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_王海军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刘轲徐江雁李振华【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整体观辨证观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
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
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
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
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
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
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
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
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
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
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
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
现代名医传记之李振华

现代名医传记之李振华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振华:脾胃病国手他幼承家训, 23岁悬壶豫西乡里,为父老乡亲察病疗疾,德医双馨他善治内科杂病,又在救治急性热性传染病中脱颖而出他临床尤重脾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称“八十五叟”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李振华,身材高大,面色朗润,慈眉善目。
在国医堂的李振华教授工作室,李老朴实亲切的话语,让一个初诊的抑郁症病人破涕为笑,围坐着的徒弟、学生在他和缓而抑扬顿挫的讲解中,若有所思,频频颔首。
这位在中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上辛勤劳作60多年的老人,仍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风坚守在中医药传承的一线。
医路漫漫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他幼承家训,白天帮父亲拯危济厄,夜晚点灯苦读经典;23岁悬壶乡里,盛名一方;在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任教中他显露才华;6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从一名乡医成为国医大师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西部的洛宁县。
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不少名贤名医。
他父亲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
李振华闻着药香味长大,他边读私塾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父亲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让他钦佩并铭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饿殍遍野,霍乱流行。
正在读高中的李振华,遵从父命辍学回家学医。
父亲教导李振华要“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并在每日诊余,尤其晚间对他有计划地讲授中医经典,医文并重。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李振华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

李振华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
王海军;李郑生;万新兰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3(28)12
【摘要】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鼓胀的临床经验。
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分析李振华治疗鼓胀的经验。
结果:李振华教授认为,鼓胀的病因病机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他病如慢性肝炎等转化所致。
治疗采用辨证论治,气滞湿阻证用加减逍遥散治疗;寒湿困脾证用胃苓汤合实脾饮加减治疗;湿热蕴结证用加减茵陈五苓散治疗;肝脾血瘀用李氏疏肝活瘀汤治疗;肝肾阴虚用加减滋水清肝饮治疗;脾肾阳虚用实脾饮合附子理中汤化裁治疗。
结论:李振华教授治疗鼓胀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1808-1810)
【关键词】国医大师;李振华;鼓胀
【作者】王海军;李郑生;万新兰
【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校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李振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 [J], 王萍
2.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运用和法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经验 [J], 韩景辉
3.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黄疸经验 [J], 郭淑云;李墨航
4.李郑生教授运用脾胃肝动态辨证方法治疗鼓胀经验 [J], 王玉玲; 刘亚楠; 张昊; 李宁
5.李振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 [J], 刘平;李振华;王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大家李振华

中医学家李振华教授治学特色述要李郑生1 王海军2 郭淑云3祖国医学作为我国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这一神圣学科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名家,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探索,为发展和繁荣中医大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这支队伍中,被国家两部一局遴选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的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李振华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位。
