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培训课件
中医脾胃病PPT课件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胃病辨证
一 胃气虚证
概 念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分析
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 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B胃气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嗳气,恶 心,泛呕
C胃虚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色萎黄, 气短懒言,神疲倦怠。
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
四 气滞胃脘证
涵义:指胃脘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 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 内伤情志、饮食
外邪或病理产物内 扰
临床表现:
A气机阻滞:脘、腹胀痛走窜,或便秘 B气机走窜:嗳气,肠鸣,矢气 C舌脉:苔厚腻,脉弦
辨证要点:胃胀痛以及气机走窜症状为主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 ---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内脏下垂 + 脾气虚见症
三 脾不统血证
概 念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表现·分析
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拒按、口臭 + 实热见症
陈慈煦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 疗效显著。贵州省名老中医陈慈煦老先生,行医五十余载,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辨治肿胃病的经验。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陈老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及其学术思想: 1陈老对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2陈老对脾胃生理与 病理的特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3陈老对脾胃发病的病 因和病理产物的体会;4陈老对脾胃与其它脏腑之间关系的体会; 5陈老对脾胃病治疗原则的体会;6陈老对脾胃病的预防及调护 的体会;7陈老的治疗经验;8陈老遣方用药的经验与特色。通 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陈老辨治脾胃病经验之丰富,学术造诣之 深厚,若将其丰富的经验运用于临床,必将造福于病患;若将其 深厚的学术理论传与后世学者,必将对后世在临床上辨治脾胃病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ppt课件

4
脾胃病治疗路径
1、治疗方案:全面 2、辩证论治:规范 3、诊治思路:严谨 4、主方加减:辩证 5、临床疗效:保证
5
经验之谈
重在辨证 妙在用药
治病求本 法有所依 遣方有据
配伍合法 剂量精准
药力相佐
6
调理脾胃的用药特点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 若辩证得当可投此方。 如夹有热郁者,可用紫苏之辛和公英 之苦,合为升降开泻剂,疗效亦好。
25
痞证——寒热虚实
寒热虚实在痞证遣方用药过程是必须要考虑的总纲 。 阴寒内盛者,多用附子、肉桂、炮姜、毕拨等振奋 中阳。
郁热内生者,可选黄连、红藤、地榆等苦味清解之 品。
胀、痛相较 ,胀更常见。 辨胀比辨痛 更重要
细察其病 或燥或湿、在 脾在胃,选用 不同方药治疗
脾运不及 则乏力消瘦, 胃气上逆则嗳 气呕恶
22
痞证辨治要点
虚胀痞满属虚证或虚兼寒证,经 用甘温、甘平诸法,重在培补中气。 属气胀或食胀者,于行气消食品 中佐用扶中药,不宜过分破气伤正, 慎用大黄等通泻峻剂。 胀病多虚,痛病多实,所以由 胀转痛者,应祛邪为主;由痛转胀者, 应扶正为先。胀痛并见者,邪正兼治。
18
痞证 病因
1.外邪(幽门螺杆菌(HP) )
2.饮食无节
3.禀赋不足(自身免疫)
19
痞证 病因
4.肝胃不和(胆汁反流)
5.暴饮暴食
6. NSAID消炎药
20
痞证
临床表现
1.上腹痛、不适感
2.上腹胀、早饱
3. 反酸嗳气 恶心
21
பைடு நூலகம்
痞证辨治要点
辨胀痛
脾胃病讲座ppt课件

先贤云:“形不足者,调之以甘药”,治用小建 中汤或黄芪,桂枝,当可归编辑,课件白PPT芍,乳香,没药等。 25
6.胃脘嘈杂,灼热:
法宜清热温润,用川连5g,酒干姜3g,蒲公英20g, 加九香虫5g,酌用连翘,百合,芦根等。
7.脘腹隐痛:
宜温通降气,用白术,元胡,当归,没药,蚕砂等。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13
证治分类
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柴胡疏肝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 川芎—理血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21
证治分类
本方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适用于喜温喜按之胃脘隐痛
黄芪健中汤: 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白芍、甘草—缓急和营止痛 生姜、大枣—温胃和中补虚
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
可编辑课件PPT
随着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脾胃病的患病率也大 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70%~80%的人 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诊查要点
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之 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脏 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 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 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等。
可编辑课件PPT
3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ppt课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一、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1.1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8
李中梓与《医宗必读》
③.气机之枢
《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五脏六腑、五体七窍、
四肢百骸、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输布、排泄皆赖气的推动
作用。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气机的升
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故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 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 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 主的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 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 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 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 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 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中脾医养胃生元与脾气胃不学虚说 ,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1能0 独
《难经·四难》有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脾胃为枢,运转四周脏气以共同维持呼吸的吐故纳新活动,可见人体五脏结
甘爱萍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辨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研究

