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218fa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e.png)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2)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3.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阐述《咏怀古迹》诗歌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3)提醒学生关注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510d9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0.png)
汇报人: 2023-12-29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的背景、作 者及作品风格。
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 境,掌握诗歌的意象 和象征意义。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典 故和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教学策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已经知道关于 杜甫和唐诗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 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多种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咏怀古迹 》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指导学生
提供反馈
指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分析和创作,培 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 高学习效果。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 率以及是否按时提交等。
测试与考试
通过定期的测试和期末考试, 评估学生对《咏怀古迹》的掌 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
学生反馈反思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 容?
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有积极的态 度和兴趣?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THANK YOU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 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诗歌的意象
和意境。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和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76d39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f.png)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7d07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5.png)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迹,包括它们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学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迹,包括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等。
2.了解这些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3.学习如何通过咏怀的方式表达对古迹的敬意和赞美。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老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古迹的概念,并思考为什么古迹在我们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通过展示一些古迹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古迹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学习。
2.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收集该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的相关资料。
3.学生们彼此交流资料,并在班上展示和讨论。
第三步:学习咏怀诗的基本知识(20分钟)1.老师讲解咏怀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咏怀诗是一种表达感慨和赞美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咏怀的方式表达对古迹的敬意。
第四步:创作咏怀古迹的诗歌(40分钟)1.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古迹的了解和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咏怀古迹的诗歌。
2.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作。
3.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相互修改和改进诗歌,提高诗歌的质量。
第五步:诵读和评价(20分钟)1.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相互诵读自己的咏怀诗。
2.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以改进和完善诗歌。
3.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进行集体诵读和展示。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的知识和体验。
2.学生们分享他们在学习和创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3.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方式: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古迹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d8245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c.png)
教师对《咏怀古迹》中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歌内涵。
作业布置
背诵《咏怀古迹》
赏析诗歌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增强对诗歌的记忆 和理解。
要求学生从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咏 怀古迹》进行赏析,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
思考题
拓展阅读
针对诗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如“作 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等,以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线学习平台
提供互动学习资源和测验,方 便学生自主学习。
06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 置
课程总结
课程目标达成
课堂互动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 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 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本节课的课堂互动情况良好,学生积 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 题和见解。
重点难点解析
这组诗歌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桥梁,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咏怀古迹》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它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唐诗艺术的典范之一。
这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于推动文学的 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主题思想分析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 对他们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敬仰。 同时,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命运和自 己的遭遇,诗人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 命运多舛的感慨。
诗歌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象征、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历史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艺术手法分析
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人运用象征手法 ,以历史人物的形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社会现象。此外,诗人还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 象化,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e0fd7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9.png)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诗人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介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咏怀古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欣赏古诗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诗文《咏怀古迹》,旁边标注作者杜甫,再写上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需要解释的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2. 请学生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是否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一些杜甫的其他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这首诗是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的抒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是本节课的基础目标,通过正确的朗读和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打下基础。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daba00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c.png)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必修三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主要学习《咏怀古迹》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荆轲、屈原、贾谊等历史人物的古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析,背景介绍,生僻字词释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怀古迹》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结构和韵律,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咏史怀古的兴趣。