我们有幸作为李老悉心培养出来的学术继承人和徒弟,对其大医风范、治学特色和医、教、研业绩多有所识,现予以略述,以飨读者。
1.生平简介李振华教授1924年出生于河南洛宁的一个世医之家,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他遵循“重医术当更重人品”之准则,时时以病人为重,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为其一生之追求。
他治学严谨、勤学务实、医术精湛、精益求精;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务求实效,桃李满园。
李老长期从事医、教、研及学院行政工作,重任在肩,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永远都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谦虚谨慎,从不烦乱,充分体现了中医大家的风范。
1.1幼承庭训,聪颖好学奠定基础李振华教授之父李景唐先生,通晓中医经典,博学多闻,善治伤寒、温病及疑难杂病,名闻豫西各县(见洛宁县志)。
1941年豫西大旱,颗粒不收,民不聊生,其后瘟病流行,死亡众多,面对此情此景,正在高中读书的李振华在父亲的劝勉下,毅然从医。
他聪颖好学,父亲为他讲读中医四大经典、历代名医著作,临证侍诊见习,随时口传心授,掌握辨证用药技巧,使他耳濡目染,全面接受了家父医学经验之真谛。
其父还教导他学医必须首先学做人,树仁慈之心,以仁为本,存济世活人之志,方可学业有成,成为良医。
这些谆谆教导,深深扎根于李教授的心里,为其一生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2刻苦钻研,勤恒精博悟李振华教授研习中医,除来自家传外,大多还是出于他半个多世纪的勤苦钻研。
李振华辨治脾胃病上热下寒证经验

李振华辨治脾胃病上热下寒证经验
黄千千;刘南阳;吴陈娟;刘平;李振华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1(55)3
【摘要】介绍李振华教授辨治脾胃病上热下寒证的经验。
认为上热下寒指机体阴
阳失衡的一种状态,属于寒热错杂证的范畴。
脾胃病多为中焦气机不畅所致,施治多
以《伤寒杂病论》治则为基础,除寒温并用外,注重调理中焦气机,以达阴平阳秘之效。
并举验案2则。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黄千千;刘南阳;吴陈娟;刘平;李振华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李振华治胃病方——香砂温中汤
2.李振华教
授辨治痛经临证经验3.李振华疏肝健脾、豁痰清心辨治脏躁病经验4.国医大师李
振华教授辨治积聚经验5.李振华教授辨治少阳病证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异病同治思想

3 , 泻 1 , 盆 草 3 。 同 时 配 合 二 甲双 胍 0g泽 5g 垂 0g
片, 1片/ , 次 2次/ , 制 饮 食 , 当 运 动 。服 药 d控 适 1 4剂 后 血 糖 明 显 降 低 , 查 F G: . o L 口 复 B 6 9 mm l , / 干、 口苦 、 困乏力 症状 较前减 轻 , 身 服药 2~ 3 d后 大 便 每 日 2~ 3次 , 每 日 1次 , 正 常 , 质 淡 暗 , 后 质 舌 舌 体瘦 小 , 边有 齿痕 , 苔黄 腻 , 前变 薄 。上方 不变 , 较 配 合 二 甲双胍 片 1片/ , 次 2次/ , 固善后 。 d巩
( 文 承 蒙 刘 爱 华教 授 指 导 。 此 谢 忱 !) 本 特
温 一 凉 , 痰 和 胃 , 呕 除烦 之 功 备 。 陈 皮 辛 苦 化 止
消痰除 痞 。陈皮 与枳 实相合 , 为一 温一凉 , 亦 而理 气
温, 理气 行 滞 , 湿 化痰 ; 燥 枳实 辛 苦微 寒 , 降气 导滞 ,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1 第 2 2月 5卷 第 l 2期
T M R sD cm e 0 2V 12 o 1 C e. ee b r 1 o.5N .2 2
2 , 4 g 桃仁 1 , 5g 红花2 , 芍 2 , 芎 1 , 0g 赤 4g 川 5g 丹参
调畅 气 机 、 化瘀 导 滞 之功 。僵 蚕 为君 , 味辛 气 薄 , 苦 燥 恶 湿 , 能祛 风除湿 化痰 ; 故 蝉蜕 为 臣 , 甘寒 无毒 , 质 轻则 升 , 祛风 清 热 。僵 蚕 、 能 蝉蜕 皆升 浮之 品 , 走 纯
生 津 ; 眠者 , 远 志 、 交 藤 、 欢皮 以宁 心安 神 ; 失 加 夜 合 眩晕 头 痛者 , 加天麻 、 藤 、 芎 以平 肝熄 风 , 钩 川 活血 止 痛; 心烦 甚者 , 加黄 连 、 山栀 、 豆豉 以清热 除烦 。
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诊治艾滋病临证体会

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诊治艾滋病临证体会张晓伟【摘要】The master of TCM professor Li Zhen-Hua presents the ideas "spleen easy to asthenia, stomach easy to stagnation and liver easy to depression" , with the ideas we diagnose and treat the HIV/AIDS patients in clinic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提出内伤杂痛“脾易虚,胃易滞,肝易郁”的脾胃学术思想,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该学术思想诊治艾滋病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10【总页数】2页(P1100-1101)【关键词】李振华;艾滋病;脾胃学术思想【作者】张晓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91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致的以全身免疫系统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1,2]为感受疫毒之邪,邪毒内侵,耗气伤阴,机体脏腑功能受损,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纠结缠绵之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悬壶桑梓60余载,长于温热病及内科杂病的治疗,尤擅脾胃疾患,屡起沉疴顽疾。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李振华提出内伤杂病“脾易虚,胃易滞,肝易郁”[3]的病机特点,治疗强调“健脾、和胃、疏肝”三法,临证根据病人不同病证灵活辨证施药,疗效颇佳,现将其脾胃学术思想在艾滋病诊治过程中的运用体会总结如下。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温肾治溃疡性结肠炎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温肾治溃疡性结肠炎导读: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是著名中医脾胃学家,是全国首批500 位名老中医之一。
擅长脾胃病、肝病、疑难杂病治疗。
中医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独特。
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现总结探讨如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