甘爱萍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辨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研究甘爱萍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辨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研究甘爱萍教授是我国脾胃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她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独到的治疗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主要介绍甘爱萍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及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临床经验研究。
甘爱萍教授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调理、整体观察、个性化治疗”。
她主张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注重调节阴阳平衡,尤其是注意调理脾胃的阳气,因为脾胃是人体的“中央之宗”,调理好脾胃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甘教授还强调要对患者进行整体观察,不仅要关注疾病的症状表现,还要了解其体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她强调在治疗中要综合运用中医药、西医药以及其他辅助疗法,因材施教,精心施治,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这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甘爱萍教授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
她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脾胃湿热内蕴所致,治疗的关键是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具体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甘教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当归厚朴四物汤等,以清热解毒、温养肝脾,从而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腹泻、腹痛等症状。
其次,要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湿热病因。
甘教授常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六君子汤、破血活络汤等,通过增强脾胃功能,调理体内湿热,以达到病因的根治。
此外,甘教授还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她建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要忌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蔬菜水果等,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帮助康复。
甘爱萍教授的治疗方法以及经验总结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她的努力,许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不仅疾病得到缓解,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甘教授的临床经验也为其他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促进了脾胃病领域的进步。
《脾胃病讲座》课件

营养均衡:多 吃蔬菜、水果、 粗粮等富含纤
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促 进消化,增强
体质
运动调理
适度运动: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
运动时间:每周至 少进行3-5次,每 次30-60分钟
运动强度:以微微 出汗为宜,避免过 度疲劳
运动后注意:及时 补充水分,避免受 凉感冒
Part Five
脾胃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获得支持 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生活护理
饮食调理:清淡易消化,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 眠,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 张、焦虑、抑郁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合理膳 食,避免辛辣、油 腻、生冷食物
生活习惯:保持良 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过度劳累
运动调理:适当运 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情绪调理:保持心 情愉悦,避免过度 紧张、焦虑、抑郁
饮食调理
饮食规律:定 时定量,避免
暴饮暴食
饮食清淡:避 免辛辣、油腻、
脾胃湿热:表现为 口苦、口臭、大便 黏腻、舌苔黄腻等 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 胃痛、胃胀、胃寒、 腹泻等症状
脾胃实热:表现为 口干、口苦、大便 干结、舌苔黄厚等 症状
脾胃病的症状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腹胀、腹痛、腹泻
●
恶心、呕吐、反酸
●口干、口苦、口臭源自●疲劳、乏力、失眠
●
皮肤干燥、粗糙、暗沉
●
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 ppt课件

