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健康复习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复习思考题

一、概念

1、环境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对其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目的探讨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质量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空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表现人类的两种活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2、全球环境问题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核辐射扩散、荒漠化、酸雨等。

三、分析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各阶段引发环境问题具体表现?

第二章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污染复习思考题

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特点?

二、什么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之间有何关系?

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而言。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非生物)之间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是生物圈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三、什么叫食物链?

食物链指食生物界的食物关系,是通过一系列吃和被吃的关系完成的。以湖泊生态系统为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食鱼的鸟形成的食物锁链。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

生态系统具有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通、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生物生产

包含植物性生产(初级生产绿色植物)和动物生产(次级生产动物性产品)2、能量流动

通过食物链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强迫转向下一营养级,使能量在生物间发生转移的过程,称为能量流。能量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在生物与环境间(呼吸消耗、排泄、死亡分解)、生物与生物间传递(10%定律)、分配和消耗的过程。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特点: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递减;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程的,不可逆的。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从环境吸取营养物质,物质沿食物链迁移,再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经分解者分解,又复归于环境的过程叫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周而复始,才能使营养物质不致枯竭,生态系统才会生机盎然。

生物体内所需的营养元素至少有30—40种。营养元素的循环包括生态系统内(主要是植物群落和土壤之间)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的大循环,通常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每种元素(碳、氮、磷等)都有各自的路线、范围和周期。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有机体之间,它起着把系统各组成部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的作用。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有强有弱。其中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五、碳循环中,人类的干预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解决碳循环失衡问题的途径?

六、什么是生态平衡?何谓生物污染?

所谓生态平衡,是有机体与环境条件之间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这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也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是指当被污染环境的某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其数量超出正常的含量并足以影响人体健康或影响动植物生活时,就称生物受到了污染。

七、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哪些途径污染生物?

生物体受污染的途径主要由表面附着,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三方面。

(一)表面附着

污染物附在生物体表面的现象。当使用的农药或含污染物的降尘降落时,部分农药或降尘以物理方式粘附在植物表面上,附着量的大小依作物的表面积和表面性质不同而异,如白菜、菠菜及阔叶树种的表面积大,污染物附着量就较多;杨梅、草莓及叶面具容貌的树种,表面粗糙有毛,附着量也比较大。此外,同种农药使用乳剂化使用粉剂的附着量大。

以物理方式粘附在作物表面的农药可因蒸发、风吹或随雨露流失,而脱离作物表面。脂溶性农药或内吸传导性农药,可以溶入作物表面的蜡质层或组织内部,被吸收、输导分布到植株汁液中。这些农药在外界条件和体内酶的作用下时植物受到一定的污染。

(二)生物吸收

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因素中的污染物,可经生物体各种器官的主动和被动吸收进入生物体内。

1、生物吸收的机制

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有各种无机物,大多属于电解质,亦有不少是有机物,多数为共价键和带不同程度的极性物质。在进入生物体时,由于生物有根部吸收和根外吸收,其机制不同,可概括为两方面:

(1)生物被动吸收—物理吸收:这是大多数根外吸收和主要形式,依靠根部的外液与原生质的浓度差,通过溶质的扩散作用而实现的吸收过程。

(2)生物主动吸收—代谢吸收:指细胞利用生物体特有的代谢(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吸收作用。依靠这种吸收,细胞能把浓度差逆向的外界物质引进到细胞中来。

2、植物吸收

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粉尘类污染物,可通过植物叶面的气孔吸收,经细胞间隙抵达导管,而后转运至其他部位。例如:SO2通过气孔进入叶子后,被叶肉吸收,转变为亚硫酸盐离子,然后又变成硫酸盐离子,主要累积在叶子内,然后陆续把他们的一部分转化为正常代谢产物,可以进入植物的含硫氨基酸和蛋白质及其他含硫有机化合物中。对一种植物来说,这种转化率越高,则吸收SO2的能力越强,该种植物净化大气的能力也就越强。

3、动物吸收

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动物机体。(三)生物的浓缩

生物吸收的污染物质,特别时那些较稳定不易分解的物质,长在体内积累,经过食物链,它们可以逐级积累浓缩,这种现象成为生物浓缩或生物富集。

富集系数——某种物质或元素在生物体内的浓度(Cb)与生物生长环境(水、土壤、空气)中该物质或元素的浓度(Ce)之比(即Cb/Ce)称为浓缩系数,又称富集系数。

1、水生生物的生物浓缩

水生生物通过食物链和呼吸两个途径在体内浓缩污染物质。在一般情况下,鱼类和藻类均能直接吸收甲基汞,其浓度系数可达数倍至数千倍。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为0.01—0.02ppm,其浓度系数为100—200。海水中生长的低等动物食取生植物,使体内浓度达0.02—0.05ppm,其浓度系数为200—500。小鱼食取水生植物和水生低等动物,使汞的浓度达0.1—0.3ppm,浓度系数为1000—3000。而食肉性的鱼类,汞浓度可达1—2ppm,浓度系数达1000—2000。

2、陆生生物的生物浓缩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由于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以及与生物体内某些组织的亲和力等因素,其毒性常表现出某种定位特点,即污染物相对地富集在某些器官和组织内,从而造成毒害。例如:CO中毒同动物体内血红蛋白有极大亲和力,使氧对血红蛋白的结合与运转受到排斥,造成组织缺氧。镉常积聚于骨骼,干扰钙的代谢,使骨质软化与变形,从而伴随产生骨痛病。在植物方面,铜主要聚积在根部,镉常转移到子粒中积累,氟化氢被叶片吸收后常转移到叶缘、叶尖富集,故叶缘和叶尖坏死。

八、简述日本富山事件(骨通病)。

生物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对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有机污染物或无机污染物等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体内,参与新陈代谢过程中,累积、吸收或直接或间接造成人体各器官的损害或影响。

日本富山事件(骨通病):污染物是隔。居住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人们,吃含隔污染的大米,饮用含隔污染的水,导致在1931-1972年3月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中毒症状开始关节痛、后神经痛和全身骨痛,最后死亡。具体原因是由于炼锌厂排放含隔费水进入河流污染农田和饮水造成的。

九、填空题

1、地球环境具有圈层性: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智能圈。

2、地球环境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系统,是在天文因素的影响下,在地质条件基础上,在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外能的共同驱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原始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地球,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与生物圈相适应的土壤圈,维持着生生不息的生物界,推动着地表环境发展。

3、生态系统的特征:开放系统、动态平衡、自我恢复调节能力、形成是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的结果。

4、生态系统具有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通、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生物体受污染的途径主要由表面附着,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三方面。

第三章大气环境与污染复习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