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
临床有轻型、重型、爆发型,后两型较少见。
本病属中医学“肠澼”、“肠风”、“脏毒”等范畴。
1脾虚湿阻是首要病理基础脾胃相表里,关系密切,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助脾运化生气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病必涉及胃,胃病必涉及脾,相互影响;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生理上,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与运化水湿两方面。
起病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损伤脾胃,或素体湿热内蕴又感受暑湿热毒之邪,或肝木郁克脾土,脾虚湿滞或湿阻气机,郁而化热。
病理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气虚则生湿,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或气滞血瘀。
故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发展是以脾虚为先,再有水湿停滞,或有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
认为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气(阳) 虚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
脾虚则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湿滞气郁则中满腹胀、肠鸣。
脾虚清阳不升则中气下陷,而疲乏无力、倦怠、腹泻或溏便;湿阻郁热伤及阴络肠膜则会有黏液血便。
故脾虚为本,湿阻湿热互结,气滞血瘀是脾虚继发的病理变化。
叶天士云“湿热缠绵,病难速已”,湿热为什么难治?湿为脾气虚引起,湿为阴邪,为实邪,阻滞气机会化热,所以“脾虚”病理上有三个层次:脾虚(第一层次)、生湿(第二层次)、化热(第三层次)。
脾虚为本,湿热为标,重视湿热互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苗同贺. 手法配合激光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J]. 中医正骨,2008( 6) : 15 - 16.
[46] 黄振俊,陈建新,李彦,等. 手法配合痹祺胶囊治疗腰椎间 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 ( 11) : 3051 - 3053.
《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 “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高 度概括了脾胃的病理特点。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阳明即
胃,太阴即脾。《伤 寒 论 》亦 阐 述 了 阳 明 病 为 实,太 阴 病 为 虚的理论。后世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 脾胃”之论。李 老 通 过 多 年 的 临 床 实 践,充 分 认 识 体 会 和 掌握并实际运用了这一脾胃病的病 理 特 点 及 规 律,提 出 “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的学术观点与“脾宜健,肝 宜疏,胃宜和”的 治 疗 思 想,并 自 拟 治 疗 脾 胃 病 方 剂,如 香 砂温中汤、沙参养胃汤等,形成了独特的临证用药特点,在 《内经》、《伤寒论》、李东垣《脾胃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 了中医脾胃学说,而成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 2 脾虚是气虚 甚则阳虚 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脾虚胃实是脾胃病基本病理特征。李老指出: 有人认 为水湿阻滞,或湿热蕴结为脾之实证。熟不知脾虚失其健 运,才湿热蕴结。故湿热蕴结,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 实。故水湿停留,湿热蕴结之证,乃本虚标实,实由虚致,虚 中之实证,非脾实证。慢性胃病的发作时有偏气滞、湿阻、 化热、食滞、血瘀等不同实证,但其病理常为虚实夹杂、虚中 之实、实由虚致。故脾胃病脾虚胃实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
[51] 虎松艳,唐省三,王晓东. 推拿牵引加中药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 60 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院,2008( 9) : 73 - 74.
[52] 欧阳厚淦,翁凤泉. 腰骶角调整法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 38 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07( 2) : 46 - 47.
[53] 朱忠清,彭晓梅.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1 例疗效观察 [J]. 山西中医,2009( 9) : 37 - 38.
LI Zhenhua's Academic Thought of Stomach Disease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WANG Haijun1 ,LI Zhengsheng2
( 1.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Zhengzhou Health School,Zhengzhou 450005,Henan,China; 2.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
[41] 巨萍莉,王兴平.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 察[J]. 现代中医药,2005( 4) : 61.
[42] 林炫亨. 点穴手法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 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2010.
[43] 蔡宏伟. 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 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2007.
[54] 吴小珍. 中医正骨手法对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 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 17) : 21 - 22.
[55] 丁骥.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60 例疗效分析[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 9) : 19 - 20.