2. 诗词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c.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3. 例题讲解:a. 以诗中的某一典故为例,讲解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b.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敬仰之情。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首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修改,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诗词《咏怀古迹》2.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3. 咏史怀古写作手法:典故、寓意、情感4. 诗人生平简介:杜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以长江为题材,写一首诗。
2. 答案示例:长江千里水悠悠,英雄辈出逐潮流。
江水奔腾诉往事,千古兴衰尽风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faadd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02.png)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
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方案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7ca58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8.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咏怀古迹》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及其艺术特色。
-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咏怀古迹》这首诗。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咏怀古迹》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咏怀古迹》诗歌内容。
2.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3. 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为题,简要介绍历史古迹的重要性,引出《咏怀古迹》这首诗。
2. 展示相关历史古迹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 介绍《咏怀古迹》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齐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诗歌分析1. 字词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咏怀”、“古迹”等。
2. 诗句分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 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体会诗人对古迹的怀念之情。
-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1. 将《咏怀古迹》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如《登鹳雀楼》、《望岳》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咏怀古迹》的艺术特色和情感价值。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咏怀古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 诗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719d2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4.png)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二、教学策略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二)知人论世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3、知识的归纳整合。
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四)文本把握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3964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3.png)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咏怀古迹》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bacdd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3.png)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2. 诗人表达的情感。
3. 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3. 诗的韵律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咏怀古迹》。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教师分析诗的句式和韵律,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咏怀古迹》。
(2)课后练习: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古迹的古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古迹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咏怀古迹》为灵感,创作一首描写古迹的诗歌,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体诗,以此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ba83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7.png)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了解诗文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咏怀古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齐读诗文,巩固记忆。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或默写诗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
(2)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咏怀古迹》杜甫意象:古迹、荒草、落日、秋风修辞手法:对偶、拟人、比喻表现手法:咏史抒怀、借景抒情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的内容和技巧。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改正。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27e5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e.png)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历荆楚古迹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2. 领悟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抒发对历史沧桑、英雄人物的感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咏怀古迹》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古迹抒发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楚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怀古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意象,并阐述其意义。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咏史古迹的诗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意象:江流、山色、古迹、英雄。
3. 情感:怀古、感慨、赞美、忧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的意象,结合历史背景,阐述诗人的感慨。
答案:诗人通过对江流、山色、古迹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怀古之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2. 课后阅读:阅读杜甫的《登高》,分析其与《咏怀古迹》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咏怀古迹》,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同时,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15064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c.png)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诗意。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古迹?为什么要咏怀?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深入剖析诗文内涵。
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咏怀古迹》,写一篇赏析文章。
8. 课后反思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欣赏其他关于古迹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对古迹的咏怀之情。
2. 实地考察:若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迹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彩云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高彩云咏怀古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1cc1e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0.png)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1)一、教材内容分析 (2)二、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4)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4)五、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5)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 (5)七、教学评价设计 (14)八、帮助和总结 (16)案例名称《咏怀古迹》教学设计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学生提供者高彩云盖州二高中课时1课时知人论世, 了解怀古诗与其特点教师提问关于作者与怀古诗的相关文学常识,解读作者怀古诗分借古讽今, 借古喻己两种。
怀古诗分借古讽今,借古喻己两种。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同时也是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回顾。
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解决读音教师进行诵读信息指导指导: 语速, 节奏, 重音, 感情。
1.听读。
2、自由读。
1、听读。
2.自由读。
1、听读。
2、自由读。
学生进行朗读,并进行评价学生进行朗读,并进行评价通过诵读感悟诗词,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8、“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句中那两个字点眀了主旨?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 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 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既有对她的赞扬, 又有对她的同情。
读到这里, 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三、解决问题、共同探究诗歌主题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 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诗人曾因救忠臣被肃宗贬官(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 被贬为华州司功。
)一片忠诚, 皇帝却不分忠佞, 无辜被贬, 能不怨恨吗?但这种怨恨又不能明说。
所以题目为《咏怀古迹(其三)》, 同抒不幸, 共表怨恨之情。
