地说服秦国的军队,使得秦军最终放弃了偷袭郑国的计划,转而偷袭滑国,得手后在西逃途中被早已经埋伏在那里的晋军全部歼灭。

我们不难看出,屈高的这一举动正好是《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实写照,并传为后世佳话。

“不战”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中被认为是善战的最高标准,这种不战而胜于力战的军事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是战争者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他与绝对的暴力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孙子兵法》中的这一独树一帜的思想对现代战争和社会发展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僖公三十年,有人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尽管两位老臣对此都不同意,但是秦穆公不听,依然派兵去偷袭郑国。

秦国的大军开进滑国地界,在途中被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挡住去路,他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要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他告诉孟明说:“我叫弦高。

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讲:“故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说:用兵打仗,以夺取全国胜利为上策,如果只能消灭敌国,即使取得了胜利,还不是最好的办法;相反,只要能不战而迫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办法。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对于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来说,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它启示我们在工作中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做到事先计划在先,预防出现问题,避免犯错误。

一个优秀的员工应当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把握住细节,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有备无患,使企业避免或减少损失。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意思是说,领导者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关心下属,让员工觉得你是真正的关心他们。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当在工作中创造出一个充满人情味、友爱气氛的工作环境,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同时,还要关心员工的家庭,注重维护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争取员工的支持和信任。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目标是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公司的肯定和发展。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孙武的这段话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迪。

每天我们都在不断地工作,虽然有时会遭遇一些小挫折,但是我们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始终相信“天道酬勤”。

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需要与别人分享工作的快乐。

所以说,不要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应该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同时,学会调整心态,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工作变得愉悦而充实,让工作与生活充满阳光,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我们应该树立自信心,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

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对工作负责,而且是对自己负责。

孙子在战略上推崇什么全胜战略

孙子在战略上推崇什么全胜战略

孙子在战略上推崇什么全胜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全胜论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

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已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已力的方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做到这样,就会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而“用兵之利”则“可全”。

指导战争如果能这样取胜,比起流血战斗取胜来,即使是那些百战百胜者,也要高出一筹。

因而这是用兵取胜的最上策。

《孙子》“全胜”思想的本义,绝不是说不要武力、放弃武力或不要战争、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施展谋略和巧妙用兵,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直接战斗而迫敌投降,达到“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

《孙子》全书言战,总结战争经验和规律,正是在这个前提和体系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破国”、“破军”、“伐兵”、“攻城”等手段则无所不用;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就是说必要时也要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意思语出《谋攻》篇:“孙子曰:凡是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它是孙武战争“全胜”观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追求不战而胜的战略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产生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面对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的局面,一些诸侯国从争取与国的目的出发,联合中小诸侯,造成政治或战略上的优势,用避免直接交战的方式迫使敌国退让或屈服。

《孙子》一书对此做了全面论述,并将非直接交战作为谋求战略全胜的最高目标。

《孙子》之后,历代兵家对这一思想做了多方面阐发。

《六韬》说:“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六韬・龙韬・军势》),并提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六韬・武韬・发启》)的主张。

后世兵家将这一观点发展为“不战而胜”的思想,主张通过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丰富了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内容。

基本内容是:①以“全胜”为达成战争目的的最高目标。

《孙子》认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孙子・谋攻》)也就是说,武力并非是实现预定目标的唯一途径,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非暴力手段达成预期目的,而条件是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

不战而胜为“全”,战而胜之为“破”,无论国、军、旅、卒、伍,“全”是第一位的,“破”是必要的辅助手段。

在力量对比上要“以镒称铢”,形成绝对优势,使敌慑于巨大的威力而屈服,这才是上策。

②以伐谋、伐交为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

《孙子》说,要以“全”争于天下,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法在谋攻。

谋攻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谋,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有利的态势,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同前)的主张。

把伐兵、攻城作为下策和不得已的选择。

同时,伐谋、伐交、伐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伐谋者,攻敌之心,使不能谋也;伐交者,绝敌之援,使不能合也;伐兵者,合刃于立尸之场,不得已而用之也”(《武经总要・制度三・叙战上》)。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概论总结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概论总结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概论总结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思想内容丰富,对于战争的策略、战略和战术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揭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普遍性。

下面是我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进行的一个总结。

一、制胜之道:孙子兵法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战略境界。

它认为,在战争中,以智谋取胜远比以武力取胜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智谋,采用巧妙的战略手段来制敌制胜。

孙子兵法提出了很多战术原则和战略思想,如兵力运用的灵活、战略资源的统筹、兵员的训练和士气的鼓舞等。

二、战争的目的: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他提出了“胜多败少”的原则,即要尽量避免与强敌正面交锋,而要采取间接战略和非对称战略,利用对手的弱点进行攻击。

这就是孙子兵法所倡导的“以逸待劳”、“以让为胜”的思想。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战场上迅速取得优势,从而达到最终的胜利。

三、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非常重视战略和战术的研究。

他提出了很多有关战略和战术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了对敌方情报的收集和利用的重要性。

此外,在战争中,他提出了“奇正相生”的思想,认为要采用奇异的战术手段来攻击敌人的正面,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他还强调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原则,即在敌人力量分散的时候,要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来进行攻击,以分割和摧毁敌人的力量。

四、战争的灵活性: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一个变幻无常的过程,战场上的情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在战争中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根据敌情和战场的变化来调整和改变战术和战略。

这就要求我们在指挥员的指挥下,各个部队要密切配合,能够迅速调整阵型和部署,灵活地作出反应。

总之,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并且对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提出了很多有关战略、战术、兵力运用和士气鼓舞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在没有进行真正战斗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战略和手段使对方的军队屈服或战胜的方法。