PPT课件
2
(一)、 肝与脾关系的具体体现 在三个方面:
1、消化方面 2、血液方面 3、消化吸收方面
PPT课件
3
1.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输人肠道,帮助脾胃对饮 食物的消化。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 所以说:“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医碥·五脏生克说》)。
“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静则易 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 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读医随笔·升降 出入论》)。
会 损 伤 脾 气 。 脾 气 不 足 , 化
饮 食 不 调 , 或 忧 思 太 过 , 就
PPT课件
干补舌冷有溏运下来脾
姜脾淡痛形外化所,阳
、阳苔,寒,无致也虚
之炙。薄喜肢由权。可弱
,甘用白按冷于,临因多
收草理,喜,阳纳床过由
效 甚 捷 。
( )
加 木 香 、 砂 仁 治
中 汤 党 参 、 白 术 、
厚朴、杏仁作为基础方,再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PPT课件
18
等腹上茯缓大之劳
中重证苓无便证倦
气坠若、力稀。太
下,失陈等溏此过
用 补 中 益 气 丸 常 服 之 可 效 。
陷 之 证 。 其 治 当 补 中 益 气 , 升 举 阳 气 。
便 意 频 频 , 或 久 泻 、 脱 肛 , 或 子 宫 脱 垂
无力,均为阳虚,水寒之气内盛之证。
PPT课件
11
二、辨脾不统血证
(一)、含义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 外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或劳倦伤脾所引起。
PPT课件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9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0
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
舌体、舌质、舌苔的不同变化是辨证的基础
舌体胖大甚至边有齿痕 舌质淡或红
舌苔黄腻或白腻 舌苔厚腻粗糙
舌边或舌尖的偏红
脾气虚程度 脾胃寒热
脾胃寒湿或湿热 脾胃湿盛 肝火心火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1
虚实夹杂多变,故用药以灵活,以适病机。
甘宜入脾,但以甘平为主,不宜燥而伤阴。
凉可清热,不宜药寒而燥湿伤阴。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22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李老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与其他脏 腑相互依存,五脏六腑皆禀受脾胃之营养运化 ,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因而脾胃的病变必然影 响他脏腑,其他脏腑阴阳之失调也必然影响脾 胃。而在诸脏腑中,肝脏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 切。如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条达, 横逆脾胃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即所谓木郁克 土;如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湿阻 中焦,肝气失其正常的疏泄条达,均可导致肝 脾失调或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
脾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胃喜滋润,阳 明燥土得阴自安,阴虚又可产生热燥。
健胃之药,多芳香燥湿而伤阴;用滋阴之 药又多腻胃而影响食欲。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21
3、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
胃阴伤之虚证,药量宜轻,大则不易吸收。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7
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说:“脾旺四季不 受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说:“善治病者 ,唯在调理脾胃。”国医大师李振华继承内经、 仲景、东垣脾胃学思想,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 仅充分认识到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在实践 中并逐步掌握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规律。提 出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疗效卓著。悬壶济世60 余载,教书育人50春秋,被誉为当代“脾胃病国 手”2009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8
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
辨证依据源于通过四诊对病情的综合分析。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中医诊病,必须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的轻重、疾病的预后、治疗的效果等,可为中 医治疗提供数据。但不主张将其作为中医辨证 用药的根据。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6
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
脾胃学说奠基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时代,形成于 金元时期,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代表脾胃病学说已趋成 熟。
在《内经》即有详细的对脾胃的论述,如《黄帝内经·灵 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玉机 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厥论》: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脾主 升清,津液四布,营养全身。胃主降浊,胃气下降,食物 得以下行,升降正常浊气才能排泄,腑气才能通利,升降 得宜,才能维持人体生命营养之需要。故后世历代医家将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元气之本。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5
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十个方面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6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脾主运化,源于脾气(阳)。 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则脾阳虚。 如脾失健运,饮食停积于胃而成本虚标实
证。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内伤脾胃,
必波及各脏,即所谓“脾通四脏”。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7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水湿阻滞、湿热蕴结非脾实,本于脾虚。
脾虚失其健运,生湿,湿停则易阻滞气机, 气有余可生热,故湿热蕴结。
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实。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8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脾无阴虚,胃有阴虚。
脾为阴之至阴,喜燥而恶湿。其运化水谷 之精微依靠脾气、脾阳。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23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如饮食所伤,脾虚湿停,或胃失和降,阻滞气 机,升降失常,可影响肝气疏泄条达。即土壅 木郁
肝郁气机不畅,横逆脾胃,可影响脾胃气机升 降。即所谓木郁克土
故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脏。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24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燥为阳,湿属阴,脾喜燥而恶湿——阳常 不足,湿(阴)常有余,故无阴虚。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9
2、治胃必实脾,健脾必和胃
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致胃实; 胃腐熟无力,失于和降,亦致脾虚。
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
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 治在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 随证治之。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2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3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一)中医思想的理论基础
“医源于易”《易经》天人合一,阴阳哲理。
形成过程:实际问题——产生直觉象思维观 察——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般概念和经 验——再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升华成 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
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
舌体胖大、舌苔正常 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
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
舌体胖大、舌苔黄腻
能食不能消
脾胃虚寒
脾胃气虚、阳虚 寒湿阻滞 脾虚湿阻 湿热蕴结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2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3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14
脾常虚
脾宜健
肝易郁
肝宜疏
胃常滞
胃宜和
理论核心: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 证观、取类比象等。治疗观点阴平阳密,和谐。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4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五运六气
中药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3/12/2021
脾胃病学术思想 5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二)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体 以西医的各种检查仪器为用 现代的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病情