昭学生合作探究,点评1.说出你学习诗歌的感受明确: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 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与其根源, 为点明“怨恨”做铺垫, 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 将感情推向高潮。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1b06b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c.png)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咏史抒怀》中的《咏怀古迹》。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的第14课,涵盖了对古诗《咏怀古迹》的全文解读,对作者背景、创作意图的分析,以及对诗句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意象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古诗《咏怀古迹》,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基本句式结构。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领会咏史抒怀的文学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咏怀古迹》中复杂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诗中的字词学习,诗句的节奏划分,以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文化遗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迹的思考,进而导入《咏怀古迹》的学习。
学生分享对古迹的认识和感受。
2. 新课学习全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字词解析: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氛围。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学生模仿例题,进行随堂练习。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讨论诗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古迹的怀古之情,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六、板书设计1. 中心主题:《咏怀古迹》2. 两翼内容:左翼: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右翼:生僻字词、重点诗句、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并背诵《咏怀古迹》。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写出自己的理解。
选择一句诗句,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2. 答案示例背诵作业无需答案,以抽查形式进行。
情感分析: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能准确表达诗中的情感。
仿写示例: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d45c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c.png)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咏怀古迹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古迹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咏怀古迹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迹的定义和特点;2.咏怀古迹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常见的古迹故居、古建筑、墓葬等进行咏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古迹的定义和特点,可以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和示范(15分钟)解释咏怀古迹的概念和意义,讲解基本的咏怀技巧和方法,例如写景、写情感、写历史含义等。
同时,用一首经典的咏怀古迹的诗歌进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领会。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研究,并共同撰写一篇咏怀古迹的作品。
小组合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迹的了解和思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4.集体展示和点评(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作品的朗诵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增加互动性和思维的碰撞。
5.个人创作(20分钟)让学生独自进行一次咏怀古迹的创作,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迹进行咏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6.作品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可以邀请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评价1.作品评价:针对学生的咏怀古迹作品,进行评分和点评,包括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
2.参与评价: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集体展示和作品分享等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等。
五、教学延伸1.考察名人故居或古迹的参观和咏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创作。
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大赛或艺术表演活动,展示他们的咏怀作品,增加学生的表达机会和自信心。
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深入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价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咏怀古迹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83a5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3.png)
咏怀古迹教案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过去的辉煌和记忆,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咏怀古迹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培养审美情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咏怀古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古迹与文化遗产的关系;3.能够用诗歌的形式咏怀古迹;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作能力;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古迹的情感与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投影仪;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用PPT展示几个有名的古迹图片,如故宫、长城、泰山等,引导学生讨论古迹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介绍古迹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Step 2 了解咏怀古迹(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咏怀古迹。
解释咏怀古迹是一种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古迹、对历史的情感与思考的方式。
Step 3 阅读经典咏怀古迹诗歌(20分钟)教师向学生朗读几首经典的咏怀古迹诗歌,如《登泰山》、《过故宫》等。
同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Step 4 创作咏怀古迹诗歌(4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感与思考,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迹,用诗歌的形式来咏怀。
引导学生思考古迹的历史价值、艺术表达等方面,并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进行创作。
Step 5 分享与评价(20分钟)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2.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将创作成果发表在学校刊物或网站上,与更多人分享。
六、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主要从创意、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咏怀古迹》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明显不是。
写景。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点拨之六: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点拨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读、背诵六、归纳寓意点拨启发:《咏怀古迹》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1、简介写作背景。
2、讨论、归纳: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七、迁移扩展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
请思考: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1、学生思考讨论。
2、教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美女赌江山西施、王昭君柔柔弱弱的一群,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历史却在她们面前变得凄婉哀怨。
尽管,她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
一、朝为浣纱女,晚成吴宫妃。
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
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
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是西施;夫差输了,赌是江山。
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
可他又多么残忍,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和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有人说吸食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
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剧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二、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
王昭君被这漫不经心的一点,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
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与撕杀,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
她在汉帝懊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一步走出汉宫,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她用自己的美貌与青春换来了短暂的和平。
百十年后,当她的族人被汉朝的骑兵赶往更恶劣的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统治者的缓兵之计,她,只不过是一块挡箭牌。
她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流泪,会不会伤痛?只是,她已经成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经迷离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三、西施、王昭君等皆为美女,因为美,她们才成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们的美貌赌江山,拿她们的青春赌明天,使她们成为一代王朝的随葬品。
在后人对她们或褒或贬的评价中,有谁,真正理解她们的苦痛;有谁,真正同情她们所作出的牺牲;有谁,真正关注她们的命运。
她们的裙裾,飘扬在硝烟与战火中,使那段历史变得凝重。
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笔,来怀念这些在历史的书页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四、课外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