这种战略思想强调以智取胜,注重灵活变通和巧妙应对,使敌人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就已经迅速被打败。

这种战略思想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中。

《孙子兵法》是一本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用智取胜的思想,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战略和战术方法,其中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他认为,敌人的抵抗力是有限的,只要找准敌人的弱点并采取恰当的战略方法,就能够在没有实际作战的情况下迅速击败对手。

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灵活应对和巧妙变通。

在战争中,面对强敌,往往不是通过正面交锋去击败对手,而是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变通的战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遇到强大的敌军时,可以采取退避的战略,让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在敌人掉以轻心的时候,突然发起袭击,将敌军击败。

在现代战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同样被广泛应用。

在间谍战中,情报收集和破坏敌方信息系统比正面战斗更为重要;在经济战争中,通过操纵市场和金融手段,以经济实力来击败对手;在网络战中,利用网络攻击和信息战等手段来削弱敌方力量。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企业竞争中,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弱点和需求,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击败对手。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以智取胜的战略思想,通过灵活应对和巧妙变通,以最小的战斗代价来取得最大的胜利。

这种战略思想在古代和现代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
孙子的理论思想很多,但作为军事理论思想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胜利。

孙子之前,诸家都讲究以武致胜,从商周作战的经典记录《封神榜》来看,神道的力量往往主要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战术和战略的忽视。

所以,孙子以前,战争是胜之以兵,而孙子则在用的基础上提出用兵以道。

这无疑是中国战争理论的一次完善和创新。

孙子兵法讲究用兵以法,我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兵之计,一为兵之道。

兵之计就是三十六计。

二孙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兵之道。

孙子兵法中关于兵之道有很多经典论断。

《计篇》中即提出重战之道,在和平时代,保持一定强大的军事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但这只是开头,从人们的一般思维入手,最后孙子所提倡的却不是重战,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间孙子罗列诸多关于战争的论述只是为这一思想的铺垫。

例如他在第二篇中即开始写作战,直奔诸侯最为关心的东西,该篇说到:“兵贵胜,不贵久”,反映出孙子不认同持久战,追求以快致胜。

这与当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持久战,似乎矛盾,但从当时抗战的局势和敌我力量分析,这又是最为有力的战争战略。

第一,敌人有绝对的强势,第二,我军熟悉地形,依靠人民,我们有长期的战争力量和战争资源,第三,大长
期战有利于对国民党力量的削弱,而短期集中战争则对我军损失较大。

但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持久战给我国人民带来的损失是不小的,因为战争结束的越早,发展的时间和机遇也就越多。

所以孙子关于战争的论述也有其片面性,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在接下来的篇章里,孙子充分向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过度。

在谋攻篇中,孙子充分讲述了兵之道,在于伐敌,在于谋战。

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也就是说,战争,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胜敌人。

伐兵攻城的例子很多,二战期间,日本的战政策略:占领中国,对战区实行三光政策,这无疑是一个比伐城更加低级的战略,岂不知没有一个民族会在屠杀中消亡,只有在屠戮中爆发。

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不战,那就要伐谋,通过政治力量来干涉,通过军事力量来震慑,通过经济力量来威胁,再加上文化渗透,才能达到目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说是孙子对于战争思想的一次极大推进和创新,有句关于战争的经典论断:“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那么孙子就通过这句话将战争有回归到政治渠道上来解决。

这其中又包含了孔子的仁道思想,那就是君以仁爱致天下,不以暴政统天下。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孙子的战争思想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相尤其很大的
应运价值,军事领域,由于现代战争的惨痛代价和巨大消耗,以及带来的诸多无法估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给战争国带来的往往无法承受的经济损失,使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成为一种过去,只有利益的冲突和小范围的军事冲突,或者绝对的以强欺弱的存在,各大国之间已经慢慢的趋于一种军事博弈,而非以往的均是对峙。

也就是说,现代世界的大国和强国的利益冲突的解决不再是战争解决法,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从中国来看,我们出兵用武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那么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我们最好的战略方针。

但示例中就决定一切,那么决定不战而屈敌的实力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实力。

在软实力这一块,最具说服力的是军事力量所带来的威慑力,当代美国依然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其所具有的全球最强军事力量和全球军事作战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绝对不敢拿美国开玩笑,两次海湾战争已经给世界各国充分的证实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毋庸置疑。

这样的军事力量给美国带来的强大的软实力使其在领土争端和国际安全问题方面如鱼得水,当然,这几年金砖四国的崛起给美国带来带来的阻力也是不小的。

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强大的经济力量几乎主导了世界经济格局,在金融领域,其庞大的财力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货币财政和金融股市,美国就借这种软实力无限扩张了其作为金融领导者的利益。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年代里,日本的经济崩溃,广场协
议是其最始元凶,但广场协议的签署正来自于美国金融软实力的威胁,美国金融巨鳄们借助美国强大的金融资本使国际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而日本的货币日元就蒸蒸日上,最终导致日本的通货膨胀,是日本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这与近年来日美等过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财政部几次给中国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甚至不惜加强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战来逼迫人民币升值。

虽然我国政府尽量避免,但其带给我国的压力依旧是巨大的,尤其是反倾销给我国部分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另外,美国的政治力量是一股不可忽略的软实力,其名下的十一个同盟国以及协约国,以及北约,可以说美国形成了一种全球影响力。

朝鲜半岛核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次贷危机全球化……都是美国一手操作,其同盟国协作的国际战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