第 31 卷 第 8 期 2013 年8 月
轻灵甘凉; 通过长期脾胃病临床和调查统计,各种慢性胃病脾胃气虚者占 90% 以上,胃阴不足者不到 10% ,及脾
统四脏等。同时阐述了李老脾胃病治疗用药经验并附有医案。
关键词: 国医大师;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脾胃病
中图分类号: R256.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7717( 2013) 08 - 1642 - 05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31 No. 8 Aug. 2 0 1 3
李振华终身教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 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现为终身理事,中国中医 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0 年被评为全国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 年 5 月,李振华 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评为“国医大师”。60 余年来,李老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 学、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擅长于治疗急 性热病,脾 胃 病 及 疑 难 杂 病,先 后 承 担 了 多 项 科 研 项 目。 1982 年李振华负责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 本质的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李振华承 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 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2005 年 4 月李老作为全国著名名老中医之一,参加“十五”科技 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李振华学术思 想及临证经验”课题研究。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奖 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 年 12 月李老 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摘 要: 国医大师李振华经多年实践提出了脾胃学术思想: 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脾虚是气虚,甚则阳
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脾病多湿,健脾要祛湿,利湿即所以健脾; 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 治脾兼治胃,治胃亦
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重视湿热互结,湿热缠绵,病理是阴阳寒热矛盾交错; 脾胃病胃阴虚证治,用药宜
Key words: National Medical Masters of TCM; famous old TCM physicians; academic thinking; clinical experience; stomach - spleen disease
中 华 中 医 药
1642
学 刊
收稿日期: 2013 - 03 - 02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 2004BA721A01Z71) 作者简介: 王海军( 1953 - ) ,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学士,研究 方
向: 中医内科。
[47] 宋德勋,李建军.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0 例 [J]. 河南中医,2011( 2) : 167 - 168.
李振华晚年精心研究脾胃学说,根据《内经》“脾胃为仓 廪之官”及脾胃为后天之本、李东垣“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 胃”的学说,和李老多年临床体会,着重于慢性脾胃病的研 治。通过多年对慢性脾胃病的研究和临床,提出了系列的脾 胃病学术思想与观点。我们有幸作为李老的弟子和学术继 承人,通过多年的跟师临证和参加科研工作,体会了李老的 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与治疗用药特点。现将李振华教授多 年来形成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归纳论述如下。 1 脾本虚证 无实证 胃多实证
[48] 杨小华. 悬板推拿法结合辨证施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 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1( 2) : 250 - 251.
[49] 王志斌. 慢牵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50 例 [J]. 中医药导报,2009( 4) : 68 - 69.
[50] 周子祝. 推拿、牵引及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50 例 疗效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09( 6) : 40,62.
李振华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对脾胃学说的精心研 究,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的学术观点。脾胃位于 中焦,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上升,津液得以四布,营 养全身; 胃气下降,食物得以下行,腑气通利。脾的运化功能 全赖脾的阳气作用,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阳,使脾的运化功 能失常,则可造成脾虚证; 脾胃病日久或它病日久,损伤脾气 以至脾阳,亦可形成脾虚证,故脾本虚证无实证。胃主受纳 降浊,胃气以降为和,胃属六腑以通为常,以降为和。若饮食 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寒凉,或嗜食辛辣太过,或恣食 肥甘厚味,饮食停滞于胃,或寒凉、积热蕴积于胃; 或感受外 邪,寒入于胃,热蕴于胃,秽浊之气犯胃,或脾虚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它如情志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等,皆可使胃之 受纳、和降失职,胃气不降,浊气壅塞,形成胃之实证,故胃多 实证。
第 31 卷 第 8 期 2013 年8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31 No. 8 Aug. 2 0 1 3
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
王海军1 ,李郑生2
( 1. 郑州市卫生学校中医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5; 2. 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 ,河南 郑州 450008)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practice,State Medical Master LI Zhenhua has proposed academic thoughts: ( 1) The spleen has no excess syndrome and the deficiency syndrome is the root of spleen disease while stomach diseases are mainly excess syndromes; ( 2) Spleen deficiency in fact is Qi deficiency,and even yang deficiency. Spleen disease has no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while stomach disease has; ( 3 ) Spleen disease is mainly due to damp. Eliminating damp is for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strengthening spleen is to dredge damp; ( 4) Treatment of liver and stomach must be closely linked; ( 5) Treatment of stomach and spleen diseases can not be separated; ( 6) Pay attention to interaction of heat and damp and the pathological cause is contradictions of Yin and Yang and cold and heat; ( 7) Stomac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should be treated with drugs with sweet and cool and slight natures; ( 8) Through long - term clinical survey,it found that more than 90% chronic gastritis patients were stomach Qi deficiency,and those with stomach yin deficiency were less than 10% . It also explained LI's stomach disease treatment and experience along with medical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